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科类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理念下,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新课改理念的背景、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现状、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新课改理念的背景新课改理念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
这一时期,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即将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育部又提出了“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多元发展。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现状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是培养教师的重要课程之一,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教育工作者。
然而,目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材过时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更新课程内容。
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实际需求,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善教学方法。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优化教材体系。
要选择优质的教材和参考书,建立完善的教材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4.提高教师素质。
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四、未来的展望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师范生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实践是检验师范生思想 素质和学业程度 的标 准, 又是形成和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基础。应充 分利用微格教室、 语音教室等专用教室训练教师技 能。 除此之外, 应提倡高师生自主训练教师职业 技能。 总之, 适应性、 高教性 、 师范性、 实践性是一个相 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的整体 , 是实现高等师范院校 培养 目 标的 完整要求。应当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参考 发达国家师 范教育改革的经验, 端正教育为 经济和社 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 坚持高教标准 , 突出师范特 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为培养新型的合格的 中学教师而努力。
一
、
法“ 老三门” 的狭小圈子里打转转 ; 其次 , 从实践上看, i 匠 十年来 , 许多师范院校相继开设 了 教育技术专业, 公共教育技术课程也被作为非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 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但是因为教育技术配套实验 课程的缺失, 大大降低了 该课程的质量; 第三, 从学生 主体来看, 教师进行教育 教学时, 有—个前提假设, 就 是学生对中学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实际上, 虽然每 个学生都经历过中学教育, 但那时, f 电 1 门 是以中学生 的视角看教学, 加上在新课程改革下, 以历史学为例, 新课标下对教师腥出了 许多“ 新要求” , 这绝不是仅凭 回忆就能达到标准的。 2 教I 技能训缃 不容乐观 ( 1 ) { ; 2 《 } 各 教学现状。 微格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应
出路在于加强适应性 、 坚持 高效性 、 突出师范性 、 注重 实践性的改革。
关键词 : 新课程改革 师范生教 育 困境 出路
二十一世纪大国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人才 的竞争。人才的 培养离不开教育, 而作为教育“ 母机” 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从我国师 范教育总 体情况来看, 它为 我 国的基 出 孝 炙 育发展作出了巨 大的贡 献, 但从发展的角 度对现行师范教育进行审视, 便会发现其在诸多方面 ; t - 7 - , E—些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 高师师范生教育的困境 ( 一) 对职前教师培养的定位存在普错位 培养目标和模式多元化、 多样化 、 动态化、 重视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 趋势之一。 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 目 标实际上定位不准。为了与国际高等教育“ 接轨” , 满 目要求“ 升格” “ 转向” , 把学校办成地方综合性大 学, 混淆了高师 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在培养目标上的区 别, 大大削弱了师范性。 在新的条件下. 许多高师院校 也常以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 学校硕士、 博士授予 点的多少来衡量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可否认 , 这些确 实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 教学科研实力的标准。 但这却不是唯一的标准 , 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师范院校毫无疑问应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教 师这一 目标, 这应成为衡量一个师院办学水平最重要 的标准。 ( 二) 教 学内容陈旧. 师范特色不鲜明 首先 .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推行 1 1 年 了, 却没有 套与基础教育改革及配套的高师教育专业学习的 教材. 其次 。 从事课程论教学的师资力量匮乏。 职前教 师的培养对基础教育改革至关 重要, 但很多高师院校 的课程论教师是由 非课程论专业出身的老师兼任 , 这 必然影响到课程论的教学质量。 ( 三) 应试教育与升学教育倾向严重 1 . 由 于存在“ 学生考得不好 . 说明教师教得不 良 ” 的错误逻辑 , 迫使教师为 迎合评价指标而把终考作为 目 的, 致使教学内容 2 近几年 , 在师范院校出现了考研热。我们并不 反对考研 , 而且适度鼓励考研。可一旦教学被“ 考研” 左右 , 就又会陷入教育为少数“ 资优者” 服务 , 而不顾
当前我国高师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高师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学师资的教育,是整个中学教育的基础。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大部分高中教师的培养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同时,加大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从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
因而,高师如何面对高中教育改革,及时调整课程结构,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高中教育改革对教师培养规格的挑战我国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是:(1)改革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地方教育在中央主导下的地方自主管理的体制,国家制定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地方政府制定学制和教学计划、编写教科书;(2)改革单一办学模式,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多样化;(3)改革单一学科课程的课程构成方式,课程计划呈“板块结构”编制,如扩大选修课,增加活动类课程;(4)改革教学计划编制中统得过死的现象,高中将有更多的教学计划编制自主权,综合高中、特长高中将会大批出现;(5)国家要创办1000所面向21世纪示范性高中。
总的改革特征是课程将向多样性、灵活性、“板块”方向发展。
为了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和将要出台许多新举措,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分流教育,实施多种办学模式,改革课程结构,扩大选修课,增加课外活动等。
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适应分流教育和个性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接触社会生活经验面。
这些改革对师资培养规格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的基本技能;不仅要有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素质和进行课堂教学、开展班主任工作、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等。
面对高中教育改革,高师教育的改革却明显表现出脱节和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高师对高中的教育改革情况不明,研究不够;高师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不适应高中段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高师单一的培养模式,不仅与高中多种办学模式不适应,而且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等。
浅析高师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势 ,针对 具体 的教育案例 ,本校可 同教师甚至其他高 校的学生 —起 讨 论。在这种情况下 , 学生 可与老师直接 对话 , 学生之 间可随 时争鸣
( 学生登 台 ,人人 试讲。为了有 效地 使学生掌握 教育 论, 3) 形成教育教学的技 能技 巧 , 行教育实践锻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 进 每学期开始时 ,根据教学 时数 、课程内容等选定让学生 试讲的内容 , 在每次试讲前一周把 试讲任 务布置给 选定试讲的学生 ,并指导他们钻
还没有脱离2l I年代原苏联教育学 的框架 , 【 世纪l1 ( 其理 论体 系和结构仍 是沿用凯洛夫 《 教育学 》的课程板块 ,给人一种 “ 曾相 识燕归来 ” 似
之感 教材 内容较 陈旧 、繁琐 ,教材中 务实的成分较 少 , 务虚 的成 , 而 分较 多 ,缺乏针对性和使用性 ,即不能有效地反映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 实践 ,也不能反映 当前国际教育理 沦的最新成果 。 ( ) 3 教学形式单 一 、教学方 法落后 。目前 公共教育 学的教学 方 法大都 以教师 口头 讲授为主,以 “ 黑板J 粉笔”为基本手段 。虽在 某 J u 种程度上也注意 课堂上师生之 间的互动 与交流 ,但教学形式的单一和 方法的落后仍然使教育学明显存在 “ 重教 师 、轻学生 ;重理 沦说教 , 轻实践活动”的现象
( )课程定位 不明确 。公共教 育学是在我 国国 内开 没 已久 的一 1 r学科 ,但至 今人们在其学科 定位的很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 的分歧 j 如公共教育学应该重视实践性还 是理 沦 陛,开 没教育学的 目的到底 是 什么 ?学科定位的模糊导致公共教育学 的教学 方向模糊 ,从而影响 了 公共教育学课程价值的发挥。 ( ) 2 教材 体系僵化 ,教学内容陈 旧 。如今 高师公共教 育学 教材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师范生更多 的 自主选择空间 。工是充实必修 课程 门类 ,除心 理学 、 教育学 、 学科教材 教法课程之外 , 增加现代教育技术、 教
3 . 1 学术性 与师范性
闻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 出教师 教育课程 比例和门类
展课程 门类 、 调整课程 比例 , 在 构建职前职后 、 培养培训- 一 体
2 . 2专 业 性
化的完整 教师 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积累 了一定经验 。 1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 内容 等三 方面开展教师教育课程 的改革 。
1 . 1 优 化 课 程 结构
2 0 世纪 8 O 年代, “ 教师专业化” 成为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
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基础 教育 实践的联 系。 1 - 3 调整课程 比例 是否会影响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能否
在原有基础 上继续扩充 ?这些 问题 都是我 闲百年师范教育史
与2 O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教育课程学分 ( 学时)占所有 中“ 学术性” 与“ 师范性” 之争 的具体体现, 也是高师 院校在课 课程学分( 学时) 比例不足 6 %相 比, 目前教师 教育课程 的学分 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思考 的问题 。 数和学分比例显 著提 高。 2 教 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在学分制课程 体系 下, 许多高校对课程实行模块化设置 , 教师教育课程作为一个独立模块 , 上 j 通识 教育课程 、 学科专业
高师 院校教师教育 课程 的设黄小能脱离 中小学教育教学
课程等模块并列 。根据教师专 I k 发展 的需求 ,高师 院校一方 实际, 应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出发 , 为基础教育培养一批 高 面将 教育 理论基础课程 、 教育实践基础课程 、 教育科研基础课 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力 ,以教j J i l j 专、 l 化发展实现 新课程 的有 程以及教育 见习与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 程结构体 系的核心构 效 实 施 。 成要素, 另一方面存 课程 结构中突显 实践类课程的重要地位 , 实施“ 四年一体” 教育实践模式, 将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分 阶段 、
分析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困境
1212014年2月(中)科教导刊分析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困境季思远(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0)摘要公共教育教学的质量一直是高等师范院校一个较大的难题,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难度很大。
通过分析,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没有找到明确有效的实施方法,公共教育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教材规划有缺失,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
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公共教育学教学难题,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宏观思维,办学思想,从学科的任课教师选择优质教材体系改革,建立综合的管理方案。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院公共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n the Plight of Normal College Public Pedagogy TeachingJI Siyuan(Funing Higher Normal School,Y ancheng,Jiangsu 224000)Abs tra ctThe quality of public education has been a large problem of higher normal college;it's difficult to achieve greatteaching effect.By analyz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our fundamenta l reason for the slow process,because some of Normal Colleges did not find clear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the direc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education materials planning missing,classroom teacher does not appear practical high phe-nomenon.Therefore,in order to completely change the public pedagogy problem,we must recognize that the macro-thinking social environment,school of thought,the choice of quality materials from classroom teachers discipline system reform,es-tablish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program.Ke y wordshigher normal college;public education;education quality;cause analysis;method1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困境1.1教师教学理念模糊公共教育属于教育类,这是源于目前的教学思想和哲学领域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育的主体,公共教育应被使用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并且形成正确的思维,从而使教学于理性认识和主观思维的引导下开展。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困境与对策
No . 04 TI ME E DUCATI ON Avr l 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师公 共 课教 育学困境与对 策
罗艳华
摘要 : 当前高师公 共课教 育学教 学质量不 高, 效果不佳 , 严重影响 了师 范生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和教育能力的形成 , 应采取将教 育学 课程调整为专业课程、 编写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 提升教育 学师资水平、 实施小班化参与式教 学等具体措施提 高师范生教 育素养 。 关键词 : 高 师公 共 课 教 育 学 困境 对 策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2 文 献标 识 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3 . 0 7 . 1 0 5
1 当前 公 共 课 教 育学 的 困境
1 . 1 对教育学课程价值认识不到位 , 投入严重不足 当前高等 师范院校 的教学管 理者大多把教育学课程 等同于 普通大学生公 共课 , 没 有在课时 、 经费 、 师资、 教学管 理上给予高 度重视 , 许多学校将 它作为一种非专业 、 不重要 的课程来 进行管 理和实施 , 全部教育学科包括教育实习的课时仅 占总课 时的 1 0 % 左右 , 个别 学校仅 达 7 %。以贵州师 范学 院为例 , 2 0 1 1 年 以前 只 有3 6 学时, 到2 0 1 2 年才 增加为 5 4 学时 。同时 , 忽视教育学 与学 科 教学法 、 教育实 习之 间的联系 , 教育学公共课程 由教育科 学学 院的教师担任 , 而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 习则完全 由学生所在的具 体学院负责 , 之间一般间隔 1 到3 个学期 , 而且教师之间讲授的内 容没有 理论 和逻辑上 的前后连贯 , 存在各 自的定位不清 , 有交叉 、 重复内容等 问题 , 导致培养 的师 范生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 于学科 教育 实践 。 1 . 2 教育教材 内容过多 , 重点不 突出, 理论落后于教育实践 目前各种版本 的教育学且教材内容涵盖内容过多 , 以王道俊 、 郭文安 主编《 教育学》 为例 , 包含 1 6 章节 , 除了教育学基本理论 , 还 包括课程 、 教学 、 德育 、 美育 、 体育 、 班 主任 、 学校管理等诸多 内容 , 其它多数的教育学公共课 的教材版本 内容大同小异。这样的教材 般 既包含 了教育 的基本理论又包含了教学法 、 课程论甚 至道德 教育等 多教育学科 的内容 , 教材定位于期望通过一门教育学公共 课解决师范生 的有关教育素养的所有 问题 。但现实的效果反而是 不利 于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一方面 , 导致了教师在 教学 中重点把握不准 , 不能达到教育学的教学 目标 ; 另一方面 , 对 需要 重点阐述 的章节 , 如教育 的起 源、 发展 、 变革 、 教育与人 的发 展、 教育 目的等根本 问题的论述篇幅有 限, 很多基本理论介绍不够 详细 。同时 , 大多数教材还缺乏和当前 中小学教育实际联系 , 对教 育 的基本事实和现实的案例叙事较少 , 且学科教学 内容联系甚少 , 使学生在学 习时很难联系 自己今后要教学 的科 目。 1 . 3 师资配备薄弱 , 教学效果不理想 师 资配备薄弱也是 当前 教育学公共课 面临的一大困境 。因 为学校 对教育学课程 的不重 视 , 在教 师选 拔 、 培 养上没有认真规 划和设计 , 致使教师 队伍素质不理想 。教育学任课教 师师 资配备 薄弱 , 在师资 紧张的情况下 , 往往安排非教育专业教 师甚至非教 学人员任课 , 多数教师照本宣科 , 就教材进行讲授 , 或是 网上下载 个P P r I ’ 照着念 , 普遍存 在从 概念 到概念 、 从书本到书本 、 从理论 到理论 的现象 , 简单重复教材 内容 , 联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不够 , 联 系高 师各专业学生不够 。而且大部分高校教 师往 往只注重论 文发表 、 科研工作 , 对教学存在 一种应付心态 , 往往用最简单最少 的时间来准备教学 , 对教学质量要求放低 , 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 这 种师资 配备状况无法适应对公共 课教育学教学要求 愈来愈高 的
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困境与出路
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困境与出路[摘要]伴随着高师院校的综合化发展和师范性的弱化,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类课程也日益被边缘化,教学困境日渐突显。
面对现状,高师院校只有直面困境、探询根源并寻求出路,强化师范生的师范特色,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高教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困境师范性我国高师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育类课程这三大模块。
作为师范生职前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石,教育类课程应是高师院校的特色课,然而,正是这类教师素养培养课程,已经成为广大师范生“食之无味,弃之不行”的鸡肋。
面对现状,高师院校只有直面困境、探询根源并寻求出路,才能在高教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高师教育类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高师毕业生应该更会教学,然而有研究表明,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优于非师范院校。
高师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技能匮乏,实践经验欠缺,曾经的师范优势正在日渐萎缩,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处于弱势。
与此相应,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类课程也越来越被动,既然当前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那学校如何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就更加无足轻重,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越是低效,就越不被重视,教学效果也就越差……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困境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体系僵化,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摇篮——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仍维持着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老四门”的格局,很难应对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而且,作为教学内容主要载体的教材,虽然数量和版本很多,但真正能够与时俱进,吸收新的理论成果,联系当前教育实际的却廖廖无几,大多都是在沿用传统体系的基础上套用一些时髦的概念,或象征性地加上一些看似新潮的章节,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重理论、轻实践,以学科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过分追求科学世界的系统性,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与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传统教材编排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理论教学的低效和实践教学的缺乏。
教育行业改革的困难和方向
教育行业改革的困难和方向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教育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困难和阻碍,也有可行的解决方向。
本文将从教育行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二、教育行业改革中的困难1. 制度体系不完善教育行业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现有制度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考试导向和功利性评价机制仍然存在,高考制度成为学生过度竞争和唯分数论英雄主义盛行的温床。
这种制度使得学校之间追逐升学率,培养应试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2. 教师素质偏低目前,在职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和拥有正式教师资格证书的在职教师不足,而大量“代课老师”存在非正规性质,造成了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另外,在现行评价体系中,重视学术造诣而不关注教育实践能力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中国的城乡差距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先进学校、优秀师资和教学设备,而基层薄弱学校缺乏资金支持、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种资源分化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加剧了贫富差距。
三、教育改革的方向1. 探索多元评价体系应该摒弃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推动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笔试外,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鼓励开展项目制、实践操作等形式的考核,并加大对学科交叉、创新思维的重视。
2. 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更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和待遇保障。
对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吸引优秀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倡导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成长。
3. 平衡资源分配加强对地区间、城乡差距的关注,通过政策支持和投入确保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
推动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义务教育经费责任,并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流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
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探析摘要: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对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实践教学措施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师资培养的质量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却一直受到教学质量问题的困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十分突出,其处境十分尴尬。
教学内容的空洞、教学方法的刻板、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学业考评的形式化,直接导致了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低效,从而带来了人们对公共教育学的种种偏见和责难,使公共教育学在高师院校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其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发展过程的加快,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高师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以往的数量要求转变到了注重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二是综合性的高等院校也渗入了教师教育培养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毕业生成为了教师队伍的一员,加剧了教师职业的竞争性。
三是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获取的唯一途径。
这些都要求高师院校的课程必须进行改革,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毕业生。
二、目前我国高师院校中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还是沿袭着“以讲为主,逐章教学”的做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仍然成了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场所,这往往导致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消极倦怠,学习兴趣比较低,学生在座位上忙着自己的事情,如玩手机、看小说、背英语单词、睡觉等等。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1.办学定位不准确许多高师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综合化、研究型和国际化,导致办学定位模糊,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由于盲目扩张和过度竞争,导致师范类专业的比例下降,教师教育职能被削弱。
2.学科建设水平不高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缺乏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例如,某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前瞻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少,科研合作缺乏深度。
3.师资力量不足高师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由于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够灵活,导致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高师院校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
二、我国高师院校发展的应对策略1.明确办学定位高师院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突出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
在办学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和发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追求综合化、研究型和国际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特点。
2.加强学科建设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和竞争力。
要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同时,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多元化和前瞻性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要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1 1 . 0 7 5
师范 院校公 共教 育 学课 程教 学 的 困境 与 出路
丁 晶 王 中妍
( 宁 德师 范学 院 教 育系 , 福建 宁德 3 5 2 1 0 0 )
第3 5 卷 第1 1 期
Vo 1 - 3 5 No . 1 1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2 0 1 5年 1 1 月 2 0日
等解 决 策略 , 以促 进 师范 生专业化 发展 。
关键 词 : 师 范院校 ; 公 共教 育 学 ; 教 学改 革 ; 课程 教 学 ; 评 价制 度
中图分 类号 :G 6 4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1 1 - 0 1 6பைடு நூலகம்1 — 0 2
摘
要: 公共教 育学是师范生的基础 必修课 , 对提 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质 , 形成正确的教 育观念和相应
的教育教 学技能具有重要作用。针 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 学长期得 不到应有重视 , 课程 内容跟不上教 育 改革发 展 , 教 学 手段 单一 等 问题 , 从 学校 、 学 生和教 师方 面解 析 问题 产 生 的原 因, 提 出提 高社会 对教 师职 业 的认识程度, 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 加强教材建设 , 提 高教师队伍素质 , 改进教学方法 , 完善教 学评价制度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摘要:教学方法的落后,代写论文是导致高师教育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把自学指导、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现代媒体辅助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对高师教育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
一、问题与现状目前在师范院校中,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学的教学状况不尽人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在师范性上发挥它的应有的作用。
笔者曾对我校理解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大量毕业生吧教育理论束之高阁,在工作岗位上没能很好地应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不能贴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外,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的少;课堂讲得多,课外活动少;结论下的多,学生思考的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的少。
教学手段单一,缺少读书指导,机械灌输,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育学的学习存在两种偏见:一是认为学习教育学没有用,学不学以后照样教好课;二是认为教育学大都是条条框框,内容枯燥,产生了厌学情绪。
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该课程在整个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的改革。
(一)加强师生合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
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设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和合作的教学。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当下高师公共教育类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 董静[1]
作者机构: [1]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出版物刊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4-137页
主题词: 公共教育类课程;困境;出路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类课程是为培养未来合格教师而开设的课程,体现了高师教育的特色,在高师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高师公共教育类课程在实施中遭遇了诸多困境,实践领域问题的出现以及当下时代发展的特点,都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并积极探寻高师公共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出路。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目的是向师范生传授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从教技能,涵养教育理念,促进专业发展,为将来科学从教打下良好基础的必备学科。
然而,在高师院校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学课程却处于一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必修课变成了逼修课。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匮乏,再加上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让原本起源于真实生活世界的教育学变得空泛抽象,成了远离生活实际的空中楼阁。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教育学课程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要想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然而,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学界的重视。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一)教材版本繁多,内容空泛抽象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由于各个师范院校都非常重视教育学教材的建设,所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学教材版本有数百种。
教材资源貌似繁荣,但内容体系大致相同。
教材内容偏重理论体系的构建,重概念的解释,阐述更多的是理论的根据和不同理论派别的观点,内容空泛抽象,很少关注所讲理论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关系。
另外,由于部分教师评职称的功利心理,为了多出教材和快出教材,很多教育学教材内容缺乏创新,复制粘贴现象严重。
(二)教学时空资源严重不足教学时间和空间是教学实施的最基础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丰富、充足的时空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
然而,目前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空资源严重不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就时间资源来说,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间一般是一周2~3个课时,每节课40~50分钟,每学期按18个教学周来算,一学期最多54个学时,在几十个课时内把愈来愈丰富、复杂的教育理论、原理讲透彻,让学生学懂并灵活运用,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针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提出对策并评估其效果。
在当前存在的问题部分,探讨了课程资源缺乏更新、教学内容陈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通过问题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师资力量不足、技术支持不足等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技术支持水平等对策建议,并具体阐述了对策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对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提出的对策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建议,展望未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实施、效果评估、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高师公共教育学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需求也在不断演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如何开发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教育资源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高师公共教育学领域,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在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足、内容更新速度不够快等。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对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重点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在当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资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学生参与和互动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学的单一化和僵化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以评价模式的改革推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走出困境
以评价模式的改革推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走出困境目前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很多也很典型,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想教的情况使得公共教育学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也失去了在高师院校应有的地位。
公共教育学课程问题的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公共教育学一直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试题主要是填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等题型,考核的是概念、原则、思想、注意事项和规律的论述等。
这样的考试考核主要集中在知道这个层面上。
因此,学生们在考试之前背背笔记就能通过考试,考试过后几乎都忘记就不足为怪了。
这种评价方式属于终结性评价,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改革倡导的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评价应该成为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的手段。
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而言,最终的目的必须指向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是现代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
为此,我们结合课程内容的重构,将教学评价作为关键点,推动公共教育学最终走出困境。
根據国家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规定的三个维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我们对公共教育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架构。
按照《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应包含九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分别是: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观与教育观、教学设计、德育、教学设计、班级活动设计和管理、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确定教学内容后,公共教育学教师团队将要针对这九个方面教学内容进行各自的教学专题的设计。
公共教育学课程主讲教师团队是由多位教师组成,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每位教师结合各自擅长的领域将这九个方面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分解,确定每个内容下的教学专题,由学生进行选择,学生选择最多专题将是教师讲授的内容。
让学生在授课之前就参与进来,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教育学课程的积极性。
在课程内容重构并将学生纳入到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上,将评价模式进行改变,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树 婷
( 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 学学院, 湖北咸宁 4 7 0 ) 3 10
【 要J 摘 文章分析 了当前 高师公共教育学科 类课 程改革面临的 困 , 出了高师公 共教 育学科 类课程改革必 境 提 须从 变革课程设置 、 快教 材建设 、 加 革新教学观念、 贴近基础教育改革 实际、 设计课程模块上谋求 出路 。 【 关键词J教 师教 育 ; 公共教育课程 ; 困境 ; 出路 【 中图分类号lG6 2 4. 0 【 文献标识码J A I 章编号I1 7・9 82 1)30 1-2 文 6 15 1(0 00 -0 O l d i1. 6 /i n1 7 ・9 82 1. .0 o :03 9 .s . 15 1 . 00 0 6 9 js 6 0 3 I 刊网址】ht :w . x .e 本 t / wwh bnt p/ b
目前 , 我国高师课程 体系的设置一般包 括通识教育课程 、 的人文关怀 , 因而很难 与学生展开心灵 的对话 。 专业 教育课程 、 教师教育课程这三大模块 。其中, 教师教育类 ( ) 时空封闭 , 三 教学 课程资源单薄 目前绝大多数师范院校 的公共教育课程 , 如教育学, 周学 课程模块又主要 由教育学、 心理学、 代教育技术、 现 教师 口语 、 学科教学法 、 教育实 习等课程组成 , 它是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 时多设置为 2 3 ,  ̄ 节 课时计划很难超过 5 4学时, 区区几十个学 学生要想把一些原理弄透 , 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就 空 素养培养有别于其它专业方 向的标志 性课程模块。该模 块中 时 内, 集体教学、 大教室上 课几乎是所有公共 教育 的教育学 、 心理学等公共必修教育学科类课程, 还是全国教师 间教学资源来说, 这种相对封 闭的教学时空, 使公 资格考试 的主干课程, 为高师 生职前职业素养培养 的基石 , 学科课普遍的教学组织 形式 , 作 这类课程无论是就其理论性还是工具性而言, 其地位与作用均 共教育课程原本丰富多彩的教学 内容在课堂上 也就演变成 了 纸上谈 兵” 。 不言而喻 。然而, 正是这类基础性教师素养培养课程, 期以 “ 长 ( ) 四 教学手段 单一 , 范性能薄弱 示 来, 却一直普遍不受师范生 的欢迎 , 成了广 大师范生 “ 之无 食 对 比 5 年前 , 0 今天高校的教学条件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 味, 弃之 不行 ” 的鸡肋, 其原 因种种 , 不一而足。 面对现状 , 我们 然而, 当前许多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课教师 依然沿用 应该有直面困境、 探询根源和寻求 出路的勇气, 笔者 在此 就高 的变化, 的是“ 一块投影屏 、 一张嘴” 的师授、 生听型的接受式授课模式, 师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 的困境与出路问题 , 谈谈 自己的看法。 对比正在开展的红红火火 的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应 该汗 高师公共教育学科类课程改革的 困境 颜。也很难想象, 长期沿用 这种 教学模式 , 又如何让我们 的学 ( ) 一 课程体 系僵化 , 结构单一 互动 型教学 , 不是对我们所教课 这 目前, 我国多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体系仍基本 生去理解 什么启发式原则 、
育 教 学研 究 能 力 的课 程 ’ 。 ’ 。
综前所述 , 当前高师公共教育学科类课程建设 已陷入 了困 境。 我们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 我们必须通过 改革来寻求新的 ( ) 程 内容 陈 旧 , 论 落后 二 课 理 . 作为公共教育学科类课程 内容 主要载体的教材 , 虽然在数 出路 。
量上多达 几百种 , 由于一 贯强调传承性 和稳 定性 , 但 导致 了课 程教学内容陈 旧, 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的新要求 , 像教育学课 程, 理论上仍 沿用 的是建 国初期 引进 的凯洛夫 的教育理论 , 缺 乏与时俱进 的教育新理念 ; 其二 , 教材 内容 的编排还普遍存在
很少到中小学教学一线去走一走 , 看一看 , 对身边 的专业化、 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等圳 。很 明显 , ” 作为我 国基础教 于理论讲解 , 如火 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几乎是充耳不闻 ,坐在理论的 育师资队伍培养的摇篮—— 高师 院校 ,这种几十年一成不变 云端” 几年 如一 日地指点“ 山” 很难想象, 十 江 。 这种 以抽象对 的、 单一的公共教育课程 结构模 式, 已然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
一
、
维持着教育学、 心理学 、 学科教学法等“ 老三 门” 的格 局。步入 程的一种讽刺 吗? ( ) 五 理论 脱离实际, 指导功能丧失 2 世纪 , 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 一场深刻 的变革 , 发展 l 我 其 当前 , 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教育学科课 的教师特别“ 钟情” 趋势包括:教育 目标的优质化、 “ 教育课程的综合化 、 资队伍 师
第2 3卷第 3期 21 00年 6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o r a o HUBE o rs o d n e i est I r p n e c v0. I . 2 3
J n 2O O u . l
略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科类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