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假新闻之三大怪状及对策研究——基于2001~2009“十大假新闻”内容分析的思考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毕业论文一、引言近年来,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和社会稳定。
虚假新闻具有误导性和欺骗性,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和混乱。
对于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划分为三大类,包括信息来源可疑性,对特定利益群体的服务性,对人群情绪的煽动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交媒体平台责任,提高公民媒体素养等方面。
二、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虚假新闻是指通过演绎、偏颇、攀比等手段掩盖事实真相,误导公众舆论,制造舆论波动和社会恐慌心理。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1.信息来源可疑性虚假新闻往往来源不明或具有疑点,这种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加强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容易被误导。
例如,有些虚假新闻是通过匿名透露者发布的,读者无法确认信息的可靠性;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网络爆料、微信群等渠道传播的,读者难以判断其真伪。
信息来源可疑性是虚假新闻最常见的特征之一。
2.对特定利益群体的服务性虚假新闻往往带有明显的营销色彩,是特定利益群体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发布的。
这些虚假新闻通常会借助热点事件和话题,通过吸引眼球来增加点击率和转发量。
例如,有些虚假新闻是商家故意制造的,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客户;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政治人物或政党发布的,为了获取更多的选票和支持。
这种虚假新闻的服务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利益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对人群情绪的煽动性虚假新闻往往是通过煽动情绪来吸引读者的,其目的是制造社会恐慌和舆论波动,达到特定利益的目的。
有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煽动恐惧来掩盖事实,例如制造瘟疫或战争的假新闻;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煽动愤怒来获取社会支持,例如报道涉及种族歧视或社会不公的事件。
这种煽动性不仅会导致人群情绪的极化,也会破坏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一、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月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地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地后某女孩,月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地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b5E2R。
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地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地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地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p1Ean。
失实原因:记者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地责任.炮制出虚假新闻,无中生有.二、温州乞丐流浪年回家获万拆迁补偿月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地报道《流浪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年月,家境贫寒地温州男子朱景,远离家门闯荡自己地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地肺结核.今年月日,经过天地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地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年地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余万元地土地补偿金.DXDiT。
月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地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地.这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RTCrp。
失实原因: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地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5PCzV。
三、年放假安排年月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地“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地消息.按照这条放假消息,年元旦放天,春节放天,元宵节放假天,清明节放假天,劳动节放假天,端午节放假天,中秋节放假天,国庆节放假天.这一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转”.jLBHr。
浅析虚假新闻的成因及防范——以三类典型的虚假新闻为例
浅析虚假新闻的成因及防范——以三类典型的虚假新闻为例【论文关键词】:虚假新闻成因后果惩戒防范【论文摘要】:2008年度,以3·14期间中外媒体之间的误读、汶川大地震期间“母爱短信”的广泛转载、“华南虎事件”引发的照片真实等为分析案例,讨论了关于虚假新闻的成因和后果问题,并以《新闻记者》杂志列举的年度虚假新闻为参考案例,讨论虚假新闻处理中的惩戒和防范问题。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然而,新闻媒体在社会实践中却不时背离“客观性原则”,“失实新闻”、“虚假报道”的丑闻屡有发生。
本文以三类典型的虚假新闻为例,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后果、惩戒及防范问题。
一、中媒与外媒之间的真实与谎言“3·14西藏暴乱事件”第一次将中媒与西方媒体推到了针芒对峙的风头浪尖,虽然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解读由来已久,但中媒对西方媒体的近乎敌对式的情绪表达实为罕见。
其实平衡报道确实是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主体,只是鉴于其惯常的“掏粪者”新闻理念、“质疑与批评”的职业习惯,对“3·14事件”和“抢火炬事件”存有部分非议,而经过中媒“翻译”、“引用”后部分扩大为主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汶川大地震期间西方媒体的“态度骤变”,中媒大量摘录了外媒对抗震救灾工作的肯定和赞赏,《外媒:废墟上站起大写的中国人》、《外媒:中国反应令人钦佩》、《外媒:中华民族是摧不垮的民族》等报道在主流媒体和网络上俯首皆是,国内反响巨大。
这种“盛况”给国内读者的印象是海外对中国的抗震救灾一片惊叹与赞扬,而一些有关灾区帐篷校舍“豆腐渣工程”、赈灾腐败、“人权”问题的报道却被国内媒体极有默契的集体“屏蔽”了。
当媒体的“整体客观性”遭到破坏时,它会对受众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效果,形成“刻板成见”。
虚假新闻与“刻板成见”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导致了公众知情权的践踏。
这种新闻机构所提供的虚假“拟态环境”误导了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2001至2010年十大假新闻分析
客 观 原 因
3、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媒体的高度信任是虚 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 2、激烈的媒介竞争是虚假新闻产生的主要原因
4、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虚假新闻的 科技的发展、 孳生提供了捷径 返回
由小人物假新闻向名人假新闻过渡 由小人物假新闻向名人假新闻过渡
题 材 变 化
硬性假新闻增多 2007年开始, 2007年开始,电视假新闻开始增多 年开始 2007年开始,正面假新闻开始增加 2007年开始, 年开始 国际假新闻增多 炒作新闻增加 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2010年微博造假开始 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2010年微博造假开始 兴起
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来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过失造假 另一类则是故意造假 过失造假, 故意造假。 一类是过失造假,另一类则是故意造假。 过失造假大多是新闻工作者本身受知识 受知识、 过失造假大多是新闻工作者本身受知识、 情感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 情感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对新闻事件和 信息缺乏正确的识别水平和判断能力, 信息缺乏正确的识别水平和判断能力,不 能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而导致的新 能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而导致的新 闻失实; 闻失实;故意造假则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 因为过分追求名利 有意杜撰、捏造的。 过分追求名利, 因为过分追求名利,有意杜撰、捏造的。
主 观 原 因
专业根源:专业意识虚弱,专业观念淡薄, 专业根源:专业意识虚弱,专业观念淡薄,专 业态度歪斜,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迟钝, 业态度歪斜,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迟钝, 专业眼光浑浊,专业技能不足,专业程序缺环, 专业眼光浑浊,专业技能不足,专业程序缺环, 如此等等, 如此等等,是导致虚假新闻得以广泛传播的专 业根源。 业根源。 认知根源:新闻事实的复杂性,认识能力的局限 认知根源:新闻事实的复杂性, 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殊性要求, 性,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以及各种传播 环境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环境条件的约束和限制,都可能使新闻传播者报 道一些不全面、不准确、不客观的新闻。 道一些不全面、不准确、不客观的新闻。
虚假新闻的原因及防范——以2010年十大假新闻为例
、
坚 守 新 闻 真 实 性 责 任 .
新 闻 必 须 是 以 事 实 为 根 据 的 真 实 而 有 价 值 的 信 息 。 没 有 事 实 ,就 没 有
新 闻 。 “ 实 是 新 闻 的 生 命 . 新 闻 本 真 是
家媒体 如 《 华 时报》《 京报》 《 京 、新 、北
京 晨 报 》 相 继 报 道 相 同 内容 .事 发 . 6
响媒 体 的公 信力 。 “ 什房 价两 个 月 喀 就 翻倍 ” 虚 假 新 闻 事 件 , 只 报 道 了 消 “ 费 者 个 人 对 房 价 的 感 受 . 没 有 采 用 而 政 府 部 门 的 统 计 数 据 : 看 到 特 定 地 只
区房 价 的 上 涨 . 没 有 顾 及 到 整 个 地 而
一
奥 迪 文 人 有 点 高 调 、 中 国 每 年 有
2 0万 青 少 年 死 于 室 内 污 染 、炒 蒜 高 2
手 掷 千 万 买 走 百 斤 金 条 、0 7 %举 报 人
遭 打 击 报 复 、 安 市 已 被 确 定 为 国 家 西 第 五 个 直 辖 市 、 什 房 价 两 个 月 就 翻 喀
受 众 非 常 关 注 、 会 很 敏 感 的话 题 , 社 假 新 闻 的 出 现 无 疑 会使 受 众 心 理 振 荡 不 安 , 面 舆 论 影 响 社 会 安 定 团结 。 负
新 闻 引 起 的 。 看 来 越 是 关 乎 百 姓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的 信 息 , 旦 发 生 错 误 , 是 一 越
以 支 撑 可靠 性 。 另 一 种 是 “ 某 某 单 据
位 某 文 件 ( 料 ) 示 ” 。 此 类 来 源 材 显 型
而 以 上 十 大 假 新 闻 之 所 以 假 得 榜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假新闻问题及解决方案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假新闻问题及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媒体行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假新闻问题,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媒体行业中存在的假新闻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媒体行业中存在的假新闻问题1. 涉嫌引导舆论:部分媒体通过有意诱导和操控报道内容,倾向性地引导公众舆论,使得真相被掩盖或被曲解。
2. 缺乏查证和核实:有些媒体为了追求速度和独家新闻,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查证和核实,导致有关信息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3. 利用点击率追逐眼球:为了吸引读者点击率,一些媒体刻意夸大报道的内容,甚至编造虚假新闻。
这种行为扭曲了读者的认知和价值观。
4. 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某些机构或个人有意传播虚假信息来实施商业诈骗、谣言传播等不法行为,严重干扰社会秩序。
三、解决假新闻问题的方法1. 建立规范行业标准:媒体行业应建立健全的新闻报道准则和伦理标准,制定明确的新闻管理条例,严格管理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 加强专业培训:媒体从业人员要接受全面的新闻素养培训,提高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能力,加强对事实的核实和报道的客观性。
3. 建立事实核查机构:媒体行业可以与第三方组织合作,建立专门的事实核查机构,对重要新闻事件进行事实核查,减少假新闻的传播。
4. 促进自媒体的规范发展:自媒体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媒体行业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和规范,提高其专业性和质量标准。
5. 引入技术手段:媒体行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辅助新闻报道,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排查,快速识别和辨别假新闻,提高新闻发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6. 增加惩罚力度:对于故意发布假新闻、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机构和个人,应加大法律惩罚力度,形成威慑机制,构建一个公正、诚信的媒体环境。
四、媒体行业应承担的责任1. 保持客观公正态度:媒体作为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应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不带有个人偏见。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第一篇: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 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浅析网络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和对策
浅析网络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和对策虚假新闻现象在网络媒体诞生之前便已存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在与传统媒体进行激烈角逐时却因其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成为虚假新闻规模传播的“放大器”,变成虚假新闻泛滥的重灾区。
一、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网络虚假新闻缘何自产生到今天一直“打不死”,笔者认为不仅存在主观方面的原因,还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1.受经济利益驱使,网络新闻从业者片面追求时效性、点击率。
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2.31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87亿户。
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
出版各类报纸465亿份。
网络媒体为了能在众多媒体的角逐中增加新闻点击率、抢占独家新闻地位,提高知名度,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一部分网络新闻从业者不惜采用凭空捏造新闻、拼凑新闻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实现“眼球经济”效应。
有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还通过参与新闻炒作、新闻策划等形式,进行虚假新闻的发布。
2.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媒介素养较低。
网络媒体的新闻发布在大多数人看来无非是进行内容的粘贴、复制,操作简单便捷,且并无太多技术含量。
因此,许多网站的媒体从业人员并非专业的新闻记者,此前也未经受过任何新闻采编方面的专业培训。
这样就极易造成,当网络上出现虚假新闻时,这些非专业的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会为了抢占时效性而不加任何辨别、不经核实地盲目发稿或进行大量转发,不断弱化了自己新闻“把关人”的角色。
3.一味迎合受众心理,追求轰动效应。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每天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网络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点击阅读,早已不得不考虑把受众放在中心地位,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受众,每天面对各种海量信息显然难以做到全部接收。
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需要进行选择性阅读。
而他们选择的标准通常是轻松、娱乐、新奇、怪异、荒诞、离奇。
《新闻记者》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样本分析
3..假新闻的重灾区是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类新闻,这与中国新闻语境下的新闻控制机制有关,也与受众日常新闻偏好有关。近年来,新闻娱乐化趋向日益明显,“眼球”新闻泛滥成灾。在这过程中,假新闻频频发生。相对而言,时政、财经等“硬新闻”造假的比重不太大。值得关注的是,在近几年,时政类假新闻有上升趋势。
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假新闻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在7天内得到纠正的比例最高。
10. 假新闻生产主体的认错、纠错情况
假新闻的产生是一种职业过失行为。假新闻制作可分为“有意过失”与“无意过失”两种情况。不管是出于故意,还是无意,新闻作假作为一种职业过失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不利的社会后果。假新闻发生后,行为主体采取怎样的姿态和行动面对公众和传媒共同体?采取鸵鸟策略者有之;狡辩、赖账者有之。而主动认错、纠错者也有较大比重。在100个假新闻样本中,能够有明确认错、纠错表示的有28个。在早期假新闻中,有认错、纠错表现的并不多见。近年来,认错、纠错的情况渐渐多了起来。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的统计、分析
1.假新闻首发媒体
2001-2010年不同类型媒体“十大假新闻”分布情况
报纸类型
机关报
都市报
广播电视
专业报
络媒体
其他媒体
假新闻数量
6
63
2
12
13
4
所占百分比
6%
63%
在2001-2010年的100篇“十大假新闻”中,出自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实习生、通讯员,甚至无署名作者的文本占了不小的数量,达到13篇之多。出自实习生之手的假新闻,可能由于业务能力不济,造成新闻真实性的失守;而特约记者、通讯员、无署名作者可能因为责任不到位,缺乏刚性约束,这些人可能会心存侥幸,蒙混过关。
浅谈当今社会假新闻出现原因以及对策
浅谈社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对策10历史学三班王鸿嘉 100305326 历年来,主动造假的行为在新闻业内已不是新闻。
每年都有评选的“XX年十大假新闻”公布于众,之所于还要评选,说明假新闻确实很多,而当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所以本文从当今社会假新闻泛滥的社会现状入手,分析其出现背景、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抑制假新闻泛滥的部分对策。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
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
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新闻确如此泛滥,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1、在新闻管理体制方面自律体系缺失和作用失效使“假新闻”出笼失去了重要的约束。
浅析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危害及防范对策
浅析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危害及防范对策鞠蕾【摘要】As we all know,the news' life is the truth of itself.However these years false news like "carton filling steamed buns,""Millennium female mummy unearthed in post-pregnancy,""Qinghai-Tibet Railway opens life channels for wildlife" has emerged in endlessly.In a manner of speaking,the false news has become malaria of news transmitting at present.Behind the overflow of false news,it shows the media's imperfect credit,which attracts the great attention from all quarters of the society.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fake news and discussing the false news' concept,characters,reasons,causes harm and to take precaution measures.%众所周知,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近几年来,类似于《纸箱馅包子》、《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可以说虚假新闻已经成为目前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虚假新闻泛滥的背后,显示出媒体千疮百孔的信用,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将军路办事处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是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首先我们先要界定一下虚假新闻的行为主体,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是最主要的传统意义上的主体,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个人与其他团体也在现今社会扮演着虚假新闻的制造者的身份。
近年来出现许多虚假新闻的案例,2013年央视“误报”先看病后付费、“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试点”又一次被写入卫生部年度工作要点。
2013年2月20日,央视新闻却将此消息扩散成“最美假新闻”,称今年卫生部将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
但新闻播放不久,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处长焦雅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对该制度的“全面推行”无法给出时间表,但“今年肯定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2013年10月24日《黑龙江晨报》7版刊发的《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后经该报进一步多方核实系假新闻。
穆棱市公安局证实,此案件是穆棱电视台记者韦洪基杜撰的一则假消息。
这两则虚假新闻一个是央视报道一个是地方媒体报道,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这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虚假新闻的危害主要表现有:1、破坏政府形象,丧失公信力。
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
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如果虚假新闻不遏制.不仅对社会和受众伤害严重.对于新闻界自身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虚假薪闻在破坏了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传统媒体中虚假新闻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讨
传统媒体中虚假新闻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讨传统媒体中虚假新闻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因此,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与方法变得越来越多,全媒体时代让传统媒体的王者地位岌岌可危。
虽然,长久以来人们都是通过传统媒体来接收外界信息,人们似乎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忠实受众群体。
但是,随着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利用习惯,新媒体更加符合人们的接收信息和阅读习惯,而且,绝大多的消息都是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得到传播。
在新闻传播的即时性方面传统媒体似乎永远都会比新媒体慢一步。
有些传统媒体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下得到更多的受众,便会出现急功近利与刻意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或者对新闻不进行深入调查和采访便开始对事件进行传播,导致虚假新闻的出现,从而使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变得越来越低。
接下来,笔者将对传统媒体出现虚假新闻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传统媒体如何最大限度的杜绝出现虚假新闻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1 传统媒体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1.1 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新闻记者的业务能力较弱随着媒体的扩张,媒体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便会急剧增加,为了满足媒体正常的运营需求,对媒体从业者的要求也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造成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甚至有些新闻从业者根本就不具备新闻的业务能力。
这些新闻业务能力不足的从业者在面临海量的信息时,他们根本无法找出哪些信息是具有新闻价值而且还是真实存在的信息。
同时,有些新闻从业者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心理,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不认真,写完后在不校对的情况下便把新闻稿发布出去,造成信息传播的错误,虚假新闻便由此产生。
1.2 过分依赖现有材料,不做深入的调查和采访2022年春节期间,有两个关于年夜饭的故事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个是城里的媳妇在第一次跟老公回农村老家做年夜饭,因为女人不能上桌吃饭,一气之下把饭桌掀了;另一个是上海女孩和男朋友过年回老家,因为女方嫌弃年夜饭太差而连夜赶回城市。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虚假新闻是指在实际事实未能证实或以歪曲事实的方式发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欺骗读者或者达到某种不良的政治、社会或商业目的。
虚假新闻有时也被称为假新闻、谣言等。
它在今天的社会中,越来越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问题。
虚假新闻可以引发许多问题,危害大众利益,扰乱社会秩序,破坏观众对媒体的信任等。
因此,加强防治虚假新闻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防治虚假新闻已成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必要内容。
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公民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护,以对抗那些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同时,也为媒体提供了指导和规范,保证真实信息的传播。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媒体从业者必须遵循某些规定,例如,详细核实新闻来源的真实性,检验新闻的准确性、完整性,并摆脱任何不良商业影响来塑造新闻,以及提高观众对媒体的信任和满意度。
除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之外,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防治虚假新闻的责任。
每个受众都应该学会如何辨别真假新闻,避免在社交媒体、电视和网络中传播虚假信息。
在许多情况下,虚假新闻本身就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出去,可以举报虚假新闻,以减少它们的传播范围。
此外,在教育上也应该加强培养人们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让年轻人更有能力辨别虚假新闻,避免轻信、快速分发虚假信息的行为。
最后,应该寻求技术创新来维护真实信息和消除虚假信息。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通过设计更具反垃圾邮件和反欺诈性质的算法来判断是否存在虚假新闻,并尽可能从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等传播渠道上将其去除。
综上所述,防治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政策、法规、教育和技术等措施相互配合来应对这个问题。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责任,认真辨别真假新闻,并避免传播虚假信息。
试论虚假新闻的危害及对策
试论虚假新闻的危害及对策关键词: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
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新闻虚假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失实。
"失实"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过失的,而新闻造假无一例外都是故意的。
主观上的责任,无情地将新闻造假者钉上了耻辱柱--他们将虚假的东西伪装成真实,兜售给公众,戕害了新闻的生命,当然为任何诚实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整个业界不耻。
首先,没有的事实要把它变成事实报道出来。
目前新闻造假最为严重的就是虚假新闻。
这样的新闻就是没有一点真实性的新闻报道,造成这种原因的,大部分是因为记者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者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的目的,再或者是为了捕捉大众的好奇心,为了提升自己新闻的"卖点",在报道中捏造没有的事情,以引起大众的强烈反应。
比如,2007年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馅包子》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这种很明显的编造事实的虚假新闻,虽然还没有很多,也没有带来很消极的影响力,但是对新闻界的影响却很深刻,受众的反应也很强烈。
其次,没有将全部的事实报道给受众,只是将片面的事实报道给受众,来概括全部的报道事实。
眼下有一种倾向,就是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一些记者喜欢用归类的方法将这一类型的报道归为一类,用类似的想法去替换事实的真相;有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虽然某个具体事实是真实的,但不是总体的真实,不是宏观的真实,不是普遍的真实,更不是本质的真实。
这样大范围的去概括一些报道,以局部的真实概括了全部的事实,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虚假新闻。
浅析电视虚假新闻成因及对策
浅析电视虚假新闻成因及对策摘要】“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但是在当下社会实践中,“失实新闻”、“虚假报道”的却屡有发生。
本文以安徽利辛发生的“狗咬人诈捐”事件为例,浅析了这则电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如何防范等问题。
【关键词】电视;虚假新闻;利辛“狗咬人”事件一、新闻事件回顾10月13日《毫州晚报》一则报道称:10月12日在安徽利辛,一名叫李娟的女子为救被两只恶犬追赶的小女孩被恶犬咬伤,生命垂危。
由于被救女童家长未站出来,医疗费用巨大已无力支付,希望大家可以献出爱心帮助她。
10月14日安徽卫视也进行了跟进报道并采访了自称是李娟丈夫的张宏宇,他向大家证实了李娟救人的经过,希望爱心人士可以帮助她。
随着电视台和各大商业网站的转发,截止到10月17日早晨,张宏宇的受捐账户里已经有超过57万元的善款。
10月20日一个自称“记者柯南”的媒体人爆料称这起新闻事件系为骗局,是为骗取大家的捐赠款而刻意编造的谎言,并没有什么救女孩的举动。
李娟男友在10月20日下午承认自己撒了谎,李娟并不是为救女孩被狗咬伤,而是被他自家养的两条防爆犬咬伤的。
10月21日多家媒体开始追踪报道这起事件,央视《新闻30分》《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多档节目进行了报道。
二、事假报道中暴露的问题安徽利辛发生的“狗咬人诈捐”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信源单一,线索不实“信源”也就是信息的发布者。
在新闻实践中,可靠真实的消息源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关键。
未对信息进行核实就刊播,是造成安徽利辛“狗咬人诈捐”这则虚假新闻产生的主要因素。
在该事件中,新闻最初是由当地的《毫州晚报》发出,安徽卫视第一时间进行跟进,在安徽卫视对该事件的采访报道中主要信息都来自伤者男友张宏宇,除此之外,能够证实“狗口救人”事件的直接证据几乎没有。
如果当事人由于受伤原因无法接受采访,那么事发地点在哪里?被救者去了哪里?当时有没有目击者?狗的主人是谁?(狗的主人是不是也应该承担责任?)这一系列与事件相关的关键因素均未纳入记者采访报道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年 来 假新 闻屡 禁 不 止 的根 本 原 因 , 一 点 非常 重 要 , 有 即缺 乏 制 度 的 规 范 与 惩戒 。本 文 旨在 通过 对 9年 假 新 闻 的
现 象分 析 . 究根 治假 新 闻 的必 要 对 策 。 探 关键词 : 新 闻 假 怪状 对 策 内容 分析 制 度
业水平也会较高 . 同时 上 级 相 关 部 门 的 监
管会越严格 . 因此 应 该 不 会 产生 大 量 的 假
闻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假 新 闻 的 特 征 、 因 对 原
及对 策 进 行 分 析 。 了 之前 一 些 学 者 已 经 除 发现 的 假 新 闻 内 容 集 中 于 文 体 娱 乐 和 社 会 新 闻领 域 、 刊载 假 新 闻 的媒 体 日益 多样 化 、 新 闻 纠 错 时 间 日益 缩 短 以 外 , 者 假 笔 发现 这 些假 新 闻呈 现 “ 大 怪 状 ” 三 。
l . %和 1 . % .四 地 区 媒 体 的假 新 闻 4J 4 4 33 3 占有率 达 到 7 . %。 77 7
这 里所 说 的 “ 境 ” 两层 含义 : 是 环 有 一
所 处 的 地 理 位 置 及相 应 地 区 的 发展 程 度 ,
报 道 的精 准度 有 时 难 以 一 下子 把 握 。 我 但
们稍稍分析下这 1 3条 涉 假 突 发 性 消 息 的
二 是 媒体 自身 的 级 别 。
从 假 新 闻首 次 出现 的 媒 体 在 我 国 所 处 的 地 理 位 置来 看 , 京 、 北 四川 、 东 六 省 华
真实地再现现实 , 是在“ 假” 而 打 以外 的 更
为 常 态 的 日常 报 道 中 , 们 缺 乏 这 种 意 识 他
们 也 不 难 看 出 其 中 的利 益 驱 使 。
从 刊 载 假 新 闻 的媒 体 级 别来 看 , 级 省
和 态 度 的 坚 持 , 时 , 应 的 激 励 他 们 坚 同 相
一
内容 便 可 发 现 其 “ ” 十分 离谱 。 消 息 假 得 假
并 非 是 因 为 事 件 紧 急 、 查 核 实 难 度 大 而 凋 形 成 的— — 人 口死 亡 ( 7条 ) 天 气 恶 劣 ( 、 2
市 、 三 角 这 四地 区 的 媒 体 上 出 现 的 假 珠
新 闻 最 多 , 分 别 为 3 . % 、55% 、 4 4 1. 4 6
XI cV_." tI AoZI E . ' F. AP _ N lH T -
2 1 ・ 1 下 半月 ) 00 1 (
~
当代假新 闻之三大怪状及对 策研 究
基 于 20 ~ 0 9 十 大假新 闻” 0 12 0 “ 内容分析 的思考
口 胡 颖
摘 要 : 者 通 过 对 《 闻 记 者 》 志 2 01 2 0 笔 新 杂 0 — 0 9九年 来 9 O条假 新 闻 的 内容 分 析 , 现 当今假 新 闻 呈现 出三 大 发 怪状 : 涉假 媒 体 所 处 环 境优 越 、 类媒 体 承 担 角 色 多样 、 新 闻背后 的 时 效要 求低 。怪状 背后 的 原 因很 多, 追及 各 假 但
空 : 次评 选 是 第 一 次也 是 最 后 一 次 ” 但 这 。 至今 “ 大假 新 闻 ” 十 的评 选 依 然 热 闹 。
本 文 以 9年 来 评 选 入 围 的 9 O条 假新
从 新 闻 的 时 问 性 来 看 , 0条 假 新 闻 9 中延 迟 性 新 闻 7 7条 . 突发 性 消 息 l 3条 延 迟 性 新 闻 即时 效 性 不 太 强 , 事 件 对 发 生 的 具 体 时 间 精 准 度 要 求 不 十 分 高 的 新 闻 。按 新 闻生 产 的过 程 来 看 , 延迟 性 新
自20 0 2年起 ,新 闻记 者 》 杂 志 每 年 《
都 开 展 “ 大假 新 闻” 十 的评 选 。 是 从 第 一 也 次 评 选 开 始 , 织 者 总 是 在 活 动 开 展 的 同 组 时就 大声疾 呼 “ 愿我 们 的 ‘ 但 阳谋 ’ 落 会
3 6条 。从 这 些 假 新 闻 的 仰 的外 部 规 制 也不 够 健 全 。
假 新 闻背 后 的 时效 要求 低
以上 媒 体 占到 8 .1 9 11%。 0条 假 新 闻中 , 出 现 在 中 央 级媒 体 上 的有 l 8条 (0 )省 2% ,
级 媒 体 上 的有 5 5条 ( 11% ) 而 刊 播 在 6 .l ,
涉 假 媒 体所 处环 境 优 越
新 闻 。 事 实 却 相 反 , 究 其 中 的原 因 , 但 探 可
能 是 新 闻 工 作 者 自身 安 于 现 状 而 懈 怠 马
易 出现 错 误 。但 现 实 又 恰 恰 相 反 , 迟 性 延
新 闻成 了 假新 闻 的重 灾 区。 再 看 突 发 性 消 息 . 发 性 消 息 涉 及 的 突 是人们意料之外而突然爆发的事件 , 以 所
虎 , 若 媒 体 及 相 应 的管 理 部 门监 管 有 效 但
的话 , 类 现 象应 该 不 那 么 容 易 出现 。 此 各 类 媒 体承 担 角 色 多样 假 新 闻 通 过 报 刊 、 视 、 联 网 等 各 电 互 类 媒 体 与 受众 见 面 , 时 也 通 过 这 些 媒 体 同 被揭 穿 。 其是 报 刊 和互 联 网 . 既是 制造 尤 “ 者 . 是 揭 露 者 ” 特 殊 身 份 在 这 些 年 表 又 的
闻 的 采 写 、 对 时 间 更 充 裕 . 寸 也 不 容 校 p此
市 、 级媒 体上 的 为 1 县 6条 (77% ) 1 1. 8 和 条 (.1 ) 按 照 常 理 来 说 , 体 级 别 越 11% 。 媒 高 , 人 才 选 拔 会 越 严 格 , 作 人 员 的 专 其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