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复习文言实词专题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201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

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级。

《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

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

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

“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归纳、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复习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

3. 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总结文言实词的规律。

4. 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解释,让学生掌握其基本含义。

2. 文言实词的用法:讲解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文言实词: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文言实词,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文言实词的用法。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总结文言实词的规律。

5.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言实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运用,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理解。

2. 课堂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古代文献资料:准备相关的古代文献资料,用于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

2. 多媒体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等,用于展示文言实词的例句和解析。

八、教学评价方式1. 小组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的积极性和内容的准确性。

201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201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巧借推断理解实词学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2、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3.能够在课外文言文中对陌生实词准确推断其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点击考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尝薪胆以图内治。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包括:120个实词、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考查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方法归纳】解释加点词,并总结推断的方法1、‚遣官籴.米上江‛()2、‚臵场平价振粜.‛()3、则择官阅实其貲.()4、旱蝗相仍,民殣.于道璐()方法总结:补充我们当掌握的:(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6、卒.然临之而不惊()7、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复习方法]借用多媒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复习设计](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①音同形似。

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之虚所卖之”。

--“虚”同“墟”,意思是“集市”②音近形似。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意思是“显现”③音同形异。

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④音近形异。

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道”通“导”,意思是“导向”“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如:又安敢毒焉(怨恨)毒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四)、词类活用: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

编号:035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二)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常见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也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考情分析近几年,文言文阅读难度加大,特别是翻译题,一些超纲词语也偶尔会出现,仅仅积累一些常用实词,已不能满足高考的要求,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积累文言实词的同时,还要提高推断实词意义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熟练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常用技巧,提高在语境中推断实词意义的能力。

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如:用“ 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①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绡:生丝织成的薄纱﹚②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缢:用绳子上吊,吊死﹚③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缒:用绳子往下吊)【资料集装箱】“禾”与五谷有关;“贝”与财物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冖”与笼罩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脑袋有关;“辶”与“行走”有关“自”与鼻子有关;“王”“玉”与玉有关;“目”“见”与眼有关“戈”与兵器有关……【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4)径造.庐访成(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含义。

3. 学会通过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的分类和特点。

2.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3. 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 理解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含义。

3. 学会通过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1. 辨别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运用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实词的分类和特点,解释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举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含义。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文言实词的分类和特点。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3. 举例:通过例句展示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含义。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实词手册:提供常用的文言实词及其用法和含义。

2. 教学PPT:展示文言实词的分类和特点,例句及练习题。

3.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练习题。

九、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讲解文言实词的分类和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3. 第三课时:举例展示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含义。

4. 第四课时: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第五课时:分组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3. 持续改进:根据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案。

六、教学拓展1. 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差异:通过举例说明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文言实词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2014届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学习目标】:1、复习重点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2、重点掌握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活用现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活用现象的方法。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20137分)4分)答案:①(4分)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

3分)答案:②(3分)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考点阐释】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本环节师生共同研究高考考查的方向、形式,归纳出判断实词多义的可行性方法。

【典例分析一】原题再现:(2010重庆卷)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

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

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道为赎之,嫁士族。

考察选项: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考考点中的此类活用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语境分析法和语法分析法。

根据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然后代入语境,根据上下文推知含义。

2014届高考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学案及答案解析

2014届高考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学案及答案解析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第 - 1 - 页 共 15 页赣马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 言 文 阅 读 (八)【学习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15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本专题共10课时。

其中讲读课6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学习过程】 【“考纲”解读】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5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5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命题规律】江苏卷多年未考,一般在文言翻译中有涉及。

从外省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 考查涉及的内容基本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15个文言虚词都涉及了,次数最多的是“以”,其次是“而”“之”“为”“其”“乃”,也涉及考纲没做要求的虚词,如“见”“更”“相”等。

因此复习备考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考纲规定的这15个虚词还是不够的,适当扩展是需要的。

【考题分析】虚词在高考中是一个必考考点,近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大部分直接设置了对虚词理解的考查题型。

考查题型也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

高考中占3分。

具体包括两种选择题型,大多采用比较判断式的选择题,采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是”作为题干,四个选项涉及四个虚词,每项列两个句子(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要求比较其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2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2学案

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相似结构推断法、邻字帮助法、语法结构推断法、常识识记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预习指导】自读《最高考》P52——53页的“答问互动”,初步掌握一些实词推断方法。

【学习过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五、相似结构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合作探究】推断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文过饰非()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六、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合作探究】推断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3.行将为人所并()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七、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合作探究】推断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2014届高考语文备考辅导复习教案20

2014届高考语文备考辅导复习教案20

﹡﹡﹡﹡﹡﹡﹡﹡﹡﹡﹡﹡﹡﹡﹡﹡﹡﹡第四周﹡﹡﹡﹡﹡﹡﹡﹡﹡﹡﹡﹡﹡﹡﹡﹡﹡﹡﹡星期一:【基础巩固】【成语解读】:蜗角虚名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

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出处:宋·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附:元薛昂夫《朝天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便得来真做的,布衣,袖里,试屈指英雄辈。

”亦省作“蜗角”。

明杨珽《龙膏记·投膏》:“为蜗角蹉跎光景,怕又早点霜潘鬢。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陈眉公告衣巾》:“乃稟命於父母,敢告言於师尊,长笑鷄羣,永抛蜗角,读书谈道,愿附古人。

”【成语解读】:蜗角之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附:宋辛弃疾《哨遍·秋水观》词:“蜗角斗争,左触右蛮,一战连千里。

”亦省作“蜗争”。

清魏源《游山吟》之二:“蜗争膻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成语解读】:蜗角蚊睫(wō jiǎo wén jié)蜗牛的角﹐蚊子的眼睫毛。

形容极为狭小的境地【成语解读】:蜗角蝇头蜗角:蜗牛的触角;蝇头:苍蝇头。

比喻获利甚微,不足挂齿。

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示例:~,名亲共利切。

◎元·白朴《乔木查·对景》【美文欣赏】品味真情绝交的诗意留白①绝交是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它必得满足的一个条件恰恰跟它的结果构成反对。

千金易得,知音难期。

朋友该是人世间最能给人安慰和温暖的东西之一吧,何以先“交”而后“绝”之?不用说,那原因一定很复杂,其情感也势必很激烈,而绝交的诗意也正在于此。

②古人耿直,乃好绝交。

《论语》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精选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三、教学课时:3课时第1、2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xx 年高考题) “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责, 意思为___________“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顿”字(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匈”(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罢(三)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友好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往,到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词义为嘱咐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05年辽宁卷)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明白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靠近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xx辽宁卷)联想: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xx年高考湖北卷)联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徒:只是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联想:严惩不贷〖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宽恕、宽免(四)相似结构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推断练习】(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依仗、凭借(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用”,词义为被任用(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掩饰(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词义为更加(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词义为选择,选拔(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推断练习】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3、行将为人所并(将)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六)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推断练习】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xx年全国高考题)樵:木柴.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_______(xx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xx年高考浙江卷)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条:整理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7、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一样,等同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xx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第3课时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xx年全国Ⅱ卷)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全国Ⅱ)(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江天一传(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具有至性至性:纯厚的本性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自若:和平常一样C.州县望风内附附:逃跑D.间出逆战间:有时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①躬畚土筑垣以居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③率壮士驰数十里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⑥我不死,祸且族矣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①④⑥D.②③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B. 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C. 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D. 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5.C(附:归附).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二、教学课时:4课时第1课时(一)找虚词,定句读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分析: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教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总结: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例如:xx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分析: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总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三)察对话,定句读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分析: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总结: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依总分,定句读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分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总结: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第2课时(五)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六)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教。

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专题文言文复习实词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及其用法和意义;2.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分析判断具体实词含义。

学习重点:掌握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及其用法和意义。

学习难点: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分析判断具体实词含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对应实词的意思。

1.爱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2.被屈原忠而被()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发被()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3.本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4.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5.察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6.除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

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其东屋之除()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

太子除()其官职,令其刺秦王。

荆轲曰:“除()吾死,不然事定成!”7.鄙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2014届高考语文备考辅导复习教案1

2014届高考语文备考辅导复习教案1

﹡﹡﹡﹡﹡﹡﹡﹡﹡﹡﹡﹡﹡﹡﹡﹡第二十二周﹡﹡﹡﹡﹡﹡﹡﹡﹡﹡﹡﹡﹡﹡﹡﹡﹡﹡星期一:【基础巩固】近义成语辨析1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者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2 如虎添翼为虎添翼: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

后者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

3 养痈遗患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

4 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5 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前者是褒义词,指“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后者是贬义词,形容“做事无法无天”。

6 迫不及待刻不容缓:二者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

但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而后者则形容事情紧迫,必须立即去做。

7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

但前者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

8 披肝沥胆肝胆相照:二者都有“坦诚”意。

但前者用于表示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后者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

9 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二者都表示“表面关系不错,实际有两条心”之意。

但前者可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于“离心离德”;后者仅用于人,偏重于“各有打算”。

10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二者都有“特别看待:之意。

但前者是作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是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11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二者都指“用空想安慰自己”;但前者表示虽有空想但无行动,后者表示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

12 色厉内茬外强中干:二者都指“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但前者用于书面语,指精神状态。

后者常用于口语,指力量。

13 滥竽充数鱼目混珠:二者都有“以假充真”之意。

但前者还可以表示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

2014年高考语文导学案

2014年高考语文导学案

2014年高考语文导学案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一、考纲分析:文言实词考查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但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多采用三种形式考查实词: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给出四个词,要求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三是翻译的句子也以“有无便于设置赋分点的实词”作为标准之一。

所以,文言文实词的考查分值应该在10分以上。

3、备考策略:注意积累,学会推断二、推断词义的方法例1、尊老在东,何心独飨.(xiǎng)白粲.(càn)?例2、(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甚悦之。

夫人郑袖嫉妒,便施“掩鼻计”) 王怒曰:“劓.之。

”形声字形旁释义举例:“刂(刀)、弓、矛、戈、斤(斧)”多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多与动物有关“(言)、辶(走)、彳(行)”多与人的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穴与洞穴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礻”与礼祀有关;“舟”与船舶有关;“言”与说话有关;“忄”与思想有关。

“月”与“肉”有关;“酉”与酒有关;“米”与食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革”与皮革有关;“歹”与死亡有关;“角”与容器有关;归纳方法一:高考链接: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09年广东)译文:2、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

(10年浙江)译文:典型实例:1、夫晋,何厌.之有2、使弈秋诲.二人弈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高考链接:1、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10湖南卷)2、帝善其(宋均)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教程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教程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 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之入 C.⎩⎪⎨⎪⎧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友麋鹿 扣舷而.歌之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②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寄蜉蝣于.天地4.“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2、把握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的现象。

3、学会通过不同的推断方法,精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采纳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尤其注意同学自主练习,在练习中找答案,加深印象。

【课时支配】两课时第一课时:【考点阐释】《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假如把古文比作房子,那么实词就是砌房的砖头,没有砖头,如何砌房?实词的拥有量与文言文的阅读力量成正比。

要能顺当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需在长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学问,猎取理解和辨别实词词义的力量。

实词不仅总量大,而f且相当多的“露镜率”较低,加之有些意义、用法,在现代汉语早一已消亡,学习难度要大得多。

【解题方法】在本环节中,先由同学做练习,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然后同学分组争论这一组习题的共同点,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最终由老师明确。

(一) 语境分析法(依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练习:1、士类益以此多之(赞扬)【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由于这样而欣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赞扬”是正确的。

】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使安定)人.4、河内凶(收成不好),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5、视(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6、恨(圆满)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7、君子疾(厌恶,憎恨)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横渡)江河.明确: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纳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行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

高考文言实词复习学案

高考文言实词复习学案

编号:高考文言实词复习学案(一)审核人:高三语文组考情分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

高考《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考题趋势: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L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和通假现象。

基础感知: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例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于”是“吁”的借字,“说”是“脱”的借字。

如果我们没有看出通假现象,只照它们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把句意解错。

因此,必须掌握通假字的基本特点。

明确:语音是借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

同(近)音构成通假的基本原则。

但也有形近而通假的例子:被—披(被坚执锐);说—悦(秦伯说,与郑人盟。

)注意:由于历史音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

如:详——佯:假装;失——佚:散失;内——纳;陌——百。

归纳辨识通假字的方法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具体推断方法如下:(1)同音替换;【倍背——语音相同或相近】(2)增加偏旁:【共供——声旁字代形声字】(3)更换偏旁:【涂途——同声旁的字相代】(4)去掉偏旁:【材才——形声字代声旁字】【注意】: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来推断“通假字”,都须结合语境,推测该字的含义。

2014年高考复习文言实词专题复习学案

2014年高考复习文言实词专题复习学案

文言实词专题复习学案一、考点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考查范围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和次常用的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级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1、考查对象以单音节词为主。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都有涉及,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

2、近三年考查的双音节词:陵迟、过称、齿尊、漫漶、迫卒、物故、从事、亲戚、反覆、摧折3、近三年考查的词在120个实词内的:被、鄙、病、乘、除、当、度、顾、固、恨、及、假、就、举、绝、堪、期、善、胜、属、许、易、阴、知、卒、坐、归、疾、4、近三年考查两次的词:躬、称、度、假、就、矫、意、易、延、豫、刺、籍、诣、勒、向、顾、第、方、多、次、已5、近三年考查的其它实词:能、笃、委、竟、赆、冒、乞、时、杳、干、履、擢、豁、肃、谓、分、谲、劫、益、给、劳、横、劾、宥、按、浼、典、预、仍、登、振、录、代、昧、恣、著、释、格、邃、投、推、绳、知、赀、舆、由、茹、秀、狎、绍、加、离、充、罢、乖、比、指、夺、恨、工、质、昏、会、慑、虞、然、制、诫、则、抟、氏、执、袭、寿、怀、阙、贽、辱、部、党、稔、为、汲、迎、敛、彻、长、结、赞、败、反、略、累、渝、且、趣、修、济、苦、纵、官、抵、耸、戟、蠲、秽、怃、起、援、爽、嫌、俾、徐、厕、惠、拔三、命题预测从近三年来我省命题情况来看,实词为文言文必考题,会在选择题和翻译中涉及。

2014年高考必定会一如既往地在选择和翻译中对实词进行考查。

四、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

例如:2012年山东卷躬.履途泥,率先期门躬:弯腰代入后明显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

正确解释应为“亲自”2、联想推断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①、2004年全国: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凶:庄稼收成不好②、2005年湖北: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2)双音词联想法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高三语文 文言实词突破复习讲义5 教案

高三语文 文言实词突破复习讲义5 教案

某某省某某真金教育信息咨询某某2014高三语文文言实词突破复习讲义5一、方法点拨1、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2、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

3、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

“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

“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4、以今推古法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专题复习学案一、考点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考查范围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和次常用的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级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1、考查对象以单音节词为主。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都有涉及,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

2、近三年考查的双音节词:陵迟、过称、齿尊、漫漶、迫卒、物故、从事、亲戚、反覆、摧折3、近三年考查的词在120个实词内的:被、鄙、病、乘、除、当、度、顾、固、恨、及、假、就、举、绝、堪、期、善、胜、属、许、易、阴、知、卒、坐、归、疾、4、近三年考查两次的词:躬、称、度、假、就、矫、意、易、延、豫、刺、籍、诣、勒、向、顾、第、方、多、次、已5、近三年考查的其它实词:能、笃、委、竟、赆、冒、乞、时、杳、干、履、擢、豁、肃、谓、分、谲、劫、益、给、劳、横、劾、宥、按、浼、典、预、仍、登、振、录、代、昧、恣、著、释、格、邃、投、推、绳、知、赀、舆、由、茹、秀、狎、绍、加、离、充、罢、乖、比、指、夺、恨、工、质、昏、会、慑、虞、然、制、诫、则、抟、氏、执、袭、寿、怀、阙、贽、辱、部、党、稔、为、汲、迎、敛、彻、长、结、赞、败、反、略、累、渝、且、趣、修、济、苦、纵、官、抵、耸、戟、蠲、秽、怃、起、援、爽、嫌、俾、徐、厕、惠、拔三、命题预测从近三年来我省命题情况来看,实词为文言文必考题,会在选择题和翻译中涉及。

2014年高考必定会一如既往地在选择和翻译中对实词进行考查。

四、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

例如:2012年山东卷躬.履途泥,率先期门躬:弯腰代入后明显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

正确解释应为“亲自”2、联想推断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①、2004年全国: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凶:庄稼收成不好②、2005年湖北: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2)双音词联想法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词,再依据语境取舍。

例如:朝——早晨、朝廷、朝见、朝代辞——言辞、文辞、推辞、告辞(3)成语联想法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联系→→求全责.备寻求,寻找②、势拔.五岳掩赤城联系→→出类拔.萃超出3、语法推断法(1)句式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

①、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

--《庄子·山水》(“向”与“而今”位置对称,意思相对,“向”则解释为“先前,从前”)②、追亡逐北.。

《贾谊·过秦论》(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2)词性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例如:①、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解析:“樵”前面有动词“取”,可见“樵”是它的宾语,名词。

词义应该是“木柴”。

“打柴”显然不当。

②、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

城:构筑城墙解析:“城”后面是名词“州”,“城”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作动词用。

词义“筑城墙”显然是正确的。

4、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例: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加倍“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5、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例:①、“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

②、“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6、邻近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①、“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习题演练一、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1、高俭字士廉,渤海人。

少有器局,颇涉文史。

大业中,为治礼郎。

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高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适:女子出嫁判断方法:语境推断法2、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

期:约定判断方法:语境推断法3、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

诛:征讨、征伐判断方法:语境推断法4、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

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09江苏卷)率:全,都判断方法:课内知识迁移法《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5、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偏私判断方法:课内知识迁移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6、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

《列子黄帝》童:通“同”,相同判断方法:通假推断法7、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籴:dí—买入粮食判断方法:字形推断法补充:粜(tiào)—卖出粮食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简:选择、选拔判断方法:句式结构推断法9、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了解,了然判断方法:双音词联想法10、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治理判断方法:句式结构推断法11、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穰岁:丰年判断方法:句式结构推断法4、遭岁大饥,彦威赈抚饥民,民有犯法,皆宽贷.之,饥民爱之,不忍流去贷:宽恕,宽免判断方法:成语联想法,可联系成语“严惩不贷”1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诹:询问判断方法:邻近字推断法(同义副词)14、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喜愠:生气判断方法:邻近字推断法(偏义复词)15、翻译: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可联系:《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选出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得以项1、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C )A、伍员亡.亡:逃亡 B 、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知:智慧C、去.郑而之许去:前往D、因如.吴如:到。

进发翻译: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

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

”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

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

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

”于是往吴国进发。

2、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 B )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B、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C、今絷.者众絷:抓住D、以中意乃解.解:缓和翻译: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

吴履查案问清缘故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以中。

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

”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

3、矩后从幸江都。

及义兵入关,帝问技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

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C )A、太原有变.,京畿不静变:变故B、遥为处分,恐失事机.机:关键C、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帝既昏侈逾.甚逾:超过,更加翻译:裴矩后来跟着炀帝到江都。

等到义兵进入函谷关,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发生变乱,京城不会太平,遥控处理,恐怕失去机会。

希望您赶早返回,方可平定。

”裴矩见天下将要发生动乱,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即使是下吏,都得到他的欢心。

这时,炀帝愈加昏庸奢侈,裴矩不力谏,只是巴结谄媚而已。

4、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

”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

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

”太后默然而止。

(B)A、朕欲别除.一官除:授职B、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C、昌期不堪.堪:胜任D、雍州帝京,事任繁.剧繁:繁杂翻译:武则天说:“薛季昶长期以来一直在京府任职,朕打算另外任命他一个职务。

你们认为张昌期这个人怎么样?”宰相们纷纷回答说:“陛下可算是真正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了。

”唯独魏元忠提出反对意见:“张昌期无法胜任这一职务!”武则天询问原因,魏元忠回答说:“张昌期还很年轻,不熟悉治理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