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本节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引导方向的作用,并对学生难以解答、难以发现的知识作介绍、解释。

一、导课
以马纬度的小故事情景导入
二、自主学习
提出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自主学习检测。

三、课堂讲授
知识点一:单圈环流
假设一:地表均匀,只考虑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依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生讲授地球大气运动状态,形成单圈环流。

知识点二:三圈环流
假设二:假设一“+”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只考虑热力作用,赤道近地面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两地受热气流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成因:热力作用)
在北半球高空,风向本应由赤道指向北极,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逐渐与30°N纬线趋于平行,导致气流不再向北流动。

气流在30°纬线上空聚集,并在重力的影响下气流下沉,导致近地面空气聚集,密度加大,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和30°N近地面产生了气压差,空气发生水平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带。

多媒体立体展示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空气在上空堆积下沉形成的,成因是由于地转偏向力造成的动力原因形成的。

(成因:动力作用)30°N纬线附近近地面的气流一支向北流动,一支向南流动。

向南流动的气流与赤道附近的上升气流相衔接,与赤道至30°N纬线附近近地面和高空的气流组成低纬环流。

30°N纬线附近近地面气流向北流动,极地附近气流南下,在60°N近地面相遇,一支由低纬向高纬流动,气温较高,另一支由高纬向低纬流动,气温较低,这两支气流的物理性质不同,暖空气被迫抬升,使近地面的空气变少,那么在60°N近地面附近形成低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是两股气流相遇,空气被迫抬升造成的,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成因:动力作用)
根据风的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形成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大气运动模式关于赤道对称分布。

学生黑板展示南半球的大气运动模式。

这样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它们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

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记忆。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熟知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且气温越低空气中的水汽越容易达到饱和,凝结形成降水。

根据这两个提示,高压带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低压带,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不断接近饱和,容易凝结,降水多。

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风带,由于气流温度逐渐变高,空气中的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带,由于气流温度逐渐降低,水汽不断接近饱和,易于凝结,降水较多。

【典型例题】
针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完成例题1、2问
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们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

航海家们和商人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上装运的到美洲大陆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到大海里喂鱼。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线叫做“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

(1)“马纬度”无风的原因是什么?
(2)除30°纬度外,下列哪些地区还是无风带( )
A.南北纬8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赤道地区 D.南北纬70°附
知识点三: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假设三:假设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视频播放:观察,发现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从动画中,同学们发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

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也向南移动。

【典型例题】
(3)假如让你选择,你认为何时是越过“马纬度”的最佳时段?
四、小结
大气环流单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效果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与风的相关内容,而本节内容以此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能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推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再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相关知识进行演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法设计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并能够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教师对学法的设计是假设法和探究推理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例如,风带的分布,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风带的名称和分布位置,而是提示学生考虑风的受力情况,绘制风带,
再让学生对照全球大气环流分布图填充风带的名称,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记忆深刻,并获得成就感。

而对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学生很难想象,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其移动规律,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深刻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知识讲授过程中,一个目标对应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例题分析,有分析有落实。

整个授课过程总体来讲比较顺利,但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够好,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打造高效课堂是每节课都应该注重的问题。

《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降水的影响,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为以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评测练习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们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

航海家们和商人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上装运的到美洲大陆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到大海里喂鱼。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线叫做“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

(1)“马纬度”无风的原因是什么?
(2)除30°纬度外,下列哪些地区还是无风带( )
A.南北纬8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赤道地区 D.南北纬70°附近
(3)假如让你选择,你认为何时是越过“马纬度”的最佳时段?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当堂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关甲、丁的位置,正确的是()
A.甲位于30°N
B.丁位于30°N
C.甲位于90°N
D.无法确定
2.有关①②气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冷性气流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风带
D.②是西南风
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

读图,
回答3~4题。

3.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
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4.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二、综合题
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
此节公开课录制完毕,过程中有苦有甜,一路辛苦一路收获。

这里首先谢谢组内老师们的指导,备课组集体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备课组长王文彬老师帮我进行教学设计,帮我打磨这节课,给我提了很多宝贵建议,非常感谢他们的指导。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录制,收获很大。

(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立体图片演示将本节内容的知识难点,比如三圈环流的形成更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易于探究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将知识难点容易化。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假设法和演示法两种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在教师提问引导、提示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中获得启发,循序渐进发现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
的影响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学法设计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并能够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教师对学法的设计是探究推理法和观察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例如,风带的分布,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风带的名称和分布位置,而是提示学生考虑风的受力情况,绘制风带,再让学生对照全球大气环流分布图填充风带的名称,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记忆深刻,并获得成就感。

而对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学生很难想象,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其移动规律,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再加上课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当然自己也有很多不足。

第一,课堂内容安排多,最后没有时间做当堂检测。

第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宽度和移动度数没有涉及,使得知识完整性欠缺。

第三,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合作交流次数偏少,让学生多探究互动,气氛会更活跃一点。

作为青年教师,任何一次公开课对自己的成长都非常有帮助,任何老师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在学习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成长。

《气压带和风带》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具体要求如
下:
1.动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动口: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动脑: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移动的原因以及对气候等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