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彰武县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论文

合集下载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毕业论文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毕业论文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毕业论文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玉米生长期内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十分必要。

本文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1.玉米灰斑病灰斑病是玉米生长期内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最容易在潮湿或雨水较多的年份出现。

玉米灰斑病发病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黄色或黄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这些斑点会变成灰白色,并且叶子上的感染部位会变得边缘模糊。

为了防止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选择品种。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较为重要,所以选择兼具高产和较好抗灰斑病的玉米品种非常必要。

(2)密植。

密植能够增加玉米的自身免疫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

(3)清理农田。

在种植时,应该对农田进行清洁,清除掉杂草和玉米秸秆等田间垃圾,防止病菌滋生。

(4)化学防治。

若病害已经出现,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

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三唑酮等。

2.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同样容易在潮湿或温度较高的地区发生。

锈病初期在玉米叶片表面出现小的白色或灰色斑点,随着病菌的扩散,斑点渐渐变成红色或棕色,并产生黑色胶体。

为了预防和防治玉米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防范。

在种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早期感染的植株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2)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恰当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玉米植物的抗病力。

(3)使用生物防治方法。

通过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可以控制锈病的发生。

例如使用“乳酸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3.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其病斑呈现黑褐色,腹生子囊菌产生的黑色链状子囊壳群棒棒糖,摇晃发出“吱吱”声,是其最为典型的特征。

为了预防和防治玉米赤霉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田间。

在玉米收获后,田间要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秸秆等植物遗留物,防止病菌滋生。

浅谈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浅谈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发病较重 。 3 . 防治对策 3 . 1 农业 防治 :气候 条件是影 响大斑病发 生的决定 因
素。中温 高湿是锈发大斑病 的主要气候条件 , 例如 , 年 月份 平均气温 , 阴雨天 多 , 田间大气湿度 大 , 造 成玉米大斑病 突 发成灾 。2 0~2 5 0 C、 相对湿度 9 0 %以上有利于病 害发展 。 所以必须选择 湿度 和温 度适 宜的地方种植 玉米 ,这 样才能 从根本上防治玉米 大斑 病。 3 . 1 . 1积极 推广抗 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 发生流行 的重 要因素之一 , 在 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 , 种植 抗病 品种 一般 不易大发 生病 害。不同玉米 品种对大斑 病的抗性差异很大 ,种植优 良抗病 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 主要措施。大斑病常发区, 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要素来 考虑 。 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 , 避免 品种单一化 。 3 . 1 . 2改善耕作栽 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 作倒茬 , 避 免重茬 、 迎茬种植 。 在种植形式上 , 要变等行距播种 为宽 、 窄 行种植 , 变大 面积平播为高 、 矮秆作 物间作套种 , 以改善 田 间通风 、 透光条件 , 促进玉米健壮 生长。 玉米 收获后 , 无论平 川还是丘 陵山区 , 都要努力 杜绝 白茬地过 冬 , 施 足底肥 , 优 化配方施肥 , 推 广地膜覆盖 , 适期早 播 , 可使玉米最 危险的 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 ,从而大大减轻 大斑病的危害 , 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 良好 的生态环境 。 3 . 2 化 学防治 : 根据病 情 , 先 摘除植株基部 黄叶 、 病叶, 减少再次侵染菌源 , 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 。 在心 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 1 O天 防 1 次 ,连续防治 2~3次。药剂选用 5 O%好 速净 可湿性粉剂 1 0 0 0倍 液 , 或 8 0 %速 克净 可湿 性粉剂 1 0 0 0倍 液 , 或 2 5 % 苯菌灵乳油 8 0 0倍液 ,或 4 0 %克瘟散乳 8 0 0~l 0 0 0倍 液 , 或施特灵水 剂 2 5 0 0 倍 液喷雾 。也可 以用 8 0 %代森 锰锌可 湿性粉剂 5 0 g / h m2 ,或 7 0 % 甲基 托 布 津 可 湿 性 粉 剂 1 . 5 k g h a m 2 , 或7 5 %百 菌清可 湿性 粉剂 1 . 5 k g / h m2 , 或施 特 灵水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摘要: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灾害,通过对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特征、发病规律、发病条件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选择多抗性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增施肥料、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的策略技术。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叶斑病、煤纹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

2009年在舟曲县河川种植区开始零星发生,2010年发病面积逐步扩大,2011年在河川、半山地带普遍发生,病发面积已达60 %以上,病株率达64 %。

由于大斑病的为害,致使玉米叶片提早干枯,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已成为舟曲县玉米生产上的一个关键问题。

1症状特征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叶鞘和苞叶。

病斑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但在抽雄灌浆期发病为重,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发病很少。

该病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初呈水渍状灰色小斑点,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大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斑,病斑大小不等,大的可达16 cm×3 cm,湿度大时,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色霉层,这就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玉米不同的杂交种叶片上,病斑的大小、多少、颜色有一定的差异,抗病品种一般只发生淡黄色的小点或黄白色病斑,而感病品种病斑因品种抗性不同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梭形或椭圆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病斑萎蔫枯死快;另一种是不规则梭形病斑或纺锤形病斑,有的受叶脉限制扩展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深褐色边缘。

这两种病斑延伸成长条状,后期病斑纵裂,多数病斑连片后叶片枯黄萎蔫,严重时叶片迅速青枯,植株早死,玉米雌穗秃尖,籽粒发黑,千粒重下降,造成严重减产和降质。

2发病规律玉米大斑病可以种子带菌,但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侵染菌源,越冬菌源侵染形成的病斑,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雨、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萌发入侵,病菌入侵后迅速扩展,经过12~14 d后就会引起组织坏死,形成枯死病斑,气候条件潮湿时,病斑上就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随雨水飞溅和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大面积流行。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1玉米大斑病a.种植抗病品种。

①实现抗源基因区域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限制毒力小品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扩散。

②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

③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b.彻底消灭菌源。

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要及早处理,以便减少翌年的浸染菌源;亦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c.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

2玉米瘤黑粉病a.轮作。

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可显著减轻发病,一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2~3年。

b.选育抗病品种。

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理小种等问题。

c.割除病瘤。

及时割除病瘤,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浸染。

割除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烧掉,以减少菌源。

3玉米丝黑穗病a.实行轮作。

尤其病重田块,应与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进行3~4年轮作。

b.适期早播。

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时间拖长,易受病菌侵害,过晚可减轻病害,但成熟过晚,易遭霜害,故应适期早播。

c.种子处理。

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25%羟锈宁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4%~0.8%)拌种。

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

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
Li u J i e , J i a n g Yu y i n g , Ze n g J u a n
( N a t i o n a l A g r o - T e c h n i c a l E x t e n s i o n a n d S e r v i c e C e n t r e ,B e i j i n g 1 0 0 1 2 5 ,C h i a) n
各省份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和重发区域见表120082012年全国玉米大斑病发生和防治面积及损失各省份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和重发区域玉米种植区划corncultivationregionalization省份province发生面积万hmoccurrencearea发生面积比率ratioofoccurrencearea重发地区severeregions北方春播玉米区northspringcornregion黑龙江1311197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吉林775200四平长春松原辽源吉林辽宁606275沈阳铁岭阜新锦州抚顺内蒙古348104通辽呼伦贝尔赤峰河北312103承德山西294173忻州大同朔州晋中吕梁北京62508延庆甘肃153167陇东天水陇南宁夏34139全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summercornregioninthehuanghuaihaiplain天津1359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河南541146安阳驻马店周口南阳开封山东348114泰安济宁枣庄陕西171141商洛铜川宝鸡西安咸阳江苏4898徐州连云港安徽0908淮北宿州西南山地玉米区southwestmountainousareacornregion云南170122文山昭通曲靖楚雄四川8364成都盆地和盆周山区贵州7594六盘水安顺重庆3269全市南方丘陵玉米区southhillyareacornregion湖北68114恩施十堰湖南7616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浙江09338杭州丽水广西67135南宁柳州广东75527广州惠州茂名湛江河源海南0476临高乐东各省发生面积比率为各省发生面积占各省玉米种植面积的比率各省玉米种植面积数据来源于2013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材料汇编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玉米大斑病也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在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的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玉米产量的下降。

因此,玉米大斑病应引起我们农技人员足够的重视,才能为玉米的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为“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为了减少杜绝玉米大斑病造成的损失,我们应当对玉米大斑病的症状有所了解:玉米大斑病是属于真菌性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感染大斑病,但苗期很少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在玉米的生长中后期,特别是玉米抽穗以后,病情会逐渐加重。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玉米的叶鞘和雌穗苞叶。

玉米受害叶片初期呈现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成中部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为暗褐色的菱形大斑,当湿度较大时病斑背面有灰色的霉层,严重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干枯,玉米植株的死亡,严重的影响玉米的产量。

一、造成玉米大斑病在我区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方面的原因气候方面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及危害程度影响比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我区位于吉林中部,属于温带大陆型亚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

而且此期温度也高,非常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

因此位于黄金玉米带上的九台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大,使其成为主导作物,而且玉米的品种多以中熟和中晚熟为主,所以每年的7月20日左右抽雄,而7月份进入雨季,正常年份此时降水多,土壤和空气的湿度大,尤其是7月份如果连续阴雨的天气,导致昼夜温差也比较大。

在这样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真菌繁殖扩散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2.由于玉米的大面积重茬连作,高密度的种植近几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区种植结构单一,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的调整,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玉米的种植面积仍占主导地位,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玉米耐密品种大面积的种植,从而导致种植密度的增加,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玉米的生长环境变劣,抵抗力下降。

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摘要] 九台地区2012年大面积发生玉米大斑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发生大斑病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了较有效的控制解决方法。

[关键词] 大斑病;气候;重茬;间作;药物玉米大斑病也称条斑病、叶枯病。

是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今年九台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有以下几点:1.气候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我们九台地区大面积种植中熟及中晚熟玉米品种。

每年的7月份和8月份左右抽雄,而今年的6、7月份降水量大,价值前期降雨多,土壤的湿度大,对病原真菌的繁殖,侵入、扩散极为有利。

尤其是7月份以来,多连续阴雨天气。

昼夜温差大,发病更快,更重。

2.玉米大面积的重茬、连作及高密度种植近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本地区种植单一,玉米种植一统天下。

随着耐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密度增加,造成玉米生长环境变劣;玉米连年重茬,有害菌积累增加,致病力增强。

3.化肥为主,缺少农肥据调查,很多农民种地不施或者很少施用农肥。

大量使用n、p、k肥,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种地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使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坏、土壤板结、营养失调、加之多年的重茬有害物质的积累增加、导致玉米的康病例减弱,极易造成大斑病的发生。

4.不正确的选种不同的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能力不同,有的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反之有的抗病力弱。

应采取的防范措施:1.改进玉米的种植方式,合理的密植、轮作.近年来,我们九台地区大力推广的“米豆间做”、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等,有利于田间的通风透气,增加光合作用,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从而提高玉米的抵抗力,抑制了大斑病病菌的侵染。

另外与其他作物进行合理的轮作,间作、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2.药物的防治防治药物主要是70%的代森锰锌、50%的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喷2-3次,一般间隔7-10d。

喷雾力求均匀,全面,每亩流水量不少于30kg。

辽西北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辽西北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辽西北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摘要介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措施;辽西北地区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等,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凉地区,一般情况下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50%以上。

彰武县玉米种植面积7.66万hm2,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种植规模改变和玉米密植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该县玉米大斑病呈逐年加重趋势。

特别是2012年,玉米大斑病严重流行,造成大幅度减产,部分乡镇玉米大斑病发病株率达100%,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该病造成产量损失有3种途径:一是叶片光合面积减少,玉米百粒重下降;二是玉米生长期感染大斑病,使玉米不能正常抽穗,造成空秆;三是全田大斑病流行,植株提早枯死,造成绝产。

1 玉米大斑病发生症状玉米大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以感病,尤其生长中后期感病严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梢和苞叶,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1]。

初在叶片上产生青灰色或黄色椭圆形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向两端扩展,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黄绿色至黄褐色纺锤形或棱形萎蔫斑。

发病严重时,病斑连合成片造成叶片早枯,若遇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灰色霉状物生于病斑之上,叶鞘和苞叶上的病斑呈水渍状,形状不定,后变为长棱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斑块。

2 发生规律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传染病害,以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在田间地表或有病玉米秸秆上越冬。

第2年玉米生长季节,借着雨水飞溅、风或昆虫传播,继续侵染,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7 ℃,约10 d 表现症状,感病品种约经2周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形成枯死病斑[2-3]。

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玉米抽雄后开始发病。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分析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分析

31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发病季节较为集中,可引起玉米减产幅度较大,因而影响种植玉米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进步。

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现笔者结合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1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是对叶片进行为害,严重时叶鞘与苞叶也会受到为害,并形成大型梭状的病斑。

开始由植株下部的叶片先发病,再逐渐向上进行扩展。

初期病斑呈现出灰褐色或黄褐色,后期颜色因品种而不同。

染病品种上病斑大而多,通常长为5~10cm,宽为1cm左右,病斑有的较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的枯斑,严重时甚至叶片会枯焦。

多雨、潮湿的天气里,病斑上会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

另外,抗病品种病斑少而小,有些只产生褪绿病斑,病斑中部坏死或不坏死,很少产生孢子。

病株籽粒瘦秕,千粒重下降,同时也降低秸秆的利用价值。

玉米大斑病发病期为玉米抽雄前后到收获期间,通常可引起减产的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所以对此病切不可轻视,一旦发病要及早喷药防治,以确保产量。

2 玉米大斑病的菌源很多农民把自用秸秆留足后,剩余的堆积在田间地头,每年秋收后田间的沟渠风吹蓄满的玉米叶片无人过问,造成病原菌的积累。

玉米大斑病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地面和玉米秸秆垛上的病部越冬,在自然条件下,大斑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可以存活1~2年。

玉米收获后,残体上仍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并可萌发,直到6~7月,除了秸秆垛内的病叶产生的孢子少,而且不能释放外,表面叶片内的菌丝,仍可产生大量孢子。

所以,村庄附近玉米秸垛、地头堆积的秸秆,沟渠内的带有病残组织的枯枝落叶与使用带菌种子等均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并且对大田后期的侵染也有一定作用。

3 发生规律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大斑病的流行适温偏低,温度在18-25℃,雨水多,湿度大适合大斑病的发生。

玉米连作、单作、缺肥与夏玉米也有利于发病。

玉米的大斑病可以种子带菌,但主要是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侵染菌源,越冬菌源侵染形成的病斑,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会随着风雨与气流,传播到玉米的叶片上,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萌发入侵,病菌入侵后会扩展迅速,经过12~14天以后就会引起组织坏死,并可形成枯死病斑,在气候条件潮湿时,病斑上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着雨水飞溅及气流的传播,可多次进行再侵染,造成病害大面积的流行。

浅谈我国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浅谈我国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浅谈我国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摘要:玉米大斑病(Frumentum folium vento urente)是玉米栽培中重要病害之一。

其发病原因多,分布范围广,极易爆发流行成灾,威胁粮食安全。

适时改善耕作环境和栽培模式,选用多抗病菌或者高抗病菌(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品种进行多元性栽培,避免栽培中出现的品种单一化,合理分割以及采用生物治理、农业治理和化学治理进行玉米大斑病综合治理,可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玉米结实率及种质的食用安全等。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生;防治引言玉米大斑病(Frumentum folium vento urente)是我国玉米栽培区常见的病害之一,近些年由于抗性表现较弱的栽培品种流入市场,化学控制不合理等因素,大斑病在许多栽培区流行,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一般轻度病发率在10%~20%,而雨季量较多的年份病发率高达50%~65%,甚至更高,给栽培区玉米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大斑病病害轻时可导致玉米减产10%左右,病害严重时可导致玉米减产达30%~50%,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的隐患[1]。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对全国玉米病害攻关性课题研究以来,在病原生理小种、感区、抗病育种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也从各个方面掌握了病变原因,然而,随着栽培方式的不健全性,玉米品种的更换周期短(栽培种混杂)和病菌群体的生存模式和变异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原有的某种措施无法从根本上防治新时期的多元性大斑病[2],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防治仍是生产上不可忽视的等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由于玉米大斑病的频繁发生,造成我国华北、华南等玉米主要产区的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给我国的玉米经济效益和食用安全上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失。

因此,培育新型抗性杂交品种和采取化学治理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病害检测,是防控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手段[3]。

1 玉米大斑病发生条件与流行特点1.1 病害等级分类玉米大斑病病害分级标准:0级病害,叶片无病斑;1级病害,病斑直径占叶片面积的5%~10%;2级病害,病斑直径占叶片面积的10%~25%;3级病害,病斑直径占叶片面积25%~50%。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相较于其他农作物来说,玉米具有诸多种植优势,不仅能够耐高温、耐旱,还带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种植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农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玉米种植产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玉米大斑病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就会降低玉米的种植产量,从而阻碍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对此,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进行解决,认真思考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从而实现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1、玉米大斑病的菌源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就是玉米大斑病。

造成大斑病出现的原因是农民在收割玉米时没有将秸秆一起收走,致使秸秆长期滞留在土地里产生病菌,并且这些病菌会随着玉米幼芽、泥土等进行传播,最终导致病菌在玉米上大面积扩散。

2、玉米品质抗病能力低现阶段,玉米大斑病频发,主要原因是玉米品质的抗病能力较低,不能对病菌产生抗性,从而导致玉米大斑病的产生。

通常来说,玉米种植品种多为先玉335、联创808等,虽然这些种子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如果长期使用就会产生病菌适应性,最终导致玉米幼苗的抗病性不高。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如果农民不能及时发现大斑病就会造成病菌大面积扩散,继而产生玉米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3、气候温度适应病害扩散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气候温度也是造成病害扩散的原因之一。

由于部分种植地的气温较为湿润,如果长时间阴雨连绵就会导致病菌滋生,从而加快病菌生成的速度,最终带来玉米大斑病扩散的问题。

4、不合理的栽培为病害提供传播条件要想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应该采取合理的栽培方式,利用正确的栽培方式来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

但现阶段,玉米大斑病频发,致使玉米产量直线下降,不利于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造成病害发生的原因也包括对不合理栽培方式的选择,很多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够高,在种植玉米时容易产生过于密集的情况,致使玉米幼苗的养分不足,进而带来通风、采光不足等问题,大大增加了玉米大斑病的产生。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病害防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inghaifangzhi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吴佳佳
玉米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对国家农业 的发展及国民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种 植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会严重降低玉米产量, 为了确保玉米种植业的健康发展,玉米种植者必须做好玉米大 斑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就是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做出的分 析,并且结合该病害的发生规律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 施,以便达到缩小玉米大斑病危害规模的作用。
# &% #
的增大会让叶片出现纵裂,最终导致叶片枯萎死亡,最严重时会 让整个植株死亡。
$、玉米大斑病的具体防治措施 对玉米品种进行优选 在进行玉米种植前,应该对玉米品种进行谨慎选择,玉米品 种不同,其特性也有所不同,有些玉米品种具有更好的抗病能 力,所以种植者应该优选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选择玉米品 种时,应该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土质环境、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 做出分析,选择更加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玉米品种。选好玉米品 种后,还要做好拌种工作,选用对玉米大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 的保苗剂作为拌种药剂,使用剂量为 &#!, 克-公斤。拌种后,应 该对玉米种子进行晾晒,晾晒时将玉米种子摊平,剔除其中干 瘪、瘦小或有残缺的个体,最终完成拌种、晾晒的工作。 加强对种植区周边环境的治理 想要减小玉米植株接触玉米大斑病病菌的几率,首先应该 做好对种植区域周边环境的治理,应该通过科学严谨的整地工 作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翻整,清除土壤中残存的玉米秸秆、根 茎等杂物,这样可以避免田间秸秆携带致病真菌。翻整土壤后, 应该晾晒 $#. 天,这样可以通过晾晒,减少土壤中菌群数量,在 土壤中掺杂一定比例的石灰粉,可以也具有杀菌、除虫的功效。 囤积的玉米秸秆应该及时清理,破坏大斑病真菌的生长环境,进 而为防治玉米大斑病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田间管理 种植者应该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在高 温时期做好田间巡视,进入雨季后应该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农 药的喷洒,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大斑病的发病概率。对大斑病病害 多发地区,应该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提前播种,以求错开大斑病的 高发期,对病害规模较大、治理难度较高的地区,也可以更换其 他农作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大斑病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 坏。在田间巡视中,及时发现玉米病株,通过拔除、施药等手段, 防止大斑病病害规模进一步扩大。拔除的病株应该集中存放,统 一销毁,通过远离种植地区深埋、专业焚烧厂焚烧等方式对玉米 病株进行处理,可以避免病害的二次传播。做好水肥管理,加大 有机肥料的使用量,保证有机肥料的充分腐熟,根据玉米的生长 特点科学施肥,这样可有效提高玉米的健康水平,保证玉米的良 好长势,进而达到增强玉米自身抵抗力的目的。根据田间湿度合 理的控制用水量,合理浇水有利于控制田间湿度,进而避免湿度 过高引发玉米大斑病。 科学严谨的化学防治 当进入到大斑病多发季节或田间出现患病植株时,种植者 应该及时的采用化学药剂对大斑病真菌进行灭杀。施药工作应 该建立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之上,当病株发病率高于 +'(,病叶率 达到 !&(时,最适合进行化学防治。对大斑病的化学防治可选用 多菌灵对病株叶片进行喷洒,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玉米大斑病的 防治效果,最终达到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提升玉米产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做好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工作,有利于保障玉米的 产量。种植者应该根据大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工 作,通过田间管理工作做好对玉米的监控,进而提高玉米大斑病 的防治效果,为促进农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 宁夏中宁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方法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10期冯宪海一、病原菌该菌无性世代为大斑病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

分生孢子大小为20μmx105μm,灰橄榄色,纺锤形,稍弯曲,3—8个横膈,基细胞具凸出的脐点,萌发时由两端产生芽管。

分生孢子梗大小(7—9)μmx(150—250)μm,橄榄色,圆筒形,呈曲膝状弯曲向上,2~4个隔,在保湿皿中有分生孢子。

有性世代为玉米刺梭孢假壳(Trichmetasphaeria turci-caLuttrell)。

在自然界该有性世代尚未发现。

但在实验室中能产生。

为黑色球状假囊壳,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内含1—8个子囊孢子,通常为2—4个。

子囊无色透明,直行或稍弯曲,典型的子囊孢子有3隔,大小为(13—17)μmx(42—78)μm。

二、侵染机制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玉米病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细胞可以转化为厚垣孢子。

分生孢子在风力作用下可作长距离传播,在田间由植株叶片上的病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传播。

大斑病菌的孢子在温度15~30℃的温度、多露水的条件下发生侵染,侵染期的最适温度为20℃。

在20℃时病斑形成需5h以上的露期。

病斑数随露期的延长和接种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多。

强光照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蓝光比红光的抑制作用更强。

侵染后48—72 h在叶片上出现肉眼难以观察到的褪绿小点,在8—10 d形成小的萎靡病斑。

病斑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依温度而异,最适温度为25~30℃,低温下需要的时间较长。

在潮湿的天气病斑中的坏死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

因此,玉米生长期中的中温、高温和寡照的气候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

干旱的天气则延缓它的发生,降低流行强度。

如果大斑病的流行发生在玉米吐丝以前,则籽粒产量的损失可达50%。

而当其流行发生迟,在吐丝后6周。

或其侵害仅达中等程度时则产量损失很小。

土壤肥力对流行强度也有较大影响。

玉米大小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探讨

玉米大小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探讨
做好玉米水肥管理工作也能够预防大小叶斑病的发生。玉 米属于喜肥农作物,播种前应施加足量的底肥,满足玉米生长中
营养的需求。施肥过程中种植人员应控制好施肥比例,如果施加 过多氮肥,会为病菌感染玉米植株提供条件,造成大小叶斑病的 发生和流行,可以多施加磷肥、钾肥,有利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 能力。钾肥主要是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磷肥可以提高植株 的抗病能力、抗寒能力以及抗旱能力,有利于促进玉米健康生 长。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等阶段可以施加氮肥,为了避免肥料 流失,后期可以施加磷肥、钾肥,保证玉米植株能够健康生长,可 以抑制大小叶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58 种子世界 2022·04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病虫害防治
引进玉米品种,部分外地玉米品种检疫不合格,使玉米品种表面 携带病菌,如果病菌遇到合适的发生和传播条件,就会使玉米感 染大小叶斑病,并造成大小叶斑病的大面积流行。玉米种植区域 会大面积种植单一的玉米品种,部分玉米品种种植时间较长,致 使玉米抗病性逐渐下降,容易造成大小叶斑病发生和流行。
[2]
产量和质量降低 。玉米生长过程中虽然需要较多水分,但是需 要水量与其他农作物相比降低,属于经济性较高的农作物。玉米 植株生长中根系较为发达,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为植株自身 补充水分,如果温度较高,土壤中水分蒸发较快,玉米叶片会自 动卷曲,从而促进植株水分吸收,
玉米生长过程中对于土壤要求不高,但是较为疏松、含有丰 富有机物质的土壤更有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一般玉米种植时 间在 6-8 月份。玉米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能够为玉米植 株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土壤中含有较多金属元素等 有害物质,玉米种植后可能会造成玉米植株死亡,或者是造成玉 米植株感染病虫害,促进大小叶斑病等病害问题的大面积流行。 玉米抽雄前后阶段,会加快吸收土壤中营养物质的速度,种植人 员应为玉米施加肥料,但是应注意肥料的合理配比,保证肥料中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摘要】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本文旨在探讨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技术。

病原主要为玉米大斑病菌,发病原因包括气候、土壤、玉米品种等因素。

化学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杀菌剂,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生物制剂对病害进行防治。

结论部分提出加强玉米大斑病的监测与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开发更有效的防治技术和病害抗性品种,以减少病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防治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监测、管理、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玉米大斑病的危害性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威胁。

病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并产生大面积黑褐色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叶绿素含量,导致植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玉米大斑病还会引起玉米籽粒的质量下降和产量减少,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

由于病害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生便会在田间迅速扩散,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为玉米生产带来巨大危害。

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产量损失、质量下降以及经济损失等方面。

及早了解和认识玉米大斑病的危害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技术以及相关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以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防控策略,有效减轻玉米大斑病带来的危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技术,为有效防控玉米大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通过加强玉米大斑病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对玉米大斑病的识别和预测能力,降低病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作为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相比其他农作物,它具有耐旱、耐高温等优点,而且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相比其他农作物玉米有着较好的种植前景。

随着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粮食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也使我国已经成为粮食出口大国,特别是玉米方面,我国靠着庞大的产量成功压低了国际玉米价格。

河南作为玉米种植大省,对我国玉米出口事业作出的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河南省气候不稳定从而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所以如何预防大斑病的发生已经成为农业学家研究的一个话题。

本文对玉米大斑病的原因与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河南省的气候特点由于河南省属于中原地区,所以冷空气与暖空气相互交替较为频繁,而这种气候极其造成干旱、洪涝、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其中干旱最为常见。

通常河南地区春季干旱的可能性就占37%,一旦出现干旱极有可能持续到夏季初期。

到了夏季虽然干旱过去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暴雨依旧可能损害农作物,特别是豫西、豫东部分地区一年大约会发生3-4次洪涝灾害。

河南作为玉米大省,一年中因为强风、暴雨、干旱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粮食减产约为800万吨,其中90%的自然灾害为旱涝导致,而且复杂的气候极其容易导致玉米受到致病菌的侵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玉米大斑病感染,一棵幼苗出现大斑病就会导致致病菌大面积扩散从而造成种植户经济损失。

二、河南省玉米现状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资源,它具有营养与药用的价值,同时也是养殖业重要的饲料来源。

因为玉米重要的用处使得市场需求量极大。

玉米河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目前每年为国家带来的玉米产量约19.4亿kg,而且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据2015年统计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已增加到5046万亩。

三、大斑病发生原因1、玉米大斑病的菌源玉米大斑病作为河南种植玉米最常见的病害主要造成原因是农民在收割玉米的过程中会把秸秆留在田中,长时间的滞留会使秸秆产生大斑病致病菌。

在自然情况下致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可以在泥土中存活1-2年之久。

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与防治对策

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与防治对策

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与防治对策吉光友【摘要】玉米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大斑病危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玉米单产的提高。

为此,笔者依据马边气候、土壤、品种、轮作制度等因素下,分析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达到控制或推迟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实现提高玉米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目的。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生、条件、原因、防治对策一、我县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玉米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4万亩以上,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我县粮食生产任务的完成,关系二半山及高山地区农民的温饱以及农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等问题。

因此,提高玉米单产,增加粮食总产是关系我县农业生产安全,确保人平有粮400公斤以上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由于品种、气候、栽培管理、耕作制度等各方面的因素,使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逐年上升,危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玉米单产的提高,挫伤了农户种粮和种植良种的积极性。

据各乡镇2003年初步统计,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1.1万亩,其中对玉米产量无影响的占80%,损失率在10%以下的占15%左右,损失率在10%以上的占5%,2004年统计,大斑病发生面积上升为2.3万亩,其中对产量无影响的占70%、损失率在10%以下的占20%、损失率在10%以上的占10%;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必须把预防和防治玉米大斑病列为粮食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来减轻或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危害,从而达到提高玉米单产、增加总产、发展粮食生产的目的。

二、玉米大斑病的症状及浸染循环玉米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均能发生,特别是在玉米抽穗后危害严重。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苞叶和叶鞘,叶片病斑因品种抗性基因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垂直抗性基因的品种产生椭圆形小斑,病斑在叶脉扩展后,形成褐色坏死条纹,周围呈黄色或淡褐色的褪绿斑;二是具有水平抗性基因的品种产生萎蔫斑,初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沿叶脉扩大成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后期为青色或黄褐色,病斑常相互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干枯,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由下而上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彰武县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分析摘要受气候的变化和栽培品种的抗性单一等原因影响,彰武县玉米叶部病害大斑病由过去的次要病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并有加重的趋势。

2012年组织开展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程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建议,以期降低危害损失。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调查结果;发病原因;防治建议;辽宁彰武;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58-02
彰武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玉米是该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近几年来,受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玉米品种抗病性单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玉米大斑病等叶部病害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

2012年,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玉米大斑病发病面积较大,危害严重,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调查概况
在彰武县农业局的统一布置下,8月下旬24个乡镇农科站已派人对当地玉米大斑病发病严重的品种和地块进行踩点,并将调查数据上报,根据上报数据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派专业技术人员再次开展大斑病发病情况的详细数据采集,共分3组,每组3~4人,每组4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

下乡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了大斑病分级标准培训,并印发了统一的调查表格。

调查方法:在玉米吐绒后约20
d,目测植株上、中、下部叶片,观察大斑病病斑的数量及叶片因病枯死情况,估计发病程度。

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斑。

1级—雌穗下部叶片有少量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的5%~10%。

2级—植株中、下部叶片有少量零星病斑,病斑占叶片面积的10%~30%。

3级—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少数叶片枯死;中部叶片有中量病斑;上部叶片有少量零星病斑,病斑占叶片面积的30%~50%。

4级—植株下部叶片部分枯死;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少量枯死;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的50%~80%。

5级—植株下部叶片全枯死;中部叶片多数枯死;上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少数枯死[1-2]。

此次调查涉及彰武镇、冯家镇、五峰镇、双庙镇、章古台镇、福兴地镇、大四乡、四合城乡、满堂红乡、两家子乡、平安乡和丰田乡等有代表性的乡镇14个,共调查了39个地块、23个品种,代表面积320.6 hm2。

每块地调查3点,共50株,记录品种、面积、病株数、总叶片数、病叶数和按分级标准确定的发病程度等详细信息。

2 调查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水稻大斑病几乎是普遍发生,调查的23个品种中病株率均为100%,病叶率达60%以上的占65.22%,病叶率在30%~59%的占26.09%,病叶率在20%~30%的占8.70%,病叶率20%以下的没有。

发病程度≥4级的占17.39%;3~4级的占30.43%;2~3级的占34.78%;1~2级的占17.39%;1级和0级的
没有。

发病严重的品种有先玉335、美晶、辽单565、辽单771、良玉618、金玉168,病株率均为100%,病叶率在84.96%~100.00%,发病程度均在3级以上。

最抗病的是沈单7,病株率100%,病叶率23.62%,发病程度为1.15级;其次是京科866,病株率100%,病叶率20.76%,发病程度2.60级。

3 2012年彰武县大斑病大发生的原因
大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栽品种不抗大斑病,如先玉335、辽单565,栽培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0%左右;二是连年种植,倒茬困难,菌源积累基数大。

彰武县玉米年播种面积均在8万hm2左右,播种面积大,重茬连作现象不可避免,6—8月一旦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大面积传播蔓延;三是温湿度适宜。

2012年彰武县6—8月平均温度22.8 ℃,相对湿度79%,降雨总量417.6 mm,雨日多,雨量大,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大斑病的传播和蔓延,造成玉米大斑病普遍发生[3]。

四是农民对大斑病认识不足,对其危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向其他病虫害一样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

4 玉米大斑病防控建议
2012年田间菌源基数过大,2013年一旦6—8月温湿度条件适宜,农民选择品种不抗大斑病,大斑病普遍发生的可能性极大,所以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避免造成大的产量损失。

4.1 种植抗病品种
减少控制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和范围。

根据各地的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

4.2 减少菌源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株底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秋收后彻底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促进植株残体腐烂。

4.3 农业措施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合理密植,与其他作物间套作,提高田间通风透光能力,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促使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4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应及时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抽雄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 d。

5 参考文献
[1] 袁柳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0):32-33.
[2] 杨凌云.晋中市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0):28-29.
[3] 张俊文.宝鸡市2011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3):162-163.
[4] 左建英,李育才.山西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
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123,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