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名师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暧暧:
墟里:
樊笼:
自然:
(六)情境默写。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安详和朦胧。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其中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二、合作学习
阅读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组
1 .下列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设计课题《归园田居(其一)》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希沃一体机、PPT课件等辅助工具教材内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髙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

陶渊明是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本单元学习要点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归园田居(其一)》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引导学生在反复咏叹中理解诗歌的意蕴。

设计理念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饮酒》等作品,对陶渊明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感受到陶渊明作品中饱含的田园情怀。

但学生普遍在鉴赏古诗时,仍然止步于对古诗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

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诗词大意以外,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行提出问题,将问题当作探究过程的动机,让学生从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从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为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

理清全文的内容思路,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探究其原因。

2.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以诗眼“归”为主线,赏析古诗的写作风格,3领悟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领悟诗人热爱田园,追求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2、揣摩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师生活动1、以学生初中时就学过的陶渊明的诗作——《饮酒》和《桃花源记》作为回忆点,由此导入《归园田居》(其一)2、师生一齐通读全诗,理清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1、唤醒旧知,温故而知新2、利用希沃白板5中的学科教学资源——《归园田居(其一)》配乐朗读,让学生读懂文本,并理清行文思路。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六首。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较终熟读成诵。

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

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有位有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

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且以“羁鸟”、“池鱼”自喻,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

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

学情分析《归园田居》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课文。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高一学生虽然初中时候已经接触过陶渊明的文章,有一点了解田园诗歌,但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仍较欠缺。

此外,高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对本课陶渊明的选择和思想感情较难深层次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

”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对于初中的诗歌存在一个简单的表面了解,在学习诗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在鉴赏高中诗歌时会表现的茫然,不知所措。

学生必须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反复去朗诵诗歌,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从而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吟咏,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细细品读,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田园风光。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诗句,走近陶渊明,感受其人格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树立高尚的理想志趣、培养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意境,感受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诗词名作,展现出陶渊明的人生状态,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学情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展现的人生状态与高中生的生活体验较远,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分析、知人论世来理解诗人的人生选择与人生状态,感受诗人的真性情。

2、与《短歌行》对比阅读进行探究,认识诗人这种真性情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本分析、知人论世来理解诗人的人生选择与人生状态,感受诗人的真性情。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学生在问卷星上填写与“真性情”相关的四个问题,课上展示学生的看法。

问题1:你所理解的真性情是什么?问题2:你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吗?问题3:你身边的老师有谁是真性情?问题4:你所认识的文人作家有谁是真性情?【课堂教学】一、情境导入1.教师对学生课前问卷星关于真性情的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展示与总结。

(如:课前同学们积极完成了关于真性情的问卷星调查,大家谈到了真性情的老师和作家,同学们对真性情的理解主要集中为直爽、率真、真诚。

老师这样总结:真性情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坚守自己的本性。

)2.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真性情的诗人——陶渊明。

《饮酒》其五中写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苏轼也用“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来评价陶渊明,那么陶渊明到底活出了怎样的真?今天我们就斜坐田园丘山,漫话诗中“真”味,从《归园田居》其一来看陶渊明的真性情。

二、文本分析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边听老师的朗诵微课边思考:诗中哪些词句能体现陶渊明的真性情?明确:不局限于教师的预设,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并通过朗诵体会,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均可。

(1)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诗人直言自己本性热爱田园,这是一种真。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将官场比作尘网,直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这也是一种真。

(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说自己要抱守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保持自己正直的本性,这更是一种真。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2、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4、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5、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许多有关陶渊明的作品,比如《桃花源记》。

在《桃花源记》当中,诗人为我们描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世外桃源。

同学们还记得其中描写的一些句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单纯的社会。

那么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的第一首,它将向我们展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知人论世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

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公元365年,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清贫苦寒的人家。

8岁那年,父亲陶逸去世,陶渊明跟着母亲种田为生。

幸运的是陶渊明的父亲和外公留下了不少藏书。

他外公就是那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晋名士孟嘉,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陶侃。

受先人鼓舞,少年陶渊明成长得像外公孟嘉那样率性本真,也有一颗像曾祖父陶侃那样济世苍生的心。

从他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到中年的“有志不获骋”,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大济于苍生”的济世热情贯穿陶渊明的一生。

他从29岁到41岁,历经五仕五隐,数次心怀抱负走入官场又走出官场,弃官守拙和出仕苟得,一直是他心底此消彼长的两个声音。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9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9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9篇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我们刚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谁来谈一下对陶渊明的理解?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

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

现在大家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生默读,交流词义。

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

生读。

2分钟后生3:老师,我来读。

“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生鼓掌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

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

师:哪里?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

师:你来。

生5:读(语气坚定)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

生7:还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很狼狈。

师:还有补充吗?(过了一会,没有)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

生:慢慢品读生8:老师我读出了。

师:讲。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个转折,“但使愿无违”是第二个转折。

生9:不是,这其实是一个转折,就是这些小的沾湿累的东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说法。

还有一个转折应该是在开头两句,在草比苗胜的现实情况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归来。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归途何处?——《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围绕诗眼“归”,理清诗歌脉络。

2.通过涵泳、想象、描绘,明确诗歌写景的表现手法:远近结合,动静交融,声色并列。

3.赏析诗歌白描的表现手法,明确陶渊明内心充淡的审美境界。

4.拓展赏析,认识陶渊明“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家园”的审美意蕴。

5.比较赏析《短歌行》《归园田居》,提升学生对于“忧”“游”的认识,提高思想修养与文化品位。

【教学环节】一、诵读全诗,明确诗眼。

在学完了那个从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中走出的文学帝王吟唱的《短歌行》之后,让我们又去走进一位大家的老熟人——陶渊明,说是老熟人,正是因为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他的《饮酒》、他的《桃花源记》,可是,我们真的了解他吗?为何这样一位躬耕于田园的诗人却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立下无人替代的身影?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背诵《归园田居》。

背诵的同时,请认真找出诗歌的诗眼。

何为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

发现诗歌思想的凝聚点,即揭示诗的主旨。

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二、围绕诗眼,理清诗脉。

请同学们自行涵泳诗歌,思考三分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诗歌脉络。

明确:1.为何而归?2.从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三、描摹园田,品析白描。

请不同的同学朗读“方宅……桑树颠”诗句,展开想象,根据诗歌的脉络,描摹园田的画面。

明确:1.园田的特点为:自然、素朴、安详、和谐、生机。

2. 写景的表现手法有:远近结合、动静交融、声色并列;3. 表现手法:白描品析“榆柳”“桃李”“荫”“罗”“吠”“鸣”等字,明确诗歌的画面简洁、清新,营造宁静致远的诗境;苏轼:“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梁实秋:“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外枯中膏四、归因探析,诗人交融。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首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单元要求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品味;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是《归园田居》的第一篇,可以说是总说表白自己的心境、人生志趣和生命追求。

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可以说是诗人辞去旧我的别辞,迎接新我的颂歌。

作为典型的田园诗,本诗情景交融地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田园风光,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园田居》与前一篇曹操《短歌行》同属于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

可以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有学过甚至背过陶渊明的诗歌,对陶渊明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讲授这堂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再学习这首诗。

但鉴于这是学生在高中的第一个集中学习古诗文的单元,教师必须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点拨,甚至做好相应量的且难度适中的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其人其作品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此外,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参差不齐,绝大部分不懂如何去赏析诗歌,不清楚高中阶段应达到的赏析层次,此时我们可以以这首诗为范本,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赏读。

除此之外,课外也最好布置相应的作业来进行学习检测。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并背诵诗歌,培养语感,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从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并尝试表现出诗人与你心目中的田园美景。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归园田居(其一)》课时(或上课用时分钟)40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作者及其影响,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2.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早晚读完成古诗词背诵任务,完成《导与练自主预习册》课中: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5分钟课前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力,并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为引出本课知识点做铺垫5分钟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引导之下,学生自主鉴赏《归园田居》。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鉴赏《归园田居》,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在进入第三单元之初,我们一起梳理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在汉末建安时期一个文学流派是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诞生了许多诗体,就比如说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起源于陶渊明的“田园诗”。

整体感知【文体感知】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而山水田园诗派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方法】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思想情感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语言特点——质朴自然清新洗练解题思路:什么景——意境——情感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解析步骤】知作者——析物象——看表达——明情感【抒情手法小结】(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绪)(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托物言志:指借自然界中一些事物象征自己,表达某种志向或者情感,诗中的物有人格化倾向。

借古讽今:意思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委婉劝谏当朝统治者。

用典;对比;衬托:乐景衬哀情【作者简介】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常识。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

3.通过重点字句,品味诗歌,比较两首诗歌在情感方面的不同。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比较两首诗歌在情感方面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具体语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比较两首诗歌在情感方面的不同。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题。

提问:《短歌行》表达的情感。

古人说:“文如其人。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文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而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代枭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所以他们的作品具有不同风格。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归园田居》。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常识。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

3..通过重点字句,品味诗歌,比较两首诗歌在情感方面的不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3分钟)朗读诗歌,思考: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四、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8分钟)1.陶渊明,名___,字_____,_____著名诗人。

自号________,谥号_________。

他开创了_______,为我国古典诗歌创立了一个新的境界。

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课下解释及工具书,解决以下字词的读音。

羁鸟渊拙暧暧颠樊笼3、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并划分节奏。

4、结合课下解释,理解诗歌大意。

(二)(10分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题目《归园田居》,很简单的四个字,却包含了重要的信息,这里面有一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围绕这个字,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6分钟)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真的是想借酒浇愁吗“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2.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材定位】《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

《归园田居(其一)》是古体五言诗,风格平淡舒缓,在手法上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陶渊明借这首诗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五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掌握鉴赏古体诗的表达技巧。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感悟其归隐山林的志向。

【素养目标】1.反复诵读整首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

3.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线索,并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山林隐士的形象一直为世人称道。

也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带来一股清澈之风,于山野田园之上,享受自然的闲适美好。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陶渊明的另外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优美静谧田园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归园田居》其一,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舍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 又名:潜。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青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之壮志,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死后,友人私谥“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陶渊明现存文章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诗125首,多为五言诗。

陶诗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创作风格。

2、学习诗歌景物描写的技巧。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1、学习诗歌景物描写的技巧。

2、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精神品质。

一、情境导入初中时大家都学过《桃花源记》,它的作者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谐安宁,成为后世人们神往的精神家园。

而他自己,也因为弃官归隐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隐逸诗人,那么,他为什么选择归隐呢?他归去之后的生活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从中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观看视频,了解陶渊明生平经历。

3、齐读本诗,感受诗歌的内涵。

4、聆听名家朗诵,思考问题: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围绕诗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明确:“归”①从何归?②归何处?③为何归?④归去如何?三、深入研读(一)官场生活1、“樊笼”“尘网”分别指什么?明确:樊笼指束缚本性的俗世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2、作者想要一展才华进入了官场,那么对于官场生活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3、为什么会是厌恶悔恨的?进入官场施展才华报效国家不是千古留名的美事吗?明确:联系社会背景——东晋末年,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政治腐败,官员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

陶渊明对此现实极为不满。

4、在这样的官场中,诗人的思想状态是怎样的?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像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样怀念曾经飞翔栖居的树林,像被围在池中的鱼一样思念过去的汪洋。

所以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逃脱这令人厌恶的官场。

(二)田园生活1、作者描写了哪些田园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田园事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特点——淳朴自然宁静祥和艺术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以简单凝练的笔触,不加烘托,不加渲染,直接描绘出形象的手法,可称为白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名师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⑴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⑷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

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

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

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

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

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

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

⑤丘垄:坟墓。

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⑦焉:何。

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

异朝市:市朝变迁。

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

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过滤。

滤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

多人聚合欢饮称局。

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

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

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

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

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讨论、明确:《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

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

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

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

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

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6.小结:《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

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

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

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研读文本1.这首诗歌哪些地方有可能会涉及到炼字,请指出并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