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教师文档-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知能提升课Ⅰ儒学世俗化——宋明理学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5页
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
1.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
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周敦颐和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
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社会政治是以道德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
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②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4.理学的世俗化
(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三、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

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思想:“心即理也”。

“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

(2)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

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

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烦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2.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1)“心即理”。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

王阳明吸取了佛教禅宗“心外无佛,即心即佛”思想,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心。

(2)“致良知”。

达到心中固有的良知,并加以推广。

反对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3)“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影响
(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7页
主题(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项目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不同点

“理”
的解释
“理”是万事
万物的本原,先
有理后有物
理之源在
于天理,天
理就是三
纲五常
“心”即是理,
“心”是万物
的本原
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
获得
“理”
的途径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可得
天理
“致良
知”“知行合
一”
哲学思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相同点地位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内容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理”,“理”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本质
都以儒家纲常伦理来规范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

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象山先生全集》[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陆九渊认为“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实际上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解读史料时,要注意看史料的出处,从史料的出处《象山先生全集》可以看出史料是陆九渊的观点。

[自主分析]
[提示]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史料二](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教你读史]史料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范畴。

[自主分析]
[提示]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主题(二)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宋明理学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

(2)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宋明理学的现实借鉴意义
(1)宋明理学作为一定时期内时代精神的精华,标志着理论思维的时间维度,因而今人在诠释、评价宋明理学家时,应把他们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维结构的环境中,来审视他们的理论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2)宋明理学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理想的圣人人格,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这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显贫乏、道德标准缺失的今天,尤有借鉴的必要。

注重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互敬互助风尚,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身心的健康,也有利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教你读史]史料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中寻找”体现出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自主分析]
[提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史料二]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

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思考]根据史料,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教你读史]史料中“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自主分析]
[提示]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

影响: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8页
1.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些做法()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解析:宋明理学家借鉴“哲学本体论”,完成了儒学哲学化的过程,故选B项;道教是本土文明,排除A项;没有扩大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理学提倡“三纲五常”,强化了传统道德观念,排除D项。

答案:B
2.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解析:题干材料中讲述了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这些教育读本主要劝导民众遵守理学倡导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这反映了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3.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据此可知,王阳明()
A.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B.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
C.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D.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解析:王阳明是赞成“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的,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方法论,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未被取代,故B项错误;“心即理”是陆九渊提出的,故C项错误;“龙场悟道”是内心反省,抛弃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故D项正确。

答案:D
4.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解析:“汉唐儒学”也有强调三纲五常的内容,故A项错误;宋代以前儒学服务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则将伦理说成世界的本原,儒学成为人生哲学,把儒学的伦理道德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谶纬神学”主要体现在西汉以后,所维护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儒学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后,就有“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B
知能提升课Ⅱ儒学时代化——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9页
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文化上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理学家鼓吹的理论空洞、虚伪,导致知识分子逆反,他们反对空谈心性,力倡“经世致用”的务实之风
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①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③主张“真心”的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①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5.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但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价:对君权和官吏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三、评价
1.积极影响
(1)提倡民主,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2)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3)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消极影响
(1)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2)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9页
主题(一)李贽、黄宗羲思想的特点及认识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李贽的思想特点与影响
(1)特点:
①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对封建伦理纲常进行抨击,叛逆色彩浓厚。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支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要求打破孔孟之道及宋明理学对个性的束缚。

④敢于蔑视传统和批判权威。

李贽抨击儒家经典,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2)社会影响: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异端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2.客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
(1)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之处是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主张建立“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

(2)其主张虽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其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提出的工商皆本的主张,缺乏阶级基础,只是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主要特点。

[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批判思想。

解读史料时从出处的人物去判断主张。

①画线处说明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自主分析]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注意史料的出处及史料中“古”“今”的变化。

②画线处说明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自主分析]
[提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

主题(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原因缺乏经济基础
和阶级基础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
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
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缺乏思想基础封建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主观原因自身缺陷明显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
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
[史料一]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

道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追求抱朴守真;佛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追求清净寂灭。

宋儒斥责道、释两家所论皆属私言,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

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

——摘编自雷颐《史学方法论》[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进步思想家与宋儒关于“道”的不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教你读史]史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短短的几行字,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秦汉、宋到明清;二是字里行间充满着激烈的思想交锋。

[自主分析]
[提示]分歧:宋儒强调“道”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原因: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

[史料二]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史料中关键信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盖皆本也”体现了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其进步性。

[自主分析]
[提示]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行舆论监督;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31页
1.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