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和火罐法
刺法灸法学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刺法灸法学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晕针 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 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 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 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 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症。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痿倦,血 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 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竹罐
用直径3~5厘米坚 固无损的竹子,截成 6~10厘米不同长度磨 光而成。 优点:取材容易, 制作简便,轻巧价廉, 不易摔碎。 缺点:易燥裂而漏气,不 透明无法观察皮肤反应。
玻璃罐
用透明玻璃制成,中 央呈球形,罐口厚实平滑。 分大、中、小3型。 优点:质地透明,能 直接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 血等情况,吸附力大,易于 清洗消毒。 缺点:容易破碎。
龙脊康针灸科常用治疗方法
郝晓慧
首先需要明白的三个问题
针灸有什么用?
如何去针灸? 针灸的禁忌和注 意事项是哪些?
一、刺法的意义
刺法,是采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一 定穴位,运用各种操作方法激发经气,以调整 人体阴阳,防治疾病。 灸法,是采用艾绒或药艾条点燃后熏熨体 表的一定部位,通过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 刺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只是操作方法 不同。在治疗上又可以相互补充,故常合用, 合称为针灸疗法。
针刺手法
包括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操作过程。临床 上常用的几种针刺补泻手法如下: 3.1 提插补泻 操作: 针刺后在得气的基础上,将针由浅而 深,插多提少,反复重插轻提,以下插为主 者是补法;反之,将针由深而浅,提多插少, 反复重提轻插,以上提为主者是泻法。
3.2 捻转补泻 操作: 是指在针下气至基础上,以大指和食指 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从用力 轻重、角度大小、速度快慢、左捻或右捻为 主的不同手法而区分补泻。 《针灸大成》:“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 转大指收入”。
“刺法灸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探索
“刺法灸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探索1. 引言1.1 课程背景"刺法灸法学”课程背景:“刺法灸法学”是一门传统的中医学课程,包括针灸、推拿和拔罐等内容。
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培养中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这门课程。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刺法灸法学”课程需要思政教学方案的探索和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将“刺法灸法学”课程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刺法灸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以期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介绍,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刺法灸法学”课程在学术和思政教育方面的应用,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这门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人才的要求。
本研究也旨在为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思政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科交叉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通过研究“刺法灸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探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意义“刺法灸法学”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课程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传统医学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思想,有利于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
刺法灸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毫针部分选择填空1、单手进针法又称为指压法2、斜刺:①肌肉浅薄处;②内有重要脏器3、平刺:①皮薄肉少的穴位(如头部穴位)4、针刺需气至病所,得气为度。
春夏、阳证、新病、男性宜浅刺,秋冬、阴证、久病、女性宜深刺。
5、若不得气则可:纠偏、候气、益气。
6、影响补泻效果的因素: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具及手法7、针细则留针长、针粗则留针短、留针期间不可变化体位、留针一般20~30min8、断针最容易发生在针跟。
9、发生血肿时,应先冷敷止血,再热敷。
10、气胸最易发生的穴位:天突、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膈关、膏肓、肩贞、幽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名词解释1、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示、中三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2、压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压手。
3、治神:这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4、守神:这是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集中精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患者的反应。
5、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其实质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发生晕针现象时,应立即起针,让患者平卧,给温开水或糖水。
医者在行针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询问其感受,以防发生晕针。
问答1、什么是得气?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判定,即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下指的感觉。
当得气时,患者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有事还会出现冷、热、痒、痛。
抽搐、蚁行等感觉。
而同时,医者的刺手也可体会到针下沉、重、紧、涩活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未得气,患者无特殊感言,医者刺手感觉针空松虚滑。
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本草纲目》 艾叶 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 艾叶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 之情,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理 气血,逐寒湿----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 病。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1 闪火法
2 投火法
3 贴棉法
4 架火法
(二)水罐法 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1 水煮法 2 蒸汽法 (三)其他拔罐法
三 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一)单罐法 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 的病证。
(二)多罐法 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 较多的病症。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臵5-15分钟。多 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 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温盒灸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 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 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 坚紧为宜。 3 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4 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适应范围 1 温经通络 2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臵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 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 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 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 不散。
(二)泻法 艾炷臵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 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 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 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 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 的作用。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拔罐、刮痧等。
这些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应用,对于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特开展本次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一、针法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针法有毫针刺法、电针法、三棱针法等。
毫针刺法是最常用的针法之一。
在进行毫针刺法操作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针刺部位来选择针的长短和粗细。
然后,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医生双手也要严格消毒。
进针时,手法要轻柔、准确,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多的痛苦。
进针后,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来调节针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电针法是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结合电刺激来增强疗效。
使用电针法时,要注意调节电流的强度和频率,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三棱针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瘀血、热毒等实证。
操作时,要迅速点刺出血,注意控制出血量。
二、灸法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见的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
艾炷灸是将艾绒制成圆锥形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会在皮肤上留下瘢痕,适用于一些顽固性疾病;间接灸则通过间隔物进行施灸,相对温和,容易被患者接受。
艾条灸是将艾绒卷成条状,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操作简便,适用于多种病症。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先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上一段艾条,点燃施灸。
这种方法既能发挥针刺的作用,又能借助艾灸的温热之力,增强疗效。
三、推拿推拿是中医徒手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推、拿、按、揉、捏、点、拍等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
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
《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
近年来,刺法和灸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疗效和机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此报告中将实验
结果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刺法和灸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刺法是利用针刺穴位,通过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灸法则是利用燃烧艾草或其他药材,
通过温热作用来调理人体的气血。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用的穴位和药材,
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刺法和灸法都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刺法能
够迅速缓解疼痛,而灸法则可以持续减轻疼痛。
在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方面,
刺法和灸法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刺法和灸法在改善
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机理方面,我们发现刺法和灸法都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微循环、调整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作用。
另外,我们还发现刺法和灸法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调节人体的自愈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总的来说,刺法和灸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和机理。
通过本次
实验,我们对刺法和灸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信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它们
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加大对刺
法和灸法的研究和推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刺法灸法拔罐实训报告
一、引言刺法、灸法和拔罐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外治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刺法、灸法和拔罐的理解,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1. 刺法(1)操作方法1)毫针刺法:选用合适长度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留针。
2)三棱针刺法:选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放血。
3)皮肤针刺法:选用皮肤针,均匀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留针。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深度。
3)行针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调整针刺力度。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2. 灸法(1)操作方法1)艾灸:选用艾条或艾绒,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2)艾炷灸:选用艾炷,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3)温针灸:选用艾条,点燃后放在针柄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灸法。
3)注意艾灸的距离和持续时间。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3. 拔罐(1)操作方法1)火罐拔罐:选用火罐,点燃酒精棉球后放入罐内,待罐内空气排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2)抽气罐拔罐:选用抽气罐,将罐内空气抽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3)水罐拔罐:选用水罐,将水加热后放入罐内,待水蒸气排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拔罐方法。
3)注意拔罐的距离和持续时间。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三、实训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刺法、灸法和拔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操作技巧。
2.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3. 实训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观察和判断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刺灸方法2灸法拔罐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头针耳针
│ 疏 │促进新陈代谢
│1)痛证
│
│ 密 │改善血液循环
│2)扭挫伤关节周围炎肌无力│
│ 波 │消除炎症水肿
│3)坐骨神经痛 面瘫
│
│改善组织营养
│4)冻伤.
│
├───┼─────────┼────────────┤
│ 断 │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1)痿证
│
│ 续 │性
│2)瘫痪
│
│波│
│
│
└───┴─────────┴────────────┘
应用形式 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药罐法、留针拔罐法、刺络拔罐法
作用
作用
作用
罐印
罐印
注意事项 留罐时间:5—15分钟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禁忌症
中篇 操作方法
第四章
刺灸方法
第三节 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 皮内针法 电针法
三棱针法 三棱针刺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 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篇 操作方法
第四章
刺灸方法
第五节 耳针
耳针法—定义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针法—耳穴分布规律
耳针法—注意事项
耳针法—注意事项
2020.04.2第五次课 课程要求
1. 掌握灸法、拔罐法的概念、操作、分类、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2. 熟悉灸法、拔罐法的特点、作用;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的基本操作。 3. 了解耳针、头针的操作、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电针法—波形—连续波
密波: 50—100次/秒。 • 作用特点:降低神经的应激功能,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中医拔罐古称角法或角吸法,又称吸筒法,火罐气,民间俗称“拔火罐”。
它是一种以罐作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的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适用于各种疼痛、风湿、痹痛、神经麻痹:还可以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
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末溃等各种外科疾病。
中医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是通过局部的作用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是肺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呼吸系统、五官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各大病证。
中医养生七法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居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
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是一种非时非药的养生方法。
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法就四季而言,应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和作息时间。
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春季春三月,大地苏醒,生命开始复苏,此时应晚卧早起,松弛心胸于庭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顺应春升之气机,不要束缚自己;2、夏季夏三月应晚应晚卧早起,不要过于怕阳光,夏天该天热而汗出,让它出个够,是阳光宣泄于外不要过于贪凉而整天躲在空调房内,这是顺应夏长之气;3、秋季秋三月,天地间有一种肃杀之气,万物逐渐凋谢,此时应早卧早起,是自己心情平静安宁,不烦不燥,保养肺阴,免受燥气之侵袭;4、冬季冬三月,时令属于闭藏,外面冰天雪地,应该保护自己自身的氧气,勿使外泄,不使皮肤出汗过多,此时应早卧晚起,像冬眠的动物一样,祛寒就温,减少活动,养精蓄锐,以待来春,这是冬藏之道。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的两种常用治疗方法,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刺法是指利用针灸针或其他工具刺入人体皮肤或肌肉,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法可以帮助调节人体内部机能,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康复。
灸法是指利用火把或其他工具加热人体皮肤,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康复。
学习刺法和灸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1.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先了解它们的原理和作用,然
后再学习实际操作方法。
2.刺法和灸法要求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穴位有扎实的了解
,因此,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同时学习人体解剖结构和
穴位知识。
3.刺法和灸法都是手法技巧要求较高的治疗方法,因此,
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多加练习,提高操作技巧。
4.刺法和灸法都要求对治疗对象的身体状况、病情和治疗
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注意培
养观察能力和评估能力。
通过注意这些点,我们就能够学习刺法和灸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
中医理疗介绍
中医理疗介绍中医理疗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外治法;主要通过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有一套完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放血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膏贴疗法、药蒸疗法、药酒疗法、刮痧疗法、火罐疗法、健身气功疗法等;本文介绍常用且容易掌握的理疗方法:灸法、拔罐疗法与刮痧疗法;一、灸法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在体表的穴位上熏灼或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施灸的材料一般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灸法的种类很多,这里主要介绍间接灸、悬灸和三伏灸;1、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即将艾绒捏,紧成圆锥形艾炷,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如隔姜灸,用新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此法适用于一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不孕、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所隔的物品除生姜,还可用大蒜、纯净干燥的食盐、附子片等;施灸时应防止局部烫伤;2、悬灸悬灸即用艾条,将其一端点燃,与穴位或患处保持一定的距离施灸的一种方法;如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处进行熏烤,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皮肤红晕为宜;雀啄灸即在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回旋灸则是在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左右移动或回旋施灸;3、三伏灸三伏天是夏至之后第三、第四庚日,立秋后第一庚日;中医认为利用三伏天发热气候,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敷贴以辛温、走窜、通经的药物,利用药物对阳气的疏通,使人体之阳气得天阳之助,得以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从而增加身体抗病能力,预防旧病复发;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常用的三伏灸药物有白芥子、肉桂、细辛、甘遂、生姜汁等,将其制成约××饼状,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2~5小时;该科已开展此项目多年,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施灸时应注意几点: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空腹、过饱、过度疲劳不应施灸;体弱患者施灸量不可过大,时间不可过长,刺激量不可过大;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施灸时应防止局部烫伤;二、拔罐疗法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痛症;拔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玻璃罐闪火法;即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临床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1、留罐拔罐后将罐吸拔留置于施治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取下,此法较常用;2、走罐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较为丰厚的地方,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应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罐,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上一些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拔起;3、闪罐此法是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取下,取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如罐吸附过强时,不可硬行提拨;拔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皮肤,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患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三、刮痧疗法刮痧是指用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反复刮拭,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状淤血的刺激反应即痧痕,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之目的;适用于肠胃病、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并可用于保健;临床常用的刮痧工具为水牛角刮痧板,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所用润滑剂为植物油类、酒类和水;刮痧的基本方法:1、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2、刮试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试,胸部从内向外刮试,呈单一方向;3、补刮泻刮:一般来讲,顺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即为补刮;逆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试即为泻刮;4、刮痧时间:用泻刮或平补平泻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补刮手法每个部位刮试时间为5~10分钟,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但不应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以自我感觉舒服为原则;5、刮痧部位:多选用脊背、颈部、胸腹、肘窝、腘窝; 刮痧疗法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适用的;但应注意: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需慎刮; 皮肤高度过敏,局部有感染、溃疡或有肿瘤禁刮;久病年老、极度虚弱、消瘦者需慎刮;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禁刮;四、牵引疗法机械牵引是临床经常用于颈椎、腰椎牵引的治疗方法,但也有部分病例需要特殊的牵引装置;我科牵引装置为进口设备,分为颈椎、腰椎牵引;1、颈椎牵引疗法适用于颈部肌肉痉挛、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颈椎间盘病变、颈椎间盘膨出、颈脊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等;2、腰椎机械牵引疗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患、腰椎关节功能障碍或退行性骨关节炎、腰部肌肉痉挛等;五、各种针疗法应用电针、梅花针、头皮针、火针、耳针、小针刀和艾灸等中医传统手法进行针灸治疗六、推拿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七、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指将药物煎汤,趁热熏洗患处的方法;此法具有疏通腠理,疏畅气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故多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痛、阴阳带下、肛门疾病等;八、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即水针疗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作用:1、疏通经络;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扭伤等;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等;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证、胆道感染、淋证尿路结石、风疹、痤疮、银屑病等;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针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体穴、耳穴,用药有生理盐水,维生素B1注射液及洋金花等中药制剂;九、敷贴将药物调成糊状,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治疗头痛、呕泻、自汗盗汗、脱肛、眩晕、面瘫、风湿痹病、疮痈癣疹、扭挫伤、口腔糜烂、烫伤等的方法;十、导引是患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黄帝内经关于刺法灸法读后感
黄帝内经关于刺法灸法读后感先说这刺法吧,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哇,古人咋这么聪明呢?他们用小小的针就能在人体上搞出这么多花样来治病。
这刺法可不是乱刺一气的,就像一套精密的武功秘籍。
不同的穴位,那刺法讲究可大了。
有的穴位要浅刺,感觉就像是在和穴位轻轻打个招呼,稍微刺激一下,身体就开始有反应了。
而有的穴位得深刺,这就像是要深入敌后去解决大问题一样,每一针下去都得小心翼翼又充满力量。
我就想象着那些古代的医家,拿着细细的针,全神贯注地给病人扎针。
他们就像身怀绝技的大侠,用针在穴位这个“江湖”里行侠仗义,把病邪这个“坏蛋”给赶跑。
而且刺法里还提到了什么时候该补,什么时候该泻。
这就像是在身体这个小宇宙里搞平衡,补就像是给虚弱的地方加油打气,泻呢,就是把多余的、捣乱的东西给排出去。
这让我觉得人体就像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神奇的机器,刺法就是调节这个机器的一把特殊钥匙。
再说说灸法,这灸法给我的感觉特别温暖,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温暖。
拿着艾草做成的艾绒,在穴位上熏烤,那股艾草的香味就弥漫开来。
就好像在给穴位做一场温暖的SPA。
灸法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身体里那些潜藏的阳气被唤醒。
我在想,这就像在冬天的早晨,阳光慢慢照进冰冷的房间,把每个角落都变得暖和起来。
而且灸法对虚寒之症好像特别有效,那些身体老是怕冷、阳气不足的人,用灸法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了一件温暖的铠甲。
不过呢,这刺法和灸法看着简单,要真的掌握可不容易。
这就需要医家有超级敏锐的观察力,就像侦探一样,能从病人的各种症状里找到线索,然后准确地找到该刺或者该灸的穴位。
而且这手感也很重要,刺的时候得知道深浅,灸的时候得掌握火候。
这让我特别佩服古代那些医家,他们肯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把刺法和灸法运用得如此娴熟。
《刺法灸法学》教案
《刺法灸法学》教案教案字数:1452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刺法灸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刺法灸法学的常见技术和操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刺法灸法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刺法灸法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刺法、灸法的技术和操作方法;3.刺法灸法学的应用范围和研究领域;4.刺法灸法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三、教学重点1.刺法灸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刺法、灸法的技术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结合的教学方法;2.观看刺法灸法学的实际操作视频;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刺法灸法学的实践任务。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刺法灸法学的实际操作视频,激发学生对刺法灸法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介绍刺法灸法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解释刺法和灸法的技术和操作方法。
3.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演练,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完成刺法灸法学的实践任务,通过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展示刺法灸法学的应用。
5.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刺法灸法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6.总结教学内容,回顾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刺法灸法学。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3.学生对刺法灸法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刺法灸法学的相关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2.刺法灸法学的实际操作视频和案例分析资料;3.刺法灸法学的相关研究论文和学术交流会议报告。
八、教学展望通过本次刺法灸法学的教学,学生将深入学习和理解刺法灸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刺法和灸法的技术和操作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相信学生在本次教学中将对刺法灸法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刺法灸法学的应用范围和研究领域,为刺法灸法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法、灸法与火罐法毫针刺法针灸体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毫针进针手法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臵,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臵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插刺进针法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臵,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
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5、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6、针管进针法即备好玻璃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
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臵于应刺的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
得气“得气”是针刺治疗过程中,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对进针后的针刺感觉,又称“针感”;施术者根据针感掌握刺激的手法操作,以达到有效的刺激程度。
二是施术者手指对针刺入皮肤以后的感觉,又称“手感”,施术者根据手感去寻找、调整针感,使针感达到治疗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①针感针感是指从进针开始到出针为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感觉。
由于刺激部位与组织结构、个体感觉差异及对感觉的形容不同,可反映出各式各样的针感;这些针感不但产生于针刺的局部,还会向其他部位传导。
并经过某些特殊的方法诱发,用压力可阻断②手感手感是医生在刺针过程中,针尖经过和遇到的各种组织的感觉,从感觉中可以得知针尖刺到的是何种组织,并从中得出在进针过程中病人的针感,以及针感的性质和强度,并根据手感调整针感,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针感。
总之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
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1、功能状态: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
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止痉而使疼痛缓解。
肠胃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这种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
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行。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
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3、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
在临床上为了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介绍如下:①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②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③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④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此外并有如下的复式手法: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
出针出针,又称起针、退针。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①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臵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
一般分下列三种角度: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②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原则的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总的来说,针刺深度是以既有针感,同时又不伤及脏器为宜。
针刺的角度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行针手法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①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②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至于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运用。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
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
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②刮柄法:亦名划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此法在下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③弹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
④搓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
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