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饮酒》《行路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第30课 《饮酒》《行路难》 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第30课 《饮酒》《行路难》 学案

饮酒行路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两首诗2、分析名句,其中蕴藏的情理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性格傲岸。

不为权贵所容的李白,都留下了脍灸人口的名篇佳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感受他们的优美文笔吧!自学天空: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官家庭。

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毅然辞官归隐,本诗大约是他辞官归隐后12年所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其诗强烈抨击权贵,蔑视礼教,揭露社会黑暗,讴歌自己进步的政治思想,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些诗不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入浅出的语言,雄奇豪放的风格,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最杰出的代表。

鉴赏:饮酒一、初读诗歌,读准音,读顺畅二、诵读诗歌,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三、品读诗意,理解内容1、《饮酒》中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诗句是:。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四、悟读诗歌,体会感情1、诗人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与自然之理的诗句是:。

2、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行路难》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注音:珍羞.(xiū)投箸.(zhù)二、诵读诗歌,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三、品读诗意,理解内容1、《行路难》中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

2、诗人借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诗句。

四、悟读诗意,体会感情1、本诗最能表现诗人积极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的坚持理想的品格的诗句是:,。

2、本诗抒发作者怎样的心情?五、达标测试背诵两首古诗类文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戌轮台”。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行路难》这篇诗文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行路难》描绘了诗人行路的艰辛,但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对人生的无奈和迷茫。

李白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将个人经历和对人类和世间的思考与感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诗人的思想和哲学境界。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行路难》作为中学语文课的优秀篇目,旨在通过这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行路难》诗歌的意涵,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词汇。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的经验和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理解和模仿作者编织诗歌的艺术构思。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结合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探究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艺术性的散文和诗歌。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看法,理解人生的苦难和追求。

(2)学生能够意识到诗歌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导师为学生介绍《行路难》的作者、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开篇有个大致的了解。

2.课堂探究(1)诗歌的思想和主题老师为学生播放《行路难》的诗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李白深情而又叹息的声音,体会诗人在一次艰难的旅途中,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和对生命的追问。

老师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全文,体会李白在诗歌中压抑的情感和深切的呼唤,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构造。

以下是老师的讲解:韵律:《行路难》是一首五言诗,每句最后两个字韵味悠长,读起来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饮酒》《行路难》公开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饮酒》《行路难》公开课教学设计

《饮酒》《行路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饮酒》《行路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30课的诗,本课一共5首古诗,按时间排序《饮酒》《行路难》是前两首诗,《饮酒》是写陶潜言在酒,意在心,在于田园生活情趣;《行路难》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自信。

学生理解诗的大意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是知人论世,深入理解就比较难了。

而且两首诗距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必须对写作背景进行必要的补充。

而且诗歌本身语言意境极其优美,可以适当以音乐增强语言的美感,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此外,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过一句话:“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

”诗歌要上出“语文味”,就要引领学生品咂语言深处的美。

如果我们对这两首诗的语言或作者的心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做到知人论世,知世论人。

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一个作家相关作品的语言前后勾连起来,学生得到的是对作家作品更准确的品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李白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诗—入境—品味—生情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作者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法说明: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尤为重要,本课在学法指导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1、读诗,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2、入境,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图片和古曲使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耳醉其声,心醉其情。

3、品味,品味重点词语,感悟诗人的心境,力求做到知人论世,知世论人。

行路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语走遍千万里路,不亦乐乎。

古人曾经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展示了探索世界、旅行的魅力。

但随着社会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需要不断提高。

因此,本学期我们将在“全球化时代”的主题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第一节:教学目标1. 知识: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短语,包括难度较大的词汇,如punctual, inconvenience, acquaint 等。

2. 能力: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意义,学生能够通过本次阅读,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意识,并且能够在行为准则、文化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对课文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从各种角度展示全球化时代下青年人的积极形象。

第二节: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 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重点短语。

(2) 学会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意义。

2.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行为准则、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认知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加深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帮助他们从世界各地的人们身上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学生对全球化时代的洞察与认知不够深入,需要借助于案例分析等方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全球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三节:教学内容一、预习: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题目、生词等来理解课文和周边知识,预习课文主要内容,习惯性地用青年人喜欢的语言风格呈现自己的观点,共商如何发挥青年人的力量来应对全球化时代之挑战。

二、教学要点:1. 点拨新词:punctual, inconvenience, acquaint 。

每个学生都先介绍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或单位的特点,然后介绍这些地区或单位的一些行业或行动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或不便,并请与会者分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行路难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学习重点难点:1、作者的思想感情2、背诵全诗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

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三、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四、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五、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六、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1)巧用历史故事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之)《饮酒》、《行路难(其一)》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之)《饮酒》、《行路难(其一)》教案人教版

30、诗五首(之)《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2、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意境及语言。

4、积累文言字词。

5、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17-2018学年度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五首《饮酒》《行路难》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五首《饮酒》《行路难》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饮酒》《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二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歌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字渊明。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两首诗词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预习《行路难》二、正课1.朗读《行路难》。

2.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终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剧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喜爱祖国山河,怜悯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擅长从民间吸取养分,想象丰富奇怪,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剧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抱负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非常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致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宝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亮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缘由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乐观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脆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头,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连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念。

《饮酒》、《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饮酒》、《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饮酒》、《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饮酒》、《行路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饮酒》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后来,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行路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行路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行路难(其一)》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二、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1、思考几个问题:A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停、投、拔、顾——茫然、忧郁悲愤B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C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D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2、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诗人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三、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

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瓯北五中谷雪雅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

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意1.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

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于是,谗言纷纷而至;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三、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1.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饮酒行路难精品教案(教学口述)

饮酒行路难精品教案(教学口述)

饮酒行路难精品教案(教学口述)第一篇:饮酒行路难精品教案(教学口述)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饮酒》《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饮酒》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后来,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4)《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3、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

斯是结庐,惟吾心远。

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

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

可以观山景,闻鸟鸣。

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

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行路难(其一)》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出示课件: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教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是的。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四、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出示课件: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师: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出示课件:夸张的描写意境美行路难壮美的意象形象美巧用历史故事韵律美跳跃式的结构情感美五、拓展延伸师: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

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