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作者:李刚
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29期
摘要:就中国画而言,除了色彩笔墨外,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画中总有不同程度的留白处理。

作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处理特色,留白艺术不仅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实景和空景的关系,同时留白艺术也是中国画形式美得以表现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从中国画留白的气韵、虚实、意境以及惜墨如金等四个维度对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促进中国画的创作提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留白;气韵;虚实;意境;惜墨如金
作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处理形式,留白通过无中生有、虚实关系,在完美展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境界的同时,也充分将中国文化、哲学思想融入其中。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留白艺术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画留白与气韵
中国绘画艺术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历代绘画大师均以“气韵”作为崇高艺术追求,其作品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对于意境和韵味的感知和把握。

据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的记载,第一即是“气韵生动”。

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

“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

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

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

气韵,隐藏在灵性的背后,无法用感官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为了追寻这一崇高境界和精神能量,中国绘画大师们不仅要经过气质、性格、修养的长期熏陶和培养,还需在绘画技巧方面做到天衣无缝。

为了做到中国画的气韵表现,“留白”作为一种抽象手法,在中国画气韵表达上留下了充分空间。

中国画中的空白,实在是很大的学问。

这种空白,就是气,并随着画中所绘,形成了一种动势,向一定的方向在运动着。

这就是“气局”。

所以画不在大小,在乎气局要大。

有的画咫尺有千里之势;有的画尺幅再大,气是散的,也形不成气局,琐碎而凌乱,因此画要讲构局、经营、位置。

中国画本来就讲舒卷开合,这种气局、气运之妙,就赋予了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产生了画中的动感、局势。

此外“留白”的艺术形式赋予了中国绘画独特的节奏感,有气势的画面节奏感一定强,反之节奏感强的画面才有气势。

“留白”作用是按面积的大小、形状的变化巧妙地过渡,达成画面上下左右间的呼应。

例如在花鸟画中,同是“三笔破凤眼”法,画出的效果可能相差很大,用笔的粗细、长短以及墨色的浓淡,均由“留白”的面积、大小、形状来决定。

特别是在那些笔墨少的花鸟画中,尤其要讲究“留白”在这方面的作用。

二、中国画留白与虚实
中国传统美学上有“计白手黑”这一说法,就是指编排内容是‘黑’,也就是实体,斤斤计较的却是虚实的‘白’,也可为细弱的文字,图形或色彩,这要根据内容而定。

留白则是版中未放置的任何图文的空间,它是‘虚’的特殊表现手法。

其形式,大小,比例,决定这版面的质量。

留白的感觉是一种轻松,最大的作用是引人注意。

在排版设计中,巧妙地留白,讲究空白之美,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题,集中视线和造成版面的空间层次。

此外,对于虚实结合使用,古人也有相应的文本阐述。

老子说:“知白守黑。

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则无由入画门”。

“用心于无笔墨之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

黄宾虹曾说:“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

”以上话语说明了在中国画上,虚与实,白与黑的辨证关系。

虚难实易,应在“白”上要多费心思,在“黑”上要下功夫,做到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在具体绘画技巧中,“留白”在表现形式颇为复杂。

以山水画为例,有江水、渔舟元素存在,那么留白的是水,写实的船;以山峦画为例,有云彩、飞鸟等元素存在,那么留白的必定是天空,写实的飞鸟。

此时无画胜有画,留白的作用让绘画的虚实产生变化,产生无限的联想,增添了绘画情愫表达,这就是留白与虚实的妙处。

中国画“留白”与“虚实”相互化学反应,有虚有白,实中有物,白中有物,虚实有情,令人回味。

三、中国画留白与意境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留白艺术,其表现形式是以空白为载体,以简约的视觉塑造,渲染出深刻的美的意境。

巧妙地将“留白”这一艺术手法与中国画绘画手法融会贯通,不仅可以突出主题,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

画家的神来之笔,往往是那最能引人想象的留白。

一幅画的留白,可以看出主人胸中的丘壑,也可以看出作品境界的高下。

例如齐白石作品《柳牛》,画面中柳条后面的“留白”宛如“烟柳弥漫”,又像“晴空一碧”或“水波荡漾”;又如齐白石《虾图》,群虾栩栩如生,而留白的水,让画面变得更加清澈明朗,再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马匹健硕,雄壮有力,留白大胆张扬,奔跑的风速让肌肤不寒而栗。

以上作品的统一特点便是,作品与赏画之人产生共鸣,观画者在不脱离画面主体的情况下产生想象,并在留白处自由发挥,产生各种丰富色彩的画面。

这里意境的联想充实了画面的本身,画里画外相得益彰,含蓄意境之美悠然而生。

正如中国画这种留白内容拓展,历代国画大师都对留白的作用加以研究和发挥。

“笔不到而意到,笔尽而意不尽,笔断而意不断”,“意境、深度在虚白处,余味无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评品中国画品质鉴定的作用标准。

除了笔墨本身留白表达之外,在留白处做文章,使“留白”而有物,以“留白”寓情境也是留白意境的重要手法。

例如齐白石作品《不倒翁》,画面中下部有一个不倒翁,上下部分存在大量留白,这些留白因为主体所限并不能产生多少联想。

然而齐白石在画的上部题写:“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

留白处的作用一下被点开。

这也许就是为了表达画面的意境,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惯用的留白手法。

四、中国画留白与惜墨如金
中国画推崇的留白与文人墨客的惜墨如金也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自唐宋以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我们可以看到,笔墨作为中国画的主流技法,从视觉角度而言,其与白纸之间构成了相当丰富的层次感,同时在宣纸、毛笔等中国画特殊工具的作用下,使其在浓淡、干湿、动静、轻重等各方面表现出了千变万化的姿态,进而使中国画具备了超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因此,古人在形容笔墨的变化时,也常常谈及其“一墨具五色”。

当然,“墨分五色”并不是说墨有多种色相光谱,而是指墨的变化能达到许多色彩的视觉能量。

白纸黑墨,浓淡相宜,非重墨不可,故有“惜墨如金”的雅致说法。

但中国画常说的“惜墨如金”与画面的“空洞无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郑板桥的竹中,可以说将中国画的“惜墨如金”运用到了极致。

每一枝杆、每一撇叶,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多一笔累赘,少一笔空泛。

同时,其通过留白这一艺术处理形式,不仅完美展现了竹的空间以及层次,也通过留白将竹的气势、品质与动感完美诠释出来了。

不仅如此,郑板桥还特别擅长在留白的空间,利用题词的方式进行“补白”,让竹与字浑然一体,进而增添画面的灵动感和韵味感。

当然,除了中国画外,在其他艺术作品中,如法书法、剪纸、陶绘、青铜器等,都可以发现留白与惜墨如金结合使用的痕迹。

这种“留白”与“惜墨如金”的极端简略,比具体真实画面更生动,手法简洁,意寓不凡。

五、结语:
与西方艺术形式不同,对于中国画而言,其讲究下笔之前先立意,因此其文化内涵可以说是相当深厚的,其中留白艺术就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而留白艺术之所以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艺术處理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着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扬启与.传统中国画艺术的理性因素 [J].中国画研究,2015,(4):59-74.
[2]邓白.中国古代画论[J].中国画研究,2016 ,(3):129-156.
[3]徐书城.介乎抽象与具象之间 [J].中国画研究,2014,(1):90-116
[4]钟家骥.中国画“空白”的应用与欣赏 [J]. 中国画研究,2016 ,(4):216-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