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症状: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为主要症状。
早期伴有轻度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食欲减退及便秘,可有头痛、头晕、乏力等前驱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2)体征:右下腹“天枢穴”附近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或可扪及包块。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 7 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1)症状:①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逐渐加重;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
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等,小儿症状出现较早且程度重。
③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畏寒、发热、脉率加快,并发门静脉炎者可出现高热、黄疸。
(2)体征:①麦氏点或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可有反跳痛,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试验可能阳性。
②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
③必要时腹腔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
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右下腹包块的性质,胆囊、肾、输尿管有无结石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肠道瘀滞证(瘀滞型/初期):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反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轻度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涩。
2、热盛酿脓证(湿热型/酿脓期):腹痛剧烈,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恶寒或寒战,高热,烦渴欲饮,或满腹膨胀,呕吐不能食,大便秘结或似痢而不爽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数而洪大。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在现代医学中,血管外科疾病是一类较为常见且复杂的病症。
然而,中医外科在诊治这类疾病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脏腑经络的功能密切相关。
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时,就可能引发各种血管外科疾病。
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包括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外科强调从整体出发进行调理。
首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体质、脉象、舌苔等情况。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可能是气血亏虚所致。
治疗时会注重益气养血,常用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加减。
同时,配合外治法,如中药熏洗,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如红花、当归、牛膝等,煎水后熏洗患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血栓性浅静脉炎在中医外科看来,多因湿热下注、脉络瘀阻所致。
治疗上,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是关键。
内服中药方面,会选用四妙勇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此外,还会采用中药外敷,如金黄膏、玉露膏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脱疽”的范畴。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脾肾亏虚、寒湿凝滞、血脉瘀阻。
治疗时,以补肾健脾、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肉桂、当归、赤芍等。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会运用针灸疗法,针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中医外科在诊断血管外科疾病时,十分注重患者的症状表现。
例如,观察肢体的肤色、温度、肿胀程度,触摸动脉搏动情况,询问疼痛的性质、发作时间等。
同时,也会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情志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都有所不同,所以用药和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
比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在用药时会注意顾护正气,避免攻伐太过;而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则会先治标,缓解症状,再图治本。
除了药物治疗和外治法,中医还注重患者的日常调护。
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
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阑尾炎湿热型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 30克,附子 6克,败酱草 15克制川朴 6g 红藤 30g 蒲公英 30 黄柏 9 蛇舌草 30方中主要用以薏苡仁利湿排脓,并辅以败酱逐瘀消肿,兼有附子温经祛湿、散寒止痛,川朴行气消积,红藤、蒲公英、黄柏清热解毒。
蕴热型锦红汤红藤 60克、蒲公英 30克,生大黄 9克 (后下、川朴 6克红藤、大黄、黄柏清热解毒,蒲公英化热毒,消肿止痛疝气气滞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青皮(6g 高良姜 (9g 各半两槟榔二个 (9g 川楝子十个 (12g 巴豆七十粒 (12g方中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行气疏肝, 散寒止痛。
槟榔下气导滞, 川楝子行气止痛, 与巴豆同炒, 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少川楝子寒性,又能加强行气散结之力。
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黄芪 15克、人参(党参 15克、白术 10克、炙甘草 15克、当归 10克、陈皮 6克、升麻 6克、柴胡 12克、生姜 9片、大枣 6枚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胆石症1、下焦湿热型:【主证】腰腹疼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排尿时刺痛难尽,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三金排石汤【方药】金钱草 60g 鸡内金 30g 海金沙 20g 石苇 15g 篇蓄 l5g 车前子 15g 瞿麦 12g 滑石 12g 木通 l0g 2、气滞血瘀型方中以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排石通淋为主药,石苇、瞿麦、篇蓄、木通、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通淋为辅佐药 2气滞血瘀型【主证】腰部作胀刺痛,甚则绞痛难忍,少腹刺痛,尿中夹血块或尿色暗红,排尿不畅;结石日久不移,舌质紫暗红或有斑点,脉弦涩。
【治法】化瘀通络,散结排石【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 (炒 7粒干姜 (炒 0.6克延胡索 3克没药 (研 6克当归 9克川芎 6克官桂 3克赤芍 6克蒲黄 9克五灵脂 (炒 6克 [加减 ]:血尿过多,加白茅根、小蓟。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一节疖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热毒蕴结、湿毒蕴结、阴虚内热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二节乳痈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气滞热壅、热毒炽盛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三节乳癖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四节粉刺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五节瘾疹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胃肠湿热、血虚风燥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六节痔疮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七节阳痿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惊恐伤肾、心脾两虚、肾阳不足、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八节男性不育症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肾虚精亏、肝郁气滞、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九节跌打损伤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气滞血瘀、瘀血阻络、风寒湿瘀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
执业中药师考点: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执业中药师考点: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1.【A型题】某男,28岁。
患粉刺,症见面部丘疹色红,疼痛,时有脓包。
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赤短。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二陈汤B.枇杷清肺饮C.茵陈蒿汤D.防风通圣散E.桃红四物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治疗粉刺-肺经风热证选用的方剂是枇杷清肺饮。
茵陈蒿汤用于粉刺-胃肠湿热证;AE合用适用于粉刺-痰湿瘀滞证;防风通圣散用于瘾疹-胃肠湿热证。
2.【A型题】某女,25岁。
单侧乳房出现肿块,乳房胀痛,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
舌苔薄黄,脉弦滑。
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二仙汤B.四物汤C.逍遥蒌贝散D.逍遥散E.仙方活命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乳癖-肝郁痰凝证的方剂-逍遥蒌贝散。
AB合用适用于乳癖-冲任失调证。
仙方活命饮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之功效。
逍遥散适用于肝郁证。
3.【B型题】A.防风通圣散B.凉血地黄汤C.脏连丸D.止痛如神汤E.补中益气汤1.男性,50岁。
大便带血,出血呈喷射状,血色鲜红,伴有肛门瘙痒。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选用的方剂为()。
2.男性,40岁。
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咳嗽、行走、坐位均可使疼痛加剧,便干,溲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选用的方剂为()。
【答案】B、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痔不同证候的辨证论治。
痔风伤肠络证症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方剂宜选凉血地黄汤。
痔湿热下注证内痔可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
外痔可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咳嗽、行走、坐位均可使疼痛加剧,便干或溏,溲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利湿止血,方剂宜选脏连丸。
防风通圣散用于瘾疹-胃肠湿热正。
止痛如神汤适用于痔-气滞血瘀证。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痔-脾虚气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第一节内治法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托、补。
(一)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如: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适应症: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该法可使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又能缩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
(二)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
如:透脓散。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己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
治疗上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邪毒盛衰状况,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a.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b.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三)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如八珍汤。
适应症: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症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一)解表法:方剂举例:a. 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消风散。
b. 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麻桂各半汤。
注意点: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引起痉厥之变。
(二)通里法:(三)清热法(四)温通法(五)祛痰法(六)理湿法(七)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八)合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
方剂举例a. 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b. 活血逐瘀方,如大黄虫丸(九)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限局化,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寓有“扶正达邪”之意。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疾病领域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尤其在外科领域,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优势病种。
一、创伤性疾病:中医在治疗创伤性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创伤后的病情主要是气血阻滞,导致局部组织功能和代谢障碍,进而形成疼痛、肿胀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创伤主要是通过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除湿邪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
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创伤性疾病有着显著的效果,不仅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还能加速伤口愈合,恢复患者的功能。
二、骨折与骨伤:中医治疗骨折与骨伤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中医看来,骨折和骨伤主要是阳气受损,导致骨骼失去营养和修复能力,从而导致骨折不愈合、伤口不愈合等问题。
因此,中医治疗骨折和骨伤的主要方法是温通经络、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等。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药物疗法等。
临床研究证明,中医治疗骨折和骨伤可以促进骨骼的修复和愈合,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疤痕与瘢痕疙瘩:中医在治疗疤痕和瘢痕疙瘩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疤痕和瘢痕疙瘩主要是气血阻滞,导致局部组织功能和代谢障碍,进而形成疤痕和瘢痕疙瘩。
因此,中医治疗疤痕和瘢痕疙瘩的主要方法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除湿邪等。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疤痕和瘢痕疙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状况,从而促进疤痕的吸收和修复。
四、慢性溃疡:中医在治疗慢性溃疡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中,溃疡形成主要是因为体内湿热郁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组织损伤和溃疡形成。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溃疡的主要方法是祛湿化热、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煎汤、熨法、药物疗法等。
临床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慢性溃疡可以显著减轻溃疡的症状和疼痛,促进溃疡的愈合和修复。
中医外科学中医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中医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医在外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传统中医强调“以治未病”,提倡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养生,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对于外科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中医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草药治疗草药在中医外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草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外科疾病的目的。
对于一些常见的外科疾病如痈肿、溃疡、创伤等,中医草药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例如,枸杞、黄连、板蓝根等草药可以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对于急性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外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机能。
对于一些外科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对于手术后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三、推拿疗法推拿又称按摩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按压、揉捏、推拿等手法,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外科疾病的效果。
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骨伤、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外科疾病。
例如,对于脊椎骨折患者,适当的推拿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四、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外科学中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应用负压,可以促进局部气血的循环,排除体内湿气、热气等病邪。
拔罐疗法主要适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治疗。
对于一些外科疾病如寒痹、皮肤疾病等,拔罐可以改善病情,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五、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燃烧艾绒,熏灼患处,可以温通经络,驱寒痹,促进气血运行。
艾灸主要适用于寒湿疼痹、手足冻疮等疾病。
例如,对于寒湿痹痛患者,艾灸可以温经散寒,对于改善症状,缓解疼痛有良好的效果。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疝气病是指腹壁薄弱或孔道扩大,使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突出到腹壁或腹膜囊内,形成可触及或可见的肿块的一种疾病。
传统的疝气病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但是中医药作为中西医疗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疝气病的诊疗上也有其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疝气病的主要原则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疝气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中医治疗疝气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药物治疗: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防治疝气。
常用的药物有桑螵蛸、崩中丸等,可以口服或外用于腹腔按摩,有益于疝气病的治疗和康复。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传统疗法之一,对于疝气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针刺和按摩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疝气的目的。
3.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药的另一种传统疗法,对于疝气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按摩腹股沟、腹部等部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从而防治疝气。
4.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中医药治疗疝气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崩中丸、逍遥散等。
通过将中药制成糊状,外敷于疝气部位,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疝气的吸收和消散。
对于疝气病的预防,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减少腹部压力,从而预防疝气的发生。
常用的预防方法有:1.合理膳食:中医认为,腹壁的松弛和脾胃功能的失调是疝气的重要原因。
因此,合理的膳食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腹壁的张力和弹性,预防疝气的发生。
应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2.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腹壁的肌肉张力,预防疝气的发生。
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3.腹部保暖:中医认为,寒湿是疝气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保持腹部的温暖对于预防疝气的发生很重要。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在医学的广袤领域中,神经外科疾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点。
中医外科作为中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其独特的诊治方法和思路。
中医外科诊治神经外科疾病,首先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神经外科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对于常见的头痛,中医外科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比如外感头痛,多因风邪侵袭所致。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湿等邪侵犯人体头部经络,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治疗时,会根据风邪的性质,采用疏风散寒、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等方法。
而内伤头痛,则多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郁气滞者,常伴有情志不畅、心烦易怒,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脾虚湿困者,往往有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等表现,治疗重在健脾祛湿;肾虚头痛者,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治疗则需补肾填精。
在脑外伤的诊治方面,中医外科注重活血化瘀。
外伤导致头部脉络受损,瘀血内阻。
早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要治法,常用的中药如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以促进瘀血的消散和吸收。
同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辅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方法,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恢复机体的正气。
对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中医外科认为其发病与气血失调、痰湿内阻、肝风内动等有关。
治疗时,一方面通过中药调理气血、化痰祛湿、平肝息风,改善体内的病理环境;另一方面,采用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功能。
在神经外科疾病的康复阶段,中医外科的优势更加明显。
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可以疏通经络、放松肌肉,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针灸疗法则能够刺激神经,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中药的调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复发。
此外,中医外科还重视情志因素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作用。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血逆乱,从而诱发或加重神经外科疾病。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内科与外科是中医学中两个重要的专业领域。
中医内科主要治疗内部器官的疾病,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而中医外科则主要关注治疗外伤、肿瘤和手术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行业内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内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科目之一,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
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在中医内科中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常见手段,如采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来缓解感冒症状,或者使用桑菊感冒颗粒来改善咳嗽等症状。
此外,针灸疗法也能有效缓解呼吸系统疾病,通过刺激相关经络来调整气血运行。
2. 中医治疗循环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在治疗各种循环系统疾病方面也具有独到的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主要手段,如使用丹参片来改善心绞痛症状,或者使用五灵脂软胶囊来降低血脂。
此外,推拿按摩也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3.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在中医内科中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如使用保和丸来改善胃肠不适,或者使用香砂六君子丸来缓解消化不良。
另外,中医对于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通常会结合中药饮食疗法来调理。
4. 中医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等也可通过中医内科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治疗包括使用五苓散来改善频尿症状,或者使用石韦来溶解肾结石。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外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外科主要治疗外伤、损伤和手术等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创伤和骨折对于创伤和骨折的治疗,中医外科通常会采用传统的推拿、拔罐和敷药等方法来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例如,对于扭伤、挫伤和骨折,中医师可能会采用草药热敷、拔罐和按摩等疗法来改善症状。
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
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外科常见病的治疗中,中医采用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外科常见病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医治疗外科常见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外科常见病多由气血不和、湿热内蕴、经络阻塞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外科常见病的主要方法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
在实践中,中医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法,以及中药方剂和手法按摩等手段,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治疗。
二、中医治疗外科常见病的常用方法1.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外科常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舒经活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拔罐治疗:拔罐是通过负压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达到消炎、止痛、舒经活络的目的。
4.中药方剂治疗:中医常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作用的中药方剂,如当归、赤芍、川芎、木瓜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手法按摩治疗:手法按摩是通过按摩手法,舒经活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治疗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过度劳累、受凉等不良因素刺激,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3.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清淡、保持充足的睡眠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四、结论中医治疗外科常见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践中,中医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药方剂和手法按摩等手段,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治疗。
同时,在使用中医治疗方法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受凉等不良因素刺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普外科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腕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14、穴位注射技术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23、电针技术25、鼻针技术26、口唇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
1、直接艾灸技术
2、隔物艾灸技术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项目
1、刮痧技术
2、撮痧技术
3、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
1、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7、刮痧拔罐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腑脏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
8、器物辅助推拿技术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八、肛肠疗法技术项目
1、中药熏洗、敷药、塞药技术
2、中药灌肠技术
3、结扎、枯痔、药物注射技术
4、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技术
十、其他类技术项目
4、经穴电疗技术13、啄法技术。
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医外科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疗法进行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在中医外科领域,有一些常见的疾病,本文将就这些疾病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帮助读者对中医外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痔疮痔疮是静脉丛扩张、充满突变的疾病,在中医外科中常见且属于阴肛科范畴。
其主要症状包括肛门灼热、疼痛、便血以及肿块感等。
在治疗痔疮方面,中医通常采用中药内服和外用的方式。
比如,可以使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剂,如川芎炮附子汤,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痔疮的症状。
此外,还可以使用中药外敷、局部熏洗等方法,以加快疮口愈合和消炎止痛,常用的外敷药方有金匮肛痔膏等。
二、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溃疡,伴随疼痛、不适等症状。
中医外科常采用内服中药配合局部治疗的方法来治疗口腔溃疡。
内服中药可以根据溃疡的特点,选择清热解毒、润燥生津的方剂,如白虎汤、杞菊地黄泡参饮等。
同时,还可以采取局部治疗的方法,如漱口、敷贴等,使用中药制剂如清热解毒口腔水、马应龙金露等。
三、疖肿疖肿是指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毛囊、疱疹发炎坏死所形成的肿块。
在中医外科中,治疖肿的主要方法是煎煮外敷。
常用的中药有石韦、生姜、黄连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配方煎煮成药物糊剂,然后外敷患处。
此外,中医外科还可以对体质进行辨证施治,比如根据疖肿的表现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如风热扭型者可用体表复方制剂,化毒消肿剂等。
四、骨折骨折是指骨骼断裂的一种损伤,中医外科治疗骨折常采用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
内服中药可以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促进骨骼再生的药物,如生地煎、破骨丸等。
外用中药则可以采用熏洗、熏敷等方式,常用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可以通过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骨骼恢复。
笔者以上列举的只是中医外科中常见的一些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实际中医外科的内容较为广泛。
但无论是治疗痔疮、口腔溃疡、疖肿还是骨折,都需要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以及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在内外科疾病的治疗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内科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是指通过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熬制而成的药物。
根据中医理论,内科疾病的发生多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有关,中药能通过调理和补充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常用灸法、药膳、中药饮片等方法来治疗。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对内科疾病的治疗也具有显著疗效。
通过在身体的穴位上插入特制的针具,针灸能够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内科疾病时,针灸常作为辅助疗法,与中药相配合使用。
二、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1. 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中医治疗外科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使用刮痧板等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摩擦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
对于骨折、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等外科疾病,刮痧疗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快速康复。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常见手段之一。
通过手法的推、拿、揉、按等动作,推拿按摩能够疏通经络、疏通气血,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对于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中医常用推拿按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虽然现代医学在技术和设备上更加先进,但中医治疗方法在一些慢性病、康复治疗和辅助治疗方面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当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我们应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在中医行业工作中,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两个领域都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治疗方法,对常见病进行综合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医内科和外科中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内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治疗内脏疾病、内分泌失调、免疫调节等病症。
常见病治疗的关键是在中医的辨证施治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1.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内科采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开窍醒脑等。
常用中药有银翘散、葛根汤等。
这些中药具有消炎、解毒、祛风散寒等功效,能够迅速缓解感冒症状。
2.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治疗常采用调中和胃、理气和中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等。
这些中药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和中等功效,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3.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内科治疗常采用平肝降压、清热利水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天麻钩藤饮、诃子理肝方等。
这些中药具有降压平肝、清热利水等功效,能够调节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
二、中医外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外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治疗外伤、整形、皮肤病等病症。
常见病治疗的关键是在中医的辨证施治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1.疮疡疮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外科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红黄口服液、黄连上清胶囊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能够促进疮疡愈合。
2.骨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中医外科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固骨壮筋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四物汤、丹参骨复合丸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固骨壮筋等功效,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3.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中医外科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神经根棉球、天麻钩藤饮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功效,能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外科学在治疗常见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深厚,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皮肤与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所致。
因此,治疗皮肤病不仅仅是针对皮肤表面的症状,更要从内在调理身体的整体状态。
常见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用、针灸、拔罐、艾灸等。
中药外用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湿疹,可根据其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外用中药。
如果是湿热型湿疹,常用黄柏、苦参、地肤子等清热利湿的中药煎汤湿敷;如果是血虚风燥型湿疹,则可能会用到当归、白芍、生地等养血润燥的中药制成药膏涂抹。
再比如,对于痤疮,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外用。
可以将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制后敷在患处。
对于扁平疣,可用鸦胆子油涂抹,以达到腐蚀疣体的作用。
针灸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比如,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止痛。
对于神经性皮炎,针刺风池、曲池、血海等穴位,能够祛风止痒。
拔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荨麻疹、湿疹等因风邪、湿邪所致的皮肤病,拔罐常有不错的疗效。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功效。
对于冻疮、慢性湿疹等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艾灸患处或相关穴位,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症状。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准确辨证。
不同的皮肤病可能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却可能不同,因此需要仔细辨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其次,外用药物的使用要注意方法和剂量,避免过敏或刺激反应。
同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胸腹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胸腹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历史悠久,在诊治胸腹外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外科如何诊治一些常见的胸腹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诊治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胸腹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与局部病变有关,还与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常见的胸腹外科疾病如胸部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腹部的胆囊炎、胆结石等,中医外科都有相应的诊治方法。
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产后哺乳期妇女。
中医认为其多由肝郁气滞、胃热壅滞、乳汁瘀积等引起。
在治疗上,初期未成脓时,以通乳消肿、疏肝清热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瓜蒌牛蒡汤加减。
同时,可配合中药外敷,如金黄散、玉露散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已成脓者,则需切开排脓,并配合扶正托毒的中药内服,促进伤口愈合。
乳腺增生在中医称为“乳癖”,多因情志不畅、冲任失调导致肝郁痰凝、气血瘀滞于乳房。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调摄冲任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逍遥丸、乳癖消等。
此外,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如膻中、乳根、屋翳等,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胆囊炎在中医属于“胁痛”范畴,常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外感湿热等引起肝胆气滞、湿热内阻。
治疗时,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急性发作期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方剂如大柴胡汤加减。
慢性期则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为主,可选用柴芍六君子汤等。
胆结石在中医称为“胆石症”,多由肝胆气滞、湿热蕴结所致。
中医治疗胆结石并非单纯排石,而是注重调理肝胆功能,改善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对于较小的结石,可通过中药利胆排石,常用的有三金汤(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等。
对于较大的结石或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结合手术治疗,但术后仍可通过中药调理,预防复发。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外科还有许多特色的外治疗法。
中医科治疗范围
中医科治疗范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包含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还涵盖了广泛的治疗范围。
本文将对中医科治疗范围进行探讨。
一、内科疾病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
通过辨别体质、病情和综合分析,中医师能够识别出病因、病机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消化不良、高血压、糖尿病等。
二、外科疾病中医外科主要治疗各种外部病变和外伤。
中医师通过扪诊、观察、问诊和切诊等方法,辨别出病因和病机后,给予相应的治疗。
在中医外科中,常见的疾病包括骨折、扭伤、刀伤、烫伤、痔疮等。
三、妇科疾病中医妇科治疗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于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妇科常见病。
中医师通过辨别气血状况、经络通畅与否、脏腑功能状况等,针对病情给予中药治疗或针灸等方法。
常见的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等。
四、儿科疾病中医儿科治疗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通过辨别儿童的体质差异、气血状况和病机,给予适应儿童生理特点的治疗。
中医治疗儿童疾病时,通常采用温和的方法,包括中药、温针、推拿等,适度刺激,不伤元气。
常见的儿科疾病包括感冒、发热、腹泻、厌食等。
五、五官科疾病中医五官科主要治疗耳鼻喉和眼科疾病。
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和望诊等方法,辨别病因和病机,给予相应的治疗。
中医治疗五官科疾病时,常常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
常见的五官科疾病包括鼻炎、耳聋、结膜炎、近视等。
六、皮肤科疾病中医皮肤科治疗涉及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痤疮等。
中医治疗皮肤病主要通过调节人体气血平衡,清热解毒,改善气血循环等。
中医师通常采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治疗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科治疗范围广泛,涵盖了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和皮肤科疾病等。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疗选择。
我们应该保持对中医的尊重和研究,发掘其更多的潜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
阑尾炎
湿热型
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制川朴 6g 红藤30g 蒲公英 30 黄柏 9 蛇舌草30
方中主要用以薏苡仁利湿排脓,并辅以败酱逐瘀消肿,兼有附子温经祛湿、散寒止痛,川朴行气消积,红藤、蒲公英、黄柏清热解毒。
蕴热型
锦红汤
红藤6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9克(后下)、川朴6克
红藤、大黄、黄柏清热解毒,蒲公英化热毒,消肿止痛
疝气
气滞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12g)木香(6g)小茴香(6g)青皮(6g)高良姜(9g)各半两槟榔二个(9g)川楝子十个(12g)巴豆七十粒(12g)
方中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槟榔下气导滞,川楝子行气止痛,与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少川楝子寒性,又能加强行气散结之力。
气虚下陷
补中益气汤
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胆石症
1、下焦湿热型:
【主证】腰腹疼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排尿时刺痛难尽,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三金排石汤
【方药】金钱草60g 鸡内金30g 海金沙20g 石苇15g 篇蓄l5g 车前子15g 瞿麦12g 滑石12g 木通l0g 2、气滞血瘀型
方中以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排石通淋为主药,石苇、瞿麦、篇蓄、木通、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通淋为辅佐药2气滞血瘀型
【主证】腰部作胀刺痛,甚则绞痛难忍,少腹刺痛,尿中夹血块或尿色暗红,排尿不畅;结石日久不移,舌质紫暗红或有斑点,脉弦涩。
【治法】化瘀通络,散结排石
【方药】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加减]:血尿过多,加白茅根、小蓟。
少腹气涨者,加台乌、柴胡。
故方用小茴香、肉桂、干姜味辛而性温热,入肝肾而归脾,理气活血,温通血脉;当归、赤芍入肝,行瘀活血;蒲黄、五灵脂、川芎、元胡、没药入肝,活血理气,使气行则血活,散结排石痛者,加肉桂、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