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欧洲所见中国地图的流变
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解析
假如你是一位深受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之害的西欧商人,如何开辟能够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
第13页/共31页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二、探寻通向东方的航路
第14页/共31页
1492-1493年
1487-1488年
1498年
1519-1522年
太 平 洋
人文主义提倡冒
《马可.波罗行记》欧洲人的“寻金热”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热情
第7页/共31页
第8页/共31页
2、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航海技术的提高
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的提高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可能性
第9页/共31页
强调曙光——从各民族的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不忘灾难——殖民扩张和残酷掠夺……
第24页/共31页
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这个我们将会在第2课再进一步学习。
大
西
洋
太平洋
印度洋
亚 洲
欧 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第15页/共31页
时间
人物
国别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
1492
1497--1498
1519--1522
新航路开辟表
葡萄牙
意大利
葡萄牙
葡萄牙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_吴莉苇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吴莉苇内容提要本文以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16至18世纪西文中国地图藏品的分析为基础,论述欧洲近代制图史上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异,以及此种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地图欧洲的中国地理观耶稣会士一17世纪之前,欧洲人对/中国0仅具模糊认知,反映在地图上就是当时还没有中国的独立形貌。
随着16世纪末耶稣会士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桥梁,中国的各个方面才逐渐被欧洲所认识,中国的地理轮廓和地理知识亦属其中一部分,从此中国地图在欧洲制图学领域有了独立形态。
多年以来,学者们公认近代早期欧洲的中国地图绘制史上有3个里程碑:一为1584年路德维科#乔里奥(Ludovico Georg i o)绘制、奥特利乌斯(Abraha m Orte li u s)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1655年卫匡国(M arti n o M artini)绘制、约翰#布劳(Joan B laeu)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唐维勒(Jean-Baptiste Bourgu i g non D.Anv ille)根据康熙朝测量成果绘制的中国地图(1735年发表于5中华帝国全志6,1737年单独结集出版)。
笔者通过对德国国家图书馆地图藏品的数量分析,印证了上述论断。
本文¹意欲在此项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略加论述,即3个范本所构成的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异,以及这些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这3份作为范本的地图各有鲜明特征,足资判断其他地图是否以之为参考。
路德维科#乔里奥中国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方向坐标为上西下东,左南右北(仅因图册版面需要而采此种坐标)。
第二,中国南北纬度为20b至55b,没有经度坐标,但通过与南北距离比较可判断东西经度大约跨20度。
第三,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以绵亘的山脉为国界,西部边界纬度约37b至44b处有一个紧贴界山外¹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16)18世纪欧人所绘中国地图分析:以德国国家图书馆藏品为例0;项目编号:2007000755)。
第二讲 地图的发展史
(2)西方
托勒密写的《地 理学指南》,实际 上是一部地图学论 著。附带的27幅地 图,是世界上最早 的地图集雏形。他 提出了编制地图的 方法,采用了新的 经纬线网,创造了 两种新的世界地图 投影;并绘制了新 世界地图。该图在 西方古代地图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直被使用到16世 纪
托勒密( Ptolemy 公元87-150年) 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地图 学家
(1)现代地图制图技术发展 1903年飞机问世,1910年莱特从飞机上拍摄了第一 张照片,此后,德国和法国都进行了航空摄影测量的 试验和研究。使得航空摄影测量地图能够代替普通测 量制图。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世 纪70年代以后,美国发射了5颗陆地卫星,提供地表陆 、海的遥感图像和数据。使得遥感地图成为一种新的 地图品种。 1967年,美国编绘了月球影像地形图和地质图,标 志着人类编制星球地图的开始。
《广舆图》原有总舆图1幅;2直隶13布政司16幅;九边图11幅 ;黄河图3幅;漕河图3幅;海运图2幅;朝鲜、朔漠、安南、西 域图4幅。嘉靖三十四年刊本增加东南、西南海夷总图2幅,并把 朔漠图改为2幅。嘉靖四十年,胡松刊印时,增加琉球、日本2幅 。共计45幅。图中列出了山、河、路、界、府、州、县、驿等24 种图例符号。
驻军图
城邑图上标绘了城垣 范围、城门堡、城墙上 的楼阁、城区街道、宫 殿建筑等。用蓝色绘画 城墙上的亭阁,红色双 线表示街坊庭院,院内 红色普染。城区街道分 出主要街道和次要街道 两级,宽窄不同。宫殿 、城堡等建筑物均绘以 象形符号,同现代城市 图比较,在形式上几乎 是一样的。
城邑图
该图是迄今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城市地图。
原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简陋地图, 它尚未摆脱图画和神话传说。这一阶段一直持 续到汉代
中国第一张地图康熙年间绘
中国第一张地图康熙年间绘作者:来源:《人生十六七》2014年第06期今年的3月2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私人宴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并赠送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一张中国地图。
据默克尔介绍,那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
据说这张地图与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实测全国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有着渊源。
这张地图后面到底还有那些故事呢?默克尔赠送的地图,可能是由18世纪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霍曼及其家族成员哈斯“接力”绘制并保留下来的,内容是康熙初年的汉地十五省。
该图的绘制基于法国地图学家德·安维尔在1734年绘制的中国地图册《中华帝国全志》。
而德·安维尔的中国地图又基于《康熙皇舆全览图》。
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时期起,欧洲绘制的中国地图渐渐增多。
但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欧洲人对“中国”仅具模糊认知,反映在地图上,是还没有中国的独立形貌。
公元1689年,一张从欧洲传来的缺少中国详情的亚洲地图让康熙帝受到触动。
他决定利用西方来华传教士掌握的测绘技术,组织人力绘制一份全国地图。
这个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前期准备,公元1708正式开始。
耶稣会的欧洲人、中国学者以及钦天监的喇嘛、理藩院主事等十余人参与其中。
该图实测经纬度值的地点有六百余处,多处使用三角测量法,并使用了少量的天文测量法。
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
比例尺为1:40万。
十年后,全图初步完成,即《康熙皇舆全览图》,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实测全国地图诞生。
“《康熙皇舆全览图》绘成后,被藏进了内库,一般百姓无缘目睹,只有省巡抚一级才能看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韩昭庆教授说,“直到上世纪20年代左右,这幅图的铜板才在沈阳故宫博物馆被发现,重新印刷。
”据韩昭庆教授介绍,参与绘图的法国传教士把这份地图带到了欧洲,于是,中国境内的全图反倒在欧洲通行开来,而非如在中国仅限于皇室高官才能一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
c: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 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d: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精神
e: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 岛,控制了传统商路。不但帝国军队 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 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 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 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 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 印度的新航路。商路受阻也就成为开 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
什么是新航路?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 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 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 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 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 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 为“地理大发现”。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①原因(必要性)
a: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1、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时间
人物 国籍 航海路线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1492--1502 哥伦布 意大利 西欧-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西欧-好望 角-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 葡萄牙
环球航行
西班牙王室 葡萄牙王室 西班牙王室
哥伦布航线
寻找黄金、克服商 业危机
冒险家、投机商、 工匠、水手
外交使者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与亚非国 家的友好往来,但对国家造成 了重大损耗
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 重大影响
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何在?
16至18世纪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
大航海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区可以划分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外,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印度教佛教)文化圈,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圈和欧洲(基督宗教)文化圈。
大航海以前的中西关系就是中国与其它这些“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到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原来本是西方的地区(如南亚)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整个亚洲包括东亚、西亚与南亚,乃至非洲都被排挤出“中西关系”的范围之内――它们逐渐都变成了“东方”。
因为,西方之于东方不仅仅是一种异质文化的概念,还是一种先进相对于落后的概念。
当欧洲工业文明愈来愈显现出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先进性时,“中”(或“东”)与“西”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16―18世纪的中西文明交流实质上是传统中国与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的西方文明的一次大接触、大碰撞。
一个传统的中国面对一个张扬的欧洲:传统中国仍在王朝统治的夕阳余晖中鹅行鸭步,步履蹒跚;欧洲却在大踏步地走出中世纪,一路上血雨腥风。
这样两种生长于不同的空间环境、又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异域文明邂逅相逢,在商业、宗教、文化和政治上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紧密联系,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场景来布局,一是以传教士为主要媒介、以礼仪之争为突出特征的中国文化西传之路径;另一个则是启蒙时代的欧洲对所见之中国知识与文化的反应。
二16―18世纪的中西交往从传播内容上看是一个以中学西传为主的过程,从传播影响上看,中国文化对这时期的欧洲的影响远大于传教士介绍的西学知识对中国的影响,所以具有突出的单向交流特征。
这次“中西初识”起因于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的需求和天主教会长期不懈的征服异教徒的愿望,国家利益与教会利益的结合与冲突在16世纪兴起的耶稣会身上有鲜明体现。
西方世界关于中国地理的知识和观念的来源1(下)
西方世界关于中国地理的知识和观念的来源1(下)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15年第05期保存在欧洲的中国古地图除著作类文献之外,被传教士通过各种途径传往欧洲的中国地图、传教士绘制的中国地图和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也不断增加了欧洲人对位于遥远东方的中国的认识。
在欧洲各国的图书馆,至今保存着不少中国古地图。
仅在法国国有图书馆就有1800年前绘制的各种中国地图60多幅。
保存在欧洲各种的中国古地图,有些影响很大。
下面就其中的一部分做简单介绍。
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人绘制的全国地图可能是明嘉靖时由金沙书院重刻的《古今形胜之图》。
现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印度总档案馆藏有一幅。
此图是1574年由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基多·拉维查理士献给西班牙国王的礼物,此图中的文字把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及地理形势作了扼要说明。
1584年,欧洲地理学家奥泰留斯复版了他的《世界地图集》,内有一幅中国地图,据认为这幅地图是来过中国的葡萄牙耶稣会士卢乔其绘制的。
这是欧洲出版的第一幅中国地图。
我国最早的刻版印刷地图——明朝罗洪先编制的四卷本《广舆图》,此图最早印于1541年,于1565、1566、1579和1799年多次印刷。
1590年,传教士罗明坚往罗马教廷寄送了1579年版本的《广舆图》,他将图中的中国地名译为西文。
这些文献成为佛罗伦萨地理学家内罗尼绘制亚洲大地图的重要依据。
罗明坚寄送的《广舆图》今已不存。
现海牙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本未经考定的中国地图集,编号为M.115.BL。
这份地图集是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1642-1692,1656年来华)于1684年送给阿姆斯特丹市长尼克拉·维特森的。
法国汉学家米歇尔·德东布认为它是1541年或1558年的版本。
这本地图集有残缺,第111-117页现存在巴黎图书馆。
另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799年版的《广舆图》。
作为里程碑的《中国新地图集》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 1643年、1657年两次赴华)通过实地考察和方志研究,绘著成《中国新地图集》。
高中历史必修二 新航路的开辟
有一本名为《归来没有统帅》的传记, 记述欧洲航海家环球航行的事迹,其 主人公肯定是
A.迪亚士 C.达·伽马 B.哥伦布 D.麦哲伦
商路危机:奥斯曼控制东西方商 路(陆上商路受阻)——香料
材料四: 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 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 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 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 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 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马克思认为帮助欧洲“打开了世界 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的中国古代 发明是
A.火药 C.造纸术 B.印刷术 D.罗盘针
三. 走向会合的世界(影响)
(一) 对欧洲:
1.开始殖民扩张,完成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
2.引起“商业革命”:表现 (1)贸易范围扩大 (2)贸易数量和品种增加 (3)商业中心的转移
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3.引起“价格革命”: (1)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社会分化:
经济根源:生产力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书》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 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 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 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 手段。”
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
《马可·波罗行纪》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的基本情况
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的基本情况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的基本情况本文将从四个大的阶段讲解地图学发展简史:原始地图,古代地图,近代地图和现代地图.一、原始地图地图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今天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
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1-6),是制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绘有山脉,四个城镇和流入海洋的河道。
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从近代发现的太平洋海岛原始部落用木柱制作的海岛图,用柳条、贝壳编缀的海道图等,证明原始地图仅起确定位置,辨别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性的模型地图。
在中国,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夏朝的九鼎。
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利的象征。
在九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
后来在《山海经》中,也有绘着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
在周代的《周礼》一书中,至少有15处提到有关的图籍,其中13处较明确地记述了地图。
专题图中有全国交通图(“司险掌九洲之图,以周知其川林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这是世界上记述最早的交通图。
1954年江苏出土西周初期青铜器上的铸刻铭文,记载周分封诸候时使用到地图,谈及《成王、武王伐商图》与《东国图》。
这是迄今所知最早明确记载地图的可靠文字史料。
据史学家考证时间约在公元前1027年,河北平山和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文物,确凿的证明了我国记载古地图的历史事实。
在平山县发掘出公元前299年左右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铜版《兆域图》,图上标明宫垣、坟墓所在地点、建筑物各部名称、大小、位置和诏书。
这是世界上现存发现最早的平面地图。
放马滩古墓群出土的公元前239年7幅秦王政八年木板图,反映战国晚期秦国属地邦县(天水到宝鸡一带)的政区、地形和经济,是世界上最早的实测木板图。
这些地图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说明了这些时期我国地图发展已开始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流失欧洲的中国古地图
流失欧洲的中国古地图李孝聪先生在伦敦大英图书馆调查中文古地图时的工作情景。
李孝聪中国古地图自16世纪八十年代由耶稣会传教士送到澳门,然后搭葡船经海路送回罗马教廷和西班牙王室。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由于荷兰人在亚洲的频繁活动,致使一些中国地图乘荷兰船只回航欧洲的航线,首先传到阿姆斯特丹,然后再流传到欧洲其它地方。
17世纪,部分中国地图也从北方陆路流入俄国和欧洲。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中国地图外流的频率大大加快。
1991年我在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该年6月参加了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14届国际地图学史大会,有幸结识了欧洲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地图收藏部的负责人,借此初步了解了各国收藏中国古地图的情况。
翌年,转赴伦敦英国图书馆地图部和东方与印度事务部做研究学者,并在那里完成了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的初步调查与编目。
1994年秋去意大利罗马大学文学院东方学系做访问学者时,搜集整理了流散在意大利、梵蒂冈各处的数百幅早期中文地图。
几年间,在有关学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在欧洲考察翻阅了数千幅(册)20世纪以前印、绘制的中文地图,并搜集整理了一批中文地图资料,《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便是我当时调查研究的记录与成果。
1571年,西班牙人在吕宋岛西海岸建立了一个新据点———吕宋港(今菲律宾马尼拉),开辟了由中国福建沿海经澎湖列岛到吕宋,再经苏禄群岛抵摩鹿加群岛然后转去欧洲的航线。
事隔两年,一幅从中国人手中得到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福建省龙溪县金沙书院重刻的《古今形胜之图》,便沿着上述航线于1574年转呈给马德里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这幅地图连同原始信件至今仍保存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印度总档案馆内。
它很可能是迄今所知尚存的最早流入欧洲的中国人绘制的地图。
中国人画的地图与欧洲人的地图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外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舆图没有什么科学性和精确性。
海陆一体:中国地图从桑叶到雄鸡,再从雄鸡变火炬
海陆一体:中国地图从桑叶到雄鸡,再从雄鸡变火炬海陆一体:中国地图从桑叶到雄鸡,再从雄鸡变火炬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中国地势图》正式出版发行啦!竖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国内首创的大幅面全开竖版地图。
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作为插图形式表示。
这样能使读者全面直观地认识中国全图,不会再误以为国家领土有主次之分,有利于国民的版图意识和海洋意识的树立。
对于中国版图形状,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共识是雄鸡,皆因中国历来习惯出版和使用以陆地版图为主要展示内容的横版地图。
最近,中国地图出版社首次以竖版形式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将中国海陆疆域完整地以相同比例进行了更真实、更全面、更直观的展示,纠正了横版地图陆大海小、重陆轻海的弊端。
一、横版地图:重陆轻海中国现有版图源于清政府“划界分疆”确立的中国版图,并将中国疆域延伸至曾母暗沙,正式确立了陆海整体疆域,这是中国国土史上的重大进步。
然而,中国长期以来习惯出版和使用横版中国地图,把海疆列为一个缩小比例尺的附图,形成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分离并区分为主图和附图的做法,造成三个明显误区:一是中国疆域东西长、南北短;二是采用比例尺不同,海疆被缩小一倍,显得陆地大、海上小;三是误导“重陆轻海”的疆域意识,导致国民海洋意识淡薄。
多年以来,社会各界不断提出重新绘制相同比例尺、完整显示中国陆海疆域的竖式中国全图的建议。
2012年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等12个部委进行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的“三进”调查活动中,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版图是东西更宽,而不是南北更长”,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正式着手绘制新版竖式中国全图。
二、竖版地图:海陆一体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已将“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标于南海地图。
1947年、1948年,中国当局以政府名义正式公布“南海疆域线”(通称“九段线”)。
1958年 9月,中国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海的声明》,再次重申“中国对台湾及其周围岛屿、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个群岛拥有主权和进行着管辖。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为何西方人要编造“土耳其人阻断商路”的借口?
欧洲人对近东利益的需求;意识形态的需要
古兰经土耳其语译本
信奉伊斯兰教
另外视角:“一切为了香料”
香料
要了解香料的魅力及其价值,很重要 的一点是要知道人民曾相信它们是某种 非俗世之物。
——杰克•特纳《香料传说》
欧洲人入侵印度的第一推动力完全 是世俗的和功利的:那就是对香料的极 大的需求。
西班牙国王与女王
经验积累: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科技发展:地理知识日益丰富;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星盘(指南针)的应用
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土耳其人有没有阻断商路?
西欧人急于寻求由海洋上直达远东的航路,是由于土耳其人
征服近中东后对于原有东方贸易商路的故意阻塞——这是一般世
奥斯曼 帝国
少,价格猛涨。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
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西欧的贵族
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
发财致富。 ——齐世荣《世界通史》
商路危机: 东西方陆路贸易被阻断,导致“生活必需品”奇贵(直接原因)
一、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主观)
阅读教材P34、35并结合以下材料思考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西欧商人清点钱币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
经济根源:“黄金荒”——“寻金热”
的目光在看什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租地农场
土地、种子 农具、牲畜
货币地租
货币工资
劳动
金银货币成为 普遍交换手段
新兴资产阶级扩充资本 封建贵族王室奢华享受
西方史书里的中国地图
西方史书里的中国地图洛林原因其实很多,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国内陆图肯定是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而各种被神神秘秘拿出来讨论的外国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一般是高糊的),底图往往还来自于长征结束以前的美国出版物.......这样进行比较本来就没太大意义。
另外相对于日本人和俄国人来说,英美学者往往对具体的中国史地考证不是太熟悉(大部分人研究志趣也不在于此),因此各种通史类图集也常常处理的比较粗糙。
总的来说,美俄日还是比较注重实际控制力,也会承认一部分控制较强的羁縻。
拿辽国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吧,有一个很有趣的案例:图一是俄国绘制的辽地图,图二则是谭其骧版辽图。
不难看出,图一中的辽要远比图二中小的多(大约只有后者三分之一)。
两图主要的区别在于:辽的西界,一个囊括整个漠北草原,直到乌伦古河-斋桑泊一线,另一个只到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辽的北界,一个达到了石勒喀河一线,一个才刚刚迈过克鲁伦河;辽东北地区北界,一个直达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另一个摸不到小兴安岭;辽东北地区东界,一个向东直到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海岸囊括桦太,另一个向东不及哈尔滨,除了辽东半岛一寸海岸线也没有。
图一非常有俄式风格,其对包含河套的中原汉地极为无知,辽宋夏边界绘制滑稽可笑。
但不能否认的是,俄国人对于内亚史地与考古成果极为熟悉,使的其对辽北方处理有其逻辑。
简单的一图流就是:辽代古城与辽长城,勾勒出了大辽实际力量所及的轮廓分开说几个:一是东北地区,问题下苍天熊猫大佬提到用后世界线逆推古代,以至于清代前期即出现麦克马洪线之类。
这种现象其实同样出现于谭图中,最直接的一点就是绘制东北地区界线几乎照搬《尼布楚条约》。
谭图对东北北、东界处理可以分为三个版本:第一,北周以前。
此时中原对辽东以北几乎仅限于极为模糊的道听途说,东北亚各部族的界线则远远迈过黑龙江逼近外兴安岭,向东则囊括整个日本海海岸包含库页岛;第二,自北周起,突厥经营室韦、靺鞨,东北亚卷入中原政权与突厥的大博弈,中原逐渐增加对辽东以北细节了解。
地理大发现后的中西关系史
地理大发现后的中西关系史(实用版)目录1.引言:地理大发现对中西关系的影响2.中西关系在地理大发现后的历史演变3.中西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和因素4.当前中西关系的特点和挑战5.结论:地理大发现对中西关系的深远影响正文【引言】地理大发现是欧洲在 15 世纪到 17 世纪期间的一系列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它不仅改变了世界地图,而且深刻影响了中西关系。
通过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扩大了殖民地,加强了对世界的控制。
这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新的外部势力进入了中国周边地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中西冲突和交流。
【中西关系在地理大发现后的历史演变】地理大发现后,中西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历史演变。
在最初的阶段,中西关系主要以贸易为主。
欧洲国家通过海路来到中国,进行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贸易。
然而,随着欧洲国家对中国市场的控制欲望增强,贸易关系逐渐演变为了殖民和侵略。
在 19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洲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他们开始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和殖民。
这一时期,中西关系充满了冲突和战争,中国在多次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在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中国的崛起,中西关系开始转向合作和竞争。
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中西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和因素】在中西关系的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因素。
例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都是中西关系中的重要事件。
同时,贸易、殖民、文化交流、政治制度等也是影响中西关系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西关系的特点和挑战】当前,中西关系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贸易战、技术战、地缘政治竞争等。
同时,中西关系也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因素,例如经济相互依赖、文化交流、全球治理合作等。
这些因素使得中西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元、动态的特点。
【结论】地理大发现对中西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