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缺失的理论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党的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缺失的理论思考本文阐述了党的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原因,提出了
增强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的途径。
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动力;实行干部选举制是增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直接动力;落实人民对干部权力的监督是增强党的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外在动力。
标签: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缺失;原因;对策途径
践行群众路线动力在哪里,从何处切入?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为民”,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出发,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把握当前践行的热点、焦点;“务实”就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清廉”要求一心为民不存杂念。
一、党的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缺失的表现
1、践行群众路线的理念动力不足
为什么要践行群众路线或者践行群众路线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时不得不首先回答和思考的问题。
这是如何调动党和人民群众的热情,把党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应该是当下应该解决和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如果失去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走群众路线就只能是一个形式,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也不可能深入推进,并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就应该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把群众发动起来,共同解决我们前进中面临的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当下的民主、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没有这样的时代性问题和时代性理念,践行群众路线就是去了现实性和针对性,就成了为践行而践行,为形式而形式,因而,无法深入实际,深入灵魂,调动热情凝聚力量。
因此,践行群众路线需要理念创新,需要面对现实问题,需要解决现实问题。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如果不是为了自觉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群众路线,联系群众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但是今天,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这样的热情和精神动力。
2、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动力不足
践行群众路线不仅是个认识问题,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制度建设问题。
如果说革命年代党的群众路线表现为党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争民权、民主的话,在建设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就应该表现为落实民主、保障民权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幸福安康。
表现为用制度建设实现和推进人民的幸福自由,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来建设和人民共享建设的成果。
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至今损害人民权利和利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还不充分,甚至还很遥远。
这是因为,党的干部践行
群众路线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这个制度应该是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制度、党政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相应的法律制度,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制度还相当不足。
3、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弱化
人的行为有深刻的内在根源,这就是利益驱动力。
马克思说:“思想一离开利益就会出丑”“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广大党员干部绝不是为了联系群众而联系群众,一定是为了某种利益和需要。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联系群众也一样,因为群众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当群众失去了这些东西,或丧失了这样的地位时,广大党员干部又怎么会自觉地密切联系群众呢。
党和群众的联系应该是实质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外在联系,长期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偶然,规范的、制度化的联系。
党联系群众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联系群众的内容是“问计、问需、问政于民”,而不是简单的、表层的送温暖、访贫问苦。
我们的领导干部总是占有优势的资源和各种法外之權,感受不到民生之艰难,对人民的疾苦怎么可能感同身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群众感情、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在思想、语言、情感和群众产生巨大隔膜也在所难免。
加之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不足,他们没有学习联系群众的现实环境。
二、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党直接掌握了权力和资源使党丧失了联系群众的根本动力
党的行政化、国家化使党的干部丧失了联系群众的动力。
建国之初,党直接掌握国家权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正常的。
但却不应该是常态的,更不应该是我们党处理党政关系的基本方式和特点,但是很不幸,大多数无产阶级政党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都把这种模式作为基本模式。
这与党的民主追求,与党对人民的承诺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和现实要求是相矛盾的。
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应该建立一种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权力运行体制。
使人民在革命中赢得的权力和地位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而不是代替人民执政,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样是党掌好权、执好政的基本前提和目的。
因为党需要群众就像生命需要阳光、雨露和空气一样。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执政的生命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执政的根本基础在人民的拥护,在于和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党执政的真正基础,而不是靠党掌握了多少资源。
执政的考验,根本上是权力的考验、民主的考验。
我们必须解决党的执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问题。
2、干部的任命制使干部丧失了联系群众的直接动力
权力高度集中使社会主义本来应该实行的普遍的干部民主选举变成单一的
任命制,人民被排除在干部任命考核评价之外。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但事实上人民对干部的选择任命却没有直接的和实际的影响,处于无权决定的地位,从而导致干部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负责,眼睛向上看的现象。
导致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问题无法统一,出现了矛盾,甚至是对上级个人负责,而不是对党负责。
因为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应该是一致的。
党内民主的缺乏,使党管干部变成党的书记管干部,党内权力高度集中,导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侈腐败大量发生。
党内不民主导致权力不受制约,独断专行。
邓小平深刻指出;权力高度集中于党,集中于党的书记,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总病根。
我们的书记都去当官去了,怎么会联系群众呢?这样必然是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上级,密切联系权力,而不是密切联系群众。
3、干部特权化、干部权力不受监督使得联系群众缺乏外在压力
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是应有之义。
但现实的权力运行机制,是人民的监督权、知情权、表达权难以落实,权力运行的不公开不透明,使人民的监督权虚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党的干部缺乏联系群众的外在压力。
三、发展民主是增强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的根本途径
1、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动力
党密切联系群众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大事。
党密切联系了权力和利益,必然会丧失联系群众的动力和热情,必然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解决权为民所授的问题,就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切实推进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理顺权利和权力的关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尤其是党的权力。
党和人民的联系应该是内在联系,是血肉联系的命运共同体。
这应该成为一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制度,根本根基。
这就要求加快党的现代化转型,回归政党的本质,密切和人民的联系;发展人民民主理顺党政关系,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走出党的行政化、国家化误区,回归人民,密切和人民的联系,而不是与权力、利益的联系。
2、实行干部选举制是增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直接动力
理顺党政关系是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前提。
解决干部任命制,实现选举制,用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干部人民选举、权力人民赋予、政绩人民评价的机制,是党管干部和民选干部的内在统一,实现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内在一致。
这就要求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有机统一的群众路线制度化,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党的执政体制,使党管干部和民选干部内在统一起来,使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内在统一起来。
当家作主是人民的天然权利。
这一权利的主要体现就是干部的人民选举,干部权力的人民赋予,干部政绩的人民评价机制。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使干部在这个舞台上锻炼成长,在联系群众中“赛马”,而不是由個别人坐在
办公室里“相马”。
创造公平竞争的平台,让人民去选择干部,使党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成为人民的贴心人,把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人民的父母。
3、落实人民对干部权力的监督是增强党的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外在动力
目前,对党的干部权力运行的人民监督不力,使党的干部对人民负责的机制无法落实,使干部的权力不受人民的制约,人民手中没有约束干部权力的权利,导致干部脱离群众,藐视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使党和群众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隔膜和无形的障碍。
因此,必须通过落实人民的监督权,使党员干部不敢脱离群众,必须密切联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