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等-论文
浅析《新民周刊》逆势发展的缘由
第9卷第1期Vol.9 No.1223浅析《新民周刊》逆势发展的缘由陈 冰(新民周刊,上海 200041)摘 要:1999年创刊的《新民周刊》是长三角地区影响力最大的综合类新闻性周刊,也是上海唯一一本新闻类时政周刊。
创刊近20年来,其经历过纸媒的巅峰时代,也曾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跌落谷底。
最近两三年,在纸媒关停并转的一片哀鸿之际,其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及时调整报道内容,立足上海,放眼全国,杂志订阅数在2017年、2018年不降反增,增幅分别达到11.7%和5.8%。
其官方微博粉丝达到2700万,位居上海媒体最前列,微信粉丝也接近10万,阅读量不断增加,过万甚至过10万的文章不断涌现。
《新民周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本文拟从报道内容、新媒体融合两方面分析《新民周刊》最近两三年所做的尝试以及收到的成效。
关键词: 《新民周刊》;转型;报道内容;新媒体融合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1-0223-02一、内容深度改版自2015年下半年《新民周刊》新社长上任以来,杂志的时政定位和上海视角更加明确,进一步巩固和打造上海第一主流大刊的目标也更加清晰。
周刊立足国情,以上海为视角,以全球为背景,从细节入手,条分缕析,聚焦厚重,瞭望广阔。
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外交、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深入解读,引发国务院的关注,从2015年的“最美高铁”到2016年年中的“双创”专题,国务院不时从编辑部调100~200本杂志发往北京各部委,2016年下半年国务院更是知会编辑部“已订阅一批2017年度《新民周刊》杂志”,更告知李克强总理的专机上一直摆放着《新民周刊》。
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十分重视这本上海唯一的时政新闻刊物,四套班子、各区县、各部委办党政领导都是《新民周刊》的忠实读者,不时有关于选题等各方面的反馈。
正是因为站得高,看得远了,《新民周刊》的时政内容才变得更专业、更深入。
公司报纸投稿文章范文(实用14篇)
公司报纸投稿文章范文(实用14篇)“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怕”“唰唰――”星期天,树叶被微风拂过,发出爽朗的笑声,我和同学一起去卖报。
我们迫不及待、兴致勃勃地去领了二十份报。
可在路上,却没有一个同学敢大声叫卖,个个脸羞得像红通通的苹果,把漂亮的脸颊和昔日的霸气藏了起来。
我立刻叫了一个同学先卖一份报。
他语无伦次地说:“我不行,你叫他们来吧!”我一连叫了几个人,个个都不行,看来,只有我出场了。
我鼓起勇气拿着报纸,站在石头上叫卖:“卖报纸,卖报纸,一元一份,快来看看!”这一喊,吸引来了几位客人,他们纷纷掏钱买报,其中有位老爷爷,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对我鼓励道:“加油!孩子们,你们绝对是最棒的!加油!”老爷爷的鼓舞使我们精神大增,抢着卖报,一会儿,报卖光了。
我和同学们腰酸背疼,却异常高兴,因为我们克服了第一次卖报的害怕。
第一次卖报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困难,而我们却克服了害怕,把二十份报卖了出去,我好高兴,真是功夫不费有心人。
嗨!大家好!我是一张报纸,我的故乡在印刷厂,一位叔叔带着我和兄弟姐妹们来到报亭准备把我们卖掉。
时间也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终于,一位戴眼镜的先生买走了我,我只好向我的兄弟姐妹们说拜拜了。
这位先生卷着我带回他的家里,只见他悠闲地坐在沙发上,拿起我来仔细看着我身上的文字,还不时地在我身上圈圈点点,就这样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正值中午,他的几个狐朋狗友来到他家里混饭吃,他们吃完饭,把我摊开,还用手抚平我身上的褶皱,玩起了扑克牌。
几双脏兮兮的大手在我的身上摸来摸去,玩到兴奋时,又把牌从高空重重地摔下,几个回合之后,我已被磨得毛毛糙糙的,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开裂了。
我一看自己的身上,妈呀!怎么这么脏。
这时女主人收拾桌子,她随手就把我揉成一团,以优美的弧线抛出窗口。
我孤零零地躺在街上,天上又下起了小雨,浑身冰凉冰凉的。
忽然,一只热乎乎的手靠近了我,在雨中模模糊糊地,看不清,这时,他橘黄色的工作服照亮了我的眼睛,哦!这次我看清了,是一名清洁工。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阅读附答案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阅读附答案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阅读答案王煜1941 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学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
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一问,年轻人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书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因为太多,超过了行李托运的最大限量,只好想出这个办法。
年轻人拿出了中山大学的教授聘书,安检员一看,只有27岁的人居然已经是教授,非常敬重,就此放行。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936 年 9月,卢鹤绂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物理,辅修数学。
第二年,卢鹤绂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
为此,他发明了时间积分法,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
他的发现被当地报纸报道,惊呼“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
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
1941 年,卢鹤绂的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通过,这篇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直到战后的1950 年才以摘要的形式发表在美国《核科学文摘》上。
获得博士学位后,还在蜜月中的卢鹤绂,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参与抗战。
1941 年 11月,卢鹤绂抵达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
1942 年暑期,卢鹤绂夫人生下了长子,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劳家务。
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
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
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 年,卢鹤绂相继被流亡中的广西大学、浙江大学聘为教授。
在向西途中,路经一个叫元宝山的地方。
国民党报刊
4.《新民周刊》 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机关刊物,1924年4月17日创刊,共产党 员李维汉任主笔。刊行时间不长,终刊情况不详。1924年4 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由中央宣传部直 接管理,1926年迁至武汉。
(三)国民党右派报刊:
1.广州《青白花》
2.上海《革命导报》、《独立旬报》、
《农民运动》 大革命时期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所办指导农民运动的通俗刊物。1926年8月1日在 广州创刊,周刊。初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共同编辑。主要刊载有关农民 运动的政论文章和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省农民协会的宣传材料。 曾广泛报道 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山东、河南等省农民运动的情况和经验。现今知 道的最后一期是1927年6月出版的第29期。
国共合作后
国民党报刊
(1924.1.1~~1927.7.15)
左派 代表人物:邓演 达
国 民 党
右派 代表人物:林 森、居正、邹 鲁、
西山会议:1925年11月23日,中国国民党部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 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中国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的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 全会”,参加这一全会的国民党政治人物,被视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西山会议派”。代表人物有:林森、居正、邹鲁、叶楚伦等。 主要政治纲领:反共 宣布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 西山会议派被称为国民党党内的右派势力,长期与支持“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的国民党内部以邓演达为首左派不合。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党政府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 集团合流,继续反共反人民。
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等著名共产党人担任主编副主编不仅有许多著名共产党人为之撰稿而且由于它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刊物它刊登国民党各种正式会议文件刊登何香凝等著名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报告同时还刊登广东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头面人物的文章和报告这就使它在北伐战争前夕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影响十分广泛成为进一步巩固国共合作反对国共分裂的重要舆论阵地
好评论的根本是好的判断力——访时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
今传媒563人物马少华,1983年北京大学毕业,曾长期担任《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并曾为FM365网站、搜狐网站签约评论员和《新民周刊》“一周评论”专栏主持、《青年参考》“一周国情”栏目新闻点评,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栏目主笔。
是近年来时评文体之最有力倡导者与笔耕者之一。
“我是一个道理爱好者”马少华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听道理、说道理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新闻学研究生时正赶上了文学评论热的末班车,当时学着写了一些文学评论。
随着文学创作的退潮,他没有在文学评论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但从此确认了自己的一个爱好:认识道理和说清道理。
多年之后,他只是把评论的对象从小说换成了新闻而已。
因为后者有更多的人读。
1990年,研究生毕业,马少华被分配到《中国化工报》做要闻版编辑。
由于经常要为一些消息配上评论,他才真正开始接触新闻评论,并对新闻评论的规律进行思考。
1994年,马少华被调入《中国青年报》任专职评论员。
在他看来,一些偶然的机遇和自己的性格偏好共同起作用,使他走上了新闻评论的路。
新闻评论就是对新闻的判断当前,新闻理论界、实务界对新闻评论的理解有千万种,马少华也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新闻评论说的是对新闻的判断。
这也正是他多年实践中体验出来的结果。
年,马少华在《中国青年报》一版编辑“青年评论”栏目,这是一个五六百字左右评论专栏,但是不能定期,也没有固定位置,刊载也没有规律。
他说:“当时苦闷了一段时间,因为想干时评的激情得不到解放。
”1998年,正在他准备离开《中国青年报》,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教时,“冰点”版负责人李大同创建每天一块的“小冰点”版。
这为每天刊出评论文章提供了可能性阵地。
在报社当时没有找到合适人选的时候,正准备离开报社的马少华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诞生了,马少华因此成为“冰点时评”的创始人。
现代中国报刊的涌现与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变迁_职教论文
现代报刊作为大众媒介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一种充满魔幻魅力而迥异于他们固有表达方式的社会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报刊的涌现和繁荣,深刻地型塑了现代知识分子对时间、空间的新的心理体验,与此同时,报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性设置,为新型知识分子提供了自我想象和自我表达的空间,尤其是为富有士大夫意识的过渡型知识分子安排了“以言报国”的广阔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变迁中,被突然断裂的历史抛掷到“现代性的牢笼”中的读书人,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同时迅速地聚集在报刊、出版机构等生产、传播知识的空间里,以批判性见长的公共性知识群体似乎重新占据了社会的中心,上演了一出慷慨激昂且让人扼腕的悲歌。
一、现代报刊出现与知识分子历史观的改变“新闻”作为一种描述现实世界变化的术语,在很大的意义上是与大众媒介的兴起捆绑在一起的,新闻的“新鲜性”透露的是现代人试图从本雅明所谓的“空洞的、同质的时间”里打捞新奇感受的渴望,这种对于时间的感受是与已然去魅的现代性所涵盖的“理性、速度”相通的。
而对于古代中国的士人而言,时间是静止的或者说是循环的,表征时间变化的不是钟表之类的现代刻度仪器,而是自然世界日落、日出的永恒的循环,以及人类世界道统与正统的此消彼长。
他们对于历史时间的感受是道统的断裂与接续,因此这种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是静止的、凝固的面相。
但是这种理解世界和自我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逐渐地被新起的理性化思维所腐蚀和取代。
报刊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是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申报》等教会报刊在中国沿海地带的兴盛,然后是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为标志的民报的勃兴,此后改良派与革命派报纸纷纷涌现。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类似于报纸雏形的只有进奏院状、邸报之类传播官方公报的印刷物,其功能只是通报朝廷政治的消息和皇帝的起居生活,其传播仅限于官员及小部分作为准官员的士子。
这些印刷品是外在于人们的生活的,并且是私密的、弱时效性的。
《新民丛报》初期研究
《新民丛报》初期研究作者:彭昊雯来源:《大观》2017年第11期摘要:《新民丛报》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是改良派用来启迪民智、宣传君主立宪的重要阵地。
其中,初期阶段内容以日译西学和维新派群体发表的论说文章为主。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维新派群体所发表的相关论说,其中,日本相关言论比重很大,且反映了当时维新派群体对日本的态度及立场。
所以,笔者认为,以《新民丛报》报纸媒介为切入点,分析这个时期日本的形象以及维新群体们对日所持的立场如何,是一个相对创新且值得深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民丛报》;日本言论;改良派;日本形象一、《新民丛报》简介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为半月刊,至1907年12月停刊,共发行了96号。
《新民丛报》每期所设栏目多达25个:政治、史传、地理、教育、宗教、学术、舆论一斑、杂俎、问答、小说、图画、论说、学说、时局、农工商、兵事、财政、法律、国闻短评、名家谈丛、文苑、介绍新著、中国近事、海外汇报、馀录。
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缘起,在该报创刊号的告白中得以体现:“中国报馆之兴久矣,虽然求一完全无缺,具报章之资格,足与各报相颉顽者,殆无闻焉。
非剿说陈言,则翻译外论,其记事繁简失宜,其编辑混杂无序,殆幼稚时代势因有不得不然者耶,本社同人有慨于是,不揣祷昧,创为此册。
其果能有助于中国之进步与否,虽不敢自信,要亦中国报界中前此所未有矣。
”并且,梁启超将报刊作为“先收天下之心”的重要手段,《新民丛报》在维新派传播其思想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并且梁启超认为“报刊之所以能起监督政府之作用,这由于报刊不归政府管属,与政府处于平等地位,而且政府受国民委托,报刊却代表民意”,“报馆之所以响导国民也,与学校异,与著书亦异,学校者筑智识之基础,养具体之人物者也;报馆者作世界之动力,养普通之人物者也;著书者规久远明全义者也,报馆者救一时明一义者也。
”报刊能起到监督政府和代表民意的作用。
200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A题
单位:mg/L Ⅴ类 劣Ⅴ类
2
0
15
∞
2.0
∞
(注:附件1~4 位于压缩文件 A2005Data.rar 中, 可从 /mcm05/problems2005c.asp 下载)
附件 1: 专家称若不及时拯救,长江生态 10 年内将濒临崩溃 2004-11-13 00:36:55 来源: 南方网新闻中心
《新民周刊》:在“万里行”中,有没有让您特别感动的事情? 章琦:我们时间安排得特别紧,12 天行程万里,乘船坐车、跋山涉水,走了 21 个城市,这些城市不 是路过,每个都要看污水处理厂、听汇报。有时候晚上 12 点钟才能睡觉,清早 6 点钟就要起来了,连续 作战。但带队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70 岁高龄了还带头跑在前面,走到哪里都一定 要闻闻水的气味怎么样。 考察团走到南京时,有位 90 岁的老同志坐着轮椅来签名,他说:我此生的愿望就是保护长江。我没 有别的能力了,我只能签上我的名字。 10 月 22 日,“保护长江万里行”在终点站上海召开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说:“你们一路辛 苦了,你们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我要向你们三鞠躬 。”这位老同志站起来向全体考察团成员深深地 鞠了三个躬,在场的人惊讶得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时感动得我几乎快要流泪了。 《新民周刊》:整个活动策划中您感到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章琦:筹钱。活动开始之前,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筹资处,工作人员当时决心很大:保证筹到 50 万 启动资金,结果一分钱没筹到。我后来亲自出马花了两个月时间才解决这个大难题。仅谈谈保护长江大家 都觉得重要,真要拿钱都没人出声了。我到了江苏江阴一家很大的企业,它是靠着长江发财的,去年产值 100 亿,今年的产值要达到 200 亿,平时掏大笔的钱打高尔夫都是毛毛雨,但拿出几十万救长江都不干。 这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之!后来还是宝钢、武钢、鞍钢三家支持了我们 45 万。还有私营企业和平汽 车的老板周和平,他个人拿了 10 万。 《新民周刊》:“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已经结束,您认为达到了预期构想吗? 章琦:我看到了希望,保护长江万里行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我们第一步就是唤醒民众、领导干部 的环保意识。 下一步我们要求对保护长江立法,促成全国人大在明年全国两会期间进行讨论。一方面制定促进循环经济 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将建议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要罚就应该罚到不法企业 破产,把对长江的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纳入沿江城市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并造 成生态恶果的地区,应执行官员任用的一票否决制。(新民周刊 记者张静)
论《新生》周刊抗日救亡思想的大众性
“ 一八 ” 九 事变 后 , 日本 占据 我 国东北 , 过扶持 傀 儡 政权 , 立 “ 洲 国 ”并 且 它 的 野心 并 没 有停 止 , 通 建 满 , 还试 图通过 政 治策划 和 军事 行动 , 大它 在华 的殖 民地 范 围乃 至吞 并 整个 中 国。这 除 了要加 强 对 东北 的 扩 经济 掠夺 , 以满 足其 不 断追加 的侵 略经 费 开支需 要 外 , 在思 想 文化上 对 东北殖 民地乃 至全 中国进 行 全方 还 位 的渗透 , 以麻 痹 中国人 民的斗 志 。在 这 中 日民族 矛盾 上 升为 主 要矛 盾 , 国难 日深之 秋 , 国人 民掀 起 了 中 个抗 1救 亡运 动 的高潮 , 会各 界包 括 国 民党 上层 爱 国人 士 、 3 社 民族 资产 阶级 、 识 界 和文 化 界 通 过各 种 知
收稿 日期 :O 9 2 5 2O —0 —2
作者简介 : 李永安(97一) 男 , 17 , 江西南 昌人 , 硕士 , 师 , 讲 主要研究方 向为思 想史 和高等教育 。
10 3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 年 09
难呢?倒是最近中 日提携之说传 出, 徐道邻 的《 敌乎?友乎 ?① 一文发表之后遂使 中国人民, 》 群心惶惶 ,而指 出 :那 记者 的话 , ”2 j “ 不但 是造 谣 , 且是 侮 辱 , 而 还含 有 威胁 中
1 以大 众为本 位的抗 日救亡思想
《 新生》 周刊的前身是由邹韬奋主编的抗 日救亡刊物《 生活》 周刊。《 生活》 国民党 当局查封后 , 被 为了 适 应继 续斗 争 的需要 , 民族 实业 家 、 国 民主人 士 杜 重 远 于 13 由 爱 94年 2月 接 手创 办 的。 由于 其 坚 决 的抗 日立场 , 遭 日本 人 嫉恨 , 日本 人 的交 涉 下 于 13 深 在 95年 6月 被 国 民政 府 封 杀 。在 这 近 一 年 半 的时 间 里 , 《 新生》 成了一座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和抗 日 救亡思想的前沿 阵地。在国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内” 的消极抗 日 政策为主导的背景下 , 作为国统区的一份刊物 ,新生》 《 周刊却团结 了一批知识分子 , 诉求依靠大众抗 日的 思 想 。正是 这些 知识 分子 的群 体性 的共 同特 点 , 决定 了《 生 》 新 周刊 刊物 的大 众风 格 。 首先 , 阶级 立场 上来 说 ,新生 》 刊 同仁认 为 占人 口绝 大 多数 的穷 苦 民众 是 最 可 靠 的抗 日依 靠者 , 从 《 周 杜重 远认 为绝 大多 数坐拥 巨资者 只是 想着 把钱 存进 外 国银 行 , 桶 官僚 不 想 改变 他 们 赖 以依 附 的不 良制 饭 度, 洋博士和洋买办 的钱在洋大人 的口袋里。“ 倒是我们这些天天劳力 的穷苦小百姓 , 却不能不救 国。因 为国要真亡了, 我们 的苦头吃得更多 , 我们的奴性来得更重 。所以我们相信真正的救国的志士 , 应该是在 这些穷 苦 的小百 姓 中 间躲 藏着 。_作 为 民族 实业 家 的杜 重 远 , 够 把 视 线 投 向下 层 大众 , 非 常不 简 单 ”1 J 能 是
浙江省温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和参考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中考语文试卷一、在“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班级举行“一米一世界”主题展览会,请你参与。
(27分)开始筹备展览会啦!你可以借助任务后面的资料夹,完成任务。
“一米一世界”主题展览会筹备说明目的传承稻作文化,弘扬节俭美德形式主题展览时间12月8日下午2点地点学校展览厅展区主题成果中国区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展板世界区丰富多彩的世界稻作文化小视频体验区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塑◎设计海报1.宣传组为展览会设计了如下活动海报,请你参与讨论。
(4分)同学:宣传组制作的海报将“种”“秋”“稠”“稚”“称”“秽”六个禾字旁的字设计成背景,与“米”呼应,真有创意!我:还真是这样。
这几个字中,“(1)”本义是指幼禾,“秋”为庄稼成熟。
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米的“成长记”啊!但像“(2)”这个字有点不雅,作为背景不太合适吧?同学:有道理。
那换成什么字好呢?我:可不可以换成“(3)”?它和“稠”正好是一对反义词。
或者换成像“季”“(4)”这些上下结构的字也可以。
◎制作展板2.编辑组准备将“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制作成系列展板。
请从下面两个阶段中任选一个,借助资料一,以“稻穗”的口吻撰写介绍词。
(80字左右)(4分)◎确定标语3.策划组准备为世界区挑选宣传标语,你会推荐下面哪一条?根据“筹备说明”和资料二,简述理由。
(4分)A.一片田,一个国家,一种凝聚力。
B.五洲四海一粒米,稻作文化万里传。
▲▲◎邀请嘉宾4.外联组准备邀请家长参加体验区的亲子活动,跟着米塑传承人体验米塑工艺。
根据要求,借助资料,代表班级给家长写一封邀请函。
(10分)要求:(1)说明活动的背景、意义等相关信息;(2)120字左右;(3)不得出现人名、校名。
▲▲◎预估效果5.以上筹备的内容能否达成展览会目的?根据“筹备说明”,借助资料,发表你的看法。
(5分)资料夹[资料一](选自“人民资讯”,有删改)[材料二]◇两千余年前,吴越的部分人民为逃避战乱,渡海到了今日本九州一带,把水稻栽培技术也带了过去。
革命中的情爱与革命化的情爱——从“左翼文学”到“十七年文学”情爱叙事..
10.李卫国互动中的盘旋——“十七年”的读者与文学[学位论文]2004
本文链接:/Thesis_Y1791391.aspx
I;咖j”就是在2003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决心从
当然,正如前文质说。“流行语”这个概念出现得较晚,而且至今也并没有严
密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的流行语、进入固定词汇的流行语的界定也就并 不是那么清晰;再加上流行语统计毕竟存在限制,所以通过流行语来分析社会心理 嬗变也好,进行社会文化对比也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分界点以及认识倾向。所 以本文只是就搜集到的流行语资料进行分析的一家之见,至于通过流行语看中国心 理嬗变的四个阶段,不同的切入点应该就会有不同的分界,若是将来能将过去30
化的系统性与思想背景,只是毫无抵触地学习外来文化中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具有
一种对外部世界善变的弹性适应力。“集团意识”是日本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集
团意识”原本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今天仍普遍存在于日本社会并起积极作用。所谓
“集团意识”,就是日本人意识到个体与整体息息相关,集团是命运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决不能靠拆台或损害同伴利益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同中国一样,日本
本国民提出,尽管也体现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但更多的还是日本国内文化的
体现。关于这点,我们要看到中国和日本在瀛行语统计方式上就存在着区别,这样
导致的结果也自然存在差异。中国主要是通过主流媒体和网络的统计,那么得到的
结果范围广阔、种类繁多,自然也就更为明显的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
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纷呈联系。而日本的流行语大赏所评选的结果本身就是来源于某
年的报纸广播等媒体的语料像现在一样进行分析统计,那么相信这个心理嬗变的轨 迹会愈加明朗。另外,本文也只是通过流行语对当代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做了简 略的对比分车厅,实际上流行语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值得更加详尽地研究的。
(精品)论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代媒介的启示——发挥媒介的教育功能
论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代媒介的启示——发挥媒介的教育功能一浅谈“新民主义”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梁启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中国早期新闻学者戈公振在《新闻学撮要》中评价:“我国报馆之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
梁启超先生的报纸生涯由1895年《万国公报》始,1922年终,前后经历27年。
期间,他于戊戌变法时主编《中外纪闻》,主笔《时务报》,参与《湘报》;又在日本流亡期间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归国后主编《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启超大半生都以报馆为基地,以舆论为战场,以笔为矛,为中华民族寻找黑暗中的出路。
三十载呐喊与厮杀中,梁启超先生的政治思想是应时而变的,“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行吾心之所志,必求至而后已焉。
若夫其方法随时与境而变,随吾脑识之发达而变,百变不离其宗,但有所宗,斯变而非变也。
此乃所以磊磊落落也。
”启超“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所谓我操我矛以难我者也,今是昨非,不敢自默”①。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梁启超在本质上是改良主义者,国民改造始终是其政治思想的一条隐线,也是梁启超不曾放弃的办报追求。
自梁启超随康有为登上政治舞台起,改造旧中国便成为其矢志不渝的目标,民众是国家的细胞,要改良中国,必先改良中国人,梁启超在国民性问题上做出了诸多研究,提出了诸多见解。
散见于其各个时期的报纸杂文、评论、文字著作,集中见于其1901年开始陆续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新民论。
可以说,“对国民性问题进行过最多研究的是梁启超和鲁迅,这两个人都是西方殖民背景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国民寻找起死回生之路的一代巨人。
”②20世纪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有清政府腐败堕落,真可谓内忧外患。
吴其昌先生将那一个时代总结为:天灾人祸、道德堕落、思想颠倒、民智固陋、社会腐化、太后奢靡、朝廷昏庸、外交腐败、军队黑暗、实业从弊、贪污普遍。
但是,“在梁启超看来,中国极弱的根本原因、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不是清朝政府的腐败,而是由于国民素质低下,缺乏公德和私德,缺乏国家思想、义务思想和权力思想,缺乏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
毛概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文参考
毛概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文参考下面是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毛概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文参考篇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功用》[摘要]本文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的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传入中国时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差距以及俄国经验和中国实际的差距,阐释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发生的深层原因,最终揭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弥合马克思主义以及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差距方面的理论功用。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经验;中国实际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
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
然而,这些探索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了。
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1〕由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能够寻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所以,中国需要新的阶级在新的指导思想下探寻出一条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这个时候,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3〕所以,中国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为摆脱民族危机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传入中国的,所以中国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接受了俄国的革命经验。
一、两种差距(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差距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