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1-5
第一章
1.货币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分
工与私有制。

因此我认为货币产生的前提是存在着物品交换。

2.为什么说货币的产生可以解决物物交换的困难?
要想使交换圆满实现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需求的双重巧合。

也就是说,要完成一项交易,首先必须使参加交易的
两种产品恰好是双方互相需要的产品。

第二个条件是时空的双重巧合。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卖出商品时,恰好有人在同一
时刻、同一地点需要这种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双方应当是统一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交换只有在交易双方的需求和时间、
空间均巧合之际才能顺利完成。

显然,在物物交换的制度下,交换的效率一定很低,成本
很高。

所以物物交换只能限于在较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进行。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消费者需求渐趋复杂,物物交换的方式便无法再满足交易双方的需要。

这样,价值难于实现,劳动难于得到社会承认的矛盾就日益成为交换发展的桎梏。

随着时代发展,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交换行为越来越频繁,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
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入市
场的人们所需要。

这种物品就成为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成为较多交换物品的等价物;而这某种物品一旦成为较多其他物品用来表现价值的等价物,那么它就具有了可以与较多
其他物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3.货币的产生对市场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货币节省了社会劳动,促进了市场有效率地发展。

货币的产生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使得交换能以高效率和低成本地进行。

货币的产生不仅节省了交易费用,而且还使购买力
一般化,从而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有效工具、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资源按照市场
的原则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

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与货币的运动分不开的。

因为一
旦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服务于商品交换,那么商品的所有者出售自已的商品之后,所获得的
就是一般的购买力――货币。

总之,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和桥梁,商品经济实质上是货币经济:货币方便了市场交换,使交易者各得其所,提高了市场效率;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
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4.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观点?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
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
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

(一)早期的货币本质观(1)、货币金属观
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
被其他所代替。

货币是惟一的财富,把流通看成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则是错误的。

货币并不等同于财富,流通更不是财富增加的唯一源泉,财富增加的源泉在于生产,流通
只是
生产的条件。

(2)、货币名目观
货币名目论者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
是一种价值符号。

因此,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

他们
认为,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权
威所规定的。

(二)凯恩斯的货币本质论
凯恩斯(Keynes)是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
一种符号,所以既无需有贵金属实体,也无需有内在的价值,这个符号关系是由“计算货币”派生出来的。

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由它派生出的货币本体只能是相依
于符号之物,所以货币不可能具有实质价值。

(三)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即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价值的凝结体,同时又都有使用价值。

货币作为商品,是在交换过程中由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一般
等价物逐渐演变成货币的。

但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商品的货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较普通
商品又有所特殊。

第一,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和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货币作为人
类劳动的产品,它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

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

第二,普通商品
的使用价值是特殊的、具体的,用自身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货币商品的使
用价值则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作为商品而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因发挥
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

(2)、货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商品价值的实现,具体劳动、个别劳动向抽象劳动、社会劳动的转化,是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的,并以能否实现向货币的转化为标志。

因而在这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自发地起着核算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劳动的作用。

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个别劳动消耗低的商品就能换回较多的货币,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反之,则因换回较少的货币而使生产受到限制,以致被淘汰。

货币的这种作用,自发地调整了生产结构,调节了社会劳动分配的比例,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货币形态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一、实物货币阶段
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

在物物交换制度不能适应交换的发展时,人们就会在商品世界中发现一种特殊商品,并将其作为交换媒介。

这种商品必须是交换者普遍接受的,自身也需要有价值。

二、金属货币阶段
金属货币也称为实质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物货币的一个阶段。

但是,严格地讲,实物货币与贵金属货币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在实物货币阶段。

由多种商品交替地演货币的角色,这些特殊商品往往是多变的和不固定的。

而在金属货币阶段,扮演货币角色的特殊商品就集中到几种商品身上,特别是黄金和白银。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黄金或白银由于单位体积价值高、价值稳定、均质而易分割、耐磨等特点,是作为货币的最佳材料,所以几乎所有国家,不谋而合地都经历了贵金属货币阶段,而且这一货币形式成为古典意义上比较完美的货币形式:我们后面所分析的金本位制度,就建立在这个阶段的货币制度基础之上的。

三、代用货币阶段
代用货币是可以代表金属货币使用,并可以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自由兑换的货币。

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货币的价值。

在货币史上,代用货币通常是政府或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既可在市面上流通,也可自由向发行机关兑换相应的金条、银条或金币、银币。

四、信用货币阶段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钞(主币和辅币),还包括银行存款和各种银行承兑票据。

因为银行存款和承兑票据也是通过银行信用程序创造出来的,其自身不需要任何贵金属作为保证。

五、电子货币阶段
电子货币是当今货币形式发展的新趋势,信用货币进一步符号化、电子化。

世界各国家的银行正在采用电子资金转移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记录和转移存款。

银行在各销售场所安装终端机并与银行电脑中心联接,顾客购货时,只需将其专用的货币卡插入终端机,电子计算机便会自动地将交易金额分别记入买卖双方的银行帐户,这样现金和支票的使用便成为多余了。

6.货币有哪些职能?说明货币职能的特点和在交换中的作用。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其作用主要是为各种商品定价。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金)自身的价值。

货币通过与商品交换,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单位,即商品的价格。

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高低是由商品价值大小决定的,同时,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常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另外,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买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由商品数量、商品价格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决定。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但此时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商品的价格由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决定。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上涨,反之就下跌。

(3)贮藏手段。

它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贮藏手段职能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自从货币从足值货币发展到现在的信用货币,货币贮藏的形式也从以足值货币金银的形式贮藏价值到当今以信用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典型形态。

当信用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必须以币值稳定为前提。

(4)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这一职能直接产生于以延期付款方式买卖商品的活动之中,使商品的让渡与价格的实现脱节,于是买卖变成债权债务关系。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是价值单方面转移。

同时,流通中的货币量不仅包括流通手段的量,还包括支付手段的量。

(5)世界货币。

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在贵金属流通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要求货币本身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7.什么是货币制度?它由哪些内容组成?
所谓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铸
币流通。

组成:
(1)规定货币材料。

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
制度。

(2)规定货币单位。

包括两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

(3)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

主要是指规定主币和辅币。

(4)对货币法定支付偿
还能力的规定。

(5)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6)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8.为什么复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
的特征,虽然法律认可金银皆作为货币金属,但却与货币的排他性、独占性这一本质特征
相矛盾,平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随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这就使货币很
难发挥价值标准的功能市场交易必然处于紊乱状态。

9.金本位制有哪些特点?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其具体形式分为三种: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0.什么是金币本位、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
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以下特点:(1)金币可以身由铸造、自由熔毁。

这一特点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
的货币量,使金币的自身价值与面额价值保持一致。

(2)辅币和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

自由兑换确保了各种价值符号能稳定地代表一定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证了价值符号
流通的稳定,不致出现通货的贬值。

(3)黄金可以自由输入与输出,因为黄金是足值货币,所以只要各国货币单位按其所含黄金的量折算成一定的比价,就可自由输入输出。


不仅有利于国际交往,而且为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市场的相对稳定提供了条件。

(4)
金准备全部是黄金。

金块本位制也称为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
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其特点是: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不铸造、不流通
金币,仅流通银行券或纸币;纸币仍是金单位;黄金由政府集中储存;居民可按本位币的
含金量(纸币的官方定价)在一定数额以上、一定用途以内兑换金块。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实行银行券流通,只准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
制度。

其特点是: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国内流通银行券,无铸币流通,无金块可供
兑换;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但可换取外汇,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中央银行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通过固定价买卖外汇以稳定币值和汇价。

1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1)、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并由政府颁布法令,赋予无限法偿和强制流通的权力。

(2)、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规定含金量。

(3)、货币发行量一般根据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并由中央银行根据流通中货币量的供求状况进行调节。

(4)、纸币发行往往被用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所以,纸币经常处于贬值状态中,实际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

12.我国现行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我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人民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2)、人民币的单位是“元”,元是主币,辅币的名称是“角”和“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人民币的符号为“¥”,是取“元”字汉语拼音“Yuan”的首字母加两横线而成。

(3)、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

国务院每年在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核准货币发行指标,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4)、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

禁止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

禁止故意毁损人民币。

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

(6)、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兑换,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回、销毁。

(7)、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人民币发行库,在其分支机构设立分支库。

分支库调拨人民币发行基金,应当按照上级库的调拨命令办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动用发行基金。

(8)、对人民币的出入境实行限额管理。

以上内容都由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

13.在国际货币制度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
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首先研究货币对实质经济是否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

这是属于货币中性论和非中性论回答的问题。

(二)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货币与经济关系的另一个表现是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何种作用。

(三)马克思关于货币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全面、具体、科学地论述了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4.什么是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二者有何区别?
货币中性论是有关货币在经济中作用问题的一种特定分析理论,重点是分析货币与经济变量的关系,即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否引起经济中的实际变量的变动以及引起变动的传导机制。

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在经济中保持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作用,这样经济活动就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由实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反之,货币能够影响实体经济,并在实体经济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就是货币的非中性。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主要区别在于: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量是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还是会引起因为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化包含了消费、储蓄或投资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实际变量和产出水平;而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

所以只要名义货币供应量变动后只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不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