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金融自由化

日本金融自由化

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启示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一直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金融业的价格与非价格竞争、资本国际流动等实行严格的管制。

此后,日本金融自由化开始逐步展开,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日本金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危机四伏的金融体系。

一、90年代以前日本金融自由化的逐步展开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日本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管制的国内与国际因素不断涌现,日本金融业逐步踏上了自由化之路。

主要原因:(一)大企业资金需求减少7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增长率降低而发生的企业资金需求减少,对战后日本传统的金融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证券回购交易迅速膨胀自70年中期开始,日本证券回购交易迅速发展,到1978年已经超过4万亿日元,成为当时日本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由利率金融市场。

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出现了“余裕”资金,为提高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了自由利率的证券回购市场。

证券公司所进行的证券回购业务的迅速发展,“破坏”了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之下证券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均衡关系,招致以都市银行为代表的大银行的反击行为。

1979年5月由都市银行所推出的3~6个月可转让存单(CD)就是银行业回击证券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尽管当时发行的CD面额很大,时间期限短,还不是一种主流金融商品,但毕竟与证券回购交易一起打开了突破日本金融商品价格管制的缺口。

第二,银行同质化的进程加速,引发了银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大企业采取了“减量经营”的方针,其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不断减少。

并且随着融资方式的日趋多元化,大企业对银行借款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这样就造成了各种银行在贷款对象选择方面向中小企业加速集中的趋势。

另外,都市银行、地方银行这类传统以短期周转资金借贷为核心业务的银行,也开始逐步扩大了设备投资贷款等长期借贷业务。

1970年都市银行的对外贷款总额当中,设备投资贷款所占的比例仅为12.0%,而1981年便上升到了21. 4%,1991年则达到了40.1%。

日本与美国政府金融管理比较及启示

日本与美国政府金融管理比较及启示
、 。
体制 的 调 查 规 划 和 提 案 制 定 与 实 施 对 证 券
交 易 机构 的 管 制 规 章 和 条 例 对 证 券 报 告 书
和 企业 财 务进 行 审 查 和 监 督


,
,
联邦 存款 保 险公 司 主 要 管理 和 监 督 那 些 没 有 参 加联 邦储 备 体 系 但 却 投 保 的 州 银 行
, ,
美 国 政 府 的 各 金 融 管 理 机构 都 是 相 对
独 立 互 不 相 属 各 自为 政 的
,
、 。
定 限 制 但 利 率 限制 的 力 度 和 范 围 均 较 日 本
这种 多 元 金 融
为小 并且在 8 0 年 代 前 半期 已 基 本 上 解 除 了
,
管 理 体 制 虽 然 长 期 以 来 基 本 上 适应 了 美 国 独 特 的 金 融 管 理 需 要 但 也 由于 各 方 的 职 能 相 互 重 叠 全 国 缺 乏 统 一 的金 融 管 理 制 度 等 因 素造 成 了 一 些 严 重 问 题 在
财 政 部 直 接 领 导下 的联 邦 银 行 机 构 统 一 行
使 对 储 蓄 与 贷 款协 会 和 互 助 储 蓄 银行 的 管 理 权

;
,
Q 项 规 则 虽然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起 了 稳 定 金 融 的
作 用 但 由 于 受 该规 则 约 束 的 主 要 是 存 款 吸
收 机 构 和 小 额 存 款 这 种 利 率 限 制 的消 极 影 响 也 不少
长 的时期 里 先 后 颁布 的 一 系 列 有 关法 律 建立
,
有 明显 的 区 别
,

比 较 两 国 政府 金 融管 理 的 异

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

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

案例七: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启示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一直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X围、金融业的价格与非价格竞争、资本国际流动等实行严格的管制。

此后,日本金融自由化开始逐步展开,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日本金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危机四伏的金融体系。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认为金融自由化是促成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泡沫经济严重化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问题是,当时日本能否通过拒绝金融自由化的方式进行金融风险控制,为什么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严重金融动荡中日本又进一步推进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对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展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回答上述问题,而且对分析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制度变迁路径也提供一个典型实例。

一、 90年代以前日本金融自由化的逐步展开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日本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管制的国内与国际因素不断涌现,日本金融业逐步踏上了自由化之路。

(一) 大企业资金需求减少对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的影响7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增长率降低而发生的企业资金需求减少,对战后日本传统的金融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促进了证券回购市场的发展,并由此引发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竞争。

自70年中期开始,日本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规模迅速膨胀,1978年已经超过4万亿日元,从而成为当时在日本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由利率金融市场。

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出现了“余裕”资金,为提高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把其大量投入到了自由利率的证券回购市场。

证券公司所进行的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证券回购业务的迅速发展,“破坏”了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之下证券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均衡关系,而这又招致以都市银行为代表的大银行的反击行为。

1979年5月由都市银行所推出的可转让存单(CD)就是银行业回击证券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尽管当时发行的CD面额很大,时间期限规定也较严格(面额5亿日元以上、期限为3~6个月),它还不是一种主流金融商品,但毕竟与证券回购交易一起打开了突破日本金融商品价格管制的缺口。

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启示

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启示
在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中,至 关重要的一步是外汇管理自由化, 特别是 1984 年 4 月废除远期外汇 交 易 的 实 际 需 求 原 则, 两 个 月 后 进一步废除外汇兑换日元的限制, 这意味着日本实现了资本项目的 自 由 兑 换。 按 照 新 的 规 定, 将 以 日 元 计 价 的 金 融 产 品 换 成 外 币, 再以期货把外币换回日元的操作 就 可 以 不 受 任 何 限 制 地 进 行, 导 致当时伦敦市场上以欧元计价金 融 产 品 的 交 易 量 猛 增。 这 实 际 上 是 利 用 外 币 交 易, 实 施 了 以 日 元 计价的利率自由化。
资 ) 的企业比重很高,主银行管理 企业的资金筹措,当企业经营状况 恶化,主银行会指导企业重建,但 如果之后经营状况仍未改善的话, 主银行便停止与该企业的交易,其 他所有银行也会跟随停止与其交 易, 导 致 企 业 资 金 链 断 裂。 为 了 避 免 一 些 企 业 被 误 伤, 日 本 政 府 对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提供援助。 在 房 地 产 价 格 下 跌 以 后, 为 了 不 因 企 业 倒 闭 而 发 生 损 失, 银 行 对 企业增加了融资规模以延迟企业 倒 闭。 然 而, 正 是 由 于 这 样 尽 量 不 让 企 业 倒 闭 的 做 法, 金 融 监 管 和 税 务 部 门 未 能 做 好 配 套 工 作, 这是日本金融危机长期化的一个 重要原因。基于这些问题,1998 年 以后日本对企业破产制度进行了全 面改革,同时设立了产业再生机构 这类临时性机构。
金融与资本
FINANCE AND CAPITAL
083
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启示
中国可以吸取日本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教训,适当地实施金融自由化,维持金融体系稳定 □木下信行(Kinoshita Nobuyuki)

应用文-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世界金融危机的祸首

应用文-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世界金融危机的祸首

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世界金融危机的祸首'\r\n [摘要]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祸根。

放松金融管制,全球化得到迅速推动,同时也使金融投机盛行起来。

今天国际金融的与世界中的贸易和生产性实体投资不再有一种直接的,投机性交易占居主导地位,它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强势发展,与美国近年来的贸易赤字和赤字不断上升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美国已经把全球经济与美国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了。

美国自身的问题,却让世界经济受到拖累,并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世界经济一、美国的各种国债债券是金融危机的发动机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全球大量地寻求国际借贷,引起了世界主要经济区域之间国际资本运动分配的深刻变化,而且正是从这时开始,人们目睹了金融全球化过程的出现。

在20世纪60~70年代,国际资本主要以南北为轴心流动,主要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赤字提供大部分资金。

由于石油危机,资本的这种运动在1974—1982年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通过国际银行体系回收石油输出国各国积累的石油美元,为非产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

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出现负债过度。

1983年之后,因为利率上升与美元的泛滥使负债的发展中国家不堪重负,停止偿还债务。

债务几乎压垮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为此,资本的国际流向从此按北一北的逻辑改变了方向,欧洲和日本的盈余为美国的庞大赤字提供资金。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行调整政策,以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赤字数额。

与之相应,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并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资本的借贷主要是经过银行的媒介,遵循某种国际银行债务的逻辑,美国财政与贸易赤字的上升、债务危机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北一北变化使国际金融体系向直接金融的逻辑发展。

从此,国际投资,贷款往往是直接地进行,而不是经过银行媒介,这种活动的新方式是适应作为金融活动的主体的借贷要求的。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自由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

特别是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后,一个放松管制的金融自由化时代似乎已经开始。

本文将就美国、英国、日本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所实施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行评述。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措施比较;总体评述一、金融自由化及其表现: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

(2)业务自由化。

(3)市场自由化。

(4)资本流动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美国、英国、日本在金融自由化中采取的措施及比较:(一)、美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金融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生存基础一度遭到严重动摇。

为避免全面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康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制,美国着手对金融业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1)减少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为稳定金融秩序,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的比例,增强了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增加的能力,从而减少破产风险。

(2)增强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第一,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第二,放松了银行兼营其他金融业务的限制。

1989年以后,美联储通过对《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第20条作更宽松的解释,使商业银行得以进入新证券发行市场,银行业证券化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3)激活资本市场,恢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为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美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空间迅速增大,给各类风险喜好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美国资本市场的活力由此得到空前提高。

(二)、英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为大幅度提高英国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英国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改革,人们称之为“金融大爆炸”。

美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利率自由化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利率自由化的经验与启示
t r i a ca r e .Th y h v r d a l e a e h n e e tr t e u a i n n a n io me to a u e f a ca a k t u e f n il n ma k t e a e g a u l r l x d t e i tr s a e r g l t s i n e v r n n fm t r i n i l y o n m r e.
W h n we r aie ma k t a i n o h n e e tr t y t m ,t e a e e O f r in e p re c n e p n o r i t r s a e e e l r ei t ft e i t r s a e s s e z z o h n we c n r f rt o eg x e in e a d d e e u n e e tr t rf r e o m.
摘 要 : 国、 美 日本 、 印度 、 智利 等 国家 以及 中国 台湾地 区利率 自由化 的经验 与教 训对 中国利率 市场 化 有 着重要 的启示 。通过 对其 利 率 自由化 步骤 和过 程 的分 析 可 以看 出, 融 市场 比较 成 熟 是 其 改 金 革 的前提 , 步放 宽管制 是其 改革 步骤 , 逐 即在金 融 市场 比较成 熟的 条件 下推 进 利率 自由化 。中 国不
维普资讯
第2 4卷第 5 期
2 0 年 9月 07
河 北 工 业 科 技
H e e o r a fI d sr lS in ea dTeh oo y b i u n l n u ti ce c n c n lg J o a
Vo . 4 No 5 I2 . .
E e ’n e a d l s o sd rv d f o ’ t r s a e l e a ia i n x re c n l e s n e i et r m I e e tr t i r l to o l c S 0 l c t m n b I l l z 0

美国金融自由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自由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自由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美国的金融改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内,通过完善资金融通市场、规范资金融通主体行为来提升金融效率,促进金融为实体服务;对外,掌握全球货币发行权,通过货币工具提升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影响力。

尽管美国金融改革经历时期长,其间也产生过多次对金融机构的冲击,甚至出现金融危机,但总体上来看,自由化改革的推进提升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既正面作用经济增长,也利好金融机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希望借鉴美国金融自由化的经验、金融市场变迁的历史和金融机构的分化经验,得到推进中国金融改革的些许启示,探究中国金融市场可能的变迁路径。

美国金融自由化历程回顾总结美国20世纪初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历程,有如下特点:制度设计贯彻市场化原则。

美国稳步推进利率制度、汇率制度、市场运行机制等市场化进程,最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美元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

>>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点击进行浏览…金融功能体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原则。

美国致力于提高金融作为资金融通中介的效率,体现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比如通过降低业务范围限制来顺畅企业融资行为,再比如通过美元国际化来实现美国作为全球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利益。

注重培育金融市场和壮大金融机构。

美国具有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金融业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改革路径上稳中求进。

尽管美国的自由化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冲击金融体系,甚至产生过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浪潮,但稳中求进的改革路径最终被认为是成功的金融自由化案例。

美国经历近百年的渐进式金融改革,始终以改革带来的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和原则,最终形成了利率市场化、浮动汇率制、美元国际化和资本流出入基本无限制的金融体系,金融发挥了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同时金融业也成为美国经济支柱行业,金融保险业占GDP比重由1947年的2.4%提升至2011年的8.3%。

启示一: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伞形监管,货币政策传导以利率为核心监管体系:伞形结构,注重立法在经历了制度改革、市场变迁、机构更替过程后,美国最终选择的是以美联储为核心的“双线多头”伞形金融监管结构,具体结构如下:双线多头监管。

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

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
股市 发生 大 崩盘 从
具有长期稳定 的特 点 , 以将之投 资到 电力 、 可 石油 、 讯 、 通 铁路 、
高速公路 、 口、 港 盐业 、 烟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 建设项 目, 这 些项 目具有资 金需 求量大 、 资回收期 长 , 投 资回报 率高 、 投 但 风 险小 的特 点,恰好符合社会保 障基金可以长期使用但必 须低 风
要 原 因 , 12 对 99年 股 灾 起 了 推 波 助 澜 的作 用 , 而 认 为 , 从 商 业银 行 不 应该 参 与 证 券交 易 。
大萧 条期 间 , 美 银 行 的 13 即 100家 银 行 倒 闭 , 全 / , 10 信
用 体 系遭 到 毁 灭 性 的 破坏 。13 年 , 成 立 专 门委 虽会 调 9 1 美困 查 和研 究 大 危机 的 成 .调 查 认 为商 业 银行 、 券 、 险 ( . 证 保 尤 其 是 前 两 者 ) 机 构 、 金操 作 t 混 合 是 引 发 大 萧 条 的 主 在 资 的

美 国 金融 自 由化历 程
1 大 崩盘 引起 大管 制 ( ( 纪 3 - 0年代 ) 、 2世 ) 06
从美国的金融发展史来看 , 早期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 内 , 直反 对 对 金 融业 采取 集 中 化 控 制 , 融 体 系实 行 自 一 金
律 原 则 , 而 金 融 业 的 稳健 性 、 动 性 及 服 务规 范 都 缺 乏 严 因 流

现问题及时处理 , 确保 社会保障基金 的安全有效运营 。
2 社会保 障资金 的部分非货 币化 。国家按地区核定 可维持 、 基本生 活条件的标准 , 个人及用人单位缴 费后 , 国家直接 发放社 会保 障券 , 其实质是国家对个人发行的长期债 券 , 作为 泼成 员拥 有 日后从 国家获得物质 帮助 的索取权 凭据 。当该社会成 员发生 法定情节需获得国家保护时 ,可 以直 接在法定机构 兑换 为食品 券、 住房券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实物 券 , 剩余部分国家可 以按 照

美日两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

美日两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

美日两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作者:谢端来源:《中州学刊》2008年第02期摘要:金融全球化改变了金融市场的面貌,也对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挑战,各国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监管之路。

在金融全球化之下,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呈现出趋同化的趋势。

我国在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时也应该注重借鉴国际经验,美国、日本两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具有各自的特点,对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革新和金融监管模式的完善都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监管理念;金融监管模式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066—03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着通往有效监管的途径。

尽管每个国家都是根据本身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改革的路径与模式,但在金融开放、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环境下,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也出现了趋同化的趋势。

首先是金融监管理念的趋同化,各国在改革中都强调放松政府管制,加强市场约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能够纠正市场失灵的有效金融监管制度。

其次是金融监管体制完善的趋同化,各国在改革中强调建立与金融混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模式,强调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也应更加强调国际共性,充分比较与借鉴各国经验,找出一条更为合理可行的改革路径。

下面比较美日两国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共性与特点,分析其有效监管的特征,以其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有所借鉴。

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分析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与其先进、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密切相关。

但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改革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市场主导:监管制度的改革往往是对经济发展现实的适应;二是监管法制化: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每一步发展,都配以相应的立法,监管方式也是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与金融司法制度的完善几乎是同步的。

拉美国家金融自由化历程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拉美国家金融自由化历程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年增刊
% & ’( )* + & , ). / 0 ( 1 . 2 3 & , 4 )2 0 ( )* 2 . & )* + 5 0 + * 2 . & )1 ! "##$ 6’77+ 0 8 0 )2
拉 美 国 家 金 融 自 由 化 历程 及 对 中 国 金 融 改 革 的 启 示 李雪 飞
! 中图代以来" 金融自由化理论几乎影 响了世界上所有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金融深 化" 在发达国家表现为放松金融管制 ( 每个国家的 金融结构都是植根于本国特定的产业结构 ) 产权制 度和法律体系 " 甚至文化和民族性格也都对金融结 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 因此" 金融改革和自由化 进程不可能脱离这些制度特征而仅依据理论上的某 种单一模式进行 " 这也 是制度变迁过程中 & 路径 依赖 ’ 的表现 (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 货币化 ’ 程度低 ) 金
一 ! 金融自由化理论
金融抑制制度所导致的低效率甚至经济失败" 是发展中国家开展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原因 ( 美 国经济学家麦金农 ! O W b . ))& ) # 和肖 ! 6V* T # 开 创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
融制度双重性) 金融市场落后 ) 金融管制严格等问 题 " 存在一定程度 的金融抑制 ( 为了刺激金融 增 长 " 应该实行金融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措施( 金融自 由化有利于提高国内私人部门储蓄的报酬" 使其有 更多机会分散持有金融资产( 储蓄率的提高扩大了 金融机构的规模 " 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了更多的资 A9

日本(美国等)金融法制改革给我国的启示

日本(美国等)金融法制改革给我国的启示
2 . 日本 金 融 法 制 改 革 给 中 国 的启 示
2 . 1 日本 金 融 法 制 的 改 革
日本在 2 0 0 9年修 改 了《 商品期 货交易 法》 和《 金 融商 品交 易 法》, 此次修改规定金融 商品交 易所 可以将从 事商品期货市场业务 的公 司 子 公 司 化 或 并 开 拓 商 品期 货 市 场 。 金 融 商 品 交 易 所 的持 股 公 司可 以将从事商 品期货 市场业务 的公 司子公 司化 ( 须 得到在 内 阁总理许可 ) ; 同样 , 商品交易所 ( 其 持股公 司) 也可 以开设金融商 品交易所 。 日本政府在 2 0 1 0年 6月又 提 出了 “ 新成 长 战略 ” , 预计 要在 2 0 1 3年底之前 , 尽 快实现创设综 合交易所的措施以及相关制度 。 在2 0 1 2 年 9月 . 日本 国会 通 过 了 “ 改正金 融商 品交易 法等部 分 内容 的法 律 ” 。 法 律 进 一 步 完 善 了综 合 交 易 所 的 制 度 : ( 1 ) 新 增 了由行政法规规 定 的商 品期 货交 易法 中 的部 分商 品 ; ( 2 ) 新 规定 中不 包 括 仅 从 事 商 品 关 联 市 场 衍 生 品交 易 的 市 场 ; ( 3 ) 商 品 关 联 市场衍 生品交易 的 中介 、 代销和代 理等作为第 一种金 融商品交易 业, 从 而使证券公司可 以参与商 品衍 生品交易 ; ( 4 ) 金融 商品交易 所可 以设定仅从 事商 品关联市场衍生 品交 易的交易 资格 ( 商 品交
日本 ( 美国等 ) 金融法制改 革给 我 国的 启示
◆李 秀娟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 1 0 0 0 0 0 )
【 摘 要】 国家的进步 离不 开金 融经济的发展进 步 , 本文结合 中国金

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

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

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开放来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主流。

美国一直是金融自由化的排头兵,在其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创了金融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而同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其金融自由化却遭到了众多指责。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甚至认为金融自由化是促成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泡沫经济严重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转轨的进程推开的,中国正在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金融开放的代价与收益孰重孰轻我们还不能下定论。

多借鉴别国经验,适时调整策略,把握住机会,加快金融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主流,并进一步赢得自身的发展仍然是当前中国的重大课题。

一、美国金融自由化历程1、大崩盘引起大管制(20世纪30~60年代)从美国的金融发展史来看,早期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反对对金融业采取集中化控制,金融体系实行自律原则,因而金融业的稳健性、流动性及服务规范都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定。

当时银行、证券、保险可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既可办理信贷业务,又能进行证券投资、从事保险、信托业务。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年代。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发生大崩盘,引发银行挤兑存款风潮,许多银行倒闭,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进而威胁到大量企业的经营和生存。

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30年代大萧条。

大萧条期间,全美银行的1/3,即11000家银行倒闭,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1931年,美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和研究大危机的成因,认为,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尤其是前两者)在机构、资金操作上的混合是引发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对1929年股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认为,商业银行不应该参与证券交易。

在此背景下,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Glass Steagall Act),实施分业经营原则。

日本金融制度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金融制度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金融制度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文/李丽娟王健李维斌一、日本金融改革的内容(一)利率渐趋自由化。

日本的利率自由化,首先是从有价证券的利率自由化开始的。

70年代以后,日本的存贷款利率也在向自由化发展,但比有价证券缓慢得多。

1978年6月以后,日本银行逐步取消了资金市场(包括短期拆借市场、票据买卖市场、外汇市场)的利率控制,使银行间的资金往来不再受利率上的制约。

1979年,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在日本开始发售,这是战后日本最早的自由利率日元存款。

从1985年起,日本政府再度放松对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限制。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允许银行开办浮动利率存款;1985年10月,一些银行开办了新的“超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自由。

至此,自由利率的存款已具备了三个档次,但是,这些自由利率的存款并不是完全自由的,除了受到最低面额、发行总额的限制外,日本政府还规定了利率的最高限。

直到1987年,日本政府终于取消了对上述自由利率存款的一切限制,使利率最终实现了自由化。

(二)金融制度转向“综合化”。

“综合化”是相对“专业化”而言,是指各类金融机构突破原有的专业化业务分工,综合经营多种金融业务。

年,日本新《银行法》的出现,是日本金融制度进入综合化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银行法》明确规定了银行可以经营国家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政府保付债券的买卖。

由此,打破了证券公司独家经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格局,它加剧了银行与证券公司的矛盾,从而对金融制度由“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大的金融机构开始突破专业化分工,从事综合化经营,很多小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也不再局限于狭小的业务范围内,如很多信用金库都成立了证券部,积极筹备开办有价证券买卖业务。

至此,日本金融机构“专业化”的严格业务分工已名存实亡,“综合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

(三)金融业务多样化。

金融业务多样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金融工具(或说金融商品)多样化;二是由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合作而产生的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多样化。

金融自由化经济分析论文

金融自由化经济分析论文

金融自由化经济分析论文金融自由化经济分析论文金融自由化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逐步放宽对金融行业的管制,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内部市场。

这种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扩大,不过自由化的优势和劣势也令许多争议不断。

本文将详细分析金融自由化对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挑战和风险。

第一部分:平衡和趋势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领域,对于金融自由化,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市场、历史和当前的局势。

在世界各国的范围内,金融自由化变得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支持。

许多人认为,自由化会带来更大的市场竞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带来过度波动、不可控的影响和更严重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自由化的历史是长期的,世界各国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有的国家采取了无限制的声誉,允许金融市场自行发展和运作;其他国家则继续强调管制和限制,防止金融市场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扩大自己的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并采取更灵活的方式监管金融业务。

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各国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逐步自由化的目标。

第二部分:优劣和解决方法金融自由化的优势和劣势是多方面的。

首先,金融自由化可以加强市场竞争,促进效率的提高,其中包括降低金融成本和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本地市场。

其次,自由化还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贸易,扩大市场范围,促进经济的全球化。

另外,自由化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金融自由化同样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和风险。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过度波动,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浮动和不稳定性。

如果市场波动过大,经济可能会受到重大冲击,众多公司和企业也可能面临破产和倒闭的风险。

此外,金融自由化可能还会导致不公平的发展和竞争,从而导致一些地区的贫富差距加大,个人和家庭也面临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金融市场和企业,政府必须采取恰当的措施。

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经验与借鉴

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经验与借鉴

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经验与借鉴内容摘要:二战以后较长的时间内,日本政府对金融部门实施了相当严格的监管。

随着经济的腾飞,日本放松金融管制的内外部压力日益增强。

20世纪70年代,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久,日本开始了以去监管化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资本项目开放、放松证券市场管制,以及放宽分业经营限制。

之后,日本又进行了以结构改革为核心的金融“大爆炸”。

当前,中国与金融改革之前的日本有一些相似之处,包括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拥有相当高的储蓄率,持续增长且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等。

日本金融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改革,经验借鉴,日本一、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20世纪20年代日本银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危机,尤其是1927年的银行业恐慌,促使日本政府开始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二战时,日本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自1937年以来,日本实施了战时资源动员体制,由政府规划和控制经济资源的配置,大力干预私人银行的管理和信贷分配。

在美国占领时期(1945-1953),日本采取了一些与美国类似的金融管制措施,如严格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严格控制利率;压抑证券市场,少有股票发行;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

这一监管框架,或多或少地持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Hoshi和Kayup,2000)。

之后,日本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推动了金融自由化改革。

(一)在财政赤字不断积累的情况下,放松对债券市场的限制,进而引发利率自由化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增速的降低,在税收较慢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的共同作用下,日本积累了巨额财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加大政府债券发行的规模。

政府债券发行的增加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变化。

日本大藏省(财政部)于1977年被迫开放债券二级市场,并且在1978年通过公开拍卖发行债券。

政府债券二级市场的扩张使投资者不必选择利率回报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银行储蓄。

应用文-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应用文-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金融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同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1863年,针对美国“自由银行业”时期的混乱,美国国会通过了《国民货币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银行监管制度。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各国颁布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种涉及金融业管制的法规、条例,而随着经济、金融发展的进程,这些条例与法规也在不断更改、演变着。

金融业最早诞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因此也最早接受了金融风暴的洗礼,考证西方金融业发达国家的监管历程,我们可以获得深层次的启迪。

一、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一)从自由走向管制西方典型的商业银行的产业,是以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为标志的。

作为一家私人股份公司,英格兰银行筹集了120万英镑的资本,开始的业务主要是对政府贷款以支持英国的对法战争,后来则主要从事资金存放这一典型的商业银行业务,利润来源主要是票据业务、对公司的短期贷款和政府债券的流通管理。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出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亦纷纷建立自己的商业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是仿照早期的英格兰银行建立的。

1782年成立的北美银行是美国的第一家商业银行。

1784年又成立了纽约银行和马萨诸塞银行。

这三家最早的商业银行当时只通过购买短期期票发放短期贷款。

1859年法国成立信贷银行,1873年日本成立第一国立银行。

这些银行都是模仿英格兰银行而建立的具有现代商业银行性质的私营股份银行,它们经营的业务均为较典型的商业银行的资金存贷和其他信用业务。

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如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特征。

其业务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亦极其丰富,以至于被人称作“金融百货公司”。

不过,一般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三大类:即资产业务(亦称“授信业务”),负债业务(也叫“受信业务”)和中间业务。

虽然在银行业的出现及以后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关于银行的专门立法,但与银行相关的立法则很早就存在了。

应用文-日本外汇自由化的经验与教训

应用文-日本外汇自由化的经验与教训

日本外汇自由化的经验与教训'1998年日本修改《外汇法》,实现了外汇交易的完全自由化。

任何人可以不经允许地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人购买日元。

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情况,任何人可以在日本投资任何资产。

目前日本拥有世界第三大外汇市场,东京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超过90万亿美元,这一数据是日本进出口总额的100多倍。

外汇市场参与者大部分是金融机构。

在40年前,日本外汇交易还被原则禁止,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水平上。

本文选取了日元自由化进程的几个重要事件,并指出需要汲取的教训。

(一)1964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IMF)第八条款并加入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64年,日本接受了IMF第八条款。

为了满足第八条款的条件,日本完全解除了对经常帐户的限制。

为了加入OECD,日本也必须遵守“资本帐户与无形贸易自由化准则”。

该准则允许成员国对一些特定操作保留一定的限制措施,但一旦保留的限制措施解除,成员国将不能引入任何限制措施。

在加入OECD时,日本保留了一定的限制。

但是,随着日本对资本流动的放松管制,保留的项目不断减少。

当时,日本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360日元,直到1964年,日本对美国一直为贸易赤字。

(二)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对外贸易赤字不断累积。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了声明,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之间的挂钩,并对进口品加征10%的附加税。

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受到了挑战,黄金变成一种一般商品。

这一宣布之后,世界外汇市场一片混乱。

除了东京外汇市场之外,其他市场都被关闭了。

日本持续干预外汇市场,在长达两个星期内继续按照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固定汇率购买美元(有人认为,这种非冲销的日元供给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

日本人将此次日元升值事件认为是国家危机,因为当时他们认为日本经济是脆弱的小国经济。

事实上,自1968年以来,日本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开放来促进各国的成为主流。

美国一直是金融自由化的排头兵,在其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创了金融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而同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其金融自由化却遭到了众多指责。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甚至认为金融自由化是促成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泡沫经济严重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转轨的进程推开的,中国正在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金融开放的代价与收益孰重孰轻我们还不能下定论。

多借鉴别国,适时调整策略,把握住机会,加快金融开放融入国际主流,并进一步赢得自身的发展仍然是当前中国的重大课题。

一、美国金融自由化历程1、大崩盘引起大管制(20世纪30~60年代)从美国的金融发展史来看,早期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反对对金融业采取集中化控制,金融体系实行自律原则,因而金融业的稳健性、流动性及服务规范都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定。

当时银行、证券、可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既可办理信贷业务,又能进行证券投资、从事保险、信托业务。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年代。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发生大崩盘,引发银行挤兑存款风潮,许多银行倒闭,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进而威胁到大量企业的经营和生存。

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30年代大萧条。

大萧条期间,全美银行的1/3,即11000家银行倒闭,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1931年,美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和研究大危机的成因,认为,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尤其是前两者)在机构、资金操作上的混合是引发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对1929年股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认为,商业银行不应该参与证券交易。

在此背景下,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Glass Steagall Act),实施分业经营原则。

之后,又相继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等一系列法案,逐渐完善和强化了相应的法律和规则,逐步形成了分割金融市场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框架。

在40年代~60年代,美国各金融机构主要进行专业化经营,经营范围比较狭窄,经营业务也相对简单、安全。

储蓄和贷款协会、信用社、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这些主要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相安无事,也很少出现经营失败,金融业处于平稳祥和的长时期繁荣之中。

在此期间,每年破产、被迫关闭的银行平均不到10家。

2、管制引发银行业力拓海外市场(20世纪60~80年代)60年代未,随着战后各国,特别是德、英、法、日等国经济进入持续快速的发展期,国际贸易相应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量增加。

当美国大多数金融机构还在紧盯着如何切分本国金融市场,又被“Q条款”与禁止商业银行跨州经营等各种限制性法规捆住双脚时,花旗银行开始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业务,获得了巨大成功。

因为,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不会受到国内法律的严格监管,不仅可以翻过分业经营的“防火墙”,绕过禁止跨州经营的“篱笆”,还可突破利率管制的“天花板”。

花旗的成功,让其它银行纷纷效仿,趋之若鹜。

到了70年代~80年代,美国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已经占据了领先地位,到1990年,有100家以上美国银行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资产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

3、以创新抵御利率、汇率风险(20世纪60~80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制开始形成,金融业的经营面临着经济的巨大变化。

时势世事的巨变使得美国国内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严重加剧,这给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规避风险,求得生存与发展,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大量的金融创新。

主要包括:(1)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如可变利率存款单、可变利率抵押契约、可变利率贷款等;(2)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协议。

这些金融创新从60年代开始,70年代日益活跃并成为时代特征,许多重大的金融产品创新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到80年代逐渐蔓延至全世界,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

4、创新与监管的较量引发开放(20世纪70~80年代)70年代中后期的金融创新已经不仅仅是出于规避风险的创新,而发展成了有意识的规避监管的创新。

由于金融业较其它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因此从另一角度看,谁能开发出规避政府监管法规的产品,谁就能拓展新的经营空间,谁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因此,规避政府监管,也就成了这个行业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平台。

金融创新与政府监管的较量,使得金融自由化不断推进。

为了规避利率管制,各个金融机构想尽办法。

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推动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出现,商业银行创造出“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超级可支付命令(SNOWs)”等新的法宝。

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冲击以及银行的积极游说,考虑到金融业主体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利率管理水平,放松利率管制能改进大部分利益主体的福利,美国金融当局对银行法进行了修改。

在《储蓄机构取消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储蓄机构法规》(即《格恩-圣杰曼法》)相继出台后,1986年4月1日,美国彻底实现了利率自由化,迈出了金融开放最实质性的一步。

5、金融自由化的基本实现(20世纪90年代)90年代是美国金融开放发展最快的年代,其中银行业的金融开放成为自由化的主要部分:(1)银行控股公司的发展打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

银行控股公司是为了持有一家银行的股票(股本)而成立的公司。

通常控股公司只持有一家或多家银行在外流通股票的一小部分,能跨州、跨国扩展业务,并从事联邦法规禁止的业务,如从事包销证券、代理保险、房地产经纪管理咨询等活动,因此能绕过政府的管制。

(2)银行业务的全面扩展。

首先是银行争取到了投行业务。

面临日本、加拿大、西欧等国在连锁“金融大爆炸”之后建立的大型银行的竞争,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加上美国银行业为争取进入投资银行业多年所做的努力,使得美联储在1986年通过了一项允许部分美国银行提供有限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

之后又进一步在此领域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

其次,尽管还存在部分限制,但银行在保险业务方面得到了突破。

经过商业银行多年的不懈努力斗争,货币监管局终于允许美国联邦政府授权成立的银行经营新证券的承销、销售规定的保险产品以及其它以前被禁止或限制的业务,但同时规定:新业务必须由一家独立子公司经营,并对子公司的经营条件进行了约束。

再次,银行开始涉足证券中介服务。

在1990年代中期,许多银行,特别是大型货币中心机构,已经普遍开始提供证券经纪业务和投资咨询服务。

在1997年和1998年,美国国会取消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互收购的限制,允许银行涉入非金融业。

(3)跨州经营解禁带动银行并购潮。

1994年,国会通过了《里格-尼尔洲际银行与分行效率法》和《里格-尼尔社区发展和管制改革法》,首次赋予了美国银行更大的跨州吸收存款、将跨州收购的附属银行设立为分支机构的权力。

到1997年6月,美国金融市场已不再是相互分割的了。

随着跨州经营的解禁,银行并购浪潮便风起云涌,金融市场的融合全面推开。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90年代末,金融自由化理论要求的五个条件【(1)取消利率管制;(2)废除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限制;(3)金融市场自由化;(4)资本流动自由化;(5)汇率自由化】美国都已经基本具备。

1999年11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生效,意味着在美国实行了近70年、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对国际金融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走向终结。

它标志着美国金融业甚至世界金融业进入了新纪元,金融管制放松、全能银行(合业经营功能齐全)将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开。

二、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1、二战后日本的金融制度(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日本金融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

在战后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建立的金融体制具有以下特点:(1)日本政府在金融业中占居主导地位,大藏省行使着金融行政职能。

在当时恶劣的经济条件下,日本建立了政府严密控制下的“护送舰队式”的金融体制,使银行在经营上受到政府高度管制的同时亦受到相当严密的保护。

(2)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日本实现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企业所需的绝大部分巨额资金都是通过借款方式从银行获得的,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以1970年为例,日本的间接金融比重高达87%,而美国只有47%。

(3)主银行体制。

所谓主银行体制(Main Bank System),是指某一家或几家银行既是特定企业外部资金的最大提供者,又是该企业的大股东。

这种安排排斥、削弱了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的正常监督和市场对企业行为的激励与调控,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日本金融体制的三个基本制度之间在功能上存在着高度的依存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日本金融体制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以限制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业务严格分工、金融市场封闭、政府对金融的巨大干预性为特征的限制性金融体系。

2、政府主导的“渐进式”自由化(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7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日本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管制的国内与国际因素不断涌现,日本金融业逐步踏上了自由化之路,主要表现在:(1)资金估计由短缺变为过剩,冲击了传统的金融体制。

首先,大量“余裕”资金的存在促进了证券回购市场的发展,并由此引发了银行业同证券业的竞争。

证券公司所进行的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证券回购业务的迅速发展,“破坏”了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之下证券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均衡关系;其次,由于日本大企业采取“减量经营”的方针,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不断减少进而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不断减弱,这就加速了银行同质化的进程,并引发了银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

新的国内经济环境要求打破传统金融体制的束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