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2019 版)高中学段《地理选择性必修 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
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
依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理解自
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学
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
演化的;与此同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深入理解,认识自
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
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
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
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内容的组织。
这部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
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或数量,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
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
以加强对原理部分的理解。
以上内容是本节的基础。
3.关于“整体性功能”内容的组织。
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
身没有的新功能。
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
并非单个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
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
4.关于“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内容的组织。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
以下三点:⑴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2)各个要素的发展演
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
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黄山之美,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现自然环境统一演化。
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结合给出湖泊演化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把理论与
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说明原理的正确性。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5.关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内容的组织。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
阐明以下三点:⑴在外界干扰下,特别是在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2)五个地理要素
对干扰敏感性不同;(3)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人为作用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整体变化,用以说明原理。
第三部分是活动,请同学们通过讨论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影响,使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应用部分。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对自然界中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性认知,但认识不够全面,未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
只是在前面的学习中眼光一直停留在单要素的循环,而对多要素的循环还缺乏综合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任务是强调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通过多要素的循环来学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而这种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是整体性形成的基础。
通过自然环境多要素的关联、相互作用,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这种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出具有整体功能、整体演化、整体响应外界干扰等特征,并能利用这一原理分析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
【设计思路】
以水作为主题情境,由小尺度的江南水乡到大尺度的中国水乡,由现在的江南水乡到过去的江南荒漠景观,由卓乃湖的变化到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要素联系、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意识以及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中国水乡”的形成,培养学生要素综合的意识。
2.通过学习江南水乡的由来,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在时空尺度下的统一演化,培养学生时空综合的意识。
3.通过学习卓乃湖的变化及影响,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整体响应,培养学生地方综合的思维,
树立人地协调观。
4.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
思想。
【教学重难点】
要素联系、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常将总课题直接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因为课题思维要求高、综合性强、难度大;而如果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基于真实情景的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学生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自然景观的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教具】课件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的坚持不懈,青藏高原慢慢抬升成为世界屋脊。
探究一:在青藏高原隆起后,水资源主要存在形式为什么发生了变
教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那我们现在生活的江南水乡,曾经还是水乡吗?
二、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探究主题:江南水乡的由来)
展示:根据汪品先院士和郭正堂院士的科研成果绘制的古近纪时期
我国的干旱带。
问题:在这台“抽风机”的作用下,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
现在江南水乡的发展备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关注,中国水乡也备受关注,因为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海丁诺尔和盐湖,如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问题1:分析卓乃湖决堤的原因。
板书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难,课时任务比较多,时间紧任务重,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目标很难顺利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见下一页
大概念视角下地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
刘利娟芜湖市繁昌区第一中学
基于大概念的学习单元教学,可以打破教材单元内容、重新组合,重视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自主生成,
需要借助各种学习探究活动来建构大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体验去
建构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提出基本问题,在基于课标的要求下进一步将
基本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确定核心任务,再去设计一系列子任务,构建任务群。
通过子任务的解决,有关核心任务与知识的学习学生也便能够水到渠成地掌握。
一、单元大概念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可确定以下两个大概念。
1.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也是维持地球自然地理环境动态平衡“无形的手”。
选择性必修 1 和必修一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习自然界中有四大循环,即大气循环、水循环(大洋循环)、岩
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循环,主要强调单要素的循环来学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本单元主要强调自
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通过多要素的循环来学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而这种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是整体性
形成的基础。
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实现多个要素的关联,从而自然环境要素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表现出具有整体功能、整体演化、整体响应外界干扰等特征。
不同地域物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特点不同,即存在区域差异。
2.空间尺度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在空间上的表现有大有小,存在区域差异。
差异性主要表现出景观差异,即自然带。
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尺度上,区域差异的空间尺度主要有全球性的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水平地域
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和地方性地域分异等。
同时,区域不是封闭的,区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
交换,是有联系的;比如,在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时,不仅影响本区域的自然环境,也会对周边地
区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3.本单元的概念关系及逻辑联系
二、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课标解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全球尺度上,也表现在局部尺度上,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通过“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二,在掌握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的基础上,需要选择典型区域,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解释区城自然也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三、单元教学结构
设计意图:由四个情景,欣赏青藏高原之“美”、设计模拟考察青藏高原之“线路”,分析模拟考察获取素材蕴含之“理”、探究青藏高原之“水”、思考习得原理之“应用”贯穿单元教学中,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由浅入深,由知识原理到应用,依次递进,同时打破教材原有结构,重新组合,引出单元教学目标和任务。
四、教学目标设计与实现
1.结合青藏高原湿地景观图,通过欣赏青藏高原之美,认识自然环境由五大要素构成,理解五大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青藏高原之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2.结合模拟考察线路中获取的江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资源,通过对比景观差异并分析原因,学习差异性概念及成因,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结合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珠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和绿洲分布图等,理解地域差异需要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培养学生的尺度意识。
4.结合模拟考察线路中获取的江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资源,关注位置与景观图片对应关系。
通过对比江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景观差异,通过对比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景观差异,并利用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来引导学生学习陆地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5.结合模拟考察线路 2 中,考察从珠峰南、北坡攀爬珠峰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学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6.结合模拟考察线路中,在西北地区的绿洲景观,学习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7.结合模拟考察的青藏高原之冰川美、沼泽美、湖泊美等,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为何有丰富的水资源,培养学生要素综合的意识。
8.结合青藏高原的隆起前后,江南地区由荒漠景观变水乡,理解自然环境统一演化,培养学生的时空综合意识。
9.结合卓乃湖湖水的变化,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地方性综合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10.结合我国西北地区引进西欧冷季型草坪的案例,加深对整体性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五、单元知识结构
六.教学过程设计(共 5 课时)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
1:整体性概念情境:欣赏美丽的青藏高原湿地景观图片。
问题 1:找出美丽的青藏高原湿地景观图的五大要素。
聆听故
事,进
入情
境;
读青藏
高原景
观图,
找出五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通过读图,培养
学生信息提取能
力,同时提高合
作学习能力;
能力
板书:
青藏高原的线路。
(线路 2:分两队,分别从珠峰南、北坡攀爬珠峰,考察沿途景观变化。
)
展示:展示模拟考察线路 2 中,沿珠峰南、北坡攀爬珠峰过程中,看到的自然景观图片。
问题 1:从珠峰南、北坡攀爬珠峰,分别说出沿途两坡的景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问题 2:如果把喜马拉雅山脉搬到南极地区,它的垂直自然带的数量将发生怎样变化?
展示:珠峰地区的相关资料(见下图)
问题 3:请同学读图,从阳坡和阴坡的角度,思考为何南北坡
总结:(绿洲)地方性分异的原因板书:
第 4 课时教学设计
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
板书:
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很好,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寻找大概念比较难,不容易提炼。
设计
单元整体情境的线索有一定难度,本单元的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仅仅是做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