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类型化

合集下载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分析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分析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分析作者:陈恒来源:《活力》2011年第07期元代杂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戏曲人物形象,其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较以往各代丰富。

《全元戏曲》中旦本杂剧占总剧目的1/3,所以研究元杂剧,女性形象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元杂剧塑造的女性形象所达到的高度被认为是元杂剧作家的精神高度,代表了元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元代杂剧所塑造的女性群体中,有许多母亲形象的塑造尤为引人注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们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是一种封建男权文化,是父权家长制的体现。

母权的存在,不仅无损于男权文化。

而且对维系宗法家族内部长幼尊卑关系,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元杂剧塑造的母亲形象所包括的社会内容十分广泛,现存的元代杂剧,涉及各种身份的母亲,如:寡母、继母、婆婆和鸨母等等。

我们根据他们的出身背景又可分为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与出身市井街头的母亲两个大的体系。

书香门第的母亲作为母亲,必须符合封建传统礼教对母亲的特质和职责的要求。

《周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因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所以“严君”的职责基本也是属于母亲的,而“父尊而不亲,母亲而不尊”,“姑慈”才能“妇听”,这就要求母亲有治家和教导后代的职责,并且必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礼记·内则》),特别是在丈夫去世后,教导子女成为母亲不可推卸的责任。

‘元杂剧中有不少出身名门,才识高人一等的母亲。

如《陈母教子》中教子有方的陈婆婆、《蝴蝶梦》中贤德抚前儿的继母王婆婆、《剪发待宾》中教子守信的陶母、《西厢记》里所嫁显贵的崔夫人、《东墙记》里出身显赫的董老夫人、《倩女离魂》里的张母等等。

陈婆婆通骁儒家典籍、纲常。

剧中第一折中有她一段唱词。

其中云:“才能谦让,祖先贤承教化立三纲;禀仁义礼智,习恭俭温良。

定万代规模遵孔圣,论一生学业好文章。

她深得儒家思想精髓。

元代无名氏家庭杂剧及其角色模式研究

元代无名氏家庭杂剧及其角色模式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与价值
研究方向
未来可以尝试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 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元代无名氏家庭杂剧 的角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反映 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VS
研究价值
通过对元代无名氏家庭杂剧的角色模式进 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元代戏曲及 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而且可以 为理解元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复杂社会关 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奸臣
通常表现为狡猾、阴险,贪图权力 和财富,如《连环计》中的黄承儿 。
义士
通常表现为勇敢、正直,为了正义 和真理而奋斗,如《鲁大夫拔宅升 天》中的张千。
角色的社会地位与身份
宫廷贵族
通常扮演皇帝、皇后、妃子等角色,代表宫廷政治和权力中心 。
官员士人
通常扮演官员、士人等角色,代表官僚政治和知识阶层。
平民百姓
主题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儒家思想
01
许多剧目都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价值。
道家思想
02
一些剧目则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强调自由、自然和超脱。
佛教思想
03
还有一些剧目涉及佛教信仰,强调因果报应和修行。
风格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白话语言
这些剧目主要使用白话文,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特点
元代无名氏家庭杂剧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生活化特点,内容 涉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感、道德观念等方面,形式简单 朴素,语言生动易懂。
无名氏家庭杂剧的历史背景
元代文化政策
元代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的文化权利受到限制。然而,由于元 代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重视,汉族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相对较高,这为无名 氏家庭杂剧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元曲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元曲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元曲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演变研究引言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其作品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

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元曲中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的演变。

元曲中的女性形象1. 女子样式行当元曲中女性角色基本上按照传统戏剧行当进行划分,主要包括“青衫”、“花旦”、“老旦”等。

每个行当代表了不同年龄段和社会地位的女性形象。

青衫青衫在元曲中通常扮演少女或年轻妇人角色,她们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特点。

花旦花旦则是扮演年轻貌美、伶俐机智的女子角色,常常出现在戏剧情节的核心部分。

老旦老旦则是扮演成年妇人或者媪婆等角色,她们通常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坚毅不屈的精神。

2. 女性形象特点无论是哪种行当,元曲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强调伦理道德:女性形象在元曲中往往以传统妇女美德为核心,比如贞节、孝道等。

•注重家庭角色:女性形象在戏曲中通常扮演着妻子、母亲、姐妹等家庭成员的角色。

•情感丰富:女性形象经历了爱情、婚姻、家庭纠葛等多样化的情感体验。

社会地位演变1. 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地位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受到男权制度束缚。

元曲中反映了这一现实,揭示了女性面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压力时所遭受的困境。

2. 家族势力与世俗权谋在元代社会中,家族势力和世俗权谋逐渐增强。

女性被用作政治联姻的工具,以达到家族利益的最大化。

元曲中体现了女性作为政治筹码和媒婆(红娘)等角色对世俗权谋的参与。

3.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变革的推动,女性独立意识逐渐觉醒。

部分元曲中描绘了一些勇敢、智慧并且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戏剧情节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结论元曲中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演变研究表明,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相对被压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女性开始展现出更多无畏坚强、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特质。

这些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程。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丰富性的成因探析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丰富性的成因探析

收稿日期:2016-06-14作者简介:马兰(1981-),女,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及高职教育。

2016年10月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6第17卷第5期总第69期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7No.5SumNo.69文章编号:2096-1901(2016)05-0049-04元杂剧中母亲形象丰富性的成因探析马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淮北235000)摘要:元杂剧母亲形象塑造在宏观群体和微观个体上都具有丰富性,这缘于元杂剧演绎世俗生活的文体特点、元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高与剧作家希望理想化的母亲积极承担起维持家庭伦理和社会政治伦理秩序责任的主观追求。

关键词:元杂剧;母亲形象;丰富性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翻开元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会发现母亲形象零星散存于一些文学作品中,数量较少且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元杂剧中出现了较大规模描写母亲形象的作品,有些人物形象也刻画得较为生动、丰满、传神。

为什么会在元杂剧中大量出现如此丰富的母亲形象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元杂剧的体制、元代较为开放的女性观念和剧作家的创作追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母亲形象塑造的丰富性(一)母亲形象宏观群体的丰富性元杂剧中纷繁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构成了母亲形象画廊的“百母图”。

以王季思先生主编的《全元戏曲》为例,作品中共出现了近百位不同角色的母亲形象。

身份各异、性格迥异、不同命运的众多母亲形象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其丰富性的特点。

从人物的身份来看,既有身份高贵的母亲,像《赵氏孤儿》中的晋国公主;又有身份低微的母亲,像《五侯宴》中的王大嫂。

就人物的性格而言,既有刚烈的母亲,如《介子推》中的介子推母亲;又有温柔的母亲,如《王粲登楼》中的王母。

从人物的品质来看,既有隐忍牺牲的母亲,像《灰阑记》中的张海棠;又有冷酷绝情的母亲,像《还牢末》中的萧娥。

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引言元代戏曲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涵。

其中,女性形象在元代戏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评价。

本文将围绕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展开比较研究,旨在探讨其特点、变迁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 元代戏曲中的女性角色类型元代戏曲涵盖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包括主角、配角以及特定类型的角色。

例如:•女扮男装:在元代戏曲中,常见女性扮演男性角色,如《窦娥冤》中的窦解等。

•女仆或侍从:这些角色通常是贵族家庭或权贵家族的仆人或卫士。

•贞洁美德者:象征纯洁与善良,并常被赋予官员妻子、贞节烈妇等身份。

•放荡风浪者:这些角色多数具有个人独立性和解放精神,如《西施》中的西施等。

2. 元代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与评价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a. 爱情与婚姻元代戏曲中经常描绘女性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有些角色表达了对真爱的渴望,而另一些则追求自由婚姻。

b. 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女性在元代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戏曲中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女性角色往往是社会权力争端和冲突的背景。

c. 性别、美貌与审美观念元代戏曲中,女性形象被理想化为拥有杨贵妃般的美貌,并且寄托了当时流行的审美观念。

3. 元代戏曲中女性形象的变迁与文化影响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随着历史演变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早期元代,许多剧作强调妇德婚姻忠诚,强化了家庭伦理观念。

后期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注重角色的个人价值和独立性。

这些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改变。

元代戏曲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塑造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和价值观念的认知。

结论通过对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女性角色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评价。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及其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认知与塑造,以及对后世艺术、文化以及社会演变产生的影响。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一、温柔贤惠的母亲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

这样的母亲,常常是一个家的风景线,为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幸福。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周淑怡就是一个典型的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她虽然在家庭中处于次要地位,但她始终用她那温暖的笑容和慈爱的话语关怀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给孩子们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安慰和鼓舞。

再比如,莫泊桑的《小妇人》中,妈妈玛米便是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她不仅教育子女要有爱心、有耐心,而且还时刻关心着子女的成长和进步,从不想让孩子们吃亏。

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代表了对家庭的无限热爱和关注,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亲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爱与和谐之情。

二、坚强果敢的母亲除了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之外,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

这样的母亲,常常是家庭中最坚强的支柱,她们不仅要兼顾家庭和工作,还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但是她们都能够顽强的战胜困难,克服失败,永远是家庭中的中流砥柱,英勇而又坚定。

例如,鲁迅的《药》中,母亲便是一个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

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和病痛,为了家庭的生计,默默地忍受着贫困和艰辛。

她不仅劳作挣钱,还时常拿出来慷慨解囊,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表现了做一个善良而又坚强的人所需要的品质。

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代表了母亲和女性的魅力,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亲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女性的自力更生与坚韧不拔。

三、自由独立的母亲自由独立的母亲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

这样的母亲,不仅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善于独立思考和决策。

她们不当墙头草,敢于独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方向。

例如,刘震云的《黄金时代》中,母亲便是一个自由独立的母亲形象。

她不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而且还善于自力更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她教育子女要自由独立,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这样才能在更加辽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翱翔。

元杂剧中的寡母形象探析

元杂剧中的寡母形象探析
收 稿 日期 :0 0 0 — 4 2 1 — 4 1
第二种是士族夫人 , 她们是封建礼教 的维护者 , 在 没有丈夫 的情况下 , 她们就是一家之主 , 这类老妇人 的
作 者简 介 : 雨 齐(96 )女 , 蔡 18 一 , 重庆人 , 主要 研 究方 向为 文 学 史、 明 清 史。 元
于理 解 当时社 会 关 于这 类女 性 的认 识 状 况 关键 词 : 杂剧 ; 母 形 象 ; 元 寡 文人 心 态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62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8 8 ( 0 0 0 — 1 0 0 1 7 — 5 0 2 1 )5 0 2 — 3
常出现这样一种配角人物—— 丧夫、 无亲无故且 带着子女的老妇人角 色。这类女性 的形 象, 可以称之 为“ 寡母” 。她 们的形象无论是在人物语 言上 、 身世遭遇上 、 性格特 点上甚 至剧情线 索的发展 上都呈现 出种 种类型化 的特点。 通过 分析考察这类 角色在作 品中的表现 形式, 可帮助我们从侧 面认识作 者在传 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作心 态, 有助 也
七 岁。】 【
再如《 鲁大夫秋胡戏妻》 : ( 老旦扮 卜 同正末扮秋 胡上 , 儿 卜儿诗 云) 有重 花
开 日, 人无再 少年 。休道黄金贵 , 乐最值钱 。老 身刘 安 氏, 自夫主亡逝 已过 , 止有这个孩儿 , 唤做秋 胡。】 [2 5 4
做 着高利 贷的生意 , 自私贪婪 的一 面 ; 张驴儿父子 有 在 逼 迫下 , 唯诺诺 、 唯 束手无 策 ; 窦娥含冤 等死的情况 在
第2 5卷第 5期
蔡雨齐 : 元杂剧中的寡母形象探析
11 2
代表是 《 西厢记》 的崔老夫人郑 氏。 里 对 于崔老夫 人 的形 象 ,作者借 红娘之 口这样 说 i

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社会功能

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社会功能

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社会功能作者:马兰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1期摘 ;要:母亲群像是元杂剧作品中的一类重要角色,不论是主角的母亲群像,亦或是配角的母亲群像,众多鲜活的母亲群像令元杂剧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也蕴涵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对元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

从意识形态上看,母亲形象的塑造对于社会民众有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对杂剧作家所代表的下层民众而言,又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此外,母亲形象的塑造也满足了大众审美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元杂剧 ;母亲形象 ;道德教化 ;情感宣泄 ;大众审美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及至元代,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文学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于舞蹈、说唱、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为元杂剧,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在元杂剧中,大量作品真实描绘了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母亲群像是剧作家精心塑造的一类重要角色,不论是主角的母亲群像,亦或是配角的母亲群像,众多鲜活的母亲群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隐忍牺牲的张海棠(《灰阑记》)、教子有方的陈母(《陈母教子》)、洞明世事的介母(《介子推》)、深明大义的杨母(《救孝子》)、爱女心切的崔夫人(《西厢记》)、心狠手辣的马大娘子(《灰阑记》)、爱财如命的贺妈妈(《百花亭》)……这些栩栩如生的母亲形象为中国古代戏曲增添了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

她们作为一个群体,大量地出现在元杂剧中,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令人可惜的是,研究界至今对此鲜有专门研究,本文对此试作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宣传教化的功能中国文学早在先秦时期就确立了“教化为先”的传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高台教化”、扬善惩恶的功能,并经后世不断改造和深化。

元杂剧中的孝子、孝妇形象

元杂剧中的孝子、孝妇形象

元杂剧中的孝子、孝妇形象作者:曹亚琼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摘要:元杂剧中所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元杂剧作为一代之文学,对孝文化也有所反应,元杂剧中出现了一批孝子孝妇的形象,这些孝子孝妇群像中,有体现正常的人伦孝道者,也有愚孝之人。

关键词:元杂剧;孝子;孝妇;孝;愚孝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中国社会中,传统的伦理道德无不以忠孝为其核心的价值判断。

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几乎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深入人心。

孔子写《孝经》,明确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①。

而且,以孝治国更是很多朝代和帝王所选择的治国理念。

可见,孝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二地位。

一、元杂剧中的孝子、孝妇形象的特点元杂剧中,经常出现“家贫显孝子”、“父慈子孝”等语言,几乎已经成为表现美满家庭和高尚道德的口头禅。

首先来谈谈孝子的形象。

元杂剧所塑造的最“彻底”的孝子形象,笔者认为是无名氏的《小张屠焚儿救母》中的小张屠与刘唐卿《降桑葚蔡顺奉母》中的蔡顺。

小张屠为了让生病的母亲病快点好,竟然说:“俺两口望着东岳爷拜,把三岁喜孙,到三月二十八日,将纸马送孩儿焦杯内做一枝香焚了,好歹救了母亲病好。

”②而蔡顺则因为母亲生病,在冬天想吃桑葚,蔡顺无法可想,只好求助于上天,“母亲思想桑椹子食用,奈是寒冬天气,可那得此物来?兴儿,与我后园中快设香案,安排祭祀礼物,我祷告神天去者”③。

小张屠与蔡顺的至孝都是孝感动天的典型。

其他还有很多的正常且更符合生活常规的孝子形象,《状元堂陈母教子》中陈母的三个儿子,遵从母亲的教诲,最后三个都中了状元。

就如最后寇莱公所说:“我亲奉着当今圣旨,便天下采访贤士。

只因你母贤子孝,着老夫名传宣赐。

” ④再如《包待制三堪蝴蝶梦》中的王大、王二、王三为父报仇打死葛彪,为了父亲之仇,毅然与葛彪这样的权豪势要之人产生冲突。

还有《救孝子贤母不认尸》中杨谢祖,“奉母之命,送嫂还家,不幸遭逢人命官司,绝口不发怨言,可称孝子”⑤。

元杂剧中反面母亲角色的塑造艺术

元杂剧中反面母亲角色的塑造艺术
造思 想 内涵丰 富 的反 面母 亲群 象 时 ,正是 通过 多 种 艺术 手 段来 塑 造其 属格 为特 征 ,形 成 了独特 的艺术 魅力 。

会 生活 的现 实 ,更 能把 观众 的情 感 引入 到剧 情和 戏 剧人 物 的命 运 中 。她们 的贪 婪 冷酷 的本 性在 她们 的 有 限的 说 白中尽 情地 展现 于观 众 面前 。 例如 : 《 曲江 池 》中李 氏得 知 李亚 仙去 看望 被 郑府尹狠打 的郑元和 时 ,对女儿说 : “ 要我直赶 到这 里 ,你 这小 贱人还 不快 家去 ?快 家去 。” 卷 三 , 。 ) 看 到女 儿对 郑元 和 的依 依不 舍 ,强行 拖 走 了李亚 仙 。 暮 冬 天气 ,李 亚 仙将 郑元 和带 到 家 中吃酒 ,李 氏看 到 ,先惊 讶 问道 : “ 呀 ,那 叫 化 头 ,你 又 来 怎
的?” ¨ 卷 三 ’ ” 后 见 女 儿 和 自 己唱 对 台戏 ,又 骂

语言 动 作描 写
元 杂剧 是 一种 综合 的 艺术形 式 ,具 有极 强 的包 容力 , “ 其 主要 的作 用 ,则 为故 事 的表 演 。表 演的
意思 ,是 把一 个 故事 的 全部 情节 或 部分情 节 ,由演
屁眼 上带 将 去罢 ,则 管理 嘱咐 。” ¨ 巷 二 ・ ’ 此外 ,语 言的 “ 自然 本色 ”还体 现在 人物 的发
员们 装 扮 剧 中人 物 ,用 歌 唱 或 说 白 ,以 及 表 情 动
作 ,根 据 规 定 的 情 境 表 演 出 来 ”[ 1 1 9 2 。 元 杂 剧 的 反
面 母 亲角 色 ,大 多数在 剧 中则是 由 卜 儿 、搽 旦来 扮 演 。在 整 个 戏 剧 中 ,她 们 不 是 主 要 人 物 ,没有 唱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研究综述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研究综述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研究综述作者:马兰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33-01元杂剧是元代代表性的叙事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

就《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而言,母亲形象的作品占总剧目的三分之一。

她们作为一个系列的群体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

研究者对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研究状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 单一剧本的个别母亲形象的个案研究此类母亲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崔夫人(《西厢记》)、蔡婆婆(《窦娥冤》)、王母(《蝴蝶梦》)等母亲个体形象的研究。

研究者对崔夫人这一母亲形象的研究有一定的争议,如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提出崔夫人是“以‘慈母’面目出现的的封建家人的典型”,刘精在《浅析〈西厢记〉的人物形象》中也认为老夫人是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

而在程洁《论〈西厢记>中老夫人的矛盾性》、刘清玲《〈西厢记〉中老夫人赖婚新解》、聂海洋《元杂剧〈西厢记〉中崔母形象分析》、陈云发《〈西厢记〉中的崔夫人形象谈》这几篇论文中,研究者结合崔母的为人处世和出身一致认为老夫人是一位真心为女儿幸福着想的母亲。

冯晓玲的《旦本元杂剧寡妇形象分析》和张学成的《由蔡婆婆看〈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原因》都认为蔡婆婆是一位软弱怕事的母亲,她自身的性格特点或者价值观念导致了窦娥一步步走向血溅白绫的刑场。

赵晓红的《各还命脉各精神》和杨逢泰的《试论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两篇论文都论述了深明大义的继母王婆婆,认为她是一位富有牺牲精神、坚强而勇敢的颇有见识的良母。

2 某一类型的母亲形象研究研究者发现,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具有相似的一面,于是他们便把母亲形象归为同一类进行分析,这些研究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如下:高红梅《元杂剧旦本女角分类述评》主要把旦本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按照德行标准分为严厉的母亲和贤惠的母亲,从不同角度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艺术功能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艺术功能

p u s h ,s u d d e n t u r n ;S o me mo t h e r s t o f o i l he t m a i n c h a r a c t e r s ;S o m e m o he t s r a r e p l a y s a l l a d j u s t m e n t i n he t p l a y
元 杂剧 中的母 亲形 象虽然 在剧 中担任 正旦 角色 的较少场 次数 和说话 所在 场所 受到 限制 ,但 是她们 在铺 垫 、推进
元杂剧是在唐传 奇 、宋 杂 剧 和金 院本 的基础 上 发展起来 的一种 成熟 的通 俗文艺 形式 。大量 作 品真
实地描 绘了社 会生 活的方 方 面面 ,塑造 了一批有 血
表性,已经引起 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笔者主要 以戏 剧要素为线索 ,论述其 在元杂剧 中的艺术 功能 。

有 肉的母 亲形象 ,在很 大程 度上 丰富 了 中国文学 中
s t r a t e s he t u ni q u e a ti r s ic t f e a t ur e s . Ke y wo r d s: Yu a n d r a ma; Mo t h e r g i ma g e; Ar t f u n c t i o n
Ar t Fu nc t i o n s o f M ot h e r s i ma g e i n Yua n Dr a ma s MA L a n
( Hu a i b e i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T o u r i s m m a n a g e m e n t ,H u a i b e i 2 3 5 0 0 0,C h i n a )

元杂剧《西厢记》中崔母形象分析

元杂剧《西厢记》中崔母形象分析

元杂剧《西厢记》中崔母形象分析
一、西厢记崔老夫人其实只是一位爱女心切并恪守封建礼教的母亲。

二、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

三、她是名门贵族的相国夫人,担负着非一般普通百姓妻子能比的责任与道义,也经受着非平常妇人所能想象的煎熬。

三、作为崔莺莺的母亲,肩负抚养女儿并为其找个好归宿的重任。

四、作为郑恒的姑姑和准岳母的身份,要遵从先夫遗愿,督促侄儿和女儿履行婚约。

五、她发现女儿与张生已木已成舟的事实时,崔老夫人旋即开始考虑科举及第的变通之法。

六、老夫人的形象充满着冲突和变化,极其生动、真实,又很有艺术表现力。

元代杂剧的女性意识研究

元代杂剧的女性意识研究

元代杂剧的女性意识研究元代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元杂剧是一个最为著名和有特色的剧种。

杂剧产生于中国南方,相比于传统剧种来说,杂剧可以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戏剧甚至文化的后期发展。

在元代杂剧中,女性形象是一大特色,而这些女性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化价值观。

本文试图围绕元代杂剧的女性角色,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并从中研究元代女性意识的特点与内涵。

作为一个新生的剧种,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当时的女性地位和尊严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在元杂剧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朝廷女官和平民女子。

朝廷女官大多是在皇帝身边侍奉的宫女,她们的角色多是帮助主角实现目标的。

平民女子则主要担任妇女和母亲的角色,小说通常展现她们的幸福与不幸。

在元代的传统观念中,女性是被男性支配的低等生物。

然而在元杂剧中,女性的使命和价值得到了更广阔的认同。

女性角色都具有逆来顺受的美德,尽管她们往往在苦难的折磨中耐心忍受,却始终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她们的正义、严肃、深情和不屈的精神都为后人所回味。

杂剧女性形象的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与社会的一些发展轨迹是高度契合的。

这些女性角色所塑造的形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无关系。

女性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地位普遍低下,且由于宗族地位和家庭背景的不同,不同阶层的人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着差异和不公。

而杂剧女性角色却无私奉献,无论是为帝王办事,还是为她们的爱人或家庭付出,都是以后代都为重的规矩。

她们的表现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

元杂剧中女性意识的深刻特点体现在人物对她们的评价和演绎中。

朝廷女官一般被描述为重情重义,她们往往表达着对爱情、友谊、亲情的无限忠诚。

比如在《汉宫秋》这个作品中,宫女妍儿不顾自身安危,为了将秋让给宫女协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跳秋歌以引爆秋的埋藏之火。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她们没有权力和自主,但这不能阻碍她们在精神层面上的超越。

国产育儿剧中多元化母亲角色的构建探析

国产育儿剧中多元化母亲角色的构建探析

电视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载体,在进行剧情设置和角色构建等相关创作时,需要迎合当下社会中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诉求,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特征的人物群像,使观众能通过剧中的标志性人物找到和自身相同的情感经历,最大程度上激发受众的共情心理。

本文以时下多部具有代表性的育儿剧为例,探析母亲形象的多元类型和构建规律。

一、“严苛派”与“乐天派”对比下的母亲形象构建在当下育儿剧创作中,母亲身份被逐渐细化分层,既包含对孩子学习生活控制欲极强的严厉型母亲,还有尊重孩子兴趣、朋友式相处的乐天派母亲,多种性格搭配式出现的人物构建方式,在剧中形成了鲜明的母性形象对比,既推动了女性社会角色向母亲身份回归,也将母亲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全面。

育儿剧通过“严苛派”与“乐天派”的母亲形象对比构建方式,实现了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受众差异化心理诉求之间的有序平衡。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育儿剧中的“严母”形象要贴合现实中母亲作为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和督促学习成绩的主要角色,还原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严母与孩子相处的紧张情感关系,让观众可以对号入座,激发共情心理。

另一方面,随着社交工具的日益普及和电视剧假期档的上映时间,青少年群体日益成为电视剧观众的主力军,育儿剧中涉及到的中高考话题和他们自身息息相关,在创作中融入“乐天派”的母亲角色,不仅有效满足青少年观众的情感诉求,将剧中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视为他们心目中理想母亲的形象代言人,更可以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参考案例。

以收获较高口碑的育儿剧《小欢喜》为例,剧中海清扮演的童文洁和陶虹饰演的宋倩属于典型的“虎妈”,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严格,甚至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也要掌控干涉。

虽然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心,但令人窒息的关爱却使她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到达冰点。

相比之下,咏梅饰演的母亲刘静则收获了网友的一度好评。

剧中的她不仅温柔大方,善于缓解儿子和丈夫之间的矛盾,更在事业上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没有因为家庭而失去自我。

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类型化

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类型化

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类型化
马兰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元杂剧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
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

然而元杂剧中母亲形象存在着明显类型化的痕迹,分析其特点并探讨形成类型化特点的成因,客观指出其类型化的塑造方法。

【总页数】5页(P41-44,118)
【作者】马兰
【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淮北 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3
【相关文献】
1.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分类评述 [J], 马兰;
2.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艺术功能 [J], 马兰
3.元杂剧中母亲形象丰富性的成因探析 [J], 马兰
4.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分类评述 [J], 马兰
5.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社会功能 [J], 马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

论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

On the Figures of Mother in the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
作者: 刘竞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页码: 87-90页
主题词: 元杂剧 母亲形象 阴柔美 刚健美 社会风气 杂剧作家
摘要:元杂剧中出现了众多的母亲形象,她们身上体现出阴柔之美与刚健之美的和谐结合,在审美价值上超越了以往同类形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群体.同时,作者认为这一形象群体的出现与元代的社会思想风气、元代杂剧作家的主体因素有关.。

论元杂剧母亲形象塑造的得与失

论元杂剧母亲形象塑造的得与失

作者: 吴媚秋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S1期
主题词: 元杂剧;母亲形象;老夫人;中国古代文学史;艺术形象;崔莺莺;人物形象;概念化;典型形象;关汉卿
摘要:<正>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了这一时代文学的标志。

从题材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元杂剧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熠熠生辉的经典艺术形象。

其间,尤为令人激赏难忘的莫过于那些敢爱敢恨、至情至性的青年男女形象了,如张生、崔莺莺者。

相较于那些追求爱情的青年女子形象,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则显得颇为逊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的类型化摘要:元杂剧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

然而元杂剧中母亲形象存在着明显类型化的痕迹,本文力图分析其特点并探讨形成类型化特点的成因。

元杂剧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文学样式,它塑造了一大批色彩斑斓的人物形象。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较以往各代丰富。

就《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而言,母亲形象的作品占总剧目的三分之一。

她们作为一个系列的群体形象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

一、母亲形象类型化的特点对于戏剧来说,剧中的人物是戏剧艺术的行为主体,类型化人物则是中国戏剧人物的基本存在状态之一,也是中国戏剧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

姚文放先生也谈到戏剧的类型化:“纵观中国戏剧美学的诸多法式,虽然其审视角度不同,归纳方法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涉及到戏剧的主题、题材、人物形象、体裁、语言、宫调、角色、表演等方面,但是有一明显的共同之处,即基本上都是类型化的。

”⑴元杂剧中母亲群像整体上也具有类型化的特征,无论是主要角色的母亲,还是次要角色的母亲,都一定程度地呈现出类型化的特点。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类型化表现在:1母亲人物语言的类型化元杂剧中的母亲人物一上场,往往先说几句上场诗然后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这种通过语言进行的自我介绍在人物身份上呈现相似或相同的特点。

如青楼戏中的鸨母一出场都会先说几句上场诗,或言“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百花亭》贺妈妈)、《玉壶春》李氏、《刘行首》刘婆婆),或言“两京诗酒客,烟花杖子头”(《云窗梦》郑氏),又或称“不纺丝麻不种田,一生衣饭靠皇天。

尽道吾家皮解库,也自人间赚得钱”(《金线池》李氏)等等。

这些上场诗紧扣鸨母这一类人物的职业身份和性格特点,增强了演出效果。

然后介绍自己是卖笑人家、姓甚名谁,自己有一个生得如何标致的“上厅行首”的女儿叫什么名字,如今正和一个叫什么的穷秀才做伴感情如胶似漆。

现如今秀才囊中空空,被自己想方设法已经赶将出去,女孩儿再也不肯接客觅钱。

正好又有一富商看上自己女儿,那妮子对秀才情有独钟,不愿接纳富商,“我”便设计如何将女儿嫁给有钱的商人。

她们的语言大同小异,流于俗套。

她们一上场,观众能从她们的语言中预知故事怎样的进展,具有“交底”的功能。

元杂剧中母亲的唱词也具有相似之处。

如一些望子成龙的母亲,常常在唱词中表白自己对儿子前途的关心。

陶母(《剪发待宾》)在【混江龙】一曲唱道:“十载寒窗黄卷客,博一纸九重天上紫泥宣。

念老身治家教子,我孩儿事奉萱亲。

着他半生辛苦,指望待一举成名。

”杨母(《救孝子》)在【混江龙】一曲唱道:“乞求的两个孩儿学成文武艺,一心待货与帝王家。

”王婆婆(《蝴蝶梦》)在【幺篇】也唱道:“若三个儿到开春,有甚么实诚定准,怎生便能够跳龙门。

”2母亲行为的类型化剧作家在塑造母亲形象的过程中,人物的行为上也有雷同的倾向。

特别是在同类型的母亲形象中,人物在剧中的行为基本大同小异。

相同身份的母亲往往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行动,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例如,鸨母们在剧中的行动惊人的相似。

鸨母们是元杂剧中书生和青楼女子的爱情剧中经常出现的重要人物,她们往往充当娼女和白衣书生的爱情阻力。

她们一旦发现娼女对书生产生了感情,她们的行动是为了贪图钱财破坏、拆散有情人,强行将穷秀才赶走,威逼利诱妓女重新接纳富商。

她们通常在白衣秀才和娼女感情难舍难分时,见秀才钱财用尽,便横空出世,大显身手,先是想方设法赶走秀才。

她们心狠手辣、面目狰狞:“眼上带着一对乖,心内隐着十分狠。

脸上生那歹斗毛,手内有那握刀纹。

狠的来世上绝伦。

下死手无分寸,眼又尖手又紧,他拳起处早又着昏。

那郎君呵不带伤必然内损。

”⑵510当女儿为秀才守志时,她们又拉来有钱的商人;女儿不肯接客,便对女儿大耍手段。

她们有时放低身架对女儿甜言蜜语进行哄骗,有时动用家法对女儿进行狰狞拷打。

又如,剧中一些恪守礼教的老夫人,她们为了维护所谓的门当户对,在剧中充当拆散恋爱中男女的家庭阻力。

她们往往采用“妹妹拜哥哥”的手段,试图以尊卑之序和兄妹之义来达到干涉的目的。

当此计失败后,为了维护“门当户对”的平衡,坚决打发白衣秀才去考取功名。

再如家庭伦理剧中一些贪婪的母亲一般是先唆使分家,接着设法除去财产所有权的亲属或可能拥有财产的人,像侄子或妾之子;淫妇们则是因想和奸夫做长久夫妻,不惜陷害甚至谋害亲夫,虐待杀害子女。

她们一出场,绝大多数要插诨打科,角色多为搽旦。

这类恶母主要集中在《争报恩》、《神奴儿》、《酷寒亭》、《灰阑记》、《还牢末》、《货郎旦》等剧目中。

3母亲人物性格类型化元杂剧中同类母亲形象的性格大都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在塑造符合儒家文化规范的良母、圣母时,往往突出其贤惠、无私的性格特点,博大的母爱情怀。

剧中的一切情节都主要围绕这一主要品质来展开。

像《不认尸》中杨母和《蝴蝶梦》中王婆婆都对非亲生子爱护备至、视为己出,在危难之际,她们都毫不犹豫地留下人之子而舍弃亲子。

《灰阑记》中张海棠、《五侯宴》中王大嫂、《剪发待宾》中陶母为子牺牲自我的精神一直贯穿在剧中。

《谢金吾》中佘太君以国家利益为重,在被朝中奸臣假传圣旨拆倒清风无佞楼、自己被推倒闪了腰肢的悲愤情况下,仍然寄书六郎“休得要误军机私下禁关来”,担心边关重地起干戈。

她以国家大局为重、识大体的美好形象是社会正义和道德的典范。

再如,剧作家在塑造青楼剧中的鸨母们,则仅仅围绕她们“恶、劣、乖、狠、毒”的类型化性格特征。

她们养育和调教女儿,其实是把女儿当作一种投资,把女儿作为榨取金钱的工具,并且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往往不择手段。

《金线池》中杜蕊娘初次和韩辅臣交往,便直言不讳地对韩说:“秀才,俺娘忒爱钱哩!”⑵(卷一111)《百花亭》中王焕曾这样评价鸨母:“狠毒呵恰似两头蛇,乖劣呵浑如双尾蝎。

”⑵(卷六310)《两世姻缘》中老鸨为了拆散韩玉箫和韦皋的姻缘,对韦皋冷嘲热讽,迫使他进京应试,致使女儿相思而亡。

《云窗梦》中的中鸨母见女儿不愿嫁给茶商刘一郎,竟然以五十两银子把她卖给了洛阳妓院的张妈妈。

贪财的张妈妈同样逼迫她为自己接客挣钱。

《曲江池》中的李亚仙称母亲:“俺娘呵,则是个吃人脑的风流太岁,剥人皮的娘子丧门,油头粉面敲人棍。

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⑵(卷三510)4母亲人物命名或身份的类型化元杂剧尤其是家庭剧、公案剧和青楼风月剧中总是活跃着一类性情淫荡、贪婪、凶狠的母亲形象。

她们在戏剧舞台上的存在,代表着一个戏剧符号、一种类型化的戏剧冲突。

这一点,在她们名字上或身份上也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像《金线池》、《救风尘》、《玉壶春》、《青衫泪》和《曲江池》中都将嗜财如命、冷酷无情的鸨母称为李氏;《酷寒亭》和《还牢末》中的萧峨,《争报恩》和《神奴儿》中的王腊梅,在元杂剧中她们成为淫乱、恶毒母亲的代名词。

在人物的身份上,家庭剧中的恶母多数是为人之妾或者是后娶的,有些还是从良妓女。

如《合同文字》中刘天祥介绍安住婶母杨氏时,这样说:“我那先娶的婆婆可亡化了,这婆婆是我后娶的。

”⑵(卷六219)《争报恩》中的王腊梅则是赵通判的“第二个夫人”。

有些后母先前曾有做过妓女的阴暗历史,像《货郎旦》中的张玉娥,在嫁给李彦和之前,曾是“上厅行首”。

《酷寒亭》中的萧峨,自称:“当了三年王母,如今纳了官衫帔子,我嫁人去也。

”⑵(卷二410)《还牢末》中的萧峨“原是个中人”。

剧作者在她们的名字和身份上,带有类型化的特点,同时也寄予了鲜明的情感倾向,让读者从她们的名字或身份中,明显地感觉到人物的品性。

二母亲形象人物类型化的原因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在人物的语言、行为、性格、身份或命名等方面呈现出类型化的特点。

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

元杂剧特殊的体制、观众审美水平以及剧作家创作的需要都影响了母亲形象的类型化。

(一)元杂剧特殊的体制元杂剧体制的一些特殊性使得剧作家在设置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时,不得不受限于追求规范化、类型化艺术样式的艺术要求。

同样,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类型化同元杂剧中人物类型化、规范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样受其体制的制约。

首先,元杂剧母亲形象人物类型受到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固定化的结构体制的制约。

具体来说就是在一部杂剧作品中,一般由四折戏和一个楔子组成。

四折戏分别代表了一部剧作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在剧作的开头或两折戏中间,起到了交代背景或衔接故事情节的作用,避免了剧情的突兀。

固定化的体制要求作家必须将故事内容集中在这四折剧中,要求剧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这就对杂剧塑造人物产生了诸多限制,因而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充分展现。

而且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围绕塑造主角的人物形象服务,通过剧中的主要角色来表现作家的理想、民众的愿望,这也要求剧作家在特定的空间中将笔墨置于主角身上,而不得不忽视非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

而在元杂剧中,绝大多数母亲在剧中都不是主要角色,使得其在剧中的活动的空间和范围更为狭小,作家只能展现母亲人物性格中最重要的某一点进行集中描写,对其只好粗糙刻画,这样便显得母亲人物性格的单一、重复,成为性格单一的类型化人物。

其次,元杂剧“一人主唱”的规定的制约。

元杂剧中,只有正末和正旦才可以演唱,其他人物没有开口演唱的资格,只能通过科白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某种意义上,剧中的主角母亲一般是正面人物,她们的演唱代表了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作主题。

而作为非主角的母亲,有时是次要人物甚至是反面人物,她们在剧中没有直接以行动和语言来展现自己,没有心理活动的抒发,很显然便影响了母亲人物形象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一些母亲成为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她们的性格特点自然不能表现得尽如人意,往往成为一种标签。

所以元杂剧主角单唱的规定,必然限制了剧中次要母亲、反面母亲人物的塑造,使得她们成为单一、雷同的群体。

2.元杂剧的表演体制戏剧发展到了元杂剧,艺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了通用的表演格式,可以在不同剧目、不同场合反复使用,即表演体制的程式化。

程式化渗透在元杂剧的表演体制中,它以追求戏剧化的抽象与共性为特征,因而在母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难免会出现类型化。

在元杂剧中,戏曲演员的行当基本上分为旦、末、净、杂四大类,其中又包括许多小的门类,各种角色具有各自的角色内涵和特点。

“行当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概念,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演唱中艺术化、规范化的人物类型;从形式上说,又是带有一定性格色彩的演唱程式分类系统。

”⑶在元杂剧中,母亲通常由老旦、正旦、贴旦、副旦、搽旦、旦儿等角色扮演。

按照作者对剧中母亲的情感倾向,主要角色的忠贞贤达的圣母通常担当正旦,恶毒的母亲不能成为主角、多扮演搽旦,品行端正的母亲不会扮演搽旦,道德界线在母亲行当中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