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巧用PDEODE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探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巧用PDEODE 策略
作者:胡珺晶
来源:《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09期
摘要:PDEODE 策略是一种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者的概念转变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是Ranne 和Kolari 对POE策略的改良和发展。

PDEODE 策略除了对学生的预测和实验演示给予较多的关注之外,还重视学生的解释和讨论。

作者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巧用PDEODE策略”为观察点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一课时)》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测,并将课后的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PDEODE策略;弱电解质;电离程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改变封闭状态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就是课堂讨论。

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主性,激活高中化学课堂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提升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素质。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PDEODE 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品质。

一、PDEODE 策略简介绍
PDEODE 策略是Kolari 与Ranne对POE的改良及发展。

PDEODE 策略(图1)提出:“预测(Prediction )—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ation)—观察(Observa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ation)”,即学生基于对事实情境或实验的了解,首先,预测事件结果或实验现象,阐述理由,然后分组讨论,与同伴分享自己的预测结果,在组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其次,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相应记录,透过协作式的比较、分析、批判、对照,对先前的预测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两者间的差异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讨论。

最后,由学生自己做出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先前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不一致。

二、PDEODE 策略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通过查询万方、知网等数据库发现,尽管PDEODE 策略已经提醒广大教师要重视课堂讨论,但目前绝大多数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在学生的预测以及实验演示上给予了过多的关注,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解释以及实验前、后的探讨。

而恰恰是这不经意的“忽视”,会使学生的迷思概念在转变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基于这点,笔者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巧用PDEODE策略”为观察点对以下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测,并将课后的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如下:
1. 课题:《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一课时)》(苏教版选修四)
2. 教学目标:
(1)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别和原因;
(2)在化学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电离平衡的概念;
(3)通过活动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习得,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常用方法,即:演绎法与归纳法。

3. 教学重难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概念
4. 教学过程:
(引入)以图片引入,提出问题:为何婴儿长时间啼哭会发生手足抽搐?为何蚊虫叮咬后不需要立即就医,而小胞过会就能痊愈?(激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让学习内容寓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的内容不是纸上谈兵,是有现实意义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结合学生的思维导图,思考:该思维导图中指出(1)电解质就是酸碱盐?(2)电解质就是离子化合物?结合刚才的练习,判断是否合理?(以学生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展开内容,学生觉得比较自然,兴趣盎然。

并能很好地过渡到接下来教师想提的盐酸、醋酸)
(活动与探究)现有两瓶浓度相同的溶液A和B,已知是盐酸和醋酸溶液,但因失去标签无法区分,请根据你的经验设计实验加以区分。

(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由组长代表发言。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在代表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及预测结果时,激发不同组别学生的思考,增加了生生交流与评价。

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适时提醒学生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分组实验)从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方案中,结合每个小组桌上实验框里的试剂、药品(镁条、碳酸氢钠固体、没有标签的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碳酸钠溶液、pH试纸、玻璃棒、点滴板等)选择合适的进行分组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为试剂瓶贴上合适的标签。

(这个环节,学生们动手实验,很好地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用实验来检验刚刚的预测,更深的体会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为同学们的实验框中准备的是点滴板,更体现了微型实验和绿色化学的思想。


(汇报)实验结束后,选取同学汇报本小组的实验内容及现象,并阐述遇到的困惑。

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此环节,学生的实验现象可能有一些差异,在讨论中基本可以通过生生互评可以得到解决。

同时,学生初步通过实验感受到盐酸、醋酸的电离程度强弱。


(讨论)进一步激疑:请根据前面实验的结论以及信息提示,想一想,还能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同浓度的盐酸的电离程度>醋酸的电离程度呢?(经过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及相互完善,提出了下一步的实验方案及预测现象。


(演示实验)由最后完善方案的同学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当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相同时都感到很高兴,终于与预测相符了,之前的思考是有效的,教师适时的鼓励和肯定也让同学们乐于其中。

透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Flash演示)醋酸、盐酸的电离过程。

(使学生通过动画的形式对微观的电离有了更深的印象。


(完成学案上的自我小结)
(基于前面的逐步认识,学生完成这个环节很轻松。

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完善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


(活动与探究)讨论后完成:(1)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请根据化学平衡知识,画出v~t图。

(2)借助v~t图,以及已经学习过的化学平衡相关知识,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电离平衡及电离平衡具有哪些特征?
(结尾)回到开始的两幅图,利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课开始时留下的问题。

(首尾呼应,学生感受化学的“正能量”!)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多数老师认为:这节课设计精巧、新颖。

既结合了思维导图,又主要运用了PDEODE策略,充分体现了“预测(Predic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ation )—观察(Observa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ation)”的环节,尤其在课堂讨论时非常充分,点评时主要是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提醒、补充、完善。

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观。

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

也有部分老师,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本末倒置,在电离程度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必要,应该把电离平衡概念的建构及影响因素作为主要内容。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

”由于笔者对本节课的观察点是“PDEODE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虽然这节课或许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

PDEODE策略指出:实现概念转变的前提条件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必要保障是学生深层次的参与课堂,重要策略是学生之间主动的合作交流与学习。

那若从此三方面来观测,本节课基本还是符
合PDEODE教学策略的施教环节,并能够体现PDEODE策略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思想。

另外,若回到文章开头,是什么缘由促使笔者确定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巧用PDEODE策略”为观察点来观测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即观测本节课的初衷来看,本节课更难能可贵,因为其不仅重视了实验演示、分组实验,还给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讨论、解释,尤其是分组实验后学生发现有的实验现象与预测不完全相符时,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这个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毋庸置疑,首先应考虑教学目标,但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学习者的特征。

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而PDEODE策略则是更多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更贴近学生,因而, PDEODE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迷思概念的概念转变;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利于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PDEODE策略应用于课堂的尝试,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受!
参考文献
[1] 张培成,诸全头. “弱电解质的电离”创新教学设计与反思[J]. 化学教育,2011,(7):17-24
[2] 邓阳,王后雄,谢俊. 基于POE和PDEODE策略的化学概念转变教学实验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0):3-6
[3] 赵国敏. 化学概念转变教学中PEODE策略的探索和尝试[J]. 化学教学,2012,(4):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