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包括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3、内环境及稳态:人体的细胞、组织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4、心指数 = 心输出量 / 身体表面积5、安静状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导致二、问答。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2、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实现途径?(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中枢对各种刺激分析判断;通过传出神经将反应信息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或靶组织、靶细胞,从而引起特殊生理反应。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与外来的神经、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生物节律除了以上三种调节方式,各种生理活动还会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反应快、准确、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7、举例说明反馈控制系统的两种形式。
反馈控制系统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1)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可逆的。
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2)正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是不可逆的。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二)1、用“离子学说”解释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细胞膜内K+浓度远大于膜外,而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概要一、磷酸原供能系统糖、脂肪(蛋白质)——CP+ADP(磷酸肌酸)——C+ATP(肌酸)概念:通常是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功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能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中间产物。
主要供能项目:高功率输出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二、糖酵解供能系统概念:只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能量系统。
功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物质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1分钟高功能输出项目,如400米跑,100米游泳衡量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常用指标:血乳酸三、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概念: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
四、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征。
神经、肌肉和腺细胞兴奋性最高,称为可兴奋细胞。
可兴奋细胞在接受刺激后将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
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一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值是评定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最简易指标。
引起细胞兴奋的阈值不是唯一的。
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称动作电位。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称神经冲动。
五、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可兴奋组织有:肌肉、神经和腺体。
3、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4、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排尿、分娩、凝血),负反馈(血压、体温)肌肉1、肌肉的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2、三联管: 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未池构成的复合体。
3、骨骼肌的收缩基本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4、肌纤维类型分类:○1按收缩特性及色泽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2按收缩速度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3按收缩及代谢特征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4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5、肌纤维生理特征:6、引起组织(骨骼肌)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7、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8、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血液1、血细胞分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循环1、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2、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3、心动周期: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4、心力贮备(泵功能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5、动脉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6、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7、血量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
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在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8、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1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量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运动生理学概述①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集体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科学。
②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③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④运动生理学的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⑤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动物实验法【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人体实验法【实验室测试法和运动现场测试法】⑥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和实验对象不同可分为: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
⑦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的关系:宏观水平研究深入到微观水平研究、宏观研究知道微观研究。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
①新城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②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成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③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的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除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最需要的过程。
④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星峰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
⑤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
⑥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兴奋活动、抑制活动。
⑦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⑧适应性:生物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⑨生殖: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是男性个女性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在适宜的环境中结合时,可孕育出与他们相似的子代个体的生理过程。
第三节人体生理技能的维持与调节①生理技能调节的途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和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
2、和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
3、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o4、气体交换的动力是o5、尿的生成包括三个环节,具体是、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6、免疫可分为免疫和免疫,前者也称为先天性免疫,后者也称为获得性免疫。
7、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方法有和o二、单向选择题1、条件反射属于()。
A.非自动控制系统B.负反馈C.正反馈D.前馈2、抗体一般由()产生。
A.B淋巴细胞B.T淋巴细胞C.NK细胞D.K淋巴细胞A.合成ATP和CPB.参与肌肉收缩3、钙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oC.参与肌肉收缩和糖原分解D.参与肌细胞内的能量生成4、跳远的踏跳中蹬起动作属于()收缩。
A.向心B.等长C.离心D.等动5、头后仰时引起上肢及背部的()紧张性加强。
A.伸肌B.屈肌C.拮抗肌D.背肌6、头后仰时•,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o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D.无变化7、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肠胃活动()o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D.加强和减弱8、在人体内被称为应激反应的系统是()o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B.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C.下丘脑-腺垂体-性腺系统D.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系统9、如果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全血量的(),对正常生理活动无明显影响。
A.10%B.20%C.30%D.40%10、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的影响。
A.呼吸深度B.呼吸频率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D.胸廓肌肉11、每博输出量增加,主要会引起()的升高。
A.收缩压B.舒张压C.外周静脉压D.中心静脉压12、速度训练使肌肉增粗,属于()oA.肌原纤维型功能肥大B.肌浆型功能肥大C.快肌纤维增多D.慢肌纤维增多13、能使优秀运动员腿部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A.短B.中C.长跑D.马拉松运动14、有意识的行为是由大脑皮质()部位所完成的活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酸性物质主要有(碳酸)和(固定酸)2.Ph值为7是(中性),大以7为(碱性),小以7为(酸性)。
3.血浆PH值呈(碱性),肉类为(酸性)食物,蔬菜蔬果为(碱性)食物4.肌肉力量按收缩形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按身体某一部分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按功能表现可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5.(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6.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种形式7.稳定状态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8.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局部疲劳)、(整体疲劳)、(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呼吸系统疲劳)等。
9.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中的恢复),第二阶段是(运动后的恢复),第三阶段是(超量恢复)。
10.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分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和(动作自动化)11.人体脂肪分为(必需脂肪)和(储存脂肪)12.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13.体适能按组成要素不同可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二、名词解释1、肌肉力量: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2、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后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3、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4、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5、极点:内脏满足不了运动系统的需要,而产生一些难受的生理反应,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或稍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些不适感觉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的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心率趋于平稳,使得训练者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第二次呼吸。
运动生理学的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2.体重:是人体各部分(骨骼,骨骼肌,关节,韧带,脂肪组织等)的总重量,即以重量为单位的人体各组成成分的总和。
3.体质指数:是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
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4.运动性免疫抑制:在长时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可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染率上升。
所以将这一种由于运动为诱发的免疫功能降低现象称作运动性免疫抑制。
5.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6.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记载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7.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
8.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10.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接受免疫细胞的组织11.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免疫反应)。
12.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13.肌肉横断面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
14.静力性力量练习: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得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15.动力性力量练习: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16.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17.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18.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惊醒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19.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力的力量训练方法20.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惊醒的力量练习方法21.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运动生理学复习材料.doc
运动生理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以两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时间。
2、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F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3、外抑制:额外刺激引起原有条件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抑制。
4、消退抑制:条件刺激氏期不强化信号失去意义条件反射减弱或消失。
5、分化抑制:区分为条件刺激相仿的刺激的能力。
6、条件抑制:条件反射形成后阳性刺激加上附加刺激不强化则条件反射抑制。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溶剂百分比8、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而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时间肺活鱼在最大吸气Z后,以最快速度进行呼气,记录着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10、速度素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11、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12、眼震颤:张体绕纵轴旋转时,眼球不自主的运动。
13、超限抑制:由于过强或过长的刺激超过了人脑皮质神经的工作承受能力,为防止皮质细胞受损害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
14、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5、AT (无氧阈):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到大量动用无氧代谢的临界运动强度。
通常以血乳酸达4mmol/L浓度來表示。
1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性屮枢的关系得到改善,动力定型恢复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白如。
17、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冇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収的氧量。
也称最大吸氧量。
18、极点: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心率剧增、情绪低落等症状。
19、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1、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
2、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阈刺激:阈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5、前馈:控制装置仅根据干扰信息发出控制信号的方式称为前馈,如赛前状态。
6、生殖: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7、神经-体液调节: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8、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
9、反馈:在人体身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
人们常常用反馈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10、反射弧: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11、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2、局部体液调节: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13、生理学: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14、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
CP + ADP→C(肌酸)+ATP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机体能量的利用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6、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
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 TP、CP组成供能系统。
时间短、供能量少、能量输出功率大、不需要氧,无乳酸的产生。
是高功率项目的物质基础,可以通过其功率输出评定运动能力。
2、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总量较多、时间较短、功率较大、不需要氧、最终产物是乳酸。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指标,是1min 以内要求高功率能量输出项目的物质基础。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制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4、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5、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P24①能量对无氧运动的反应:急性运动开始的能量主要来自ATP、CP的分解,但供能总量低,仅能维持持续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运动如果要大强度维持,则需糖酵解供能的参与,虽功率输出较系磷酸原系统低,但功能总量较之高,因而维持运动的时间延长。
由于产生乳酸,不能长时间运动。
②能量对有氧运动的反应:低、中强度运动中,机体可以满足运动氧的需要,从而有氧代谢主要提供能量供应。
但在运动开始后时,由于呼吸反射迟缓以及氧的运输滞后,导致短时间内一无氧代谢为主。
随着呼吸、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氧的需要,有氧代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③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6、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肥胖: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2、极点: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3、碱储备:生理学常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储备。
4、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5、体质指数(BMI):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
6、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及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
7、家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加。
8、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9、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将在各器官内重新分配,骨骼肌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肌肉产热的增加,皮肤血流增多,这就是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
10、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
11、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的机制,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12、异常自身调节: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称为异常自身调节。
13、有效虑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14、期前收缩:在心肌正常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可使心室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4.等张收缩:指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特点:张力>阻力,长度缩短。
动力性、做功的。
5.等长收缩: 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特点:张力<阻力,长度不变。
静力性、不做功。
6.体液:指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7.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的血浆中H2CO3能解离出的CO2的毫升数来间接表示,正常为50%~70%.10.心力储存: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功能储备,或心力贮备.11.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1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13.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14.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约19-20ml).15.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16.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17.排泄: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
这些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即排泄。
排出体外的物质称排泄物。
18.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经体液传递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19.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机能稳定性.2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21.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姿势反射.22.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问答:1.试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答: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的现象。
2.最大吸氧量:人体在严格定量控制的运动器械上进行全身大肌肉肌群的递增运动负荷的力竭运动中,当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的供氧能力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最高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3.极点: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常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功能状态称为“极点”。
4.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5.内环境:是人体内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
体内细胞和外环境进行交换的桥梁。
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7.热习服:在热环境下持续重复训练,可逐渐提高克服中暑与热疲劳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为热习服。
8.基础心律:是指清晨醒来之际的心率,基础心率十分恒定。
9.敏感期:是指人们某种素质发展的较快的一段关键时期。
10.间歇训练:由重复的短时间运动组成,期间都有短暂的恢复期,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以及间歇时间。
11.阈值:生理学中把能引起组织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值。
12.心力储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心力储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
13.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已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一二三秒末的呼出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一二三秒得时间肺活量。
健康成人第一秒为83%,第二秒为96%,第三秒为99%。
其中以第一秒的时间肺活量最有意义。
由于有时间的限制,时间肺活量不仅能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更能反映肺的弹性变化以及气道是否通畅等情况。
14.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暂时下降的现象。
15.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6.博出量:每博输出量是指左右心室每次收缩所能射出的血量。
17.时值:用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时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时值越小,表明组织兴奋越高。
1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9.氮平衡:机体从食物中摄入氮和排泄氮之间的关系,正常人食入的蛋白质等含氮物质可以补偿含氮物质代谢,产生的含氮排泄物。
20.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收缩与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1.氧热价: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过程中,每消耗—L 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22.体适能: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23.动作电位:当各种组织受到刺激时,手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产生一次电位变化。
24.心泵功能储备:指个人在剧烈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最大输出量与静息时心输出量之差。
25:体温:是反应机体产热与散热平衡的一个精确指标。
1.血(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2.胸(由肺的回缩力,大于)3.按照(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4.一般(100-120次min—1,10-30min)5.体温(下丘脑)6.脊髓(传导,先交叉后上行)7.训练(越短)8.在一定…消耗(剧烈,明显)9.运动技能(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觉性)10.长期(糖酵解系统)11.生命(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适应性)12.在一定…肌肉(反比,零,等长)13.形成(心室射血,外周阻力)14.中学(心搏峰,最佳心率范围)15.肌细胞(氧分压差,强)16.间歇(尚未恢复)17.儿童(大于,正氮平衡)18.磷酸(A TP-PCR,ATP,PCR)19.剧烈(加快)20.体重(身高平方)21.速度(动作速度,位移移动)22.肌肉(缩短收缩,等长收缩)23.心血管(心率减慢,心脏泵的功能改善)24.呼吸(内呼吸,外呼吸)25.机体(肺呼吸系统,肾脏泌尿系统)26.三种(脂肪,糖)27.运动处方(健身运动处方,竞技运动处方,康复运动处方)1.分析比较两类肌纤维形态,生理功能代谢特征和运动能力的关系?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直径较慢肌纤维大,肌浆网较慢肌纤维发达两倍,所以快肌纤维释放钙离子进入肌浆网的速度大于慢肌纤维,收缩时力量比慢肌纤维大。
ATP的活性高,而慢肌纤维线粒体数量较快肌纤维多且直径大,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比快肌纤维多,血液供应较好。
生理功能:a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与肌浆网和ATP活性有关。
B收缩力量:快肌纤维力量比慢肌纤维大,并且快c大于快a大于快b大于慢肌纤维。
C抗疲劳能力:慢肌纤维抗疲劳性比快肌纤维强,慢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强,有充足的促能,产生的效率也高于快肌纤维。
代谢特征:快肌纤维中参与无氧酵解过程的酶活性较慢肌纤维高,快肌纤维无氧能力较慢肌纤维高,促进糖酵解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快肌纤维是慢肌纤维的2—2.5倍,肌糖浆的含量快肌纤维也高于慢肌纤维。
慢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高于快肌纤维,不仅细线粒体的含量多,而且细粒体中各种氧化酶的含量也高,肌红蛋白含量多,毛细血管多供氧能力高。
运动能力的关系:慢肌纤维的百分比高对长时间耐力项目的运动员有利,而快肌纤维占优势的运动员可能较适合于短距离和力量项目。
2.分析最大吸氧量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大吸氧量的机制包括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中央机制是指左心室最大心输出量及体循环中血管运输氧的储环节,而外周机制是指运动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影响因素:a遗传最大吸氧量受遗传影响最大;b年龄和性别最大吸氧量在青少年时期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青春发育期男女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大男性的最大吸氧量比女性越来越大;c训练:从事不同项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是有明显的项目特征;d停训:训练可使最大吸氧量增长,停训会导致心率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消退,也显示出训练对最大吸氧量的效应的可逆性。
)3.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产生机制(极点的机制: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过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和氧供不足,乳酸堆积血液PH值向酸性偏移,机体内环境改变不仅影响肌肉兴奋性还反射性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紊乱,这些功能失调刺激传入大脑皮层使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破坏,出现极点现象。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是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缓致使没分需氧量减小,使机体缺氧状态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加强,运动定型恢复,人体各项功能活动进入稳定状态。
)4.氧解离曲线的特征和生理意义(氧解离曲线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即表示PO2与HB的结合情况,氧解离曲线呈S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上段:相当于PO2为7.98—13.33KPa该曲线较平坦坡度小,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这一特性使人即使在高原上高空中或有些呼吸系统疾病中吸入气或肺气泡PO2有所下降但只要PO2不低于7.98KPa时,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不会发生低氧血症。
中段相当于PO2为40—60mmHg是HBo2释放氧气的部分,该段曲线明显表明在此范围内PO2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很大。
下段相当PO2为15—40mmHg也是Hbo2与氧气的解离部分是曲线最陡的一段,即PO2稍有下降Hbo2就有可以大大降低该段曲线代表O2的储备。
) 5分析肌肉工作的张力—速度关系生理机制(A肌肉工作的张力—速度关系是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肌肉的收缩速度随着肌肉收缩的所对抗的负荷量的变化而变化,即随负荷的增加而减小,即张力和速度成负关系。
B肌肉的这种张力—速度关系曲线特性,主要取决于肌肉的性质,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速度的变化,是分别由两种独立的机制控制的肌肉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而肌收缩的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当负荷较大时有更多的横桥处于活化状态,以增加肌肉的张力但却抑制ATP酶水解,减低能量释放率从而使肌肉收缩速度减慢当负荷见底时单位时间内能量释放速率增加因而收缩速率增加) 6.叙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A骨骼肌肌纤维的百分配布:即骨骼肌肌纤维中的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高者其有氧运动能力相对较高。
B代谢功能慢肌纤维的线粒体密度比快肌大氧化酶活性高,所以氧化磷酸化的产能高,有氧运动可大幅度提高肌纤维中细粒体的数量和线粒体氧化酶的数量和活性。
C心肺功能:有氧运动能力很多程度上比较依赖于氧的摄取运输和利用多个环节的功能储备及其匹配,所以心肺功能及其储备能力是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
D神经系统的调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在运动感觉区对不断传入的本体感觉冲动,化学变化的传入冲动的耐受过即有氧运动能力的又一重要条件。
E激素的作用:在物质能量代谢中起调控作用,直接或间接对有氧运动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 7.氧运输全过程(A肺换气:在肺部当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由于肺泡的PO2高于静脉的PO2.而PO2则低于静脉血的Pco2。
因而O2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而CO2由静脉血扩散至肺泡,这个过程叫做肺换气,结果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B组织换血:在组织中,当体循环的动脉血流经组织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动脉血PO2高于组织的PO2,Pco2低于组织的Pco2,因此O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2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结果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 8.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首先是通过血液的缓冲系统,血液中有些既能中和酸又能中和碱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NaHco3和碳酸,两者的比率是20:1当血中进入酸时,碳酸氢钠与之中和当血中进入碱时碳酸与之中和。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肺的呼吸。
当体内碳酸过多时,他很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第三种途径是肾脏的排酸保碱功能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体内酸过多时肾脏排除大量的碱重重吸收和生成大量的碱,反之当体内碱过多时,肾脏排酸重吸收碱的作用均降低。
) 9.论述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及作用机制(一肌原性因素:a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是指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的面积,横断面积越大,则肌肉力量越大,b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的肌纤维百分比大,所以肌肉的收缩力量大,c肌肉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复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