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霍纳Horner综合症: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同侧脸部出汗减少,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的损害。

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前者全部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舌偏向患侧,可见四肢瘫痪。

后者为病灶对侧下面部的表情肌瘫痪,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

感觉的分类:1浅感觉。

来自皮肤和粘膜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2深感觉。

来自肌腱、肌肉、鼓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3复合感觉。

是大脑顶叶感觉皮质对各类深浅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整合而产生,包括实体觉、图形觉、定位觉、两点分辨觉和重量觉等。

感觉障碍的常见类型(定位诊断):一末梢型。

双侧对称性以四肢结尾为主的各类感觉障碍,越向远端越明显。

二神经干型。

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各类感觉呈条块状障碍。

三后根型。

后根与后根神经节受损时,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节段散布一致,伴放射性痛。

四脊髓型。

部位不同临表各异。

1传导束型。

受损节段平面以下感觉缺失或消退,后索受损,病变侧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缺失,并显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侧索病变,对侧痛、温觉缺失,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脊髓半切综合征,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2后角型。

节段性散布的感觉障碍仅阻碍痛温觉,保留触觉和深感觉。

3前联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或消退,触觉保留。

五脑干型。

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六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消退,深感觉和触觉障碍较痛温觉更明显。

七内囊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和偏盲。

八皮质型。

为复合感觉障碍和单肢感觉缺失。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1分布:整肢体为主|肌群为主。

2肌张力:增高|降低。

3腱反射:增强|减低。

4病理反射:有|无。

5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

6肌束颤动:无|可有。

7神经传导:正常|异常。

8失神经电位:无|有。

大脑半球损害的症状和定位:1额叶。

要紧为随意运动、语言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2颞叶。

一侧颞叶的局部病症较轻,专门在右边时,有时称为静区。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总论( 重点掌握,考试必考)一、1、神经元胞体、轴突2、灰质:产生命令白质:传递命令3、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男人和女人))。

运动障碍时病变在前,感觉神经为传入通路,感觉障碍时病变在后后。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老子,硬瘫,中枢性瘫痪)1.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中枢瘫又叫硬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巴宾斯基征-最有意义)下运动神经元(儿子,软瘫,周围性瘫痪)1.起始于脊髓前角细胞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周围瘫又叫软瘫,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最常见的疾病是小儿麻痹。

定位诊断:(必须掌握点,必考知识点)上运动神经元1.皮层:破坏导致对侧单瘫;刺激导致为杰克逊癫痫2.内囊:对侧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3.脑桥、脑干:同侧面部周围瘫,对侧躯体瘫硬瘫。

(TMDQ)(瞳孔没问题,因为动眼神经在中脑)4. 脊髓:1)颈膨大以上损伤导致上下肢均为硬瘫。

2)颈膨大损伤导致上肢的软瘫,下肢的硬瘫。

3)胸髓受损导致下肢的硬瘫,上肢正常。

4)腰膨大受损导致下肢软瘫,上肢正常。

(只要上面出问题,下面全是硬瘫,只要自己出问题就是软瘫)(考必考)5.脑神经所在部位:3.4 中,5-8 桥,9 、10 、12 在延脑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性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1. 浅感觉:指痛、温觉和粗触觉。

传导束:躯体皮肤黏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第一神经元)→脊神经后根后角细胞(二级神经元)灰质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核团(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2. 深感觉:觉震动觉、位置觉。

传导束: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I)→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楔束上行→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丘脑核团(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神经病学重点(详细版)

神经病学重点(详细版)

神经病学包括两部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

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是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一意识障碍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意识障碍: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3.意识的解剖学基础:大脑皮层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完整性是维持意识或觉醒状态的基础。

【临床分类】1.意识水平(以觉醒度为主)下降的意识障碍(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起表现。

睡眠时间过度延长,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回答简单问题,配合检查,。

(2)昏睡:比嗜睡较重的。

较深睡眠状态,正常外界信息不能使其觉醒,较重的疼痛或高声呼喊方可唤醒,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停止刺激后又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3)昏迷: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

意识丧失,对各种刺激无应答反应无目的的自主。

可分为浅、中、深昏迷: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抵御反射,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所有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意识自发动作、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生命体征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律,血压或有下降.脑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

其确定标准: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②自主呼吸停止③脑电图~直线;颅多普勒~无脑血管灌注;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功能丧失④以上情况持续至少12小时,抢救无效⑤脑干反射,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腱反射、腹壁反射等可消失⑥排除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代谢疾病等2.伴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神经系统解剖大脑结构与功能脊髓结构与功能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2、神经病学常见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4、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偏头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脱髓鞘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11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11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等。

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计划和决策等;顶叶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和记忆有关;枕叶负责视觉处理;岛叶参与内脏感觉和情感调节。

大脑内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下丘脑、海马体等。

基底节在运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控制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海马体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

112 脊髓结构与功能脊髓呈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包含神经元细胞体,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

前角主要支配躯体运动;后角处理感觉信息;侧角与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白质由神经纤维束组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113 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 12 对,分别负责面部感觉、运动、味觉、听觉等功能。

脊神经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负责感觉和运动功能。

12 神经病学常见症状121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引起)。

头痛的特点、部位、发作频率等有助于诊断病因。

122 头晕头晕可分为眩晕、头昏和失衡感。

眩晕通常与内耳或脑干病变有关;头昏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失衡感常与小脑或本体感觉障碍有关。

123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昏迷等。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

1.总论——定位诊断、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1)2.周围神经病 (10)3.脊髓疾病 (12)4.脑血管疾病 (16)5.运动障碍疾病 (19)6.癫痫 (21)7.重症肌无力 (23)8.其他 (25)注释:本文档页码标注以八年制第2版《神经病学》为准。

●问答◆选择✧名解●记忆(仅供参考)(总论很重要!)1.总论——定位诊断、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绪论——症状分类P11.缺失(破坏)症状(Destruction)2.释放症状(Release)3.刺激症状(Irritation)4.休克症状(Shock) 急性、严重第二章第一节脑神经✧大脑分叶:Frontal lobe,Temporal lobe ,Parietal lobe,Occipital lobe●☆☆十二对脑神经cranial nerves的英文名I-Olfactory, II-optic, III-oculomotor, IV-trochlear, V-trigeminal, VI-abducent, VII-facial,VIII-vestibulocochlear, IX-glossopharyngeal, X-vagus, XI-accessory, XII-hypoglossal●12对脑神经连接脑的部位(用于理解损伤的定位)——表2-1 脑神经的解剖生理概况;图2-4脑神经进出脑的部位P3I-端脑,II-间脑,III、IV-中脑,V-脑桥,VI、VII、VIII桥延沟,IX、X、XI、XII-延髓✧脑神经功能:128感觉,579 11 12运动,579 10混合369 10副交感●☆☆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即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两个下,一个半神经是单侧的P5)1、嗅神经Olfactory:嗅觉系统是唯一不在丘脑换神经元,而将神经冲动直接传导皮质的感觉系统。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一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一)大脑半球(优势半球为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多位于左侧。

非优势半球多为右侧大脑半球,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占优势。

)1额叶: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1)中央沟与之前的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

(2)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2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①体像障碍②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失用症3颞叶①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感觉性失语②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命名性失语③颞叶钩回损害—幻嗅和幻味,做添舌咀嚼动作,称钩回发作④海马损害—近记忆障碍⑤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精神症状⑥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视野改变4枕叶(1)视觉中枢受损—①全盲:视物不见,对光反射存在②黄斑回避: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③距状裂以下舌回受损可产生所测同向性上象限盲,距状裂以上楔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2)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视觉失认(3)顶枕颞交界区病变—视物变形5岛叶:内脏运动和感觉。

6边缘叶: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旁回和钩回。

【边缘系统:边缘叶与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中脑被盖、岛叶前部、额叶眶面等结构共同组成。

损害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

】(二)内囊(位于基底节区)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有纵行的纤维束组成。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1.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病变部位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听觉语言中枢(Wernicke区)。

患者口语理解障碍严重,对别人和自己的话语不理解,或者能理解个别词及短语,发音清晰,说话滔滔不绝,但用词错乱,呈典型的流利型语言。

不能对他人的提问或指令作出正确反应,可伴不同程度的失读失写症及复述障碍。

2.比弗综合征:胸8-胸11间病变时表现为腹直肌下半部无力,而腹直肌上半部正常;令患者仰卧,检查者以手按压患者前额,患者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向上移动。

(胸髓T3-T12)3.放射性疼痛: 中枢神经、神经根或神经干刺激性病变时,疼痛不仅位于病变局部,而且可扩散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

如神经根肿瘤或椎间盘突出的压迫发生的放射性疼痛。

4.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病变部位为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与周围联系。

5. Bell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中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6."马鞍回避"现象: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至受压节段;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为“马鞍回避”。

7.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变主要以脊髓后索和侧索,可以伴随周围神经以及脑损害。

临床表现为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截瘫,部分患者出现周围神经以及脑病变等。

多数伴随有大细胞性贫血。

8.脑分水岭梗塞(边缘带梗死Borderzone infarcts):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动脉)供血区之间边缘带局限性缺血造成梗塞,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Broca 失语(表达性、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说不清),谈话非流利、电报式语言、讲话费力,找词困难、用词不当、只能讲一两个简单得词,或者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

2、Wernicke 失语(听觉性、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临床特点为听理解障(听不懂),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的话;口语表达流利型,语量增多,但混乱割裂,缺有意义词汇,难以理解、答非所问。

3、Hornor 症: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的供血区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一般5 分钟内达高峰,一次持续发作常维持5-20 分钟,最长不超过24 小时,可反复发作。

5、Jackson 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Jackson 发作;严重部分运动性发作患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半小时至36 小时内消除)肢体瘫痪,称Todd 麻痹。

6、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半侧损害导致,出现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痛温觉障碍。

二、填空选择:1、弯腰侧卧位,L3-4(L2-S3 间隙均可)椎间隙穿刺,正常压力80-180mmH2O。

2、缺损症状:正常功能减弱或缺失(偏瘫、失语)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时所缠身的过度兴奋(痫性发作、根性痛)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后,起控制的低级中枢功能释放(锥体束征)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严重病变引起与之功能相隔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缺失。

(脑休克,脑出血,脊髓休克)3、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神经病学是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学,包括头痛、癫痫、中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

本文将对神经病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和归纳。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含有上万亿个神经元和支持细胞,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器官,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大脑皮层由许多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语言区。

小脑位于脑干和脑室下方,在运动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并且控制许多生命支持功能,如呼吸、循环和吞咽。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通道。

脑神经包括12对神经,分布在头颈部区域。

其中一、二、三、四对神经分别负责眼球的上下、内外运动,五对神经主要控制咀嚼和面部表情,七对神经负责面部感觉和味觉,八对神经控制听觉和平衡感。

脊神经由31对神经组成,处于背骨骨间隙内通过2个神经根进出脊髓,负责肢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类型很多,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中风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

脑中风的症状包括局部肌肉无力、言语不清、头痛、晕厥等。

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扩张药物、血管手术等。

癫痫癫痫是由于脑部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组障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其特征是肌肉抽搐、意识丧失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缓慢和头部姿势不稳定。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主要症状有肌肉无力、感觉丧失和疼痛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等。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发展、遗传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科学,包括神经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分支学科。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

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脱髓鞘(一)重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HSE: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CNS感染性疾病,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是CNS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2.病因及发病机制HSV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⑴病理改变主要是脑组织水肿,软化、出血、坏死,双侧大脑半球均可弥漫性受累,常呈不对称分布,以颞叶、额叶和边缘系统最为明显⑴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最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3.临床表现⑴任何年龄均可患病。

前驱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⑴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记忆丧失、轻偏瘫、偏盲、失语、共济失调、多动(震颤、舞蹈样运动、肌痉挛)、脑膜刺激征⑴多急性起病,约1/4患者有口唇疱疹史;约1/3的患者出现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4.诊断依据①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或本次发病有皮肤、黏膜疱疹②起病急,病情重,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③明显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早期出现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④脑脊液红、白细胞数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⑤脑电图以颞、额区损害为主的脑弥漫性异常⑥头颅CT或MRI发现颜叶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⑦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支持诊断5.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辅以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症⑴抗病毒药物治疗:阿昔韦洛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更昔韦洛⑴肾上腺皮质激素⑴对症支持治疗(二)思考题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标准2.HSE脑脊液和脑电图⑴HSE脑脊液常规检查①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②有核细胞数增多,为50~100×10⁶/L,可高达10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性坏死性脑炎③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⑴HSE脑电图常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⑴脑活检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金标准六、周围神经疾病(一)重点1.三叉神经痛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不伴有三叉神经功能损害⑴特点①发作时表现为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②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扳机点或触发点⑴治疗①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或失效时选用其他疗法②药物治疗、封闭治疗、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手术治疗2.特发性面神经炎⑴定义:亦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的周围性面瘫⑴临床表现①任何年龄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②急性起病,面神经麻痹在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③体格检查:a.患侧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b.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c.口轮匣肌瘫痪,鼓气吹口哨漏气d.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患侧齿龈e.面瘫多见单侧,若为双侧则需考虑是否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等④鼓索以上面神经病变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镫骨肌神经以上部位受损则同时有舌前2/3味觉消失及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消失及听觉过敏外,患者还可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称为Hunt综合征。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意识障碍的类型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somnolent state) 以各种心理过程的反应迟钝为特征。

意识清晰度轻微降低,对醒觉状态维持时间短,停止外界刺激很快入睡。

昏睡(sopor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明显,周围及自我定向力全部受损。

强烈刺激可使其清醒,停止外界刺激停止后立即睡眠昏迷状态(coma) 意识完全丧失,无自主运动;注意、记忆、思维及语言功能消失,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

1、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多无明显改变。

2、中度昏迷:对痛刺激的反应消失,防御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者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3、深昏迷: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

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弛、去大脑强直等。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2、谵妄: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期紊乱,紧张,恐惧,兴奋不安,有冲动攻击行为。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sdrome):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自发语言及有目的动作,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脑干反射存在,有病理反射,存在觉醒-睡眠周期,见于大脑皮质广泛损害。

无动性缄默(akinetic mutism) 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四肢瘫,肌张力低,无锥体束征,存在睡眠-醒觉周期,但缄默不语,无自主动作,大小便失禁。

可有强握吸吮等额叶释放征。

脑干上部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及前额叶-边缘叶受损。

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 醒觉成分恢复但意识缺失的状态,病人对伤害刺激可产生原始的运动反应,存在睡眠醒觉周期,无意识,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作者: ————————————————————————————————日期:ﻩ神经病学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视野损害】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

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视野损害】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

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神经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概述1、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分为脑休克和脊髓休克(二)中枢神经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2、优势半球:为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多位于左侧,只有一小部分右利手和约半数左利手者可能在右侧3、额叶(1)概述:占大脑半球表面的前1/3,位于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是大脑半球主要功能区之一;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外侧面a、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b、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或激发全身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c、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强握反射: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d、额中回后部(侧视中枢和书写中枢)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病变导致书写不能e、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2)内侧面后部的旁中央小叶病变:对侧或双侧膝以下瘫痪,伴有尿便障碍3)底面a、额叶哐面病变: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b、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4、顶叶(1)概述:位于中央沟后、顶枕沟前和外侧裂延线的上方功能分区:1)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为深浅感觉的皮质中枢;顶上小叶为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中枢2)运用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缘上回,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3)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位于角回(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2)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a、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偏侧忽视、病觉缺失、手指失认、自体认识不能、幻肢现象b、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表现有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症、失写症c、失用症:优势侧缘上回病变可产生双侧失用症5、颞叶(1)概述: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沟前方功能分区:1)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2)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3)嗅觉中枢:位于钩回和海马回前部4)颞叶前部:与记忆、联想和比较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5)颞叶内侧面:属于边缘系统(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感觉性失语(能听见说话声音,但无法理解)2)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命名性失语(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用途,但说不出名称)3)颞叶钩回损害:钩回发作(出现幻嗅和幻味等)6、枕叶(1)概述:位于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视觉中枢病变a、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幻视现象b、破坏性病变可出现视野缺损①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皮质盲,表现为全盲②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即黄斑回避2)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患者并非失明,但对图形、面容或颜色等都失去辨别能力,有时需借助于触觉方可辨认(视觉失认)3)顶枕颞交界区病变:可出现视物变形7、内囊(1)概述: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向上呈放射状投射至皮质各部(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完全性内囊损害三偏综合征: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2)部分性内囊损害8、基地神经节(1)概述:又称为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深部,其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壳核、苍白球)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旧纹状体——苍白球古纹状体——杏仁核、屏状核(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新纹状体病变:可出现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a、壳核病变——舞蹈样动作b、尾状核病变——手足徐动症c、丘脑底核病变——偏侧投掷运动2)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多见于帕金森病核帕金森综合征9、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连接的中继站;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10、丘脑(1)概述: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是各种感觉(嗅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对运动系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层的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a、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b、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c、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d、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e、感觉异常f、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2)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3)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强哭强笑11、脑干(1)概述: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特征性症状: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1)中脑a、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综合征),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表现为:①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锥体束损害)b、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红核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表现为①患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震颤、强直(黑质损害)或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红核损害)③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损害)2)脑桥a、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表现为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b、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福维尔综合征),表现为①病灶侧展神经麻痹及面神经核损害②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③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3)延髓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a、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b、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c、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d、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e、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多见于小脑后下动脉、锥-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12、小脑(1)概述:位于颅后窝,小脑幕下方,脑桥及延髓的背侧;小脑的中央为小脑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2)生理功能1)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2)小脑的传出纤维在传导过程中有两次交叉,对躯体活动发挥同侧协调作用3)小脑半球为四肢的代表区,其上半部分代表上肢,下半部分代表下肢,蚓部则是躯干代表区(3)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小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1)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表现为躯干不能保持直立姿势,站立不稳、向前或向后倾倒及闭目难立征阳性2)小脑半球损害:a、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b、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c、水平或旋转性眼球震颤d、小脑性语言(构音不清或爆发性语言)13、脊髓(1)概述:脊髓呈微扁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为脑干向下延伸部分;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躯干,是神经系统的初级反射中枢(2)外部结构两个膨大1)颈膨大:始自C5-T2,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2)腰膨大:始自L1-S2,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3)内部结构1)脊髓的灰质:分为前部的前角、后部的后角及C8-L2和S2-4的侧角a、前角: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b、后角: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c、C8-L2侧角:是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体的活动S2-4侧角:为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2)脊髓的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a、上行纤维束:又称感觉传导束,将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精细触觉和深感觉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进行加工和整合①薄束和楔束:走行在后索,传导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②脊髓小脑束:分为前束和后束,传导下肢和躯干部的深感觉③脊髓丘脑束:分为前束和侧束,传导对侧躯体痛温觉、部分触觉b、下行纤维束:又称运动传导束,将大脑皮质运动区、红核、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及上丘的冲动传至脊髓前角或侧角,继而支配躯干肌和四肢肌,参与锥体束和锥体外系的形成,与肌肉的随意运动、姿势和平衡有关包括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4)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不完全性脊髓损害a、前角损害:呈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b、后角损害: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丧失、触觉保留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c、中央管附近的损害:产生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d、侧角损害:C8-L2侧角是脊髓交感神经中枢,受损出现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等;C8-T1产生Horner征;S2-4侧角为副交感中枢,损害产生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e、前索损害:对侧病变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刺激性病变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弥散性疼痛f、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区别于小脑性共济失调)g、侧索损害:病变水平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对侧痛温觉障碍h、脊髓束性损害i、脊髓半侧损害脊髓半切综合征: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2)脊髓横贯性损害比弗征:病变位于T10-11时可导致腹直肌下半部无力,当患者于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腹直肌上半部牵拉而向上移动(三)脑神经1、嗅神经(1)概述:嗅神经为特殊内脏感觉神经,传导气味刺激所产生的嗅觉冲动(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嗅中枢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幻嗅发作2)嗅神经、嗅球及嗅束病变:可造成嗅觉障碍、嗅觉缺失3)鼻腔局部病变: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2、视神经(1)概述:视神经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聚集而成,主要传导视觉冲动(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a、视神经损害: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b、视交叉损害:①外侧部病变: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②正中部病变:引起双眼颞侧偏盲c、视束损害: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d、视辐射损害:①全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②下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③上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e、枕叶视中枢损害:①一侧枕叶视皮质中枢局限性病变,可出现对侧象限盲②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有黄斑回避现象黄斑回避:偏盲侧对光反射仍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2)视乳头异常a、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b、视神经萎缩:表现为视力减退或消失,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3、动眼、滑车和展神经(1)概述:动眼、滑车和展神经共同支配眼外肌,管理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2)动眼神经:动眼神经核分为三部分1)外侧核:为运动核,发出动眼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眼外肌)2)正中核(佩利阿核):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主管两眼的辐辏运动3)E-W核: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眼内肌)(3)滑车神经:含运动性纤维,支配上斜肌(4)展神经:含运动性纤维,支配外直肌(5)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a、周围性眼肌麻痹:是指眼球运动神经损害引起的眼肌瘫痪①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②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纯损害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③展神经麻痹: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有复视b、核性眼肌麻痹:是指脑干病变致眼球运动神经核损害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特点:①双侧眼球运动障碍②脑干内邻近结构的损害③分离性眼肌麻痹:核性眼肌麻痹可表现为个别神经核团选择性损害c、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主要损害脑干的内侧纵束,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①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伴单眼眼震,双眼集合运动正常②后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表现为双眼向同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③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交叉的内侧纵束受损;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d、核上性眼肌麻痹:亦称中枢性眼肌麻痹,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眼球同向运动中枢、脑桥侧视中枢及其传导束受损,使双眼出现同向注视运动障碍①水平注视麻痹:1、皮质侧视中枢受损:破坏性病变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2、脑桥侧视中枢受损:破坏性病变造成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②垂直注视麻痹2)不同眼肌麻痹导致的复视复视:是眼外肌麻痹时经常出现的表现,是指某一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收缩的方向运动不能或受限,并出现视物双影3)不同部位损害所致的瞳孔改变a、瞳孔是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共同调节的;普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约3-4mm,一般认为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b、瞳孔缩小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4、三叉神经(1)概述: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可司面部、口腔及头顶部的感觉,运动神经支配咀嚼肌的运动(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的病变a、刺激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b、破坏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角膜反射消失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a、感觉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表现为同侧面部洋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b、运动核: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并可伴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5、面神经(1)概述: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司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延髓束,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不受累,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②膝状神经节损害:亨特综合征: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6、前庭蜗神经(1)概述:前庭蜗神经又称位听神经,是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蜗神经损害时主要表现为听力障碍和耳鸣2)前庭神经损害时可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及平衡障碍7、舌咽、迷走神经(1)概述: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均为混合性神经,都包括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一般内脏感觉和躯体感觉四种成分,此外舌咽神经特殊内脏感觉纤维(2)舌咽神经1)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味蕾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咽、扁桃体、舌后1/3、咽鼓管和鼓室等处黏膜,还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3)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4)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茎突咽肌5)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腮腺(3)迷走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1)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凹面的一部分皮肤及硬脑膜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咽、喉、食管、气管及胸腹腔内诸脏器3)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咽及喉部的横纹肌4)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4)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a、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一侧损伤时张口可见瘫痪一侧的软腭弓较低,腭垂偏向健侧b、假性延髓麻痹: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时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可伴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及锥体束受损表现2)舌咽、迷走神经单独受损a、舌咽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咽部感觉减退或丧失、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和咽肌轻度瘫痪b、迷走神经麻痹时出现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软腭不能提升、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和心动过速等8、副神经(1)概述:为运动神经;延髓支(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构成喉返神经,支配声带运动;脊髓支(特殊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一侧副神经核或其神经损害:同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患侧肩下垂并耸肩无力2)双侧副神经核或其神经损害:双侧胸锁乳突肌均力弱,患者头前屈无力,直立困难9、舌下神经(1)概述:为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舌肌运动;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无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2)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一侧病变表现为患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两侧病变则伸舌受限或不能,同时伴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四)运动系统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2、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它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其功能是将这些冲动组合起来,通过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的收缩3、锥体外系统:是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广义);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损伤后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1)苍白球和黑质病变:表现为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综合征,如帕金森病(2)尾状核和壳核病变:表现为运动增多-肌张力降低综合征,如小舞蹈病、手足徐动症(3)丘脑底核病变:发生偏身投掷运动4、小脑:是协调随意运动的重要结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5、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痉挛性瘫痪/硬瘫):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电生理检测正常1)皮质型: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中枢性瘫痪,称单瘫2)内囊型:损伤时出现“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3)脑干型: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如截瘫或四肢瘫(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弛缓性瘫痪/软瘫):特点是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无病理反射,电生理检测异常1)脊髓前角细胞:表现为节段性、弛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2)前根:损伤节段呈弛缓性瘫痪,亦无感觉障碍;常同时损伤后根而出现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受损病变(1)视神经:视神经炎致视力障碍,中央视野缺损;视神经压迫性病变致周边视野缺损,生理盲点扩大;(2)视交叉:外侧病变引起一侧或2鼻侧偏盲;视交叉中心部病变,双颞侧偏盲;整个视交叉受损,引起全盲(3)视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偏盲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4)内囊:三偏:偏瘫,偏盲,偏深感觉障碍动眼神经: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内直肌。

功能,受损症状:可见复视、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偏向外下方滑车神经:眼外肌麻痹、歪头、斜颈或者颈部硬索,向下凝视时出现复视;外展神经:受损侧眼球外展受限、眼球内斜三叉神经受损:可见角膜反射消失、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偶有三叉神经痛。

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出神经视神经传入神经动眼神经,角膜反射的传入传出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中枢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体征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分布整个肢体为主肌群为主(单瘫、偏瘫、截瘫)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降低,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增强减低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明显肌束颤动无有神经传导正常异常失神经电位无有瘫痪的类型: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交叉瘫以及它们的受损症状和部位小脑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醉汉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受损,闭目难立征额叶受损:随意运动,语言,精神活动障碍语言及书写障碍:表现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语言的意义但不能用言语表达或者表达完整,由于优势半球额下回(Broca区)受损引起小脑蚓部受损:管理平衡,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平衡障碍,表现为站立不稳,步幅加宽,左右摇摆,醉汉样步态小脑半球受损:功能是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范围。

一侧病变,指鼻实验及跟膝胫实验不稳准,辩距不良,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小脑半球病变出现水平性眼震及小脑性语言(构音不清或爆发性语言)运动性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失语;是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6个基本方面能力残缺或丧失。

痫性发作: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发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

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是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是因颈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知周围性面瘫。

癫痫持续状态SE:是癫痫持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大题腰椎穿刺适应症:1留取CSF做各种检查以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等的诊断2测量颅内压或行动力学实验以明确颅内压高低及脊髓腔、横窦通畅情况3动态观察CSF变化以助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4注入发射性核素行脑、脊髓扫描5注入液体或放出CSF以维持、调整颅内压平衡,或注入药物治疗相应疾病。

禁忌症:1颅内压明显升高,或已有脑疝迹象,特别是怀疑后颅窝存在占位性病变2穿刺部位有感染灶、脊柱结核或开放性损伤3明显出血倾向或病情危重不宜搬动4脊髓压迫症的脊髓功能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

短暂性脑出血:颈内动脉系统TIA:临表与受累血管分布有关。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TIA可出现缺血对侧肢体的单瘫、轻偏瘫、面瘫和舌瘫,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常出现失语和失用,非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空间定向障碍。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缺血可出现人格和情感障碍、对侧下肢无力等。

颈内动脉供血区可出现人格和情感障碍、对侧下肢无力等。

颈内动脉主干TIA主要表现为眼动脉交叉瘫【病侧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和或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Horner交叉瘫(病侧Horner征、对侧偏瘫)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最常见表现是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的复视。

神经病学重点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一意识障碍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1)嗜睡:持续睡眠状态,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正常交谈,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后又进入睡眠状态。

(2)昏睡: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旋即入睡。

(3)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

可分为浅、中、深昏迷:1)浅昏迷: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存在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反应,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减弱,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疼痛无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异常。

二失语1)Broca失语:典型非流利型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语量少,找词困难,口语理解较好,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不同程度受损。

优势半球Broca区(额下回后部)或相应皮质下白质病变。

2)Wernicke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流利型口语,语量多,发音清晰,但错语多,空话连篇,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及听写障碍。

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

3)传导性失语:口语清晰,听理解正常,自发语言正常,复述不成比例受损是最大特点,自发讲话能说出的词也不能复述,为优势半球缘上回皮质或白质病变。

2)经皮层性失语* 可为运动性、感觉性或混合性失语。

共同特点为复述相对较好,甚至不成比例的好。

为分水岭区病变所致。

3)完全性失语所有的语言功能明显障碍,口语近于哑,只能发出“吗”、“吧”、“哒”等声音(刻板性语言),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预后差。

优势半球大范围病变所致。

4)命名性失语不能命名,但能描述物品功能,口语表达表现找词困难、赘语和空话,听理解和复述正常。

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或枕颞交界区病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证据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系统TIA(1)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为大脑中动脉区或大脑中一前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视野损害】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

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面瘫的鉴别】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及其面神经本身受损所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或不能、患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健侧,鼓腮病侧漏气。

伴发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唾液、泪腺分泌障碍、外耳道感觉障碍、乳突压痛。

中枢性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病变引起对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病侧、口角低垂、示齿口角牵向病侧、鼓腮健侧漏气。

也就是说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皱额眉及闭目良好。

伴发病灶对侧中枢舌瘫及偏瘫。

【面神经分段】面神经核损害→周围性面瘫、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

膝状神经节损害→面神经受损、外耳道疱疹、舌前2/3味觉消失,亨特综合征hunt’s syndrome。

面神经管镫骨肌支水平损害→听觉过敏。

面神经管镫骨鼓索神经水平损害→面瘫、舌前2/3味觉受累。

茎乳孔以外病变→单纯面瘫。

动眼神经【周围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

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复视。

展神经麻痹→外直肌。

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复视。

三条神经受损→眼球固定、无复视,见于海绵窦血栓、眶上裂综合征。

【核性眼肌麻痹】脑干内,可选择性损害个别神经团出现分离性眼肌麻痹,常伴有脑干内临近结构的损害,常可累及双侧。

【核间性眼肌麻痹】内侧纵束综合征。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上行纤维。

双眼向病变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外展时伴震颤,辐辏反射正常。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下行纤维。

双眼向病变同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辐辏反射正常。

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背盖部病变。

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也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核上性眼肌麻痹】皮层侧视中枢。

在皮质损害→刺激性病灶:双眼凝视健侧、破坏性病灶:双眼凝视患侧。

在脑桥损害→刺激性病灶:双眼凝视患侧、破坏性病灶:双眼凝视健侧。

位听神经蜗神经:内耳螺旋神经节→蜗神经前、后核(脑桥尾端)→内侧膝状体。

耳鸣(tinitus):指患者主观听到持续的声响。

是由于感音器或其传导经路受病变的刺激所引起。

一般来说,低音调的耳鸣是传导经路的病变;高音调的耳鸣是感音器的病变。

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群。

眩晕(vertigo):为一种运动性幻觉,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为机体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的感觉,常伴恶心、呕吐。

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旋晕:周围性眩晕:由内耳前庭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引起,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短,常伴眼震、耳鸣、听力下降,见于前庭神经炎、美尼尔氏病等;中枢性眩晕: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及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

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长,见于V-BA↓、脑干肿瘤等。

舌咽、迷走神经受损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咽部感觉丧失,咽反射消失。

一侧受损症状较轻→①病侧软腭不能上提,②悬雍垂偏向健侧,③病侧咽反射消失。

两侧受损则症状较重→①双侧软腭均不能上抬或活动受限,②悬雍垂居中,③双侧咽反射消失。

刺激性病变可出现舌咽神经痛。

副神经副神经损伤见耸肩无力。

颈静脉孔综合征:副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同时受损(见于后颅凹病变)。

舌下神经【舌肌瘫痪鉴别】感觉系统1.感觉障碍的分类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而出现):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刺激阈值增高且反应时间延长以致对轻微刺激的辨别能力减弱)、感觉异常(无刺激而产生异常感觉)、疼痛。

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受破坏而出现):完全性/分离性感觉减退或消失。

(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在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2.分离性感觉障碍神经干型:受损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减弱消失。

末梢型:各种感觉障碍手套、袜套样分布,多见于中毒。

后根型:节段性分布的感觉障碍。

脊髓型:①传导束型(横贯性、后索型深感觉、侧索型对侧痛温觉、半切深感觉+上运动神经元+对侧痛温觉);②后角型:单侧分离型感觉障碍(损伤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触觉、深感觉保存);③前联合型:双侧对称节段性感觉障碍,为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④马尾圆锥型:鞍区感觉缺失;⑤脑干型:同侧面部、对侧半身感觉障碍;⑥丘脑型、内囊型:完全交叉包括面部;⑦皮质型:精细感觉、复合感觉障碍。

刺激性病变:感觉性癫痫。

3.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入脊髓上升1~2节段→脊髓后角细胞→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大部分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上升→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小部分经后根入脊髓→脊髓后角细胞→脊髓丘脑前束(不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深感觉:肌肉、肌腱、关节→后根神经节→后根→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上升→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脊髓横断面:薄束楔束(内→外,骶腰胸颈)、脊髓丘脑侧束(内→外,颈胸腰骶)4.皮节体表标志枕颈C1-3、肩C4、乳头T4、剑突T6、肋缘T8、脐T10、腹股沟T12-L1、下肢前L2-5、下肢后S1-3、肛周鞍区生殖器S3-5。

运动系统、反射1.运动系统的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小脑。

症状: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

2.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是指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第五层的巨锥体细胞(Betz cell),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纤维称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上运动神经元支配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大脑皮层→锥体束(包括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放射冠→内囊→【皮质脑干束:在脑干交叉至对侧→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除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俱接受双侧支配)】·【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交叉→(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皮质脊髓侧束→对侧脊髓前角细胞→前根→周围神经→肌肉)·(少部分不交叉继续在同侧下行→皮质脊髓前束→同侧脊髓前角细胞)】【鉴别】: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elysis):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硬瘫。

弛缓性瘫痪(flaccid parelysis):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周围性瘫痪,软瘫痉挛性瘫痪:①分布→较广、偏瘫、单瘫、截瘫、四肢瘫痪;②肌肉萎缩→无;③肌束震颤→无;④皮肤营养障碍→无;⑤肌张力→增高;⑥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⑦病理反射→阳性;⑧肌电图、肌活检→正常。

3.脑干损害的特点。

脑干解剖:①脑干网状结构(参与运动、感觉、睡眠觉醒、生命体征和内脏功能等全部神经系统重要活动);②传导束(运动、感觉);③颅神经核。

特点:交叉性障碍,同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偏侧感觉障碍。

Weber综合征:大脑脚病变,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身包括面部、舌肌中枢性瘫痪。

如果累及到黑质则出现对侧肢体震颤和强制。

脑桥腹外侧综合征/脑桥前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脑桥腹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病灶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闭锁综合征:脑桥基底部病变,三叉神经、展神经以下颅神经的运动神经瘫痪、四肢瘫痪。

上行网络完好,感觉保留。

表现为①病人完全处于缄默不动状态,无自发语言,貌似昏迷;②眼睑及眼球能垂直运动,以睁闭眼动作或眼球运动与外界交流;③病人面无表情、不能张口伸舌,四肢瘫痪,病理征阳性;④有正常睡眠周期;⑤大小便失禁;⑥脑电图正常。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疑核、舌咽迷走神经);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④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额部无汗,交感神经);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三叉神经脊束)、对侧偏身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侧束)。

延髓旁正中综合征Dejerine:①同侧舌肌瘫痪及萎缩(舌下神经);②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锥体束);③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脑桥被盖下部综合症:①同侧展神经、面神经麻痹;②眼球震颤、同侧注视不能(内侧纵束);③同侧偏身共济失调(小脑中脚);④对侧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侧束);⑤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内侧丘系)红核综合征Benedikt: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累及黑质见对侧震颤、强直,累及红核见对侧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