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的日本美_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基调

合集下载

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

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
收 稿 日期 :0 2— 3— 0 20 0 2 作者简介 : 学 库 , , 张 男 宁
4 ・ ,n ,- 8 n,l t
常的 , 人 一种美化了虚幻的 意境。 给 川端并非为讴歌 自然
而写 自然 , 以春夏秋冬 、 他 鸟兽虫鱼 、 山川草木 等自然 万
物来烘托人物感情 变化 , 者相互交融 , 两 产生共鸣 , 造成 作品虚无缥缈的 意境 , 给人以似完非 完 , 歌止而情 末尽的 美的享受 , 这正是川端艺术风 格j 到之处 。 虫 借此他 刻画出 干差万别的人物性格 。 自然景 色与人物感情 和谐交义 , 形
统的 、 象征 的 、 感觉的手法 。而新 感觉派是在 西文现代 新
派 的 影 响 下 形 成 的 , 主 张 主 观 感 觉 ,强 调 “ 艺 术 而 艺 为 术”“ , 文学 与政 治 无 关 ” 观 点 , 端 说 : 我 们 的 文 学 虽 的 川 “ 然是 随 着 西 方 文 学 的 潮 流 而 动 ,但 曰本 文 学 的 传 统 部 是 潜 藏 着 的 看 不 见 的 河 床 。 三 言两 语 就 道 破 了他 的 文 学 观 ”
常流露 出悲哀、 人生幻化、 世事无 常的感叹 , 他认为 这是一种 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把 日本古典文 学风格 与西方现代 派的
表现 手 法 熔 铸 一 体 的 艺 术 风 格 。
关 键 词 : 端 康 成 .J ; 术 风 格 川 ,说 艺 、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f i64
文献标识码 : A
张 学库
( 波职 业技 术 学 院 宁 浙 江 宁波 350 ) 1 8 日本 唯 美 主 义作 家 , 来 成 为 新 感 觉 派 的一 名 骁 将 。川 端在 其 作 品 中 以 “ ” 悲 ” 基 调 后 美 “ 为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16页)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16页)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
《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 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 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
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 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 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吁:为了新日本应当保存某些古代的美与
民族的个性。
三、川端笔下的日本传统文化
( 一 ) 美学理念:
1、“物哀”——感物兴叹
“物哀”一词,频频现于《源氏物语》、 《枕草子》、《徒然草》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 本居宣长将之用来表达平安时代文学及时代精神 的一个理念,其中‘物’是客观对象,‘哀’为 主观感受。“物哀”是一种直接发自内心的感动, 是“见到或听到、接触到某一事物时,因受感动 而发出的叹息或感叹”,是“接触某一事物时所 感受到的美好、和谐,以及对此所持的欣赏态度”。 本居宣长其实更强调“物哀”一词中“哀”的比 重。
“枯山水”多半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 就是当时的禅宗僧侣。他们赋予此种园林以恬淡 出世的气氛,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 合起来,把“写意”的造景方法发展到了极致, 也抽象到了顶点。这是日本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 影响非常广泛。
“ 空寂”以“幽玄”作为基调,充满苦 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多用在生活艺术上;
“闲寂”以“风雅”作为基调,充满寂 寥之情,更具情调性,多用在表现艺术上。
二词意义暧昧,只可神会,不可言喻。
(二)日本文学 1 具有相当的抒情性; 2 回响着无常的哀韵; 3 女性气质; 4 非逻辑性的、不规则性的; 5 感性的; 6 暗示及余情。
(五)日本园林——以“枯山水”为代表
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到公元8 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 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 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 自然式风格。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 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日本所特有的 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 炼。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 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

64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执着的继承日本传统美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说到:“悲哀同美是相通的”,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与“悲”都是相联系的,美与悲的统一构成了川端作品的悲哀美。

这种悲哀美正是川端康成一生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正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底蕴和魅力之所在。

本文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分析了悲哀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美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典文学,还与平安朝以后的日本文学的传统相结合。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尝试从现实中逃避,追求生命的本质。

但是,他所憧憬的“纯粹的美”就最终未实现。

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与现代神话相近的。

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感伤的氛围也有着哀愁。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古都》等小说中都体现日本的美与悲。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美丽的形象只是幻想中的美,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存在。

因此,这种美看起来非常优美,但是背后隐藏着许多悲伤。

一、《伊豆的舞女》的悲与美《伊豆的舞女》中的语言清晰唯美,并带有哀伤的情感。

小说中的文字语言中,继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体现了深远而纠结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借助咏叹方式表现出来的,赋予了舞女悲剧的情调,形成一种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风雅甚至是风流,但是体现了舞女与作者的伤感真情。

例如“舞女走到桥当中。

四十岁的女人走出公共浴场,看见了她们两人。

舞女紧缩肩膀,笑了笑。

让人看起来像是在说:要挨骂的,该回去啦。

然后,她疾步走回去了。

”还有“她那显得有些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对不起,我要挨骂啦。

’她说着扔下棋子,飞跑出去。

阿妈站在公共浴场前。

千代子和百合子也慌里慌张地从浴池里走上来,没上二楼就逃回去了。

”故事结尾部分,舞女来到码头上,只能默默地低头望着大海。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作者:唐文元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摘要:川端康成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世界文坛大师,也是典型的日式作家,其作品一直以日本传统的物哀美意识为主基调。

本论文将通过解读《美丽与悲哀》中所展现的唯美意识来探究川端康成作品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美意识;悲哀;虚无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04-03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向来以唯美著称,他总是以简洁、淡雅而又极其细腻的文字描述着一个个纯美或凄凉的故事。

川端展现出来的美大多立足于日本传统美意识,以物哀为主,兼具风雅和幽玄。

物哀是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它以悲哀为主,但是又包含着比悲哀更加广泛的元素,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怜惜等诸多情感。

川端康成的创作中大多是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他笔下所描绘的女性们,通过她们将自己的美意识展现于读者面前。

《美丽与悲哀》也是一部具有典型日本物哀美的作品,这种美主要体现在悲哀美和虚无美两个方面。

一、“美丽与悲哀”的故事《美丽与悲哀》发表于昭和36年(1961年),是川端康成先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主要描述了由多年前的一段不伦之恋而引发的故事。

故事从小说家大木年雄年末时前往京都听跨年钟声而展开,其实他此行还有着另外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为见一下阔别多年的旧情人上野音子。

当年的少女音子与已有家室大木发生了不伦之恋,但他们的孩子出生未久便已夭亡,音子深受打击而神经错乱,在多次自杀未遂后,最终只得同相依为命的母亲一起搬去了京都。

分别后的大木却把这段经历写成小说《十六七岁的少女》,并获得成功。

时过境迁,20多年后,中年的上野音子在绘画方面已小有名气,并收了一名来自东京的美丽女弟子——坂见庆子。

庆子外表妖艳,性格奔放,来京都前就对音子有所景仰,几年来两人一直形影不离地幽居寺庙作画,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

浅析日本传统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_以_我在美丽的日本_雪国_为中心

浅析日本传统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_以_我在美丽的日本_雪国_为中心

摘要川端康成作为追求新技巧的“新感觉”派作家登上日本文坛,但使他扬名于日本和世界文坛的却不是源自他在技巧上的突破,而是在于他对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

本文试以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我在美丽的日本》和《雪国》为中心,浅析日本传统美在川端文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日本传统美川端文学我在美丽的日本雪国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8-001-03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诺贝尔文学奖金评选委员会评语),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一方面善于在作品中运用各种西方现代艺术技巧,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继承和发展日本传统文化的因子,尤其体现在他对美的“物哀”精神、“幽玄”的理念和自然与人一体化的美意识的传承上。

本文试通过川端文学的代表作《雪国》和《我在美丽的日本》,简要探讨川端作品中所体现的日本传统美。

一、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的探索过程在日本独特的岛国环境中,日本人形成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特性和崇尚悲哀、喜好风雅的气质,并由此产生了包括“物哀”精神、“幽玄”美的理念在内的特有的美意识。

这些美意识也影响了不少作家的创作,川端康成就是其中之一。

纵观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作品虽没有明显的断层,但探索日本传统美这一创作风格的确立,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初登文坛的川端康成,受到过早失去双亲养成的“孤儿气质”影响,创作了很多带有浓厚的日本近代“私小说”色彩的作品。

1924年他大学毕业后成了专职作家,当时正值日本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日益显露、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陷入混乱之际。

敏感的文艺界知识分子开始对既成文学产生怀疑,希望寻找一条新的文学道路。

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人受到西方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先锋派艺术思潮的影响,在文学上提倡新的技巧,掀起了一场“新感觉”文学运动,翻开了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页。

从2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文坛呈现出无产阶级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既成文学“三足鼎立”的状况。

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

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

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作者:董奎玲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最富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家之一。

他在作品中运用细腻的笔触,营造了许多富有日本传统色彩的场景,同时还塑造了许多形象立体、性格突出的男女主人公,此外,唯美而悲伤的爱恋是川端康成作品中最独特的构成部分。

本文从川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着手,分析其作品中包含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川端康成唯美悲伤情感艺术风格引言当创作者将自身个性、想法和观念融入到艺术作品创作中时,他所创作的作品就会呈现出统一的风格特点。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创作领域中永不陨落的明星,是日本文坛的一代领袖。

他创作的作品富有日本传统色彩,兼具唯美动人与哀伤凄凉的特点,影响了后来无数的文学创作者。

川端康城创作的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翻译为多国语言远播海外。

一、作品中刻画的情感唯美而悲凉川端康成十分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来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感想与恋爱情节,在他的笔端下,一段段唯美而悲凉的情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当代文坛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比喻为爱情王国,这是因为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中,有许多描述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的经典情节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述,其中川端康成尤其擅长刻画女性人物的心灵世界。

川端康成于1926年创作的《伊豆舞女》,讲述了19岁的高中生与14岁舞伎邂逅、相恋与别离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篇幅来对舞伎的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同时通过委婉、纤细的情感描绘烘托男女主人公纯真、朴实的爱恋[1]。

文中有一处描写舞伎与男主人公相处的片段:“她看起来好像是想拍掉粘在自己脚背的尘埃,却突然在我的脚边蹲下,伸手帮我抖开裤摆上的灰尘,我急忙抽身,舞伎却跪在了地上,低下身子轻轻为我拍开裤摆上粘着的尘埃……”简单而自然的一段生活情景描写,营造了温馨唯美的场景,令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之间至真至诚的深厚情感。

小说的末尾是男主人公与舞伎熏子依依惜别的场景,“我”与熏子互相凝视着对方,良久,谁也说不出那句“再见”。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所谓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

――川端康成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态,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将“日本新的创造,贡献于世界的文化。

”泰戈尔曾说:“日本民族创造了一种独具完美形态的文化,发展了一种视觉美,从美中发现真理,从真理中发现美。

”川端康成不仅借鉴了西方凭直觉捕捉瞬间美感的艺术技巧,更注重发掘日本传统美的内蕴,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

川端康成自己也宣称:他的创作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学”,要不遗余力地表现祖国的“传统美”。

一、人情美构成了“川端康成之美”的底蕴和灵魂致力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出有所感觉的美,并以此表达对世界的关照和对生命的体悟,乃是川端康成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自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起,他相继创作了《雪国》《古都》《千鹤》《山之音》和《睡美人》等名著,从不同方位和视角探索、表现美的形态,构建了一座艺术美的大厦。

“艳丽美”“壮丽美”“物哀美”“幽玄美”“自然美”“清雅美”“朦胧美”等等,千姿百态之美交相辉映。

但在这诸美之表象下,却始终搏动着一个核心意象:情之美。

换言之,美在情。

任何一种风格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川端康成艺术世界中的意味,就是态度和情感,即作家的情感、读者的情感、人类共有的情感。

因为归根结蒂,文学艺术不是别的什么,它是人自身的延伸物,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升华表现形式。

“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大千世界,美不胜收,但在宇宙结构中,在世界万物中,不论是自然美或是信念美,都莫过于人情美。

川端康成与_雪国_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_百度文库

川端康成与_雪国_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_百度文库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0No.9一引言《雪国》是川端康成 (1899-1972 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曾与《千只鹤》、《古都》一起获得 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雪国》充分展示了日本的传统美学神韵和理念, 将人物情感编织于风光绮丽的自然美之中,作品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人物心灵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对话,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流动着纯净而又略带哀伤的生命,作品形象于无限的时空背景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描述的的古老的神秘。

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 ·奥斯特林在授奖仪式上谈到:“ 川端先生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 维护并集成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 这奖状乃在于表扬您的小说艺术———它以充满高超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川端康成的作品引起了国际文坛的广泛关注,在他的作品群中, 被翻译到海外最多的便是《雪国》 , 其浓郁的日本色彩和淡雅纯真的艺术美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一些日本作家认为,“ 川端康成文学明确地体现了日本美的传统,他代表日本走向世界是最合适的。

”那么,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学的追求是怎样在《雪国》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呢? 本文将通过剖析这部作品来做一个探讨。

二《雪国》内容简介《雪国》是以日本西部越后汤泽的雪国为背景, 由东京人岛村和雪国人驹子、叶子、行男等人物为脉络勾勒而成的精美的人生画卷。

作品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岛村三次来雪国, 和艺妓驹子的交往。

在第二次赴雪国的火车上,岛村遇到了悉心照料生病的行男的美丽的叶子,隐微的三角关系便在平淡的情节中展开, 行男是驹子日记中最先记录的人, 也是她的未婚夫, 为了他的疗养费, 驹子不得不沦为艺妓, 而叶子则是行男现在的恋人。

行男去世后, 又引发了环绕着岛村的微妙关系。

驹子热恋着岛村, 岛村却把她的爱恋当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叶子也愿意让岛村带她回东京。

但他对叶子的情感只是一种虚幻的单相思,并随着小说的结尾蚕房失火叶子从中坠落而破灭。

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川端康成一生的小说创作,始终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美的追求,形成了一种风格独异的川端式的美的文学。

由于早年孤独悲伤的生活经历和他对于政治的淡漠与超然的态度,他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基本上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与他自己直接相关的人物的生活,和他自己对于这些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这使得他的文学具有明显的孤独的主观色彩,并且总是渗透着忧郁伤感凄凉的情绪,而这也成就了其小说充满抒情色彩的特有之美。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1)独特的美学追求川端康成在文学精神上继承了日本平安文学幽雅纤细、哀愁伤感的美学传统。

他善于描写孤儿的哀愁,下层女子如艺伎的不幸,表现这些人物内心委婉而细腻的伤痛,具有“物哀”的传统审美特点。

此外,川端康成描写自然景物,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他曾将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夜花时最怀友”的诗句。

“雪夜花”这三个字表现了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的情感美在内。

这是日本的传统。

川端康成力图继承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力图将自然与人物联系在一起,将自然美与人情美联系在一起,以便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因此,他的作品经常以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使之与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人物感情的波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2)重视对微妙细腻心理的刻画①长于刻画卑贱者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感受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美。

②另外,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往往以女性为中心,以男性形象为陪衬。

③善于灵活处理模特儿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④注重感觉,刻画细腻。

川端康成是以新感觉派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色,即重视人物的主观感受。

例如《雪国》中注重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常常从细微处进行捕捉和表现。

(3)结构布局方面,“单纯而自然”特点川端的优秀短篇小说,无论是采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方式,还是采用正叙和倒叙、插叙,现实和梦境、联想交织起来的方式,在结构布局上的基本特点是单纯而自然,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匠心独运,读来毫无斧凿之痕,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权威资料]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权威资料]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摘要: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执着的继承日本传统美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说到:“悲哀同美是相通的”,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与“悲”都是相联系的,美与悲的统一构成了川端作品的悲哀美。

这种悲哀美正是川端康成一生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正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底蕴和魅力之所在。

本文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分析了悲哀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美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典文学,还与平安朝以后的日本文学的传统相结合。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尝试从现实中逃避,追求生命的本质。

但是,他所憧憬的“纯粹的美”就最终未实现。

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与现代神话相近的。

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感伤的氛围也有着哀愁。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古都》等小说中都体现日本的美与悲。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美丽的形象只是幻想中的美,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存在。

因此,这种美看起来非常优美,但是背后隐藏着许多悲伤。

一、《伊豆的舞女》的悲与美《伊豆的舞女》中的语言清晰唯美,并带有哀伤的情感。

小说中的文字语言中,继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体现了深远而纠结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借助咏叹方式表现出来的,赋予了舞女悲剧的情调,形成一种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风雅甚至是风流,但是体现了舞女与作者的伤感真情。

例如“舞女走到桥当中。

四十岁的女人走出公共浴场,看见了她们两人。

舞女紧缩肩膀,笑了笑。

让人看起来像是在说:要挨骂的,该回去啦。

然后,她疾步走回去了。

”还有“她那显得有些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对不起,我要挨骂啦。

’她说着扔下棋子,飞跑出去。

阿妈站在公共浴场前。

千代子和百合子也慌里慌张地从浴池里走上来,没上二楼就逃回去了。

”故事结尾部分,舞女来到码头上,只能默默地低头望着大海。

悲哀美的颂歌_评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特色_何乃英

悲哀美的颂歌_评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特色_何乃英
充分 地 展 示 了 她 们 身 上 所 体 现 出 来 的 不 同 色 调 的 美


在他 的笔 下 驹子 的 突出特 点是 出
,


驹 子 和 叶子

,
40

乎 意外 的 洁净

,
不 仅 外 表 洁 净 内 心 也 洁 净 ; 内 心的 洁 净 既 表 现 在 日 常 生 活 态 度 方 面 也
昭 和 时 代 的 青 春 之 歌 而 且 后 者 比前 者 显 得 更 加 纯 真 朴 素
不 过 即 使 是 这 样 一 首 青春 之
,
,
歌 也 不 免 染上 悲 伤 的色 彩 地分 手
,
,

这 主 要 表 现 在 小 说的结 尾 处 即 两 人 在 下 田 码 头 上 恋 恋 不 舍
, , ,
,
感伤 等 悲 哀 感 情 结 局 往 往 具 有 或 浓 或 淡 的 悲 剧 色 彩
,

,

) 在川端 康成 看来 美 与 悲 是 密 不 可分 的 相 辅 相 成 的 如 在 《不 灭 的 美 》(1 9 6 9 一 文 “ ” ( 1 8 8 3 ~ 1 9 5 6 的 一 句 话 美 在 不 断 变化 但 却 不 会 泯 灭 之 ) 里 他 引 用 了诗 人 高 村 光 太 郎
,
,
川 端 康 成 又 植 长 衣现 悲 他 的 小 说 往 往 充 满 失 意 孤 独 感 伤 等 悲 哀 感 情 结 局 往 往 具 有 或 浓
、 、 .
,
,
或 淡 的悲 剧 色 彩
,
在 他 看 来 美 与 悲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相 辅 相 成 的 所 以 他 的 小 说 构 成一 种 既 美 且 悲 的 独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浅谈川端康成---悲哀与美相通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班浅谈川端康成摘要: 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亦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

川端康成模仿创新,形成东方意识流手法,注重审美情趣其作品中却超前性地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去展现无限生机的人性自然去塑造一个个自然之子形象。

其作品的核心是对美的追求。

他是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重视小说的艺术表现和创新关键词: 川端康成、东方意识流、生态审美、物哀幽玄1.美妙的东方意识流手法1.1意识流文学概述意识流文学则是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主要成就是小说。

意识流作为手法与技巧, 是指通过切入人物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来展示和发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川端康成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一先锋表现技法, 在其作品中, 常常以意识流为其根本手法, 通过自由联想、回忆、梦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 使联想、回忆、梦幻的范围扩大到深层心理世界中去。

然而, 川端康成又并非简单照搬西方意识流手法, 而是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既发挥其长处,又使其表现形式符合东方特别是日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日本民族的东西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至可以说, 川端康成从传统中挖掘一些东西, 使之包容西方现代的表现技巧,并使之全部日本化,形成了所谓的东方意识流。

1.2川端康成神奇的东方意识流1.2.1 单纯模仿期20世纪 20 年代末日本出现了新心理主义,受此潮流影响, 川端写出了《水晶幻想》等意识流作品。

在#水晶幻想∃结尾时, 女主人公和她的丈夫围绕阿米巴有一段对话, 在此之后是女主人的一段自由联想,在这一段描写中, 主人公由此之前的谈论生育想到了生殖,正是由于生殖,人类才世代繁衍生息,细胞永远不会死亡。

接着想到了火箭,想到了精子模型图。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经典的西方意识流小说,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气有什么理由要变呢? 这是女人做新娘的好月份,那声音响彻在她径直从镜子里跑了出来, 被围堵在一个角落里的香气中跑了出来。

川端康成的哀美艺术

川端康成的哀美艺术

川端康成的哀美艺术摘要:川端文学的哀美风格,是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川端康成数十年艺术心血的凝结,构筑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作家,他继承了日本的传统美,以特有的纤细和敏锐的感受捕捉了“清淡而纯真之美,向世界展示了东方之美”—哀哀美。

《雪国》、《古都》、《千只鹤》在意象、境界、意识、情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这种哀美风格。

此文试通过其孤独哀凉的人生、深刻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传统美三方面的影响来阐述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哀美物哀美学风格日本民族创造了一种具有浓郁审美情愫的民族。

川端康成的小说就充分展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他的小说将凝重与冷清,浓艳和颓废,不可捉摸地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富有朦胧的诗意,其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东方宿命,蕴含着人生的徒然与美的终结,以及无端的人生哀愁,这些使川端的小说产生了一种空幻而无从把握的艺术美感,并使其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独特的美学风格。

川端康成的小说之所以形成既美且哀的独特风格,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孤独哀凉的人生川端康成一两岁时,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祖母和姐姐又相继作古,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哀哀之中,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

因此,幼年的川端康成更多体会到的是孤独与哀伤:1岁丧父,两岁丧母,8岁失去祖母,11岁失去胞姐,16岁与祖父死别,其命运如同被抛到庙里的小和尚一样。

这对人生是不幸的,但对作品却有着特殊的力量。

久而久之,他的内心不断涌现出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

这种孤独和痛苦的心情不免流露在作品之中,反映了他的个人隐私和想象力想混合而构成的人事情景,一部分来自夹杂着他童年孤寂的诗意,另一部分则有纯粹实体与神秘感情相间的意蕴。

川端康成的幼年时代,死为寻常事,因而他能够凝视生之界限—死,在死中了解生的本质,在他看来,死与所爱之人无关,也无法替代,也无法跨越,它只是个人的死,人只是一种走向这种死亡的存在。

日本文学中洁净美与哀伤美的完美融合——再读川端康成《雪国》

日本文学中洁净美与哀伤美的完美融合——再读川端康成《雪国》

外国文学日本文学中洁净美与哀伤美的完美融合——再读川端康成《雪国》文/程梦涵摘要:日本最具特色的典型作家非川端康成莫属,其创作的篇章深受《源氏物语》等物哀美性质的文学所影响,著作《雪国》便是其中之一。

这部代表作基调凄美优雅,内容平缓婉转,却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本文将主要介绍川端康成和《雪国》,并全面探究日本文学中洁净美和哀伤美的完美融合。

旨在与相关研究人员共勉,通过案例,掌握日本文学中的美与哀。

关键词:日本文学;川端康成;雪国在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因为遭受各种自然氛围、宗教形式、历史文化的熏陶,所产生的审美观念均有所不同。

针对日本民族来讲,物哀之美是一种美学潮流,同样是掌握此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核心词。

本文将对相关内容展开探究。

一、简介川端康成和《雪国》(一)川端康成其诞生于19世纪末大阪的一个医生家庭中,从小便失去了双亲,三岁时被祖父母领养,少年时身体虚脱,时常被病痛缠身,空虚又孤单。

七岁时祖母离世,十岁时姐姐又患病在姨夫家去世,自此便和聋哑人的祖父患难与共,过着孤独、困苦的日子,十五岁时祖父又抛下他离世,对其心灵造成了严重影响。

无依无靠的他只能寄人檐下,渐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与古怪的性情[1]。

(二)《雪国》流浪、悲伤的想法,时刻左右着川端康成,从来没有停歇过。

并且,其广泛翻阅诸多文艺杂志与小说,特别喜欢的是阅读《枕草子》等古典代表作。

这些文章激发了其年少的伤感情愫。

20世纪60年代,六十九岁的川端康成由于《千鹤》、《古都》,还有《雪国》等文章具备先进的论事技巧、机敏的体会,展现日本人民的实际精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日本文学在全世界的地位。

《雪国》写于1935年,是川端康成最受欢迎的作品,被誉为绝唱。

不夸大的说,就算是他本人,再也创作不出超越《雪国》的经典作品。

川端康成认为,美的基础条件是洁净,美的最高境界是哀伤。

《雪国》中女主人公驹子的纯洁美和哀伤美聚为一体生动描绘便是川端康成内心的美的切实感悟。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川端康成,日本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留下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往往成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以其美丽与悲哀并存的特点,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女性形象往往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

她们既是美丽的化身,又是悲哀的载体,既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温情,又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蕴含着作者对于生命、爱情、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川端康成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悲哀的感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其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命运走向等方面。

还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揭示出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二、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概览川端康成,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他擅长通过女性形象来展现生命的美丽与悲哀,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是他作品的灵魂,也是他对世界和人性的独特理解的体现。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女性形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

她们既有温柔、善良、纯洁的一面,也有深沉、矛盾、痛苦的一面。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情感的载体,也是川端康成探索生命意义、思考人性复杂的媒介。

在《伊豆的舞女》中,舞女薰子以其纯真无邪的形象打动了读者。

她代表着青春的美好,是川端康成对生命中最纯真、最美好时光的怀念。

而在《雪国》中,驹子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女性形象。

她在爱情与道德之间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

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

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

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

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

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

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

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

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

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

“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

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

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

“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黯淡的日本美--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基调

黯淡的日本美--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基调

黯淡的日本美--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基调
王凤炎
【期刊名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7)003
【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文学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一股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悲凉,这种不变的文学底色当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王凤炎
【作者单位】湘潭市第十一中学,湖南,湘潭,41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06
【相关文献】
1.从传统文化中走来——谈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术美 [J], 朱珂
2.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艺术美及影响 [J], 王昕
3.浅谈川端康成小说艺术的日式美 [J], 王晓煜
4.从《古都》看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美 [J], 李雪梅
5.浅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审美特征 [J], 王佳琳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思想

从《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思想

从《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思想.doc“山路变的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这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之初为我们描述的伊豆雨景。

影片《伊豆的舞女》也是以雨景拉开序幕,“我”(1974年三浦友和饰)站在有些昏暗的木楼梯口,凝望着一个手持红响板,清纯可人的美丽艺妓(1974 年山口百惠饰),她那鲜花般娇嫩的面孔在那乌黑的发髻的衬托下。

越发显得娇美动人,那一刻“我”深深的沉迷于小舞女的美而不能自拔。

于是,一个东京的学生,一个伊豆的舞女,在淅沥的雨中相遇。

他们的爱情从天城岭开始,到下田告别,纯洁的连手都没有牵过,然而这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跨越了阶层,却又摆脱不了现实,就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影片遵循了原著。

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极好的体现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一、如花似水的女性美与唯美灵秀的审美风格影片中的小舞女熏子(山口百惠饰)有着鲜花一样的笑容,雪白的小桐树似的身体,发出富有感情而又稚嫩的声音,是一个天真烂漫,朴素娇美的少女。

而“我”(三浦友和饰)的亲切友善也渐渐的敲开了少女纯真的心扉,“她”真诚而羞涩的喜欢着“我”,无半点轻浮放荡。

熏子与“我”同登天城山的片段向观众呈现了小舞女微妙的情感:“她”紧跟着“我”跑,却始终保持一两米的距离。

与“我”交谈亲切而又不那么亲密,“她”会跪下来为我弹去身上的灰尘。

从这部分细致的刻画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熏子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却成熟懂事。

乐于助人。

对“我”也有一种朦胧的好感。

作品中的各种意象侵润着川端先生的审美思想。

川端康成是一位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在他的心里,女性是美的化身,是讴歌的对象,像《雪国》的驹子,《古都》的苗子,《山音》的菊子等都是纯洁而美好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场里跑出来,站在更衣处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幅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势,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

川端康成——电影诗化语言的叙事者 毕业论文

川端康成——电影诗化语言的叙事者  毕业论文

川端康成——电影诗化语言的叙事者作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为一位具有着非凡优雅魅力的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川端康成始终坚持以其天才般凄美婉丽的文辞,刻画出最富有日本民族风韵的唯美故事。

在叙事手法上,他的作品往往以弥漫着淡淡哀伤的、充斥着“虚无孤独”感的笔调,以经典传统的手法对人物命运以及性格进行解读。

川端康成的作品受其“葬礼的名人”(见其作品《葬式の名人》)童年经历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孤儿根性的特质。

这些在其重要作品如《十六岁的日记》、《油》以及《给父母的信》中都有鲜明的表述。

然而,其主要的叙事手法却深受年轻时代所阅读的日本经典名著如《源氏物语》《徒然草》(吉田兼好)和《枕草子》(清少纳言)等影响,具有古典主义的含蓄以及优雅气质。

而在叙事语言方面却具有鲜明的电影镜头般诗化的形象感、鲜明感。

川端康成一直执着于文学母体的唯美实践,他的作品不追求大场面或者是晦涩艰难故弄玄虚的哗众取宠,而是致力于对环境以及人物心理的刻画,营造出秀丽的境界。

在其代表作《古都》中,作者将一个短练的故事浓缩于四季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四季景象、各种欢庆活动巧妙结合,不仅不显累赘,反而对故事情节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全书奠定了“世事流转、命运无常”的基本调子。

无论北山杉还是祗园节,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都显得生动如在眼前。

川端康成以这种“镜中映像”般的叙事手法,表现了自己对那些逝去的自我梦境与田园诗意的民族风格的追求。

在文中为数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描写中,通过色、光、影几个方面的描写,以主人公为第一视角,将旖丽多彩的外界景象准确的传达给读者。

在这里我做这样的一个大胆比喻,主人公视角像一台精准忠诚的摄像机,我们看到的文字可以在眼前连贯成为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

一、电影镜头语言与日本新感觉派电影评论界的泰斗巴赞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著名的景深理论(即长镜头理论),指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认为镜头的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更多以“段落”或一场戏作为一个剪辑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2005年5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7No.3May.2005黯淡的日本美Ξ———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基调王凤炎(湘潭市第十一中学,湖南湘潭411100)摘 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文学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一股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悲凉,这种不变的文学底色当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关键词:川端康成;日本美;黯淡中图分类号:I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5)03-0089-02 198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川端康成于189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他两岁那年,父亲因患肺结核而辞世,翌年,母亲也追随父亲离开人间,之后的几年内,祖母和唯一的姐姐相继逝世。

从此,川端只有跟他那双目几乎失明的祖父相依为命,川端康成15岁那年,唯一的亲人———祖父也溘然长逝。

这种种不幸的遭遇和孤独的生活,对于形成川端的孤僻性格和川端文学的悲凉格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川端小说的那种氤氲首尾的凄凉,也与日本传统的审美思维分不开。

日本美学追求“物哀”,强调自然风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同形关系、感应关系。

这可以上溯到《源式物语》所形成的独特的美学传统———悲与美的统一,纤细、细腻的情感,四季感的艺术手法。

日本民族的“物哀”追求,明显规制着其审美活动中的某种虚幻、哀伤的情调,也就是说,是多半充满倾向于感伤、孤寂、空漠而又有所希冀的一种朦胧的情感、意趣和心绪。

川端自己也曾表示过,日本人的悲哀和哀伤本身融化了日本式的安慰和解救。

通过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达到“物人同命”的心理平衡和“物心暝合”的精神超脱。

日本人这种普遍的、传统的审美心态,与佛教哲理不谋而合。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在审美意识上也非常重视佛教禅宗的“幽思”的理念。

他崇尚“无”,这里的“无”是最大的“有”,是生命的源泉。

这样一来,川端康成在接受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文学的洗礼后,又钻入日本传统的古典美,继承日本化了的佛教哲理,尤其是轮回思想,从而形成了他独特宇宙观“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的思想。

小说《抒情歌》中的女主人公龙枝与花朵交谈,人与红梅融为一体。

不过,川端的观念是虚无的,对于尘世采取最平淡的观望态度。

川端康成在向西方和传统两种极端的对立中学习徘徊后整理自己的文学思想,产生了对传统文学也对西方文学的批判的冲动和自觉的认识。

这其间,他深入探索日本传统的底蕴以及西方文学的人文理想主义的内涵,并摸索着实现两者在作品中内在的协调,最后以传统为根基,吸收西方的技巧和方法,于是便产生了《雪国》、《古都》、《千只鹤》等名作。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

它描述的是一个青年学生于秋季里只身去美丽的伊豆半岛旅行,与一个贫困的、受人蔑视的舞女邂逅,萌生了爱怜之心而坠入恋海。

舞女敞开纯情的心扉,对青年表示出一种纯真而深切的爱,但是两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依依惜别。

这个主题,犹如一首凄怆的民谣,令人联想起中国诗人徐志摩、戴望舒的爱情诗:朦胧、轻灵,又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它以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为根基,展现了一种朦胧的、内在的、感觉性的美。

虽然有颓伤的倾向,但也不能否定其净化的主要一面。

所以这部名作不论是故事的展开,还是人物的塑造,都着眼于使美从属于心灵的力量。

他写驹子的情绪、精神和心灵世界始终贯穿着哀与艳,写驹子的爱情没有肉欲化,而是精神化和人情化。

正是基于此,川端对驹子这个人物抱有丰富的同情心,在他笔下的驹子流露出来的是内在的真实的哀愁,洋溢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天真无邪的性格。

从表面上看,作家将这个人物装饰得十分妖艳、98Ξ收稿日期:2005-01-25作者简介:王凤炎(1972-),女,湖南湘潭人,湘潭市十一中语文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放荡,但却没有过多地展现她的肉感世界,而着眼于实际反映她内在的悲伤,带有深沉的哀叹。

应该说,《雪国》中所描写的种种悲哀,以及这种悲哀的余情化,都是有着自己的理念,也就是有着日本文学主情主义的精神。

它一方面深化了悲哀与冷艳之美、余情之美,一方面又接触到了生活的最深层面。

其价值不仅在于决定驹子这个人物的精神结构和行为模式,而且通过它来探讨人生的感伤。

非凡的、敏锐的感受力来表现主体的精神世界是川端获奖的原因之一。

《雪国》中开头描写叶子照顾行男时有这样一段:男人把围巾枕在头下,绕过鼻子,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嘴巴,然后再往上包住脸颊。

这像是一种保护脸部的方法。

但围巾有时会松落下来,有时又会盖住鼻子。

就在男人眼睛要动而未动的瞬间,姑娘就用温柔的动作,把围巾重新围好。

两人天真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另外,裹着男人双脚的外套下摆,不时松开耷拉下来。

姑娘也马上发现了这一点,给他重新裹好。

川端在这里采用的是最平实的写法,“对于尘世最平淡的观望态度。

”然而这种写实的手法,却充分体现出了叶子姑娘温柔、体贴的最女性的一面。

接下来车窗镜中叶子姑娘倩像一段的描述更是为人称道。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象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

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

……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这是一幅多么奇美的人间景色。

你坐车的时候,是否有同样的经历?那可是一种可喻不可言的意境,然而在川端的妙笔之下却能生花。

川端用日本传统的精确、纤细、工笔画式的描绘同西方意识流巧妙嵌合起来,敏锐地捕捉读者心中之所有而不能言之事。

驹子是《雪国》中真正的主人公。

小说主要从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爱情的态度这两方面描写驹子的性格。

从她坚持记日记、读小说,刻苦练三弦,可以看到从她身上表现出的一种韧性。

尽管地位低下,驹子还是那样认真地生活着。

爱情方面,驹子对岛村也是认真地、执着地、情不自禁地。

尽管她可怜境遇、可怜身份扭曲了她,使她不能像一个普通姑娘那样去爱自己真正所爱的人。

和着平淡无奇的情节,较浓的抒情成分,富有诗歌韵味的语言风格,冷艳、哀伤的情调,《雪国》就像一股阴阴的凉风掠过读者心扉。

《雪国》是川端康成在日本对外战争期间写就的。

日本经受决定性的败北,对川端也是一个巨大冲击。

一段悲哀和充满死亡的身世已让川端倍尝人世的辛酸与无常,而恰恰连这个时代也充塞着悲哀和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杀戮,令世人瞠目。

他又目睹关东大地震和广岛、长崎原子弹灾害使几十万人丧生的惨状,悲哀的情绪笼罩着他。

他说:“日本战败也略略加深了我的凄凉。

我感到自己已经死去了,自己的骨头被日本故乡的愁雨浸湿,被日本故乡的落叶淹没,我感受到了古人悲凉的叹息”[1],他说过:“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其他东西。

”“我把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余生不是属于我自己,而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

”[2]《古都》、《千只鹤》等名作便是川端追求日本传统的美的成果。

《古都》给我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被贫苦的双亲抛弃的幼婴千重子,由商人太吉郎夫妇捡来,并按照日本古老的规矩抚养长大。

千重子是个多愁善感、人品诚实的姑娘,她常常暗自怀疑自己的身世。

按日本民间习俗的迷信说法,弃儿会受到终生不幸的折磨,千重子又是个孪生女,所以多背负了一层耻辱的标识。

一天,千重子与出身于京都郊外北山村的年轻貌美的姑娘邂逅,她发现这个姑娘正是她的孪生姐妹。

但是贫富悬殊造成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隔阂了这对姐妹。

整个故事的背景,选择在京都,描写了四季应时的节庆情景,而且从樱花争艳斗丽的春天到白雪闪烁的冬季,时间的跨度为一年。

川端以毫不夸张的感伤,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云集的古老街衢、庭院、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

作品充满着诗情画意。

川端借千重子之口,主要是心灵,笔尖触到了生活的更深层面,川端对日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追求更加炽烈。

面对战后日本文化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川端康成的《古都》、《千只鹤》便是对这种思潮的回击。

《千只鹤》中菊治与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的关系,在道德与非道德的矛盾冲突中,企图超越世俗道德的规范,于是融入了日本式的“悲哀”,这悲哀又是与爱情和同情相通的。

川端借此创造出一种幻想中的美,超越现实的绝对境界,而且非常得当地运用传统的茶室作为人物活动空间,以传统的“千只鹤”包袱和茶具作为铺陈故事的辅助工具,或者作为人物心理流程的重要媒介。

川端维护日本传统文化,力图保存一些古代日本的美和民族个性的东西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日本古典传统文学追求物哀和幽玄,人和自然的契合,充满韵味的阴柔之美,细腻、抒情以及淡淡的哀愁。

川端的上述名作,特别是《雪国》、《古都》,强调主体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

在写作手法上,传统的工整性和意识流的飞跃性融合。

通过描摹自然之美,自然之悲,来表现主体之美,主体之悲,从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黯淡的日本美。

参考文献:[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独影自命[C].金海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叶渭渠,千叶宣一,唐纳德・金.不灭之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责任编校 谢宜辰)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