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编辑人才素养——图书编辑的“守正”与“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8
而是要抓住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出版新业态,探索多元出版模式,推进数字化出版转型发展,推动中国式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1.2 细化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
结合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编辑应该认真研读、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各学科特点研究制定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修订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的修订方向,即“进什么”“怎么进”,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同时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在教材编写前期策划工作中,编辑应与作者共同商讨确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加强落实工作的保障措施与监督检查,以便在教材出版中系统安排、整体设计、合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大主题,将政策理论与生动案例相结合,将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全面提升教材质量,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3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编辑应深刻理解、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领悟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丰富内涵,夯实政治根基,提高能力本领,强化作风保障,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出版工作的实际成绩,针对学、目标学、分析学,提高教材意识形态导向正确性,确保不出现价值导向问题,全面提升教材质量。

同时,要对照主题教育的12条具体要求,审视自身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持续不间断地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并将其精神融入本职工作;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党性修养;要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聚焦问题、知难而进,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立足岗位作贡献。

1.4 强化质量意识,打造精品图书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建立编写审核和选用审核制度,着力打造精品教材”。

因此,编辑应该将教材质量作为“守正”的基本专业红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严格把关图书的内容质量。

内容是图书的灵魂,只有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

作者应确保作品的观点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文字优美。

编辑要对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和可读性。

提高图书的设计质量。

封面设计要吸引人,能够体现图书的主题和特点;内页排版要合理,便于阅读。

可以请教专业设计师,或者参考其他优秀图书的设计。

注重图书的制作质量。

印刷要清晰、色彩还原度高,纸张要符合标准。

可以选用优质的纸张和油墨,确保印刷效果。

此外,还可以考虑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图书的审校工作。

审校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对稿件进行多轮审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同时,还要对图书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没有遗漏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图书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加强与作者、印刷等各方的沟通协作。

鼓励作者提出宝贵意见,编辑要耐心指导,印刷要保证质量。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图书的质量。

定期对图书进行评价和总结。

通过读者调查、专业评审等方式,了解图书的质量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同时,要将优秀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出版工作提供借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逐步提高图书的质量,打造出更多优秀的精品图书,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2.“创新”——尝试数字化出版新路径
“创新”即编辑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怕试错,在某些细节上深耕,要进行调研,一步步尝试,规范捋顺工作流程中遇到的各种症结,拥有数字化出版的高效工作思维,真正从保证意识形态安全、为读者服务、提升工作效率等角度出发,得出新的经验和工作方法。

出版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行业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

此外,数字化手段也是出版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通过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知识服务等方式实现。

目前国内教育出版的融合出版格局已逐渐确定,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融合出版业态过渡的创新能力和深入程度不够。

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跨界融合主要还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传统出版物的营销推广业务,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融合,主要表现在教材配套资源服务方面尚不全面、数字出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迟缓、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培养不足等。

129
从出版社层面来说,应结合当前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现实,进行创新路径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并结合个案分析,力求在以下解决思路中找到佐证:首先,教育出版机构应更好地制定融合出版战略发展规划,统筹传统出版业务和系统化教学资源建设协调发展,明确数字出版的业务定位和运营模式,逐步实现以利润为考核指标的评价机制。

其次,出版机构应加快建设包括资源库、网络课程、数字教材、应用系统和运营平台五个大类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推动各业务板块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等多方面的融合,明确自有平台建设和数字出版技术拥有者合作建设的不同分工和利润分成,加快教学资源服务系统、考试系统等教材配套服务建设的步伐。

再次,策划出版立体化融媒体教材资源库,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从2003年开始资源库数字化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立体化教材的品种达到了千余种,且每个资源库都有相配套的学科网站。

最后,出版单位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引入先进的工作模式和运作方法,创造适合年轻骨干发挥工作热情的全新的企业文化,挖掘员工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使其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需求。

从编辑层面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秉持持续学习和优势成长的创新思路,丰盈自身多维触角
除了基本的“守正”素养外,编辑还应具备不断学习的动力意识,不能陷入“躺平”和僵化思维的囹圄,而应正确认识个人优势,并将其最大化地应用于工作实践。

图书编辑的工作方式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从数字化手段、多元化内容、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

此外,随着出版业的发展,编辑的专业背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优秀的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对出版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深入的了解,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耕:
良好的专业背景和深厚的学科积淀,具有与作者同等对话的能力;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贯穿组稿、编稿、营销各个阶段;
较高的审美素养,在图书装帧设计及品牌宣传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对于自然、社会、艺术等各领域的审美素养,借此作出科学的评估和判断;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对外能够组织高水平的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和论坛,深入教学实践、召开教材交流会、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而且对内能够与各部门协同作战,以产品经理人的角色协调各环节关键性的人和事,保证图书出版和宣传推广工作顺畅开展。

2.2 更新全媒体营销和出版融合发展思维
编辑应加强全媒体营销能力,围绕学校“互联网+教育”的总体布局,在教材数字化、融合出版方面制定整体研发方案,围绕核心产品设计出一到两个融媒体课程或者平台,完善数字资源的种类与形式,尝试探索数字化运营盈利模式,将自己培养成在产品策划、项目管理、技术开发、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用户体验等方面具备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走出去与数字出版、市场化营销成功项目和同行学习交流,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和互联网思维,培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的新技能。

编辑应提升出版融合发展能力。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使社会理念发生变化,新兴信息技术催生教育融合出版产品转型加速。

在此背景下,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2]对标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和国内教育出版领先机构,在融合出版发展的当前,国内融合出版收入总量和收入占比仍然偏低;从内部视角看,具有重大影响的示范性、引领性融合出版产品欠缺,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在融合工作实践中,产品、技术、流程、营销、管理等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业务结构亟须优化、产品质量亟待提升、宣传营销体系亟待构建、部门协同亟须加强等方面。

因此,编辑应发挥重要的岗位角色作用,参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学习交流和项目实践,促进教材配套数字资源的丰富与完善,优化重点教材的数字资源服务和全方位的教学服务,并学会向上管理,推动出版社各项数字化出版机制的转型,比如加速数字资源自有平台的建设和IP版权保护机制的落地。

2.3 学习并尝试全新的品牌宣传手段
目前大多数教育出版机构存在主要出版板块发展不均衡、产品线结构有待调整、某些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学科建设不协调的问题。

因此,应深入研究分析国家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新形势,结合个案分析,比较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出版机构如何在拓展各学科、多层次教育出版领域加强重大项目与原创精品建设,优化选题结构,适度控制品种规模,逐步提高原创选题、重点选题、优质选题的比重,注重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出版社品牌建设,提高获得国家级图书奖的比例。

比如中国纺织出版社紧密联系行业协会、院校、企业合作,形成特色专业建设;以国学系列图书做强大众出版。

对于编辑而言,编辑工作遵循传统出版工作思维
130
的现象依然存在,产品策划选题中的融合理念没有得到体现,导致图书形式过于单一,这与出版融合环境下提出的多媒体与多维度产品调性要求不符。

[3]图书出版在保证开发优质内容的同时也要创新内容形式,编辑应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充分调研教学新场景的变化和读者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推出纸质、数字化全媒体产品,开发免费、付费出版资源,提升内容附加值,促进教材的宣传与营销效果的实际码洋转化率,并学习搭建具有知识个性化订阅、交流互动及在线电子商务等多重功能的互联网知识服务平台,为作者、读者提供随时随地互动交流的空间,并且尝试提升数字化出版收入。

2.3.1尝试全新的社群营销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艺术类学科板块,近年来加强对美育重点基础课的深度挖掘,打造“走进大学美育”“走进艺术学”“走进传媒艺术学”等融媒体艺术直播课程,组建 “艺术通识课”读者交流社群,提升人文艺术类专业课领域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提升艺术学图书的精品化程度和良好口碑。

[4]
2.3.2基于现有纸质产品,加速数字教材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分社逐步探索数字教材的出版业务,从加强重点教材产品线的线上直播课转化为教材数字资源比重入手,提升现有重点教材的数字资源品牌建设,围绕拳头产品开发数字化出版专属服务平台,并通过带有动画形式的数字书目、教材作者短视频独家推荐等新颖形式,增强教材宣传推广的含金量。

2.3.3打造线上线下全新直播体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以大学美育融合出版资源为依托的“新外·高校教材名师云端讲坛”,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发行业年度创新案例 20 强”,邀请美育名师,围绕美育专题录制高质量的线上直播课,吸引凝聚“美育课”这一新兴课程对开课教师的关注度,让更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实现信息化资源配置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美育教师素养核心竞争力。

[5] 2.3.4 打通数字在线资源立体化呈现渠道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高等教育教材电子课件以“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经典教科书”“大学通识书系”为代表,涵盖心理学、文学、历史学、影视学、创业学、艺术等众多学科,涉及相关配套教学资源百余套,并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与品种,扫码关注官方账号“新外大街拾玖号”,在对话框内输入学科关键词,即可在线浏览或下载对应学科的电子课件和教案,完善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服务形式。

2.3.5深入进行技术融合
按照课程标准开发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客户端,如教师备课的PC端、现场教学的投影和白板等智慧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及评价的Pad端和手机端,借助现有技术平台,同时多借鉴市场成熟化运作的数字教材平台,学习数字教材开发平台在融媒体性、交互性、个性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市场经验。

[6]
2.3.6加强图书市场化研发能力
数字出版源于和依赖新技术的发展,培养了读者全新的阅读和学习习惯。

拥有技术、网络、渠道优势的相关企业,率先抢占先机,而作为单纯的内容提供者的教育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版权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内容沦为廉价资源,而技术和渠道则成为主导市场的关键。

[7]《中国出版社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17—2022年》强调“作为出版企业的经营者要弄清技术与经营战略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要在三类业务中寻找平衡,即能带来现金流的核心业务;有潜力的成长业务和试验性的种子业务。

弄清楚新技术到底与哪一块业务相关非常重要。

”[8]目前数字化出版主要盈利模式包括内容销售、广告收益、服务盈利等,但盗版横行、内容生产方和销售方合作不深入、重技术而轻内容、付费阅读消费习惯并未完全养成等问题的存在,促使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板块要实现“盈利自由”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9]
随着出版业“数字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在巩固转企改制成果的同时,跨媒体出版的多元出版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化竞争力等仍显不足。

[10]因此,我们应从完善现代出版企业体制与运营机制、丰富教育出版的策划和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分析其经验和教训,并重点结合不同业务分类的图书产品如何找到精准的读者群体,梳理相关的理论依据,针对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不同特点,在装帧设计、配套资源开发、宣传发行方式等方面加以区分,充分贴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开发个性化的教材和服务体系,满足各类教材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增强传统教育出版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些许思路。

[11]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坚守在新时代出版工作岗位上的出版人,感受到无限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要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精神统领和思想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严把编校质量关;[12-13]创新,即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牢
131
固树立精品意识,切实加强内容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保持高度文化自信,加强学术素养、编辑职业素养、数字化出版素养等各方面能力的持续深耕,为社会
主义出版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房慧君.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编辑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
传媒论坛,2020(15):92-93.
[2] 胡晓东.教育融合出版产品现状及发展思路浅析[J].出版
广角,2021(13):38-41.
[3] 曾睿.论出版融合发展背景下编辑工作面临的新变革[J].
编辑出版,2020(13):97-99.
[4] 李艳玲.教材编辑综合能力提升策略[J].编辑出版,2020
(13):220-221.
[5] 戚群.论教材出版的融合发展[J].采写编,2020(6):
117-118.
[6] 程海燕.教育出版社融合出版生态闭环策略刍议[J].中国
出版,2020(15):25-28.[7] 廖秉宜,李姝虹,张晓姚.高质量发展语境下我国数字出
版业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编辑,2023(7):24-31. [8] 徐莹莹.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数字出版发展路径探析[J].新
闻研究导刊,2023(14):233-235.
[9] 周敏,郅慧,滕文强.信息生态视角下的数字出版变革:
内生机理与创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3(6):34-39. [10] 张迅.教育类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破局策略探究[J].新闻
研究导刊,2023(10):222-224.
[11] 王强.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思考[J].传播与
版权,2023(8):71-74.
[12] 赵滢.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教育出版内容资源融合开发
与品牌建设互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3(9):44-
49.
[13] 邱真真.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J].
传媒论坛,2023(10):100-102.
作者简介:李明(1985-),女,山东潍坊,编辑出版中级,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

(责任编辑:张晓婧)
与反思[J]. 文化与传播,2022(6):30-34.
[2] 徐星星. 技术赋能下数据新闻的新发展与困境探析[J]. 中
国编辑,2020(1):36-41.
[3] 王礼耀. 有图有真相?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与真实建构
[J]. 新闻界,2022(9):28-38.
[4] 乔新玉,马岱.可视化报道技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3(5):17-21.
[5] [美]尼基·厄尔.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M].郭
恩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0.
[6] 王琼,童杰,徐园主编.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20-
2021)[N].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260-261.
[7] 万颖. 大数据新闻的创新与困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2021(5):151-156.
[8] 肖皓文,曹银忠. 大数据与意识形态安全:羁绊、助力与
策略[J]. 湖湘论坛,2023(3):43-54.
[9] 周睿鸣,李梓音. 中国数据新闻创作者的数据观研究[J].
新闻大学,2023(2):55-67+119.
[10] 肖皓文,曹银忠. 大数据与意识形态安全:羁绊、助力
与策略[J]. 湖湘论坛,2023(3):43-54.[11] 廖圣清,彭雪华. 浅谈如何推进中国数据新闻发展[J].
新闻战线,2021(12):82-87.
[12] 胡泳. 论事实:美丽、谎言与ChatGPT[J]. 新闻大学,
2023(4):38-58+121.
[13] 方兴东,钟祥铭,顾烨烨. 从TikTok到ChatGPT:智
能传播的演进机理与变革路径[J]. 传媒观察,2023(5):39-47.
[14] 彭增军. 从人文到技术:新闻的量化转身[J]. 新闻记者,
2020(5):36-40.
[15] 王琼,童杰,徐园.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20-202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6.
[16] 常江,杨惠涵. 告别客观性:介入性与数字新闻专业性
[J]. 全球传媒学刊,2023(1):148-159.
作者简介:王慧敏(1990-),女,湖北天门,汕头市委宣传部/汕头市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

(责任编辑:张晓婧)
(上接第12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