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6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生态学二级学科)
主要图书
主要图书
1.陈声明,吴甘霖.微生物生态学导论 : Introduction to microbial ec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池振明.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 2010. 3.宋福强.微生物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谢谢观看
定义
定义
研究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生态功能的学科。群与多样性 2.微生物群落构建与演替 3.微生物生态功能 4.微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调控机制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微生物生态研究方法可分为三大类:①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分离培养法和野外真菌子实体调查方法。②生 理生化方法,常用的主要有磷脂脂肪酸法、微孔板法、麦角甾醇法等。③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实时荧光定 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宏基因组高通量测技术、宏转录组高 通量测序技术、宏蛋白组分析技术、宏代谢组分析技术等。
微生物生态学(生态学二级学 科)
生态学二级学科
01 定义
03 研究方法
目录
02 研究内容 04 主要图书
基本信息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生态学的二级学科。 2018年6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 科评议组发布了生态学二级学科方向,包括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 态学、修复生态学和可持续生态学七个二级学科方向。
卫生微生物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卫生微生物学(sanirary 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影响人类健康以及消除其危害对策的科学。
2.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及其宿主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
4.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生物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环境(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卫生微生物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5.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6.生态圈(ecosphere):也称为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面由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组成,其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称为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居住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较大的生态系统。
7.*生境(habitat):指生物栖息的场所,或者说是生物生存的环境。
8.*龛(niche):或译作生态位,不仅指生物居住的空间,还包括功能作用。
可分为空间生态龛(spatial niche)和营养生态龛(trophic niche).9.微小生境(microhabitat):又称为微小空间,指生物生存的局部小空间,对于研究微生物十分重要。
10.种群(population):是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既可以指单一的种,也可以指密切相关的相似类群。
11.群落:生活在一起的多种不同种群的生物称为群落。
12.1竞争(competition):两个种群因需要相同的生长因子或其他环境条件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一.生态学概念(ecology):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包括非生命物质,如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光和PH等。
生态学又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 biology。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研究微生物有机体(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单细胞藻类及原生动物)与其周围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又称环境微生物学。
二.土著微生物(Autochthonous microorganism):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土著微生物一般包括:G+球菌类、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等。
外来微生物(Allochthonous microorganism):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群落(Community):指一定区域里,各种群体(Population)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的因素●土壤颗粒性质腐殖质》砂土●土壤水分游动微生物●氧气上层好氧微生物多(穴居动物活动可以给微生物好氧生长提供条件)●pH pH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微生物吸附,胞外酶的产生和分泌产生影响●温度蓝细菌能抗变化范围很大的温度;耐寒的藻类(雪藻)●营养状况有机物对自养细菌有抑制作用(刍溪藻喜欢在营养丰富的鸟粪中)(土壤颗粒中细菌的不均匀分布)●人类生产活动三.淡水微生物的共同特征:1 能在低营养物浓度下生长2 微生物是可以游动的3 表面积和体积比大(柄细菌),有效吸收营养。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种群组成、数量变动、生物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数量最多、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圈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规律、了解微生物参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以及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微生物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和种群组成。
地球上的各种环境如土壤、水体、空气、极地和深海等都是微生物的栖息地。
微生物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境,比如高温、低温、高盐、酸碱等,这使得它们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变动趋势。
微生物生态学还研究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地理学分布规律。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富营养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会显著高于贫瘠土壤。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地理位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从而了解各地微生物群落的特点和功能。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微生物参与了地球上各种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等。
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物和矿物质的转化,将其中的元素释放到环境中,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微生物还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反应催化和能量转化,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功能,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改良、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等方面。
此外,微生物生态学还有助于发展微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总之,微生物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通过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种群组成、数量变动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揭示地球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生态规律,推动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多样性、功能和相互作用方面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丰度、活动和相互关系,涉及到土壤、水体、大气、生物体和工业等多个领域。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环境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一、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群体,其多样性非常丰富。
微生物的多样性涉及不同种类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根据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和环境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微生物的分类和分布规律,进而揭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中参与了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
例如,一些微生物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促进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利用。
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分解者,对于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一些微生物也能够参与到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中,促进这些元素的转化和利用。
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微生物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能量转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光合微生物如藻类和光合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氧气。
这些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
而一些微生物则能够利用化学反应或者化学能转换为生物能,比如嗜热微生物可以利用地热能为能量来源,这些微生物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共生是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共生关系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互依赖生存的关系。
比如植物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植物通过根分泌物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而微生物则提供植物营养元素的转化和保护植物根系免受病原微生物侵染。
此外,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竞争、共存、共同利用资源等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在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和功能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ppt课件
4.数学模型法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过程中惯用的方法,是以感官 观察为基础,经过一些实验将搜集的资料加以分析和 解释,并进一步归纳、假设和推理。在这过程中,其 结果大多数是描述性的,数据基本是孤立的。将数学 研究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以统计数据和建立 生态模型来定量描述微生物生态学问题。
首先在实验室中建立人工的经过简化的环境。
• 目前已经进行测序的核酸序列数目很有限, 这样对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微生物和核 酸序列就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必须对 各种生物的16SrRNA和23SrRNA进行测序和 研究,才能设计足够的探针来监测高度可 变的目标样品中的所有微生物。
.
.
图8-1 核酸探针和杂交技术的基本过程(池振明,2005)
.
2.培养法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是很多的,一般来说对所采集的样品应 进行适当的稀释,以便每一个平板上只能生长有一定数目的 微生物菌落。 ➢其最大优点便是可以计算自然样品中的活微生物数目,并 可以辨认真菌、放线菌和细菌。 ➢其缺点是造成计算误差的因素很多。比如: A.自然中的许多微生物细胞成群粘接在一起,用普通的方法 很难把它们分开,这样形成的菌落可能是由许多个细胞增殖 而来的,而不是由单个细胞形成的菌落.
•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 有核酸探针技术、PCR扩增技术、rRNA序列同源性 分析方法、梯度凝胶电泳方法等。
.
一、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 核酸杂交技术快速,能灵敏地探测出环境微生物中 特殊的核酸序列,并且用光密度测定法可直接比较 核酸杂交所得到的阳性条带或斑点就能得出定量的 结果,从而反映出相关微生物的存在及功能。
.
3.生理生化法
同位素示踪法。我们知道一个微生物群体的大 小,那么通过测定H3标记的胸腺嘧啶组入微生 物群体DNA中的速率便可以估计微生物的代时。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 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周德庆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 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卩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 ,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群落(community) 微生物群落结构包括了垂直结构(空间的垂直分布)、
水平结构(地点的不同)和时间结构(随时间的周期性变 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具备合理的空间和时间结构是生态 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特定生境内的微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取代 或被取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其过程是群落 的演替(自然界选择压力的结果)。
2: 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原理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 (ecosystem)中最庞大、分布最广的群体。单个微生物 细胞生长形成种群(population),各种种群构成生态系 统的微生物群落(community),在微观的微生物世界
中,为了竞争有限的生存空间和资源,种群与种群之间无 时不刻进行着角逐,通过限制其它种群的生长为本种群的 繁衍争取更多的可能,亦或与其它种群合作,共同营造适 宜的生存空间。环境决定了生境中种群的数量和群落的大 小,而微生物也不断改造着其生存的环境。
微生物生态学定义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
(细菌、真菌、病毒等)与其周围环境(有生命的和非生 命的)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 初才开始使用微生物生态学这个名称,因此它还是一个比 较年轻的科学。
根据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微生物生态学的现代 定义可以理解为环境生物学。其具体的研究范畴包括微生 物的空间分布、组成、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它们与环境 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等。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 落内的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 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 并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在这个紧密结合的系统中,物质、能量在生 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循环流动,形成一个能够 自己维持下去的、相对稳定的,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整体。
微生物生态环境
九十年代初期从地下数公里发现的超微型细 菌,用代谢产生的CO2作指标,计算出其代谢 速率仅为地上正常细菌的10-15,认为它们需 要100年才能分裂一次。
1)作为地质标记 2)分离特殊的蛋白(基因)
(三)土壤微生物区系
在特定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特征性的微生物 类群,称为土壤微生物区系。采用多种培 养基和培养方法,培养土壤中微生物区系 的各个组分,从而认识特定土壤的微生物 区系在数量和类群上的特点,称为土壤微 生物区系分析
生物膜(Biofilm): 微生物细胞与基质表面形成 的有组织 的微生物系统 微生物垫(Microbial mat): 在特定环境发展的 巨大生物膜
单一细胞层
复杂多层细胞
更为成熟的生物膜 细胞团
间隙和导管
A Simple Ecosystem
藻类: O2,有机质 化能异养细菌
Individual
在海洋中,某些甲藻类大量繁殖也可形成水花,使 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除通过消耗水 中的氧气危害养殖业外,很多藻类还能 产生各种毒素,使动物得病或死亡,因 此由于富营养化作用致死的鱼等水产品 不能食用。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不具有微生物生活的良好条件
主要来自:
1、土壤扬起的灰尘 2、水面吹起的水沫 3、动、植物体表
Population
Community 2 Oxic zone – Chemoorgano trophic bacteria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lake ecosystem
Community 1 Photic zone – cyanobacteria and algae
《微生物生态学》课件
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17世纪,微生物学家就开始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分类。随后,随着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 认识逐渐深入。
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微生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者开始关注微生物在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现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 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互利共生
01
两种微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营养物质,
共同生长繁殖。
偏利共生
02
一种微生物因共生而受益,而另一种微生物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
寄生关系
03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微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
营养,并对寄主造成一定的损害。
寄生关系
内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 微生物体内,如病毒、细 菌和原生动物等。
在极地、高山等低温环境中,存在着 一些能够在低温下生存和繁殖的微生 物,如冰川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具有 适应低温环境的特殊代谢机制和生物 化学特性。
在高盐环境下,如盐湖、盐碱地等, 存在着一些能够在高盐浓度下生存和 繁殖的微生物,如嗜盐菌等。这些微 生物具有适应高盐环境的特殊结构和 代谢机制。
生物体内环境中的微生物
生态意义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使得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元素得以循环利用 ,维持了生态平衡和地球上生物圈的 稳定。
微生物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
06
用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污水 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微生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生态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国内外研究的近期进展、如何为人类生活、生产、经济建设服务等。
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及生活和活动的规律、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及环境修复中的机制。
学习微生物生态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学生树立起为保障人类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要求1、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地把握好课程深度、广度、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2、要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注意掌握学生的听课动态,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注意听讲、说话、睡觉、搞小动作、使用通讯工具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现象要坚决制止。
3、遵守课堂纪律,执教期间应坚守岗位,按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得迟到和提前下课,不得自行更改上课时间或地点。
在课堂上应关闭通讯工具,严禁接听、拨打电话、收发信息等。
4、课堂讲授应当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交代清楚,教学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逻辑性强,条理分明,重点、难点突出。
5、任课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6、任课教师要熟练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授课,必须能够熟练操作程序,多媒体课件应做到图、文、声、像并茂,达到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先修课程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普通生态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微生物生态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二)教学难点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工艺等知识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微生物生态学及其生态学功能
微生物生态学及其生态学功能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生存状况、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原始、数量最多、活跃度最强的生物之一,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多种生态学功能。
一、微生物的分布与生存状况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不仅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植物、动物等生物体内外,还存在于生命无法存在的深海和极地等极端环境中。
微生物的生存状况与环境因素密不可分,包括温度、水分、氧气、光照等因素。
例如,一些产生产气的细菌只能在完全缺氧的环境中繁殖;而一些灵敏的微生物则只能在暗处生存,受到光线的破坏。
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包括共生、竞争、捕食等。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像蜜蜂与花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共生例子。
竞争是指微生物之间争夺有限的资源,比如营养物、水分和空间等。
捕食则是指一种微生物主动寻找、利用、杀害另一种微生物的行为。
这些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微生物自身的生存和繁殖,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仅限于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还包括它们的降解、循环和转化作用等。
微生物可以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来生长繁殖,同时也会由这些物质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将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转化成不具有毒性的物质,如有机氯农药经微生物分解后会转化成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等。
四、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多种重要的角色,具有广泛的生态学功能。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碳、氮、硫、铁等元素的循环与转换。
微生物也是养分循环的关键。
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这些养分又被植物吸收利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长生息。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酶可以控制某些污染物的部分降解途径。
因此,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可以改造有关微生物降
解污染物的能力,得到的基因工程菌可以直接用于 处理污染物或经过固定化后用于处理污染物。 另外,还可以利用PCR扩增技术(基因扩增技术)研 究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种类和分布。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
微生物生态学与医学、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和社会 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生物基因的进化、基 因和酶的代谢调控和生物适应环境的机理等问题。利
由于这种模拟实验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可以
大大地压缩真实过程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并在 短时间内调查生态演变过程的规律,并预测生态 演变过程的发展趋势,提供最优的利用方案。
五、基因工程方法
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微生物生态 学的新方法,尤其是用于污染物降解的研究。现 在发现许多污染物降解与微生物细胞中的质粒或 染色体基因或转座子基因有关,这些基因编码的
来估计生物量。有时为了观察的方便,还需对样
品进行染色或进行适当的稀释。
直接观察的优点是能够使人们直接观察到天然样品 中的微生物形态和微生物在自然样品中所处的位置 。但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使用这种方法时,只能取 少量样品,与微生物所生活的整个自然环境相比, 少量的样品不能代表整个自然环境。
二、培养方法
大纲
课题背景—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微生物的生物修复 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有毒元素的污染与微生物作用
课题背景—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背景—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 )这个名词最早是由德国生 物学家Ernest Haeckel于1869年首先提出来的 ,他当时认为生态学是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 境的全部关系。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较为 全面的生态学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生物 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微生物生态学
微⽣物⽣态学第⼀章1⽣态学(Ecology):研究⽣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物环境和⽣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态学的分⽀学科基础(纯粹)⽣态学按组织层次分:个体⽣态学,种群⽣态学,群落⽣态学,⽣态系统⽣态学等按⽣物类别分动物⽣态学,植物⽣态学,微⽣物⽣态学,真菌⽣态学等按栖息环境分陆地⽣态学,海洋⽣态学,河⼝⽣态学,淡⽔⽣态学等3.应⽤⽣态学:应⽤⽣态学、污染⽣态学、⼈类⽣态学、城市⽣态学、农业⽣态学、资源⽣态学。
4.⽣态因⼦环境中对⽣物的⽣长、发育、⽣殖、⾏为、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5.⽣物因⼦:⽣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物因⼦:光、温度、湿度、降⽔、⼟壤、⼤⽓等。
6.⽣态因⼦的作⽤特点:综和性、⾮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
7.⽣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物势和环境阻⼒⽣物势:⽣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环境中增长的潜在速率环境阻⼒:环境对⽣物增长速率的限制因素8.⽣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原理内稳态机制:⽣物控制⾃⾝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意义:提⾼⽣物对⽣态因⼦的耐受范围9.种群(population) :由⼀定时间内占有⼀定地区的⼀群同种个体组成的⽣物系统10.种群密度⼀定时间内,单位⾯积上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个数11.种群分布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群聚分布12.种群分布的类型图:集团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13.种群的年龄结构:增长性、稳定型、衰退型14.种群存活曲线(survivorship):在各年龄阶段种群的存活率曲线15.基本类型:Ι型(凸型存活曲线)哺乳动物、⼈、Π型(直线型存活曲线)鸟类、Ⅲ型(凹型存活曲线)低等动物16、种群增长率(出⽣率+迁⼊率)-(死亡率+迁出率)17、种群增长的形式:逻辑斯缔增长“S”形、指数式增长“J”形18、类型 A B 特点竞争- - 彼此互相抑制捕⾷- - A种杀死或吃掉B种中性O O 彼此互不影响共⽣+ +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活合作+ + 彼此有利,分开能独⽴⽣活附⽣+ O A种有益,B种⽆影响偏害- O 对A有害,对B⽆利也⽆害寄⽣+ - 对A有利,对B有害群落(community):在⼀定时间内居住于⼀定环境中的各种群组成的⽣物系统19、⽣物群落的分类按植物⽣活型分为:、森林、草原、荒漠按地理⽓候分为:、热带群落、亚热带群落、温带群落20、主要群落类型:森林:、热带⾬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21、主要群落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冻原、荒漠22、群落的基本特征种类特征: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要特征物种间的相互影响:构成群落的种群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平衡结构特征:⽣物群落具有⼀系列的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动态特征:⽣物群落的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23、群落演替图:裸底阶段、沉⽔植物阶段、浮叶根⽣植物阶段、挺⽔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24、⽣态系统(ecosystem):在⼀定空间内由⽣物和⾮⽣物成分组成的⼀个功能整体及⽣物圈能流和物质循环的⼀个功能单位25、⽣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物成分太阳辐射能,⽆机物质(⼤⽓、⽔),有机物质⽣物成分⽣产者,消费者,还原者26、⽣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核⼼是⽣物群落、地区特点和空间结构、时间特征、三⼤功能类群参与代谢活动、动态平衡特征、开放性。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功能与重要性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功能与重要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普遍的生命形式之一。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功能与重要性。
一、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分解有机物和循环营养元素的重要角色。
它们通过降解和分解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形式,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
例如,腐生微生物能够分解树叶、植物残渣和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将其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促进养分的释放和循环利用。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
氮素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成分,而大气中的氮气无法直接被植物利用。
然而,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够将氮气还原为氨,使其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源。
磷和硫也是生物生长所需的关键元素,而微生物可以帮助将有机磷和有机硫转化为无机形式,使其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维持平衡的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调节和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循环和种群密度。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植物可以通过与根际微生物的共生关系获取营养或保护自身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例如,根际固氮菌可以与一些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源,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
另外,一些植物根际的益生菌可以通过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保护植物免受疾病的侵害。
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分解和降解有害物质,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
某些微生物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如石油中的烃类化合物。
它们能够将这些有机化合物降解为无害物质,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三、微生物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微生物在全球气候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通过参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微生物在地球上排放了大量的甲烷气体,而甲烷正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及其重要意义》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生态等方面的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已经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分支,这些分支在不同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细菌学细菌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生态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具有多种形态,如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
细菌的生理特性包括营养需求、代谢途径、生长繁殖等。
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方式进行遗传变异。
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有些细菌是有益的,如乳酸菌可以发酵乳制品、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等;而有些细菌则是有害的,如病原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
细菌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开发新型抗生素、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毒学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生态以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球状、杆状、蝌蚪状等。
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 或 RNA。
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动物、植物等各种生物,引起多种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可以引起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病毒可以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病毒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开发新型疫苗、了解生命起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真菌学真菌学是研究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生态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有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霉菌、蕈菌等。
真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真菌的生理特性包括营养需求、代谢途径、生长繁殖等。
真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初沉 的废水
空气
曝气池
二次沉淀池 出水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五、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1、构成正常活性污泥的主要细菌
动胶菌属 丛毛单胞菌属 产碱杆菌属 微球菌属
棒状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浮游球衣属 节杆菌属
黄杆菌属
无色杆菌属
芽孢杆菌属
固氮菌属 产气杆菌属
亚硝化单胞菌属 短杆菌属 微丝菌属 螺菌属 大肠杆菌属
光合作用 运输矿质营养
第三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竞争: 两个或多个群体共同依赖同一个生长基质或环境因素,结果一方或两方的 群体大小或生长率受到限制的现象。 根瘤菌接种剂与土壤中的土著性根瘤菌的竞争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偏害或拮抗: 某一微生物群体产生某种物质,使另一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抑制,而本身 不受影响的现象。
表 不同室内环境的微生物总数及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cfu/m3)
场所
住房 办公室 教室
总微生物数
180 1400 2500
微生物种类
— 口腔链球菌 涎链球菌 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涎链球菌 肠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 魏氏产气荚膜杆菌
微生物数量
— 11 1.4 36 18 11 7 1.1 — 7 110 3.5
(二)嗜冷微生物
1、发现 (红雪现象:嗜寒水藻)
耐寒喜温型 嗜冷型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二)嗜冷微生物
2、生存机制 特殊的酶、细膜含特殊的脂肪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四、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与微生物相互作用 1、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1)微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先驱生物
(一)纤维素的分解
(C6H10O5)n
1014
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1)有氧、中温条件 a.真菌(木霉属) 木材腐朽: 棕色腐朽(褐腐):真菌分解纤维素剩下木质素 白 腐:真菌分解木质素剩下纤维素 b.细菌(食纤维菌属) c.放线菌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一、 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1000000
20000
5000
200
1-2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二、水圈中的微生物
(一)淡水微生物 1、来源:土壤、空气、污水及有机残体 2、种类:自养菌 3、影响微生物在淡水中分布的因子:营养物质、温度、溶解氧等。
浸入小河里的 载玻片上的发 育形成的小菌 落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气体
细菌数量 微生物种类 特点 动物类型 显花植物
H2S、CO2和CH4
几亿/毫升 (兼)厌气性 硫酸还原菌 产甲烷菌
NH3、H2S
几千万/毫升 藻类及原生动物 出现
氨及H2S减少
几万/毫升 藻类大量繁殖 纤毛虫活跃 轮虫、浮游甲壳 动物 出现
H2S消失
极少 鱼腥藻、硅藻、 黄藻、钟虫、 变形虫 轮虫、浮游甲
无机氮
微生物
微生物 氮 气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二、 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一)氨化作用
有机态N被微生物降解形成NH3的过程 (1)蛋白质物质的氨化作用过程 蛋白质 蛋白酶 水解 肽 肽酶 水解 氨基酸 NH3
有机氮 氨化 氨化作用 细菌 亚硝酸菌 硝化作用
氨态氮
亚硝酸
第三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互利共栖: 两个群体相互协作,达到在某一生境中共同生存的目的。
H2 S
硫酸盐 还原菌 绿硫 细菌
硫酸盐
第三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共生: 两个群体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功能和绝对互利关系的高度专一的共生体。 地衣:是由藻类或蓝细菌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实验室 医院
200 1100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一、大气中的微生物
4、大气微生物分布(数量与种类)的影响因子:
(1)地区性质 (2)季节的演替 (3)气候条件:日照、降水、气流
表8-2 场 所
不同场所的上空微生物数量(cfu/m3) 宿 舍 城市街道 市区公园 海洋上空
畜 舍
微生物
(一)纤维素的分解
(2)无氧中温条件
细菌:纤维分解梭菌。
真菌:木朽菌、层孔菌 放线菌: (3)高温条件:在60—70℃条件下生长,并分解纤维素 细 菌:热纤维菌 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一、 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一)纤维素的分解
2、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生化机制 纤维素 单糖 纤维素复合酶
酸泡菜与酸牛奶:
水体中的产氧藻类:
抗生素产生菌:
第三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6、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细胞表面,从寄主中取得养料, 并引起寄主病害或死亡。 噬菌体与细菌 蛭弧菌寄生于革兰氏阴性菌(蛭弧菌被噬菌体寄生——超寄生现象) 粘细菌对细菌的寄生:依靠胞外酶溶解敏感菌群,释放出营养物
第三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7、捕食:
一种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 藻类对细菌和其它藻的捕食 1
2
3
1 梯状捕捉网 2 环状捕捉网
4a
3 环状捕捉网
4a 三环菌丝网
4b
4b 绞环和被勒死的昆虫 5a 环状网 5b 被两个环状网勒 死的线虫和侵入虫体的菌丝
5a
5b
各种捕食线虫的真菌和捕捉器
二、水圈中的微生物
水体不同层次微生物分布
阳光
层次化湖泊生态 Ecology of a Stratified lake
表层输入(河流) 产氧光合
表层输出
蓝细菌、藻、水生植物 好氧层 动物、原生动物、好氧细菌 嗜甲烷菌、无机化能细菌 不产氧光合 厌氧层 发酵 厌氧呼吸菌 产甲烷菌 沉积物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其中可分为优势菌、较多、一般、及少量四个数量等级。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五、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2、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
活性污泥的成熟度与原生动物的种类分布
肉足类鞭毛类 游动型纤毛虫 爬行型纤毛虫 附着型纤毛虫
活 性 污 泥 逐 步 成 熟
第三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偏利共栖: 一群微生物得益,而另一群体不受影响。(普遍)
(四)木质素的分解
带支链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聚合体。 降解特点: 芳香族化合物 酚酶 酚类
主要微生物:真菌中的担子菌。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一、 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五)几丁质的分解
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 -1,4糖苷键连接 细菌:嗜几丁质芽孢杆菌 放线菌:链霉菌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二、 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 有机氮 无机氮 微生物 无机氮
热水系统 制糖厂
地热泉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嗜热微生物
2、生存机制(高温对微生物的一般影响是什么?)
有限的保护机制:细胞膜的蜡质程度、震热蛋白 极端嗜热菌的保护机制:高溶点脂肪、抗热蛋白、核酸保护蛋白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五章 微生物生态学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第三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微生物生态系统: 微生物与周围的生物及非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系统。 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一、 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三)果胶物质的分解
2、果胶分解的应用---麻类脱胶 水浸法:把麻类物质浸入水中,利用厌气微生 物分解其中的果胶。 露浸法:把麻类物质堆置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果胶。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一、 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⑥ 土壤的pH值一般为5.5~8.5之间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四、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1、土壤剖面结构与微生物垂直分布
有机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土 体 层
碳酸盐积累
疏松母质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四、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2、根际微生物
自养固氮菌固氮,使成土母质间有了氮素成分。
(2)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氮源。 有机态氮向无机氮(氨态氮、硝态氮)的转换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四、土壤中的微生物
2、土壤对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场所。
土壤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①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②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③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 ④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空隙 ⑤ 土壤具有保温性
(2)根际微生物类群 1、根际细菌:假单胞菌、黄杆菌、产碱杆菌
2、根际真菌:镰孢霉属、黏帚霉属、青霉属 3、根际原生动物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
五、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 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 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良好的沉降性能 的絮状体颗粒。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1、微环境 微生物的微环境指直接影响微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与微生物 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微生物细胞周围环境。 2、稳定性 由于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使之在环境条 件一定范围的变化时,微生物种类组成比较稳定的特性。 3、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