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模式下现代价值观念与设计思维的思考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性、长远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使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得到保障。
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只有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发展模式。
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消耗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思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公众要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教育和宣传。
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技能,才能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同时,宣传是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方法,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问题,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模式,全社会共同参与,注重教育宣传。
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 、 社会发 展的关 系, 既不能 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 发展 , 也不能片 面地讲发展 而不讲生态 , 甚 目前 , 论界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理 广 至把生态建设 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 。 简言之 , 实现经济又好 又 要 义生态文 明, 囊括整个社会 的各个方 面, 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 自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 应先从 环保人手 。 然 的和谐 相处 , 而且要求实现人 与人 的和谐 , 是全方位 的和谐 ; 快的科学发展 ,
1生 态文 明 的 内涵 。 .
狭义生态文明 , 一般只限于经济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 , 即要求实 二、 实施生态 文明建设 推进 可持续发展 现人类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俞 可平说 :生态文明就是 人类 在改 “ 造 自然 以造福 自身的过程 中为实现人与 自然 之间的和谐所 做的 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它表征着人 与 自然相互关 系的 1 强生态教育建设 , 高全 民族的生态道德 意识 。 . 加 提 进步状态。” 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 自身 活动 与 自然界关 系的进 目 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 明的精神依托 和道德基础 。公 步程度 , 是人类文明和文明发展 理念 、 道路 和模式 的重大探讨和 民对 于生态文 明的认知程度需要通过 引导性 的教育来实现 。要 进步。 使人 民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 , 护 自然环境 、 保 2建设 生 态文 明 的 战略 性 意 义 。 . 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 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 的道德义务与责 () 1构建和谐社会 的本质要求。 任。 当前最重要 的是深入开展环境保 护教 育 , 要从人 与 自然和谐 统一 的高度树立正确的 自然观 、 环境 价值 观 , 大力宣传环境法规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环境 、 与社会 、 人 当代人与后代人 的全 要 绿 绿 文 面协调 可持续 的发展。它要求协调好各方面利益 , 探索 出政治 、 和环 境保 护知识 ; 以绿色社 区 、 色村庄 、 色企业 , 明社 经 济 、 化 、 会 和人 口 、 源 、 境 协 同 发 展 的 、 有 中 国 特 色 区、 文 社 资 环 具 文明单位 、 文明家庭 等创建活动为载体 , 向社会各行各业 、 面 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些正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要求 各个群体 、 各个层 面 , 面加 强生态意识 培养和生态知识 教育 , 全
《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教学模块为例
教学随笔《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教学模块为例胡澎摘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课程德育教学效果。
通过以《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教学模块为例,在教学理念、教学实施及成效、教学特色、教学反思与诊改共4个方面开展了《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关键词:生态素养;生态环境;行为养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丰富生态文明知识、促进生态环境行为养成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培养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的现代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在于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和生态环境行为养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教学模块在《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教学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传授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实践等方式,将生态文明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
重视利用校内外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和实践基地开展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形式理解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同时,重点围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等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立足实际,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使生态文明理念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营造低碳生活、绿色办公、清洁生产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二、教学实施及成效(一)教学目标(1)思政目标: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认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38 农村·农业·农民2022.8B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韩 幸生态文明Shengtaiwenming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因此,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创新产业绿色生产模式,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绿色交流与合作,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根本价值遵循。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当前,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充分说明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不仅要求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唯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一)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坚持群众路线,牢牢依靠人民群众,做到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目前在生态治理方面仍有不足,如部分产业无法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两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从而造成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继续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坚持群众路线,用心听取民意,全力攻克老百姓集中反映的生态环境难题,坚定不移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2015中国生态文明忧思与希望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忧思与希望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党的政治报告:学者普通人的感受二、原因1.经济?2.政治?3.文化?三、从APEC蓝看中国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四、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文明1.全球生态文明状态如何?环境≠生态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生态: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一种关系。
2.发展中国家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吗??不能。
这不是客观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也出现过公害泛滥,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现象。
最后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每年因污染而引起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
这种道路会带来沉重的后果,故不客观。
如果发展中国家坚持走这样的道路将会重蹈覆辙。
生态文明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升华,又是对未来持续发展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根本目的,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的新型文明。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探讨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各项建设和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管理,以此来创造舒适、便利、安全、环保、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其中,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关键点,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为了创造清洁、健康、均衡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将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升到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是引领城市发展走向可持续的核心理念。
其次,建立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城市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生态优先原则应当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在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中注重生态优先原则的落实,如强化对水资源、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要求和重视城市绿地建设、生态公园建设等措施的落实,把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者,要确立新型城市规划思维与理念,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工作也逐渐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点。
未来城市规划不再只关注城市建设的数量和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强调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
因此,建立新型城市规划思维与理念,着重加强对生态文明的思考和推动是非常必要的。
要积极引导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城市建设人员,确立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与思维模式,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注重可持续性,实现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城市建设目标。
最后,加强城市环境规划、绿色城市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
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城市环境状况的基本手段。
初中思想品德《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2.1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主题单 1、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元问题 2、如何建设好美丽中国? 设计 3、你将如何参与建设美丽家园活动?
专题一: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1 课时)
专题二: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1 课时)
预期学习成果: 1、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我国(或本地区)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 境恶化等方面的图片、漫画或典型材料,并制成 PPT 演示文稿展示。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及辩证分析的能力。 3、学生结合空气污染、水污染情况调查活动,完成一份指导性调查 报告。 4、学生自主设计一份以“共创美好家园,文明就在身边”为主题的 倡议书或宣传海报,并利用微博加强宣传,呼吁公民积极参与。
评价要 1、搜集资料、成果展示、交流环节积极主动、自然大方。
点
2、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效率较高。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2、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建设生态文 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正确选择。 3、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制作 PPT 等活动,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 3:合作展示 议一议:有的同学认为:“人多是好事,人多力量大。所以,人口 越多越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讨论结果: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式。 活动 4:你争我辩 辨一辨:(两个辩题,可任选其一进行辩论) 辩题一:学生小利认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是“资源大国”,不 必为资源问题忧虑。学生晓明认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资 源小国”,我们应有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 辩题二:学生小生认为:我国的环境状况是总体在改善,只是局部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3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月 Vol.3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6──────────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4BSJJ01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QN-252) 收稿日期:2015-10-27作者简介:刘吟霄(1984-),男,回族,安徽蚌埠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4-政治学法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刘吟霄(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树立科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124-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34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IU Yin-xiao(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The Party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istic need to develop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p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idea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e resources and energy,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path,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circular economy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关系解析
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关系解析生态中心论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价值观和生态危机上的共同点在于将生态危机本质看成是价值观问题所致,即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价值观的缺失,只要调试价值观,生态问题就解决,其实质是缺乏对生态危机本质的认识。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都强调生态运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但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关键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运动和生态文明建设观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它倡导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通过生态价值观变革来实现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生态观从目标到治理都存在缺陷。
从目标来看,资本主义框架内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实质上是资本的利益,由于这种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工业文明的机械自然观基础上,其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必然是抽象的、无法实现的。
从治理上来看,由于工业文明的机械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其发展方式是依靠大量投入不可再生资源和人力资源,其生活方式是倡导高消费,满足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因此,它主张“先污染、后治理”的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环保措施。
生态马克思主义从制度的维度来认识生态问题的本质,认为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调节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用恩格斯的话就是,“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②。
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③。
一旦心灵与生命被尊重,自然也被尊重。
因此,资本主义在其本质上是反生态的。
其次、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决定性。
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也取决于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性质,并不是回到穷乡僻壤的生存状态就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将工业文明下的环境保护等同于生态文明也是错误的。
生态教学法设计的理念及路径探究——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思考
关 系 构 成 的 ” J拉 兹 格 认 为 : 所 有 系 统 都 有 价 值 和 _ 2 “ 内 在 价 值 它 们 都 是 自然 界 强 烈 追 求 秩 序 和 调 节 的表 现 .是 自然 界 目标 定 向 、 自我 维 持 和 自我 创 造 的 表
现 ”3 态 世 界 观 注 重 以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为 突 破 . f ] 生 围
的需 要 .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养 学 生 能 力 和 突 出 自 调 培
命 价值得 以凸显 。 提倡 把 人 文素 养 与科 学精 神 相 融 合 、
追 求 生 态 和 谐 、 现 环 境 育 人 、 重 民 主 尊 重 、 调 以 体 注 强 人 为 本 、 尚可 持 续 发 展 、 课 堂 充 满 智 慧 与 挑 战 。 崇 让
文 化 、 生 个 体 的 和 谐 发 展 为 最 终 目 的 。 从 生 态 教 学 学
健 康 个 性 因 此 . 持 续 发 展 的 教 育 理 念 与 高 校 思 想 可
高校思 想政治理 论课效度 的重要 方法 。
一
用 这 四 者 相 互 协 调 . 同构 成 生 态 教 学 系 统 。 共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生 态 教 学 法 以 “自主 、 谐 、 和 共 生 ” 指 导 . 彻 “ 课 堂 还 给 学 生 、 元 自主 互 动 、 为 贯 把 多
从 哲 学 的 角 度 看 , 和 ” 和 睦 之 意 , 有 和 衷 共 “ 即 含 济 、 通人 和 、 和外顺 等意蕴 ;谐 ” 为 相合 之意 , 政 内 “ 即
动 . 使 他 们 成 为 教 学 的 主 人 . 一 步 实 现 学 生 个 性 促 进
与 课 堂 教 学 的 统 一 , 持 良好 的 学 习 生 态 。 维
高中政治 生态文明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素材
生态文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表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目标。
一、生态文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深层、最根本、最迫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过分乐观地看到工业化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却没有意识到传统的工业增长引发的世界性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正是继传统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是依据当代人的生存状况、适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提出来的。
1.生态文明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对生态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基于维护和创造人类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关注生态问题是全球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共同保护全球生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最新的科学证据说明,全球许多生态系统正接近危险的限度,北极冰盖已变薄了42%,世界27%的珊瑚礁已消失,全球在最近10年内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已达6080亿美元,相当于之前40年自然灾害导致损失的总和。
严酷的现实使人们逐渐醒悟,良好的资源存量和生态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决定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
2.生态文明是人们生态意识提高和当今生态环境态势的客观要求。
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前提的发展。
它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们都付出了一定的生态代价。
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昭示,生态,不仅是新世纪、新伦理中要求人们去爱惜的对象,它还是假设干新兴产业赖以生存兴盛的依靠,是一种迅速增强且后人要依靠它赖以生存的“资本〞。
2020年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答案
1.()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既包括向国家环境行政机关主张权利,又包括向司法机关要求权利保护。
(1.0分)A.环境资源使用权B.环境状况知情权C.环境参与权D.环境侵害请求权我的答案:D?√答对2.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举行的()通过了“巴厘路线图”。
(1.0分)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会议B.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D.《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我的答案:B?√答对3.世界上第一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科普图书是()。
(1.0分)A.《封闭圈》B.《增长的极限》C.《只有一个地球》D.《寂静的春天》我的答案:D?√答对4.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范围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范围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
这属于生态文明意识中的()意识。
(1.0分)A.发展B.全球C.公众参与D.环境道德我的答案:B?√答对5.关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0分)A.对象一般是多个项目B.涉及面较小C.评价范围较小D.工作较为简单我的答案:A?√答对6.()把绿色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
(1.0分)A.十六大报告B.十七大报告C.十八大报告D.十九大报告7.根据国外的经验,当环境治理投入占GDP比重为()时,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改善。
(1.0分)A.1%~1.5%B.1.5%~1.8%C.1.8%~2%D.2%~3%我的答案:D?√答对8.全球每年1260万死亡人数中,有()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
(1.0分)A.10%B.23%C.32%D.35%我的答案:B?√答对9.在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部署中,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内容不包括()。
中学生生态文明课程设计:培养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维
中学生生态文明课程设计:培养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维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
2. 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3. 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学生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行动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介绍生态文明的定义、特点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分析生态文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概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基础知识。
- 学习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案例。
- 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
4. 环保活动与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 设计实地考察活动,了解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5. 环保行为习惯与价值观- 探讨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如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者:刘建玲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摘要:生态文明制度体现人与自然一体,认同、尊重自然价值,强调人的自然资源收益的公正分享,实现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制度设计。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制度,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规范社会和公众行为的基础。
生态文明制度是是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化;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定走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今后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
透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建设生态文明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新时代,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化,进一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规范社会经济行为。
一、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迫在眉睫(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阐述,体现了它实现社会现代化强国前提要求。
制度是规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其制度体系是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法律,则从顶层设计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逻辑和主动变革的超凡勇气。
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备、稳定、系统、完整、体系,会在在全社会形成“软”和“硬”两种约束力,实现生态文文明制度的柔性和刚性的二重跨越和二重境界。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产权明晰、公物有主、系统完整的一些列制度的统称,具有系统化、融合化和协同化特点,其完善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度,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化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建设,因此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国家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考试
一、自然辩证法在当代有哪些发展?1、在自然观方面:1)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是现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辩证自然观的一种形式。
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迫切需要系统科学的观点、理论、方法与技术,这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
提出“系统自然观”正是适应新形势、回答新问题的需要。
2)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首先,生态学深入的研究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生态学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最后,生态学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决定性作用。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1)科学精神:其一,批判精神,也就是怀疑精神;其二,求真精神;其三,创新精神;其四,人文精神。
2)科学方法:3)科学分界。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由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技术研究与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技术哲学的研究传统和科学研究的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为此,就必须把科学技术工作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如何从生态思维出发制定生态文明趋势下的教学案例
如何从生态思维出发制定生态文明趋势下的教学案例引言: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构建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从生态思维出发,制定适应生态文明趋势的教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 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和意义在设计教学案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下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培养生态思维的重要性生态思维是一种立足于整体、注重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方式。
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能够使其具备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敏感性,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难题。
3. 设计生态文明趋势下的教学案例要从生态思维出发,制定生态文明趋势下的教学案例,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重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内容,切实贴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可以选取有关环境问题的案例,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3 实践与体验的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是培养学生生态思维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支持。
3.4 考虑跨学科的融合生态文明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在制定教学案例时应考虑跨学科的融合。
可以引入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教育作为一种宣传、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理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态主义课程设计是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模式,主要体现生态学、生物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思维方式的整合,旨在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一、理念的基本要素1. 意识转变:生态主义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教育来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意识。
2. 综合学科思维:生态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历史和伦理,要求学生综合应用这些学科的思维方法来解决生态问题。
3. 本土化教育:生态主义课程要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和实例,体现本土文化和社区文化,使学生对当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更强的认识。
4. 活动化教学:生态主义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环保实践来增加对环境的认知。
例如,实地考察、生态调查、观察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使学生在行动中体验环保意义。
二、设计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环境问题,了解当地空气、土壤、水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生态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定调查方案,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
3. 组织宣传活动:学生通过制作宣传品、举办环保讲座等活动,向社区传播环保理念。
4.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生态种植等活动参与实践,增强对环保的认知。
三、考核方式生态主义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仅仅包括书面考试,还要引入实践考核,例如:课堂展示、生态实践报告、环保实践评比等。
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通过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思维方式的整合,传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环保意义,培养生态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态主义课程的开展对于当前环境问题的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考发表时间:2020-07-30T15:37:25.720Z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第7期作者:蔡东升、刘乐磊、樊卫峰[导读]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摘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下则是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关注重点。
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城市的规划设计的意义,提出生态城市规划思路和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城市;规划设计;思考引言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化城市发展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自身实际生存状况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绿色程度,在城市实际规划过程中,应及时加强美丽城市设计,确保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城市的规划设计的意义 1.1满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以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为基础,为之引入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理念,从而满足城市的持续发展需求。
作为城市规划和设计者,必须对绿色发展等新型理念形成准确认知,以低碳、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引导城市走绿色发展之路,扩展“绿色生态”的覆盖范围,使其延展至经济、农业等领域中,全面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1.2丰富城市建设内涵受惠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与此同时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较以往也大幅提高,在此社会背景下,城市建设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具有必要性,可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所提的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项目中,可在常规建设领域的基础上融入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理念,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1.3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合理性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压力过大等,诸如上述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出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失衡的局面。
如何看待生态文明
“全球危机”之下,如何看待生态文明一、跳出传统思维陷阱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取得了巨大飞跃,物质财富也获得了巨大增长。
但是,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发展范式,在创造发达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不可持续发展危机。
走出这场危机,我们需要生态文明和新的发展范式。
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世界观、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建立。
就像农业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工业时代面临的挑战一样,我们无法用这种旧的思维方式,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并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今人类面临的困境,类似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一帮囚徒被关在洞穴里,只能背对洞口面向墙壁,不能回头,背光有火光将他们的背景投在墙上。
他们能看到的,只是墙上的影子。
他们以为,世界就是墙上的影子。
有一天,一个囚徒跑出去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回来告诉他的同伴世界的真相。
但是,他的同伴断不相信。
即使相信,他们也无法适应一个新的世界。
这个寓言里的困境,就是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的思维困境。
我们习惯了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跳出来面对一个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在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有一个图片。
从窗子望出去,只能看到一片树林,你会想到外边是一片大的森林。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一片大森林,而是居民小区的一片绿化树林。
换句话说,工业革命后建立的经济活动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却大都是狭隘的经济视角。
因此,在这个狭隘的经济视角下,就不仅无法真正理解与解决人类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而且可能反而加剧危机。
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就有点像地心说到日心说,视野要发生转变。
我们先来看一下,标准经济学视角的三个局限:第一,新古典经济学是在给定分工结构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但绿色转型是一个从0到1的“创造性毁灭”过程。
比如,在“燃油车-加油站”的经济结构下,标准经济学就是研究建多少加油站、生产多少汽车为最优资源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12 “・21
生 态 文 明模式 下 现代 价 值 观 念 与设 计思 维 的思 考
雷琳 佳 , 雯超 , 晓 丽 王 李
( 安 建 筑 科 技 大学 ,陕 西 西 安 7 0 5 ) 西 10 5
摘
要 : 在生态文明高度 , 站 回顾 现代 设 计 发 展 史 , 过 对 工 业 文 明 与 生 态 文 明 不 同 文 明 模 式 的本 质 对 比 , 通 基
Ab t a t sr c :Fr m he pe s c i c l gia iiia i n t e pa e e i wst e e o m e fmod r o t r pe tveofe o o c lcv lz to h p rr v e he d v l p nto en d sg nd c m p r s t e e s nc ndu t i lcviia i n wih t to c l ia i iia i n.Ba e e in a o a e h s e eofi s ra i l to t ha fe o og c lc v l to z z s d on t e r v e o r d ton lv l e nd de i n t nki g,t p r r v a s t a ue fs s a na e e it h e i w ft a ii a a u sa sg hi n hepa e e e l he v l s o u t i bl x s —
于 对 传 统 价值 观 念 与设 计 思 维 反 思 , 示 生 态 文 明模 式 下 的 可 持 续 生 存 的 价 值 观 念 和 生 态 化 设 计 思 维 的 未 揭
来 发 展趋 向 。
关 键 词 : 态 文 明 ; 业 文 明 ; 值 观 念 ; 计 思 维 生 工 价 设
中 图 分 类 号 : OO J—2
e c n e h c l g c l i i z to n h u u e t e d o e — e i n t i k n . n e u d rt e e o o ia v l a i n a d t e f t r r n f e o d s g h n i g c i
一
、
现代 设 计 回顾
理 论探讨 和 具体 的设计 实践 , 而为 以后 的 现代 从 主 义设 计 的 形 成 与 确 立 奠 定 了基 础 。第 三 阶 段
1 现代设 计诞 生的 背景 _
是 成熟 期工 业 社 会 和后 工 业 社 会 时 代 。从 1 1 99 年, 包豪 斯 成 立 到 现 在 , 计 与生 产 制 造 活 动 重 设 新 结合 , 并且 以现 代设 计 的方 式作 了 回答 。现 代
适合 的新 艺 术 可 供 借 鉴 , 致 了产 品造 型 低 劣 , 导 是 现代 主义设 计 的酝酿 阶段 。在这 段 时期 里 , 众
收 稿 日期 : 0 20 — 7 2 1-22
作者简介: 雷琳 佳 (9 8) 女 , 1 8一 , 山西 平 遥 人 , 士 在 读 , 硕 主要 从 事 地 域 文 化 与 景 观 设 计 方 面 研究 。
术 、 材料 和新 的 生 产 方 式 , 没 有 给 设 计 带 来 新 却
现代 设计 从 产 生 到 现 在 仅 仅 一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1 从 8世 纪下半 叶英 国工 业 革 命开 始 到 1 9世
纪 中叶欧美 各 国相继 完 成 工业 革 命 之 后 , 机械 化 的生产 方式 逐渐 取代 了手工 劳动 的生 产方 式 , 伴
Ke r s:e o o c i lz i n; i y wo d c l gialc vii ato ndusr a i ii a i n ;v ue t i lc v l z to al s;de i hi k n s gn t n i g
多 的理论 家 和艺 术 家对 设 计 艺术 进 行 了 广 泛 的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1 2 2 1 ) 4 0 8 — 4 0 8 7 9 ( 0 2 0 —0 10
M o e n Co c pto l e n sg i k n d r n e f Va s a d De i n Th n i g u
u d r t o o i a v lz to n e he Ec l g c lCi ii a i n
LE1 Li -i nja,W AN G
阢 ca —h o,LI X io l a —i
( n Unv o c . & Te h ,Xi n 7 0 5 ,C ia Xi i. fArh a c. 1 0 5 hn) a
第3卷 第4 1 期
21年 8 02 月
西 建 科 大 学 安 筑 技 学 报( 会 学版 社 科 )
J Xi n Unv fAr h . i.o c .& Te h ( o il c n eE io ) a c . S c i c dt n aS e i
8 2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科学版) 社
第 3 卷 1
随着生 产技术 的革 新 , 以工业 设 计 为 主体 的现 代 设 计应 运而 生 , 计 由手 工 艺设 计 阶 段 过渡 到现 设 代 设计 阶段 , 并逐 渐 取代 了手工 艺 设 计 的 主导 地 位 [3。可 以说 现代设 计 的诞 生 和发 展是 伴 随工 1 ] 业 文 明的 兴 起 和 繁 衍 而 成 长 的 。现 代 设 计 兴 起
设计 运 动兴起 与现 代设计 美学 诞生 。
现代设 计 大致经 历 了三个 阶段 , 一 阶段 是 第
手工业 时代 , 业 革命 前 四 千 年 漫 长 岁 月 里 , 产 设 计 与制 造 是结 合 在一 起 的 。第 二 阶段 是 产 业 革 命 以来 的早期 工业 化 时代 , 业 革 命 带来 了新 技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