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流动性拐点的影响及启示

合集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

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

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

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教训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教训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教训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危机来临——次贷危机。

影响不仅在美国,还波及全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观察人士对全球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股票市场提出质疑,并重新评估了金融业对于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教训。

一、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许多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股票市场持续低迷。

次贷危机导致大量信贷资产的流失,金融机构信用度下降,市场信心被摧毁。

大量投资者数据损失惨重,股票市场一夜之间大幅下跌,许多企业遭受债务重压,导致公司倒闭、失业率增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1.1 股票市场表现次贷危机导致股票市场全面暴跌,主要的股指下跌幅度超过40%,全球股票市场在2008年短短6个月内损失了大约53万亿美元。

由于投资者的惶恐不安,以及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市场上的股票交易变得非常缓慢。

在阿联酋,股票市场甚至连续3个月赚不了一分钱。

1.2 信贷市场表现次贷危机导致信贷市场崩溃。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各金融机构的信誉受到了严格的考验,借贷资本也持续匮乏。

在此期间,由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量的信贷业务被冻结,企业无法获得必要的资本。

截至2009年初,全球信贷市场上的信贷资产缩水超过4万亿美元。

1.3 全球经济表现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放缓。

由于全球各地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前景暗淡,停滞在某个地方,企业投资降低,导致产生大量失业。

次贷危机的后果是:全球总量收入降低,几乎所有国家的财政预算大大减少,全球贸易大幅下降。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全球GDP每年损失数百亿美元,其中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

二、次贷危机所教给我们的经济知识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告诉我们应该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为此,下面简单介绍了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所教给我们的经济知识。

金融机构流动性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流动性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流动性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将极大的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特别作为一家地方性的城商行,流动性的变化严重影响到机构的稳健发展,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地方金融市场的稳定。

鉴于银行的行业特点,防范流动性风险是法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的永远课题。

流动性是指金融机构为满足日常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所需要储备的现金以及可随时变现的资产,是金融机构以合理成本来满足其现金支取和债务偿付的能力。

自从贷款利率管制在2013年年中取消之后,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成为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关键一跳,而利率市场化这个大环境对于金融机构流动性变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将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因素来源大致划分为内部因素、货币政策因素以及宏观经济因素三类。

下面让我们具体来分析这三类影响因素各自的特点。

首先,内部因素侧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和管理, 是相对微观的视角。

从这个角度看, 银行流动性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产与负债结构、表外业务发展以及流动性管理水平等因素。

通常说来, 不同的业务模式下, 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特征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此外, 从微观角度考察银行流动性, 还应关注其他风险的转化问题。

在实践中, 多数流动性危机都是由其他风险( 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或声誉风险等) 引发的, 是银行综合经营管理失败在流动性上的反映。

其次,货币政策因素侧重的是基础货币供给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是相对宏观的视角。

对银行间的交易来说, 可用于清偿和使用的资金, 并非一般社会意义上的货币( 如或M2 ) , 而仅限于中央银行的负债( 即基础货币) 。

在这个意义上, 如果把银行业看作一个整体, 影响其流动性松紧状况最重要和直接的因素, 无疑就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给机制及其货币政策操作。

最后,除以上两大方面外, 宏观经济状况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比如, 经济增长速度会直接影响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 通货膨胀预期可能会影响银行储蓄资金来源和稳定性等, 因而都可能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间接的影响。

我国流动性及其对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影响

我国流动性及其对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影响
重 从 2 0 年 末 的 1 .%提 高  ̄ 2 1 年 的2 % 。 00 O7 J0 0 8
( ) 国流 动 性 的基 本 面 与 趋 势 一 我
对于流 动性 ,一般 从数 量型指标 和价 格型指 标两 个角度
衡 量。 数量型 指标主 要表现 为货 币供应量 、信 贷投放量 、银
行 准备 金及存 贷差 等 ;价格 型指标 主要表 现 为利 率 ,因为利
2 0 年 底 , 经 历 了 近 2 个 月 左 右 的 较 快 上 升 期 ;第 二 次 从 04 0
的购物 券 、购物 卡 、网上信 用 货币等 也正成 为 货币供 给 的新
方式。 2流 动 性 需 求 结 构 深 刻 变 化 。 在 货 币供 给 发 生 改 变 的 同 .
时 ,货币需 求结 构也在 发生 深刻 变化在逐步 回落 中 ,虽然确保 物价 总水平 的
基本 稳定任务仍很 艰 巨,但 总体 可 以判 断,C I P 已基本趋于见 顶 ,正 处于持 续攀升阶段的拐点。
1流 动性 供 给来 源深 刻变 化 。央 行发钞 和 商业 银行 新增 . 信 贷 已经不 是流 动性 的唯一 来源 ,当前 流动 性来 源呈现 多样 性 。一 是票据 、债 券 、保 险产品 、信托 产 品、基 金及其 他理
摘要 :通过 对流动性的剖析 ,揭 示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根 源在 于外需扩张和投 资扩 张的经济发 展模式 。流动性过 剩不仅推 动物价加快上涨 ,同时包括 股市、房地产 市场在 内的资产价格 波动也 与流动性走 势紧密相关。建议货 币政策应更加 注重流动性 的均衡 管理 ,调控 目标从 总量管理向流 向管理转 变、从增量管理向存 量管理转 变等 。 关键 词 :流动・ ;通货膨胀 ;资产价格 t # -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摘要】央行在面临流动性陷阱与两难境地时常常陷入困境。

流动性陷阱是指市场中资金供给不足以满足资金需求,而央行又无法有效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情况。

这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受阻。

央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寻找平衡点,保持经济稳定。

在两难境地中,央行需要权衡不同利益,做出合适的决策。

央行通常会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或实施紧急措施来缓解危机。

面对流动性陷阱与两难,央行应避免过度依赖常规手段解决问题。

应对流动性陷阱与两难需要央行审慎权衡利弊,找到适合当下情况的策略。

在过去的经验中,央行应当吸取教训,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挑战。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为央行带来的启示是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地思考问题,同时及时制定适当的政策应对挑战。

为央行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一些建议,如建立更好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危机应对能力等。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两难、央行、挣扎、处置方式、应对策略、经验教训、挑战、启示、建议。

1. 引言1.1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流动性陷阱是指金融体系中出现持续性的资金短缺和信贷紧缩的情况,导致短期利率上升,金融机构难以获取足够的流动性支持,无法满足需求。

而两难央行则是指央行在面对经济压力时,面临着两难选择的情况,需要在保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做出平衡。

流动性陷阱和两难的央行通常会出现在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动荡或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等情况下。

对央行来说,流动性陷阱和两难将对其施加巨大压力和挑战。

央行需要权衡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外汇干预等一系列政策工具,以应对经济风险和市场波动。

在流动性陷阱中,央行可能需要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来稳定金融市场,但这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而在两难境地中,央行可能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做出选择,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

了解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对于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央行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措施,尽力避免落入流动性陷阱,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应对两难境地。

《2024年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范文

《2024年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范文

《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篇一一、引言次贷危机,即次级房贷危机,是近十年来全球金融领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不仅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也对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金融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次贷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的根源主要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双重泡沫。

首先,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与政策推动和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密不可分。

美国政府推出的宽松信贷政策以及金融杠杆的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进入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并非基于真实的经济需求,而是基于金融杠杆和投机行为。

其次,金融机构的过度创新和风险控制不足也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贷款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虽然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加大了市场的风险。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对风险的把控和识别变得更为宽松,导致了大量的次级贷款和问题贷款的产生。

三、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金融市场、银行系统和全球资本流动实现。

首先,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由于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大量资金撤离市场,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其次,银行系统的风险传导。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会迅速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

在次贷危机中,问题贷款的出现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营和信贷投放能力。

最后,全球资本流动的推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资本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次贷危机爆发后,资本为了寻求更高的收益而流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导致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

四、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次贷危机的影响与启示

次贷危机的影响与启示

次贷危机的影响与启示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被一场从美国次贷市场开始的风暴所席卷。

这场危机,被称为全球金融危机或次贷危机。

它不仅仅让金融市场失去平衡,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影响1.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界的信心受损,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损失。

同时,股市、债市、货币市场等多个市场都出现了恐慌性抛售,全球资本市场一度陷入崩盘。

2. 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次贷危机导致了经济活动的下降,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就业机会减少,国际贸易停滞不前。

此外,由于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因此很多人都失去了财富和稳定的生活。

3. 对全球政治的冲击: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政治的波动,包括不稳定的政治氛围和政府运作的问题。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影响到政治体系,以及在各国内部和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启示1. 在资本市场环境下,资本的流动性必须得到充分的监控和管制。

在次贷危机期间,许多金融机构都对自己的投资失去了信心并拿出大量资本提前退出了市场。

这表明,如果没有特定的限制,市场可能失去平衡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2. 在全球化时代,相对稳定的金融市场至关重要。

虽然许多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犯下了错误,但这也表明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3. 在经济中,市场力量需要政府的调节。

次贷危机揭示了在市场力量过度占优的过程中,政府无法保证运行平稳,必须有适当的监管,以确保市场在不失去活力的情况下追求长期的全球经济。

总结: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危及了各行业的信心,给大家带来巨大的代价。

虽然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它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包括资本市场、全球经济在内的各种现象,继而对人们在今后的世界中如何应对和取舍提出了一定的启示。

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对我国继续教育影响与政策调整

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对我国继续教育影响与政策调整

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对我国继续教育影响与政策调整摘要:刘易斯拐点是一个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现象,它可以影响到社会其他领域。

这个拐点出现后,它能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影响传导到教育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受影响最大就是我国的继续教育。

通过分析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影响并对我国继续教育政策提出建议。

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人口学,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视角是探讨继续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市场;继续教育;教育政策一、刘易斯拐点的理论含义(一)刘易斯拐点的理论模型刘易斯拐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里的基本原理,这个经济模型经过拉尼斯、费景汉等人的进一步扩展、修正和完善。

这种理论认为在一个国家发展的初期,存在着传统农业生产部门(非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部门(资本主义)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的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

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村的劳动力谋生困难,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工业部门生产力水平高,工业部门只要能提供大干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劳动力就开始向工业部门大量转移,此时,来自农业部门的普通劳动力处于一种“无限供给”状态,劳动力供应充足。

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

扩大的工业部门不断从农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如图1:横轴代表工业的发展水平,纵轴代表薪金及劳动生产率,P横线代表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力的薪金及生产率,P3横线代表工业劳动力的薪金及生产率,AS曲线代表代表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力的薪金及生产率变化曲线。

这个曲线分为3个阶段,在AD1阶段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薪金上升,但是劳动力还是在不断从农村转移出来,这时劳动力比较充足,投资也比较旺盛,工业的发展比较快。

AD2和AS交叉出现以后,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始减少,薪金开始上升,但总体上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薪金水平及生产率还是低于城市,AD3和AS交叉以后,城乡的薪金及生产率差异消失。

流动性压力测试(浙商银行)

流动性压力测试(浙商银行)

21
情景创建(续) ♦ 情景创建(示例):非系统性主要交易对手违约情景
– 最大同业业务交易对手破产,但该对手并非系统性重要银行,银行体系 整体仍然稳健; – 银行对该对手的信用敞口较大,引起其他交易对手对该银行违约可能性 的警觉和存款客户的恐慌; – 压力窗口持续3个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危机的启示 流动性风险管理
录 !
流动性压力测试的一般框架 本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实践 结论
1
第一部分
危机的启示
2
危机的启示 ♦ 08年金融危机对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启示:
– 在始于2007年中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银行都为了保持充足的流动 性而苦苦挣扎。各国中央银行提供了规模空前的流动性支持,以维护金 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即便如此,很多银行仍然难逃破产的厄运,被迫进 行合并或被收购。而在此之前的数年中,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非常充裕, 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管理均未受到与其他风险同等的审查与重视。此次 危机证明了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然性和严重性,也证明了一些融资渠道 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从而加深了对资产估值和资本充足的担忧。 ——《Basel III: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
– 第一种,由于信息的传递需要过程,因此资金流失按照时间越往后越严 重的逻辑分布; – 第二种,信息传递时间较短,在1个月内发生大部分资金流失 – 在总的情景下,根据资金流失时间分布的不同,构建情景1和情景2
1日到7日 零售存款和企业存 款的总流失 存款流失的期间分 布情景1: 存款流失的期间分 布情景2: 8日到30日 31日到90日
20
情景创建 ♦ 情景创建的要求
– 所设置的情景及其构成元素(因子)必须与银行自身业务紧密相关; – 应尽量确保情景的简洁,减少构成元素; – 正常的经营过程应该包括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季节性的波动; – 需要评估短期与长期情景; – 压力水平强度必须清楚明确。

M1与股市的关系

M1与股市的关系

2009年,A股市场的大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虽然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被定调为“适度宽松”,银行业却是按“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执行的。

具体表现为:M1同比增速创了1995年末以来的最高水平(图1);贷款同比增速自1992年6月以来,仅低于1996年的水平(图2)。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有关部门,均一再强调2010年中国将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然而,如果说A股市场在2009年的大幅上涨得益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话,2010年则将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较大的下跌风险。

一、M1同比增速向下的拐点将对A股构成较大压力(一)中国股市M1同比增速与A股涨跌密切相关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M1同比增速与上证指数的涨跌有较强的相关性(图3)。

自1995年末以来,M1有5次单月同比增幅降到了10%左右,分别是1996年1月的11.4%、1998年6月的8.7%、02年1月的9.5%、05年3月的9.9%和09年1月的6.68%(如多个月低于10%,选最低的一次)。

巧合的是,当时无一例外股市出现了大涨行情。

其中有三次是牛市的开始,一次是02年1月大熊市中的一次反弹,幅度为26%,另一次就是自1664点以来的上涨行情。

同时,5个时点的间隔也较有规律,跨度分别是29个月、43个月、38个月和46个月。

M1自1995年末以来,有4次同比增速超过20%,同时股市都出现了向下的拐点。

这四次分别是1997年1月的22.2%、2000年6月的23.7%、2003年6月的20.24%和2007年8月的22.8%,除了第三次,拐点分别在4个月之后、12个月之后和2个月之后出现。

第二次拐点虽然在1年之后才出现,但在这一年中累计涨幅仅16%左右,属鸡肋行情。

而第三次,在2003年6月之后的2004年3月,M1同比增幅出现了一个次高点20.1%,拐点出现在4月。

如将这次的次高点作为拐点的信号,四个时间点的间隔分别是41个月、45个月和41个月,也非常有规律。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流动性研判之二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流动性研判之二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流动性研判之二本文分析中国面临的流动性陷阱问题,在比较欧美日货币政策方案及效果的基础上,得出中国需要曲线的、定向的量化宽松来应对,并与强改革相配合。

摘要:1)流动性陷阱的危害。

在流动性陷阱中,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会被人们储蓄起来,而不去投资和消费,致使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对债市,由于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倾向于持有流动性好的短端投资,造成短端利率接近零,而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难以下降。

对股市,由于人们投资、消费意愿低,分子(经济)和分母(风险溢价)都无法改善,陷入长期低迷。

2)海外摆脱流动性陷阱的成功经验。

央行必须扩大其购买资产的范围,以降低银行风险资产比例的方式注入流动性,来压低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修复银行资产负债表,提高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意愿。

同时随着资产价格上涨,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得以恢复,居民资产端膨胀,以此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3)中国已现流动性陷阱迹象。

一方面,经济不断下滑;另一方面,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降至1%左右,与超额准备金利率0.72%仅差28bp,考虑到银行间市场与央行之间的信用利差和隔夜回购利率波动的风险补偿,隔夜回购利率已降至最低水平附近。

而长端利率和贷款利率仍居高不下,降准降息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4)中国的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中国需传统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用,针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配以曲线地定向地量化宽松操作,量价双管齐下,以降低银行风险资产比例的方式注入流动性,且量要足够大。

同时,必须实行“强改革+宽货币”的政策组合。

破旧立新,堵住三大资金黑洞,加快新旧经济的替换速度。

5)中国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需六大货币政策工具并用。

针对当前短端利率几乎下降到底,而银行隐性不良率高、放贷意愿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长端利率下降困难等流动性陷阱迹象,我们预计央行应对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可能是:工具一,取消超额准备金利息;工具二,降准降息+定向降准;工具三,对商业银行抵押再贷款+扩大抵押品;工具四,扭曲操作,收短放长;工具五,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工具六,注资政策性银行+定向放贷。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分析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分析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分析概述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冲击是指市场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导致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从而影响市场上的交易活动和资本流动性。

这些冲击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如政策变化、经济衰退、金融机构的破产等。

流动性冲击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可能导致价格波动、市场动荡和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流动性冲击的分类流动性冲击可以分为两类:正常冲击和异常冲击。

正常冲击是指由于市场参与者的正常交易活动引发的资金供需失衡。

例如,当某个投资者大量卖出股票时,市场中的出售订单会超过买入订单,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这种正常冲击通常是市场的正常运作的一部分,投资者可以预见并适应这样的冲击。

异常冲击是指非预期的突发事件引发的资金供需失衡。

这类冲击往往是由市场外部的因素引起的,例如金融机构的破产、政治事件、自然灾害等。

异常冲击通常是突然而且无法预测的,会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极端风险,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流动性冲击的影响流动性冲击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格波动:流动性冲击会导致市场上的交易活动降低,买入和卖出订单无法快速成交,从而使得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当市场供求失衡时,资产价格可能迅速上涨或下跌,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无法及时买入或卖出资产的情况,这增加了交易风险。

2. 市场动荡:流动性冲击可能会引发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动荡。

当投资者预期市场出现流动性问题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慌乱的行动,例如大规模抛售资产或提前赎回基金,从而进一步加剧流动性冲击,导致市场恶化。

3. 系统性风险:流动性冲击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即金融系统面临的普遍性风险。

当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压力时,可能会触发信用风险扩散,导致其他金融机构也遭受冲击,形成波及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这种系统性风险可能对整个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流动性冲击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1. 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投资者应关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合理管理资金流动性,避免大量集中买卖交易引发的冲击。

【泽平宏观】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

【泽平宏观】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

熊市猎人优秀投资者最重要也是最少见的一项特质是,在大起大落中,还能保持投资思路的一致性。

加关注【泽平宏观】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2015-07-03阅读606文: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宋双杰导读:“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要用愿望代替趋势,用情绪代替思考,让我们来研究点问题、弄清点情况,提出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摘要:通过比较全球历史上几次重要股灾、救市政策和效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股票市场有自身涨跌规律。

所有的股灾均发生在股票价格偏高时期,而且泡沫化程度越高,跌幅越深。

2)杠杆工具会放大股市的波动。

比如美国1929年股灾、1987年股灾、台湾1990年股灾。

3)新兴经济体在推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股灾,在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创新工具增加的过程中,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投资者对新环境不熟悉。

比如1989年日本股灾、1990年台湾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4)如果股灾发在经济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且调整较浅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撑,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2011年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但是如果股灾发生在经济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复力较弱且调整较深,比如美国1929年大萧条、2008年次贷危机、日本1989年股灾。

5)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该出手时就出手。

股票市场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之一,因此需要政府逆周期调节,比如股市过热时加息、增加IPO供给等,股市暴跌时注入流动性、降息、减少股票供给等;6)股灾发生时政府救市要及时有效,防止股灾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过大伤害。

同样处于经济周期的拐点,1929年大萧条的最大教训是政府救助不及时,放任股灾蔓延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2008年次贷危机由于及时启动注入流动性、QE等,一度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股灾对实体经济冲击相对较小,股灾后美国经济恢复较快。

总结历次股灾的救市措施,包括:1)政府发布声明,建立常态透明的沟通机制,稳定预期。

“隐形”刘易斯拐点现象对政府区域产业政策的启示

“隐形”刘易斯拐点现象对政府区域产业政策的启示

“隐形”刘易斯拐点现象对政府区域产业政策的启示摘要:东部沿海部分省份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已经完成,但是由于中西部的劳动力的大量涌入,这些省份并没有进入刘易斯拐点,仍然保持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延缓了产业升级的速度。

而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使之流失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而且由于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的的制约,使得农民在地区间流动成本很高,也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社会效率的损失。

中西部地区由于投资环境不佳和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忽视,降低了对本地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为此,政府一方面应大力促进东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为中西部的中小企业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隐形”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流动;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309-02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的发挥,成为我国崛起为“世界工厂”和贸易大国的重要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已经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然而,对于这些省份来说,是否就意味着进入了刘易斯拐点?东部地区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会对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分别造成哪些影响?政府对此应如何应对?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东部地区存在的“隐形”的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二战后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为存在大量传统部门(包括农业等)与新起的现代工商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结构。

由于在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故可无限供给和收入固定在糊口水平上的劳动力。

低水平的工资使工业部门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进而扩大再生产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而当劳动力转移到一点上,再转移就会影响农业产出,再转移要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工资增长为前提,这个点就是刘易斯拐点。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亚洲金融危机是发生在1997年的一场金融灾难,波及亚洲多个国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1.1 亚洲经济衰退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亚洲多个国家的经济衰退,尤其是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崩溃,货币狂贬,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这些负面影响直接冲击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1.2 全球贸易下滑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动荡,使得亚洲各国的进口需求减少,进而导致了全球贸易的下滑。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了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亚洲与美洲、欧洲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额明显减少。

1.3 全球股市震荡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股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亚洲市场的破裂和崩溃,全球股市出现了大幅度的震荡和下跌,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

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其他地区的金融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间接影响2.1 美元流动性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剧烈减少,导致这些国家无法有效地维持本币汇率。

这使得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剧增,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元流动性危机。

美元市场的供应不足,使得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动明显增大,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性。

2.2 国际金融体系重建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足,特别是对于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监管的问题。

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加强金融监管,以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国际金融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建和完善,各国合作加强,提升了金融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3 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也给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一些启示。

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充分包容,使得这些国家在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包括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和制定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经济规则等方面。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及调控建议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及调控建议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及调控建议现代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由各种金融和非金融实体组成。

在这个系统中,流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决定了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流动性是指市场上各种资产的买卖能力。

在一个高度流动的市场中,买家和卖家能够快速有效地交易,而在一个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中,交易可能会受到限制,导致价格波动和市场不稳定。

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流动性问题尤其重要,因为金融产品的价值往往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决定的。

例如,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基本面等因素的影响。

在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中,这些价格因素可能会失衡,导致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

流动性问题可能会发生在任何时间,但在金融市场中尤其常见。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危机成为了导致市场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失去了资金来源,导致利率上升和信贷紧缩。

这些流动性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金融市场需要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增加市场透明度市场透明度是指市场中信息的公开和可访问程度。

透明度越高,市场的流动性也越高。

因此,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鼓励金融机构提高透明度,例如通过公布有关产品的信息和报告,以及通过制定透明度法律来保护消费者。

2.促进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也有助于提高流动性。

竞争性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往往会更积极地提供交易服务和价格。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新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减少准入门槛和限制垄断来促进市场竞争。

3.提高监管效果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也是保持流动性的关键。

监管机构应该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在出现危机时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此外,监管机构应该确保金融机构遵守法规,防范金融犯罪和欺诈。

4.创新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促进市场流动性。

例如,流动性提供者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并提高价格发现和交易执行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来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

金融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金融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金融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市场流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资金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程度,以及市场中的交易活跃程度。

金融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金融市场流动性对企业融资和投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流动性充足的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且便宜的融资机会,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到资金。

这无疑会刺激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如果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可能会降低投资意愿,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其次,金融市场流动性对个人消费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当金融市场流动性较高时,个人借贷相对容易,利率相对较低,消费者更愿意借款购买商品和服务。

这会刺激消费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如果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银行贷款利率上升,个人借贷难以满足需求,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限制,从而对经济增长构成阻碍。

此外,金融市场流动性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承受能力产生影响。

一个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市场,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冲击和风险,降低系统性风险。

相反,如果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参与者在面临冲击时可能难以有效应对,从而导致市场异常波动,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另外,金融市场流动性也与经济的创新能力相关。

流动性充足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使创新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资金支持。

这将促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然而,过度的金融市场流动性也可能引发一些问题。

过多的流动性可能导致金融市场泡沫的形成,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保持适度的金融市场流动性以及监管的角色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充足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企业融资和投资活动、促进个人消费行为、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创新能力。

然而,过度的流动性也可能引发金融泡沫和危机。

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需要积极管理金融市场流动性,以确保流动性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目标相匹配。

反思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反思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反思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原因及启示近年来,硅谷地区的一家银行面临了一场流动性危机,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银行运作和监管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启示。

其次,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是资产质量下降。

银行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忽视了对贷款质量的严格审查,导致了不良贷款的增加。

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面临着资产违约的风险,从而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这种情况下,银行可能面临违约风险和收入减少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第三,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不足也是导致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原因之一、银行在监管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此外,银行未能有效管理其投资组合的风险,导致了投资组合中的资产流动性不足。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

那么,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其次,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银行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评估和管理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此外,银行还应该加强对内部流程和操作的监管,确保所有业务符合法规要求,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三,银行应该注重资产质量的管理。

银行在扩大贷款业务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借款人的审查,并确保借款合同的有效执行。

此外,银行还应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审视,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贷款的问题。

最后,监管机构需要加强银行行业的监管。

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规定,包括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此外,监管机构还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银行业务符合法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次流动性拐点的影响及启示导读我们在2019年初提出“否极泰来”“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在2020年初倡导“新基建”,在2020年底-2021年初提出“通胀预期和流动性拐点”。

研究始终追求客观理性,观点一以贯之的鲜明。

国内,2020年5月狭义流动性拐点出现,2020年末广义流动性拐点出现。

春节后,海外疫苗加速推进、经济修复、通胀预期升温,2月25日十年美债利率冲高破1.5%,创2020年2月以来新高,带动风险资产估值回调。

国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3月2日郭树清表示“估计贷款利率会有回升”,前期股市抱团板块大幅调整。

2021年关键词:通胀预期、流动性拐点,机会来自这里,风险也来自这里,所有的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股市房市债市商品等都围绕这一逻辑展开。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除了经济周期和人性轮回。

经济周期就是这样,即使经历十次百次,她每次还会如约而来。

有时你不得不相信宿命,在周期的轮回中,你看到一波一波的年轻人喊“这次不一样”,其实每次周期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每个人都要靠自我救赎。

摘要1、经济周期有自身运行规律,过热和滞胀阶段先后出现狭义和广义流动性拐点。

经济围绕长期趋势运行,但存在短期波动。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从货币向信用环节传导,熨平短期波动。

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短期经济周期。

1)衰退期: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下行,货币政策放松,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弱,对应“宽货币紧信用”,狭义流动性向上拐点出现;2)复苏期: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货币政策稳健,实体融资需求回升,对应“宽货币宽信用”,广义流动性向上拐点出现;3)过热期:产出缺口向好,通胀上行,央行收紧流动性,而实体融资需求仍旺盛,对应“紧货币宽信用”,狭义流动性向下拐点出现;4)滞涨期: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上行,央行难以放松货币,实体经济需求不振,对应“紧货币紧信用”,广义流动性向下拐点出现。

2、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我们共经历了四轮典型经济周期。

每一轮周期持续3-4年,大体按“宽货币紧信用-宽货币宽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顺序轮转。

经济周期轮动,驱动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信用周期轮动,触发流动性拐点,并反作用于经济运行、大类资产表现。

本文我们重点复盘四轮周期中流动性向下拐点的成因、影响、表现,并总结经验规律。

1)第一次流动性拐点:2009年3季度狭义拐点出现,2010年初广义拐点出现。

2008年末的宽松政策刺激下,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由复苏转向过热,通胀大幅抬升,股价房价大涨。

在此背景下,2009年3季度起货币政策基调转紧,央行大幅升准升息,严控信贷投向,地产调控升级。

伴随政策转向,2009年7月至2011年末,R007中枢大幅上行,2010年初至2012年中,信贷、M2增速由前期30%的高位大幅回落至15%的常态水平。

货币-信用周期向下阶段,股债下跌,房价增速放缓。

2)第二次流动性拐点:2012年3季度狭义拐点出现,2013年2季度广义拐点出现。

2011年以来,非标兴起、影子银行快速扩张,债务杠杆提升,金融风险累积。

为治理影子银行、控杠杆,货币政策自2012年3季度起转紧,央行收紧流动性,抬升资金成本,引发2013年两次“钱荒”,同时监管加码,整治非标、调控房市。

2012年3季度至2014年初,R007波动上行,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M2增速由16%的高点回落至10%。

货币-信用周期向下阶段,股市分化、债市大幅调整、房价增速放缓。

3)第三次流动性拐点:2016年3季度狭义拐点出现,2017年末广义拐点出现。

2016年三季度以来,国内经济企稳,PPI步入上行通道。

同时,伴随前期影子银行扩张,金融体系无序膨胀,宏观杠杆率快速抬升。

政策重心转向稳杠杆、防风险,货币政策自2016年3季度起转紧,央行锁短放长,提升逆回购、MLF 利率,资管新规等金融监管政策密集出台。

2016年8月至2018年初,DR007中枢由2.3%波动上行至近2.8%,2017、2018年金融去杠杆、实体去杠杆先后到来,M2、社融增速快速下行。

债市大幅调整,房价增速回落,股市由结构分化转向普遍下跌。

4)第四次流动性拐点:2020年5月狭义拐点出现,2020年末广义拐点出现,2021年1月再度确认。

202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回归潜在增速,通胀预期抬头,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宏观杠杆率抬升。

2020年5月起,货币政策从危机状态回归常态模式,宽货币转向稳货币。

狭义、广义流动性拐点先后到来,DR007中枢自2020年5月起持续抬升,社融增速于2020年11月见顶。

3、历史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复盘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次典型流动性向下拐点,我们发现:1)一轮货币信用周期通常持续3-4年,其中货币政策收紧阶段通常持续1.5-2年,紧货币向紧信用传导存在1-2个季度时滞。

2)经济过热、通胀抬升、资产价格上涨、宏观杠杆率上行,往往是触发货币政策收紧的重要原因。

3)金融危机后至今,央行操作趋于精细化,结构性工具箱不断完善,双支柱框架逐步健全。

4)流动性退潮阶段,主要资产类别面临不同幅度调整。

债市对货币周期高度敏感,股市、房市与信用周期、金融政策关联紧密。

5)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繁荣之后是萧条,萧条之后孕育重生。

周而复始,周期轮回。

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我法只渡有缘人。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放下一切执念,心无所住。

正文1经济周期、货币信用周期与流动性拐点经济周期是有自身运行规律的。

经济围绕长期趋势运行,但存在短期波动。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从货币环节向信用环节传导,熨平短期波动。

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短期经济周期。

我们分别以货币、信用刻画货币政策周期,以产出缺口、通胀刻画经济运行,将二者统一到同一个框架下。

在短期波动与宏观调控共同作用下,经济周期形成四大阶段。

周期轮动,驱动货币政策调整,触发流动性拐点,并反作用于经济运行、大类资产。

1)在衰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下行。

货币政策趋松,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弱,广义流动性仍然较紧,狭义流动性向上拐点出现(转松),对应“宽货币+紧信用”格局,债券表现最为突出。

2)在复苏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

随着经济转好,企业盈利改善,融资需求提升,广义流动性提升,广义流动性向上拐点出现(转松),对应“宽货币+宽信用”格局。

货币政策稳定叠加企业业绩改善,股票获得超额收益。

3)在过热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继续向好,通胀上行。

经济存在过热风险,央行收紧流动性,货币政策趋紧,但是此时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广义流动性短期难以回收,狭义流动性向下拐点出现(转紧),形成“紧货币+宽信用”格局。

商品受益于通胀上行,明显走牛。

4)在滞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上行。

由于通胀压力较大,央行难以放松货币,叠加实体经济需求不振,狭义及广义流动性均较紧,广义流动性向下拐点出现(转紧),形成“紧货币+紧信用”格局。

现金表现相对优于其他大类资产。

2金融危机后的三次历史典型流动性拐点21世纪以来,中国货币信用周期轮动基本符合上述规律。

每一轮周期持续3-4年,大体按“宽货币紧信用-宽货币宽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顺序轮转。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我们共经历了四轮典型周期轮动。

2.1 第一次流动性拐点:2009年3季度狭义拐点出现,2010年初广义拐点出现2.1.1 背景:经济由复苏转向过热,通胀大幅抬升,资产价格大涨伴随金融危机冲击逐步消退、逆周期政策效果显现,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由复苏状态逐步转向过热,通胀水平大幅抬升。

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四季度央行多次降准降息,信贷、M2快速增长。

资金面大幅宽松,带动股价房价大涨。

2.1.2 政策操作:升准升息,严控信贷投向,地产调控升级伴随经济过热、通胀抬头,资产价格上涨,2009年3季度起货币政策基调转紧并持续至2011年末。

1)2009年7月,央行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并主动引导利率上行,成为货币政策转向的重要信号。

2)2009年10月国务院提出,后期政策的立足点之一是“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2010-2011年,央行表示要“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货币政策基调转紧。

3)2010年1月起,央行进入升准升息通道。

金融监管政策加码,控制信贷增长、规范信贷投向,房地产调控升级。

1)信贷严控,总量上引导信贷增速向常态回归,结构上,严控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及新开工项目的贷款,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信贷支持。

2)地产调控升级,“限购、限价、限贷”政策陆续出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1.3 流动性拐点:2009年3季度狭义拐点出现,2010年初广义拐点出现2009年3季度,狭义流动性拐点出现。

自2009年7月货币政策转向以来,R007水平自低点持续上行。

2009年7月至2011年末,R007中枢由1.0%大幅上行至近4%。

2010年初,广义流动性拐点出现。

2008年末,资金面大幅宽松、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推动信贷、M2增速在2009年大幅攀升至30%以上。

2010年初至2012年中,信贷、M2增速大幅回落至15%、13%的常态水平。

2.1.4 大类资产表现:股市、房市、债市均现调整股市:前期宽松政策下,流动性充裕,股市大涨。

但伴随货币政策转紧,流动性拐点到来,股市掉头向下。

2010年初至2011年末,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均累计下跌约30%。

债市:经济逐步恢复,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2009年初至2011年3季度,10年国债收益率自3.0%的低位波动上升至4.0%。

房市:2009年的宽信用周期下,房价大涨。

但伴随房市调控升级、广义流动性拐点到来,2010年初至2011年末,房价增速由前期20%的高位水平逐步回落至7%左右。

2.2 第二次流动性拐点:2012年3季度狭义拐点出现,2013年2季度广义拐点出现2.2.1 背景:影子银行快速扩张,提升债务杠杆,积累金融风险欧债危机冲击减退叠加2012年上半年宽松货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2012年3季度以来,国内经济基本面逐步改善,经济增速有所回升。

但事实上,2012-2013年经济并未明显过热,非标兴起、影子银行快速扩张,提升债务杠杆,积累金融风险,是促使政策转向的真正原因。

2011年起,伴随金融自由化浪潮,影子银行快速扩张,成为信用派生的重要渠道。

2012年金融机构“股权及其他投资”余额增速超60%,带动M2自2012年4月起触底回升。

影子银行促进信用派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济增长。

但金融资产脱离监管快速膨胀,抬升宏观债务杠杆,积累隐性金融风险,成为促使政策转向的重要原因。

2.2.2政策操作:收紧流动性,提升短端利率,整治非标为治理影子银行、控制债务杠杆,货币政策自2012年3季度起转紧并持续至2014年1季度,2013年两次“钱荒”成为标志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