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指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地理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新增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中包含了地理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详细说明,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地理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中明确了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文化素养,使其能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提高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地理意识和地理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明确指出,地理教学内容应围绕地球和人类社会两个核心主题展开。

具体包括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外部环境、地球的内部环境、地理区域、人口与城市、资源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七个模块。

同时,要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对新兴问题的关注,如全球气候变化、数字地理、人文地理等。

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要求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教学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其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地考察、地理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技能。

再次,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责任感,使其具备环保意识、区域意识和国际意识。

最后,要求教师注重在地理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评价《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明确了地理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评价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既要注重知识的检测,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教学评价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特点,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总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出台对我国义务教育地理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况、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全球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地球与地图: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况、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方法。

2. 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特征和分布规律,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了解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地理实践:通过地理观察、调查、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地图、互联网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评价1.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 评价方法:采用观察、调查、测试等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评价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六、课程发展1. 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3年指南:义务教育地理学科教学标准

2023年指南:义务教育地理学科教学标准

2023年指南:义务教育地理学科教学标准1. 引言本指南旨在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提供清晰、具体的教学标准和指导。

通过遵循本指南,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

学生应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地理观察和实证能力。

学生应能够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学生应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学内容3.1 地球与地图学生应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运动、地图的编制方法等知识。

学生应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3.2 自然地理学生应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学生应能够分析自然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3 人文地理学生应了解人类社会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

学生应能够分析人文地理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4 区域地理学生应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差异,包括国内外的不同地理区域。

学生应能够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2 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思维过程和价值观的培养。

评价方法可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研究、课堂表现等。

5. 教学资源与设备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

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活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它讲述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高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注重区域差异和区域,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区域之间的和差异,认识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如阅读地图、使用地理仪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践、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爱国情感,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和优势,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

四、课程内容1、地球与地图:讲述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方法。

2、世界地理:介绍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文化等人文现象,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3、中国地理: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文化等人文现象,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和优势。

4、乡土地理: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文化等人文现象,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点和优势。

五、实施建议1、加强实践教学: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它讲述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梳理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梳理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地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涵盖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与梳理,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一、标准的背景与意义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制定的,它旨在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推动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的总体要求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分为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两个部分,其中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包括三个学段,即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

该标准总体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地理基本技能以及地理思维方法,具备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该标准还规定了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三、标准的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模块。

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层结构和动力学、地球的表层特征以及自然灾害等内容;人文地理部分包括人口与城市、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等内容。

这些内容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四、标准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标准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全面性的评价体系,包括日常学习评价、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学科素养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这些评价方式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又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地理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整体解读《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的指导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范。

本文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解读。

一、课程性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

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它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课程理念《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五个课程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

地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程结构。

地理课程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优化课程结构,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

3、活化课程内容。

地理课程应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推进教学改革。

地理课程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倡导探究式、合作式、问题解决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发挥评价功能。

地理课程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改进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认识家乡和世界的地理环境。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通过探究、合作、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四、课程内容《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地球与地球仪、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部分前⾔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明的⽣产⽅式和⽣活⽅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感受不同区域的⾃然地理、⼈⽂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认识和欣赏我们所⽣存的这个世界,从⽽提升⽣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有助于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为习惯,培养学⽣应对⼈⼝、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门兼有⾃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个特征。

(⼀)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然与⼈⽂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然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然环境与⼈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活实际,突出反映学⽣⽣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的⽣活质量和⽣存能⼒。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地理考察等,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活有⽤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在⽣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的⽣活品位,增强学⽣的⽣存能⼒.2.学习对终⾝发展有⽤的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背景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

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小学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

小学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

小学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前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本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资源等人文地理要素;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全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口、资源和环境观。

二、课程内容1. 自然地理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与地图、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人文地理学生需要了解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资源等人文地理要素,认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的特点。

3. 地理信息技术学生需要了解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

三、实施建议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观察、实验、调查、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2. 评价建议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地理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地理观察日记、地理知识比赛等。

3. 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地图、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程安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课程内容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和实用的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以及应对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课程内容1. 自然地理- 地球的结构和构造- 大气、水体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气候与气象- 植被、动物和生物多样性- 地质与地貌- 水资源与利用- 自然灾害与防治2. 人文地理- 人口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 经济地理与全球化- 文化地理与民族多样性- 政治地理与国际关系- 交通与通信3. 地理技术- 地图与地图阅读- 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应用- 遥感技术与卫星图像解译研究要求- 学生应具备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地理观察、实地调查、地图阅读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 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 学生应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并能够合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地理观点。

- 学生应了解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具备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和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 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提供生动直观的地理研究资源。

-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评价方式- 考试: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理解能力将通过考试进行评估。

- 实地考察报告:学生的实地考察和观察能力将通过实地考察报告进行评估。

-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通过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资源要求- 学校应提供适当的地理教学设施和实验器材。

- 学校应提供地理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以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研究。

- 学校应提供地理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以支持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老师要求- 地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梳理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梳理

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
衔接
衔接功能
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
(二)关于地理课程
PART 02
初中地理课程的 “五大”核心理念
The "Five Core Concepts"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HOME GEOGRAPHY STUDY EDUCATION COURSE
LOGO
(一)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凝练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形成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
1
2
3
初中地理课程的“五大”核心理念
认识区域部分
侧重认识世界和中国不同密间尺度的区域,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认识全球部分
认识全球部分分为三个主题,侧重认识地球的整体面貌
设计任务
创设情境
充分融合
开展实践
初中地理课程的“五大”核心理念
(五)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初中地理课程的“五大”核心理念
PART 03
“四大”核心素养的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Major" Core Qualities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课程内容的主题设置
初中地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思路及安排
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
设计简单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进行观察、观测等野外考察。
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
课程内容的主题设置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最新版本,该版本为2023年版。

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对地球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解和知识,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2. 课程目标根据2023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基本认识和关注;- 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观察和地理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3. 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的构造与运动;- 自然环境与资源;- 人口与城市;- 农业与工业;- 交通与通讯;- 区域地理与区域发展;-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4.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理现象;-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定地理项目或研究任务,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

5. 评价方法为了对学生的地理研究进行评价,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考核;- 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研究任务中的表现;- 批改学生的地理项目和报告。

6. 总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解和知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希望本文档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以推动地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推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义务教育地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贴近社会创新发展需求,根据中央规定明确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思想、总目标、基本知识、核心能力和教学评价等内容。

在基本思想方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规定遵循国家课程改革和发展方向,以社会发展和人生需要为导向,坚持学生中心、立德树人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评价标准。

在总体目标方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应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形成世界观和科学观,熟悉和掌握大量的现代地理知识及其技能,运用现代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和思考,树立国际化的文化视野,理解社会现象,增强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思想认识能力,养成审智的生活观及自然节约的观念,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包容意识和人文关怀。

基本知识部分,标准要求,学生应熟悉地球及其环境、地理过程和景观分布、区域研究、城市及其发展变化、世界和我国地理条件等内容知识,了解研究方法,运用计算机、统计分析等技术,运用调查、分析、解释和处理地理现象的能力等。

核心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信息技能及国际覆盖范围的素质,为建立生态文明具备对信息科技、跨文化交流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应积极引进标准化等专业评价模式,及时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检验准确有效的教学成果评价,实施综合性的评价,构建课堂评价体系,完善学习评价。

2022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培训课件

2022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培训课件
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 解读与梳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
前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颁布,标准规定了地理课程培养目标、教育 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程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了育人 导向,优化了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地理教育应着力培养地理核 心素养。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全面落实到课程之 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 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行而不辍,不断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
02 区域认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
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热爱家乡的 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 命运共同体意识。
初中地理课程“四大”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核心素养解读—④地理实践力 内涵: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
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观念。
初中地理的培养目标具体内容
总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契合
02 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
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 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 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
(二)关于地理课程
1 地理课程 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
特征 贴近生活
关注自然与社会
体现地理学特点 具有实践性
价值 人地协调观 家国情怀 全球视野
批判性思维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2 衔接功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高振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高振奋

敬爱的读者: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的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高振奋。

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意识和国土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出发,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深度探究: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和规范学校地理教学的重要依据,包括内容、方法、要求等方面。

其内涵主要包括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地理基本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情感价值观等。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科学素养和地理道德情感。

2.针对性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深化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地理学习体验。

3.塑造地理情感价值观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认同和地理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地理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开始,关心家乡的环境保护和建设。

二、广度挖掘:1.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地理学科与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科交叉的特点,设计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2.地理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地理知识不仅仅停留在学科内部,还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比如在地理考察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理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未来,地理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并发现未知,提高地理课程的吸引力和学习的兴趣度。

三、总结回顾:通过深度探究和广度挖掘,我们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高振奋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读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读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读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读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课程性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坚持育人为本、优化课程结构、活化课程内容、推进教学改革、发挥评价功能等五个方面。

3. 课程目标: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4. 课程内容:地理课程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家园。

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整体作为学习对象,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地球工具”侧重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地理实践”则以多种方式贯穿全部课程内容。

5.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包括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

6. 评价建议:评价建议包括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方面。

7. 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包括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

通过阅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理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地理教育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日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

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侯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缩编写者和教师选择。

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括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管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关于“课程内容”部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1)课程内容部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组成;(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一、地球与地图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

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三、中国地理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

应该注意,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科本课程。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本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教学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理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例如,在以一个国家为例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耍引导学生从该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侯、水文、植被、矿产等多方面认识自特地理要素对该国地理特征的综合影响。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可以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进行救援”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解、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载体,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

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利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来观察不同地区某一方面的地理特征,也可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网络进行有关地域文化、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数据、文字、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取舍、整理、归纳,按照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制作成“多媒体为载体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四)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魅力。

一方面,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倒如,利用学生已学日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

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校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威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二、评价建议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