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部分复习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
言
复 习
文
汇 总
虚
词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资料
(二)用作代词。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序》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译
为“你”。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复音虚词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何其相似乃尔。
本义:“乃”“汝”“尔”“若”、 【4乃】 “而”等字同源,充当第二人称代 (一)用作副词。 词,假借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译为“才”“这才”、 “就”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强调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 而”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 本纪》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只”“仅”等。
(一)兼词:
(二)代词: 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相当于“之”。 2.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或助词 :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句末语气词,“啊”。 2.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地”。
【1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二)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三)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四)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五)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可不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复习(八个重点虚词)
•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 列传》)
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可以翻译为“以”,“以此”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 赋》)
• ②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 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 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译为“你”。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歂臾》
课堂练习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 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望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 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 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众 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 而谢。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做“他的”“它的” 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传》 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害。《狼》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可译为“就”“才”“这才” “再
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 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 事。《鸿门宴》 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传》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褒禅山记》 • 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 衡传》 • ③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师说》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 于“这”“这种”“这样”。
•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 之武退秦师》 • ②武帝嘉其义,……。《苏武传》 • ③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 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之。《祭十二郎 文》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9第2讲文言虚词讲义
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精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驾驭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
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
我们在驾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驾驭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一)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
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
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
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表感叹语气。
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
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 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 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 例如:若属、吾辈。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 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为动词。
之:动词,到。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 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 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表示并列关 系。例如:以、且、 而。
(2)表示递进关 系。例如:而、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
活动一 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 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1.表程度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四)焉
代词或兼词VS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是代词或兼词还是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辩别,就有 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 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 词。
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代词时,句 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为代词,指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表陈述语气。
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意为“却”。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 此写下诗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但苏武得以生还。/是为了防备其它盗 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故选D。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 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 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 (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高考15个文言虚词复习
3、放在倒装的动(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 的标志。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
4、放在倒装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22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 “这”“这个”“这些”。 1、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等。 26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7
“与”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比,和……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 “和”“跟”“同”。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 8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
练习: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蜀》 2、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 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 皓驳色,而皆若偻。《登》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
6
文言虚词复习
十六、也
1.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徒以吾两人在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非我也,岁也 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句末语气词,用在因果句 尾表解释 2.语气词,表肯定 3.语气词,句中停顿 4.语气词,表肯定 5.语气词,表肯定 6.语气词,表停顿;语气词, 表肯定 7.语气词,表停顿
五、于
1.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介词,在 2. 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 3.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介词,对于 4.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词,对;介词,对 5. 故燕王欲结于君 介词,和、跟 6. 余威震于殊俗 介词,在 7. 良曰:“长于臣。” 介词,比 8.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比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客有吹洞箫者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6.为天下笑者,何也 7.蔺相如者,赵人也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谁可使者
1.代词,用在否定词后表示“……的话” 2.代词,……的人 3.代词,……的情况 4.代词,……的情况 5.代词,用于判断句,主语后引出判断 6.代词,引出原因,不译 7.代词,用于判断句,主语后引出判断 8.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指人或事 物 9.代词,……的人
十三、所
1.荆轲有所待 2.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6.各得其所 1.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 性结构,……的人 2.同上 3.代词,同上 4.用来…… 5. ……的原因 6.名词,适宜的(位置、地位 ……)
十四、者
二、之
1. 2. 3. 4. 5. 6. 7.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结构助词 消独 皆白衣冠以送之 代词 他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结构助词 消独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 它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有御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十、【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2.哪里,怎么。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 焉能行之?”
(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 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 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 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三)动词。
1.译作“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虚词部分复习Administrator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释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何处、哪里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国策》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3>多么(参见P3)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②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5>表商榷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今译为:啊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今译为:也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列子》(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相当“于”今译为:在、对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2)副词 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
《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 1>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
《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5.其(1)代词 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集注》5>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2)副词 1>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3)连词 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4)助词 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②何其毒也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今译为:有多么,非常例释:①羊肉其鲜乎。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áng。
《天下春秋》6.且(1)副词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今译为:将要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
《战国策》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
《伍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今译为:几、近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
《后汉书?刘玄传》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2)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杜安世?胡捣练》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吕氏春秋》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3)助词用在句首同“夫”,不译。
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记》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
《左传》(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乃、才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所(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今译为:所…的人所…的事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所+介+动,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
用来…的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3>为…所…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2)附名词处所、位臵今译为:地方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例释:①从弟子女十人所。
《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9.为(1)介词 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对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今译为:因为、因此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今译为:为了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今译为:被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语助、提宾无实义不译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表假设今译为:如、如果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