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 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司空表圣文集》(即《一鸣集》)。又有《司空表圣诗集》,系后人所 辑。
作品争议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大多数学者认为,《诗品》即为司空图所著。因就可考的材料来看,此书在晚 明时期已有人题注《诗品》为司空图所撰,并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十分明确地记载着“《诗品》一卷,唐 司空图撰”,故晚清时期的学者多持此说。现代持此观点的则主要以祖保泉、赵福坛、王步高、张国庆、张柏青、 郁沅等学者为代表。
有人认为该书并非司空图所著,而其真正作者是谁,又有分歧。现阶段整理共计七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 为此乃明代怀悦所作。主要由陈尚君、汪涌豪两位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提出,不过论争后期已经否 定这种可能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盛唐李嗣真的作品。主要论据有马茂军的《二十四诗品作者考论》,以及查屏 球提出的《枝指生书宋人品诗韵语集》。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元代虞集的可能性较大,持此观点代表是张健,主要 有《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一文,根据其版本源流考证推论《诗家一指》包括《诗品》在内的作者极有可能为 元代的虞集。第四种则认为作者为范德机。以朱绂《名家诗法汇编》中,题为“范德机诗家一指”为据。第五种 观点指向不详,只笼统地划定时间点在元代,认为乃是元人著书。依据是许学夷曾在《诗源辩体》中称《诗品》 是“元人”所著,且胡震亨在《唐音癸签》的第三十二卷亦将《诗品》列入元人诗话中。第六种观点认为是严羽 之前的作者,具体哪朝哪人亦不详。因有杨成刊的《诗法》卷三《严沧浪先生诗法》曾注曰严羽“独得见《一指》 之说”而推论。最后一种则单纯认为此书不是司空图所著的,以周裕锴为代表,提出“令人怀疑的是,司空图在 其他文章中论述诗人风格时,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诗品》中的任何一品”......

黄鹤楼阎伯里

黄鹤楼阎伯里

作品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 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作品赏析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 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 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 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 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 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 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背景资料
此文载于《文苑英华》中。《文苑英华》,总集名,宋太宗时李昉、扈豪、徐铉、宋白、苏易简.奉敕编,一 千卷,“宋四大书”之一,辑集南北朝梁末至唐代诗文。此文因此才流传下来。作者阎伯理,一作阎伯珵,生平 不详。清代编刻《黄鹤楼集》时,将此文作者定为阎伯理。1981年,重建黄鹤楼,将此文刻碑。 黄鹤楼是蜚 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 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 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 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 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吴主孙权处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 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 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 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往事越千年,黄鹤楼时毁时建、 时隐时现,历经战火硝烟,沧海桑田,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分别七建七毁。公元1884年,清代的最后一座楼阁在 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百年后,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楼阁横空出世,正可谓千古风云传盛事,三楚江山独 此楼。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之说又分为二。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 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 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 的由来。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 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 把彼特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 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格。
谢谢观看
西洋十四行诗不同体例的区别,最明显地表现今押韵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即韵式)。人们提起它,往往首 先注意哪行和哪行押韵,却容易忽视它的结构。其实,韵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韵能把几行诗联结为诗节,换韵 又能把不同的诗节分隔开来。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于诗歌结构的。
莎士比亚
节选 SONNET 1 by: 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白话文时兴之后,十四行诗变得很少见,但是19世纪和20世纪还是有人写,如法国的亚瑟·林波特( Arthur Rimbaud )和斯蒂芬·马勒姆(Stéphane Mallarmé)。还有专门发表十四行诗的站。

阿尔瓦 阿尔托

阿尔瓦 阿尔托
和塞纳约基教堂一样,阿尔托在78年 里奥拉教区中心
平面采用巴西利卡式不对称形式,拱顶也是 不对称造型,大胆独特。拱顶表面光滑,在 阳光照射下整个教堂好像沐浴在日光中。光 线穿过拱顶侧窗撒入室内,把室内外融合起 来。
18
阿尔瓦·阿尔托
汇报人:余凯琦 朱佳豪
02/作品特色
阿尔托是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建筑师。1916-1921 年在林德格军事学校和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学习建筑。 1921-1925年间在瑞典、芬兰等地从事建筑、规划、 室内设计、家具、灯具、染织、玻璃以及展示设计等
作 工作。1946-1948年,任麻萨诸塞理工学院建筑学教 授。1955年成为芬兰科学院院士。自1957年起先后获
自然再现的理念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反复出现。在生态这一 概念出现之前,阿尔托就早已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 生态建筑的理念。1940年,他曾写到:“建筑师所创造的世 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和尝试用线把生活的过去和将来编 织在一起的世界。而用来编织的最基本的经纬就是人纷繁 的情感之线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线。”
14
卡 雷 住 宅
白色的墙面掩映在山冈的绿林之中,住宅的外形主要由两 个穿插在一起的单坡屋顶组成。
15
微倾的屋顶延续了地表的坡度,砖、木、石、铜等等材料的精致搭配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市内各个 功能空间布局错落有致,既满足了功能的需求,使居住空间充满趣味,又丰富了外部形态。
里奥拉教区中心
Catch the feel of design in contemporary colors and styles
阿尔瓦·阿尔托
Aalto,Hugo Alvar Herik Aalto
目录
CONTENTS
01 人物介绍 02 作品特色 03 艺术风格与设计理念 04 作品赏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的作品,秋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难免让人感到悲伤。

整首小令只有五句,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凄凉动人的场景,表达出旅人远在他乡的凄苦心境。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作者根据意向将它们排列起来,表达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总之,《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写法】1.对比映衬。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2.情景交融。

【考点】一、理解性默写1.散曲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勒内马格里特

勒内马格里特

比利牛斯山上城堡 马格利特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当中最独特的一员,他的非常规想象和富有哲理的思想不仅 给我们的图形视觉语言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索,同时也深深影响了现代视觉传达艺术。
设计工作者都知道,创意的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中心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以下笔者将从图形创意的角度分析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
他最有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画作为一幅写有“你看到的不是烟斗”的烟斗画作。
创作于1929年,名为《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此画经常被用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的 观点,并用于书籍和教学上。此外后世的学者认为他母亲的投水自杀对他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此点可由他许多关 于破碎的女体画作看出。
生平经历
勒内·马格里特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 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是裁缝父亲利 奥波德·马格里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长子,母亲则做女帽的销售。童年时常常搬家,10岁时就开始学画, 1912年母亲投河(桑布尔河)自杀,原因不明。他青年时在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就学两年,1918年 毕业后曾在壁纸工厂负责花纹设计。
马格利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法国。后多次参加在欧美举行的重要画展,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画家。......
艺术特色Βιβλιοθήκη 烟斗画作综述绘画与图形创意之 关联
你看到的不是烟斗 自1960年代起,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众的高度兴趣,更影响普普艺术、简约主义及概 念主义。在2005年,他被列举为“大比利时人”瓦隆大区的第九位,在弗拉芒大区的第十八位。

04 小说的情节手法(教考衔接,教材典例)-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04 小说的情节手法(教考衔接,教材典例)-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③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 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 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特点效果: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 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如《故 乡》“我”回忆闰土少年时的景况,一处是“我”回忆杨二嫂年轻时的 情形,这两处插叙中写到的人物,与“我”眼前所见到的形成了鲜明的 对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及作用效果。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角度、叙述人称,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 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简单地说就是讲故事的人与他讲的故事间的 关系。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①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个体的主观体验):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 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 “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 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二)叙事情节安排技巧手法 1.悬念 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 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 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 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 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 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 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 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 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 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建筑艺术赏析》——04东方建筑文化探秘

《建筑艺术赏析》——04东方建筑文化探秘

图4-1 吉萨金字塔群平面图
代表作品一: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第四朝胡夫法老的陵墓,也是埃及现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个(见图4-2)。
图4-2 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的出现是古代世界的奇迹。据希罗多 德的《历史》记载,为建造该座规模巨大的陵墓, 法老胡夫征召了十余万民工和军工,先后用了33 年才完成,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空中花园总周长约500 m,建在高高的平台上。 设计师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假山共分为 上、中、下三层,每层都用大石柱支撑,层层 盖有殿阁,从远望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 空中花园复原图,如图4-14所示。
代表作品三:波斯波利斯皇宫
科洛西姆斗兽场常被称为大角斗场,是罗马建筑的杰作(见图3-9和图3-10)。
建筑艺术赏析》之四
东方建筑文化探秘
目录
CONTENTS
辉煌的古埃及建筑艺术
HUIHUANGDEGUAIJIJIANZHUYISHU
神秘的西亚古代宫殿和空中花园
SHENMIDEXIYAGUDAIGONGDIANHEKONGZHONGHUAYUAN
异彩纷呈的伊斯兰建筑
YICAIFENCHENGDEYISILANJIANZHU
寺的造型受到了罗马、拜占庭建筑风
格的影响。
代表作品四:阿格拉泰姬·玛哈尔陵
图4-20 泰姬陵外观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阿格拉
城外,亚穆纳河右侧,素有“印 度的珍珠”之称,也是世界著
名的纪念性建筑之一。泰姬陵是 莫卧尔王朝第5代国王沙·贾汗为已 故王后阿基曼·芭奴兴建的陵墓, 于公1630年动工。沙·贾汗倾举国 之力,几乎耗尽国库钱财,召集 了当时亚洲著名的工匠约2万人, 历时22年才建成这座堪称完美的 巨大陵墓。
03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 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 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 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 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 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 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白话译文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 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 (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 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 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 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

《秋寻草》自序

《秋寻草》自序
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对平时见到的一石一洞,流连忘返。进入西山恍然大悟, 为什么有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来是我胸中或许原本就有一座“恍然”之山,这时山与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着 秋天出来,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他们都能用极高的悟性与才情,帮助我做无法完成 的事情。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也有值得高兴的地方。
作品注释
(1)绽衣:缝补衣服。 (2)老子:自称,犹“老头”。 (3)湫(qiū):空洞、深潭。 (4)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
作品翻译
我赴朋友孟诞先之约,才有此次寻芳。这时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寻”。
秋天这个时节,草木萧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妩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弃美人却遇着高僧穿着破衣 在洗饭钵;和夏天相比,好像离开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耻 于贫寒无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灯下。上天在这时改变了他的位置,洗尽了他的烦恼浊秽,等待游人的到来, 但是游人却不能自己清洗心胸来求得秋的所在,却动辄说“悲愁”,我曾经说宋玉有悲伤的事情,所以悲愁。后 人不曾有悲却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内心而相信纸上的东西,我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伤。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先表明自己对秋的主观感受:草木、山川、空气是“不积”、“不媚”、“不燥”。 这三个“不”,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全然没有杜甫“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悲情,更没有宋玉“悲哉秋之为气 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慨叹。宋玉和杜甫的时代,有着其悲愤的理由,如果无悲却硬要写悲,就会有无 病呻吟之嫌。这里,三个“不”,尽洗前人悲凉之秋的衰气,而易之以峻远之秋的清谈灵气,给人以耳目清新之 感。接着,作者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用整体是排比、局部是比喻的句子,分别从高僧式的清净、韵士式的 雅致、英雄式的高昂三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陶醉于秋色之中的快乐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秋景 是清新中的淡雅和别致中的高洁,可与杜牧率直地将喜爱秋景之真情融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山行》媲美。

再别康桥徐志摩

再别康桥徐志摩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在此情此景下,他再次来 到康桥,情感上产生了巨 大的波动
8
3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但各节内部却具有统一的主题和情感。首节起笔便用三个"轻轻的",将读 者引入一个静谧、安详的世界,同时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对康桥的柔情回忆。接下来的三节, 分别描绘了康桥的景物:金柳、青荇、潭水等。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充满了灵性和情感。特 别是在描写青荇时,用到了"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形象描绘,将青荇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 致
作品评价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评价这 首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现代诗,它以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 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 典之作。这首诗所表达的对逝去 爱情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力,让 人们深受感动。"
著名诗人、作家卞之琳也曾高度 评价这首诗,他说:"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是一首不可多得的 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深刻的思想内涵,将人们对逝去 爱情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的每一 句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让人们 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 情告白。"
而在接下来的两节中,诗人通过"寻梦"的主题,将自身的理想与憧憬寄托在康桥的星辉之中。他渴 望像那星辉般灿烂,但现实却让他沉默。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最后两节则表达了别离的伤感与不舍。诗人用"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两句极 具象征意义的诗句,将情感推向高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目录
-
01 作品原文 02 创作背景 03 诗词赏析 04 作品评价 05 总结

大广赛获奖作品分类赏析

大广赛获奖作品分类赏析

03 代表作品
《雨中的故事》
04 作品分析
该作品通过精致的音效和和谐的 配乐,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成 长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情 感共鸣。
互动类作品

网页设计
总结词
创意独特、视觉效果突出、用户体验良好
详细描述
网页设计在大广赛互动类作品中占据重要地 位。优秀作品通常具备独特的创意,能够在 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设计师通过巧妙的排 版、色彩搭配和动画效果,使页面视觉效果 突出,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注重用 户体验,使网站功能性和易用性得到平衡, 提升用户满意度。
标志设计
总结词
简洁明了、识别度高
详细描述
标志设计在大广赛平面类作品中也是备受关注的一种。一个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应该具 备简洁明了、识别度高的特点,能够快速被人们识别和记住。这类作品在设计中注重突 出品牌特色和核心价值,通过独特的图形和字体设计,打造出具有辨识度和记忆点的标
志,为品牌形象的建设和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播类作品
03
广告广播
总结词
创意独特,语言生动,音效丰富,情感饱满。
详细描述
广告广播在大广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广告广播作品通常具备创意独特、语言生动、音效丰 富和情感饱满等特点。它们能够准确传达品牌信息,吸引听众注意力,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广告广播
代表作品
《绿箭口香糖广告》
作品分析
乐,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04
优秀的广告片应该具有鲜明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情节 和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能够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 产生购买欲望。
微电影
01
02
03
04
微电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电 影形式,通常在几分钟到几 十分钟之间,以紧凑的剧情 和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故事。

春灯谜 有眼无珠腹内空

春灯谜 有眼无珠腹内空

谢谢观看
作品赏析
这首灯谜是小说中薛宝钗所作,也是后人续补的。唐宋以来,咏竹夫人的诗极多,有说它“但随秋扇”的, 有叹“爱憎情易迁”的,还有说“与君宿昔尚同床”、“只恐西风动别愁”的等等,不一而足。这首谜虽比“更 香谜”浅俗,却只袭用前人诗意,并没有什么创新,修辞上也有疵病,如“分离别”即硬凑足三字,但主要缺点 还在于它完全不像是薛宝钗所作的,也就是说续作者没有“按头制帽”,而诗歌的性格化恰恰是《红楼梦》诗词 不同于其他旧小说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薛宝钗为人很讲究合乎大家闺秀身份的礼,涵养工夫极深,作诗以 盛唐为宗,追求含蓄浑厚,言语行动处处谨慎。一个很矜持得能“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薛宝钗,现在破“门”而 出,大骂“有眼无珠腹内空”,还把它写了贴到春灯上让大家观赏,这就不能令人置信了。薛宝钗也会骂人,但 总不会用赵姨娘的口吻,更不会用这种口吻做诗。这个传统礼教的卫道者,平时见了姊妹们读书吟诗,稍涉男女, 就板起脸孔装作正经教训人家,她自己不可能毫无顾忌地写出“恩爱夫妻不到冬”之类的话来。这首灯谜与蒋玉 函之流在狎妓的酒席上唱“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的腔调十分相似。所以,续补那种“千部一腔,千人 一面”的淫滥小说容易,续补曹雪芹这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伟大的古典名著,如果思想庸俗、见识鄙 陋,就会使文字成为续貂的狗尾。
作品注释
(1)“有眼”句:说竹器是镂空的。眼,即洞,借此骂贾宝玉。 (2)“荷花”三句:说夏天相偎依取凉,秋冬被弃置不用。借此说夫妻生活短暂。 (3)竹夫人:又称竹几、竹夹膝,用竹篾编成,圆柱形,中空,有洞,可以通风,夏天睡时可抱着取凉。宋 代诗人黄庭坚以为它不配称作夫人,就名之为青奴,后又叫它竹奴。
春灯谜 有眼无珠腹内空
清代无名氏创作的灯谜
01 作品概况

安东利奥波德 德沃夏克

安东利奥波德 德沃夏克

1870年德沃夏克写下第一部歌剧《阿尔弗雷德》,德语剧本,但歌剧在他生前都不曾获得上演机会,可以 看作是一次练笔。第一部为观众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剧《国王与烧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写的捷克语剧本。 1871年7月他辞去了乐队工作,只为了多点时间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发表了歌剧,室内乐和为合唱和乐 队而写的赞美诗《白色山的遗产》,这些作品得到了热情的赞美与肯定。
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现属捷克)内拉霍奇夫斯镇,早年入布拉格音乐学校,毕业后进行音乐创作, 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 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 1904年去世。
1874年到1877年间他都得到国家奖学金。爱德华·汉斯力克是这个评委会的成员,后来还有勃拉姆斯。后者 成就了德沃夏克的决定性突破——他通过自己的出版商Fritz Simrock出版了德沃夏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维亚之 声》。同时这也标志着两位大作曲家终身友谊的开始。
1884年德沃夏克接受爱乐协会的邀请第一次前往伦敦。这两年内写成的《鬼新娘》(Rusalka,根据Karel Jaromír Erben的叙事诗写)和《圣洁的鲁米那》是伯明翰和利兹的委托之作。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杰出作品中,交响乐和协奏曲一类的“无标题音乐”明显多于歌剧和标题音乐,这种倾向 对于他来说,越到晚年越为显著。
如果拿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首协奏曲 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为明确和熟练,而且在乐器法的运用,以及构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另外本 曲在风格上也比以前更显示出富于表现力的个性,可以不折不扣地说,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丰富的旋律性创意 和后天对古典音乐造型的探索,终于在这部作品中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夹竹桃(艾青著文章)

夹竹桃(艾青著文章)
林荫路种夹竹桃,我还是第一次听见。平常所见的夹竹桃都是种在大花盆里,只有一人高。种在街上,那该 有多高,而且花要比杜鹃大得多,条条街上都种了夹竹桃,该有多美。
于是,我的脑子里,湛江和夹竹桃就连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我对湛江久久地向往。 今年3月,我终于有机会到湛江,心里自然想亲眼看看夹竹桃构成的林荫路。 湛江港务局把我们安排在新盖而没有完工的、五层高的“霞山饭店”。 我走上“霞山饭店”的五楼,马上在走廊的窗口向外看,远方是蓝色的湛江,近处的房顶有很多避雷针,后 来听说湛江所处的雷州半岛是以雷多而出名的。 我在窗口看了很久,没有发现夹竹桃。 湛江八景之霞山观海长廊(局部)我到湛江当然不是为了看夹竹桃,我的任务是访问湛江港。
夹竹桃(艾青著文章)
艾青著文章
01 作者简介
03 创作背景
目录
02 作品内容 04 作品赏析
基本信息
《湛江,夹竹桃》是文学大师艾青的散文名篇,创作于1979年。广东省湛江市早在1959年就获得了“花园城 市”的称号,作者自1965年从朋友之口听说了湛江和湛江的夹竹桃的美景,不由得产生了向往。及至自己来到湛 江,自然对湛江的一切进行了了解,由此留下了这部散文名篇。
艾青散文:《湛,夹竹桃》1965年春,中央农垦部在湛江召开“全国农垦会议”之后,有一个朋友回来说: “湛江真美,水是蓝的,街道整齐而且干净,两边的林荫路上种的是夹竹桃,我们去的时候正在开花,叶子象竹 叶,花象杜鹃花,几乎条条街上都有,你想,湛蓝湛蓝的江水,艳红艳红的夹竹桃……”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在湛江轰轰烈烈地展开“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全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之际,编者有幸拜 读了由热心读者骆国和先生推荐的、诗坛泰斗艾青所写的《湛江,夹竹桃》。文章写于1979年初夏,当时十年动 乱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诗人用审视的眼光阅读着湛江,并最终道出了“我的确看见了‘南方的青岛’、 ‘中国的日内瓦’”的壮阔的风光”这样的的心声。编者从字里行间读到了诗人的敏感以及对这座滨海城市的亲 切。一样的亲切,也曾发自文学大师冰心的内心,她在《湛江十日》中以诗意的语言,叙述着对湛江的赞美。大 师们不同时间发出的一样赞叹见证着湛江与众不同的活力及其内在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文精神。

牡丹(唐代徐凝诗作)

牡丹(唐代徐凝诗作)
“疑是洛川I神女作”,以虚拟之笔,将牡丹与传说中的美女洛神比类,曹植《洛神赋》描绘洛川神女是: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飙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此 诗结句“千娇万态破朝霞”,即取意于《洛神赋》,将牡丹之形、态、色以一“破”字托出。洛神是“皎若太阳 升朝霞”,而牡丹是“千娇万态破朝霞”,犹言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干姣百媚、千姿百态,神女般地钻出, 犹如朝霞样的神奇。 “破”字形象,有种活灵活现的态势。诗人以洛神喻牡丹,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诗 人是用了加倍衬托的艺术手法,其诗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感谢观看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 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 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创作背景
徐凝,约813年前后在世,与施肩吾、白居易、元稹友善,方干曾师事之长庆三年,尝于杭州开元寺题牡丹 诗,以“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之句,为白所赏,被白举荐。唐文宗大和五至七年(831--833年) 间曾游洛阳,与白居易等相唱和,此诗疑为此间所做。
牡丹(唐代徐凝诗作)
唐代徐凝诗作
01 作品原文
03 创作背景 05 作者简介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02 注释译文 04 作品鉴赏
《牡丹》为唐代诗人徐凝写歌咏牡丹的诗作。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牡丹花的漂亮,而是通过赏花者的主观感 受间接表现的。牡丹在景物中独占鳌头,引起诗人无比的赞叹,从而既可见牡丹之美,又表现了诗人对牡丹花的 喜爱。
作品原文
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①花,占断②城中好物华③。 疑是洛川神女④作,千娇万态破⑤朝霞。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白话译文
①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红、白、紫三色。 ②占断:占绝。独占的意思。 ③好物华:美好的景物。 ④洛川神女,即“洛神”。三国魏曹植作有《洛神赋》。传说宓(伏)羲之女,名宓妃,溺洛水而死,遂为 洛水女神。洛川:洛水。(见《文选》卷十九《洛神赋》注)。 ⑤破:突破,超出、胜过的意思。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作品赏析

形象生动的语言
鲁迅的作品中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描绘人物、场景和情节,使读者有身临其 境的感觉。
鲁迅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
鲁迅作品中善于运用比喻修辞,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 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排比
鲁迅作品中常用排比修辞,通过连续的排比句来增强语言 的气势和感染力。
夸张
鲁迅作品中运用夸张修辞,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来 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共鸣。
鲁迅作品赏析
小郭
目录 CONTENTS
01 鲁 迅 生 平 与 创 作 背 景 02 鲁 迅 代 表 作 品 分 析 03 鲁 迅 作 品 中 的 语 言 艺 术 04 鲁 迅 作 品 中 的 文 化 思 考 05 鲁 迅 作 品 的 影 响 与 评 价
01
鲁迅生平与创作背景
鲁迅的生平简介
生平经历
02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如封建礼教、官僚主义等。
作品的意义
03 《阿Q正传》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反映了鲁迅对民族劣根性的思考。
03
鲁迅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
01
简洁明快的语言
鲁迅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言简意赅,表 达力强。
02
03
讽刺幽默的语言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使用讽刺和幽默的语言, 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思考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现代性思考
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鲁迅的作品中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也进行了 深入的思考,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鲁迅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 对封建礼教等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鲁迅的作品中对个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

春灯谜 天运人功理不穷

春灯谜 天运人功理不穷
(2)镇日:整天。“镇”与“整”通。
(3)阴阳:指奇数偶数,泛指数字。每次运算的数字既不一样,算盘的子所代表的一、五、十……数字又 不相同,这就使得它们进退上下,乘除加减,整天纷纷不止了。“阴阳”另一义可指男女、夫妻。“数”的另一 义就是命运,命不好也叫“数奇”。《红楼梦》程高本“只为”作“因为”,与第三句复字。“不同”作“不 通”,也不对。
春灯谜 天运人功理不穷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灯谜
01 作品概况
03 作品注释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作品原文 04 作品赏析
基本信息
这首灯谜是小说中贾迎春所作。小说作者用打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将来贾迎春嫁到中山狼孙绍祖家,挨打受 骂,横遭摧残,过不上一天安宁的日子。以“难逢”说她所嫁的丈夫不得其人。
作品概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 汉人,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 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 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 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春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作品体裁:灯谜
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
天运人功理不穷,(1) 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2) 只为阴阳数不同。(3) ——谜底:算盘 (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作品注释
作品注释
(1)“天运”二句:算盘上的子靠人手去拨,所以说“人功”;这些子或碰在一起,或分离,在没有计算 出“数”之前,谁也不知它是离是合,要看注定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叫“天运”。结局明明是人拨出来的,但又 不随人的意志、不为人所预知,这道理很难懂得,所以说“理不穷”。如果“数”中注定两子相离,任人怎么拨 算也是不会相逢的。这里的双关含义十分明显。

惠州一绝

惠州一绝
惠州一绝
北宋苏轼诗作
01 作品原文
03 白话译文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词句注释 04 作品赏析
《惠州一绝》,别名《食荔枝二首·之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惠州一绝 罗浮山①下四时春,卢橘②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③人。
词句注释
①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②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 ‘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
③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苏东坡全集》中作“不妨长作岭南人。”在《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中作“总教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 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作者简介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 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 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 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 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作品赏析
副标题:都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你认为呢?
关键词:名著,美学,赏析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

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1956年,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承认自己过去“站的是唯心主义立场”,“用的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到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而且他讨厌对美下定义,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朱光潜先生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

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它许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报的意志“是有内在的联系的。

强调反“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进而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这一命题。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

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

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储存的”。

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
质力量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

这是一个双向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经过人的改造而日益丰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日益加强和提高了。

人类历史就这们日益发展下去,以至于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六封《冲破文艺创作和审美学中的一些禁区》“四人帮”统治时期,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部与部分的关系。

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

“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

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

”“在文艺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题莫过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

在阐释“共同美感”时,朱光潜先生援引了马克思“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美感”。

第七封《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在这封信里,朱光潜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生理学知识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美与美感,如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

而且向我们进一步阐述了其“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节奏感,而不应一味高昂”“审美者和审美对象各有类型”等观点。

第八封《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朱光潜先生认为,为弄清形象思维问题,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思维?”“思维就是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思维本身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

”思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色、声、嗅、味、触之类感官所接触到的形式和运动都在头脑里产生一种映象,这是原始的感性认识”,叫做感觉、映象、观念或表象。

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可以经由两种途径或方式,这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目的都在于获得对事物的更进一步的认识。

“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叫形象思维;“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这是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形象思维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九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文学是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

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事物的观念。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艺术门类中占有独特的
地位。

“文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第十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朱光潜先生反对将“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这样的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称呼硬套到其它时代与民族的文艺创作上去,而主张从“浪漫主义的”或“现实主义的”这样的创作方法的角度,对各时代和民族的文艺作出分析。

与此同时,朱光潜先生认为不能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绝对化。

“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

这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

要“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环境”指“行动发生的具体场合,即客观现实世界,包括社会类型、民族特色、阶级力量对比、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总之,就是历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典型环境起着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

“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悲剧与喜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具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特性。

悲剧与喜剧很难截然划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就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分出悲喜,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戏剧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

“世界对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思考的人是个喜剧。

”我们中华民族的喜剧感向来很强,而悲剧感却比较薄弱。

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诗的正义感”很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好大团圆的结局,很怕看到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好人因小过错而遭受大的灾祸”。

第十三封《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朱光潜先生对来信问到关于学外语和美学问题朋友们提出忠告:“学美学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还是学好马列主义”;其次,“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掌握国际最新资料”;第三,“要随时注意国内文艺动态”,“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论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