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梅州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材料的选取与处理以及检测试剂的选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黑藻叶片进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叶绿体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B.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的实验中,可选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C.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的实验中,均要使用CuSO4溶液且作用相同
D.在探究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来检测CO2的产生情况2.古比鱼是一种观赏鱼,其尾形有圆尾、扇尾和三角尾等多种类型,由三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三对基因独立遗传,与尾形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除图示途径外,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B.两条圆尾鱼交配,子代出现三角尾鱼的原因最可能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让一条圆尾鱼和一条扇尾鱼交配,子一代基因型最少1种、最多12种
D.基因型为AaBbDd 的三角尾鱼交配,子代扇尾鱼的比例理论上为9/ 64
3.红树林素有护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调节海洋气候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人类的围海造地和人工养殖以及建筑、薪柴之需,其面积日益减少。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红树林中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B.红树林面积的减少会影响附近其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对红树林的保护
4.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处理蚕豆和玉米根尖,实验结果如下表。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秋水仙素质量分数(%)蚕豆染色体变异率(%)玉米染色体变异率(%)
1.11 3.33 3.34
1.17 4.77 3.71
1.11 7.71 4.74
1.17 6.33 7.73
1.31 11.37 7.77
A.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B.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C.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随秋水仙素浓度增大而增大
D.玉米比蚕豆对秋水仙素的反应更敏感
5.科研人员对一个被污染湖泊中某种鱼类的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曲线。

由图可知,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是()
A.a B.b C.c D.d
6.研究发现四环素类抗生素有与细菌核糖体结合能力强。

对人类副作用小等优点,结合下图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若a过程出现差错,必然引起蛋白质结构改变
B.四环素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起到抗菌效果
C.c过程需要逆转录酶,e过程需要RNA复制酶
D.四环素可能对细菌的a、b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下图是菠菜幼苗叶肉细胞内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阶段A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

(2)物质①中的氧来自__________,生成物质②需要的[H]来自__________(填场所)。

(3)正在生长的菠菜幼苗,生成物质②需要的O2来自__________(答出2点)。

8.(10分)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

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1)。

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

(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_,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

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

推测TTX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检测到,在使用TTX后突触前膜处的Ca2+内流逐渐减弱,由此推测“突触前动作电
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研究者利用图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BAPTA ——是一种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0分)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经济林地、果树园地、用材林地的空间地带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态农业复合系统,具有多种种植模式。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林果树间的土地上套种喜湿耐阴的中药材,形成一个林药复合系统,该系统中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现象,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下立体套种的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它们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食物链的组成部分,食用菌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在____________范围内循环,释放的热能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其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0.(10分)2018年1月中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猕猴“中中”和“华华”诞生,并已经分别健康生活了数周。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采用和克隆羊多利相同技术手段获得的灵长类动物,将推动中国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医药研发,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请回答:
(1)克隆猕猴“中中”和“华华”采用的核心技术是______________和胚胎移植。

(2)由于猕猴是单胎动物,卵细胞的数量也限制了这项技术的成功。

为了获得代孕猕猴和多个卵母细胞,需要对雌性猕猴进行的共同处理是______________。

(3)克隆猕猴采用的供体细胞是猕猴胎儿成纤维细胞,而不是成年个体成纤维细胞的原因是猕猴胎儿成纤维细胞分裂次数少,传代在10代以内,能保持正常的_________。

当卵母细胞培养至___________期时,可以用微型吸管同时吸出卵母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

(4)为了选择雌性胚胎进行移植,需要对体外培养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采用的方法是取囊胚期胚胎的
_______________(滋养层细胞/内细胞团细胞)做DNA分析性别鉴定。

(5)在培养“中中”和“华华”的供体细胞时,观察到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时,表明细胞正在发生
____________。

11.(15分)1,4,6-三氯酚主要通过农药施放、污水灌溉进入土壤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很强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由于氯代酚类物具有很强的毒性,所以对于被1,4,6-三氯酚污染的土壤仅利用土著微生物进行降解非常困难。

常采用投加具有高效降解此类有机物的菌种以强化和补充土著微生物数量不足的问题。

(1)为获得高效降解菌,某科研机构选取适量农田土壤,加以____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进行为期4个月的菌种培养和驯化。

驯化期间,每周需要轻轻翻动一次土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驯化结束后,将菌种土壤加___________配制成土壤溶液,合理处理后加入配制好的选择培养基中,37℃条件下培养7d,再将培养基中菌落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至50 mL的_______培养基中(按物理性质分类)进行选择培养,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解决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如湿度、光照等)使菌种无法发挥降解作用的难题。

科研机构做了以下操作:
①取少量菌液,加入1.5%的海藻酸钠溶液,将菌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按体积比1:3配制成混合液。

②充分混匀后,用注射针头吸取混合液滴入一定质量分数为4%的______溶液中,形成半透明小球。

③取出后用甘露醇溶液冲洗两次后保存于灭菌袋中,备用。

(4)上述技术是_____________,该技术既可以使高效降解菌保持活性,反复使用,又能提高微生物的催化活性和污染物降解速率。

如果所使用的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则会导致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高中生物课本上的基础实验,包括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的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回忆这些实验的选材、处理、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与结论等,据此答题。

【题目详解】
A、在运用黑藻叶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现绿色,可以通过绿色部分(即原生质层)的变化观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因此叶绿体的存在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错误;
B、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的实验中,蔗糖不管是否发生水解都不能使碘液变蓝,因此不可选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而应该选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B错误;
C、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的实验中,均要使用CuSO4溶液,但作用不相同,前者CuSO4与NaOH反应生成Cu(OH)2,Cu(OH)2可与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而后者Cu2+在碱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紫红色络合物,C错误;
D、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有氧条件下酵母菌产生CO2的速率较快,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所需时间短,无氧条件下产生CO2的速率较慢,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所需时间长,因此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来检测CO2的产生情况,D正确。

故选D。

2、B
【解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可知,控制观赏鱼尾形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圆尾鱼的基因型为aa_ _ _ _,扇尾鱼的基因型为A_B_dd,三角尾鱼的基因型为A_bbdd或A_ _ _D_。

【题目详解】
A、图中显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除此之外,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
B、两条圆尾鱼(aa_ _ _ _)交配,理论上后代均为圆尾鱼(aa_ _ _ _),只有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不会产生),后代才会出现三角尾鱼(A_bbdd或A_ _ _D_),B错误;
C、让一条圆尾鱼(aa_ _ _ _)和一条扇尾鱼(A_B_dd)交配,当为aaBBdd×AABBdd时,后代基因型种类数最少为1种,当为aaBbDd×AaBbdd时,后代基因型种类数最多为2×3×2=12种,C正确;
D、基因型均为AaBbDd的两条三角尾鱼交配,扇尾鱼(A_B_dd)的比例为3/4×3/4×1/4=9/64,D正确。

故选B。

3、C
【解题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题目详解】
A、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A正确;
B、由题意红树林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所以红树林面积减少,会影响附近其他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体现了其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对红树林的保护,D正确。

故选C。

4、D
【解题分析】
分析题表可知:随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加,蚕豆和玉米的变异率均增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题目详解】
AB、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其中秋水仙素和低温均可通过抑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A、B正确;
CD、据图表实验结果可知:蚕豆和玉米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均随秋水仙素浓度增大而增大,且相同秋水仙素浓度下,蚕豆细胞变异率更高,即蚕豆对秋水仙素反应更敏感,C正确,D错误。

故选D。

【题目点拨】
读懂图表蚕豆和玉米的数据信息是解题关键。

5、C
【解题分析】
由图可知,湖泊被污染后,该种鱼类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题目详解】
由于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时,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当增长率=0时(c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增长率<0时,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

故选C。

【题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6、A
【解题分析】
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是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 的复制。

(2)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RNA流向RNA和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题目详解】
A、DNA复制中发生差错会导致基因突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不一定改变,A错误;
B、四环素类抗生素与细菌胞内核糖体结合能力强,对蛋白质的合成会有抑制作用,B正确;
C、c过程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e过程为RNA复制,需要RNA复制酶的催化,C正确;
D、四环素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结合力强,因而影响了酶的合成,而a、b过程都需要大量的酶参与才能发生,所以对其也会有一定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转移到ATP中、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丙酮酸和水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外界环境(或光合作用,从外界吸收)
【解题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 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 H2O6CO2+20[H]+能量(线粒体基质);
③24[H]+ 6O212H2O+能量(线粒体内膜)。

【题目详解】
(1)阶段A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合成ATP暂时储存。

(2)物质①是二氧化碳,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大量还原氢,并释放能量,因此二氧化碳中的氧来自丙酮酸和水。

物质②是水,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还原氢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释放大量能量,因此生成物质②需要的[H]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3)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进行,需要氧气,氧气的来源途径有叶绿体光反应提供和通过气孔外界环境中吸收。

【题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呼吸的详细过程及其物质变化,能够根据图形分析并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和物质的名称。

8、神经递质受体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能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解题分析】
1、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1)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3)第二组中,BAPTA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注射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能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是由于神经递质无法释放,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三组中,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由于没有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因此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笼锁钙”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故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理,该内容是高考中常考知识点,考查通过对题干和图片信息的分析,建立与教材知识的联系,来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分层提高林果树间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分解者不是全球不能
【解题分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往复的特点;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题目详解】
(1)林果树间的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林果树间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

(2)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组成部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细胞呼吸释放的热能不能被其他生物体利用。

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10、体细胞核移植同期发情处理二倍体核型MⅡ(MⅡ中、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核和第一极体滋养层细胞癌变
【解题分析】
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

【题目详解】
(1)核移植得到的动物又称为克隆动物,如中中和华华,培育的过程中用到了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2)核移植后经过早期胚胎培养获得的早期胚胎需要经过胚胎移植进代孕母体,供体和代孕母体需要经过同期发情处理处于相同的生理状态,便于进行胚胎移植。

(3)动物细胞培养的代数增多,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故常选择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可以保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核移植时需要选择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可以用微型吸管同时吸出卵母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获得去核的卵母细胞。

(4)内细胞团将会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滋养层会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进行性别鉴定应该选择滋养层的细胞。

(5)若细胞发生癌变,其形态会发生改变,如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

【题目点拨】
中中和华华属于克隆动物,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11、1,4,6-三氯酚补充氧气,同时让培养的微生物充分接触营养物质无菌水液体增加1,4,6-三氯酚降解菌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菌种CaCl1固定化细胞技术难形成半透明小球
【解题分析】
由题可知1,4,6-三氯酚降解菌分离主要步骤:土壤取样(富含1,4,6-三氯酚土壤)→选择培养(增大降解菌含量)→涂布培养(鉴别)→纯化培养(分离出降解菌)。

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题目详解】
(1)投放具有高效降解1,4,6-三氯酚的菌种,应以1,4,6-三氯酚为唯一碳源。

定期翻动土壤的目的是补充氧气,同时让微生物充分接触营养物质。

(1)菌种土壤加无菌水配制成土壤溶液;50mL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选择培培养目的是增加1,4,6-三氯酚降解菌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菌种。

(3)用注射针头吸取混合液滴入4%的CaCl1溶液使胶体聚沉,形成稳定的半透明小球。

(4)将菌种包埋在海藻酸钠中的技术是固定化细胞技术。

如果所使用的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则容易出现拖尾状的凝胶珠,如果所使用的海藻酸钠浓度过低,则形成的半透明小球所包埋的菌种数量过少。

【题目点拨】
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微生物培养技术和细胞固定化技术,明确各技术的流程、目的和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