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完整)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完整版)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
新老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目标与要求:
-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 老版地理课程标准注重传授地理知识,以知识为主导。
2. 学科内容:
-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更加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对地理学科的
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增加了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等。
- 老版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
践实验、地图制作、调查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老版地理课程标准较为传统,注重教师讲解和学生消化知识。
4. 教材和资源:
-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对教材和资源的要求更高,要求教材内容
全面、准确,注重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
- 老版地理课程标准对教材和资源的要求较低,主要注重教材
的知识点的全面性。
总体而言,新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学
内容更加多样化和实用化。
老版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
(完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必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注“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地球与地图
(二)气候
“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等媒体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
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
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
应该注意,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认识区域
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
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
根据各地的实际
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人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
实。
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地理学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培养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
通过对地理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地理学科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地理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通过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地理学科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地理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地理实践活动。
通过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地理学科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和教师应该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
04 版与 11 版初中地理课标对比前言与课程目标部分答题思想上沿袭了 04版课标的内容,只是措辞、语句方面做了一些改变。
注:斜体为 04版课标内容。
行楷字体为评注内容。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因此,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环境、逐步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11版课标明确列出了地理学科的五大特性,相较于 04版的整段叙述,让人更加一目了然。
2011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能力。
- 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地理有关的问题。
- 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课程内容本标准的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与地图- 认识地球的构造和运行规律。
- 掌握地球坐标和地图使用方法。
2. 自然地理- 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例如地形、水文、气候等。
- 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特点。
3. 人文地理- 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例如人口、城市、交通等。
- 探索不同地理区域的人文特点。
4. 经济地理- 掌握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例如产业、资源、贸易等。
- 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
5. 地理技能- 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地理工具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地调查和研究能力。
三、研究要求学生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研究和评价: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研究资源和活动。
4. 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
5. 定期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为个体发展和课程改进提供依据。
四、教学方法根据本标准,教师应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和实践: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巩固地理知识和培养观察力。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讨论和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生动形象的地理教学内容。
五、考核方式学生的地理研究成果应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考试或测验:通过传统方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评估。
-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报告,评估其实践和研究能力。
- 课堂参与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评估其合作和表达能力。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完整最新版)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与2011年版“课程内容”比较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没有二级标题)
认识区域
认识区域
认识
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之欧阳道创编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完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必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国小学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一、课程总体目标——推进以“探究为主、应用为辅、教学与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建设1. 培养未来具有交往能力、素质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个性,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概念观和现实观。
2. 培养学生自然观察和探究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在不同自然环境活动中加以应用。
3. 培养学生感知自然界规律变化和相互作用、感悟自然与社会有机联系的渗透力和延伸力,从而在获取正确的社会观念方面达到深入开发。
4. 培养学生能够应用自然与社会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实践社会知识的思维能力,以及能够以科学的视角发展社会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1. 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自然界中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3)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
(4)气候及其简单的分析。
(5)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及克服。
2. 人文地理(1)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了解。
(2)国情和人口空间结构。
(3)中国生态概念及其理论。
(4)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利用。
(5)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要求1. 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采用多种知识储备、情景式激活等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2. 注重实际活动的开展——通过实地观察和游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开展学业辅导活动——通过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与观念的检测及综合评价,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四、重点突破1. 强化实践实习活动——开展自然观察、实地调查、实验操作等实践实习,以一分为单位,测量、记录、分析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布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与实践创新的学习兴趣,在自学中拓展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 注重社会问题的深入认识——利用课堂实践及实地调研,让学生感悟自然与社会有机联系,深入认识社会问题,从本质上提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选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work. 2, enhance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 political st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political roa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political acumen and political discernment, firm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其中,“地球与地图一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
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4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
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志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船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选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work. 2, enhance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 political st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political roa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political acumen and political discernment, firm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三)情感一态度一价值观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宣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关于“课程内容”部分的编拌体倒,说明如下:(1)“课程内容“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组成;(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球仪(二)地图二、世界地理(一)海洋与陆地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二)气候说明: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等媒体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
(三)居民(四)地域发展差异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work. 2, enhance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 political st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political roa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political acumen and political discernment, firm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五)认识区域说明:本单元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选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目内选择至少一十大洲、四十地区(例如南亚)和五十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一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
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三、中国地理(一)区域与人口(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说明:“标准”没有有面面俱到地指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经济与文化(四)地域差异说明: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过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
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
应该注意,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五)认识区域说明;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窖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选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须从全国范国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