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件讲义(文字版)

合集下载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

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15章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15章

第13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3.1 复习笔记福禄培尔(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其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幼儿园教育学》等。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福禄培尔深受德国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精神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从教育思想的渊源来说,裴斯泰洛齐又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福禄培尔确定了教育的四项原则。

1.统一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人类与周围的世界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

但人类对上帝的精神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类首先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

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

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人性是善的,因此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仅仅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

自由与自决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

克服和清除一切缺点、恶习和不良现象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于努力寻求和发现人固有的善良的源泉,即人的本质方面,然后加以培养、保护,确立和正确引导。

只有在发现人的原始的健全性确已遭到破坏时,才须采取直接的强制性的教育措施。

3.发展的原则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他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

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

这种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

福禄培尔认为,人的成长必须服从对立与调和的原则。

对立调和法则是人的发展的原因。

在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

儿童一方面接受外界刺激,了解外界,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教育总是从内因和外因的矛盾入手,在两者之间发现调和的东西,克服差异,最终使二者达到统一。

中外教育简史 ppt课件

中外教育简史 ppt课件

瞽宗 商代大学;以乐教为重;乐师为教师 习礼 习武 教学内容 读

中外教育简史
14

第二节 “学在官府”条件下的西周教育
一、“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 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中外教育简史
15
二、西周的官学系统
辟雍(中) 东序(东)
天子 成均(西)
30岁 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 40岁 形成自己的学术,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 50岁 获得从政的机会,后开始进行14年的游学生涯 68岁 受礼聘返回鲁国,完成六经的编纂和校订工作
中外教育简史
24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的关系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特点:
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
2、不设宗教科目,侧重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
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中外教育简史
28
六、教学方法论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因材施教
冉有和子路都问“闻斯行诸”。
——《论语·先进》
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 鬼魂崇拜 祖先崇拜 巫术占卜
祭祀和巫术活动
中外教育简史
9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传说中的学校——成均
玄谓董仲舒云:“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礼记·文王世子》 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教育者:乐师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第2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起,中等教育不够统⼀,在对⾼等教育的促进上作⽤不⼤,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商业发展急需新型⼈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法、语⾔等古典学科,与进⼊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进程的因素①⽣产⼒的发展⽔平。

这⼀时期,⼯业⾰命在⼀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社会的需求了;⽣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改⾰,学校教育的培养⽬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家关注的中⼼。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物学思想和⽅法论的产⽣,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法的训练;另⼀⽅⾯,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与发展起到了很⼤的推动作⽤。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然,尊重⼉童⾃⾝的发展以及以⼉童为中⼼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

④第⼀次世界⼤战,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史前教育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教育第四节古代印度的教育第五节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河马时代的教育第二节古风时代的教育第三节古典时代的教育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第四节新型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第三节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第二节新教教育第三节天主教教育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世界观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第三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四节论普及教育第五节论学前教育第六节论教学原则第七节论分科教学第八节论道德教育第九节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一节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第二节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第四节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第五节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活动著作第二节论人的天性第三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第四节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第五节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第十一章佩斯泰洛奇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第二节论教育目的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第四节论要素教育第五节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教育的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第四节幼儿园教育理论第五节论学校教育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19世纪的德国教育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9世纪的英国教育第四节19世纪的美国教育第五节19世纪的俄国教育第六节19世纪的日本教育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第二节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论教育与社会生产第四节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第五节论人的全面发展第六节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第一节新教育第二节进步教育第三节实践教育学第四节凯心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理论第十七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轮幼儿的发展第三节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第四节幼儿教育的内容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时代与生平第二节什么是教育第三节教育的目的第四节课程与教材第五节思维与教学方法第六节道德教育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美德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法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德国教育的发展第四节美国教育的发展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第二节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921~1930)第三节30年代的调整巩固与发展(1931~1941)。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

第10章卢梭的教育思想10.1 复习笔记卢梭是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论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

一、论人的天性卢梭的天性哲学中与教育有密切联系的是性善论和感觉论。

1.性善论卢梭认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彻底改变暴君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理性王国,同时还要求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怜悯心是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的仁慈、宽大的人道精神。

卢梭提出自爱心与怜悯心的善良与合理,具有反禁欲主义的启蒙作用,也提供了教育顺从天性的理论基础。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良心也是得自天赋的,它的作用不仅指导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

而为了不使人良心泯灭,就应当让儿童及早避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以免良心遭受污染。

2.感觉论卢梭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卢梭还设想了种种系统的训练感官的方法。

卢梭重视感官训练的思想除了来自他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人性观之外,还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只重书本的不良现象而加以强调的。

虽然他的人性论中存在一些唯心的东西和天才的猜测成分,但他试图把儿童的教育建立在关于儿童天性的理论研究之上,显示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端倪,预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自然的状态”在教育上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 20~30 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 30~35 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 35~50 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
第二章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
第二节 古罗马的教育
王政时期:BC8 世纪~BC6 世纪 共和时期:BC6 世纪~BC1 世纪 帝国时期:BC1 世纪~AD5 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1) 社会背景: 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 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 平民基本上是农民。 2) 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 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 《十 二铜表法》 ;简单的读写算等。 男童到 16 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 2、共和后期 1)社会背景 BC3 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 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 世纪罗马兼并意大 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 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 2)教育体系 7~12 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 12~16 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 其他希腊文学; 16 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 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 3、帝国时期
第二节、古希腊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一)地理背景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 四周环山。 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 城邦。 (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 9000 户,30000 人。 社会阶层 平民: 皮里阿西人,约 30000 户。 奴隶:希洛人,约 300000 人。 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 (三)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 2、 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 3、 教育过程: 1) 0~7 岁:由父母养育 2) 7~18 岁:进入国家教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 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 乐教育。 3) 18~20 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 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 20~30 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 30 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 4、 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 30 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 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 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 45 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 年。到 60 岁(男性平均年龄是 25 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 二、雅典的教育 (一) 地理状况 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 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 7~6 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二) 社会结构 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 经过一毓政治改 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 社会阶层 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 (三) 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 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 。 2、 教育特点:和谐发展的教育 3、 教育过程: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理解教育的起源问题和主要观点教育的起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的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是教育史第一个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开始,由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别,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与辩证法,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但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说法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一)东方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和学校教育;(二)与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教育内容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六)实施个别教学,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七)知识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地位较高;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一、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

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史前教育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教育第四节古代印度的教育第五节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河马时代的教育第二节古风时代的教育第三节古典时代的教育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第四节新型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第三节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第二节新教教育第三节天主教教育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世界观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第三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四节论普及教育第五节论学前教育第六节论教学原则第七节论分科教学第八节论道德教育第九节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一节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第二节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第四节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第五节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活动著作第二节论人的天性第三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第四节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第五节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第十一章佩斯泰洛奇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第二节论教育目的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第四节论要素教育第五节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教育的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第四节幼儿园教育理论第五节论学校教育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19世纪的德国教育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9世纪的英国教育第四节19世纪的美国教育第五节19世纪的俄国教育第六节19世纪的日本教育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第二节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论教育与社会生产第四节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第五节论人的全面发展第六节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第一节新教育第二节进步教育第三节实践教育学第四节凯心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理论第十七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轮幼儿的发展第三节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第四节幼儿教育的内容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时代与生平第二节什么是教育第三节教育的目的第四节课程与教材第五节思维与教学方法第六节道德教育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美德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法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德国教育的发展第四节美国教育的发展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第二节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921~1930)第三节30年代的调整巩固与发展(1931~1941)。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中等教育不够统一,在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上作用不大,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工商业发展急需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文法、语言等古典学科,与进入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一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比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一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水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生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革家关注的中心。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论的产生,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人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高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行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自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自然,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革。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体现的?试予以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Note 外国教育史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英国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教育委员会的成立189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教育委员会,这一中央一级教育管理机构的成立,为英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制度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2)《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②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3)《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使英国的教育委员会的权利有所加强,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也不断扩大。

之后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略有变化,但总体而言,在20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教育的特点。

2.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自1870年以来,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免费的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第17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18章杜威的教育思想 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20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第21章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第23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第24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 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程
实践
习题
吴式颖
教育史
吴式颖
教材
外国 教育
பைடு நூலகம்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 战
教育史
教育史
第章
现代
思想
苏联
世纪
思潮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吴式颖所著的《外国教育史教程》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外国教育史的师生参考。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 多的外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 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辅导用书 (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 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大量外国教育史相关资料,对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 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

课程分类
• 教育科学主要有两大分类方法,第一种方法可将 教育科学分为以下诸种: •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
学、家庭教育学 •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 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 育学、继续教育学 •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 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 伦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 人类学

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王国兴起。国
王汉谟拉比用武力统一两河流域,建 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并颁布了世界 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 拉比法典》,后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 要内容。 巴比伦王国的学校是寺庙学校,分 为初级和高级两个等级,教授读写算、 天文学、医学、占星术等,教学方式 是师徒传授式。
专业基础课
外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教育学及小教专业
课程介绍
每一门科学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 展和完善的过程(如教育学的发展经 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时期、独立形态 时期、迅速发展时期、理论深化时 期),同样整个教育科学也是在教育 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它不 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 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众多教育家教 育理论的结晶。
思考题:
为什么说“光明来自东方”?
1、世界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古代东方
前4000年的图画文字(楔形文字) 前3200年的象形文字(西奈字母) 前2500年的象形文字 前1400年的梵文 前900年的腓尼基字母 前800年的希腊字母 拉丁字母 世界各国的字母。
2、世界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古代东方 前3500年的巴比伦学校遗址(泥板书 舍)
课程分类
4、学科教育学:研究各种教学中的教育 问题如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化学教学 论 • 5、教育学原理:研究一般教育问题如教 育哲学、教育原理 • •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

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

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是: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第二十五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第二十五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在斯金纳看来,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结果,因此任何行为也都是能够设计、塑造和改变的。教育和教学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2.提倡程序教学
新行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教育家认为,一切有机体的学习过程都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属性。学生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训练可以采用精确的程序设计来完成。因此教师应该按程序进行教学,其基本原则包括:一是积极反应;二是小步子;三是及时强化;四是自定步调。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也就是忽悠,也就是洗脑,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老百姓天生在文化面前自卑自我矮化,于是变得极其卑贱,而且代代相传!
文化犹如立像,立孔像就是奴才文化,立佛像就是佛教文化,立基督就是基督教文化
一、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他的《教育哲学的模式》、《趋向改造的教育哲学》和《正在出现的时代的教育》等著作,奠定了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事物的变化被一种永恒的普遍法则所支配,理性乃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因此,建立在这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教育、每个地方的教育以及对每个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类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教育的基本特点也仍适合于当前的时代。
二、要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想。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其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1938年,巴格莱发表的题为《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首次全面阐述了要素主义教育观点。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以下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