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李党争: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围绕权力问题而展开的派系斗争。

牛党是通过进士科进入仕途的以牛僧如、李宗闵为首领的官僚集团,李党是通过门荫进入仕途的以李德裕和郑覃为首领的官僚集团。

这次派系斗争从宪宗时期开始到宣宗时期李德裕被贬,死于崖州结束,约四十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

牛党之争总的看来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但其中存在着两个比较重要的是非问题: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牛党主张科举取士,李党主张恩荫做官;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牛当不求统一,立党主张武力讨伐,重视统一。

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相互交织,是政治日益黑暗,阶级矛盾加剧,唐朝逐渐走向灭亡。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澶州城北,威胁开封。

宰相寇准坚持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勉强北上。

宋射死辽统帅肖挞览,大挫辽军锐气。

宋真宗登上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辽军有意退兵,双方议和。

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成肖太后为叔母;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维持旧状。

“澶渊之盟”使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永贞革新:唐中后期宦官专权引起起皇帝和大臣不满,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这次改革内容广泛,主要有免除民间的欠税和各种杂税,禁止官吏在正税以外额外进奉,罢去扰民的宫市及五坊小儿,抑制藩镇割据势力,选拔人才等。

但改革受到了宦官和藩镇的联合抵制,改革致使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后改革失败。

后王叔文被贬被杀,王丕死于贬所,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这就是所谓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输籍之法:北齐、北周末年,山东(潼关以东)地区由于赋役沉重,刑法残酷,农民隐漏户口或投靠豪强地主的很多。

隋朝建立,这一情况很严重。

隋文帝采用大臣高熲的建议,颁行“输籍之法”。

规定:由政府规定各级民户所应负担的赋税徭役数目,并且从轻定额,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于依附农民的剥削量;又政府规定划分户等的标准,作为定样,颁发各州县,使依定样划分户等。

此办法使许多原来依附于好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

这增加了国家的户口和财政收入,扩大了徭役来源,削弱了豪强地主势力。

磨勘:宋代官员升迁规则,宋置审官院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规定京朝官任中外职事代还引对,由审官院考其殿最,皇帝亲自黜陟。

景德四年(1007),规定文武官任满三年以上,方得引对升秩。

后逐渐形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磨勘制度。

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两税法: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

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均田制的破环,使得封建国家的收入锐减,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唐朝政府曾实行过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和从根本上解决唐朝的财政困难。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于建中元年(780年)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以过去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故名。

两税法适应了当时社会情况,由主要按丁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两税法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国家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但也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的事件。

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军率军南下,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挟持下,不顾朝臣反对,仓促率军亲征。

到大同王振因败报急退,在归途中至土木堡王振下令宿营,被瓦剌军包围。

土木堡周围无水,士兵疲惫。

英宗议和,瓦剌军诈退。

后在明军取水时,瓦剌军围攻,英宗被俘北去。

因事件发生在土木堡,故名。

此事变后,瓦剌势力大振,明北边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92年),本为办理军机事物而设,但因其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常设不废,职权越来越大。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即“大军机”,有军机章京,即“小军机”。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无专官。

军机大臣的任命完全出于皇帝的意志,职务由皇帝临时交办,为承旨办事。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科举制:隋唐之际新兴起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魏晋以后,以九品中正制录用官员,隋朝建立以后,九品中正制废弛,但以秀才明经等科选士的做法沿袭下来,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

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应考举子主要分为明经和进士,武则天时期曾进行殿试,并创立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宋朝建立严密的科举制度: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实行“糊名制”;创立“誊录”等。

到明代,科举分为乡试和会试、殿试两级。

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以八股为文体。

清代科举承明制。

科举制不再以家世为官,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打破门阀势力垄断仕途,为寒门开辟了仕途,选拔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甘露之变:唐中后期宦官专权引起起皇帝和大臣不满,太和9年(835),文宗任用李训、郑注等,再谋打击宦官势力。

起初利用宦官内部矛盾,除掉了王守澄等大宦官。

后来李训又在同年十一月,让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大明宫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夜降甘露,诱骗仇士良等大宦官前往观看,准备字那里一举歼灭他们。

不料事泄,宦官排除禁军大杀朝官,李训、郑注、韩约和宰相王涯等都被杀。

这次事件史称“甘露之变”。

此后,宦官的权势更大,“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文宗,直到死,都处于宦官的监视之下。

宋朝政治制度:军权:①皇帝直接掌握禁军;②设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③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拥兵自重;④以“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为原则部署兵力
政权:中央:①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合称宰执,负责行政;②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负责军事;③设三司,长官为三司使,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负责财政。

宰执、枢密使、三司使各自对皇帝直接负责,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④在御史台外,增设谏院,置谏官。

⑤完善科举制,作为加强君权的措施
地方:①将全国分为十道,后改为十五路(后增为二十三路),各路大体有四司:掌兵民之事的帅司,掌财赋的漕司,掌义仓、赈灾的仓司,掌刑狱的宪司;②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有府、军、监。

其中设通判,以监视知州;③节度使不再兼领支郡。

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不得兼管他地;④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职官、差遣”制度
财权和司法权:①设转运使解运地方财政到京师,地方支用“悉出三司”;②设提点刑狱司掌司法,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

明代政治制度:中央:①建国之初,沿袭旧制设中书省,后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
②设殿、阁大学士,承旨办事。

后演变为能参与机务的内阁大学士,并逐渐形成内阁票拟制度,内阁之权日重;③设五府、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等部门,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

地方:分为省、府、县三级。

省:明初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财政。

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监察。

设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

三者合称三司。

省以下有道,但道不是行政区,是监察区。

府:直隶于布政司,有知府,同知,通判,推官。

两京府的组织有所不同,在府之上没有布政司。

卫所制度: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
学校和科举:官学在明代大为盛行;以八股文取士,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
法律:《大明律》为主要法律,另有《大诰》
整顿吏治:严刑峻法制裁贪官污吏
胡蓝之狱:利用胡惟庸案,蓝玉案大杀功臣。

另外:宰相制度历代变化
军制历代变化
税制历代变化
隋唐的南朝化
唐宋大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