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战争

合集下载

浅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

浅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
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关键词: 军事思想 谋略的应用 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三国时期的与军事纷争

三国时期的与军事纷争

三国时期的与军事纷争三国时期的军事纷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荣辱与波澜壮阔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中,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为代表的三国势力相互争霸,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军事纷争。

这些纷争不仅决定了三国时代的政治格局,同时也塑造了许多英雄豪杰的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战。

一、官渡之战:曹操确立北方霸业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曹操确立北方霸业的关键战役。

曹操率领精锐部队,在官渡与袁绍的联军展开激战。

曹操善于运用兵力,巧妙运用骑兵突袭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稳定了北方局势,为他后来的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逆袭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孙刘联军逆袭的转折点。

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联手抗击曹操的大军。

在赤壁一役中,周瑜巧妙地利用东南风,放火烧曹操的战船。

曹操大败而逃,赤壁之战彻底扭转了局势,孙刘联军成功击退了曹操,孙权稳定了江东地区的统治。

三、夷陵之战:刘备巩固地盘夷陵之战是刘备巩固地盘的一次重要战役。

刘备率军攻打夷陵,与吴军展开一系列激烈的战斗。

经过苦战,刘备最终战胜了吴军,成功占领夷陵地区。

夷陵之战的胜利,使得刘备巩固了蜀汉在西南地区的地盘,为他后来统一中国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合肥之战:张辽大破吴军合肥之战是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张辽率领曹军与孙权的大军对峙于合肥地区。

在这场战役中,张辽善于运用奇袭战术,一举击败了孙权的水军。

合肥之战的胜利,使得曹魏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地盘,也为后来曹魏与东吴的和议打下了基础。

五、夷陵之战:姜维与诸葛亮的巅峰对决夷陵之战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姜维与诸葛亮的巅峰对决。

姜维率领蜀军进攻夷陵,与曹魏展开一系列激烈战斗。

尽管姜维表现出色,但最终由于诸葛亮的病逝,姜维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援,战败而退。

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蜀汉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削弱。

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的军事纷争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合肥之战以及夷陵之战等战役都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说明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

举例说明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

举例说明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历经千年,在大家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中有数不尽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不仅有悲壮的氛围,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下面我们就从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来探究这部小说的深刻含义。

一、强调团队作战在三国演义的战争场面中,常常出现的是一些团队作战的场景。

三国时期,周围的环境非常苛刻,战争的环境也非常恶劣。

因此,许多战争都是团队合作完成的。

在书中,吕布、刘备、曹操等领袖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进行作战,这一特点使得整个战争更具备进攻性和实用性。

二、战争场面热血激昂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是极具热血气息的,这一特点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战争中的紧张与激情。

例如,在那个时期的血腥战争中,士兵们要面对生命和死亡的考验。

而这种紧张的氛围,也使得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变得非常刺激。

三、制胜有术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也强调了制胜的重要性。

在书中,领袖们都有各自的战胜方法。

例如,曹操善于运用谋略,使敌人举步维艰,而孙权则善于在水中作战,将敌人打败。

这种战争中的策略性,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英雄形象鲜明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也形象地展现了在那个时代的英雄。

例如,关羽是被高度崇拜的一位英雄,他一身威武的形象,给了人们巨大的鼓励和勇气。

而他的死亡,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种英雄性的形象,成为三国演义中的独特之处。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

每一场战争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这正是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战争与政治。

其中,三国时期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战争的描写和战术运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

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以其生动的笔触和详细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刘备军队在火攻之下成功击败曹操,使得战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中对于火攻的描写非常详细,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火势蔓延的恐怖场景以及士兵们在火海中殊死搏斗的情景,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紧张气氛,使得读者对战争的恐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了战争描写,三国演义还对战争中的战术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小说中,蜀国主公刘备以及他的谋士诸葛亮是以智取胜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多次战争中运用巧妙的战略和计谋,化解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例如,在对抗曹操时,诸葛亮曾提出“苦肉计”,借助假意降曹的方式,躲过了曹操剿灭蜀国的危机,进而发展自己的势力。

此外,诸葛亮还提出了很多其他的战术,如木牛流马、八阵图等,都为蜀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和战术分析,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也展示了人物智谋和战略的精妙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作品,作者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往往夸大了一些情节,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因此,读者在欣赏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战术分析时,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可过分忽略小说本身的虚构性。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分析,读者能够充分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场面以及人物的智勇之处。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小说的虚构性,不可将小说中描绘的战争场面与真实历史混淆,理性对待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战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在战火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勇猛、聪慧和忠诚。

例如,关羽单刀赴会,一刀三斩华雄;张飞勇猛无畏,单枪匹马击退魏军等都是战争描写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英勇,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读者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四、战争描写充满情感。

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悲壮的,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伴随着许多悲壮的情节,比如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张飞告别的场景,吕布被杀的惨烈描写,甚至刘备临终前对刘禅的嘱托等。

这些情节中流露出的悲壮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战争的叙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其壮丽的气势、丰富的策略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情感和准确的历史背景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

读者通过对这些战争描写的阅读,不仅能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享受,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斗志。

三国赏析之战争

三国赏析之战争
《三国演义》
战争与谋略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军阀相互攻 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 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而《三国演 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 的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 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 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 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战争描写的特色
• 三、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 栩如生的人物
•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 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 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 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 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 •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 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 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表现了曹操 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 青云之志。 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 气,下令功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 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凶残。 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 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虽然出足了洋相, 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机智。 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众 敌时,赞叹“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命令 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 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战 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战争描写的特色
• 一、战争描写中注重谋略的运用(斗智)
• 作者对双方的正面战争场面描写笔墨并 不多,而是用大量笔墨写了双方互使诈计, 相互斗智的过程。并且写得曲折生动,跌 宕起伏,入情入理。体现作者在写战争时 的宗旨:以斗智为主,斗勇为辅。

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分析

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分析

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分析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和有趣的时期。

这个时期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可谓是战争艺术的巅峰之作。

在这场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战争中,三国期间的战争策略被认为是一种对战争智慧的最高嘉许。

下面我们将会一起来分析并探讨一下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

首先,我们要谈一下三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因为它影响着战争策略的形成和演变。

中国在那个时期处于一种军阀割据的时刻,这意味着没有国家统一的管理和领导。

而魏、蜀、吴三国之间组成了三个强大的王国,互相争夺天下。

在这个背景下,三国的统治者们开创了一些独特的战争策略。

其次,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这个时期里有哪些战争策略被应用。

首先,引诱敌人分兵是一种常见的战略。

这里最经典的例子便是蜀汉的诸葛亮用借东风之势引诱曹操分兵南征北战,从而不费九牛之力地夺取了荆州。

其次,伏击是另一种常见的战术。

对于弱势方而言,伏击是最佳的策略之一。

最知名的例子便是赤壁之战。

周瑜利用了风势和火攻,将曹操的大军一举消灭。

其中更讲究的是,这种伏击需要小心谨慎地选定地点,因为对于兵力较少的一方而言,一次失误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最后,对于封锁敌方交通路线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策略。

这种策略诉求有多方面,比如中断敌人粮草和一定的人口和货物流通。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蜀汉将魏国军队封锁在了长坂坡,最终一举消灭了魏军重要的一支部队。

第三,我们要探讨的是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

这些策略之所以会成为经典,说白了是因为它们都在实战中做了很好的贡献。

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他的著名改变战局的手段。

这种策略并没有进行实际的战斗,但是在他宽广的胸怀中,就能以寡敌众的劣势来欺骗敌人,让他们变得举棋不定。

而敌人心生畏惧的时候,它就已经取得了胜利。

第四,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策略之间的比较和分析,得出对于每个策略的优缺点等一系列的评价。

比如,伏击的成功得益于选址,但是要对敌方军队的进入和出口路线都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在关键时刻进行有效的伏击。

三国志系列历史战役分析重温三国时代的英雄传说

三国志系列历史战役分析重温三国时代的英雄传说

三国志系列历史战役分析重温三国时代的英雄传说三国志系列历史战役分析:重温三国时代的英雄传说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和激烈的战争时期之一。

三国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这一时期众多历史战役的精彩纷呈。

本文将分析三国志系列中的历史战役,带领读者再次回味那段令人叹为观止的英雄传说。

一、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代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

当时,北方的袁绍与南方的曹操为了争夺中原而展开激烈的战斗。

双方兵力众多,战局陷入胶着状态。

最终,曹操利用谋士郭嘉的计谋,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袁绍。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曹操确立了统一北方的地位,成为三国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二、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被誉为三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8年。

当时,曹操为了扩大统治范围,进攻了孙权的东吴国。

然而,周瑜和孙权巧妙地利用火攻战术,在赤壁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孙权东吴国的地位,使得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三、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2年,当时刘备率领蜀国军队出兵攻打孙权的东吴。

这场战役赢得了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指挥家诸葛亮的称号。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刘备的蜀国军队并未能够击败东吴的坚固防线,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场战役的失败对刘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挫折,标志着他东征的梦想破灭。

四、五丈原之战五丈原之战发生在公元234年,是蜀国和魏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当时,蜀国的刘备试图通过战争夺取中原地区,但最终在五丈原受到了曹魏大军的反击。

这场战役以刘备的失败告终,同时也是刘备生命的最后一战。

五丈原之战标志着三国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刘备去世后,曹魏和孙吴成为三国中的主要势力。

五、合肥之战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34年,是曹魏和东吴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当时,曹魏军队试图攻占东吴的重要城市合肥,但最终未能成功。

孙权借助水路的优势,堵塞了曹魏的进攻路线,并击溃敌军。

合肥之战的胜利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他们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保持了相对的优势地位。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逼真的战争场景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及这些战争所承载的意义。

1. 战争描写模式1.1 单挑和群雄混战《三国演义》对于战争描写采用了多种模式。

其中之一是单挑,表现了英勇战士之间的交锋。

关羽与华雄、张飞与吕布等对决场景极具激烈性和紧凑感。

此外,群雄混战也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战斗形式,例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都展示了各方势力在巨大规模上发生冲突。

1.2 攻城与围困攻城与围困也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战术手段。

刘备攻打荆州时,曹操对付刘备的攻势时常采用围困战术。

关羽围城令曹操陷入困境的故事也成为了流传甚广的经典描写。

2. 战争意义2.1 政治斗争与合纵连横《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并非简单的血腥冲突,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各个势力通过战争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统治地位等政治目标。

而合纵连横则是各方智者所采用的策略,通过利用战争形式来达到政治联盟的目标。

2.2 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在战争中展现了忠诚和背叛之间的选择。

例如曹操身边的贾诩,他以智谋帮助曹操在战场上屡屡取胜,然而最终出于民生不得已离开曹营;关羽向刘备效忠,在长坂坡之战中表现出了对主公无尽忠诚,即使面对死亡,也坚守信仰。

2.3 英雄气概与悲壮味道《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以英雄气概和悲壮情调为主线的。

无论是吕布的浴血奋战、刘备的群英会、还是诸葛亮献计连环计,都在展示出人物对于忠诚、荣誉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冲突和恶斗,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复杂而真实的政治斗争和人性之间的纠葛。

在这些战争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包含了政治联盟、忠诚与背叛、英雄气概与悲壮味道等方面,这也使得《三国演义》成为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三国时期的纷争与战争

三国时期的纷争与战争

三国时期的纷争与战争迎来了三国时期的纷争与战争,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纷乱的局面。

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争夺,英勇的将领们驰骋沙场,留下了一段段辉煌的战争史诗。

一、背景与起因三国时期的纷争与战争是由于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

这个时期,朝廷权臣专权,各地豪强割地为王,形成了割据局面。

而刘备、曹操、孙权等英雄豪杰相继崛起,分别占据了中原、北方和江东等地,实力逐渐壮大。

二、刘备与曹操的斗争刘备,字玄德,汉景帝后裔,汉室宗亲。

他在东汉末年混迹江湖,与关羽、张飞等人结为义兄弟,并在荆州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

刘备以汉室复兴为目标,发动征讨曹操的战争。

经过多次交锋,刘备虽然多次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原的渴望。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掌握着距今二千多年前中国政权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魏军大破袁绍,统一了北方,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张势力范围。

曹操深知孙权的威胁,但仍然力图一统中原。

刘备与曹操的斗争,成为了三国时期最为激烈的冲突之一。

双方在赤壁、汉津等地展开了多次决战,这些战役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化,三国格局中增添了许多变数。

三、孙刘联盟对抗曹魏三国时期的另一个大战争纷争发生在孙权与刘备联盟对抗曹魏的过程中。

孙权,字仲谋,东汉末年豪杰,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江东地区的权力,并坚守江东。

曹操多次出兵江东,企图将孙权拿下,但孙权凭借聪明才智和稳定的统治,将曹操阻挡在了长江边上。

为了对抗曹魏,刘备与孙权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刘备借助了孙权的江东资源,以及诸葛亮的智谋,势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张。

而孙刘联盟的形成,为后来的赤壁之战打下了基础。

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是孙刘联盟与曹操军队的一次对决。

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江东,但孙刘联盟在赤壁设下埋伏,生起了火攻,导致曹军大败。

这场战役的胜利,让曹操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孙刘联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三国时期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三国时期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三国时期的战略与战术分析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认为是战争之乱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三国魏、蜀、吴三方势力的斗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各方都采用了不同的战略与战术,取得并失去了各种胜利与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魏国的战略与战术。

魏国以曹操为首,曹操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凭借着卓越的战略智慧,在战争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曹操善于运用奇兵、游击战术,以兵力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取得战局的变化。

他经常利用兵力的迅速集结,采取快速出击、突袭之战术,从而迅速决战,使敌人措手不及。

比如,在白马之战中,曹操利用骑兵的灵活性和冲击力,成功突袭了刘备,取得了胜利。

而蜀国的战略与战术则相对保守。

刘备主张“内顾不足,外顾有余”,他十分重视军队的稳定性和内部团结。

蜀国主张策应作战,即通过与盟友的配合来达到战略目标。

刘备会集中兵力,固守要点,逐渐发展实力,尽量避免危险的战斗。

他的战争思想继承了古代兵书的传统,认为创造有利条件和利用地理条件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

在战略布局上,蜀国十分稳健。

比如,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布置了严密的防线,成功拒敌于外。

而吴国的战略与战术则相对更为灵活。

吴国的主要领导人是孙权,他在战争中注重识时务的变通,会不断改变战略,以应对不同的敌人。

孙权善于利用战争的形势和时机,在战术方面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

他常常选择以进击为防守,以疾驰为缓慢,以诱敌为突破的战术。

并且善于运用水战,在水上作战时则经常运用火攻战术,以迅猛的速度出击敌人。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利用风势和火攻,成功击破了曹军的围堵,取得了重大胜利。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的战略与战术分析展现了不同势力的特点和风格。

魏国以其灵活机动的战术取得了不少胜利,而蜀国以固守为主的战略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势力的稳定性。

吴国则采取了更为灵活多变的战略和战术,善于利用地理和水战的优势。

这些不同的战略与战术风格,使得三国时期的战争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也为后来的战争思想和军事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三国时期的战争胜负分析

三国时期的战争胜负分析

三国时期的战争胜负分析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

从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在中国大陆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这些战争的结果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通过对三国战争的胜负进行分析,来了解战争的原因、策略和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国战争的起因。

公元184年,汉朝东汉皇帝刘备去世后,政权逐渐衰弱,导致了矛盾和冲突的加剧。

同时,了解到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官僚腐败也有助于理解三国战争的爆发。

这种社会背景使得曹操、刘备和孙权等领导人得以崛起并争夺政权。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战争中的胜负情况。

曹魏、蜀汉和东吴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导致战争结果的不同。

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

曹操是曹魏的首领,他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家,而且在政治和统治方面也表现出色。

曹魏的军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战斗,他们的装备和战术都非常出色。

此外,曹魏还获得了一些明智的军事顾问,如郭嘉和荀彧。

曹魏的优势使他们成为三国中最大的势力,击败了其他两个国家,并夺取了大部分中国大陆。

但是,蜀汉和东吴在三国战争中也有自己的优势。

刘备是蜀汉的首领,他是仁德之王,受到了农民和士兵的支持。

蜀汉的军队在战术和战斗力方面也表现出色。

蜀汉还得到了一些出色的军事将领,如诸葛亮和赵云。

东吴则由孙权领导,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很有才能。

东吴的军队在水战和渔阳战术方面表现出色。

东吴也拥有一些优秀的将领,如周瑜和陆逊。

蜀汉和东吴利用他们的优势,与曹魏进行了多次战斗,尽管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仍未能击败曹魏。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三国战争的结果。

在公元280年,曹魏最终被瓦解,而蜀汉和东吴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相继灭亡。

三国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大陆再次统一,开始了晋朝的统治时期。

尽管曹魏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他们的政权最终因为内部矛盾而瓦解。

蜀汉和东吴则因为势力的限制和内部矛盾的加剧而灭亡。

总结起来,三国时期的战争胜负分析显示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最终都未能在战争中完全胜利。

三国时代的战争策略

三国时代的战争策略

三国时代的战争策略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而充满战争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由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混乱时期,也是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战争策略。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代的战争策略,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奇谋妙计三国时代的战争中,出现了许多诡计和奇谋妙计。

其中,蜀国丞相诸葛亮被誉为“卧龙”,他提出的“空城计”、“连环计”等战术被广泛应用。

空城计利用敌军心理,使其产生恐惧和犹豫,从而达到快速胜利的目的。

连环计则利用地理环境,设置伏兵,形成网状阵势,诱使敌军入阵,然后一举歼灭。

同样,曹操作为魏国的奸雄,也使用了许多奇谋妙计。

他采用的“草船借箭”、“火攻”等战术,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疏忽和弱点,取得了重大的战略优势。

然而,奇谋妙计的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当对手熟悉这些战术时,就很难再次取得成功。

而且,这些战术往往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一旦条件不具备,就很难再施展。

二、重视军事组织和训练在三国时代,各国都非常重视军事组织和训练。

各国都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处等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和管理。

同时,各国都注重选拔和培养军事上才能出众的将领。

例如,蜀国的诸葛亮注重整顿军纪,讲究将领的负责精神和军民的团结。

魏国的曹操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注重将领的素质和军队的纪律。

三国时代的战争经常采用兵力集中的战法,因此,士兵的纪律和训练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都注重对士兵的日常训练和战斗技能的提高。

例如,魏国的曹操在平定黄巾之乱后,针对士兵的短板,积极进行整顿和训练,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三、战争动态的变化三国时代的战争中,战争的动态变化十分明显。

开始时,各国还以正面击败对手为主,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各国逐渐采取了更加复杂和策略性的战争手段。

例如,蜀国在刘备称帝后,开始了对东吴的南征战争。

刘备先是采取了联合诸侯的战略,与孙权结盟对抗曹魏,但在关羽失败后,转变为反复与东吴交战,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从《赤壁之战》看“三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从《赤壁之战》看“三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从《赤壁之战》看“三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从《赤壁之战》看“三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善写战争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杰出成就。

全书120回,共写了四十多次战争。

作者善于从战略眼光认识各个战役的意义,写出战争矛盾的特殊性和战略战术的多样性。

作者笔下的战争,规模有大有小,类型有以弱胜强,以强胜弱,以少胜多,以多胜少,持久,速决等多种。

战术上有火攻,水淹,强攻,智取等多样,特色鲜明,各不雷同。

作者还善于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描写各具特色的战争,但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作者写战争的另一特点是能分清主次,把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作为重点来描写,这就是决定曹操统一北方的袁、曹官渡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势的赤壁大战,蜀、吴的彝陵之战宣告了两国同盟的破产,成为蜀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三次大的战争中,以赤壁之战写得最为精彩,现以此为例作如下分析:作者用了八回篇幅(42回一50回)写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从战争的起因、决策和备战写起,这场战争是由曹操兴师南侵引起的。

曹操在统一北方、占据荆州,兵力大增之后,调集八十三万大军顺江南下,追击刘备,进逼孙权。

孙、刘兵力不足,均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考验。

诸葛亮和鲁肃主张孙、刘联合,共同抗曹,但曹操联孙灭刘的战略步骤使东吴“文臣主和,武将主战”,纷争不已,孙权则举旗不定,而东吴的动向关系重大。

于是诸葛亮过江,力促主战。

作者让在博望坡初试锋芒的诸葛亮在建立抗曹联盟中大显身手,他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军事联盟的建立。

尔后,又和周瑜一起确立了先决水战进行火攻的作战方针。

在备战阶段,作战双方隔江斗智,周瑜、诸葛亮紧张决策:利用蒋于巧用反间计,除掉了曹军的水军都督;黄盖苦肉计诈降,使曹操深信不疑;庞统巧授连环计,曹操欣然采纳,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

然后,周瑜调拨十二路军马,诸葛亮安排三层埋伏,抗曹联军作好了鏖战的一切准备。

决战之日,东风已起。

黄盖下书曹操,约定二更押运粮船去降。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内容摘要: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揭示了三国时期复杂尖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罗贯中以恢宏高亢的笔调阐述了战争残酷,以更加尖锐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描绘出谋略的高深莫测。

关键词:军事思想深谋远虑战争描写古代战役典范作品《三国演义》,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了大大小小近百次战争。

精彩动人的描写是对战前准备:战争双方战略战术的确定,排兵布阵达到未雨绸缪,调兵遣将做到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刺探虚实做到乔装打扮,相互利用对方的弱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罗贯中善于描写战争,为封建社会的战争提供了价值不菲的研究材料,《三国演义》充分显现了罗贯中著书立说重要意义。

同时,这部古典名著在描写战争的同时,更具文学风采。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战争的艺术,生龙活虎地刻画出众多人物的思想。

惯于刻画战争的罗贯中,不愧是一位军事才能卓著的人物,别具一格地写出每一场战争的不同场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具体描写不同条件下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了作战的主观能动性,写作过程中做到避实就虚,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作者罗贯中每次战争的写法总是因时而异,塑造战争的同时,兼顾其它活动,使其成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让整场战争变得紧张激烈、惊心动魄,表现得一张一弛疾缓相间。

赤壁鏖战前,作者罗贯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成功地刻画了联吴抗曹、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蒋干刺探军情,孙、刘联军诱敌深入巧施连环计等等,在众多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作者把人物塑造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运用生动言行,表现每个人物思想性格。

奸诈狡猾的曹操,其言行举动暗藏着诡计阴谋,挟天子而令诸侯,又名正言顺;心直口快带有莽撞的张飞,粗中有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未卜先知,作战总是得心应手,镇定自若;“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不为钱财爵位美女所动,忠心事主;单骑救幼主的赵云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保存实力心胸豁达的司马懿,为晋朝的建立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三国演义战争与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与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与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被广泛认为是描写三国时期战争和政治斗争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著名的战争场景以及各种独特的战略和策略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战争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战争的原因与背景1. 时代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

内外因素的交织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引发了世纪之战。

2. 政治动机在三国演义中,战争常常是由政治原因引发的。

各个势力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得战争无法避免。

这其中既包括个人之间的争权夺利,也包括各势力之间的领土争夺。

二、战争策略与战术1. 基本战术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战术来应对战争。

这包括了攻城略地、运筹帷幄、斩将夺旗等等。

有些战术是出于兵法的指导,有些则是基于个人智慧和战争经验的结合。

2. 首要策略在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都追求自身利益,因此制定了不同的战略。

有些采取防守为主,等待时机;有些则采取积极进攻,主动发动战斗。

不同的策略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重要战役与英雄人物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刘备、曹操、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决。

通过火攻的策略,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了曹操,从而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次关键战役。

曹操通过灵活的战术,击败了袁绍,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一战役也展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与胆识。

3. 虎牢关之战虎牢关之战是三国演义中关羽与曹操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决。

关羽以少胜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四、战争的影响与启示1. 政治影响战争对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势力之间的对比关系,重新划定地盘。

在三国演义中,战争之后,新的政权逐渐崛起,曹操、刘备、孙权分据三方,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2. 军事启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启示。

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

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

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历时约60年,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战争。

其中,军事斗争是三国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三国历史上最为激烈、惨烈的一段时期。

本文将从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中,分析其特点、战争胜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三国时期军事斗争的特点1. 长期性: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持续了约60年。

由于权力分裂、割据局面,多个势力相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其军事斗争的周期较长,并且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

2. 复杂性: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涉及到多个国家、多个势力之间的战争,存在多次换位、多人角逐的复杂情况,每个国家在战争中都有其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3. 激烈性: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其战争的激烈程度也很高。

各个国家、势力兵强马壮、竭尽全力,不仅互相攻击对方的军队,还进行地盘、资源、谋略方面的博弈。

三国之间的战争在水陆两军、平原、山地、水域等各种战场上展开,形成了一批著名战役和将领,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4. 文化内涵丰富: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涵盖了非常多的文化内涵,如传统的孝道、义理和忠诚、孤负等,以及政治上的豁出去、抱团合作等,这些文化内涵也为战争赋予了更不同的态度、情感和想象。

二、三国时期的战争胜负三国时期的战争胜负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

其中,最著名并影响深远的战争是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两场。

这两个战役都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两个战役的胜利共同奠定了三国时期各国势力之间的平衡状态,保持了三国局面的稳定。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抗曹,曹操大失水军,退回北方,从此开始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三国争霸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势力格局。

这场战役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中水陆搏斗的特点,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战争艺术中的典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

官渡之战则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重要战役。

由于曹操打败了袁绍,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而后又成功地击败了张绣、吕布、袁术。

史料解析:三国时期的政治与战争

史料解析:三国时期的政治与战争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政治内部动荡不安,战争不断。

在这个时期里,三国魏、蜀、吴三国为争夺天下而不断进行战争,而在这之中,涌现了一批精英人才,他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光辉篇章。

本文将通过经典史料的解析,对三国时期的政治与战争进行深入分析。

一、政治1、集权思想的实践在三国时期,每个国家都以皇帝为首,完全实行了集权思想。

各国对于皇权方面的控制极为严格,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力,即使是一些重要的官职,也只是皇帝的亲信可以掌握。

例如在东汉末期,曹操为了削弱官僚的权力,通过大规模的革职运动,使得他自己在军政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力。

2、官僚体制的形成在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纷纷设立了相应的官僚体制,确立了一套以律令和法制为基础的政治体系。

在蜀汉,刘备为了控制幕僚,任命从事人事管理、审判、统领或其他职务的官员,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官僚体制,并确立了一个奖惩制度和官员的权利范围。

3、地方行政权力的控制在三国时期,地方行政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控制。

各国通过设立州府、县、乡等机构,以及任用一些地方权贵,加以控制和管理。

例如,吴国的孙权认为地方的行政机构必须要完善,因此设立了吏、郡、县等机构,除此之外,还设立了监察机构,以监督官员的行政行为。

二、战争1、深谋远虑在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将领在战争中展现了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深谋远虑。

武将不仅会指挥军队,而且还会写诗、画像等。

例如,赤壁之战中,吴国将领步骘对于周瑜的计策非常信任,毫不犹豫地在军事行动中执行。

这种将领不仅深谙军事战略,还会体察兵士的需要,这就是中国军事文化的精髓所在。

2、兵力分散在三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存在兵力分散的情况,这导致战争的结果无法预料。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派遣了数十万的大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曹军的实际作战人数只有5万左右,而兵力却分散到了多个地方,使得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失败。

3、战争的残酷性在三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极为明显。

三国时期的战争史

三国时期的战争史

三国时期的战争史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势力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这些战争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浓重的印记。

本文将分析三国时期的战争史。

一、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三国时期最早的大规模民变。

起义军由一些贫苦农民组成,他们反对当时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于184年爆发了这场起义。

起义军数量极为庞大,如今历史上所记载的数字多达百万级别,他们占领了大片领土,威胁到了当时的汉朝政权。

但数年后,汉朝政权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彻底镇压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它使人们认识到当时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民生的困境。

同时,起义军对于政府军的战斗也为未来各势力之间的战争积累了经验。

二、曹操和吕布的战争在三国时期,曹操被誉为战争天才,他勇猛果敢,军事才能卓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统帅。

他曾经和吕布进行过一系列的战斗。

吕布同样是一个有名的将领,他是一位敢作敢为的军事指挥官,并拥有强大的实力。

在吕布和曹操的战争中,一度出现了劣势和优势的转换。

但最终的结局是曹操取得了胜利。

曹操在这场战争中发挥出了他的才能。

他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战术,包括埋伏和诈骗,最终战胜了吕布。

这场战争证明了曹操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并为他在后来统治北方地区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发生在208年,它是曹操和孙权联合战胜刘备的一场决战。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的军队拥有更多的人力和物资优势,但是他们在战斗中却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于孙权和刘备对抗曹操的斗争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开辟了新的一页。

四、长坂坡之战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和关羽南下荆州,开始抵御曹操的进攻。

此时,曹操派遣曹仁前往袭击刘备,引发了长坂坡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关羽一度陷入被围攻的危境,但最终他靠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带领他的士兵逃脱了围攻。

长坂坡之战成为了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事件,并延续至今。

浅论三国“三大战役”以及战后对形势的影响

浅论三国“三大战役”以及战后对形势的影响

浅论三国“三大战役”以及战后对形势的影响历代诗·三国(杨简)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之间一次分裂时期,战争自然是不用说了,是三国时期的主旋律。

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对形势影响比较大的战役,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下面小编就来简单聊一聊这三次战役的始末,以及后续的影响。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挫败袁绍扩张趋势一、“官渡之战”概述在早期曹操和袁绍是一对盟友,也各自制定并履行自己的战略。

袁绍以河北为基础,以黄河和太行山为屏障,然后再向南扩张。

曹操则占据黄河以南,往江淮、大别山发展。

双方在彻底翻脸前各自对付其他的敌人,曹操率先消灭袁术、吕布等人,为了抢占战争的主动权,与黑山军一起救援被袁绍进攻的公孙瓒,发动了“射犬之战”。

结果曹操刚刚打完射犬,袁绍就彻底消灭公孙瓒,双方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并且袁绍反而领先曹操一步。

因为袁绍的地缘好,敌人少,曹操周围都是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

而且曹操的兵力、装备都有所欠缺。

所以在“官渡之战”前中期,袁绍一直占据上风。

袁绍虽然在白马和延津各吃了一场败仗,但总体上来看,还是占据主动,将战线向南推进到官渡。

双方在官渡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期间发生几次局部的战斗,另外还有刘备在汝南活动,威胁曹操的后方。

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这些战斗中都是曹操取胜,刘备也被驱逐。

但从整体上来看,形势对于曹操来说相当不利,军粮补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按照正常发展,“官渡之战”中曹操很难取胜。

但是袁绍集团内部出现问题。

许攸叛逃到曹营,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袁绍军粮屯集在乌巢。

在这样一种险峻形势下,曹操只能放手一搏,相信许攸的信息,并且超常发挥,用五千人击败超过一万的乌巢守军。

军粮被尽数焚烧,袁绍军心大乱,收获惨败。

整体来看,袁绍的表现不能说蠢,但确实没有协调好手下人才的关系,而且曹操的表现更加高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

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因为三国军事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

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二、《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相同谋略的不同应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不得是用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

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以待变。

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数十万渡江南下,孙刘联军抵御。

两军隔江对峙,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巧用火攻,火烧连船,大败曹军。

曹险被俘,后华容道遇关羽义释之,才得以重返中原。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

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

吴蜀彝陵之战,吴军连败十馀阵之后,陆逊下令坚守不出,采用战略退却的方针,促使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惫、松懈、轻敌方面转化,以至刘备“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馀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第八十四回),造成吴军战略反攻的极好条件,后火烧连营八百里,结果刘备全军覆没。

三、《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塑造上。

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

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

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

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

请看关羽首次独出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第5回)何其震撼!何其神勇!作者并没有描写关羽如何奋勇厮杀,但通过这种气氛的渲染、背景的烘托却足以使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跃然纸上,同样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三国演义》大约有十八回是着重写关羽的,反映了他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涯。

但大部分回目,并没有直接描写惊险曲折的战斗行动,而是运用"神似"的手笔,以精炼的笔墨,渲染人物的精神威力。

这一特点在"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章节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

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

关羽之超越众将、妇孺皆知,独具深远影响者,莫过于"义"了。

作者苦心孤诣地描写了他的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重义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

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

当时,徐州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才肯就降。

"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

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去,表现得何等光明磊落!而这正是关羽,在他身上绝无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财色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先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

"为他的忠义作了最好的注解。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现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

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

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

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

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

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

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

独眼看曹操,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好比打靶的瞄准,只能用一只眼来看。

”可惜的是,世人闭着右眼,眯着左眼看曹操,我却反过来了。

在我眼中,曹操不能不说是一位千古难寻的智者。

罗贯中似乎对刘备别有偏心,百般宠爱。

其正统思想开篇即见。

他十分明白的告诉读者,刘备是怎样的人,曹操是怎样的人?恨不得扯只读者的耳朵说,谁是英雄,谁是奸雄。

其实又何必呢?就象他自己所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曹操的名言:“宁愿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从此成为恶誉,也给曹操定了个性,千古叫人咒骂。

因为中国的儒教文化,其中就有“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再内。

其实,在物欲相对贫乏的社会,人欲尚不到横流的地步,那种尔谀我诈、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人吃人的现象,还未成气侯。

而在血肉横飞的阶级斗争社会,这种美德多阁于憧憬,焉有不负之理?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

细想起来,曹操敢这样做,敢这样说,不也是光明磊落,心口如一,不失枭雄本色吗?比起那些实际上如此行事,偏又做出一番虚张,满嘴文章道德,革命口号,甚至还流出两行泪,要高尚得多。

再说“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一回中,袁绍凭什么当盟主?不过“四世三公”,汉朝名相之裔罢了。

其实一手策划这次讨董行动的是曹操。

他推出袁绍当领袖说明他心胸宽广,见袁绍侮辱刘关张,他暗使人安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