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庭教育成功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家庭教育成功案例
5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1
晋江市内坑镇有一个五口之家,家中三个女儿,可以说是个个都是“女中豪杰”,为
什么这么说呢?大女儿现就读某重点大学,二女儿的学习成绩现在是某重点高中高二年段
的前三名,三女儿在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一次获全国金牌,一次银牌,全省信息技
术竞赛第一名,其他地市级的竞赛几乎都是第一名,学习综合成绩一直是年段前几名,用
这位“英雄”家长的话说,“是民办学校给我几个女儿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民办
学校教师的责任心与教育水平培养了我三女儿”。

其实也不尽然,这位家长的思想水平和
对小孩的管理可谓是独出心裁,“亲切,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鼓励”(三女儿在日
记中对自己父母亲的评价)是他们两夫妻的特点。

平时,在对小孩的管理中,他们对女儿
们有的不仅是说教,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女儿认识到学习是为了什么?三个女儿从小似乎
都很争气,都能理解父母亲的用心。

这位爸爸曾经在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中作为家长代表这
样说过:“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都希望孩子门门功课好,得高分。

然而,事情也不是这么轻而易举。

有时,父母也会因孩子学习的分数忽高忽低而困惑,每
一次测验最好全班第一,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分数对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掉
以轻心。

在孩子学习上取得高分时,父母也要激励孩子不断向前,不能以此而感到满足;
当孩子没有取得好分数时,父母也不能训斥孩子,而应当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想办法助
孩子一臂之力,克服困难。

我每当在孩子学习上取得不够理想成绩时,总是鼓励孩子,败
不馁,要经得起考验。

我常常对孩子说:读书的过程是培养一个人的
奋斗的精神,进取精神,事事如意,实属不易。

学习上取得理想的成绩,当然是一件
令人高兴的事,但这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内容,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最重要的是在
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志向与意志品质。

这是构成孩子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让孩
子懂得追求是人生境界的动力。

我们不能以孩子学习结果的成败来影响孩子的成长,更不
能扼杀孩子的情感世界。

面对孩子在学习上所遇到的一切情况,作为家长只能尊重事实,
化激励为动力,不断焕发孩子向上进取的情感,让孩子在学生时代度过各种经历考验,让
孩子变得成熟起来,成长得更健全,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这是
我们今天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

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家长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有艺术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沐浴在家长爱的阳光下,
迅速成人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你很难想象这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的家长在管理孩
子上的高度境界与艺术感。

但是,他确实是一位成功的家长,对于学校要开展的各项工作,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并能及时的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与想法。

他说“民办学校的师资、责任心及对孩子个性与能力的培养都有独特的地方,为了孩子的将来,我是更信任民
办学校的教育能力与水平!”
5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2
刘微是高三的一名女生,爱好广泛,善于交际,喜欢体育运动,会打太极拳、书法、
钢琴。

每个爱好都小有成就,学习成绩在重点高中也是名列前茅,应该是父母所期望中品
学兼优的学生。

刘庆山是刘微的父亲,也是我户外运动的
刘微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付出了很大的辛苦。

孩子从来没有
离开过父母,没有因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让亲属帮助照顾孩子,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父
母的事,别人替代不了。

刘微从五岁的时候在父亲的陪伴下,天天坚持晨练,风雨无阻,三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小学,孩子随着锻炼时间的推移体质越来越好。

在锻炼的三年里和孩
子愉快地沟通,解答孩子的提问,共同学习各门的知识。

孩子十岁时,父母引导孩子开始自学英语,小学毕业期间
自学完了初中英语,初中时自学完高中的英语。

孩子从小在学习时,我们就不陪在她
的旁边,但我们的习惯是在别的房间看书或看电视陪伴她,等孩子学完了睡觉了,才和孩
子一起去睡觉。

因为上午孩子用脑很多,早餐我们总是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让孩子早餐
吃饱。

这些年就是这要坚持下来的,教育孩子贵在坚持。

诊断分析:
刘微是个很出色的孩子,刘微的出色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她的父母培养教育分不开的。

应该说她的爸妈为她创造的家庭教育氛围适应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父母掌握了家庭教育方法。

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孩子
进行家庭教育,努力积极创造适应孩子家庭氛围。

二、不宠、不溺爱孩子。

刘微是个独生女,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去溺爱她,相反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相互尊重,孩子喜欢和父母沟通交流。

三、孩子有着多彩业余生活。

刘微的业余生活丰富,特别是父母从小带刘微坚持锻炼,锻炼增强了身体素质,让孩子的生活起居十分有规律,有了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些都对孩
子的性格和学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孩子自己能养就能自己教育。

一个父母如果没有决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就能
相信别人会把您的孩子教育好吗?教育不能指望他人,这绝对是家庭教育不能动摇的根基。

刘庆山夫妇对孩子很有责任心,教育观念和方法一致,在教育上没
有指望别人。

五、父母在学习能力上有意识地进行了培养。

刘微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态度端正、松紧适度,不是只注意孩子的成绩,更注重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英语上付出
很多的努力,也取得值得让人羡慕的成果。

范例启迪:
一、父母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

好孩子是培养教育出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
个芝麻长不出西瓜来。

二、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成长的沃土。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要用科学先进
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创造一个适应孩子的成长沃土,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要持之以恒。

培养一个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应该拥有教育孩
子的恒力的毅力,孩子的每个优点和长处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

要报着
四、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孩子的品德、学习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应该
从小就培养,这些是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晨炼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孩子坚忍
不拔性格的形成,可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适当锻炼的机会。

五、尊重、平等、互动。

沟通是父母引导孩子成长的桥梁,尊重、平等是沟通的基础。

锻炼、沟通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是一种立体家庭教育互动氛围,在晨炼的散步或慢跑中与
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向孩子渗透自然、社会、科学等等知识。

这种立体家庭教育氛围给孩
子带来效果是体质增强、意志坚韧、学习兴起增加、与父母的关系融洽,是一种值得推广
的家庭教育互动形式。

5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3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个曾到外国求学或工作,他们在国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学贯中西,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享受优厚的物
质待遇。

但是,他们中却无一人留居国外,都是学成后即刻回国,与祖国共忧患,与民族
同呼吸。

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过着清贫
的生活且又都疾病缠身,却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当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博
物馆都想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这对他们夫妇治病也大有好处。

但是,他们却一一拒绝了。

梁思成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的家人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虽历尽磨
难而无怨,以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他们全家人在梁启超夫人王桂荃和长女、时任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员梁思顺的主持下,将梁启超遗留下来的全部手稿都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并把北
戴河一座别墅献给了国家。

1978年,梁启超的次女、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梁思庄又代表全家将梁启超坐落在北京卧佛寺的陵园和几百株树木献给了国家。

1981年,梁思庄组织在京的弟、妹集体自费回广东新会探望乡亲父老。

他们带去了梁启超的亲笔字卷和战国编钟,
赠送给广州和新会博物馆。

至此,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将他们所能献出的一切全部奉献给
了祖国。

道德品质教育。

梁启超很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并以自己崇高的道德
情操为子女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从小就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艰苦朴素,在艰苦的环境中
锻炼自己。

他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
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

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他教育子女们要热爱生活,适应环境。

他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

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个个都有一个艰苦奋斗的历史。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

1930年学成回国,正是国内战火不断的时代。

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从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东章丘龙山镇和河南安阳后冈、西北冈等重要发掘,并首先确定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

梁启超的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日机轰炸而失学。

她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投奔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1924年才出生。

当他5岁时,梁启超就去世了。

他17岁赴美求学,边打工边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什么都干,苦读八年,终于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从事电子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追求知识教育。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很注意引导孩子们追求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好学深思的习惯。

他很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志趣,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以平等商量的方法设想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

在治学方法上,梁启超要求每个儿女既要专精又要广博,他在对子女的谈话及通信中指出:“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他以自己为例说:“我生平趣味极多,而对于自己所作的事,总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兴趣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句,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他要求次女梁思庄“在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种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

他对梁思成说:“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时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梁启超不断鼓励孩子们战胜学业上的困难,继续前进,要效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当学建筑的梁思成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后,梁启超要他到欧洲考察一二年,再结合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研究以形成自己的学问。

当学考古的梁思永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之后,梁启超立即安排他回国实习并收集中国的有关史料。

正是由于梁启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方面大获成功。

他的儿女们不负父亲,个个意志坚强,性格开朗,学有专长又多才多艺。

他们都为祖国的解放尤其是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5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4
教会学习方法踏上成功之旅。

2021年8月18日,对于在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的陈都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他盼望已久的愿望实现了,他获得了公费到美国旧
金山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格。

消息传到了家,传到了母校——安徽省天长市十
八集中学,作为父亲的十八集中学陈玉宏老师,非常激动,多年的教育,没有白费,回想
起陈都的学习、成长经历,他有着说不完的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在教学上取得
了优异成绩外,在家庭教育方面,陈老师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成功的方法。

以下便是陈老
师的自叙。

培养兴趣,给孩子一个好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由于先天遗传和生活、环境、
教育的影响,总是千差万别的。

我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首先培养孩子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

陈都在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觉得应该激
发他学习的兴趣,就给讲没有知识的危害性,并带他到新华书店,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
小陈都眼睛闪着光,稚气地说:“这里有这么多的书呵!我要把这些书都搬回家。

”我说:“光搬回去有什么用,要增长知识,必须看书,认真学习,只要你能认真去看书,我就不
断地给你去买,你说行不?”我从新华书店买来了一些课外读物,如《山海经》、《百家姓》、《小学生作文选》、《数学习题集》等一些书,一回到家,他就埋头苦读,对书的
兴趣产生了。

没几天,就把我买的几本书看完了。

我又从校图书室,从朋友那里不断地借书给他看,他什么书都看,可以说包罗万象:
天文、数学、历史、生物,本本看得都有劲。

当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并没有像其他
父母那样,就给孩子一个答案,而是一起探讨,一起研究,一同去查工具书。

事实证明,
用这种方法,特别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小陈都常常会为自己通过看书弄懂
了问题高兴好几天。

在娱乐上,我适当处置。

我教育陈都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学,休息的时候,就应该
尽情玩。

他看电视,我从不限时,爱看就多看,不爱看就少看,时逢播放《西游记》,由
于有些学生家长不让孩子看,这些学生央求他讲昨晚的“故事”,等讲完了,下面是什么
情况,电视还没有放,陈都就在家里看《西游记》原著,第二天,去讲给他们听,他们语
文老师当时风趣地对我说:“陈都为了给同学们讲故事,现在每天回家都要备课了!”
好的学习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说,学习要讲方法。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方法。

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要
学会整理、归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家中,我也经常对他这样说。

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把课文或英语单词过一遍,把一天下来的重点复习一遍,才安
心地睡觉。

在一次期中考试时,他的试卷中的大题目正确率较高,而填空题、选择题错误较多,
我就对他说,问题在于对书中的基本概念还没有掌握清楚。

他听了以后,认真复习,反复
看书,还要求我向他提问题,我一边看着他的书,一边提问题,他对答如流。

在期末考试中,再没有上次的现象出现了。

善于归纳是陈都学习方法上的重要一点,他对各科的学习,能注意整理、归纳。

记得
有一次,我无意中用了他的一张草稿纸,他在整理时,发现少了一张,就问我,谁动的,
我只好实说,他难过得饭也吃不下。

我教导他问老师问题时,要在经过深入思考后,疑惑
不解时,才去问,这对学习才有帮助,而陈都平时很少问老师这一题怎么做,那一题怎么做,总是问: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有一次,在课堂上问数学老
师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区别是什么,联系是什么?当时老师可能感到一两句话难于讲清楚,结果就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用了一堂课的时间,讲了这个问题,并表扬了他发问有水平。

又如在物理课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后,听老师讲了物体在运动中有一个向下的
正速度,同时还有了一个向上的负速度,对负速度如何计算,课本中还未提及,他却通过
自学,得到了解答。

在读书中能“质疑”和“设疑”,通过思考请教老师,达到“解疑”的目的,这是一
条好的学习方法,是通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学会做人,让孩子终身受益做人是孩子的立身
之本。

陈都小的时候,我常给他讲故事、讲历史,他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纪念像章,那是小
学四年级时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时买来的,在路上我就给他讲周恩来“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有社会责任
感的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像周那样,以天下为己任。

孩子上小学第一天,我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散会以后,其他家长领着孩子走了,我让
孩子留下来,父子俩一起将开会场地上留下来的纸屑、果壳一起拾起,给孩子上了生动的
一课。

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要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自立自强。

要把孩子当
做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他犯多大错误,要和他讲道理,决不能动手。

放暑假的时候,他经常到小朋友家去串门。

有一天,我外出回来,看他不在家,就去
找他,他正在别的小朋友家里玩变形金刚,七八个变形金刚放在地上,还有两三个拆散了。

人家的门敞开着,房间里一个人也没有。

我问他,是不是主人家的小朋友让他玩的,他不
吱声。

这时主人回来了,我主动向他道歉,主人却谅解地说:“玩是一个小孩的天性,他在
拆变形金刚,说明他脑瓜聪明,有动手能力。

”说后还借了两个变形金刚给他。

回家后,
我没有责备他,而是告诉他:“在没有得到别人允许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拿别人的东西,
这是坏孩子才干的事。

”他说:“爸爸我懂了,下次再也不会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我平时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小学二、三年级时,自己的
鞋子自己洗,自己的袜子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

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陈都得
了感冒,我让他一个人到医院去看病,从挂号、找医生看病、划价、交费、取药,都是一
个人做。

在大学期间,无私地帮助别人辅导英语;获得的奖学金,拿来资助些贫困的大学生;申报出国留学所需要的一系列手续,也是他一个去办。

这些生活履历,为他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陈老师的一番话很有见解。

“天才”不能创造,但做家长的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每个孩子就都能获得成功。

陈都以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走上了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衷心祝愿他继续努力,不断进取。

5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5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

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
平时,我们在马路上、院落中、楼道里,见到吹胡子瞪眼、唾沫星子乱冒的"训子"场面,并不少见。

这些家长自以为"训"是为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还以拳打脚踢相伴。

"训"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除给孩子增加抵触情绪外,别无所获。

"身教胜于言教" "训"不是家长的特权,身教与言教并举才是做家长的责任。

所以,对小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榜样。

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

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

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

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不仅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

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

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

林氏夫妇教子的感人之处,并非是培养出3个博士,而是其在贫困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

这种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个儿子,铸就了他们不缺不挠的性格,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