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

合集下载

急诊科的急诊中医技术与中药药物的个性化治疗应用

急诊科的急诊中医技术与中药药物的个性化治疗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急诊科的实践
急诊中医技术
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在急诊科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急性疼痛、高热、惊 厥等症状具有迅速缓解作用。
中药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急诊科中医师可以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如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以迅速控制病情。
疗效评估与对比分析
疗效评估
通过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 治疗的患者,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 疗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 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针灸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对于心绞 痛、心律失常等急症有一定的治疗作 用。
针灸对于中风、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能够迅速缓解 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推拿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急性损伤
01
推拿技术对于急性肌肉、韧带损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 推广与合作
国家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为急诊科的中医技术与中药药 物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和推广创造 了有利条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急诊科需要应对各种急性疾病和突发事件,疾病 种类多样化,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要求 较高。
诊疗时间紧迫
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紧急,需要在短时间内 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应 急反应能力提出挑战。
患者需求与期望
快速有效治疗
患者期望在急诊科能够得到快速 有效的治疗,缓解病痛,保障生 命安全。
对比分析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急诊科的应用能够提高治愈率、降 低死亡率,同时减少抗生素等西药的 使用,降低医疗成本。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中医诊疗方案目录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2、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咯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嗽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舌红苔黄、脉滑数。

(3)主要体征:肺部局部叩诊可由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管呼吸音。

(4) 主要辅助检查:肺部X线可有炎性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多。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侵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邪犯肺卫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黄或微黄、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咯痰黄稠或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促,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伴见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3、痰浊阻肺证: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4、正虚邪恋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腹胀,神倦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服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邪犯肺卫证:治法:宣肺透表,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连翘、桔梗、荆芥、麻黄、石膏(先煎)、北杏仁、甘草。

急诊科中医护理常规(精)

急诊科中医护理常规(精)

急诊科中医护理常规(精)急诊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部门,主要处理急性疾病及紧急状况。

在医院急诊科中,中医护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医护理的意义中医护理是针对患者的疾病症状进行治疗、调理的手段。

在急诊科中,中医护理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经络、腧穴、气血流通等方面进行调理,缓解疾病症状,辅助西医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也能在新药疗法未得到广泛采用以及未到达诊疗中心时就能提供缓解疾病症状的手段和治疗方案。

中医护理常规一、五官科疾病1. 鼻出血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降低气血热盛的状态。

可以给患者喝清凉口感的香菜汁,可以降低气血燥热、起到凉血降火的作用。

2. 眼疾中医护理的方式是通过针灸,针灸可帮助眼部经络进行调理,达到缓解视力疲劳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配合良好的眼卫生习惯,如经常闭眼眺望远方、合理安排用眼时间等。

二、内科疾病1. 感冒中医护理的方法是辛温解表,可以针灸。

中药方面,可以使用荆芥颗粒、银翘片等,以清热解毒的效果为主。

2. 腹泻中医护理的方法是祛湿,可使用同仁健胃消食片等祛湿化痰的中成药。

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保持空气流通等手段进行调理。

三、外科疾病1. 外伤入院针对患者的疼痛,可使用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护理方式进行处理。

同时,可以通过多饮水、保持睡眠等方法达到营养、调理身体的目的。

2. 告诉患者注意事项外科患者在出院后要注意消毒、换药,同时还应注意外伤处的护理,保持伤口干燥、凉爽、干净,流血时要及时处理等。

总结急诊科中医护理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这里,最好的中医护理常规方法都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快地找到治疗方法,以安全高效的方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汇总版(含治未病科修订版)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汇总版(含治未病科修订版)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目录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 0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9)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6)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3)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30)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38)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45)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53)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60)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68)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76)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84)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85)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93)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08)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16)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24)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32)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40)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47)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55)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163)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64)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72)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80)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88)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96)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通知 (204)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05)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12)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11个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方义】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血燥津亏,肝郁气滞之证的常用方。

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药;杞子、当归养血柔肝,沙参、麦冬滋阴增液,善养肺胃之阴,知木能乘土,必先培土,又清金之所以制木,以上均为臣药;佐以川楝子疏肝理气泄热,遂肝木条达之性,虽属苦寒之品,但配入大队甘凉养阴药中,则使肝体得养,肝气调畅,诸证自除,诚为治疗阴虚脘胁疼痛的良方。

本方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

【功效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

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

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注意】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方歌】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方义】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

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

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

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鸟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

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炮制】上为俰咀。

【功效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二陈汤】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急诊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急诊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急诊科石淋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疾病名称(TCD、ICD-10码)中医:石淋病(BNS030);西医:尿石病(N20-N23)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发作时腰腹疼痛,可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

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有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

(3)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

(4)做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CT扫描、肾盂造影等可明确结石部位。

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年04期作者:张亚强; 岳惠卿; 王树声)(1)疼痛和血尿肾盂内大结石及肾盏结石可无明显症状。

巨大结石或继发梗阻、肾积水可有腰部钝痛、胀痛。

较小结石如在肾盂内活动,或嵌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刺激输尿管壁引起强烈蠕动或痉挛,可出现绞痛和血尿。

(2)肾区叩击痛及压痛在绞痛发作时病侧脊肋角可有压痛和叩击痛。

肾绞痛发作静止期,体检可无阳性体征或肾区有轻度叩击痛。

(3)并发感染可有尿频、尿痛、脓尿等症状;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

(4)无尿常由双侧输尿管结石造成完全性梗阻性肾积水,或一侧输尿管结石梗阻,对侧肾缺如或无功能所致,膀胱呈空虚状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5)尿常规大多数患者可见到红细胞,伴感染时可见到脓细胞。

(6)尿菌培养伴感染时应作尿细菌培养。

(7)24 h尿定量分析测定钙、磷、尿酸、草酸等含量有助于结石成因的分析。

(8)血液检测血清钙、磷、尿酸、尿素氮、肌酐等,必要时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

(9)泌尿系X线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 90%以上的患者X线平片上显示结石阴影,纯尿酸结石不显影。

(10)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 了解结石位置、肾盏肾盂形态、有无肾积水及对侧肾功能状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1版)》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 个专业95 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 年2 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65
30
呼吸病教分册
45
9
妇产科分册
69
31
心电死理战起搏分册
75
10
肠中肠内营养教分册
50
32
心血管中科教分册
88
11
整形中科分册
33
33
耳鼻吐喉-头颈中科分册
95
12
心腔医教分册
55
34
沉症医教分册
129
13
超声医教分册
38
35
麻醒医教分册
92
14
痛痛教分册
68
36
肾净病教分册
59
15
结核病分册
20
13
计划死育分册
14
38
妇产科教分册
35
14
心腔医教分册
45
39
沉症医教分册
36
15
泌尿中科分册
23
40
肠中肠内营养教分册2006
15
16
神经病教分册
28
41
心血管分册
24
17
神经中科分册
26
42
呼吸病教分册
28
18
皮肤病取性病分册
30
43
感染病教分册
27
19
肿瘤分册
77
44
整形中科教分册
32
20
定 价
序号
书籍 名
定 价
1
粗神病教分册
33
23
病理教分册
45
2
肿瘤教分册
42
24
物理医教取病愈教分册
60
3
皮肤病取性病分册
36

急诊科临床案例分析

急诊科临床案例分析

急诊科临床案例分析在医疗领域中,急诊科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承担着处理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责任。

在急诊科工作的医生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快速准确的诊断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真实的急诊科临床案例,讨论医生在面对各种病情时的应对策略和诊疗思路。

案例一:一名60岁男性患者因突发剧烈头痛和恶心呕吐被送至急诊科就诊。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神志昏迷,颈项强直,瞳孔散大。

考虑到患者病情紧急,医生立即安排头颅CT检查,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脑脊液检查。

结果显示患者患有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紧急手术减压。

医生及时将患者转至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最终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案例二:一名30岁女性患者因呼吸困难和胸痛被送至急诊科就诊。

患者有哮喘病史,但此次症状明显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

医生立即进行氧疗和吸痰处理,同时给予快速作用支气管扩张剂。

随后进行胸部X光检查,发现患者存在气胸并发症。

医生及时安排胸腔闭式引流术,有效排除气胸,改善患者症状。

案例三:一名50岁男性患者因胸痛和出汗被急诊科就诊。

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史。

医生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灶。

紧急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抗栓溶栓治疗,随后安排冠脉造影并及时行介入手术,成功恢复患者冠状动脉通畅,挽救了他的生命。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展示了急诊科医生在处理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科医生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应对能力至关重要,他们肩负着保护患者生命健康的使命,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

希望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能够使更多的医生在面对急诊科患者时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基本要求

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基本要求

附件
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基本要求
一、中医综合治疗区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中医综合治疗室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

二、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应根据中医技术开展情况配备治疗床、普通针具、灸疗器具、罐疗器具、刮痧器具、中药外治器具和相关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综合治疗室还应符合本科室“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和《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相关要求,中医综合治疗区应根据本院中医医疗技术开展情况至少配备6类中医诊疗设备.
三、三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负责人应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二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负责人应为主治医师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病房中医综合治疗室应有专人负责管理。

中医综合治疗室和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应当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医护人员。

四、三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应至少开展6类40项中医医疗技术,二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应至少开展6类30项中医医疗技术。

三级中医医院病房中医综合治疗室应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制定本科室5种以上常见病种
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并落实。

二级中医医院病房中医综合治疗室应制定本科室2种以上常见病种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并落实。

五、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区(室)相关规章制度、技术规范.
六、通过内部装修、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综合治疗的理念,介绍中医综合治疗技术方法,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急诊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急诊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急诊科特色疗法1.大承气汤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适应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脓毒症患者,多患有动力性肠梗阻,我科运用大承气汤灌肠,对解除梗阻,回复肠道正常功能有明显效果。

方药:大黄30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芒硝30g(后下)莱菔子15g。

水煎取液200-300ml,温度30度。

方法:先备一肛管,外面涂少量石蜡油,使之润滑,以便插入时不致对肛门及肠粘膜产生刺激或损伤;然后将肛管插入肛门,插入深度一般约10-30cm之间;接着将已配制好的药液经灌肠筒滴入,保留2-3小时,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2.耳穴压豆法配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病适应症:高血压病合并失眠、焦虑症等。

取穴:降压沟、肝、神门、交感、皮质下。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或小绿豆等贴于×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相应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贴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1-2天,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敷,一般5-6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

3.刮痧法治疗中暑适应症:暑痧。

本症多发于夏暑之季,因感受时令不正之气或秽浊邪毒所伤,而突然出现头晕、头痛、脘闷、腹痛、身热不扬,倦怠乏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甚则晕倒。

操作方法:在背脊部(后正中线两侧),胸腹部鸠尾穴,及颈项、肘窝、腘窝处,以细瓷碗边或光边硬币沾油或水反复自上而下轻刮之,直至局部皮肤泛红或显示出紫暗色痧点为止。

注意事项:血小板低下者、病危的要谨慎刮拭;刮痧操作时朝一个方向刮拭,不可来回刮;刮痧不必强行出痧;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刮痧后饮热水一杯补充体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刮痧后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约3小时)后才可洗浴。

4.耳穴压豆治疗失眠失眠诊断标准:①入睡苦难;②不能熟睡,睡眠时间减少;③早睡、醒后无法再入睡;④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⑤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⑥发病时间可长可短,段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⑦容易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管理资料]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管理资料]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千百年来在治疗内科学急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系统的理论。

上溯春秋战国以远下迄明清代有发展。

随着我国西医学七十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中医药学的固步自封,逐步形成西医治急性病,中医治慢性病的局面。

本科成立于2004年5月,成立至今,处理大量门急诊患者,本科急诊处理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一)与西医紧密结合,大胆吸取其研究成果以补己之短,提高中医急诊治疗水平。

(二)强调突出中医特色,使中医急症治疗发挥应用水平。

(三)强调综合疗法,使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得以广泛应用。

本科室制定了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胁痛(胆石症、胆囊炎);淋症(泌尿系结石)三个高发常见病种中医治疗方案。

一.感冒(一)概述: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称之感冒。

其发生的常见病因及病机:1。

外感风邪疫毒,外感邪气或疫毒,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使肺卫失和而发病;2。

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若生活起居不慎,寒暧不调或过度疲劳,皆使肌腠不密,肺卫调节功能失常,卫外不固,遇外邪侵袭易发病。

(二)辨证论治:感冒之病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

其性轻扬,即“伤风者,上先受之”,肺为五脏之华盖,居胸中,属上焦,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且为娇脏,不耐邪扰。

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则鼻寒、流涕、咳嗽、咽痛。

至于临床辨证,当分外感、兼挟及内伤:如风寒、风热、暑湿属外感;气虚、阴虚属体虚感冒。

治疗原则:感冒,邪在肺卫。

一般感冒多实证,治疗以解表达邪为原则。

风寒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治疗以辛凉;暑湿合感当清暑祛湿;挟湿化燥者,当随证加减;病有入里之趋势或兼里证者,应表里双解;时行感冒多属风热重证,除辛凉解表之外,还当佐以清热解毒之品;虚人感冒,应识气、血、阴、阳虚之别,即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温阳解表,扶正祛邪兼顾。

中医日间病房诊疗方案及流程

中医日间病房诊疗方案及流程

中医日间病房诊疗方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中医日间病房诊疗方案中医日间病房是指患者在白天接受中医诊疗,晚上回家休息的一种诊疗模式。

中医急诊科病历

中医急诊科病历

中医急诊科病历姓名:李某某性别:女年龄:28岁就诊时间:2023年11月10日 08:30主诉:剧热,头晕乏力,四肢无力,口渴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突感剧热,无明显诱因,伴有头晕乏力,四肢乏力无力,口渴欲饮,排尿黄色,小便量正常,大便干燥,大便2天未解,腹胀腹痛,食欲减退,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之前身体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史。

既往病史:无特殊疾病史,无过敏史。

家族史:父亲患高血压,母亲健康,兄弟姐妹无相关疾病。

个人史:无吸烟史,时常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较大,经常熬夜。

体格检查:体温:38.5℃ 脉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 mmHg一般情况:病容,面色红赤。

头部:头颅无畸形,颈软,无抵抗,无抽动。

胸部:胸廓对称,无畸形,肺呼吸音清,无啰音。

心脏:心界不大,心律齐。

腹部:腹壁柔软,无压痛,包块,肝脾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

四肢:无肿胀,皮肤无黄染,无皮疹。

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中医辨证:中医急诊科病历显示,患者表现为剧热、头晕乏力、四肢无力、口渴、排尿黄色、大便干燥、腹胀腹痛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初步诊断为中医“阳明腑实热”证。

治疗计划:1. 中医药治疗:清热泻火,祛实降温。

方药:黄连清热汤加减。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配合西药对症处理,西药辅助降温、润肠通便。

检查计划:1. 血常规:了解体内炎症反应情况。

2. 尿常规:了解肾功能及体内水分代谢情况。

3. 大便常规:了解肠道情况。

4.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

注意事项:1. 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食品,多喝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2. 休息调理: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随访计划:1. 随访时间:3天后。

2. 随访内容:复查体温、脉搏、心率、血压等指标,了解症状变化情况。

3. 随访建议:按时服药,遵守医嘱,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1年版)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1年版)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1年版)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一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

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第十三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急诊科专科训练,掌握中医急诊学和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应通过规范化培训,掌握本学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掌握中医急诊基础知识,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1),熟悉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技术。

中医医院急诊就诊制度

中医医院急诊就诊制度
.所有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来不及办理相关手续时,实行“先抢救、后付费”制度。
.抢救涉及的住院收费处、药房、医技科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需全力配合,不得以各种理由推诿患者。各 相关医技科室要给予优先检查、优先报告检查结果。
.手术室接急诊科手术通知后,要求在10分钟内做好手术接诊准备。
.工伤患者或急危重症患者术后常规送相关学科,相关学科接手术室通知后10分钟内做好接诊准备。
1级: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 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级:危重病人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与流程
一、管理范畴
需要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V6小时)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 患者。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一)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出血、高压性气胸等及其他可能危及 生命的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
二、原则
(一)先抢救生命,后办理相关手续。
(二)全程陪护,优先畅通。
三、急诊绿色通道流程
(一)急诊抢救
1.患者到达急诊科,分诊护士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并迅速摆放成患者合适的体位,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采取血液标本(常规、生化、凝血和交叉配血标本)备用,建立患者急诊病历。
.首诊医师询问病史、查体、迅速判断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下达抢救医嘱、急会诊医嘱、检查医嘱等。

中医医院急诊就诊制度

中医医院急诊就诊制度

急诊就诊流程:注意事项:1进院:疫情期间,患者须戴好口罩,测量体温,扫健康码、经急诊中心预检分诊进入医院。

2.挂号:一楼急诊收费窗口,也可在公众号、自助机挂号。

3.就诊:根据病情由相关专业医生负责接诊。

4.缴费:急诊处设有人工窗口。

5.辅助检查:在护士的陪同下进行相应辅助检查。

DR.CT、MRI:门诊一楼B超、特检:门诊一楼检验:门诊二楼6.取药:门诊一楼西药房窗口9.办理住院:1楼急诊收费窗口相关事务及注意事项:1.如您携带患者身份证可直接到门诊楼1楼急诊挂号收费窗口办理就诊并挂号。

2.挂号单当日有效。

3.在急诊就诊期间,请注意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有事请到咨询台咨询。

4•我院为无烟医院,请不要在院内吸烟。

5.医院急诊电话:6.医院投诉电话:相关事务及规章制度:急诊科首诊负责制度1、一般急诊患者,由急诊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首诊医生对接诊患者均不得拒诊。

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考虑非本科室疾病或边缘性疾病患者,认真书写急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就诊的科室,向分诊护士提请相关科室诊疗或请相关科室会诊。

2、对于危重患者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一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在接诊医师到达后,首诊医师应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能离开。

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要两科或更多科协作抢救,首诊医师也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并通知分诊护士,请相关科室会诊,必要时通知医务科或行政值班人员,以便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

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急诊手术绿色通道和保障措施急诊手术绿色通道是指病人由急诊科初步处理后直接进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抢救,而不是按常规送病房做好术前准备后再送手术,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为了确保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快速的手术抢救,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我院建立了急诊手术绿色通道,制定了急诊手术保障措施和协调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目录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02)中风(脑血管意外)诊疗方案 (03)胸痹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诊疗方案 (06)附录:诊疗方案所涉及中药方剂 (09)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O01. 1-94)。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判断标准》(1)病毒感染,秋冬春季多见:(2)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痒、灼热感或咽痛、声音嘶哑或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3)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4)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扶湿、挟滞等兼证。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薄荷(后下)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3.暑湿袭表:解暑祛湿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剂:参苏饮加减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化痰止咳。

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减。

生葳蕤、淡豆豉、红枣、生葱白、炙甘草、桔梗、薄荷、白薇(二)辨证使用中成药1.痰热清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双黄连等注射液: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2.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

维C银翘片: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藿香正气胶囊: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三)针灸治疗列缺,风驰,合谷,肺俞等(四)其他治疗1.对症治疗2.抗菌药物治疗3.抗病毒药物治疗三、护理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重症感冒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

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擦身,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咯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

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风寒感冒者,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给予热饮料,或盖被保暖,以助微汗出。

风热感冒者,汤药宜温服。

4.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

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

风寒感冒者,宜热食,忌生冷,风热感冒者,可多食水果,气虚感冒者,宜多选温补、易消化食物。

5.情志护理因感冒多次反复发作,情绪低落,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中风(脑血管意外)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O01. 1-94)。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判断标准》A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4)一般发病后l~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B 脑出血(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二)证候诊断A 中经络(1)风痰入络: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腻,脉弦细弱。

B 中脏腑(1)痰热腑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撤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口服中药治疗A:中经络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方剂:大秦艽汤加减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独活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B:中脏腑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方剂:桃仁承气汤加减大黄、芒消、桃仁、当归、芍药、丹皮痰火闭窍:熄风清火,豁痰开窍方剂: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霜桑叶、川贝、竹茹、生地、菊花、白芍、茯神木、生甘草痰湿蒙窍: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方剂:涤痰汤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元气衰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二)中成药治疗华佗再造丸: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用于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以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中风昏迷,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中风,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气痛。

(三)针灸处方:针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

(四)其他疗法动脉硬化性脑梗死:1.血压控制2.溶栓、抗凝治疗3.脱水降颅压脑出血:1.防止出血加重2.控制颅内压3.保护脑细胞4.手术治疗三、护理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四、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胸痹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O01. 1-94)。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必要时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判断标准》当临床上出现与心肌缺血相关的心肌急性坏死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

满足下列条件任何之一即可诊断。

(1)心肌标记物(cTn最佳)水平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者。

a心肌缺血的症状。

b新的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新的ST段改变如ST段上抬或下移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

c心电图中有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

d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的存活心肌丢失或新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2)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常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出现新发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和(或)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证实有新发的血栓,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肌标记物之前。

(3)基线cTn水平正常的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者,如心肌标记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分位值,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肌标记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分位值的3倍被定义为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