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
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
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
“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如: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11、韵摄: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①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妈[ma]”、“来[lai]”。
②xx声韵:
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如“人”、“民”。
③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的名词
1.宫廷名称
•皇帝:指统治者、帝王的称谓,如汉朝的刘邦即为汉高祖刘邦。
•太后:皇后去世之后的遗孀,儿子即为皇帝时,其母称为太后。
•贵妃:最高级别的妃子,地位仅次于皇后。
•宰相:执掌朝政的最高官员,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出嫁之后称为郡主。
2.社会地位
•士:古代的上士,指素质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仕:古代的官员、官僚,担任政府的职务。
•工匠:手艺精湛的工人,从事制造或雕刻等手工制作工作。
3.家庭成员
•父亲:指男性的亲生父亲。
•母亲:指女性的亲生母亲。
•兄弟: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男性亲属。
•姐妹: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女性亲属。
4.文化相关
•经书:古代的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重要著作。
•诗词:古代的文学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体,表达浪漫、抒情等情感。
•戏剧:古代的话剧艺术形式,以演员扮相、音乐和对白来表达故事情节。
以上是古代汉语下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
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历史记
载以及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疏: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
②疏,就是疏通意义的意思。
这一体式还有“义疏”、“正义”等别名。
③它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④南北朝以后这类注解的代表作有如: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宋邢昺《论语注疏》、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等等。
2.集解:①或称集注、集释,是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别的注释体式。
②主要是由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典籍的注解,并阐明自己的意见。
③集解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使读者一目了然。
客观上往往能保留了一些已佚的古注本。
④这类注解代表作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等。
3.正义:①是疏的别称,是隋唐以后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
②它也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③代表作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清焦循《孟子正义》等等。
4.反切:①是古人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注音方法。
②大约起于汉末,最初叫“反”又叫“翻”。
唐人忌讳“反”字,又改为“切”字。
③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
例如“相”音息亮反,就是“息”和“亮”相拼,得出“相”的读音。
④反切是根据声韵特点来拼音的,切上字代表被切字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包括声调)。
⑤因为语音的发展和反切的时代局限,反切有时无法准确注音,不过反切方法经过长期使用改进,大大改善,基本上做到了二字连读成为一音。
⑥反切方法与今天的汉语拼音相比,局限与落后是显而易见的。
5.如字:①古书注解中,表示某字当读本音。
凡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的叫做如字。
②例如,“卫侯来会葬。
”(左传·隐公元年)注:“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释文》:“朝,如字。
”就是说“朝”应该读本音(zhāo)。
③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张守节《正义》:“上如字,下音寺。
”这里是说前一个“食”字按平常本来读音去读,后一个“食”字要读特殊的“寺”音。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的一种,是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39、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40、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41、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42、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43、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44、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45、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胡/ 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19.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20.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想拼和而得出的;音节: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言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3.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24.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黄/ 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声带一定振动,响亮清晰的音素;张/ 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音波,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形成的音;北25.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黄/ 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叫辅音;张/ 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26.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国际音标用附加符号“ ”表示;27.发音部位: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28.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气流强弱的情况及声带是否振动等几个方面;29.韵腹:由两个或三个元音音素或元音带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中,口腔开口度较大,声音较响亮的那个元音叫韵腹,韵腹前的叫韵头介音,后面的叫韵尾;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表示复韵母的发音起点,发音轻而短;韵尾:表示复韵母最后滑动的方向,音质含混不清;30.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复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元音;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黄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15.音位变体:一个音往往包含不同的音,这些音叫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16.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VS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更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17.区别特征: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种语音的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18.互补分布;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的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出现的位置是相互补充的;19.语流音变:一个音和其他的音结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会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VS 历史音变: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而造成的语音变化叫历史音变;20.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狭义的讲它是构成某种语言的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短语的总汇;广义的讲,一个人或一本着作所使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叫做这个人或这本着作的词汇;21.理性意义: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即词中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VS 色彩意义:词汇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从而形成了色彩意义;22.本义:多义词中代表该词的最初的意义历史/源头——来源;VS 基本义:多义词中几个意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应用;23.转义:在词的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见解发展而来的意义,现代的转义通常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24.比喻义:由修辞上的比喻手法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即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比喻意义;25.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最主要的东西,它是基本词的总汇,基本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必须、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一般人所了解的词,它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26.一般词汇:现代汉语中出去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叫一般词汇,一般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VS 词根:构词能力强的词,它的稳定性不强,但有很大的灵活性;27.社会习惯语;又叫社会集团语,只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在处于同一集团的人们中间自发产生的少量特殊语言,这些词语大都能反映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身份等;28.行业语:各种行业上用的语言,是各种职业和某种特殊生活的的专门用语;29.熟语: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30.成语:一种长期相沿袭用的具有浓厚书面语色彩的短语,既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31.隐语: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32.音译词: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33.真词缀: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VS 类词缀: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它是由词根向词缀真词缀的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34.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词,叫多义词;35.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36.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VS 不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组合成词,且位置固定的语素; VS 半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够和其它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37.词:代表一定的语音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既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VS 词组:又叫短语,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加实词或实词加虚词构成的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38.实词:表示词汇意义,表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和其它词组相对立的概念;VS 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表示实词和实词在语句组织中的相互关系或表示句子当中的语气;39.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VS 合成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成的词;40.词义:是词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41.语素义:是指存在于语素所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 现代汉语里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的意义叫语素义;42.义素: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43.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语义场叫同意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同义词;/ 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44.反义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构成反义词;/语言中词汇意义相互矛盾,对立的词叫反义词;45.新造词: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采用新的形式,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46.文言词:古代汉语的书面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继续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因而被吸收进入现代汉语还有生命力的词叫文言词;47.历史词:只反映代表某一历史年代的事物,而随着历史变迁早已消亡,一般只在涉及历史事实的作品中偶尔见到的词;48.方言词: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方言的地区有大有小,有很狭小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词也叫土语词;49.外来词:本民族从外国或其它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 外来词语的吸收,也叫做词语的借用,所以外来词也叫借词;50.词的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不是同时经常具备不是临时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法功能的词;51.词的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上,这就是词的活用;52.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它是由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能够表达一定的完整的意思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语调;53.移用:某些词语中的语言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词性,利用这些词语的这些特点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叫移用;53.代用: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语代替;54.仿用:为了增强的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诙谐、讽刺等效果,在特定的环境中更换现成词语的结构成分,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来的修辞手法;55.修辞色彩: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的要求,人们使用的词语本身就含有表达特定情感和气氛的独特格调,这就是词语的修辞色彩;55.示现:为眼前的情景所触动,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已增加词语生动性的一种手法;56.双关: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的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或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57.整句:排列在一起的一队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识的句子;VS 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58.对偶:用一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表达相关、相同、相反意思的表达手法;/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词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59.排比: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使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预期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60.错综:使句子整散结合,有时为了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把本来写成整句的句式故意写得长短不齐,参差错落,这种修辞手法叫错综;61.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62.比拟:根据想象把无当作人写或把物当人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63.借代:不只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也叫换名;64.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手法;65.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虽不真实,盛似真实;66.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它在形式上相近,内容上赋有新意;67.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68.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的表达出来;69.层递:根据事物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近的事理;70.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71.回环;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的有机联系;72.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73.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74.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75.通感:人们通过触、视、听、味、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
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
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
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
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
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
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
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
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
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渊源的最高敬意。
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许多特殊的名词,具有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 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品质纯净无暇,像玉一样洁白透明。
2. 鸢飞戾天:形容鸟飞得很高,远离尘世纷扰。
3. 月黑风高:形容夜晚天色阴暗,风势强烈。
4. 长夜漫漫:形容黑夜很长,时间过得很慢。
5. 寸草不生:形容环境贫瘠,没有生命迹象。
6. 北风呼啸:形容北风刮得很猛烈。
7. 大器晚成:形容人成就很大,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8. 恍然大悟:形容突然明白事理。
9. 心有余悸:形容惊吓之后,心里还有后怕的感觉。
10. 碧海青天:形容天空湛蓝而海洋湛蓝,景色美丽宜人。
11. 汗如雨下:形容大量的汗水如同雨水一般涌出。
12. 内忧外患:形容国家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和困扰。
13. 金戈铁马:形容战争形势严峻,军队强大。
14. 层峦叠嶂:形容山峰高耸,接连不断。
15.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非常贪婪,像狼和虎一样。
16. 罗织密布:形容陷阱、困扰等周围十分严密。
17. 川流不息:形容河流奔腾不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18. 星火燎原:比喻力量小但起点高的事件,能够引起广大的影响。
19. 九泉之下:比喻人死后下葬的地方。
20. 迎刃而解:形容解决问题或处理事情非常得当容易。
21. 恨铁不成钢:形容对人或事物的期望很高但他们始终不能达到。
22. 屡试不爽:形容经验积累多次验证,没有失败。
23. 犹豫不决:形容思考问题或做决定犹豫不定。
24. 风声鹤唳:形容环境紧张,人心惶惶。
25. 碧血丹心:形容忠诚而坚定的信念和品质。
这些名词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和用法,通过了解这些名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语言特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词头
附加在词前,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2、词尾
附加在词后,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3、阴声韵
音韵学术语。
凡韵母没有韵尾,或有韵尾而韵尾是元音的韵部,叫阴声韵。
4、阳声韵
音韵学术语。
凡韵母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韵部,叫做阳声韵。
5、旁转
音韵学术语。
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6、舌头音
音韵学术语。
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舌尖中音”中的塞音和鼻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是“端透定泥”。
7、对转
音韵学术语。
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对转有“阴阳对转”、“阳入对转”、“阴入对转”之分。
8、《经典释文》
简称《释文》,唐陆德明著。
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13部经书所做的注释,是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音义总集之一。
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
9、如字
训诂学术语。
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而且要用本义。
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
10、五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对三十六字母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类别。
包括喉、舌、齿、唇、牙。
11、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全诗一般共八句。
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分别简称“五律”、“七律”。
也有句数超过八句的,称作排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全)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形转”,二是“音转”。
a)“形转”说,认为“建类一首”指用同类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指同类意符的字义连类相承,如“考”“老”同属“老”部而又可以互训(“考,老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1. 天地:天地指的是宇宙的含义,是宇宙的两个方面:天表示上部宇宙,地表示下部宇宙。
也可以指地球和星空。
2. 心意:心意是指心灵的意愿或者感情表达。
常用于描述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
3. 君臣:君臣是指统治者和臣民之间的关系。
君指的是国家或者地方的统治者,臣指的是君主的下属,是负责辅助和侍奉君主的。
4. 父子:父子指的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父亲是家庭的领导者和养育者,儿子是他的后代,也是他的血脉传承。
5. 同伴:同伴指的是相互关系密切并一起进行某项活动的人。
常用于描述朋友、伙伴或者同事之间的关系。
6. 师徒:师徒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技艺上,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徒弟的关系。
师徒关系通常是长期的且基于相互信任和尊重。
7. 友情:友情指的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互助关系。
友情是建立在互相倾听、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的。
8. 诗词:诗词是一种以文学形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古代的诗词通常采用特定的韵律和词语组合,用以抒发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9. 家国:家国指的是家庭和国家。
家是一个人的家庭,国是一个人所属的国家。
家国是人们情感归属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10. 生死:生死指的是生命的起始和终结。
生是指人出生和活着的状态,死是指人离世和停止活动的状态。
生死是人类最基本的命运之一。
古代汉语的名词不止以上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的名词需要进一步解释和理解。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名词。
古代汉语名词的意义和用法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中可能会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具体地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2、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3、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4、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5、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8、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
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
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9、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是律诗的大忌。
10、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11、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如《诗经》C、交韵。
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2、《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的一种,是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4.使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5.传注体:是经过汉代学者奠基的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注,是注释的通称;笺,是表识的意思。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01年真题1、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如:宋郑樵《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
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3、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应用不少。
主要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托古论今之意。
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05年真题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步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4、假借: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张,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5.《尔雅》东汉刘熙著,8卷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该书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事物得名的由来;全书的名物语词都采用声训来解释,这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古代韵书的产生;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字,不侧重文言语词而侧重于日常生活名物类,涉及范围广泛,其中有些解释很精当。
但是,解释错了的占据多数,此外,这部书对研究汉代的词汇、语音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六书六书是研究汉字结构的理论,是后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
“六书”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内容最初见于班固、郑众、许慎三家的解说,清代以后“六书”理论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
尽管六书理论也有缺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权威的理论,是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9.形符和声符形声字的结构中表示意义类别的部分叫做形符,表示读音的部分叫做声符。
例如桃字,形符是木,声2符是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xx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直音法反切法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xx: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
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xx: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xx’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xx: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
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
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xx: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对仗一般平仄相对。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
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
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
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xx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