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第09册教案集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第09册教案集

人教版新课标第09册教案集

1窃读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2、通过品读,学会抓住关键句感悟坐着复杂的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窃读的负责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对求知的渴望。

2、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并学习心理活动的写法。

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交流.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4.诵读句子.三、回归整体,理清层次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积累内化,课外拓展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板书设计〗1、窃读记贪婪害怕开心朴实而又生动感人饥饿依依不舍麻木轻松教学反思: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09册教案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09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人音版小学音乐第09册教案人音版五线谱第九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1、新学期要求。

2、综合训练:发声练习。

3、歌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学唱。

教学目标:巩固一个升号的调的识谱;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音色和力度,表现歌曲中不同角色是性格和形象。

教学重点:歌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学唱。

教学难点:歌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学唱。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新学期序言1、教师介绍自己。

提出新学期要求。

2、请同学讲讲新学期有什么想法?对上好音乐课有什么1 / 4好的意见。

3、复习练唱上学期所学习的乐曲。

二、发声练习曲(综合训练一) 1、提问:G 调的 do 在什么位置。

两人一组识谱,教师带领学生唱谱。

2、跟琴有感情的唱一唱。

注意:要运用气息的控制来做力度的变化,表现夕阳西沉时色彩和明暗变化的景象。

切分节奏要唱足时值。

末尾的啰要唱的短促,要轻收声。

三、学唱歌曲:1、导入:刚刚我们唱的发声练习曲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太阳照耀了大地一天后,慢慢西沉的情景)同学们说得很好,太阳给了我们一整天的光和热,月亮晚上给我们轻柔的月光,其实啊,太阳和月亮年纪很大了呢?不信,你们来听。

2、听录音范唱。

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唱了些什么?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两人一组识谱,教师带领一起读谱。

跟琴视唱曲谱。

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最新资料推荐------------------------------------------------------ 跟琴练唱歌词。

小学第九册语文教案全册

小学第九册语文教案全册

小学第九册语文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写人第一课:我喜爱的人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描述自己喜爱的人,培养学生对喜爱之情的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真实地描述人物,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一份PPT展示,包括图片和文字; - 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用图片展示自己喜爱的人,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并记录自己喜爱的人是谁,以及他(她)的一些特点,包括外貌、性格、才能等。

3. 小组交流:学生分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喜爱的人,并讨论其中的共同点或不同点。

4. 分享展示: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依次分享自己喜爱的人,并介绍他(她)的特点。

5. 教师点评: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点评每个人物的特点,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和喜爱一个人。

第二课:写人的外貌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练习描绘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物外貌特征; - 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用图片展示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人的样貌。

2. 观察描述:教师展示多个人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一个人的外貌特征。

3.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展示,选择一个人物并练习描绘他(她)的外貌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4. 分享展示:学生依次展示自己描绘的人物外貌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并引导学生用更具体、生动的词语来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

第三课:写人的性格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练习描绘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 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

小学数学第09册教案(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第09册教案(人教版新课标)

正弦和余弦(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 1,A 2,A 3重合在一起,记作A ,并使直角边AC 1,AC 2,AC 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 1,AB 2,AB 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 1C 1∥B 2C 2∥B 3C 3……,∴△AB 1C 1∽△AB 2C 2∽△AB 3C 3∽……,∴形中,∠A 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2360sin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第十四章 解直角三角形一、锐角三角函数 证明:------------------结论:--------------------?练习:---------------------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二)整体感知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若把∠A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sinA<1,0<cosA<1(∠A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学生练习1中1、2、3.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1)sin45°+cos45;???????????????? (2)sin30°·cos60°;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四)总结、扩展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0<sinA<1,???????????????????????????? 0<cosA<1(∠A为锐角).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中A组3.预习下一课内容.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三)?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楚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3)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2.导入新课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3.教师板书: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熟练,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巩固.?已知∠A和∠B都是锐角,(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这一练习只能起到巩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3.(2)已知sin35°=,求cos55°;(3)已知cos47°6′=,求sin42°54′.(1)问比较简单,对照定理,学生立即可以回答.(2)、(3)比(1)则更深一步,因为(1)明确指出∠B与∠A互余,(2)、(3)让学生自己发现35°与55°的角,47°6′分42°54′的角互余,从而根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2)、(3)问在课堂上应该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掌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最好将题目变形:(2)已知sin35°=,则cos______=.(3)cos47°6′=,则sin______=,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配合例3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2.(2)已知sin67°18′=,求cos22°42′;(3)已知cos4°24′=,求sin85°36′.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成功,学生基本会运用.教材中3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练习,因此例3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3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准备.(四)小结与扩展1.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识的组成部分.2.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组4、5.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查“正弦和余弦表”,即由已知锐角求正弦、余弦值.(二)能力渗透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2.难点: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1)30°、45°、60°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各是多少?请学生口答.2)任意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理解正弦和余弦表的设计方式.(二)整体感知我们已经求出了30°、45°、60°这三个特殊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但在生产和科研中还常用到其他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把0°—90°间每隔1′的各个角所对应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一般是含有四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列成表格——正弦和余弦表.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使用正弦和余弦表.(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正弦和余弦表”简介学生已经会查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对数学用表的结构与查法有所了解.但正弦和余弦表与其又有所区别,因此首先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表”.(1)“正弦和余弦表”的作用是:求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已知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求这个锐角.2)表中角精确到1′,正弦、余弦值有四位有效数字.3)凡表中所查得的值,都用等号,而非“≈”,根据查表所求得的值进行近似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后,一般用约等号“≈”表示.2.举例说明例4? 查表求37°24′的正弦值.学生因为有查表经验,因此查sin37°24′的值不会是到困难,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例5? 查表求37°26′的正弦值.学生在独自查表时,在正弦表顶端的横行里找不到26′,但26′在24′~30′间而靠近24′,比24′多2′,可引导学生注意修正值栏,这样学生可能直接得答案.教师这时可设问“为什么将查得的5加在的最后一个数位上,而不是减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结论: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解:sin37°24′=.角度增2′?????????????????? 值增sin37°26′=.例6? 查表求sin37°23′的值.如果例5学生已经理解,那么例6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理解.解:sin37°24′=角度减1′值减sin37°23′=.在查表中,还应引导学生查得:sin0°=0,sin90°=1.根据正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当角度从0°增加到90°时,正弦值从0增加到1;当角度从90°减少到0°时,正弦值从1减到0.可引导学生查得:cos0°=1,cos90°=0.根据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知:当角度从0°增加到90°时,余弦值从1减小到0,当角度从90°减小到0°时,余弦值从0增加到1.(四)总结与扩展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了解正弦值,余弦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增大.2.“正弦和余弦表”的用处除了已知锐角查其正、余弦值外,还可以已知正、余弦值,求锐角,同学们可以试试看.四、布置作业预习教材中例8、例9、例1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五)?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2.若cos21°30′=,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例8? 已知sinA=,求锐角A.学生通过上节课已知锐角查其正弦值和余弦值的经验,完全能独立查得锐角A,但教师应请同学讲解查的过程:从正弦表中找出,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左查得17°,由同一数所在列向上查得18′,即=sin17°18′,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查表得sin17°18′=,所以锐角A=17°18′.例9? 已知cosA=,求锐角A.分析:学生在表中找不到,这时部分学生可能束手无策,但有上节课查表的经验,少数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能会想出办法.这时教师最好让学生讨论,在探讨中寻求办法.这对解决本题会有好处,使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若条件许可,应在讨论后请一名学生讲解查表过程:在余弦表中查不到.但能找到同它最接近的数,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右查得38°,由同一个数向下查得12′,即=cos38°12′.但cosA=,比小,这说明∠A比38°12′要大,由所在行向右查得修正值对应的角度是1′,所以∠A=38°12′+1′=38°13′.解:查表得cos38°12′=,所以:=cos38°12′.值减角度增1′=cos38°13′,即? 锐角A=38°13′.例10? 已知cosB=,求锐角B.例10与例9相比较,只是出现余差(本例中的与修正值不一致.教师只要讲清如何使用修正值(用最接近的值),以使误差最小即可,其余部分学生在例9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解:=cos63°12′值增角度减1′=cos63°11′∴锐角B=63°11′为了对例题加以巩固,教师在此应设计练习题,教材P.15中2、3.2.已知下列正弦值或余弦值,求锐角A或B:(1)sinA=,sinB=,sinA=,sinB=;(2)cosA=,cosB=,cosA=,cosB=.此题是配合例题而设置的,要求学生能快速准确得到答案.(1)45°6′,69°34′,20°39′,34°40′;(2)34°0′,40°26′,72°34′,6°44′.3.查表求sin57°与cos33°,所得的值有什么关系?此题是让学生通过查表进一步印证关系式sinA=cos(90°-A),cosA=,∴sin57°=cos33°,或sin57°=cos(90°-57°),cos33°=sin(90°-33°).(四)、总结、扩展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这也是本课难点,同学们要会依据正弦值和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角度变化范围0°~90°)查“正弦和余弦表”.四、布置作业教材复习题十四A组3、4,要求学生只查正、余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①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②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③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④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
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②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③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①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②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③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 古文也很重要。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②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①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以下是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的教学计划:单元一《诗歌的声音》1. 导入课文:通过诗歌朗读、音乐欣赏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使用听说读写的综合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深入讨论。

3. 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形象描写等。

4. 拓展与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和朗诵活动,扩展学生的诗歌文化视野。

单元二《生活的情景》1. 导入课文: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背景。

2. 学习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学习课文中的台词和场景设置,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 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如情感描写、角色对话等。

4. 拓展与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并表演自己的情景剧。

单元三《古代的故事》1. 导入课文:通过故事导入、历史背景介绍等活动,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学习课文:学习课文中的传统故事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内涵和文化意义。

3. 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如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等。

4. 拓展与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古文朗读等活动,加强对古代文学的体验和理解。

单元四《大自然的声音》1. 导入课文:通过观察自然景物、情感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的声音世界。

2. 学习课文: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理解大自然的声音在作品中的意义。

3. 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如声音描写、情感表达等。

4. 拓展与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自然声音录制等,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感知和理解。

单元五《东方的响声》1. 导入课文:通过东方文化展示、音乐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东方响声的世界。

2. 学习课文:学习课文中的东方音乐元素和文化内涵,感受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3. 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如东方音乐的语调和情感表达等。

小学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小学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小学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单元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4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本册的第一组,有四篇课文,一个积累运用。

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其中两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燕子》描写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词两首》描写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和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趣,略读课文两篇,或描写了阿里山云雾的精妙绝伦,变化万千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或描写了青海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与赞美之情。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优美壮丽,受到美的熏陶。

2、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3、指导学生注音积累词语。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五教学时间燕子:2课时阿里山的云雾:1课时词两首2课时青海湖,梦幻般的湖:2课时积累运用一:4课时六单元达标1燕子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

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古诗、成语故事、文言文2.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3.第三单元:作文指导4.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5.第五单元:名著导读6.第六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三、教学设计(一)第一单元1.古诗教学(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2)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进行古诗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成语故事教学(1)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讲述成语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3)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成语记忆。

3.文言文教学(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文言文,理解文意。

(2)分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3)进行文言文翻译,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第二单元1.现代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进行课后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课外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拓展视野。

(2)组织课外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三)第三单元1.作文指导(1)教授作文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2)进行作文修改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组织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习作训练(1)布置课后习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2)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和指导,提高写作质量。

(四)第四单元1.综合性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社会现象。

(2)进行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主题活动(1)举办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2)进行汉字听写比赛,巩固汉字记忆。

(3)组织成语接龙比赛,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

(五)第五单元1.名著导读(1)为学生推荐名著,指导阅读方法。

(2)组织名著阅读分享会,交流阅读感悟。

(3)进行名著知识竞赛,检验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New)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New)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根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名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克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1 海上日出一、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看图学文。

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按照我在不同天气里观看日出的过程来记述的。

二、教学要求: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

人教版第九册教学设计概述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教学设计概述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教学设计概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课程概述2.教学重点与难点3.教学方法与策略4.课堂管理与评价5.课后辅导与作业设计三、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1.教材简介人教版第九册教材是一套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教科书,内容丰富,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

本册教材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

2.教学目标(1)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

(3)提高综合素质,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策略(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2)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化课堂管理与评价,确保教学效果。

(四)课堂管理与评价1.课堂管理(2)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评价策略(1)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过程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后辅导与作业设计1.课后辅导(1)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个别辅导。

(2)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和指导。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

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1.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46人,其中女生20人。

绝大多数上进心强,且有极强的求知欲,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2.认知能力: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古诗,口语交际能力极强,表演的课本剧、相声、小品、故事等逻辑性强,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生动。

3.学习态度及习惯: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和阅读活动,效果良好。

4.本期培养目标:学生整体素质较好,以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为主。

个别学生基础较差,但聪明灵活,主要转变其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组编排。

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

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全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综合性学习”、“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

深化对教材的理解,编写出更精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教案

深化对教材的理解,编写出更精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教案

深化对教材的理解,编写出更精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教案的文章随着中国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面也迈出了许多重要的步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的课程教材,从课文内容、知识点深度、阅读理解等方面出发,多种方式切入,全面让小学生学会语文技能。

然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教师教学用书有待进一步优化,所以,我们需要深化对该教材的理解,并编写出更加精准的教案。

1.深化对教材的理解1.1.课文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主题是探索自然、追赶梦想、担当责任等、探索未来等等,是充满爱心、创新与激情的教材。

其中,对于小学生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诸如《我的回答》、《小燕子》等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课文,这些内容使得课文更加实用性强,容易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兴趣。

1.2.知识点深度内容深度是教学的关键点之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不仅注重扩展学生知识点,更注重培养和完善学生能力。

例如,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汉字,通过大量的微型教程,来让学生理解主谓宾结构,引导学生用好范畴词,应有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1.3.阅读理解另外,小学阶段作为中文学习的重要开端,适当的阅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通过对名篇佳作的选取,使学生浸润在中文文化泥沼中,开展思考研究,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夯实。

2.编写更精准的教案为了使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的教学更加贴近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以下是教师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方案。

2.1.想象联想选择与课文相关联的图片作为学习辅助,通过情景教学,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记忆。

教师可以选择几张图片,放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想象出等等,从而更好地表达思考想法。

同时,图片的贴近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

2.2.手势示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手势或者实物配合一些课文语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等等语言框架。

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举起自己的手,帮助学生理解“挑战”的概念,通过手势的示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小学科学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

小学科学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

3.凝结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4.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木夹、火柴、搪瓷杯(或涂黑铁罐头筒)、冰块若干。

2.演示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教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教师: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学生:与热水有关系。

教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学生讨论。

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教师: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学生思考讨论。

(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

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块玻璃冷、一块玻璃热。

人教第九册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第九册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第九册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文学形式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熟练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一定语境下的古文词语的含义•掌握古文简单句、复句和长句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精读《庄子·逍遥游》和《文心雕龙·经典之作》两篇古文,理解文学形式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熟练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古文简单句、复句和长句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 教学难点•解读一定语境下的古文词语的含义•理解长句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掌握分析长句的方法和技巧3. 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古文的特点和作用2.提问:你们对古文有什么认识?为什么要学习古文?3.2 讲解与练习(40分钟)1.讲解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2.讲解古文简单句、复句和长句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3.解析《庄子·逍遥游》和《文心雕龙·经典之作》两篇古文,提醒学生注意古汉语语境的不同4.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行研读文本,发掘语言运用和文化内涵,互相讨论,并分别介绍个人的探解和理解3.3 总结(10分钟)1.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理解2.教师进行总结,强化要点,提醒学生合理运用古文知识,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4. 课堂作业1.同步跟读《庄子·逍遥游》和《文心雕龙·经典之作》两篇古文,做好语音语调的演练,熟悉表达方式和语言节奏。

2.找到一篇古文,使用教师所提供的古文分析模板,分析所选古文,把理解和分析的成果记录下来。

5. 教学资源1.《庄子》2.《文心雕龙》6.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小组分配,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和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纠正学生读音错误和语言表达的啰唆。

•在课后,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让学生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验,不断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语文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面向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

该组学生为初二年级学生,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

此时学生具有初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理解层面还需要通过案例阐述等方式进行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方式来学习语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掌握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事物。

•学习如何通过推理和猜测理解课文,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

2. 能力目标•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理解语言表达中的比喻和隐喻。

•具有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能够通过运用已学知识,合理组织表达内容,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美好文化、语言的向往和追求。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内容及重点本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习比喻手法描写事物的技巧•通过推理和猜测理解课文,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2. 教学内容本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1.讲解文言文2.比喻手法的学习3.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学习本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角度的教学方式来完成。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1 讲解文言文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传承,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和承载文化精神的作用。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对文言文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认知和理解,其中包括:•分析古文中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多音字、古代用字等。

•强化文言文在中文传统文化和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解析文言文中相似用法、类比等,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美妙之处。

2.2 比喻手法的学习比喻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之一,其能够在文言文中营造出一种美感、生动、形象的特殊效果,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比喻手法,并通过阅读习惯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比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平县城关第三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教师:廖钟珠班级:五(3)班1 窃读记学习目标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第一课时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交流.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4.诵读句子.回归整体,理清层次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积累内化,课外拓展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过程学习目标认识本课生字.教学时数:1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揭示课题.质疑问难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积累运用.培养能力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拓展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3 走遍天下书为侣学习目标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2.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教学时数:2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第二课时激趣读文,深入感悟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积累运用,升华认识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拓展活动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布置作业1.背诵第7自然段.2.抄写生字词.3.完成课后“小练笔”.4 我的“长生果"学习目标认识“扉、瘾”等12个生字.学生互相提醒认清字型,读准字音.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同学们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运用平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懂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3.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部分画下来.细读课文.感悟体会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1)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2)指导朗读相关的句段.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ll、14自然段.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等词语.3.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4.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书是.-j-~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积累语言.交流感受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2.课外积累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口语交际·习作一学习目标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组内讨论,人人参与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全班互动,交流评价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展辩论.启迪思维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第二、三课时习作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阅读提示.明确要求投影出示习作内容: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试写初稿,反复修改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朗读佳作,共同赏评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誊写作文,制作小报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2.整理习作和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以“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回顾·拓展一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课前准备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教学过程回顾“词语盘点”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交流平台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日积月累1.激情导人.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3.背诵名言.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5古诗词三首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游介绍,激趣导入(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品评诗句.升华情感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第二课时乐调情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读入情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议深情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记生字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4.学生练写.6 梅花魂学习目标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课前准备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2.自学生字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揭题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3.揭题释题.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