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与苏童等作家作品推出土耳其文版
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2、断裂、韩东。
二、名词解释1、“人文精神大讨论”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高一导学案《十八岁出门远行》附练习及答案
高一导学案《十八岁出门远行》附练习及答案(3)高一导学案《十八岁出门远行》附练习及答案(3) 文章来自:十八岁出门远行相关知识精讲1.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
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曾经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他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成为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
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
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
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把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处。
2.《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要点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小说写“我”于十八岁独自上路远行,路上的一切都对“我”充满了吸引力,然而年轻的“我”却遭受到了真实的考验,生活并不是和"我”一样的美好和善良。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题七一、单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B.宗璞C.张洁D.茹志娟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
A.《冈底斯的诱惑》B.《虚构》C.《拉萨河的女神》D.《西海无帆船》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
A.格非B.洪峰C.苏童D.余华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B.《罂粟之家》C.《访问梦境》D.《褐色鸟群》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B.《难逃劫数》C.《四月三日事件》D.《鲜血梅花》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D)。
A.《在细雨中呼喊》B.《兄弟》C.《许三观卖血记》D.《活着》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
其中主要有(A)等。
A.《内心之死》B.《虚伪的作品》C.《死亡叙述》D.《许三观卖血记》二、多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ACD)等。
A.王蒙B.宗璞C.张洁D.余华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等。
A.《蝴蝶》B.《春之声》C.《布礼》D.《我是谁》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BCD)等。
A.《现实一种》B.《拉萨河的女神》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五章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1978-2000)一、单项选择题1.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A.舒婷和顾城B.北岛和海子C.绿原和牛汉D.艾青和公刘【解析】:A 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舒婷和顾城。
2.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撼力和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随想录》B.《新声集》C.《巴金近作》D.《创作回忆录》【解析】:A 本题考查巴金的作品。
老作家巴金以八十高龄写成的42万言的《随想录》,审视自己也审视社会,剖析自己也剖析时代,以“不隐瞒、不掩饰、不化妆、把心赤裸裸地掏出来”的巨大的真实力量震撼了文坛。
3.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作者是A.余华B.张炜C.张贤亮D.马原【解析】:A 本题考查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作者。
余华自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作品的数量不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好评。
其中,尤以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往事与惩罚》、《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4.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A.《爸爸爸》B.《春之声》C.《红高梁》D.《苍老的浮云》【解析】:A 《爸爸爸》属于寻根小说。
5.由沙叶新创作的话剧作品是A.《陈毅出山》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车站》【解析】:B 由沙叶新创作的话剧作品是《陈毅市长》.6.《陈毅市长》的结构特征是A.“人像展览”式B.“桔瓣”式C.“多人多事”式D.“冰糖葫芦”式【解析】:D 本题考查(陈毅市长)的结构特征。
《陈教市长》一剧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陈毅的性格。
7.《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A.高晓声B.陆文夫C.汪曾祺D.林斤澜【解析】:A 《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高晓声.8.“伤痕小说”因下列哪位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A.刘心武B.卢新华C.张洁D.王蒙【解析】:B 本题考查短篇小说《伤痕》的作者。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文学”是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的涌现,这批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主体是短篇小说,包括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
以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也是“伤痕文学”中的成绩突出者。
“伤痕文学”中还有一类作品,它们以讴歌革命战士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为主题;从维熙的被人称为“大墙文学”,取材于监狱生活的系列作品,是这部分小说的代表。
《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维熙的代表作。
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赞美人民美好情操为主题的“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痕文学”亮出“伤痕”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对历史悲剧根源的探寻。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危害。
此外,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回顾思考,因此它们被称为“反思文学”。
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方兴未艾之际,蒋子龙以他特有的敏锐感觉和出色才识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他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振聋发聩的思想和艺术力量,为新时期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枣“改革文学”。
很快,“改革文学”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蒋子龙除《乔厂长上任记》之外,又陆续发表了《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
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龙种》、《男人的风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张契的《改革者》,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和《浮躁》等。
《钟山》三十年
66..-i毛佴i分2008.5《钟山》三十年贾梦玮(主持人,<钟山>执行主编)今年是《钟山》杂志创刊30周年,我们计划组织一系列活动,希望能有一点成果。
本次活动是“全国青年教授江南笔会”,来的各位,从《钟山》和我本人来说,无论“公交”、“私交”都是非常好的。
今天的议程是关于文学期刊的,以《钟山》为例,谈谈今后文学期刊的发展问题。
下面请赵本夫主编为我们致欢迎辞。
赵本夫(江苏省作协正厅级干事,<钟山>主编)我好像是挂名主编,不管事,很惭愧。
从1992年开始挂名,有十五六年了,从来没有编过稿子。
也没有审过稿子,也没有签发过稿子,也不管钱,工作都是历任执行主编在那里主持,《钟山》历任的执行主编都是很能干的,从徐兆淮、范小天、傅晓红、贾梦玮一路走来,大家都是很敬业,我所以不管呢,一个是因为前些年确实作协工作占了很大一部分,另外我本身写作,没有那么多时间。
另外,从编辑经验上讲也未必比他们好。
所以我的原则是一般不大插手。
说得好听一点是放权,不好听是懒惰。
但是我知道诸位对《钟山>一直非常关心,甚至说在座的有些评论家,包括我们现在文坛上的很活跃一些作家,既关心支持《钟山>,也和《钟山>一起在成长。
《钟山》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三十年当代文学的发展。
大家随便聊聊。
结合《钟山>,结合当代文学。
随便聊聊。
非常高兴再次见到大家。
黄发有(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钟山》杂志是国内文学期刊界的一方重镇。
以其不卑不亢的姿态深度介入了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
与《十月)、《收获>、《当代》等京沪两地的大型文学双月刊相比,《钟山》没有地缘优势,但它在办刊实践中善于寻找自己的独特空间,不求包打天下,摸索并巩固人无我有的特色。
<钟山>一开始就摆脱了狭隘的自留地意识,避免在自我封闭中自生自灭。
不少省市的文学刊物固步自封。
当地的青年作者在这里起步也不幸在这里止步,与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严重脱节。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钟山>没有生硬地模仿《十月>、<当代>、《收获》的办刊路线。
论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和叙事策略
中文摘要
兴起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新历史小说以其形式的变革和内容的创新,成为 新时期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新历史小说大多采用民间视角观照历史, 它以颠覆性的故事情节和新颖的叙事方式试图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境遇中展现人 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偶然性,以个人的视角解构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模 式,表现出对传统历史的消解和对主流意识的疏离,构成了对历史的个体化反 思。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tion.Aiming to the idcologjical content and creation
technique of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uniqu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对于新历史小说的定义和范畴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论。因此,本 文首先从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出发,概括出新历史小说的范畴。然 后,本文通过论述新历史小说对战争和革命宏伟意义的消解,来分析新历史小 说对历史宏伟意义的消解;通过新历史小说对非主流人物命运和家族史的展现, 以及对历史的偶然性和人性的真实的展现,来分析新历史小说的“小历史"的 建构,从而总结出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最后,通过分析新历史小说多样化的 叙述视角和意象化叙事的特点,总结出新历史小说在叙事策略上的特点。
Key Words:The New Historical NoVeI:Historical View;Narrative Strategy
II
绪论
绪论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老的文明 有古老的历史,中国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史书《尚 书》,到各种编年体史书、断代体史书,到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 到建国前后的革命历史小说,中国人撰史的热忱始终不减。对历史的追寻与探 究是没有尽头的。
关于余华的介绍
优秀的几部作品介绍
• 《活着》主要介绍 地主富少的生活过 程,讲述了如何去 承受苦难,如何认 识的不存在,讲述 着人是就为活着本 身而活着,而不是 为活着之外的事物 而活着。
兄
<活着>这是两个时代 相遇的以后出的作 品,那是一个精神 狂妄,本能压抑和 命运悲惨的时代, 相当于欧洲中世纪 。后一个是一个伦 理颠覆,浮躁纵欲 和众象万生的时代 ,更甚于今天的欧 洲时代
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
• 讲述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 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个 人都在经历着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 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的狭 窄是阅读浮现在我们的面前,阅读 打开了我们心灵之窗,让我们了解 到天空宽大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 了解到......
余华
个人生平介绍 作品汇总 重点作品介绍
• 余华,浙江盐城人,1960年 出生,中学毕业后,当过牙 医,五年后弃医从文,曾经 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是 中国先锋派小说代表性人物 ,与叶兆言,苏童等人其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 国语言版本,1998年获得意 大利格林札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获得澳大利亚悬念句 子文学奖,2004年获得法国 骑士勋章。
他的作品特点
• 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以纯洁细腻的叙述 ,打破日常的语言持续,组织着一个自足 的语言系统,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一个有 一个荒诞.离奇.隐蔽和残忍的外部世界和 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他 曾经说:“我觉我所有的创作,都在努力 的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现实中 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是不真实的 ,生活之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 则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文学现象 ,它的主要创作是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现一群 具有高学历和文学信仰的年轻作家,他们受到西 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作品影响,不满 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固定模式(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和陈旧技巧(故事性强,条理清晰)试图通过小 说的形式探索和实验(荒诞‘冷漠等叙述模式破 碎的结构来革命中国文学的现状,从而实现他们 的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试卷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大批民众借用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形式,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悼念和对“四人帮”执政的抗议。
在这一政治事件中,诗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称“四五运动”。
随着文革的结束,这些作品被辑集为《天安门诗抄》,文学史上也称其为“天安门诗歌运动”或“四五诗潮”。
天安门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不知名的普通群众,这些诗歌大都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而且众体兼备,手法多样,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充分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力。
3.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新时期文学从 78 年以来,随着 20 世纪文论大量涌入,文学的各种思潮都推动了文学观念的更新转型,重写的意义是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改变过去各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学的思维定势”在1988年《上海文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展开。
“重写文学史”口号既反映了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和日益多元化的观念空间,也是从70年代末开始治学生涯的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一次大胆、深入的积极探索。
4.伤痕小说: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整个民族伤痕,揭示文革中个人和家庭悲剧命运的小说。
以1977刘心武《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因卢新华《伤痕》(1978)而得名。
叶兆言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专访)
叶兆言: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专访)叶兆言: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文/梁雪波著名作家叶兆言是南京的文化名人,他出身于文学世家,从小就生活在浩瀚的书海里,祖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都热爱文学,对文学抱有梦想,但却反对叶兆言当作家。
为了打发童年的孤独和无聊,叶兆言开始了漫无目的的阅读,并在阴差阳错中成了作家。
苏童曾如此评价:叶兆言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确实,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恣意率性的文人气息。
他满腹经纶,说话时语速极快,思维跳脱得让你跟不上。
他谈阅读,谈经典作家,谈小说技艺,他调侃读书人的疯狂和愚痴,痛陈书的“灾难”,他为严酷时代的退场而庆幸,也揭示了“阅读不在发生”的现实真相,批判与自嘲共存,洞见与粗口齐飞……对叶兆言来说,阅读和写作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而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无用之美。
无聊于是读书,孤独然后看小说在叶兆言的童年记忆里,书,首先是以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出现的。
“当时家里大概有七个书橱,这在那个年代的家庭里是极为少见的,它们厚重的漆色和林立的图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这些书橱只保存下来两个,依然摆满了文史哲之类的藏书。
叶兆言记得,自己最初对汉字的识读就是从那些书脊上的书名和作者姓名开始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他最初的识字课本。
当年,他还以孩子的眼光,来衡量一个作家的大小,“首先是署名图书的数量,如果谁的书多,我就认为他是个大作家,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两本作品,我就认为他不是大作家”。
祖父叶圣陶先生是不藏书的,而且极为大方,不管什么书,谁要都可以拿走。
但叶兆言父亲叶至诚先生却喜欢藏书,因为藏书甚巨,在1980年代的时候,还曾经获得过首届金陵藏书状元。
“文革”期间,叶家房子被强迫分一部分给群众居住,面积缩小了一半,装不了那么多的书,便堆在叶兆言的卧室。
“很多年我就住在书房里面,整个房间都是书,一伸手就能抓到”。
叶兆言说,自己并不是天生喜欢看书,而是因为孤独。
因为自己是独生子,性格又内向,为了打法无所事事的时间,便看起书来,“无聊于是读书,孤独然后看小说”。
(完整word版)余华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012年 1月 3 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篇二:《活着》开题报告《活着》开题报告作者介绍:余华,浙江海盐人。
中学毕业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论文大纲:《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
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篇三:张艳霞开题报告.附表一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注:1、此表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最终评分的依据。
2、请正反打印。
篇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系) 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开题报告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余华是当代文学最受关注的小说家之一。
《活着》好书推荐
谢谢观赏
内容梗概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 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去做壮丁,后被解放军 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 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机灵活泼……然而,真正 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 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又重新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 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 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 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 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 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 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每读一页, 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 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好书推荐
作者简介
1960年4月3日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 浙江杭州。父亲名为华自治、母亲余佩文。中 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学 习时结识了后来的妻子——女诗人陈虹。居住 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 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 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 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 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真的有用:高考议论文提分十讲
【考场议论文提分十讲】1、如何简单准确地审题立意褚树荣【褚树荣,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宁波大学课程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文章 50 余篇。
领衔主编《新课程名师创新教学行为访谈录》《假日活动教程丛书》《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文阅读与拓展》《话题作文 T 型台》,编著《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高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编制》《古诗文阅读新视点》等语文教育教学类图书。
】一、明白审题立意的意思(审题是干什么的?)不管什么作文,靠的是作者的思想、思维和语言、情感。
考场作文是特殊的写作,就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出题者的意图:要我干什么,这就是审题。
例题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一个乡下来的小孩第一次跟着我走进宾馆,我们坐在大堂里。
他侧着头,盯着电梯的方向。
一会儿,他悄悄告诉我,那个门,太奇怪了。
刚才进去了一个人,再打开时,换人了!原先的人呢?他压低了声音,疑惑的表情里有一种紧张。
如今,人们已经没什么或者说不愿再对什么好奇了。
令人惊奇、激动、愤怒、出人意料的事情,好像都已经发生过了,多数人都是一幅见怪不怪、心里有数的样子。
而这个孩子,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满脸惊诧。
后来,他当然知道了电梯的功用,他乘着这奇怪的铁房子上上下下。
我羡慕这个孩子,做一个有所迷茫的人,用一双睁大的眼睛去质疑,而后恍然大悟。
如此衍生出来的快乐,多么简洁单纯啊。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审要求:共有几条?内容、文体、字数、有什么禁忌?二审意图:命题者有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是什么?如何找立场和思想?一要概括材料中的彼此关系:小孩子从疑惑到明白,小孩子的探索和我的感慨。
二要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疑惑、好奇、迷茫、质疑、恍然大悟、简单快乐。
414-新时期文学试题
414-新时期文学试题新时期文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认为,反思文学的肇端是1979年第2期发表的( C )。
A(卢新华的《伤痕》B(王蒙的《布礼》C(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D(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2(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D)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浪漫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3(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B )。
A(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B(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D(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4(新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塑造时代英雄,比如,孔太平是(D)作品中的主人公。
A(《年前年后》B(《大雪无乡》C(《大厂》D(《分享艰难》5(与八十年代中前期相比,90年代作家的写作立场呈现出多元化,主要有(C)、民间化与知识分子三种立场。
A(革命化B(人民化C(个人化D(贵族化6(由于( B )的知识分子背景和叙述上沉思抒情的品质,他的小说被有的批评家称为"知识分子叙述"。
A(莫言B(格非C(扎西达娃D(北村7(从新时期文学思潮看,(D )大体可以看作一种民间立场的写作。
A(女性文学思潮B(先锋文学C(寻根文学D(新写实文学8(下列作家中( D)是明确以"性别语言"进行写作的。
A(铁凝B(谌容C(王安忆D(海南9(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D)小说。
A(短篇B(中篇C(中短篇D(长篇10("知识分子写作"这个概念是由(A )提出来的。
A(西川B(王家新C(欧阳江河D(杨炼11(新历史主义文学创作群体除了由一部分新写实作家"转向"构成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先锋作家转向历史后构成,比较有代表性的先锋作家有( A)。
A(格非、苏童、余华、叶兆言B(孙甘露、洪峰、马原、北村C(格非、莫言、余华、残雪D(北村、马原、苏童、洪峰12(与80年代强调"文学的主体性"不同,在90年代的理论话语中,谈论较多的是(C ),体现了写作立场与价值取向的位移。
外国文学作品印象
外国文学作品印象作者:余斌叶兆言来源:《新阅读》2021年第10期《午后的岁月》2020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是作家余斌、叶兆言这一对至交契友,十数次直抵灵魂的对谈。
他们从古典谈到现代,从外国文学谈到诺贝尔奖,从骑行远游千岛湖,到埋首史料做研究。
这是对友谊的纪念,对岁月的重温,更是对逝去的青年精神的追忆。
作家苏童评价:“叶兆言的性格为人绝对是儒家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出某种旧文人的气息。
”下文节选自《午后的岁月》。
余斌(以下简称余):今天我们谈外国文学。
叶兆言(以下简称叶):这可能是个漫长的话题。
余:外国文学的概念太大太笼统了,你还不如说说哪一段,具体的作家,想到谁说谁。
外国作家里肯定也有你不以为然的。
叶:对于外国作家,中国的读者一向是有一种“全球化”的眼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一个外国文学的概念就可以概括。
外国文学是一面巨大的书橱,就在你面前,你像检阅军队一样的浏览着它们。
我读得很乱,站在这个巨大的书橱前,不经意地抽出一本,又抽出一本,用的是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要说影响的话,可以分成自己开始写作前后这么两段,时间不同,影响也不同。
余: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叶:开始很早,而且有一些是刻骨铭心。
雨果和高尔基可以算初级阶段,都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印象很深的就是读《笑面人》和《九三年》,我对《九三年》简直是如痴如醉。
现在想起来都很好笑,一面流眼泪,一边在抄。
我现在做梦,仍然还会梦到那个辉煌的最后场面,郭文高傲的头颅被按在断头台上,痛苦不堪的西穆尔登拔出手枪,用一粒子弹洞穿了自己的心脏。
那是一个让孩子可以放声痛哭的壮丽场面。
余:你现在想来当然会觉得好笑。
你说过自己不喜浪漫派,凡调门高一些的作家作品都排斥,而雨果显然调门够可以的,文风又那么浮夸……叶:这跟年龄绝对有关系。
年轻时阅读,需要那种带点浮夸。
不过,我现在依然怀念那份激情。
大学毕业以后,我伯父曾经有一个计划,要把一些世界名著弄成缩写本给孩子们看,让我也弄一本,我就说我来搞《笑面人》吧。
浅析叶兆言“先锋小说”对理想精神的解构
浅析叶兆言“先锋小说”对理想精神的解构徐春浩【摘要】叶兆言早期作品由于执着于对理想精神的解构和“零度情感”的介入通常被划入“先锋小说”一类.在文学观念上,叶兆言放弃了对宏大叙事和传统历史本真的追寻,颠覆了习惯上小说社会意义的表达和历史真实观的反映,其散乱、破碎、戏谑、反讽、平面化的叙述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虽然叶兆言先锋小说放逐了小说意义的表达,但他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向度.毫无疑问,叶兆言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技巧,把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们的精华融入了本民族特色的内容之中,将读者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虚构世界.【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2【总页数】4页(P204-207)【关键词】叶兆言;先锋小说;理想精神;零度情感;解构【作者】徐春浩【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叶兆言早期作品被划入“先锋小说”一类,“先锋小说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为开端,其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村、吕新等。
”[1]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中国小说陷入低谷时,叶兆言以其反传统、反理性、重形式、重冷漠的创作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叶兆言的先锋小说没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而是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和解构。
虽然叶兆言先锋小说放逐了小说意义的表达,但他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向度,对其后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拆除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叶兆言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成名作《枣树的故事》中经常运用“多年以前”“多年以后”的叙述语句把许多缺乏时间、逻辑联系的故事片段任意铰合或者拆解,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文本之中,以趋于荒诞的寓言叙事和近于冰点的冷漠叙说消解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政治外壳,编织了一个原生态的虚构故事。
当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
小说两大忌:或写实而过于琐细,或超拔而过于悬空。
写实过于琐细,是90年代以来小说常见的弊端。
这在最初,乃是在“先锋实验”衰歇之后出现的一个反动。
“先锋”们离开庸常现实太久,快成了看不见的风筝。
老子曰,“大则逝,逝则远,远则反”,“反者道之动”,不满先锋的小说家们自然就有了亲吻地面的冲动,但桥枉过正,就又成了极端琐细的写实。
“先锋实验小说”为了摆脱以往过于关切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现实观念和图景(那是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目标),试图从“伤痕”、“知青”、“反思”、“改革”、“寻根”之类主流中挣脱(有人恰当形容为“逃逸”)出来,策略性地祭起“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旗号,“实验”了许多外国新小说的形式技巧(不限于法国“新小说派”),拼命往技巧方面靠,一时间出现了许多中国版的卡夫卡、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福克纳、罗布·格里耶、博尔赫斯、索尔·贝娄、纳博科夫、塞林格。
这种虚心的模仿和学习丰富了原先过于单一的小说类型和叙事技巧。
不要小看技巧上的学习和模仿,这也需要天才。
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大批“先锋实验小说家”,有的至今还保持“高产”,但其中许多人的真正辉煌的岁月或者说巅峰期,现在看来还是模仿和学习阶段的几部“成名作”。
当上“名家”、“大家”之后的名篇巨制,往往已属强弩之末,无非因为某种文坛和商场的微妙机制,天机不能说破罢了。
在单纯技巧方面,中国作家(不仅先锋)需要学习的还太多。
如果说现在中国作家的技巧经过“先锋”之后已经过剩或饱和了,那绝对是误判。
技巧之外,先锋们的内容究竟如何?许多“先锋小说家”学习和模仿各种外国新小说形式技巧的同时,也迷上了外国作家技巧背后的实感世界,他们不仅学习外国作家“怎么写”,不知不觉也跟着人家学习“写什么”了。
他们用外国作家的技巧所写的内容也是想象中的外国小说的人与事,包括心思意念,讲话的口吻姿态、情感逻辑甚至小说的场景布置。
南京名人写作文
南京名人写作文叶兆言江苏苏州人。
1957年生。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班。
历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江苏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员。
1980年已经开始刊登作品。
祖父是中国文学元老叶圣陶,名字来源于父母的名字各取一半。
是真名。
南京人。
1974年高中毕业,入工厂当过四年钳工。
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
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总字数约四百万字。
主要作品存有七卷本《叶兆言文集》、《叶兆言作品自选集》以及各种选本。
Seiches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掉Pocahontas》、《别人的爱情》、《没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固执》,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精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等。
叶兆言江苏苏州人。
1957年生。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班。
历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江苏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员。
1980年已经开始刊登作品。
祖父就是中国文学元老叶圣陶,名字源于父母的名字各挑一半。
就是生父。
南京人。
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
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
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总字数约四百万字。
主要作品有七卷本《叶兆言文集》、《叶兆言作品自选集》以及各种选本。
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顽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等。
具备2400多年历史的南京,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南京籍名人杰士层出不穷,灿若群星。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篇章。
南京的形象,南京人的形象,因他们而更加生动独特。
南京人为之深感自豪和自豪。
在古代,南京籍的状元有就有20余位了,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名人----叶兆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叶兆言与苏童等作家作品推出土耳其文版
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
; 日前从译林出版社获悉,近日,作家余华、叶兆言、苏童、鲁敏作品的土耳其文版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
译林社社长葛庆文首先介绍了该项目的情况,并阐释了译林“走出去”的工作理念和举措。
据介绍,该项目历时四年,呈现八部力作:《在细雨中呼喊》(余华)、《花影》(叶兆言)、《别人的爱情》(叶兆言)、《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叶兆言)、《另一种妇女生活》(苏童)、《六人晚餐》(鲁敏)、《墙上的父亲》(鲁敏)、《此情无法投递》(鲁敏)。
对这套书的出版,出版社方面表示,2016年初,土耳其卡努特国际出版公司的社
长克齐泽拜访译林出版社时,译林向其重点介绍了余华等四位重量级中国作家。
几个月后,经过认真调研的克齊泽郑重表示,愿意购买这些作品的土耳其文版权,并在当年的北京国际书展上与译林社举办了签约仪式。
叶兆言作为作家代表出席仪式,他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与土耳其文学的情缘,也表达了对两国出版社和翻译工作者的感谢之情。
最后,在各位嘉宾的见证下,葛庆文、叶兆言和克齐泽共同掀起了八本书的“红盖头”,正式宣布这四位作家的八部土耳其文版作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