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小学儿童的个心理特征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1、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
2、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
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
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3、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
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在家中表现明显。
4、神经系统较脆弱5、爱抚的需要迫切。
仍有游戏的需要。
6、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他东西吃的高年级学生,均可能成为朋友。
朋友关系很不稳定.7、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
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8、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
因作业、考试分数引起挫折的情绪不象中、高年级学生那么强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的心理必然还保留某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感知特点。
与学龄前儿童一样,小学低年级儿童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
以识字为例,他们只满足于每个字的轮廓,却不去把握字的每一个细节,导致他们认字时容易把外形相似的字张冠李载,混淆起来;导致他们写字时容易出现不是漏笔划,就是添笔划,无法精确地把字写完整。
“未”与“末",“己”与“已”,在他们看起来都是同一个字,当他们写这些字时,根本不去与日俱增哪一笔长,哪一笔短,哪一笔封口,哪一笔不封口,完全感觉把它们写出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
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
这就导致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
老师要求他们观察花的形状、结构与颜色,他们却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去玩弄昆虫,把花撇在一边不予理会。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页眉内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1、顺序性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一>具体形象一>抽象一>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教育启示: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和特性的认知和意识。
在小学儿童发展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个性心理特征。
1.自知力:小学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辨别和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情感。
他们开始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并渴望将这些特点展示给他人。
2.规则意识:随着成长和学习,小学儿童逐渐理解社会和家庭对其行为的期望和规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并试图遵守规则。
同时,对于规则的理解和遵守也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
3.社交意识:小学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成员,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
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他们逐渐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尝试合作和共享。
4.自尊心: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开始对自身特点和能力产生评价。
他们渴望被他人接受和尊重,并对自己的外貌、学习、运动等方面有一定的评价。
良好的自尊心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
5.自我调控能力:小学儿童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或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以上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常见表现,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同时,这些特征受到家庭、社交环境、学校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帮助小学儿童发展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1.给予肯定和鼓励: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有助于小学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赞赏儿童的努力和成就,并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
2.提供适当的引导与规则:引导小学儿童遵守社会和家庭的规则,并明确告知他们规则背后的原因。
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培养积极的社交能力:引导小学儿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培养共同分享和关心的意识。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汇总
而有一些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例如,爱迪生没有因为发明了钨灯丝而停止他的研究的脚步。
2.需要对个体的心理过程的影响。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需要调节和控制着个体认识过程的倾向。
需要对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
凡是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肯定的情感和情绪,否则产生否定的情绪和情感。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
个体为了满足需要,从事一定的活动,要用一定的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
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
3.需要在个性中起重要作用,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像我们上节课也说到了动机与需要紧密联系的,实际上个性倾向性的其他方面如动机、理想、信念等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而个性心理特征是受个性倾向性调节的。
(三)需要的分类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等。
生理需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是保护和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如果个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正常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无法生存,或不能延续后代。
生理性需要往往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如对睡眠和饮食的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生理需要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
动物只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只依靠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人类不仅以周围环境的自然物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且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需要的对象。
比如:人需要新鲜的空气,这种需要可以通过使用空气净化器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满足。
人需要美味佳肴,而烹饪这些食物需要使用各种烹调器械。
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会需要的调节表现在进食、睡眠等方面。
比如:人在进食时,不仅要受机体的饥饿状态的支配,而且要考虑各种社会习俗和礼仪。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第一部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及其调适一、童年期:小学6-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儿童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学习活动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化概念: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事物以及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的一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
)3、重要一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抽象逻辑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等都是通过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童年期心理的发展:1、认知的发展: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的有系统的知觉活动,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将人的观察能力分为:“列举”“描述”“解释”三个阶段。
其中3-6岁的儿童处于列举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时只能孤立地知觉个别事物,不能将事物与事物联系起来。
7-14岁儿童处于描述阶段,此时,儿童开始将观察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仍然停留在事物的外在具体关系上。
15岁以后为解释阶段,此时儿童能够理解观察对象的主题和意义了。
(咨询中分析孩子的观察能力:如作文上处于什么水平?怎么提高?)2、记忆的发展: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感觉记忆指外界的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时记忆。
一般有图像记忆和声音记忆两种。
比如说:一个电话号码念一遍,在你脑子里好像有个声音再重复,让你马上回忆你能回忆出来,但过几分钟再让你会议,你就记不得了,这就是感觉记忆中的声像记忆,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4秒之内。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经心理加工,意义分析,后受到特别注意及通过模式识别给感觉信息赋予意义,转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加减2 个,也就是说材料一次呈现后立刻正确记忆的最大量为5-9个)短时记忆有两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不同年级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小学、初中)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
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
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
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
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
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
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不同年级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小学,初级中学)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
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
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
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
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
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
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08初教赵潇潇028、李胜男018、安然027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六年级)。
虽然,在这每两年的—个时间段里,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在发展变化着,但总体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骨骼处于发展期易弯曲。
作为教师要格外注意他们的坐姿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常强调:眼要离书本一尺远,胸要离书桌一拳远,手要离笔尖一寸远。
但是不管怎么嘱咐,总有孩子做不到。
坚持不到10分钟,很快就又把身子贴到了桌子上。
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坐姿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他们小肌肉的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
因此,教师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执笔方法:大拇指的指肚和食指的指肚弯曲地从笔杆的左右两侧捏住笔杆,中指的第一关节的左侧从笔杆的下方抵住笔杆,无名指、小指依次紧贴中指,自然弯曲,拇指指尖朝着正前方,和食指尖应留有间隙。
拇指和食指的各骨节自然突起,握笔的高度约离笔尖2~2.5厘米(如果使用铅笔,应在削笔削成斜面的上方),不要握得太紧。
笔杆的角度大约是45度,笔杆大约搭在食指根部的左侧。
?正确的书写姿势:头部端正,不向左右偏侧,肩膀自然下垂;上身自然挺直,略往前倾;前胸不要挨在桌沿上;双臂对称张开,自然弯曲;臀部稳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双腿自然弯曲(90度);双脚分开,脚尖朝前,与肩同宽,平放在地上;写字本放正。
(二)心理特点1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各方面都不稳定,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注意的广度来说,他们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
例如,老师讲数学课时使用幻灯片,小学生只对整体的画面感兴趣,而教师主要是想通过幻灯片的放映来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但学生的思维往往只停留在整体的画面上。
这就要求教师了解这一特点进而不断地反思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十章 个性心理特征教案
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教案第一节小学儿童的能力能力的概述●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就能力而言,单一的能力是不足以完成活动的,需要多种能力相结合。
●要当好画家不能单纯的利用色彩感受能力,还要观察力、想象力、线条感、形态感等多种能力的结合。
能力、才能和天才●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地去完成某种活动。
●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天才并不表示一个人的全部能力超群,而只是指他在特定的活动领域中是表现非凡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也是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互动及生活实践中反复尝试和练习而组建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能力、知识和技能密切关联,他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第二,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第三,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注意: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非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制约性。
能力的高低还受到个性的影响。
●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由于勤奋和努力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超越常人;●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成绩一般的学生当中,也包含着不少智力优秀的人。
●《伤仲永》(三)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
●特殊能力:适应于某种专业活动需要和这种专业活动得以有效完成的多种能力的组合●从事数学计算活动,除了需要一般的思维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推理、运算及概括等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间的关系●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时,都依靠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来完成。
●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
●特殊能力总是建立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的,并与特殊能力相互包含着。
2011年汕头市潮阳潮南区教师上岗考试必备复习资料11
2011年潮阳潮南教师上岗考人教版心理学之重要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心理学复习题一、填空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部分。
3.大脑皮层分为4个叶:、、、。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有关,颞叶与有关,顶叶与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
二、选择题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A、感觉B、知觉C、思维2.大脑皮层4个叶中对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是()A、额叶B、颞叶C、枕叶?3.条件反射受()控制A、皮下中枢B、皮层C、皮层和皮下中枢共同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脑B、客观事实C、实践活动5.“谈虎色变”属于()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既是A也是B三,判断题1.高级神经中枢指的是大脑皮层。
()2.大脑左半球是抽象思维和言语优势的半球,而大脑的右半球则是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优势的半球。
()3.心理是脑驿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外界有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映。
()4.如果将新生儿置于一个完全缺乏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的环境中喂养长大,他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一、填空题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
2.人在注意的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3.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的注意,叫做;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要作一定的注意,叫做。
4.由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叫做感觉;叫做知觉。
5.感受性即的能力,不同的人有的感受性。
6.知觉具有、、、等的特性。
二选择题1.()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2.小学儿童玩游戏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3.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的特性。
4.当收音机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音独唱,还女音独唱,抑或是童声唱,你都能辩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进入一年级的儿童正处于从快速成长到相对平稳发展的过渡时期。
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转变是小学初期的主要特征。
正规的学习活动取代学龄前的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活动方式的飞跃。
学龄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很强的受教育过程。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
对一个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是陌生的,同学之间也不熟悉,一下子上那么多的课,还有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威协,组织纪律性的约束等等,这一切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上面临着的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龄初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这个时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儿童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
小学生通过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些概念、定理和规律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逐渐地发展起来。
1、感知觉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
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高。
2、注意的发展刚刚进人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
上课时,他们会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做作业时,也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小学生气质、性格的发展
• (一)小学生气质的发展与教育
•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在儿童的个性
心理特征中,气质是儿童生来就具有的天然差别。个人
的气质特点不依活动的内容为转移,它表现出一个人生
来就具有的自然特性。
• 1、小学生气质发展的特点
• 儿童的气质发展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反应能力下降、坚持性 增强的倾向,发展的速度渐趋缓慢,逐渐平稳。
• 3、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从口头造句、看图讲话开始,在小学中
年级以后才能进入独立写作阶段,写作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 展。
• 4、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 个体内部言语大致经历了出声思维时期、过渡时期和无声思
维时期,刚入学的小学生处于出声思维阶段。三四年级以后, 随着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演算时或在阅读课文时无声语 言开始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是阅读或演算遇到困难时,仍会 用有声言语来帮忙,即使在高年级也是如此。
• (二)小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
• 小学生由于加工速度更快更有效,可以留出有限的工作 记忆容量去存储和执行其他的认知过程,研究表明7-9岁 是儿童短时记忆容量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记忆保持时 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记忆保持时间在8岁、10岁、 12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 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 显。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 的。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个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 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肢体活动及自身状态的认识; 对自己外部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小马过河 马妈妈让小马去磨房搬粮食,它走啊走啊,被一条小河挡住 了去路。看着奔流的河水,小马不知自己该不该过河去?小松 鼠告诉它,河水很深,昨天才淹死了一个小伙伴。老牛却说: “河水很浅,水面才到我的膝关节”。小马看看小松鼠,又看 看老牛,然后走到老牛的跟前将自己的身高与老牛比了比,它 笑了。它勇敢的过了河。 讨论: (1) 小马开始为什么不敢过河? (2) 小马后来为什么又敢过河了? (3) 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和能力,结果会怎样?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 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 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 特质表现为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 情感方式等等。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个性的结构
•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能突出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互相转换的速度
灵活性
注意易转移,情绪多变化、思维灵活、 言语动作敏捷、坚持性差
不灵活性 与上述灵活型的表现相反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的力量对比的程度;
平衡型
小学儿童心理特点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注意经过婴儿期和幼儿期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注意已达相当水平。
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一)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
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
如,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刺激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同时,无意注意的效果也要比运用有意注意的效果好。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儿童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而且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高于无意注意。
如,对某对象估计的正确率,无意注意时只达20%,有意注意时则达56%。
在高年级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有意注意的作用超过了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
(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表现为自己不会主动确立目的,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
一旦没有外在的帮助,儿童常常会不清楚或忘掉由他人给定的目的,使注意中止或分散。
随着儿童心理活动目的性、有意性、自控性的逐渐增强,小学高年级儿童逐渐能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目的,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二、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注意品质在有意注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数量越大,广度越大。
注意广度通常是指视觉注意瓣范围。
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注意广度的扩大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有利于人们扩展感知范围和提高反应速度。
小学儿童注意广度较小,但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扩大。
小学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
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
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1、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
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所以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些有效听课时间,就需要教师更智慧的去分析和琢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等。
2、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表现在:(1)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的经验。
记得一位老师曾在教学完《9加几》后说凑十的过程讲了很多遍了,并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当时都大声回应他说明白了,但解决同类问题时仍然不灵活,这是为什么?通过交流才知道,他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当时又忘记布置学生带学具了,所以操作环节省去了,孩子们没有了具体表象的支撑,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的。
(2)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差。
记得一位年轻教师在看情境图提问题环节花费了20多分钟,导致后面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当时那位老师执教的是《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孩子提问题时,有一个孩子提出:他们在喂海鸥什么食物?老师作了解答,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们纷纷提关于海鸥生活习性的问题,浪费了很多时间。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王卓民
(二)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 展方面的作用
•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 遗传是指与生俱来的生物特征;
• 承认遗传是先天的因素,但并不是神秘的 因素; • 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 用。 • 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作用上,只是一个必 要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 2.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 • 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 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 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 —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 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 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 的发展。
•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 • 一是从具体、从感性的实践引向抽象概括是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的一般规律. • 二是有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并逐步提高思维基本能力,可以 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 三是在传授知识时,让学生对材料充分理解,是发展学生 逻辑思维的直接前提. • 四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内涵、精确性、全面性、系统性, 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 • 五是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 地进行推理的能力。 • 六是抽象思维从具体始还要回到具体中。 • 七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抽象思维发展的主 要表现之一。
• 2.各种高级情感的发展和培养 • 那些直接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通 常称之为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 美感。 • 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人的 言行所产生的情感; • 理智感是人认识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而产生的情感; •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 的情感。
• 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必 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是应该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优良学风,使学 生情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 二是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直观性,使教育言语与 具体范例有机结合起来。 • 三是使情感教育与具体行动结合起来。 • 四是使各种学习和活动同积极的情感体验联系 起来。 • 五是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控制、调节情感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二)1.一般心理特点(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
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
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
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
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
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
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
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
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
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2、入学后的适应期(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
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
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
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三)小学生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属于能力发展水平超群的儿童虽然是少数,
但却时常因为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卓越的 成就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并着力加以特殊培养。
返回
三、小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二)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三)知识与技能训练
返回
心 理 学 教程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主 讲 教 师:刘 杰
返回
(二)小学儿童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1)、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表现:音乐、绘画、文学、 语言、计算。
(2)智力超常儿童。表现:浓厚的学习兴趣,好问旺盛 的求知欲;智能发展较早较好 ,有较好的记忆力、敏锐 的感觉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主 动性强有独创精神;全神贯注,专心入迷;进取心强, 有坚持性。
十章小学儿童的个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
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能力
知识
技能
(三)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返回
二 、小学儿童能力差异 (一)小学儿童能力类型的差异 (二)小学儿童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小学生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返回
(一)小学儿童能力类型的差异 人通过运用各种能力与客观环境建立联系,而每个人在
运用能力时有各自的特点。个体间的能力差异是一个普遍的 现象。
这些差异提醒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观查每个儿童的 特殊能力倾向,并给予适当的激发和观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