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考试分析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中期考试历史科任教师试卷分析一览表
高一历史备课组
二、试卷分析:
1、突出基础性。

高一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期,也是学生有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期,又由于中考采用开卷考试的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被弱,所以题目的设置以基础为主,逐渐渗透能力的要求。

如第1题对私有制的考查,第4题对通商口岸的考查。

2、突出灵活性。

由于高考的要求远大于中考,学生必须在高一就有高考的理念,题目的命制应该在基础上突出一定的思维含量,体现在试题上就显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如第13题设置情景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3、突出重点性。

期末考试的范围是必修一全册和必修二前四单元,内容广泛、体系庞杂。

根据教学大纲,必须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如:专制与民主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

4、突出相关性。

历史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尤其新课程按专题编写,时间跳跃性强,学生往往难以识记,也就是说从宏观上难以驾驭。

为了加强宏观能力的培养,试题突出知识前后的联系性。

如第27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从诞生到发展再到被破坏的整个发展过程。

5、突出趣味性。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的年龄还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趣味性强的东西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第25题通过对建筑风格的分析,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试卷特点
1、本试卷覆盖了人民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部分内容,涉及每一章节内容的重点知识。

既考查了基础知识,也突出考查了考生的思维、综合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科内的综合,但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

该套试题不论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所依托的知识,都是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设问和指向都非常明确。

试题既遵循教学大纲,但又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率,突出了重点。

其中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有1、5、10、13、16、20、21、25、26题。

这些内容都是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

学生只要把书本知识掌握就能解答。

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有9、23题。

这些是考察学生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知识迁移等能力。

2、题量适中,试卷长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表现在材料题的简约化,每道材料题只提供一段材料,从材料设问,既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又回归课本,考察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能力。

问答题一道考察了历史事件的对比,另外一道从一个小的切入口设问,考察小的知识点。

既使能力的考查有了很好的保证,也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功能的素质教学导向。

3、注重对学生材料分析运用的考察。

本试卷客观题中得分率最低的几道题分别是第9、16、17、22、23、24题,难度系数都在0.5以下,几道题有一个共同特别就是材料型的选择题。

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前提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培养。

4、注重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整套试题尽可能的设置新情景,增加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课外史料,要求学生对教材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历史事件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并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分析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来自于课本外的“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新情景试题。

1、
5、
6、13题。

第22题从一个历史现象来考察学生的书本知识,判断时间。

充分体现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5、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试题设计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透射出爱国主义、对党的高度评价。

如第6题,考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教学总结
1、教的方面: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针对高一学生底子薄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督促检查。

(2)能够勤督促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情况。

(3)能够讲练结合,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学的方面:
(1)书写较前几次整齐.规范。

(2)主干知识、基础知识记忆较为准确。

(3)答题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选择题能做到“三看”、“三思”,非选择题能做到“四化”。

(二)不足之处
1、教师:
(1)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不能够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重现历史现象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

(2)课堂上由于时间紧缺,对材料解析题的训练不够,导致学生在答卷中解析题失分太多。

(3)整过教材宏观把握不够。

2、学生:1、中考的考试对历史淡化,学生的记忆习惯被弱化,常识性知识记忆少。

一战期间的著名实业家
2、审题不清,答题离题。

如32(2)题: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很多学生都答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的条件。

再如:28(3)题:当今世界的格局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都写成多极化的局面,而实际上题目的限定语是“当今”,那么就应该是“一超多强”。

3、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

在阅卷过程中,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占了相当的比例,尤其部分试卷不按规定书写,超出规定的界线外,造成无谓的丢分。

4、书本生疏,错别字多。

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基本知识的丢分现象非常严重,错别字是较多,如“萌芽”写成“盟牙”,“著名”写成“著明
5、教材宏观把握欠缺,跨度大的问题难以适应。

如第27题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得分率偏低。

四、今后改进教学的主要措施:
1、注重知识点与知识结构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建立宏观知识结构。

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效的避免基础知识记忆的遗漏。

2、帮助学生学会旧知识与新情景的结合。

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这是适应素质教育、创新体制和新课标的需要。

本套试题中出现了很多新情景题,如选择1
3、14,但是从答题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正是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今后的教学一方面要抓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开发学生新的思维激活点,平时教学和训练中更多的接触热点知识、新情景试题,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3、微观与宏观结合,帮助学生学会从历史长河中分析某一阶段的现象,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教学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很好的
历史感觉。

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各阶段的特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并能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分析、评价,使其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实质。

4、加强练习训练,尤其是材料题的锻炼,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用活,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正确辨认情景的再现。

通过做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理解所学知识。

更多的引用原始材料,补充一些教材所没有的背景资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借此逐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测试中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

5、针对历史测试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解题方法训练。

首先要强调的是加强审题。

客观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仔细辨别选项的之间的细微差别,学会用排除法做客观题。

材料题要学会迅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尤其注意不要忽略材料出处和时间限定等细节。

问答题的回答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往往同一个知识点问法不一样回答也就不一样。

此外注意积累历史学科专业术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做到答题规范、科学、条理清晰、表述准确。

6、用各种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其对后段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努力挖掘其学习的潜力。

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改进历史课堂教学,彻底抛弃以往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改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