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1、健康教育、健康宣教或者卫生宣教以及健康促进的概念、区别和联系
展。

用类似公式可把三者描述为:
卫生宣教 = 卫生知识普及 + 宣传鼓动
健康教育 = 知(知识) + 信(信念) + 行(行为)
健康促进 = 健康教育 + 社会支持
【卫生宣教】主要是指卫生宣教机构或工作人员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向社会传播卫生保健知识,或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健康信息。

引导帮助人们自觉地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激发人们接受并利用健康信息,形成有益习惯、避免有害行为,从而使自己更健康。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以基本人权为基础,倡导在没有任何歧视的条件下享有最高可获得的健康标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公共卫生的核心功能。

目的: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
•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
•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
意义:
•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关键和重要策略
•提高民族健康水平的需要和重要举措
•是一项成本低、产出高的保健措施
•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渠道
※研究领域: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分类(医院、社区、学校、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防治疾病、心理卫生、营养健康、环境保护、生殖健康、接触成瘾行为的健康教育);按管理或技术步骤分类(健康教育的行政管理、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材料制作与媒介开发、计划、评价)
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健康教育干预方法(信息传播、行为干预)
※研究领域: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建支持性环境 3.加强社区的行动 4.发展个人的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
基本策略:倡导、赋权、协调
核心策略: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是一种广泛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努力,以有效推进变革,实现既定
目标的运动。

本质:寻求共同目标和愿景
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第一节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健康教育意义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完整有机体的外显活动,由内外部刺激作用于动物和人所引起。

包括完整有机体的外显活动、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S-O-R行为表达式:stimulation——organization——reaction
人的行为: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

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人类行为区别于其他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是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

人类行为主要由如下五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二、行为的特征
(一)人的行为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人类行为区别于其他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是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

1.生物性:①一切行为反应都以生理形态和功能作为基础和前提,受生理机能的限制和调控;②行为表现特征与遗传有关;③人的本能行为(摄食、性行为、躲避、好奇、睡眠)
2.社会性: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这个过程称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

自然人与“社会人”相对。

在社会学中指脱离母体后,还没有经历社会化过程的人。

只具有人的自然属性,而不具有人的社会属性。

与“自然人”相对。

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

(二)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多样化
反射:人体通过“反射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叫反射,最基本的反射与本能行为相联系。

自我控制:集体通过直接改变行为的方式来增加奖励性后果的发生概率,减低惩罚性后果的发生概率。

调适:指个人与他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方式和过程。

顺应:指个体与群体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应对:指个体决定是否做或是如何做某件事,以使行为适合目前或长远的需要。

应激: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三)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差异性
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带有目的性、计划性。

目的性也是健康教育的前提。

人类行为的可塑性:可塑性特点是实施培养的前提。

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的教育训练,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

人类行为的差异性:①遗传素质不同②个性心理特征不同③外部环境条件不同
(四)人的行为的发展与“人生三阶段”
在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实践向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行为发展的内因与动力。

行为发展的连续性和不平衡性
※健康教育意义
(1)行为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连续性为改善服务对象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2)行为发展的不平衡性则提示要帮助服务对象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就必须注意利用与该行为有关的关键发展阶段。

人生三阶段:人生准备阶段、人生保护阶段、生活质量阶段
第二节行为的影响因素
人类的行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即同时受到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一)自身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需要、动机与健康相关行为;认知;态度;情感;意志)
1.需要、动机和动机冲突
2.认知刺激和信号——解释——行动
健康教育所提供的健康信息应该清晰、鲜明、适合对象与环境,从而能尽快引起对象注意。

健康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播来自客观实际的正确信息,而且要有意识地帮助人们建立和发展有关健康的正确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健康教育常常需要纠正人们现有的“健康知识”。

3.态度是个体对人、物、事的反应倾向,这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4.情感
5.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

①决定阶段。

是意志行为的准备阶段。

②执行阶段。

在将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中,意志品质表现为坚定地朝目标前进,努力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执行所定的行动计划并实现目标。

(二)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相应的风俗习惯不同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可得资源不同
自然环境不同,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居民的性格特点往往也不同,性格特点必然影响到行为取向。

2.社会环境
1)经济发展对行为的影响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高健康认知水平,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创造了物质条件;
(2)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也导致一些不利健康的行为发生发展;
(3)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经济活动的变化导致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发生相应变化并对健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4)社会成员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可以减少疾病经济损失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社会人口对行为的影响
人口密度过大导致人们平均消费水平的下降,使人们缺乏适当资源,以致不能或不愿采取促进健康行为。

人口密度过大使人均教育投资不足,造成人群教育水平难以提高、文化素质低下,从而缺少健康知识,不利于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

人口密度过大,以及因人口过剩带来的失业等,造成人们的心理紧张、焦虑、失去生活信心,滋长不满情绪。

3)法规对行为的影响:教育作用、威慑作用、惩罚作用
4)社会制度对行为的影响:三个要素(原则、奖惩、权威)、社会制度的功能失调、制度的预防性、热炉法则
5)社会思想意识对行为的影响:社会意识→意识倾向→需要、动机行为
6)社会道德对行为的影响:社会行为准则、个体的认知过程、道德信念,并逐步深化、舆论作用、个人的需要、
动机和行为
7)宗教对行为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宗教哲学、教规教义与礼拜仪式;精神寄托;对生命价值观有强烈的影响;
维护统治、反应利益的工具
8)风俗对行为的影响:潜移默化,正反两方面
9)教育大众传播家庭
第三节健康相关行为
1.促进健康的行为的特点: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
促进健康的行为的分类:日常健康行为。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避免不良嗜好。

预警行为。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2.危害健康的行为特点:危害性、明显性、稳定性、习得性
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分类: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性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规行为
第三章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重点】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的内涵、构成要素、关系
理论:是一系列概念、定义和命题的有机结合,它通过确定变量间的关系表达对事务或情形的系统见解、用以解释和预测事物或情形。

一、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主要针对对象个体在行为改变中的心理活动来解释、预测健康相关行为并指导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一) 知信行模式【重点】
【知、信、行理论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KAP】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KAP模式:信息→知→信→态度→行→增进健康
两个关键步骤:确定信念、改变态度(态度是最难改变的)
【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

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

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KAP模式
假定:传播健康信息给对象,可以改变其信念和态度,从而改变其行为
局限性:缺少对对象需求/需要、行为条件和行为场景的考虑;实际工作中难以指导对对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存在的问题:知信行模式的局限性:知而不行、信而不行;不适合积习性的行为改变,对于传染病等急性危害严重行为改变有帮助。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

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并在1950年美国公共卫生部的“公众肺结核预防计划”中最早得到应用和发展。

是目前用以解释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

该模式综合需要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认为可导致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涉及以下几个因素:知觉到危害性Severity、知觉到易感性Susceptibility、知觉到效益(行为效果期望)Benefits
知觉到障碍Barriers 、知觉到自我效能
1.健康信念模式(HBM)的基本内容:
①产生“恐惧”---- 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a.知觉到易感性:个体对自己罹患某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的可能性的认识,包括了对医生判断的接受程度和自己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b.知觉到严重性:个体对罹患某疾病的严重性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的判断,或是对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判断,由此产生的害怕情绪。

②行为效果的期望----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估计,相信这种行为与上述疾病或危险因素有密切联系,包括认识到该行为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

a.知觉到益处: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是人们对于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的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减缓病痛,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b.知觉到障碍:人们对采纳促进健康行为的困难的认知是使行为巩固持久的必要前提。

如价格昂贵,潜在危险(治疗的副作用,医源性病变)、不愉快的经历(疼痛、困难、难过),不舒适感、时间成本等,都应实事求是的指出,并帮助人们逐一克服。

③效能期待---也称“自我效能”,指对自己实施和放弃某行为的能力的自信,即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执行一个导致期望结果的行为。

借助教育、年龄、家庭、团体帮助。

➢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在健康信念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抵御健康相关行为改善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解释健康相行为: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如上述吸烟所致快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如上述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重点】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tages of change model, SCM】将变化解释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有五个步骤逐渐推进的过程。

该模式注重个体的内在因素,认为人们修正负向行为或采取正向行为实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此过程包括十个认知和行为步骤。

五个阶段:无转变打算阶段、打算转变阶段、转变准备阶段、转变行为阶段、行为维持阶段
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
认知层面:提高认识、情感唤起、自我再评价、环境再评价、“自我解放”、“社会解放”
行为层面:反思习惯、强化管理、控制刺激、求助关系
(四)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二、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一)社会认知理论
主要观点: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刺激,而是把外界刺激组织成简要的、有意义的形式,并把已有的经验运用于要加以解释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才决定行为方式。

主要内容:环境、行为、个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二)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三)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
三、应用于人群和社区水平的理论
(一)创新扩散理论(二)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第四章健康教育的诊断和计划
计划的误区——“三边行动”:边计划、边实施、边修改
根本原因:计划不周、目标未清、职责未明的情况下仓促进行细节,结果在一些小事上扯皮导致项目被不断地延期。

计划的误区——“六拍运动”:拍脑门、拍肩膀、拍胸脯、拍桌子、拍屁股、拍大腿
需求评估(发现健康问题、行为问题及其原因)——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评价——效果评价
一、计划设计的意义
计划是科学管理;计划是行动指南;计划是协调纲领;计划是评价标尺
1.科学管理根据社会需要选择优先项目,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

2.行动指南有明确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

3.协调纲领涉及多部门、多渠道人员共同完成,每个成员都应知道自己的职责、工作进度。

遵守计划书执行。

统一安排的进度,顺利达到预期目的。

4.计划是评价标尺计划工作是评价效果、检查工作的标尺:提供现有方案中哪些是好的,需要进一步执行。

哪些是不理想的需要修订。

二、计划设计的原则[重点] 从实际出发、目标指向性、整体性、前瞻性、灵活性、参与性
1.“聪明”原则(SMART)
S—目标要具体Specific M—目标要可测量Measurable A—目标要适宜Acceptable R—目标应切实可行可
信的Realistic T—目标要有时限性T:time bound
2. KISS原则即保持简单和愚蠢,Keep It Simple Stupid
三、计划设计的模式
1.“三A”模式:评估(assessment)-分析(analysis)-行动模式(action)
2.归元-赋权-控制模式(multiplicity and regression-empowerment-control)
-归元(regression):把健康促进项目的各项工作具体地分解,将各项工作“回归”到相关的单位;
-赋权(empowerment):依据项目多元分工,把项目工作责、权、利赋予有关部门,由各有关部门按照本部门运行规律,统筹规划本部门的健康教育工作;
-控制(control):对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单极化管理,由项目办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监测、培训、指导等
3. PRECEDE-PROCEED模式(格林模式)从结果入手追溯起因
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著名学者格林 (Green)提出的PRECEDE-PROCEED模式
PRECEDE-PROCEED模式两阶段:
-诊断阶段(需求评估):PRECEDE(predisposing, 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environment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应用倾向、促成及强化因素;
-执行阶段:PROCEED(policy, regulatory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指执行教育/环境干预中应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手段。

predisposing, reinforcing and enabling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
Ⅰ根据PRECEDE-PROCEED模式将规划设计分九个基本步骤
步骤1:社会诊断:评估需求和健康问题。

步骤2:流行病学诊断:调查。

步骤3:行为与环境诊断:健康问题相关环境。

步骤4:教育与组织诊断:影响行为的因素。

步骤5:管理与政策诊断
步骤6、7和8、9:为评价阶段
Ⅱ健康促进计划设计的六个程序
①社区需求的评估;②确定项目;③确定总体和具体目标;④教育制定;⑤规划的执行;⑥规划的评估。

四、社区需求评估
1.社会诊断:(目的)分析社会问题(方法)召开座谈会、与知情人交谈、利用常规资料、观察和快速流行病评估,现场调查
2.流行病学诊断:确定目标人群健康问题 5D综合指标:Death(死亡率)Disease(发病率)Disability(伤残率)Discomfort(不适)Dissatisfaction(不满意)
3.行为诊断:
4.教育诊断:
(1)倾向因素: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愿望,或是诱发产生某种行为的因素。

包括: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信念(Belief)价值观(Value)等
(2)促成因素:指促使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施健康行为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

包括:医疗保健机构、设施、人员、交通工具、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体的保健技术、科学技术等
(3)强化因素:指强化(或减弱)某种行为的因素。

包括:社会支持、同伴的影响、领导、亲属及保健人员的劝告、人们对行为后果的感受
※三大因素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同一因素可同时归入两类因素之中。

三类因素都有积极的正向的一面和消极的负向的一面。

5.行政诊断:评估支持健康教育的资源及条件,例如人力、时间、进度、预算等,着重健康教育的研拟与实际的执行。

管理诊断:组织评估:组织内、组织间;资源评估:人、财、物
政策诊断:审视社区现有政策状况
五、确定优先项目六、确定计划目标七、教育策略的制定八、计划的实施九、效果评价十、健康教育计划书
第五章健康教育干预与评价
第一节健康教育干预实施
【干预】(intervention):在事物原有的运行过程中人为加入影响因素,使原有运行模式和过程终止或发生改变。

【健康教育干预】:对人们已有的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施加的一种干预,其目的是改变人们原有行为和生活方式中不利于健康的部分,建立/加强有利于健康的部分,使之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转变。

【健康教育干预培训】是对承担健康教育责任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化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是干预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1.实施的五个环节---SCOPE模式
制定实施时间表(schedule)、控制实施质量(control of quality)、建立实施的组织机构(organization)、配备和培训实施工作人员(person)、配备和购置所需设备物件(equipment)
2.项目过程评价指标:任务执行率 = 按时完成的工作项/同期计划完成工作项X100%
经费执行率 = 按期发生的经费额/同期计划经费额X100%
3、质量控制的内容:对工作进度的监测、对活动内容的监测、对活动开展状况的监测、对人群知信行及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对经费开支的监测
4、质量控制方法:记录与报告方法:各项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或负责人及时记录工作情况,如活动时间、地点、参与活动人员、现场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参与者参与程度、参与者意见及建议等
5、实施的组织机构:领导机构:执行机构、协作单位
6、实施人员的培训
7、健康教育材料制作
第二节健康教育的评价
【评价 evaluation】:将客观实际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是系统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目的在于确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干预的价值,为健康教育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以后的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性质:①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计划和实施的全过程。

②基本原理是比较。

③确定价值标准是评价的前提
❖评价的目的:1.明确健康教育计划的先进性与合理性 2.确定计划的执行情况 3.确定健康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总结健康教育项目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假设 5.向公众和项目资金提供者说明项目结果,扩大影响,获取更多支持
❖评价的意义:1、保证计划设计和实施的质量。

2、科学地说明计划的价值。

3、改善计划的手段。

4、向公众和资金提供者说明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结果。

5、丰富和充实理论知识
❖评价的种类:
1、【形成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对健康教育计划本身的评价。

在计划投入实施前再次对其回顾审视,目的是使计划更科学、更完善,称为“前馈控制”。

方法:预实验和专家评估
2、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1)评估项目活动执行情况(2)评估项目活动的覆盖面(3)评估项目人群的满意程度(4)评估项目活动的质量(5)评估工作人员工作情况(6)评估项目资源使用情况
3、效果评价:
❖类型:按评价时间的影响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近期效果评价:侧重知识、态度、信念等转变程度,发生转变者的比例。

(2)中期效果评价:主要涉及行为。

(3)远期效果评价:又称结局评价,主要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
4、效应评价(impact evaluation):即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

评估健康教育计划导致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的变化。

*内容:(1)倾向因素:目标行为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包括个人的知识、态度、信念,以及行为动机和意向。

项目执行前后人群的卫生保健知识、健康价值观、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态度、对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信念、采纳促进健康行为的动机(motivation)、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以及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2)促成因素: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或形成某行为所必须的技能、资源和社会条件。

目标人群实现促进健康行为所需要的个人保健技能、环境条件、卫生保健资源、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变化。

(3)强化因素:那些在行为发生之后提供持续的回报或为行为的维持和重复提供的激励。

与目标人群关系密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