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政治与公共行政·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突发性
群体矛盾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梁周敏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此类矛盾的根本性质仍属于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矛盾;它有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它有政治、经济、文化以厦社会管理方面的种种原因。

需要领导者正确把握,掌握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措施。

关键词: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
中圈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8)09-0048-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问题,这不仅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实践需要,也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在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的常见表现形式
新时期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种种的不同,但往往以下三种表现形式最为常见。

(一)利益冲突造成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具体利益不一致的矛盾情形则是常见的。

突发性群体矛盾最常见的就是因利益纠纷而造成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情绪对立和行为冲突。

改革开放引起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活动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对人们利益的调整会暂时造成人们利益关系的失衡和碰撞。

从长远看,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能够使各种利益关系、利益格局日趋合理,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但改革在一定时期对利益的调整不是平衡的.人们的受益程度有差距是在所难免的。

但如果利益差距过大,调整不平衡或不当,利益冲突就难以避免,如直接提出经济要求,以直接性的利益冲突形式出现的矛盾,这种情形往往是利益矛盾双方由于其中一方的利益被另一方所侵犯,一方以罢工、静坐、请愿、集体上访等形式表现出的突发性群体矛盾。


收稿日期:2008—04-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
究>(项目壕号:06BKS01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粱周敏。

女。

河南南阳人,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益冲突还会以间接性的利益冲突表现出来,表面上看似乎与利益无关,采用思想斗争形式和政治斗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但它们往往是直接利益冲突的扩大和深入。

利益冲突往往还会通过劳动者同领导者或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领导同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当前突出表现为一些领导者的贪污腐败现象同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利益的矛盾和斗争,而在这类矛盾中,一般说来,领导总是处于矛盾冲突的主导方面。

(二)以“无直接利益冲突”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

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由于直接的利益冲突造成的,但是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冲突形式,即“无直接利益冲突”。

在这些群体性冲突事件中,参与其中的部分群众与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或直接的利益诉求,只是借机发泄一下因曾受到过不公平待遇而积压下来的不满情绪。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参与者大多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手中缺乏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且大部分曾受到过不公平待遇,或是自身遇到的现实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于是便借助某一偶然事件的发生,参与其中发泄忿懑情绪,从而形成突发性群体冲突事件。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冲击对象一般为政府部门、权力机关或公务人员,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但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收入者由此生发出的“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而且社会上存在的官员腐败、权力寻租现象,进一步把弱势群体的这种“仇富”心理引向了政府部门和权力机关,从而演变成了“仇官”的偏激情绪。

(三)围绕管理问题造成的矛盾冲突。

社会管理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无论是个人或家庭,也无论是地区和国家,其存在和发展都与管理相关。

管理的社会属性,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管理具有对社会成员的组织、指挥、处理、监督、调节、控制等职能,主要是对社会关系的协调。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人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使管理本身消除了产生对抗的社会基础,因此,在管理领域产生的矛盾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在管理方面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引入经济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出现对不同社会问题管理力度加大的问题。

围绕着对政治、经济、文化依法管理和怎样管理的问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发生意见分歧、争执乃至因管理而发生的冲突就有可能出现。

在管理过程中。

一些管理者的官僚主义、简单粗暴行为往往造成管理领域矛盾的激化,出现被管理者因为问题的处理不当,陷入一种“有组织的激动,有秩序的混乱”状态,矛盾的发生就难以避免,出现上下级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在民族、宗教方面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

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尽管民族、宗教信仰不同,但由于经济和政治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民族、宗教信仰上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性质大部分表现为矛盾的非对抗性。

主要表现在认识差异上的矛盾以及实际工作的失误而引起的矛盾,这些矛盾大都可以通过协商对话得到解决。

同时,也应看到,境外一些敌对势力往往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颠覆和分裂活动。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以外,在内部因素上,极少数坏人也往往利用民族、宗教矛盾挑动和制造混乱,加上我们在处理民族、宗教矛盾问题上可能出现的一些失误,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

二、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一般说来,直接原因表现得较明显,易于把握,但在直接原因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层原因,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一)社会经济体制转换
引发的矛盾。

经济体制转换会对人们的现存利益格局进行再调整,
这个调整必然会产生种种的矛盾和差异。

主要表现为利益多元引发的矛盾、分配差异引发的矛盾、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矛盾、改革敏感点引发的矛盾。

利益多元引发的矛盾表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情形,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受其影响人民内部矛盾客观上已形成多元利益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既表现为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也表现为同一所有制内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利益群体由于利益调整不平衡的矛盾,也表现为不同利益群体为争夺自然资源,如矿山、水源、森林、土地等发生的矛盾。

分配差异引发的矛盾表现在,由于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不同分配形式之间在收人分配上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加之改革对各方面利益调整快慢、先后、轻重存在着不平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在收入分配上也存在着悬殊的差别,导致当前一个时期因收人分配不均产生的矛盾突出,成为突发性群体矛盾产生的一个焦点。

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原有的许多不同利益群体在改革调整中利益发生重大变化,利益上有得有失,利益的获得有先有后,利益获得在数量上有多有寡,不可避免会引发出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便会衍生突发性群体矛盾。

改革敏感点引发的矛盾表现在,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必须出台,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工人下岗、失业问题突出,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努力做好再就业工作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措施的出台,政府机关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一批干部也存在着下岗、转岗的情形。

改革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比较完善的配套措施一时难以到位,干部和群众可能对一些改革措施出台心理准备不足,产生矛盾甚至矛盾发展为冲突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二)民主法制化过程引发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进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人民参政与民主议政的要求。

但是政治民主的推进受社会发展多方面情况的制约,只能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这可能与人们的民主要求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就可能会产生矛盾。

这些矛盾既有现阶段民主发展不充分、法制不健全所引发的矛盾,又有超越现实条件,在政治认同尚未形成一致性的情况下。

要求开放民主参与空间,超越法律和纪律所引发的矛盾。

还有一些执法人员政策水平低,不懂法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不按法律程序办事,以权代法、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也常常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导致群体矛盾的产生。

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不善于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头脑发热、感情
用事,试图用“闹”的方式解决问题,采取非正当手段,如械斗、围攻政府机关、罢工、罢市等方法
解决矛盾,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矛盾。

(--)党和政府机关中一些干部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引发的矛盾。

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规范和健全也会导致社会生活某些无序现象的产生,使领导机关和干部在社会管理中面临诸多的困难。

特别是由于市场化的力量开始渗透社会各层面,一些利益群体为了以非市场化的方式获取优势,不择手段以钱谋权,侵蚀干部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一些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和物欲的膨胀,违法乱纪、腐败堕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物化为商品交易,搞权力出租和权钱交易,引起群众的愤怒,使干群关系紧张,导致突发性群体矛盾的产生。

有的干部作风浮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官僚主义严重,不关心群众生活,不能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面对复杂棘手问题不下气力研究和处理,对矛盾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四)基层政权失
控、软化造成的矛盾。

应当看到,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和厂矿的基层政权软弱
涣散,基层组织形同虚设,形成权力真空地带。

这些地方的基层领导对本地区、本部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无所知之、知之甚少或知之不管不问,其结果,使一些本该在本地或本部门解决的问题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迫使群众采取越级上访或采取非正常手段促使问题解决。

更有甚者,一些基层领导对已酿成事态的突发性群体矛盾不仅事前毫无警觉,
而且事发后或束手无策或推诿扯皮。

在处理问题时或以丧失原则求得事态的暂时平息,或采取高压的方式解决矛盾,其结果不仅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往往还造成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群众利益无小事,能否经常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情绪,及时解决群众意见大且要求合理,经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是干部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性。

(五)国外敌对势力及国内别有用心的坏人挑拨与煽动所引发的矛盾。

长期以来。

国际上的
敌对势力图谋在中国“和平演变”的设想从未淡化。

近几年来,面对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重大社会变动,西方敌对势力把渗透、分裂、颠覆、破坏的重点转向中国。

他们往往利用民族、宗教以及所谓的“人权”、“民运”形式,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对立情绪,挑拨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关系,制造民族、宗教等问题上的事端,成为激化突发性群体矛盾的一个重要诱因。

国内极少数别有用心的坏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公开的或隐蔽的手段挑拨、支持一些群众闹事,也是导致突发性群体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外因。

有时两种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对突发性群体矛盾的激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致引起局部地区程度不同的社会动荡,社会危害极为严重。

三、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成因的特点
分析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原因可以发现,原因存在着矛盾交织的复杂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与矛盾凸显并存。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收入1000-3000美元这一时期,既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问题多发期,亦是社会最不稳定期,大量突发性群体矛盾在这一时期发生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说它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是由于登上1000美元这个台阶之后。

人们的消费结构会急剧升级,同时会带来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会有较大的发展,第二产业会加快升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也会提速,发展的成果将惠及广大农民。

这些因素构成了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同时,它又是矛盾凸显的时期。

在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和重组,这会造成各种利益冲突、利益摩擦加剧,致使大量突发性群体矛盾产生。

(二)社会各阶层分化与重组并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被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促成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并引发了社会阶层内部的分化,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重组,在分化与重组过
程中,各阶层的利益差异逐渐拉大,产生矛盾不可避免。

(三)提高效率与追求公平并存。

效率与公平是所有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追求的两大价值目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结合的初期,生产水平较低,物质远远达不到极大丰富的程度,无法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

只能先提高生产效率,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来保证公平的逐步实现。

效率与公平不能同时实现的现实,与人们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和公平公正地享受社会权利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

(四)传统价值弱化与新价值缺失并存。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利益博弈的游戏规则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大二公”、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格格不入,可以说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一种颠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价值观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规范作用逐步弱化,而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并没有随之确立,由此带来人们行为的失范和无序就在所难免。

(五)竞争压力与心理失衡并存。

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已全面进入社会各领域,原有的。

大锅饭”分配体制已经被打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成为人为获取生活资源的主要方式,加之工业化程度提升对人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的就业机会短缺,使人们的生存压力日渐增大。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人们在心理上的转变是相对缓慢的,传统生产方式养成了人们四平八稳的生活方式,也使他们的心理习惯了稳定而拒绝竞争,使他们很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而民众心理调适的滞后无疑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六)社会快速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并存。

政府和市场都是社会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人类文明持续和谐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保证,市场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而政府则是通过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必然呼唤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政府执政行为的规范。

但现实中,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推进,总体上却一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政府职能错位、管理效益低下、社会组织缺失等问题尚未解决,无法实现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社会利益的目标要求,而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发展的不一致性导致矛盾的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七)多元文化影响与主流文化引导乏力并存。

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使多元文化涌人国门,对人们原有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也趋向多样化,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影响相对乏力。

国民的社会认同感、凝聚力不强亦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文化因素。

总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众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解决此类矛盾,从总体上应当牢牢把握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要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出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人民内部矛盾的种种表现,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现有的物质和文化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一个总根源。

所以我们的眼睛要牢牢盯住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

集中精力解决人民FI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预防和解决突发性群体矛盾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陈晓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