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画“留白”与气韵 受哲理的影响,历代中国画家把“气韵”作为绘画 的最高艺术境界,毕生追求不懈。 早在南齐,谢赫把中 国画的品评归纳为“六法”,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气韵 生动”。 普通人经常把“气”作为一个生命能量的代名词 来理解,而画家把“气”看成艺术作品的内在生命力,把 “韵”看成是一种艺术的魅力,“气韵”则是一种具有艺 术魅力的生命能量。 [1]“气韵”之所以是中国画艺术的最 高标准,一方面它与画家的人品、气质、修养、性格、情 感有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它与画家的技巧技法等专业 知 识 密 不 可 分 。 [2]在 掌 握 “气 韵 ”方 面 ,中 国 画 上 的 “留 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首先,“留白”的空灵感 为气韵、生动、传神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画家凭借 在画面上留出的大小不等的空白,看似普通,有些细小 留白在一般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却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 黄宾虹先生有句名言:“一炬之光,通体皆灵。 ”[3]这 些微小“留白”承托着画面灵魂的作用。 黄宾虹先生和 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可以说是“留白”上的典范。 在花鸟画中如画飞行的鸟、游动的鱼、跑动的禽兽等往 往 也 是 这 样 ,笔 笔 相 接 则 易 “死 ”,笔 意 相 贯 、笔 断 意 连 则“活”。 其间“留白”贯气,既不失运动感,又不失去花
画 研 究 ,1983,(4):216-230. [7] 万力青. 论意境 [J]. 中国画研究,1981,(1):71-89. [8] 钱钟书. 中国诗 与中国画[J]. 中国画研究,1981,(1):
186-204.
2008.10
213
FUJ IANTRIBUNE
明度最深,从墨的最深到白纸之间层次非常丰富,再加 上中国画特殊的工具:毛笔、宣纸,使笔墨的运用在干、 湿、浓、淡、动静、刚柔、徐疾、轻重、提按等方面千变万 化,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所以古人形容笔墨的 变 化 为 “一 墨 具 五 色 ”、 “ 墨 分 五 色 ” 并 不 是 说 墨 有 多 种 色相,而是指墨的变化能达到许多色彩的表现能量。 白 纸黑墨、水墨晕章,对比响亮、其趣无穷,故有“惜墨如 金”之说。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因此他提出“知白守 黑”的观点。 从美学的观点来看,“黑”与“白”代表着单 纯、朴素、高雅、静穆,具有一种高尚的典雅之美。 用在 绘画上就是知纷杂守单纯,以简单去表现繁杂。 中国画 中 “留 白 ”讲 “惜 墨 如 金 ”,但 与 画 面 的 “ 空 洞 无 物 ” 是 两 回事。 就拿郑板桥如竹来说,每一撇叶、每一枝杆,或长 或短, 或粗或细,“添之一笔则多, 去之一笔则少”,借 “留白”表现竹子的层次和空间;借“留白”突出竹子的 气势;借“留白”表现竹子的动感与品格 。 [10]且郑板桥善 于在竹杆的“留白”空间,用题词的方式“补白”,让题字 与竹叶在视觉上溶为一体,整个画面顿觉充实、生动、 活泼。 在中国的书法、金石、剪纸、画像石,乃至陶绘、青 铜器及戏曲等许多艺术门类中,都可以觅见“留白”与 “惜墨如金”的应用踪迹。 如戏曲舞台上用一根马鞭飞 舞,就可以给人以骏马奔驰的联想,人们并不企望舞台 上出现真的马, 而马鞭的表现力恰恰比真马的出现更 具艺术魅力。 这种“留白”与“惜墨如金”的极端简略,比 真实更生动,手法变超,意寓深远。 难怪日本画家东山 魁夷来中国后,自认为发现了中国画的奥妙,声称下次 来中国展出将全是水墨画作品。 据说现代派绘画大师 毕加索有一次看到了齐白石的作品,大呼小叫,说真正 的现代绘画在中国,还说要到中国学习。
鸟结构,这正是中国画“留白”在表现气韵、灵动、活与 死方面的特殊作用。 其次是“留白”在画面上营造的气 势与节奏感。 [4]有气势的画面节奏感一定强,反之节 奏 感强的画面才有气势。 “留白”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依靠 穿插交错,把“留白”按面积的大小、形状的变化巧妙地 过渡,达成画面上下左右间的呼应。 如在花鸟画中,同 是“三笔破凤眼”法,画出的效果可能相差很大,用笔的 粗细、长短以及墨色的浓淡,均由“留白”的面积、大小、 形状来决定。 虽说三笔分割人人都懂,但恰到好处却很 难。 笔势过大,“留白”就过小,易造成“堵”、“顶”、“塞” 的感觉。 反之,又可能导致“空”、“散”。 特别是在那些笔 墨少的花鸟画中,尤其要讲究“留白”在这方面的作用。
二、中国画“留白” 与虚实 老子说:“知白守黑。 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 则无由入画门。 ”又说:“用心于无笔墨之处 ,尤难学 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 ”黄宾虹曾说: “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 ”以上话语说 明了在中国画上,虚与实,白与黑的辨证关系。 虚难实 易,应在“白”上要多费心思,在“黑”上要下功夫,只有 这样才能做到 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中国画 最讲究一个“虚”字的运用,故在中国画中虚的手法上 “留白”成为搏虚的重要手段。 [5]“留白”在画面中以复杂 多变的形式出现,画者观者仁者见智,有些“留白”凭借 它在画面中的特殊位置和表现方式,决定了该“留白” 特指某一物象,而不能是该物象以外其他的形象。 我们 把此法称为“虚中有实”、“虚中实”。 如山水画中峡谷底 部有船,此处“留白”必是水;山峰上部有鸟,此处“留 白”必为天;山腰处“留白”必为云雾;一抹沙岸和一丛 芦苇,周围“留白”说明了水的存在,此时无画胜有画, 这是虚中有实的妙处。 另一种“留白”我们称之为“实中
三、中国画“留白” 与意境 中国画在讲求虚实与“留白”的同时,追求一种水 中看花、镜中取影、有迹无形、超乎象外的境界,较之直 接地照相式地反映客观物象更为含蓄幽深, 超旷和空 灵。 这是中国画“留白”手法的又一大特色。 绘画上的 “留白”和笔墨的极端简略,常常升华了意境的深度和 广度,这好比一个圆环,其中是空白,而边缘是实的,环 中的“白”则有无穷的回旋余地,庄子所谓“得其环中, 以应无穷”、“唯道集虚”,讲的就 是 这 个 道 理 。 [7]例 如 齐 白石作品《柳牛》,画面中柳条后面的“留白”宛如“烟柳 弥漫”,又像“晴空一碧”或“水波荡漾”……任凭观画者 做不背离画面意境的多种联想,让观画者在“留白”处 勾画出无限的有形有色的形象, 这种联想带出的意境 即充实了画中形象,与画面中的形象互相充实,互得溢 彩,又使画里画外,作品与观者产生共鸣。 内在的、生命 的、含蓄的意境之美油然而生。 正因为中国画的“留白” 有如此的容量,所以历代画家对“留白”是倍加经营。 所 谓“计白当黑”、“笔简意繁”、“笔不到而意到,笔尽而意 不尽 ,笔断而意不断 ”,“意 境 、深 度 在 虚 白 处 ,余 味 无 穷”等等。 非常特殊的是中国画这种“留白”的手法,为 诗书画印的结合创造了空间, 为画的意境提升拓展了 空间,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评品中国画的 重 要 尺 度 。 [8]例 如 齐 白 石 作 品 《不 倒 翁 》,画 面 中 下 部 画 了 一 个 葫 芦 形 不 倒 翁 ,画 的 上 下 部 大 面 积 “留 白 ”, 如 果 画 面 上 部 没有题字,这些“留白”让人想象的桌面 或是其他什么环境, 然而齐白石在画的上部题写:“乌 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 身何处有心肝。 ”[9]一下子让观画者茅塞顿开。 为了表达 画面的意境,每个画家都有自己偏爱的手法。 除了笔墨 本身之外,在“留白处做文章”,使“留白”而有物,以“留 白”寓情境。 这才是“留白”的真意所在。 四、中国画“留白”与“惜墨如金” 中国画讲究的“留白”与“惜墨如金”在一定意义上 讲是一个道理。 “留白”之所以不说“空白”,就是因为有 讲究的成份在里面。 自从唐宋以来,中国文人画兴旺发 达,中国画技法的主流是笔墨,墨由碳元素组成,碳是 最稳定的元素,千百年不变。 从视觉的角度来说,它的
212
2008.10
FUJ IANTRIBUNE
灯下笔谈
有虚”、“实中虚”。 如潘天寿作品《睡鸟》,画面中除了两 只爬在石头上的睡鸟外,别无它物,而中上半部留下了 大量空白,让人浮想联翩,这“留白”是什么? 是“寒天初 降”? 还是“塘边秋水清”? 是“池塘清气”? 还是“雾色迷 蒙”? [6]这些联想均无一不可,正是这 样 的 “留 白 ”丰 富 、 充实了画外的广大空间, 增添了画面的无限情趣,使 “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画“留白”与“虚实”紧密相连, 有虚有白,白而有物,白而有情,余味无穷。
参考文献: [1][3][5]扬启与.传 统 中 国 画艺术的理性因素[J]. 中国画
研究,1983, (4):59-74. [2] 邓白. 中国古代画论[J]. 中国画研究,1983,(3):129-
156. [4] 徐书城. 介乎抽象 与具象之间[J]. 中国画研究,1981,
(1):90-116 [6][9][10]钟家骥. 中 国 画“空白”的应 用 与 欣 赏[J]. 中国
关键词:“留白”;“气韵”;“虚实”;“意境”;“惜墨如金”
中图分类号:J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08)10-212-02
【作者简介】傅强(1961- ),男,江西南昌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教学与研究。
中国画除笔墨色彩之外, 也就是说在笔墨色彩未 到之处,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空白,我们称这些空白为 “留白”。 “留白”在历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它 是画家用笔用墨的同时,精心安排留下的空白,是构成 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 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古今画论中对“留白”的艺术阐 述颇丰, 直至今天画家们仍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 理解,探讨中国画 “留白”艺术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 从如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灯下笔谈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傅强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系,福建 漳州 363300)
摘 要:“留白”在历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留白”不是简单的空白,是精心安排下的
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本文从中
பைடு நூலகம்
国画的“气韵”、“虚实”、“意境”与“惜墨如金”四个角度对中国画的“留白”作了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