美术是创造性劳动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如何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堂导入】1、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也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导入美术作品两种表现形式的含义:再现性和表现性。

2、出示唐朝张萱的作品《捣练图》和真实照片的对比,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与真实动物照片对比,齐白石《虾》与真实虾的照片对比。

分析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美术作品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4、它来源于什么【合作探究】(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老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图片上的分析文字,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美术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方案

美术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方案

美术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方案一、引言美术劳动是指通过绘画、雕刻等手工艺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美术劳动教育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有效的美术劳动教学设计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通过美术劳动教学,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和描绘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美术劳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美术劳动活动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1. 线条与素描:通过练习各种线条的画法,让学生掌握线条的基本表现能力。

绘制简单的素描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绘能力。

2. 色彩与色彩搭配:通过学习色彩的基本理论和一些简单的色彩搭配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3. 造型与剪纸:通过剪纸活动,让学生练习手工造型和剪纸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4. 综合创作:通过创作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指导教学:教师先进行简要的讲解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个别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 合作学习:在某些课题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展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和交流,以促进学习的互动和提高。

五、评价方法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过程和成果,记录学生的进步和表现情况。

2. 评价对话: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评价对话,让学生自我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 作品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包括技巧运用、创造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进步情况。

初中美术导学案

初中美术导学案

初中美术导学案导学目的: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学习美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观。

授课重点:1. 美术的基本概念2. 学习绘画基本技巧3. 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观导学内容:一、美术的基本概念(300字)1.1 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人们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造性活动,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表现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1.2 美术的分类:- 绘画:用颜料等材料画出形象来表达感受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 雕塑:通过雕刻等手法创造立体形象的艺术形式。

- 摄影:用摄影机等设备记录并表现事物的艺术形式。

- 建筑:指人们通过设计和搭建建筑物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二、学习绘画基本技巧(600字)2.1 线条的运用:- 直线:用来描绘物体的外轮廓或辅助构图。

- 曲线:可以表达形象的变化和美感。

2.2 色彩的运用:- 主色调:给作品一个整体的基调。

- 对比色:通过使用色彩的互补色或冷暖色对比,增加作品的表现力。

- 色彩的明度:通过色彩的明暗变化来表达深度和光影效果。

2.3 空间的表现:- 透视法:通过模拟人眼视觉特点,使画面具有立体感。

- 光影效果:通过渲染明暗变化,表现出物体的形体和质感。

三、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观(300字)3.1 创造力培养:- 学习观察: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对细节的敏感度,并进行创造性思考。

- 多角度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

- 鼓励创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观点和创意。

3.2 审美观培养:- 学习欣赏: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 群体交流: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不断拓宽审美范围。

- 参观展览:参观美术馆和艺术展览,亲身感受各种艺术形式的魅力。

总结:通过学习本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学生可以对美术的基本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绘画基本技巧,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观。

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劳动对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性;
•理解劳动与美术的关系;
•分析和探讨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劳动与美术的关系;
•理解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分析和探讨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并与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发学生对劳动与创造力的思考。

2. 讲解(2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劳动与创造力的关系,并简要介绍劳动对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性。

3. 分组探究(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关注其中融入的劳动元素以及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4. 小组展示(20分钟)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分享他们分析和讨论的结果。

5. 总结(1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劳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劳动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小组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弱,导致分析结果不够深入。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与平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的欣赏评述方法。

2、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的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高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二新授1 出示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其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师小结:再现性美术作品绝不是简单照搬生活,它是画家反复思考、提炼、加工的智慧结晶,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

3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介绍画家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讨论:表现性绘画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教师小结:表现性绘画同样源于生活,它运用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具有更加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4 学生讨论交流收获三小结任何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美术创作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内涵。

四、“因材施艺”的创造1、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

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

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地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品与物质材料什么关系?学生依次欣赏中国作品《向往》、木雕《伏虎》、石雕《竹节毛驴》竹雕《三猴》粘土捏塑《翠玉白菜》玉雕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资材料来塑造。

初中美术《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美术《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共用三课时,共需3课时,每周1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在课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地位,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体验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艺术作品创造的艰辛,学习在生活中观察,搜集,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捕捉美好的生活情致。

本单元三个学习专题。

一方面,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基础,详尽地分析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展示了美术创作于生活的关系,诠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探讨艺术美与生活没的区别于联系,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位。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艺术化的过程,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对意境表现的分析和理解。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了解营造艺术情趣与意境的不同艺术手法,理解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感悟,结合生活体验欣赏评书艺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与欣赏、评述,初步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材料、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源于生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更加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

对应课标:欣赏*评述领域:1、学会体验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培养审视艺术美的能力,养成善于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习惯。

2、理解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现实,并经过艺术手段的凝练、创新,展示出来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作品。

3、热爱中国传统绘画,体验感受中国画的情趣意境美,培养艺术传承的责任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能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问题一:您认为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问题二: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页来源于生活吗? 问题三:作品中标下的是怎样的意境?妙在何处?专题划分专题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1课时)专题二: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 1课时)专题三: 体验创作感受、尝试构建作品的意境 (1 课时)其中,专题三 中的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专题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需课时需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的个人情感,物资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初中美术_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授课教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临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了解美术创作的创造性,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质。

●过程与方法:尝试以线描的方式临摹《格尔尼卡》局部,感知体验毕加索的美术创作方法,阐述自己的感受、体验、发现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发现毕加索“改变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尝试立体画派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我思故我在”,开始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理解艺术品的创造性,尝试、体验毕加索的创作方式。

教学策略临摹体验,阐述感受,共享发现教具、学具多媒体网络资源毕加索《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速写本、铅笔或碳素笔,音乐背景,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氛围营造:音乐背景中,播放毕加索代表作品。

以音乐与绘画营造美术课艺术氛围,同时,引导孩子们欣赏、讨论、分享:毕加索的作品与我们常见的绘画作品有何不同?他的作品是如何创作的?有何价值?二、典型作品导入:●欣赏毕加索以中国自行车的车座与车把创作的雕塑《公牛》,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件作品使用什么创作的?当孩子们发现是用他们习以为常的车座车把创作的,会大吃一惊,同时会怀疑:这也是作品?这件作品也有价值?●设计说明修改●音乐、绘画,创造美术课的艺术氛围,将学生从现实带入艺术世界。

●这件作品最充分地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所以用它来导入,学生最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车座车把是生活中的日用品,甚至成为废旧用品变成垃圾,而毕加索把他们变成了艺术品,由生活到艺术,他们的价值发生怎样变化?艺术,还是原来的生活素材吗?引出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进一步追问:由垃圾变成艺术品,是什么“点石成金”?引出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三、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临摹体验。

●简介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注意提示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找到其中重点信息:比如立体画派,二战,可以今后拓展研究。

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教案

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教案

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教案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

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当时的心情怎样?(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

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

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并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白板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板展示《血衣》王式廓《血衣》的作者为王式廓,尺寸为23厘米×40厘米。

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

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

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欣赏分析 1.作者介绍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

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2.提问:在这幅画面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内容?《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

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

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

3.观察细节,对主角头像的处理是正面好还是侧面好?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

这样处理画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

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教案(共6套新)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教案(共6套新)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教案(共6套新)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教案(共6套新)《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的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体验分析,欣赏评述,掌握一定的美术批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1、课前准备:教师布置学生准备几张自己觉得有趣的图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到课件中。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辅助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供学生参考。

2、课堂引导阶段:播放课件,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看看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

3、发展阶段:第一环节:感受与比较分析。

欣赏一组有关的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探讨。

主要围绕问题: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何效果?讲解齐白石的《青蛙》、夏加尔的《散步》,欣赏评述。

尝试对其他几幅美术作品进行评述。

第二环节:(1)欣赏,感受。

播放多媒体,诗歌,音乐配合下欣赏《独钓寒江雪》和《李白诗意图感受画中意境。

(2)分析,探讨。

问题:作品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

(3)欣赏,评述。

尝试对《桃潭浴鸭图》进行评述。

4、展示与讲评阶段:学生根据课后单元评价中的选择题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本课小结: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6、课后拓展:影响画家表现情趣和意境的水平有哪些方面的因素?《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一、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

2、难点:通过体验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体验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感受劳动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创新来表现劳动场景和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3.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劳动场景,表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表现劳动场景和劳动者形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劳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知识讲解(1)讲解劳动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劳动场景的构成要素,如劳动者、工具、环境等。

(3)介绍表现劳动场景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

3.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表现劳动场景的美术作品,如《农民》、《纺织女工》等。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劳动场景,讨论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现。

(2)每组绘制一幅表现劳动场景的画作。

(3)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激发创作灵感。

(3)布置作业:创作一幅表现劳动场景的画作。

四、教学反思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场景,培养创作灵感。

3.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创新表现手法。

五、教学资源1.图片资源:劳动场景、劳动者形象、美术作品等。

2.视频资源:劳动场景的纪录片、艺术家创作过程等。

3.网络资源:关于劳动与艺术创作的文章、案例分析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作业:评价学生的绘画水平、创意表现、劳动主题的呈现等。

2.课堂参与: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意识、表达与交流能力等。

3.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对劳动与艺术创作关系的理解、美术素养的提高等。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观察劳动场景的细节,理解劳动者的情感与精神状态。

(2)使用线条和色彩传达劳动的动态与力度。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教学过程】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1935的的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6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37抗战暴发,回到国内,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

如《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血战台儿庄》等。

1938年来到延安,《二流子的转变》标志着他绘画艺术的成熟。

建国后历任央美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务。

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王式廓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至死末完成作者创作意图的绘画作品。

1959年应建国十周年大庆,王接受了此画的油画创作任务,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末必能完成,王就在自己的素描草稿及习作的基础上顺势升级为完整的素描创作《血衣》诞生了。

关于构图的形式问题,王式廓也进行了探索,他在画面中加强了对比的运用。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过对美术创作普经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方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理想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资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加强先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先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课前浏览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展现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成绩: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求哪些条件(考虑哪些要素)?先生围绕成绩展开考虑,初步发表本人的看法。

3、发展阶段:(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抽象,上台表演人物的外型姿势,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情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经过先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先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遭到人物外型艺术的魅力。

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先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现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成绩: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抽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抽象有甚么不同?画家为甚么要这样画呢?先生考虑初步发表本人的看法。

(3)展现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先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点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周课时序数
课题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课型
欣赏.评述








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的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通过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体验分析,欣赏评述,掌握一定的美术批评方法。
情感
(2)分析,探讨。
问题:作品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
(3)欣赏,评述。尝试对《桃潭谷鸭图》进行评述。
4、展示与讲评阶段:学生根据课后单元评价中的选择题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准备:
欣赏体会、交流讨论
讨论回答:
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何效果?
交流评述:
尝试对其他几幅美术作品进行评述
(二)、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四)、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组内交流、总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课前准备:教师布置学生准备几张自己觉得有趣的图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到课件中。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辅助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公学生参考。
2、播放课件,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看看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
3、发展:
第一环节感受与比较分析。欣赏一组有关的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探讨。主要围绕问题: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何效果?
讲解齐白石的《青蛙》。
夏加尔的《散步》。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案_0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案_0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案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必修作业模版内容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美术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节,一共16个班,学生每班各有不同,只能在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在每个班灵活导入。

我所带第一个班是初一八班,本班学生整体较为活跃,擅于分析和思考,在发言上面也比较积极,尤其是一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好的绘画功底。

3.教学内容分析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通过本课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4.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5.教学难点分析教学难点:用口头或者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6.教学课时2课时7.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军民大生产》,同时让学生欣赏有关劳动的影片资料以及美术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城市的崛起》,先营造氛围。

二、发展阶段、欣赏分析:从作品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从题材、主题、造型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表现的都是劳动,只是表现主题、手法和风格都各不相同。

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总结: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各种需求;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而劳动则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何异同?总结:艺术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

中班美术教案劳动

中班美术教案劳动

中班美术教案劳动教案名称:《中班美术——劳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某版中班美术教材第五章第二节《劳动最光荣》,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教育幼儿热爱劳动,学会尊敬劳动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劳动的意义。

难点: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劳动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劳动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劳动者们的辛勤付出。

2. 讲解:教师向幼儿讲解劳动的意义,让幼儿明白劳动最光荣。

3. 示范:教师示范绘画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场景,引导幼儿关注绘画技巧。

4. 练习:幼儿动手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将观察到的劳动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5. 展示: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交流。

六、板书设计:劳动最光荣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人或其他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场景,并将观察到的内容绘画出来。

2. 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品,第二天带到学校与大家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劳动的热爱。

但在绘画技巧方面,部分幼儿仍需加强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具体章节和详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班美术教材第五章第二节《劳动最光荣》,详细内容包括劳动者在不同行业的工作场景,例如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耕种、建筑工人叔叔在高楼上挥洒汗水、老师在学校里耐心教导学生等。

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美术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模板

美术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模板

美术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模板引言:美术劳动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创作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本文将为教师提供一份美术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模板,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劳动活动,让学生欣赏、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绘画、雕刻、拼贴等艺术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美术劳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艺术作品鉴赏:选择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和思考,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2. 艺术实践活动:设计一系列的美术劳动活动,包括绘画、雕刻、拼贴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艺术创作。

3. 创意设计: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副艺术作品或介绍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2. 知识传授:向学生传授艺术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搭配、线条运用、形状表现等,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基础要素。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绘画、雕刻或拼贴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材料和工具。

4.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讨论和思考,加深学生对美术劳动的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评估1. 观察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艺术作品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 作品评估: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包括作品的创意性、表现力和技巧运用等方面,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指导。

美术教案-创造性美术活动

美术教案-创造性美术活动

美术教案-创造性美术活动
2、制造性地运用多种材料,运用画、剪、折、编、贴等多种方法布置画面。

二、活动材料与预备
材料:卡纸、各颜色纸、皱纸、火柴、彩色水笔、白胶等。

预备:1、通过幼儿园远足活动,参观景点,引导幼儿喜爱我们的家乡。

2、在大班美术角中,幼儿已有火柴粘贴、编纸、剪纸等活动阅历。

三、活动过程
〔一〕引导创作,商量分工
1、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五人,各选一绿化景点,不重复。

2、各组幼儿按自己的特进步行商量、分工,确定画、剪、折、贴任务。

〔二〕过程中引导
1、启发绘画幼儿考虑留出绿化、美化的地点场所。

2、鼓舞幼儿发挥自己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制作。

3、启发幼儿选择多种合作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工作,提高合作技能。

〔1〕做得快的小伴侣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可关心做得慢的伴侣。

〔2〕制作力量强的幼儿可选多项制作,力量较差的幼儿可选择粘贴或其它帮助工作。

〔3〕粘贴与制作相互交叉。

〔4〕不断留意同伴的活动,调整自己的创作内容。

4、引导幼儿相互启发,大胆想象,制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色。

〔1〕留意同伴的创作内容,努力做到不雷同。

〔2〕不断拓展绿化内容。

〔3〕留意整体布局的美化。

〔三〕整理
1、将三幅画面组合成统一的景观。

2、留意桌面、地面保持干净。

〔四〕观赏、评价
观赏共同制作的作品,体会人人参加的乐趣。

美术教案-制造性美术活动。

新人教版7年级下册美术优秀教案《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7年级下册美术优秀教案《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7年级下册美术优秀教案《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学设计
名师观摩课《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勃利县第一中学刘金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来反映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感受、比较分析、交流评述等学习方式,认识、理解美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与评价,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

难点:艺术技巧和材质的巧妙结合。

三、教学策略
本课通过学生的赏析,来学习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而进行创作的。

建议在欣赏---讨论---评述中来分析作品。

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留空白、点评、总结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作探究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学习重点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学习过程
环节
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学前准备
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毕加索《格尔尼卡》
自主学习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四)、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
真实——再现性艺术。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当堂练习
课题__源于生活高于生活__学教案
本课(小节)共___课时第___课时总第___课时班级________学生_______
年级
课型
欣赏.评述
主备
李晓云
审核
2013
学习目标
1、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2、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