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4、教材的形式结构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激发兴趣、了解方法) 思路分析
走进地理
身边地理
怎样学地理
地理之迷
生产建设
风土人情
日常生活
地 图
信 息
思 考
旅 行
本章的目的
本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内容广,理论性强,学生难理解,建议本节的教学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让学生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用活动的形式拼合大西洋两岸大陆(南美洲和非洲),看是否吻合,提出它们原来是否是同一块大陆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获取信息、拓展视野) 思路分析
世界居民
人口
数量
02
03
04
01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安排也是向学生展示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对板块构造学说只要求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的活跃地带(板块的交界地带)。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板块运动的例证。用这个例证来证明此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一、标准要求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新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五条标准)(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完整版)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完整版)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介绍本文档将对初中地理新课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新课标的背景、目标和内容,并提供一些研究方法和资源。
背景初中地理新课标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标的制定考虑到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目标初中地理新课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
通过研究地理,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理解地理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内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内容由多个模块组成,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实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块: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壳活动、气候变化等。
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经济等。
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和影响,以及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3. 地理实践:包括实地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研究方法和资源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新课标,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利用以下资源:1.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电子教材、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实例的理解。
2.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互联网资源: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地理资源,如地理网站、地图等,拓宽知识面。
4. 合作研究:学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相互讨论和解答问题,提高研究效果。
5. 多样化评价: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小组演示、实践报告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结论初中地理新课标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地理思维和素养的发展。
通过研究新课标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地理学科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的完整版。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湘版新编初中地理教材给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内容编排、形式结构等方面都与以往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侧重探讨根据该教材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教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从整体编排来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写,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区一国家”。
初一上册安排的是关于全球的知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初一下册则是分区地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
初二中国地理的编写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初二上册学习的内容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区域差异;下册内容的第一章为中国的主要产业,以后的各章则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万里行)、沿边(第三章陆疆万里行)、沿江(第四章黄河万里行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的位置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区别于以前的教材按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方位编写的方法,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结构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采用大字正文和辅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点突出,版式新颖。
大字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解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
辅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两个栏目:“活动”栏目侧重安排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及关键内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阅读”栏目侧重选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课文所讲内容密切配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
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该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还起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
在课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课文里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速描图、示意图、模型图、统计图、漫画图以及卫星图片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本文主要针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共包含六个章节。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础知识。
其中着重讲述了地图的制作原理和用途,为后续内容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层的自然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阐述这些基本概念,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地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人口与聚居该章节重点介绍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内容。
通过了解人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人口问题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第四章农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农业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演变。
同时,深入探讨了种植、畜牧、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以及农业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五章工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历史。
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章还讲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能源、环保、工业污染等相关内容。
第六章交通运输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等。
其次,介绍了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重点介绍了中国高铁建设相关情况。
综上所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涵盖了地球基本知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对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利用好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小编整理了关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范文本学期主要学习区域性地理知识。
从认识大洲到了解地区到走近国家,根据区域面积大小同,根据地理学科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对比各区域不同的特征。
在教法上抓住以读图为关键,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从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经济的发展。
教材共有三大部分:教材的第一大部分“认识大洲”,以大陆为单元,介绍欧亚大陆上的亚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上的非洲,美洲大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在整体上反映了亚欧大陆的东西差异;美洲大陆的南北差异;非洲大陆的对称特征。
在局部上从地形为切入口,分析气候、河流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的内容为主体在人文地理上也突出了各个地区的特点。
如亚洲、欧洲的人口与国家、非洲的亟待发展的经济以及美洲大陆的移民结构。
教材的第二大部分“了解地区”,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内容,但又突出了人文地理的差异。
如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与华人聚集地、南亚的人口与宗教、西亚的地理位置和石油、欧洲西部的发达经济与旅游业、两极地区原始生态的科学研究。
教材的第三部分“走进国家”,除南极洲无国家外,每个大洲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如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埃及、欧洲的法国、北美洲的美国、南美洲的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世界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日本的地狭人稠与进出口经济、法国的工农业与核电、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与旅游、美国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巴西热带面积、农产品和水电、澳大利亚的独占大陆与工矿业、农牧业、服务业、俄罗斯的地广人稀与西伯利亚的开发。
综合这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认识大洲: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利用好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小编整理了关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范文本学期主要学习区域性地理知识。
从认识大洲到了解地区到走近国家,根据区域面积大小同,根据地理学科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对比各区域不同的特征。
在教法上抓住以读图为关键,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从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经济的发展。
教材共有三大部分:教材的第一大部分“认识大洲”,以大陆为单元,介绍欧亚大陆上的亚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上的非洲,美洲大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在整体上反映了亚欧大陆的东西差异;美洲大陆的南北差异;非洲大陆的对称特征。
在局部上从地形为切入口,分析气候、河流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的内容为主体在人文地理上也突出了各个地区的特点。
如亚洲、欧洲的人口与国家、非洲的亟待发展的经济以及美洲大陆的移民结构。
教材的第二大部分“了解地区”,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内容,但又突出了人文地理的差异。
如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与华人聚集地、南亚的人口与宗教、西亚的地理位置和石油、欧洲西部的发达经济与旅游业、两极地区原始生态的科学研究。
教材的第三部分“走进国家”,除南极洲无国家外,每个大洲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如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埃及、欧洲的法国、北美洲的美国、南美洲的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世界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日本的地狭人稠与进出口经济、法国的工农业与核电、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与旅游、美国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巴西热带面积、农产品和水电、澳大利亚的独占大陆与工矿业、农牧业、服务业、俄罗斯的地广人稀与西伯利亚的开发。
综合这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认识大洲: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浅议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特点与教法
浅议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特点与教法几年来,通过义务教育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我深感这是一套符合教改精神、适应义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公民素质与同时代合拍的好教材,现就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与教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1.新教材重新调整了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和结构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一贯都是以初一《中国地理》、初二《世界地理》的呆板滞后的教材体系结构.新教材改为初一在学习了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之后,先学世界地理,初二再学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这种安排,体现了地理学由整体到局部,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便于知识前后联系和应用。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加强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世界区域地理人口突出重点和特点,减少了层次.以《东亚》一章为例,新教材改变过去没有“概述”,分国地理平铺直叙、没有突出重点的缺点.在内容安排上增加了“概述”,以归纳共同性,突出东亚区域地理特征,并侧重讲述其东西部差异挤简明碗要了重点突出,改变了过去面面俱到的传统体系。
并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分析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在国家地理方面,新教材选择了东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在内容上比旧教材具有份量适当,头绪简明拼: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等优点.《概述》节,自然地理多于人文地理。
《日本》一节人文地理为主,并体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的精神,在自然地理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变,突出了重点。
2.课文中的小标题紧扣教材,醒目突出新教材课文中的小标题设计能紧扣教材,醒目突出,既抓住了重点,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重视,内容体系突出了人地关系,加强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时代感.以《巴西》一节为例,该节小标题可连结成: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人口分布在东部沿海壮阔的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危机-迅速发展的经济—新建设的首都巴西利亚.这些简短的小标题既高度概括了巴西国家地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地球一、标准要求1. 地球得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得地理现象。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得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得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得把握1.地球与地球仪(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得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就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得重点就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得就是“使学生受到有关得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瞧,它有两个要求,一就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得认识过程,二就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就是球体得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
地球得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得大小。
知识要求就是次要得,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就是主要得。
从“标准”得表达瞧,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得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得数字,只就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得形状与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得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得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得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就是地球得自转与公转得周期、方向等被瞧作就是学生已有得知识;二就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得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就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就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就是一条)说明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就是一种)就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得,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得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得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得自转,用四季更替与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得差异来说明地球得公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内容解读课件
1. 新课标下新教材特点
3.增设“发现”“探究与实践”等栏目,创新教材呈现形式
通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本次教材修订 的重要理念。教材编委会大胆创新栏目设计,通过在每节开篇增设“发现” 栏目、每章末增设“探究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栏目,突出教材的科学性 、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1.新课标下新教材特点
首先,在“发现”栏目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源自真实情境的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有的问题在学生联想前置知 识后,再认真分析,可能迅速得出正确结论;有的问题可能需要学生在完成 整节、甚至整章的学习后,才有所收获。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 怎样学地理”的“发现”栏目中,通过设置“你认为玲玲的朋友拿到图1-22 ,能认清校园里的各个景物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绘制 地图时有哪些必不可少的要素,从而引出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反映时 代性。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德育教育,体现地理学科本质,反 映现代科技进步,综合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教学目标 新教学关系
新
新育人方式 新内容组织
目录
第一部分
《第地二理部新分 教材(2024湘教版)》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4.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实验、调查、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能够 在校内、校外的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地理实践活 动,观察和感悟地 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 题,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等行动能力;能够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乐于 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等品质。
(三)课程内容
(一)核心素养
地理课程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有机整体。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 程内容蕴含 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 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建立人地协 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则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 、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 分 析和解决地理实践问题时所具备 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分析.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板块:认识地理学科、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
在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
从地理知识的体系中看,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即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从现代教学的体系中看,众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求性。
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可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结构也分为:导读、正文、阅读、活动和图片五大部分。
导读内容在每一大章的前面,介绍了每一大章的核心内容和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虽然篇幅不大,但也足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正文部分大约占整个教材的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分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
活动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的更深一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图片可分为专题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如何教会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而获得地理知识,是一位地理教师主要传递知识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读P16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图,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描述地球的大小。
而不是简单告诉学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对教材中每一幅图不只是看一看图例,而是要了解这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的状况和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种或几种地理的事物以及这些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七年级地理可以讲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把握了教材结构各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中国地理01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一:前言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三:新《标准》的特点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
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
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新课标教案第一单元
1.初步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
2.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平时,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揭开地理之“谜”线呢?一、学会使用地图(一)什么是地图1.自主学习:读图1-21和图1-22,思考:(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师精讲点拨】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探究结论】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A ·B ·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二)地图的要素讲解:打开各式各样的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具备表示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要素。
强调:地图的三要素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三)方向判定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9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③在室外如何看地图不容易出错?2.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以上问题,得出结论。
①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长沙雨花外国语初级中学尹延荷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
根据近些年来中考改革,地理为开卷考试形式,就更加重视对地理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方面,更加重视学习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对地理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因此,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
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
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
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教学建议: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应以从如何处理地理信息入手,来获得地理知识,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地理有关数据绘制曲线图。
(人口增长图、各种数据的比较以及经济生产的增长等等。
)2.根据阅读材料获得地理知识。
(对阅读材料的整理,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3.根据图例说出某种地理事物的分析,并归纳出其分布的规律。
4.利于图表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教学建议如下:(一) 疆域与人口1.疆域与行政区划●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四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四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共计五章,: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必修一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侧重自然地理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的概念和培养科学、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针对湘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位于必修一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三节中的第三节。
本节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空间尺度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为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空间尺度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则是以文字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
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辅以一定的课后练习就可以理解。
本节是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自然环境有了一定认识,这位过渡到这一届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本节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关注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自然地理环境而是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第二,“运用地图”要求在讲解的时候结合地图,切忌单独采用讲授法。
最后,要理解导致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把重点放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而相对较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则结合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变化,进行详细阐述。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分析.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板块:认识地理学科、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
在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
从地理知识的体系中看,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即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从现代教学的体系中看,众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求性。
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可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结构也分为:导读、正文、阅读、活动和图片五大部分。
导读内容在每一大章的前面,介绍了每一大章的核心内容和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虽然篇幅不大,但也足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正文部分大约占整个教材的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分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
活动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的更深一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图片可分为专题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如何教会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而获得地理知识,是一位地理教师主要传递知识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读P16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图,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描述地球的大小。
而不是简单告诉学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对教材中每一幅图不只是看一看图例,而是要了解这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的状况和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种或几种地理的事物以及这些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七年级地理可以讲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把握了教材结构各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包含以下内容:
一、自然地理
1. 地形地貌
- 山地地貌
- 平原地貌
- 高原地貌
- 丘陵地貌
2. 气候与气象
- 气候带
- 气温变化
- 降水分布
- 风向风力
3. 水文地理
- 河流与湖泊
- 水资源
- 水生态系统
4. 岩石与地壳
- 岩石分类
- 地壳结构
- 地震与火山
5. 生物地理
- 生物分布规律
- 生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二、人文地理
1. 人口与人口流动
- 人口分布
- 人口增长与减少
- 城市化与农村发展
2. 经济地理
- 农业地理
- 工业地理
- 商业地理
- 交通地理
3.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层级与功能
- 乡村城市化
- 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4. 旅游地理
- 旅游资源与景点
- 旅游产业发展
- 旅游规划与管理
5.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 区域差异分析
- 区域经济合作
-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三、地理信息技术
1. 地理信息系统(GIS) - GIS概述
- GIS数据与处理
- GIS应用
2. 卫星遥感
- 卫星遥感技术
- 遥感数据获取与解读
- 遥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 地理定位系统(GPS)
- GPS原理与工作方式
- GPS应用与导航
- GPS在地理领域的应用
以上即为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认知和思维能力,以及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研究与应用的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湘教教材的修订解读
6、教材重视实践活动和应用环节,注重唤起学生的 问题意识
教材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启发性、探究性、可参与性强
教材以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经常互相提出一些有趣的 地理问题,从而吸引学生并引起思索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全书活动有60多处,约占全书内容 的35%,活动安排灵活,活动设计富有思考性、趣味性, 答案具有辨证性。如民居的建筑特色与选址、沧海桑田的 变化等等
5、重体验、轻结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地获取 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如用小朋友拉扯世界地图的方 式说明板块运动,让学生通过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略图,来 掌握七大洲的轮廓和它们的相对空间位置。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配 以图片信息,让学生感受地理。 教材中很少给出结论性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读图、开 展活动、看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然后自己思考、分析, 最后归纳。在这种过程中获取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结论 性的知识。
义务教育地理湘教教材的修订解读
对湘教版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理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剖析 使用湘教版教材的几点建议
1、教材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材内容的编写。 根据课程标准,灵活编排教材内容。
2、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强科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内容安排上,并不追求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 性和完整性,却以人地关系协调为核心,紧扣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培养学 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观念,注重学生人 文素养的提高。
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
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
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
使用湘教版教材的几点建议
认真研读、分析国家课程标准 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利用图像和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新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实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解读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应该集中在如何教授学生认知,实践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学生将完全了解他们身处的世界,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生活。
他们将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地理因素对生活的影响。
在地理下册的教学中,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生活中的地方,生活的空间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生活中的地方是指学生所处的社区或城市,它包括学生的家庭,学校和邻居。
生活的空间是指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是指与地理有关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通过上述这些方面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身处的社区和城市。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解决地理问题,并为将来的社区和环境做出贡献。
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是指让学生参与到身处环境中的活动。
这有助于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使他们可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探究生活中的地方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区或城市中去寻找有趣的地方和面临的问题。
例如,学校周围可能存在垃圾问题或自然环境保护问题。
学生可以在实地考察中了解这些问题,并学习如何解决它们。
在生活的空间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追踪地形地貌变化,学习地球的地表特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可以被引导到实际工作中,例如参与社区或城市中的环境保护项目。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并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选择合适的教材地理下册的教材应该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地球一、标准要求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地球与地球仪(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
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
(5)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
本条“标准”明确要求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
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练。
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
在训练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把经纬度写明确(东西经、南北纬、度数)的重要性。
地图一、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
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标志的地图;其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
在本节知识中,无须教给学生极地图上方向的判别,内容可放在后面的分区地理中学习。
量算距离只需要把握在平面图上进行即可,不要扩展到各类地图上量算。
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图上进行。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
在上述三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会理解图例和注记的重要性。
本条“标准”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与课堂和教材,建议教学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效果更佳。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为使学生完整的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名称,建议在教学时,除掌握“标准”中列出的三个地形名称之外,补充掌握山脊、山谷的识别,并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归纳出山脊、山谷的等高线特点。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对于五种地形,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一些。
本条“标准”学习的目的,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
教学时,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要去讲述。
“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
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本条“标准”包含的信息较多,可以做以下理解: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地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几种图是人们经常要用到的,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
因此,也需要学生熟悉这几种图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方法,以便于顺利地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第三,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它们在遇到有关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在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地养成用图的习惯。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做经常的用图、读图训练。
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在城市里游玩,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等。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对于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海洋与陆地一、“标准”要求1.海陆分布•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站比例;第二,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地;第三,陆地无论在东西南北哪个半球都是海洋大大于陆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
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可通过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的训练办法,让学生掌握。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
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和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要求记住)、分布特点、界线等。
对于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学生只需要运用地图能区分开即可,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概念。
应引导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加深学生对各大洲、大洋轮廓的印象,便于今后的地理学习。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本条“标准”重点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
受知识量的限制,学生很难举出能说明海陆变迁的例子。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更多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供的实例应包括陆变海和海变陆两个方面。
从培养观念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轮廓仍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如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大西洋和红海还在扩大等。
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感觉不出来,但地球在一直的运动和变化。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本条“标准”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对“标准”可做以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目的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
第二,作为探索,重在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科学兴趣的角度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的故事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
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建议按照以下要点和步骤把握教学:讨论大地是运动变化的还是稳定不变的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可拼合性,提出它们原来是否在同一块大陆的问题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移说展示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设疑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划分,板块交界处地壳特点展示证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的证据——高大的山系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气候一、标准要求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温与降水的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
把握的重点在于: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
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本部分的主题是“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因此,天气的学习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了解不同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由于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间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当时的天气预报节目。
对“标准”的更深一步理解是,当学生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后,会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较强的兴趣。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