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模拟)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
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无关,排除CD项。
2.(2018·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下面四个民族自治区中将在今年(2018年)迎来“逢十”周年大庆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是1948年,今年是60周年,C正确;A是西藏;B是内蒙古;D是新疆。
3.(2018·湖北省孝感一中、应城一中等五校期末)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
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
C.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D.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表格“选民述职制度”“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公示制度”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逐步完善过程,D正确;A属于性质,不符合题意;立法不是材料表格主要信息,B错误;C中创新不符合题意。
4.(2018·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 C
【解析】A选项错在“革命”一词,此时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且“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大锅饭”是人民公社的产物,故B选项错误;D选项错在“开始”二字。
C选项符合史实,故本题选择C选项。
5.(2018·山东省烟台市期中)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一指示()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答案】 C
【解析】题干所示时间是1949年7月,A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7月时渡江战役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在1949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的,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标志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1949年7月”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6.(2018·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摸底考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 D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重建和完善,A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排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两部宪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供了法律依据,D正确。
7.(2018·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模拟检测)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的直接意图是()
A.为了打破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
B.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C.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D.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材料中的规定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B项正确。
材料反映“一国两制”的实施有法律保障,没有涉及两岸交流的状况,A项错误。
“一国两制”的方针首次是针对台湾提出的,但在香港首先得到成功实践,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
D项是根本目的,与材料强调直接意图是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不符,D项错误。
8.(2018·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热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宋庆龄某次会议上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组织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政府。
”根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 A.标志着新中国正式宣告成立
B.确立了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
C.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D.参加的代表由全国普选产生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第一次”“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人民民主政府”中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指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通过了施政纲领——《共同纲领》,故B 项正确;A项是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排除;C、D项是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
9.(2018·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为3月3日至13日,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为3月5日至15日,以往每年的政协和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具有上述特点。
这种时间安排最主要是基于()
A.政协通过的决议须经过人大审核
B.照顾双重身份代表的需要
C.人大代表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
D.避免重大决策失误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政协的职能是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政协的建言献策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
人大的职能是立法、决策。
政协先于人大召开,有利于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D正确;政协通过的决议经过人大审核,其主要目的仍然是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A排除;双重身份代表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推行,一般在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中很少有双重身份代表,故B错误;人大代表并不是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故C错误。
故选D。
10.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
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
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
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
于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大释法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
B.人大释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C.人大释法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
D.人大释法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答案】 D
【解析】由“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
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知其强调香港基本法的权力来源,重申国家对其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
11.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
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
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答案】 B
【解析】A项表述是大陆和台湾的共同梦想,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体现立足发展,“‘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体现坚持原则(一个中国),故B项正确;C项表述并未体现出题目中的坚持原则,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双方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前提,故D项错误。
12.2017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
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C、D三项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优势,并非独特优势,A项表述正好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章社会结构
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第三条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
第十一条苏联的经济生活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并受其指导,以便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水准,巩固苏联的独立和加强其国防力量。
——苏联1936年宪法材料二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六条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第十一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
第十五条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中国1954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联和中国宪法的特点及其制定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宪法的历史作用。
(10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苏联社会性质和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可知,苏联宪法的特点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民主宪法。
从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联宪法的特点是对已经取得成就的总结;从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1954宪法的特点是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从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1954年宪法的特点是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
第二小问,结合两国宪法颁布的时间,从两国建国后的相关政策和成就总结颁布宪法的背景。
第(2)问,结合两国宪法内容和宪法的政治地位,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方面总结两国宪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民主宪法;已经取得成就的总结。
中国: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
背景: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中国: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2)作用:苏联: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果(或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体制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提供借鉴
(或对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中国:保障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或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传播了民主法治观念);为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的重建和完善提供了经验教训。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
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解析】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情况,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和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
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
然后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进行整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
示例二: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
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
(或答出以下趋势,并有简单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