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城市经济的相关问题

合集下载

郑州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必须掌握的典型题

郑州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必须掌握的典型题

郑州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必须掌握的典型题选择题1、下列关于巴西说法正确的是()A.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和最高的高原C.巴西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D.巴西最大的城市是里约热内卢答案:A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故A正确;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和面积最大的平原,故B错误;巴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故C错误;巴西首都是巴西利亚;最大的城市是圣保罗,故D错误。

依据题意,故选A。

2、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和高原的国家是()A.巴西B.美国C.中国D.俄罗斯答案:A解析:根据最大的平原是位于巴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是位于南部的巴西高原,进行分析解答。

以上四个国家中,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和高原的国家是巴西,最大的平原是位于巴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是位于南部的巴西高原,故选A。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巴西。

3、原产于墨西哥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大豆答案:C分析:根据墨西哥主要的农矿产品分布,进行分析解答。

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故选C。

小提示:考查墨西哥主要的农矿产品及民族经济的发展。

4、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以服装和纺织品、家用产品、玩具、鞋类等日用消费品为主,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以高端制造业产品为主。

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美经济存在差异B.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C.中美经济存在互补D.中国在中美经贸合作中居优势地位答案:D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是服装和纺织品、家用产品、玩具、鞋类等日用消费品,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是高端制造业,中美经济存在差异,选项A正确.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选项B错误.中国对美国出口日用消费品,美国对中国出口高端制造业产品,经济存在互补,选项C正确.美国在中美经贸合作中居优势地位,选项D错误.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和美国的概况,记忆回答即可.5、美国的两个海外州是()①夏威夷州②阿拉斯加州③佛罗里达州④加利福尼亚洲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A美国是一个地跨大洋洲和北美洲两个大洲的国家,其领土包括本土48个州和海外两个州,两个海外州分别是大洋洲的夏威夷州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州,①②正确;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洲位于美国本土,③④错误,①②对应的选项是A,A正确。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单元测试(含答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九章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A.资源丰富,人均充足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C.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D.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灾害较少2.钓鱼岛和黄岩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国家有决心有能力捍卫领土的完整。

因为我国是一个()A.社会主义国家B.经济高度发达国家C.主权国家D.人口众多的国家3.下列城市中,属于经济特区的是()A.珠海、深圳、广州B.珠海、厦门、广州C.珠海、汕头、广州D.珠海、汕头、厦门4.下列有关我国地理国情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环境多种多样B.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高5.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她的发展对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是()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序居后B.人地关系和谐,区域发展平衡C.进入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D.开放地区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6.对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描述正确的是()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B.世界制造业强国之一C.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D.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7.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要想全方位走向世界,谋求更大发展,中国应选择()A.闭关锁国,放置外国学到我们的技术B.只与经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对话C.国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要进一步拉大D.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协调人地关系8.下列做法不符合“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主题思想的是()A.大力发展节水农业B.逐步关停高耗能重污染的工厂C.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D.大力推广一次性餐具用品9.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________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A.人与自然和谐共生B.人与环境和谐发展C.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人与环境和谐共生10.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主要是因为()A.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B.经济发展速度慢,底子薄C.面临国际压力大D.教育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国力逐渐增强11.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巨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B.历史悠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D.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2.有关我国今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B.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大量吸纳国外廉价劳动力发展新兴工业C.进一步加大初级产品的出口量,来换取外汇D.加强独立自主,不依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大大减少外贸进口1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A.碧水蓝天说:“我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市政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综合)

《市政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综合)

一.填空1.成立于19世纪末,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点。

2345第一章1234.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5.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第二章123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实。

45第三章123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45第四章1.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2345第五章12.调整城市经济活动3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4512.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345123PM10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4即在5.20世纪60第八章12.我国城市化2004年已经超过3.45第九章12、3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45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12.对执行系统而言,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345二.选择题4.9.1-1.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1-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3.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1-4.市政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城市地理学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地理学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的 合理发展为目标制订的,城市发展的区域研 究常常被忽视,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 带来了许多问题。大量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 识到就城市论城市的城市规划不符合城市发 展规律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发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 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 华德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 一书中所提出的。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提出了城 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 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如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 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这就要求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 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如研究山西城镇体系 发展战略,首先要研究山西在全国地域分式中 的地位,山西城镇体系在全国、在环渤海经济 带、经济区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山西的发展, 同时还要理清与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经 济区之间的关系
内容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二、 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三、 城镇体系规划做哪些事情? 四、 怎样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及内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 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 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 的城镇所组成的有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
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城市经济学——精选推荐

城市经济学——精选推荐

一、城市的概念⏹什么是城市?城市经济学家认为,城市是在相对较小的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

换句话说,就是城市人口密度要高于周边其他地区。

二、城市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1、农业生产过剩2、城市生产3、用于交换的运输体系三、城市经济学的概念⏹城市经济学:把地理学和经济学融为一体,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四、城市经济学的五个公理1、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2、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3、外部性导致非效率4、生产受规模经济的影响5、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五、为什么会存在城市城市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集中交换(贸易城市)和集中生产(工厂和加工型城市)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通过庭院生产模型来解释城市存在的原因,过程就是逐步放松庭院生产模型的假设条件,新构建的模型将暗示城市的必然出现■前提假设庭院生产仅生产和消费面包和衬衣两种产品相同的生产能力交易的规模收益不变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城市经济学第一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在庭院模型的基础上放松所有工人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假设⏹假设北方地区的家庭生产面包和衬衣更有效率(土壤条件、气候和工人的技能)一、比较优势与贸易专业化和从交易中获取的收益二、交换中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和交换出现并不必然推动城市发展⏹庭院模型中的第二个假设:交换的规模收益不变⏹放松这一假设,如果规模经济与交换、贸易有显著的互动关系,那么商业企业将会随之出现。

三、商贸城市的出现⏹商业企业中专门从事运输业务的工人的操作效率,要高于那些生产面包和衬衣为主要任务的工人的劳动效率。

⏹众多商业的出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为了拓展规模经济,商业企业将选址于能更有效地收集和分配大型货物的地区。

大量商业企业和工人的聚集,就导致十字路口、河流汇合处、港口附近的地价上涨,使人们更加注重土地的节约利用。

一、规模经济与市场范围二、加工型城镇体系⏹甜菜制糖企业的选址,推动了加工型城镇的发展。

⏹原因在于,在制糖企业附近居住的工人可以节省交通成本,这样,就形成了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一个小城市或城镇。

第九章 城市边缘区

第九章  城市边缘区

第九章城市边缘区教学目的:通过对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发展及特征的学习,认识城市边缘区在城乡结合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城乡边缘区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城乡边缘区在缩小城乡差异,联系城乡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学时: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城乡边缘区概述一、概念的界定(一)对城乡边缘区范畴的不同认识史密斯最早使用城市边缘区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毗邻整个城市界限外的建设区域”。

威尔文定义城市边缘区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转换地区,是一个很难快速准确定义的概念。

安格鲁将城市边缘区与城乡边缘区相区别,认为“城乡边缘区在面积上要更大些,是从经济中心向毗连城市边缘区的农业用地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相混杂的地带”。

科曾从城市开发的复杂性——有序性角度,提出了周期性因素对边缘区空间结构变化有很大影响,认为边缘区是城市地域扩展的前沿。

普利沃(1968)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新的表述:城乡边缘区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发生变化时的过渡地区,位于连片的中心城区与外围的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及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城市和乡村的特征。

(二)概念的界定城乡边缘区,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

城乡边缘区的出现形式:一种是与大城市邻近的农业地区,由于受城市化的影响而在城市外缘形成一个准城市化地带;另一种是多个城市在聚集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走廊,这一地带也属于城乡边缘区的范围。

二、城乡边缘区的范围城乡边缘区难以界定的原因:首先,边缘区的范围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次,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度地区,城乡边缘区的许多要素如人口密度、非农就业者的比例等等,是随距离由城市到乡村逐渐变化的,没有明显的突变出,这就给界定发内带来了困难;最后,城乡边缘区通常是城市和乡村两种景观混合之处,城乡之间的要素往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九章刘易斯模型

第九章刘易斯模型
1、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1)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 劳动力 (2)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后会使农业总消费减少,产生农 业剩余
•.
(3)平均农业剩余等于不变制度工资 (4)工业部门可从农业部门得到任何数量
的劳动力。
•.
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在第一阶段是水平的, 它与横轴的距离OS即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与农业部门的不变制度工资相等。
•.
2、伪装失业者被工业部门吸收阶段 (1)平均农业剩余就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 (2)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
(3)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4)工人工资的提高会使工业部门的利润 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 移受到了抑制。
•.
3、农业现代化阶段 (1)不发达经济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 (2)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都由
•.
(三)含义
1、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就是传统农 业部门不断萎缩,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的过程。
2、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劳动力吸收到工业 部门中去。
3、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收入水平 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 因。
4、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劳动边际生产率 会提高。
•.
(四)评价
•.
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科斯、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刘易斯简介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典型例题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典型例题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典型例题选择题1、以下关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江是指图中的①②③B.三江是指图中的②③④C.该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D.该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上答案:B据图可知: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④是黄河;三江源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流的源头地区。

该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故答案选B。

小提示:2、因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 )A.乌鲁木齐B.兰州C.西宁D.拉萨答案:D以上四个城市中,因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拉萨,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丰富,故选D。

3、不属于青藏高原地区珍稀保护的动物是()A.藏羚羊B.长颈鹿C.雪豹D.野驴答案:B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有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藏野驴、雪豹等,长颈鹿是热带草原的动物。

故选B。

4、被称为高原之舟的是()A.骆驼B.牦牛C.滩羊D.三河马答案:B青藏地区的牧业为高寒牧业,主要牲畜为耐寒的牦牛、藏绵羊等,牦牛在青藏地区素有“高原之舟”的称号,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青藏的主要农牧产品.5、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畜牧品种是()A.藏羚羊B.牦牛C.骆驼D.三河马答案:B牦牛和藏羚羊都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牦牛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有‘高原之舟’之称;藏羚羊是我国珍稀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骆驼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耐饥耐渴有‘沙漠之舟’的美称;三河马生活在内蒙古高原;故选B。

6、青藏地区的农业A.以种植业为主B.以畜牧业为主C.以林业为主D.以渔业为主答案:B读图可知,该区域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适合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故答案选B。

7、有我国“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A.拉萨B.成都C.海口D.上海答案:A试题分析: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此地晴天多,光照强,加之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辐射更强,青藏高原上的拉萨因此被称为“日光城”。

考点:该题考查拉萨的称号。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重点易错题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重点易错题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重点易错题选择题1、下列关于世界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巴西和澳大利亚两国的人口、城市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B.日本和美国两国经济发达,但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C.欧洲西部形成了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农业以畜牧业,喜食牛羊肉D.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地形都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都有丰富石油资源答案:A关于世界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巴西和澳大利亚两国的人口、城市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带;日本和美国经济发达,日本资源贫乏,美国本国资源较丰富,但两国都大量从外国进口原料和燃料;欧洲西部形成了加工制造业的高度发达经济,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喜食牛羊肉;东南亚地区地形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地理区域特征。

2、有关美国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B.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但机械化程度低C.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农产品出口国D.耕地面积小,实行精耕细作答案:A试题分析:美国的农业中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美国农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都很高;美国是世界温带作物产量最大的国家,美国耕地面积广,专业化生产。

所以正确的是A。

考点:该题考查美国的农业。

3、小明、小刚、小莉、小红:四个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一起讨论有关美国的问题时,各自的观点不同.你认为有关美国领土方面谁的观点是正确的()A.小刚认为美国领土没有位于寒带地区的部分B.小明认为美国领土有位于热带地区的部分C.小莉认为美国领土全部位于温带地区D.小红认为美国领土没有位于热带地区的部分答案:B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

美国几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地跨寒、温、热三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故选B。

4、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A.旧金山东南的硅谷B.洛杉矶东南的硅谷C.纽约D.华盛顿答案:A美国旧金山东南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故答案选A。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2011年1月一、考试说明(一)题型、题量及分值(1)填空题10%(5题,每题2分)(2)选择题20%(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10%(2题,每题5分)(4)简答题36%(3题,每题12分)(5)论述题24%(1题,24分)(二)考试的时间与形式90分钟闭卷考试二、复习指导考试复习以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填空题(2分×5=10分)绪论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P5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P20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P22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P21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P21第一章市政管理的主体1、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P392、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P543、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P43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P585、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市民参政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P76第二章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P86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

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P90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九章贫困问题

第九章贫困问题

第九章贫困问题第一节贫困状况第二节贫困的原因第三节反贫困的措施一、贫困的概念与类型(相关概念)l、什么是贫困?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

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

2、什么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

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

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有(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

这种从贫困程度的角度的划分明确地反映了接近人类生存临界点最基本的贫困类型,尽管相对贫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对贫困的确定对于缓解、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什么是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生存型贫困是指生产资料匮乏,满足不了基本需要,解决食物和衣物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市政学简答题汇总

市政学简答题汇总

市政学简答题汇总绪论1.简述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答: (1)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简述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答:市政学的研究对象是:(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 (4)市政规律。

第一章 市政主体1.简述市民参政的条件。

答: (1)透明的市政决策(2)高素质的市民(3)多元的参政途径。

2.简述我国城市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

答: (1)自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2)城市自愿者组织种类繁多;(3)自愿行动是多元的,其中的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辅助性质的工作岗位也有负责独立领导的工作岗位。

3.简述我国城市中民主党派的作用。

答: (1)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

(2)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

(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4)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第二章 市政体制1.我国市政体制的特征是什么?答:(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2.简述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答:(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3.大都市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国家原有的市政体制提出了哪些挑战?答:(1)大都市区中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跨地区提供服务;(2)某些公共行政事务如社会治安等需要市县乡镇政府合作处理;(3)市县乡镇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等。

这些跨地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同原有的市县乡镇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2.了解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

3.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2.探讨大城市的问题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引入从身边的现象入手,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结合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城市化对于国家、社会、个人带来的影响。

2.讲授2.1.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也在加快。

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的中心,是各种资源、信息汇聚和流通的中心,也是人才、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2.2.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1)城市化是现代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但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2)城市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职位,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促进人才的流动和成长;(3)城市化可以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和改善,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4)城市化可以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2.3.探讨大城市的问题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启示针对大城市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并思考如何解决。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围绕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展开讨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3.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广州、深圳等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和现状等。

分析这些城市化案例,了解其发展模式和成就,同时也了解其问题和挑战。

4.小结教师可以做一个简短的回顾和总结,并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表个人意见,加深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1.思考题评分2.课堂讨论与互动评分3.专业术语的掌握情况评分。

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竖向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竖向规划设计

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
竖向规划应满足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 包括住宅、商业、工业等,为城市发 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02
竖向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
地形利用
01
02
03
顺应地形
竖向规划设计应顺应地形, 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保 护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地形
根据地形特点,合理规划 建筑、道路、绿地等设施, 提高土地利用率。
目的
竖向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 充分利用地形,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使城市规划符合自 然地形地貌的规律,并为城市各项工程设施提供合理的布置 方案。
竖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竖向规划是城市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平面规划相辅相成。
竖向规划可以优化城 市空间环境,提高城 市功能和景观效果。
边坡支护
土壤保护
在规划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 土壤资源,避免因不合理开挖而导致 的土壤侵蚀和破坏。
对于较大挖填土方区域,应采取边坡 支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场地稳定。
03
竖向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场地勘测
01
02
03
04
确定勘测范围
根据规划需求,确定需要进行 竖向规划设计的场地范围。
收集资料
收集场地相关资料,包括地形 图、地质勘察报告、气象资料
场地排雨水
雨水排放系统
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合 理规划雨水排放系统,涝问题,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洪水对场地的 影响。
生态排水
在满足排水需求的前提下, 应尽量采用生态排水方式,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土方工程
土方平衡
在规划过程中,应尽量实现土方平衡, 减少土方调配距离和运输成本。
反馈与调整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
(4)工业部门可从农业部门得到任何数量 的劳动力。
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在第一阶段是水平的, 它与横轴的距离OS即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与农业部门的不变制度工资相等。
2、伪装失业者被工业部门吸收阶段
(1)平均农业剩余就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
(2)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3)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又 d=P W-R 其中:W――城市平均实际工资
R――农村平均实际工资 P―-城市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 P W――预期的城市工资
P――就业概率,即指任一时期内在城市 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可能性。
P=N/S=现代部门新创造就业岗位/城 市失业人数
M=f(d) d=P W-R
M=f(P W-R)
2、多时期人口流动模式 M=f[V(0)] f>0
M――农村迁到城市的人口数量
V ( 0 ) ―― 迁 移 者 在 计 划 期 内 预 期 的 城 乡收入差距的净贴现值
Yu(t)--迁移者在时点t上在城市的平 均实际收入
Yr(t)――迁移者在时点t上的农村实际 收入
N――计 划 范 围 内 的 时 期 数 , 它 决 定 t 的 取值范围(t=0、1、2)
刘易斯简介
在理论方面,刘易斯最重要的 研究成果是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 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篇 文章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 济问题的两个著名模式。1955年他 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对 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 深入的分析,至今仍被认为是“第 一部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经济发展问 题的巨著”。
(三)含义
1、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就是传统农 业部门不断萎缩,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的过程。

郑州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郑州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郑州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选择题1、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是A.青藏高原B.南非高原C.东非高原D.巴西高原答案:A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故选A。

2、读图,对巴西和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巴西的领土全部位于南半球B.澳大利亚地跨热带和南温带C.巴西气候干燥,沙漠面积广大D.澳大利亚东部以低矮的高原为主答案:B澳大利亚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和墨累河,西部是广阔的低矮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赤道从巴西北部穿过,巴西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热带雨林气候广泛,故本题选:B。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巴西。

比较分析即可。

3、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正确的做法是A.这里的植物属于可再生资源,而且生长速度快,可任意砍伐B.这里的木材质量好,有不少是珍贵的热带硬木,多砍些树就可以多赚钱C.这里经济落后,可先发展经济,有钱后,再加强治理和保护D.这里的雨林具有很大的生态效益,要合理开发,实现当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D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主要作用是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称,我们对热带雨林应该进行合理的开发,时刻注意保护,实现当地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D正确,排除ABC;故选D。

4、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和其最负盛名的球类运动分别是()A.阿根廷足球B.美国篮球C.加拿大冰球D.巴西足球答案:D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也是南半球最大的国家,面积约850万平方千米;其最负盛名的球类运动是足球,故选D。

小提示:5、美国许多电影大片在全球获得巨大的票房收入,其电影产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有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创新的意识B.有厚重的历史C.有发达的交通D.有众多的人口答案:A分析:美国许多电影大片在全球获得巨大的票房收入,其电影产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创新的意识,美国的电影城是好莱坞;故答案选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次现代化的特征比较
比较内容 启动标志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社会领域 文化领域 第一次现代化
工业革命(公元1763年) 工业革命(公元 年 民主化、法治化、阶层化 民主化、法治化、 工业化、 专业化、 机械化、 工业化 、 专业化 、 机械化 、 自动化 城市化、福利化 城市化、 宗教世俗化、经济意识 宗教世俗化、
(二)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城市经济的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有效 途径,也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根源, 途径,也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根源,同时 也反映了环境保护状况, 也反映了环境保护状况,因此城市经济发展与 城市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城市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一个系统 的两个方面。 的两个方面。城市经济再生产过程中不断从自 然界获得原材料等物质要素, 然界获得原材料等物质要素,同时又把各种废 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这种获取与排放, 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这种获取与排放,既要 遵循经济规律, 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物质 循环规律, 循环规律,从而使城市经济再生产过程和城市 自然再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自然再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二、城市物流系统
(一)城市物流的基础框架 从形态上看, 从形态上看,城市物流的基本 框架结构为: 框架结构为: 城市外围区布置大型的物流园区; 城市外围区布置大型的物流园区; 中心区以配送车辆运行为主; 中心区以配送车辆运行为主; 在此两者中间布置各类的物流中心 和配送中心。 和配送中心。
(二)城市物流网络的形成与变迁
二、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
(一)城市现代化的内涵 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 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 文化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传统社会 文化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的城市应该 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高端水平和精 神文明的丰富成果。 神文明的丰富成果。 城市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是信息化。 城市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是信息化。
(二)第二次现代化
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过渡是人类社 会的第二次现代化,即再次现代化。 会的第二次现代化,即再次现代化。它 以知识革命为启动标志。 以知识革命为启动标志。 发达国家正踏上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 发达国家正踏上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 少数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尽快缩短“ 少数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尽快缩短“时间 跳跃式” 差”,以“跳跃式”发展提前进入其行 列。
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 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1)
指标类型 指 标 内 容 1.研究开发经费(R&D) 1.研究开发经费(R&D)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研究开发经费 知识创新类 2.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与总劳动力之 2.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与总劳动力之 从事R&D 比 3.每百万人口申请居民国内专利数 3.每百万人口申请居民国内专利数 4.在校中学生占适龄人口比重 4.在校中学生占适龄人口比重 知识传播类 5.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重 5.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重 6.每千人口拥有电视机数 6.每千人口拥有电视机数 7.每万人口拥有因特网用户数 7.每万人口拥有因特网用户数 备注 正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二)城市现代化的量化指标体系 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
指标类 型 经济类 指标 指标名称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3.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3.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4.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 4.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 5.城市化水平 5.城市化水平 6.每千人口医生数 6.每千人口医生数 社会类 指标 7.婴儿死亡率 7.婴儿死亡率 8.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8.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9.成人识字率 9.成人识字率 10.大学普及率( 10.大学普及率(在校大学生占同龄人口比 大学普及率 例) 指标标准 ≥6261美元 ≥6261美元 <15% ≥45% <30% ≥50% ≥1人 ≥1人 30‰ <30 ≥70岁 ≥70岁 ≥80% ≥15% 备注 正指标 逆指标 正指标 逆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逆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二)城市物流的组成要素
从城市物流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来看, 从城市物流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来看, 城市物流主要由道路、物流设施与网点、 城市物流主要由道路、物流设施与网点、 物流设备与工具以及各种物流信息系统 密度高 与企业关系密切 制约因素多 以城市道路系统和短途运输为主
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 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2)
指标类型 指 标 内 容 备注 正指标 正指标 逆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正指标 逆指标 逆指标
8.城市化水平 8.城市化水平
知识应用 9.每千人口医生数 9.每千人口医生数
生活质量) 10.婴儿死亡率 (生活质量) 10.婴儿死亡率 1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2.年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千克石油当量) 12.年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千克石油当量) 年人均能源消费 13.人居国内生产总值 13.人居国内生产总值 知识应用 14.人均购买力(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 14.人均购买力(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 人均购买力 PPP 总值) 总值)
(三)城市物流管理协调机制
政府管理机制 物流行业协会
(四)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的 保障政策 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保障政策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政策 (五)城市物流的人才培养和保障政策
第三节 城市现代化
一、“二次现代化”理论 二次现代化” (一)第一次现代化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是人类社 会的第一次现代化,即经典现代化。 会的第一次现代化,即经典现代化。它 以工业革命为启动标志。 以工业革命为启动标志。 世界上以欧、美为首的50 50多个发达国家 世界上以欧、美为首的50多个发达国家 均已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均已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其它国家则正在进行之中、或刚刚踏入。 其它国家则正在进行之中、或刚刚踏入。
(四)我国城市物流系统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
物流系统的协调性问题 物流环节的兼容性问题 城市物流平台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三、城市物流政策体系
(一)城市物流的市场和行业规范化管理 的政策 市场管理原则 市场管理的内容 行业规范化管理
(二)支持城市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促进市场拓展的产业政策 构筑物流服务圈的产业政策 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的产业政策
五种类型的经济手段
污染收费 押金制度 交易制度 经济处罚 财政补贴
三、城市环境经济管理
(一)定义 环境经济管理是指人类在生产、 环境经济管理是指人类在生产、生 活与社会活动中, 活与社会活动中,对自身的危害实施控 并转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制,并转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二)任务
制定环境政策 拟定环境管理的法律、 拟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条例 编制城市环境规划 改革和健全城市环境管理体制与具体的 管理办法
(四)城市物流系统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1.对城市宏观经济的影响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全面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环境的改善
2.对企业的影响 对企业的影响
有利于解决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博弈问题 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 企业市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为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创造条件 有利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城市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
(一)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城市的经济活动对城 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市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城市环境 条件的改变和城市环境的变迁对城市经 济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济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经济活动向环境 索取资源的速度超出了资源本身及其替 代品的再生速度, 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 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城市工业物流网络的形成与变迁 城市商业物流网络的形成与变迁
(三)城市物流平台的结构
物流平台——物流活动所需要的基础条件为 物流活动所需要的基础条件为 物流平台 物流平台。 它是把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 物流平台 。 它是把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 、 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 使之在城 市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其效用的基础环境和 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城市物流系统结构——物流平台所涉及的铁 城市物流系统结构 物流平台所涉及的铁 水运、 公路、 仓库、 场站、 管理体制、 道 、 水运 、 公路 、 仓库 、 场站 、 管理体制 、 信息水平等相关因素, 构成了城市物流系统 信息水平等相关因素 , 结构的主框架。 结构的主框架。
第九章 城市经济的相关问题
城市环境经济 城市物流经济 城市现代化
第一节 城市环境经济
一、城市环境 (一)含义 城市环境是相对于城市的主体( 城市环境是相对于城市的主体(企业和 居民)而言的, 居民 ) 而言的 , 是指影响城市生活和生 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的外部条件。 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的外部条件。
市场性治理方法
排污权交易的市场性方法是对市场机制 利用得最充分的环境保护政策手段, 利用得最充分的环境保护政策手段,也 就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就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权交易将促使排放污染物的厂商在 购买排污权和自行治理污染之间进行选 择,在政府没有增加排污权供给的情况 下,通过市场排污权交易可以实现全社 会总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 会总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
第二节 城市物流经济
一、城市物流概况 (一)城市物流的概念 城市物流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综 合交通环境、交通阻塞、 合交通环境、交通阻塞、能源消耗等因 素,由个体企业全面优化城市区域物流 和交通行为的过程。 和交通行为的过程。是城市功能得以发 挥的有力支柱, 挥的有力支柱,是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和 有效利用的基础。 有效利用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