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第八单元练习试题选择题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
高一地理第八章测试题
高一地理第八章测试题新编第八章测试题一、单选题1、环境自净能力是指:()A、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B、环境净化自身的能力C、环境对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的能力D、环境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2、对下列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分类正确的是:()(①滥伐森林②大量施用剧毒农药③直接排放工业“三废”④燃烧矿物产生大量二氧化碳⑤核电站⑥捕杀濒临灭绝动物)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⑥;②③⑤D、①③⑤;②④⑤ 3、已超越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A、酸雨 B、电磁污染 C、噪声污染 D、城市垃圾4、有关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70亿 B、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经历的时间不断缩短 C、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变快D、欧洲各国人口目前已呈零增长或正增长 5、环境问题的本质是:()A、人口问题B、污染问题C、资源问题D、发展问题 6、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人口压力方面外,还包括:() A、没有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技术 B、经济的增长速度过快 C、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环境自净能力减弱7、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是在()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新技术革命时期8、目前,有许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的原则是:()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 9、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概括起来有:() A、人口和环境持续发展 B、生态持续发展 C、资源和科技持续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 10、能促使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社会行为有:() A、大量使用聚乙烯塑料饭盒 B、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C、垃圾分类回收利用D、不使用非可再生资源 11、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以人为本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12、中国资源的相对短缺主要表现在:() A、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B、资源的利用率低C、资源的总量少D、资源的种类少 13、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美国 B、巴西 C、日本 D、中国 1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 A、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应加强管理 B、中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压力正在消除 C、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D、中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9、现代铁路建设中,影响铁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平坦的地貌类型和无断层、地震、泥石流等良好的地质条件 B、气温适中、少暴雨洪涝的气候条件 C、缓解交通紧张、扶贫救困、有丰富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 D、先进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设施、高科技人员等技术条件 10、人们出行、接触最多的交通运输点是() A、火车站 B汽车站 C、港口 D、航空港11、下列有关港口建设上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要有深水港湾利于航行、停泊的水域条件 B、要考虑其经济腹地的大小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陆域条件 C、最有利的区位是河口三角洲D、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城市依托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2、有关城市交通运输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交通运输道路网稠密,主要是公路运输的方式B、行人和车辆混全交通,流动方向是早上从郊区向城市,傍晚相反 C、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介交通线路拥挤和交通环境污染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禁止汽车行驶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13、在放射式道路为主的城市中心区外围建几条环行路的目的是()①缓解过境交通对市中心区的压力②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③ 缩短对角交通的直线距离④方便各个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多媒体技术是指()A、将计算机、邮政和电报系统统一使用B、将计算机、通信和声像技术融为一体C、集电话、电视、电脑等功能于一体D、利用电子计算机、通过数字网、快速实现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的传输 15、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也是() A、服务中心B、金融中心C、行政中心D、居住中心 16、有关商业网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山区的商业网点比平原地区少 B、商业网点包括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四方面 C、运输工具的现代化、大型化有利于商品的长途运输 D、商业网点主要有流动、固定两种组织形式17、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①发达国有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扩大②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③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稳步提高④经国际互联网为载体的操作方式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二、填空题1、京九铁路途经京、津、冀、()、豫、皖、()、赣、粤9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全长()千米。
高一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试题答案及解析1.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压力大B.人口分布不均C.经济技术水平低D.环保法规不完善【答案】AC【解析】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加迅速,面临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人口分布不均是指人口分布格局,与环境问题产生关联不大。
环保法规不完善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建立健全完善环保法规应该是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之一。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解答此题需明确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治理环境问题,当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保护环境。
【知识拓展】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1)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表现资源短缺: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等。
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1)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2)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海洋污染等。
2.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氮肥厂的废水排人附近河流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答案】D【解析】环境问题可分为①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③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如酸雨;④资源枯竭,如矿产资源枯竭等。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环境问题的基本分类,并能结合主要的环境问题判断即可,注意调用课本基本内容。
3. 2009年12月7日~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试题】高一地理第八单元练习试题选择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人教版
【关键字】试题高一地理第八单元练习试题选择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人教版1.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A.大气污染B.噪声污染C.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2.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有()A.水旱灾害B.滥伐森林C.山崩、海啸D.开垦草原造成土地沙化3.下列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原因造成的有()A.某些地方病的发生B.撒哈拉沙漠不断南侵C.波斯湾海域受到污染D.“公害病”的发生4.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首推()A.工业“三废”B.山体滑坡和泥石流C.洪涝灾害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5.人们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指的是()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噪声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6.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问题完全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B.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C.在环境问题防治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D.发达国家没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资金和技术7.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D.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8.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类的破坏能力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B.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所以不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C.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D.人类向环境排放过量污染物,环境会永久丧失容纳和清除能力而发生环境问题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B.发达国家跑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C.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不受国界线的影响D.发达国家有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现象10.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D.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11.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占据所有媒质的一定空间B.人类把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C.环境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环境容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从环境中提供的资源也是无限的D.环境容纳、清除人类的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无限的1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B.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所以无法解决C.环境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突出,尚未成为全球性问题D.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把环境问题看得十分严重13.我国主要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有()A.黄河下游的断流B.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C.淮河流域的水污染D.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14.目前,我国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风沙危害B.水土流失C.大气污染D.土质疏松15.人类因食物引起的“公害病”产生的途径大多通过()A.大气污染B.噪声污染C.水体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16.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噪声污染主要来自城市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B.城市水体污染是指工业废水污染C.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分散污染源D.工业区应布置在居民区的上风地带17.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尽管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B.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C.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导致生态破坏D.荒漠化成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都说明环境问题已发展为全球性问题.18.下列现象的发生属于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A.泥石流和洪涝灾害B.某些地方病的蔓延C.某些地区出现地下水的漏斗区,进而引起地面塌陷D.城市人口日增,垃圾排放量增多19.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相对得到缓解,其原因正确的是()①发达国家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少得多,那里的环境问题从一开始就比发展中国家轻得多②目前,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管理水平较高,又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投入增多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减弱,目标降低④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⑤一些发达国家依靠科学、法律管理,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⑥发达国家人口素质较高,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现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④⑤20.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B.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所以无法解决C.环境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突出,尚未成为全球性问题D.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把环境问题看得十分严重21.我国主要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有()A.黄河下游的断流B.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C.淮河流域的水污染D.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22.目前,我国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风沙危害B.水土流失C.大气污染D.土质疏松23.人类因食物引起的“公害病”产生的途径大多通过()A.大气污染B.噪声污染C.水体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24.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噪声污染主要来自城市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B.城市水体污染是指工业废水污染C.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分散污染源D.工业区应布置在居民区的上风地带25.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尽管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B.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C.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导致生态破坏D.荒漠化成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都说明环境问题已发展为全球性问题.【参考答案】1.C、D 2.BD 3.A 4.D 5.D 6.C 7.D 8.C 9.A、D 10.D 11.AB12.A 提示: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目前来看,由于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已成为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有些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不是无法解决的.还有,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不能说是主要在发达国家突出,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环境本身有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超过了这个能力,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13.BD 错解分析:有些考生会误认为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大部分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河流径流量少、蒸发量大而造成下游河段断流而错选A.黄河下游断流现象的发生最主要原因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而造成的,属于人为原因.淮河水污染主要是淮河沿岸的工厂将大量的工业废水不加处理就任意向河流排放而造成的,也属人为原因.14.B 提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而黄土高原上植被遭到破坏以及黄土的土质疏松,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15.C 提示:人类因食物引起的“公害病”产生的途径最主要的是通过水体污染,因为几乎所有的食物都离不开水.16.BC 提示:城市环境中的噪声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具及一些生产过程中的噪声,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减少污染;工业区由于有废气排放,一般应布局在居住区的下风地带,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污染,这是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源.17.A 提示: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成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如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发达,城市化程度高,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缓慢,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18.C 提示:由题意,A、B选项的叙述均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无直接关系,故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选项D中的现象只反映了人类通过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这一方式作用于环境,而没有反映出环境在接受这一作用后是怎样反作用于人类的.选项C“地面塌陷”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影响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形成的.19.D 提示:环境问题是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在大气气体污染物排放量中,发达国家占60%以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练习与解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1.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A.发展问题B.人口问题C.资源问题D.协调问题【解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中予以解决。
【答案】 A2.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图8-9),分析近年来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是( )图8-9A.人口过多,每个家庭负担承受不了B.全球人口过多,将会超过地球承载量C.人口过多,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D.各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解析】目前,还未达到人口过多,家庭负担承受不了的程度。
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净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才是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
部分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措施,是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答案】 C3.20世纪中叶以后,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公害事件,主要发生在(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经济高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D.热带雨林锐减的亚马孙河平原【解析】 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达。
消耗了大量能源和矿产,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答案】 A4.1950~1970年间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缓慢增长B.亚洲、非洲、大洋洲迅猛增长C.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停止增长,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D.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迅猛增长【解析】二战之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政治独立、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迅猛增长。
【答案】 D5.就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的道路是( )A.发展—污染—治理B.污染—治理—发展C.发展—无污染—再发展D.治理—发展—污染【解析】发达国家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答案】 A6.有关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广大发展中国家消耗了大量的矿石资源B.发达国家的矿石生产量大于消费量C.全世界矿石资源探明速度已明显下降,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D.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解析】世界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生产了大部分资源,但发达国家却消费了大部分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8单元综合练习与解析
第8单元综合练习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C.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解析】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给经济、社会造成很大压力。
所以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答案】 B2.找出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错误叙述( )A.尽管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B.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C.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导致生态破坏D.荒漠化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越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都说明环境问题已发展到全球性问题【解析】注意本题是选择错误选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答案】 A3.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A.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C.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D.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解析】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4.下列哪些活动方式属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A.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B.垃圾作为废弃物埋在地下C.保持我国耕地面积动态平衡D.大力开发我国石油,建设十来个“大庆”【解析】我国资源相对不足,必须保护、利用好森林、石油等资源。
【答案】 C5.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并未恶化B.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一些科学的萌芽C.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D.大规模的耕地灌溉使生态系统更稳定【解析】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对抗增强,人类大规模利用资源,环境趋于恶化,生态变化脆弱,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已有科学的萌芽。
最新地理高一-必修上第八单元检测题 精品
第八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一、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内容中,属于环境问题的是①草原退化②珍奇动物灭绝③人口超生④河水发臭⑤江淮地区梅雨季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2.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首要问题是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环境问题D.能源问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B.亚洲和非洲各国人口增长过快C.人口死亡率不变,出生率升高D.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4.可持续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思想的是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北京市50年来水井的平均深度下降了40余米,这说明A.北京市雨水逐年减少B.我国打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C.北京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D.北京市地下水资源日益减少6.某市对居民购物提出倡议,要求居民盛放物品时使用自备篮子或布袋,其目的是A.节省包装费开支B.避免交叉传染疾病C.减轻白色污染D.避免因包装破损而损坏食品7.对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问题是A.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地污染B.温室效应造成的大气温度上升C.臭氧层破坏造成紫外线过量D.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沿海地区被淹8.造成世界许多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不合理灌溉B.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C.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D.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9..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①在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②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③荷兰人围海造地④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图一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分析回答10-14题。
10.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A.伦敦B.纽约C.柏林D.东京11.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B.后工业化阶段的到来,环境总是会自然而然地解决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12.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B.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完善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13.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A部分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比重会迅速提高B部分发展中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比重会迅速降低C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D二战后许多发达国家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新兴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著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地理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市的发展战略。
高一地理 第八单元 8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填空题1.庞大的人口________和较高的人口_______,对全球特别是一些________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2.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_________领域活动,其目标是_______和________的增 长、_________的增加.3.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_________问题、__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___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_________问题,是在__________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___________的过程中解决.二、综合题5.电池污染环境后,重金属会迁移富集,进入人体。
在下列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字母。
(1)土壤……( ) 地下水……( )植物……( ) 畜禽………( )(2)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对生活垃圾进行___________投放;由专门部门回收后, 再从环境角度出发进行___________处理。
同时,可以进行废物利用。
(3)用所学知识说明称重金属污染为“隐形杀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6.右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明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A .柏林B .伦敦C .旧金山D .彼得堡(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 .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B .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得到解决C .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停止发展大量排污的工业D .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B .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C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A B重 金 属 人体 D C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7.阅读下图,分析回答:(1)自1950年起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
云南省芒市高中地理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选修2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学习目标1.能够解释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能够描述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知道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人口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表现有怎样的特点?问题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表现有哪些特点?问题3人口的不断增长,又怎样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问题4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财富和产品数量之间有何关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吗?应如何看待它?三、目标检测1.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A.滑坡、泥石流B.水土流失、地面塌陷C.环境污染、森林火灾D.火山爆发、台风2.下列各组选项,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逐级因果关系的是()A.寒潮、霜冻、盐碱化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透入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面升高3.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自1950年起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年起英国的生活质量的发展趋势是______。
此前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生活质量发展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中的两条曲线的发展变化看出,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是财富和产品的多寡吗?为什么?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过去,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大,为了提高农业产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一方面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造成土壤侵蚀和荒漠化。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
荒漠化及荒漠化威胁的土地4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祖国的半壁河山!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40%。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案 旧人教版必修下册
2021年高中地理 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案旧人教版必修下册[知识要点]一、学习知识要点1、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应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自学过程]:3、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课本P99页开荒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人类面临的主要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表主要问题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危害解决途径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资源缺短物种灭绝气候异常耕地减少局部战争[自学练习]一、选择题1.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A.发展问题B.人口问题C.资源问题D.协调问题2.(双选)从世界范围看,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人口压力外,还有( ) A.世界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 B.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D.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3.(双选)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分地关注了( )A.生态与环境保护B.产值和利润增长C.物质财富的增加D.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4.在人口发展的历史中,下列哪一事件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第一次明显加快( ) A.十八世纪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新技术革命6.1950~1970年间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缓慢增长B.亚洲、非洲、大洋洲迅猛增长C.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停止增长,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D.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迅猛增长7.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自1950年起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年起英国的生活质量的发展趋势是______。
此前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生活质量发展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中的两条曲线的发展变化看出,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是财富和产品的多寡吗?为什么?答案:1A 2CD 3BC 4C 5D 6.逐步提高;1975 下降都在提高;不是。
高中地理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课持续发展 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教大纲版必修
●备课资料一、居民渴盼遮光技术从去年开始,每到艳阳高照的时候,住在北京市福绥境街道中直社区的居民们都会因反射过来的阳光而惟恐避之不及。
原来,在离这个社区大约100米的地方盖起一幢商用楼,该楼外层使用了一种具有较强反光作用的玻璃。
每到下午4:30~5:15的时候,太阳光直射到斜开的玻璃上,就会反射出非常刺眼的光。
据该社区的居民反映,人的眼睛一旦接触这种光后,再看其他东西就是一团黑影。
正在积极协调此事的福绥境街道司法所所长唐国英介绍说,有的居民家里已经连续换了3次窗帘,窗帘一次比一次厚,颜色也由浅到深,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刺眼的光。
据笔者了解,长时间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眼睛的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白内障的发病率则会高达45%,同时,还会引起人体头昏心烦,甚至产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另外,玻璃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会增加室内温度,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据了解,中直社区三栋东向楼180户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光污染的侵害。
但无奈的是,目前,国家既无防治光污染的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解决光污染扰民的问题,因此,这类问题解决起来十分棘手。
在此,笔者希望有关专家能帮助这些居民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采用新技术彻底治理光污染。
二、“噪光”影响健康“噪光”,顾名思义,就是干扰人们正常活动、使人感到厌烦恼怒,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乃至危害的光线。
噪光,其实是一种视觉污染。
现代都市总是与高楼大厦密不可分,而许多高楼大厦(诸如豪华商厦、星级酒店之类)的“外包装”,又几乎都是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不可否认,玻璃幕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美观、轻盈,特别适合高层建筑。
但玻璃幕墙也会形成较强的反射光、聚焦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是“噪光”的一种。
当楼外的人平视或仰视到玻璃幕墙时,总会觉得头昏目眩、厌倦烦躁、情绪低落,尤其在太阳光经玻璃幕墙反射后,对人的眼睛刺激最大,容易使眼角膜的虹膜受到损伤;当强光聚到视网膜时,还可能引起视网膜烧伤,轻者也会使眼睛的调节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白内障的发病几率也会提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选择题下图表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3题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这种关系的城市是A.柏林B.伦敦C.旧金山D.彼得堡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3.这种关系反映出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4.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是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污染问题D.发展问题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B.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C.亚洲和非洲各种国人口增长过快D.许多国家人口死亡率不变,出生率升高6.有关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A.1999年10月20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B.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经历的时间不断缩短C.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加快D.欧洲各国人口目前已呈零增长或正增长7.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B.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D.以上答案都正确8.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分关注①生态环境保护②产值和利润增长③物质财富的增加④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9.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不断向南扩展,吞没了大片的农田和草原,这一恶果主要是由于A.滥垦草原,过度放牧造成的B.气候异常,连年干旱造成的C.副热带高压南移,降水稀少造成的D.内战频繁,破坏森林草原造成的10.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法是A.节约资源B.进行清洁生产C.加强国际协作D.限制重工业生产工业化初期阶段 工业化起飞阶段 后工业 化阶段 经济发 展阶段二.综合题1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12.下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生存条件恶化(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均资源减少(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人均收入减少(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谈薄(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D3.A (解析从图上看,横坐标代表经济发展阶段,纵坐标代表环境质量.由图上曲线可知,在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逐渐下降,这说明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繁荣将严重危害人类将来的生存条件.在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上升,这主要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能力,说明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起飞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吸取工业化国家提供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的问题.)4.D5.B6.B7.D8.C9.A10.A (解析环境污染是资源浪费的后果,生态破坏是人们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的.因此节约资源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法)二.综合题11. (1)自左向右依次是: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解析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是由于氟氯烃过量排放所致;全球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所致;酸雨是由于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与水汽结合而产生的;森林锐减是由于人类滥砍滥伐森林造成的.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应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经济发展问题.(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再结合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中的热点加以分析.)12.依次为:I或j a或b e或f j或I c或d g或h b或a d或ch或g f或e。
云南省芒市高中地理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节内容,从三个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产生着影响。
2.解析: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资源的需求量、对生存空间的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人口素质低下又会直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破坏环境。
因此,人口、资源、发展这三方面都对环境问题产生着影响。
二、目标及其解析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时可能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在学生的理解中人口问题才是环境问题的本质,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多举一些身边常见的事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用大量生活当中的事例以及课本和地图册中图的直观效果,并结合图中文字来分析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
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小结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我们知道,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产生着影响,比如,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资源的需求量、对生存空间的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人口素质低下又会直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破坏环境。
[精品]新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提升训练环境问题及答案
提升训练27 环境问题练习 "一、选择题(4分×15=60分)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1~3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的不合理利用.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越小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3.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利用方式不当和资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 .水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解析: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枯竭主要是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答案:B(2012大同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适宜的措施是(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7.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B.③④.②③D.①④解析: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在资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D读某区域环境示意图,回答8~9题。
8.从环境要素考虑,四个地区中,生态环境状况最差的是( ) A.ⅠB.Ⅱ.ⅢD.Ⅳ解析:根据图中所给的机会和障碍、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分析。
Ⅳ地区在环境方面有障碍,又处于劣势。
故其生态环境状况最差。
答案:D9.从环境要素考虑,四个地区中环境优势最明显的是( )A.ⅠB.Ⅱ.ⅢD.Ⅳ解析:从区域环境要素考虑,Ⅰ地区在环境方面有较多机会,且该地区恰好有这种优势,所以综合评价其环境优势最明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5分钟随堂练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5分钟随堂练习一、填空题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________亿。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________,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________压力。
2.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增长、________的增加。
3.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素质较低,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
4.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________,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________造成的实际代价。
5.环境问题是伴随着问题、问题和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二、单项选择题1.当代世界环境问题最突出的特点是A.生态破坏在加剧B.环境污染在蔓延C.荒漠化面积在扩大D.环境问题呈全球性2.当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A.人口分布不均匀B.人口增长过快C.全球气候变暖D.水源遭到污染3.有利于改善全球环境问题的做法是A.限制经济发展速度B.不再使用常规能源C.坚持“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D.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4.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其结果是A.劳动力充足,促进生产的发展B.消费者增加,扩大市场C.对自然资源需要迅速增长,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D.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提高5.下列自然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矿产资源B.气候资源C.森林资源D.淡水资源6.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分地关注了A.生态和环境保护B.环境污染的防治C.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产值、利润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三、读图题读“欧洲工业废气扩散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现象常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2)下列地区中,该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A.西欧B.东欧C.南欧D.北欧(3)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2022年高一地理 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基础跟踪训练 大纲人教版
2021-2022年高一地理 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基础跟踪训练大纲人教版基础练习一、填空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压力、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的增长。
2.在工业革命以前,全球人口只有亿左右;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在经过短暂回升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目前多已接近增长,有些欧洲国家甚至呈增长。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政治独立,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在保持人口高率的同时,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率很高。
5.庞大的和较高的,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
实用文档6.如果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片面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为代价换取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1.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是 ( )A.工业革命以前 B.工业革命以后C.1650年以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 ( )A.50亿 B.100亿 C.150亿 D.200亿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4.尽管世界人口平均增长速度放慢,全球人口仍将大量增加,原因是( )A.出生率高 B.自然增长率高C.死亡率低 D.人口基数大5.下列关于资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实用文档A.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B.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小 C.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有限,应禁止开采D.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能在短期内再生和增殖,可大量开采6.玛雅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的迅速增长 B.气候的突然变化C.农业的集约化 D.生态环境的恶化7.下列关于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传统的发展模式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B.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损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C.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D.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可取的8.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 )A.人口问题 B.发展问题 C.资源问题 D.生态问题三、双项选择题实用文档1.下列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 ( )A.非洲 B.欧洲 C.北美洲 D.亚洲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经济的发展 B.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C.自然灾害减少 D.重视环境保护3.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人口压力,表现在 ( )A.死亡率高 B.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基数大 D.自然增长率低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加快 B.自然资源再生速度减慢C.世界人口持续增长 D.世界经济迅速发展5.下列现象,属于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是 ( )A.围垦湖海 B.植树造林 C.毁林开荒 D.退耕还牧综合练习一、将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填入图8—3的空格内:实用文档A环境污染 B人口压力 C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E依靠科技进步 F生态破坏 G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二、读图8—4,回答下列问题:1.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是,生活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是。
高一地理(下册)第八单元复习 人教版
复习高一地理(下册)第八单元一. 选择题:1. 关于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A.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B. 我国东南部酸雨严重,但这里的酸雨不会影响到其它地区C. 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是属于生态破坏的问题D.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所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称之为生态破坏2. 有关世界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至1999年,世界人口已发展到60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B. 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中期人口已接近零增长和负增长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D. 目前,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越来越快3. 我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A. 人口过多,负担重B. 资源相对短缺C. 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缩小D. 农村为中心的生态破坏仍在扩大4. 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这一阶段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B. 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C. 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D. 农田扩大使生物趋向多样性,生态系统变得日趋复杂和稳定5. 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A.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它物种的生存B.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之内C.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D. 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协调6. 下列人类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A. 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B. 以高消耗来求得经济数量的增长C.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D. 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环境问题进行的国际合作7. 关于工业文明以来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同时,使土地和水源得到了改善B. 工业发展,一方面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求环境能够容纳更多的废弃物C. 人地关系越来越协调,人地矛盾得到缓解D. 在全球范围,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环境问题危及了人类的生存8. 下列道德观念,你赞同的是()A. 地球上所有资源都应为当代人所享用B. 人类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C. 宁肯牺牲当代人物质利益,也要保持好后人生存发展的基础D. 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提高经济增长速度9. 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的事情有()A. 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B. 积极购买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等绿色商品C. 使用一次木制筷子,提高卫生水平D. 积极学习驾驶技术,购买摩托车或小汽车10. 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有()A. 公平性原则B. 共同性原则C. 发展性原则D. 持续性原则二. 综合题:1. 按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高一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试题答案及解析1.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试卷分析:组合选择题可采取排除法,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大量排放酸性气体,而与植被破坏关系不大,故③错误;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能力,植被破坏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故下渗减少,⑤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读材料一、材料二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见图11材料二: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太原市由于环保方面欠帐太多,群众环保意识较弱,环保知识普及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认识不足,处理不当,使得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重。
读材料一回答:(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威胁我国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原因是和?饮用水污染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4分)(2)保护饮用水的措施可以有哪些?(2分)读材料二回答(3)太原市的污染属于?主要污染物是?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你认为太原市政府应该怎样做(4分)【解析】试卷分析: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国际协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
材料反映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国际合作,也反映了一地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周边地区的环境。
故选A项。
4.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也是某市政府的实施项目,今年将新增绿地面积1000公顷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23%。
回答问题。
【1】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答案】B【解析】选项中提到的光污染、光化学烟雾等是很难通过绿化面积的提高来解决的,而绿色屋顶对近地面的可吸入颗粒物问题影响不大;故选B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第八单元练习试题选择题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
教版
1.在各类环境污染中,以燃烧矿物燃料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其中最突出的是()A.燃烧汽油B.燃烧天然气C.燃烧煤炭D.燃烧柴油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当今意义的环境问题
②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
③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越是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停止发展
④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到治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
A.人口分布的地区不平衡
B.城市人口密度太大,城乡之间不协调
C.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高
D.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4.目前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三大问题是()
A.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B.土地、大气和水资源问题
C.森林、矿产和环境问题
D.人口、城市和生存空间问题
5.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生产活动是()
A.在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都江堰水利工程
C.在山坡地伐林造田
D.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大量增加汽车
6.关于对世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B.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C.矿产资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D.矿产资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7.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有()
①人类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极限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其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浪费现象严重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使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增加而利用效率有限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8.下列现象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滥伐森林、滥垦草原B.汽车噪声、尾气
C.工业“三废”任意排放D.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9.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整体上看环境污染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B.生态破坏的范围已得到有效控制
C.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急剧向农村蔓延
D.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不大
10.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压力B.城市化进程加快
C.资源的不合理利用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C.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
D.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
12.某建筑工地不分昼夜地打夯,散装水泥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扔,这样会对周围居民区造成()
A.有毒气体、有害废水、噪声污染
B.有害废水、噪声、大气粉尘污染
C.噪声、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污染
D.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放射物污染
13.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有:①土壤污染主要由自然界的原因造成;②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很难除去;③土壤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植物,而且危及人类健康;④我国广大农村耕地污染十分严重,而城市工矿区周围污染较轻。
以下选项中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4.下列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与其主要防护功能匹配正确的是()
A.沿海防护林——防止土壤沙化
B.华北防护林——阻止风暴潮肆虐
C.东北防护林——抵挡台风侵袭
D.西北防护林——防御风沙危害
15.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
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⑧富营养化A.②⑥B.⑥⑦C.①③⑤D.④⑤⑧
16.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
A.土壤盐碱化B.水土流失C.水体污染D.土地荒漠化
17.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公害病[来源:]
18.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A.寒潮、霜冻、盐碱化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透入
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
19.下列几项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工作中,我国已取得较明显成果的是()A.防止环境污染B.控制人口增长
C.保护自然环境D.提高人口素质
20.下列行为,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是()
A.使用塑料袋购物B.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C.节约用水用电D.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
21.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国家和地区是()
A.西欧和中欧各国B.发展中国家
C.北美和大洋洲各国D.发达国家
22.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生物品种减少B.水体遭污染
C.水土流失严重D.土壤盐碱化
23.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来源: ]
A.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减少B.重庆的酸雨
C.菲律宾的火山爆发D.黄浦江水质变化
24.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A.在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来源: .Com]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围海造地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
【参考答案】
1.C
2.C
3.D 提示: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所承受压力过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4.A 提示:目前,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5.ACD 提示;A、C、D的做法都是只顾前,不顾将来,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暂时的需求,故都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生产活动,而都江堰则是既能为人类带来眼前利益,又能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属于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
6.AD 提示:世界上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矿产资源的出口.而矿产资源的消费却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掠夺、加这些资源中牟取暴利,并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长期依赖它们.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这种地区差异,是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的.现在发展中国家正努力摆脱这种控制,努力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
7.D 提示: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需要时间,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故①是错误的.②、③、④是正确的.[来源:]
8.BC 提示:上述四种现象均属于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境问题都能对环境产生污染.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污染.有些环境问题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如上述中的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可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不合理的灌溉或其他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都是环境问题,却不属于环境污染.本题中汽车的噪声、汽车尾气和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都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环境问题应该包括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应该属于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9.C 提示:近年来我国对环境的治理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环境问题出现的速度比环境治理的速度要快,所以环境仍是恶化的趋势.治理环境污染,政府部门重视,老百姓拥护,为什么进展不大?前面花了钱治理,后面又有人破坏,到底是什么问题?从宏观上看,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人口正进入持续增长阶段,再加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较落后,人口素质偏低等,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呈恶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10.ACD 11.D 12.C 13.D 14.D 15.B 16.A 17.A [来源: ]
18.D 19.B 20.A 21.B 22.C 23.A.B、D 24.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