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明代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大纲
明代美学
清代前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明代则是这一总结的准备时期。
明代美学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作了准备:
第一,对审美意象的进一步探讨。
在绘画美学领域,王履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命题。
祝允明提出了“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的命题。
这些命题突出强调了一点,即审美意象的创造必须以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审美意象必须在艺术家对外界景物的直接审美感受中产生。
在诗歌美学领域,王廷相提出了“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的命题,陆时雍提出了“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的命题。
这些命题,明确把审美意象规定为诗的本体,并对诗歌意象的特点作了分析。
所有这些,对于清代美学家构筑总结性的美学体系都大有启发。
第二,对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的冲击。
明代初期的王履就已经从“法在华山”的前提,引出了“吾故不得不去故就新”的结论。
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在当时的思想解放潮流中涌现了一大批美学理论和美学范畴,如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以及“情”“趣”“灵气”“胆”等等美学范畴。
所有这些美学理论和美学范畴,都贯穿着艺术革新的精神和自由独创的精神,贯穿
着对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的强烈的批判。
这对于清代美学家构筑总结性的美学体系也大有启发。
明代美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小说美学、戏剧美学、园林美学日益兴盛。
到了清代,三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王履的《华山图序》
1、王履从分析绘画意象的内在矛盾开始他的论述:
(1)绘画作品是描绘外界事物的,但是重要的是必须有画家的情意;
(2)“意在形”,情意是寓于形象之中的一一揭示了“意”(情意)和"形”(形象)的矛盾
※以上要求绘画意象回复到“意”与“象”、“情”与“景”的和谐的统一
2、直接审美感受乃是创造绘画作品的先决条件(走进广阔的大自然)
3、画家必须在身经目睹和实地写生的基础上,触发和深化审美的情景,并把审美的情意和外物的表象熔铸成为统一的审美意象
4、王履认为:要突破旧的绘画技法的局限,必然要“去故就新”(原因:审美客体各个特殊、千变万化)
5、王履美学思想概括为一个十分精炼的公式:吾师心,
心师目,目师华山一一鲜明的唯物论的认识路线
二、祝允明论“韵”与“境”
1、他要求“象”和“韵”的统一,反对离开具体形象的逼真而
孤立的追求韵味“韵在象,舍象何所求韵”?
2、祝允明强调艺术家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3、王履及祝允明的命题在明代画坛产生很大影响:董其昌、袁宏道、唐志契
三、王廷相、陆时雍论“意象”
1、王廷相是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1)他坚持“气”的唯物主义一元论(2)他认为气是虚和实的统一
(3)他认为“气”是永恒存在的(4)认识论上他强调见闻、实历
2、王廷相在美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明确的把审美意象规定为诗的本体
3、王廷相指出:诗歌所以能动人,有“余味”,是在于审美意象的创造
4、杨慎:反对“诗史”之说,认为“诗”不可以兼“史”,杜甫的直陈时事之诗乃是杜诗的下乘
5、王廷相VS杨慎:王廷相一一把诗歌和“征实”加以区分
杨慎一一把“诗”和“史”严格加以区分
6、陆时雍:《诗境总论》
(1)诗歌的意象是“情”“景”的统一(2)创造诗歌意象,应该是随物感兴,即景自成
四、李贽的童心说
1、李贽的哲学是程朱理学的异端哲学,带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色彩:他反对理学家所谓“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反对以封建伦理道德来扼杀人的生理欲望
2、在美学上,李贽的基本观点是“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或“赤子之心”。
童心,并不是指一种生来就有的先验的观念,而是指人们对社会人事的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反应
3、李贽认为人的个性不同,不能强求一律,他反对用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统一规范来扼杀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4、“童心说”实质:作家挣脱世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把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真实见解写出来
五、汤显祖的唯情说
(一)“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1、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这个范畴
(1)汤显祖认为文艺的本质就是这个“情”字,各种文学艺术都是由“情”产生出来的
(2)汤显祖的“情”与“理”和“法”都是相对立的
“理”:宋明理学,即封建伦理规范“法”:明代那一套
封建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
“情Q人生来就有的,应从“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包含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内容
2、“梦”是汤显祖的理想一一“梦生于情,因梦成戏”
3、汤显祖还突出强调了“趣”:即审美趣味,这是人性的自然
的要求,是人的生命的表现(肯定了小说的价值)
(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一一汤显祖这种唯情主义、理想主义美学观在创作方法上就是浪漫主义
1、浪漫主义特点:(1)幻想可以改变现实(艺术想象力为艺术家最本质的属性)
(2)灵气可以突破常格(高度的艺术想象力)
(3)内容可以压倒形式(艺术着重意趣的表现而不必着重形式美)
六、公安派的“性灵说”(“公安三袁”一一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1、“性灵”:指一个人的真实的情感欲望(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这是每个人自己独有的、是每个人的本色
袁氏兄弟强调“真人”(不受闻见知识的束缚,任性而发的人)他们的作品:真声、真文
灵一一汤显祖“心灵”,袁氏兄弟说的“慧”或“慧黠之气”(即才气),这也是天生的
所以:文学表现“性灵”,不仅要表现每个人自己的真
性情,而且要表现每个人天生的灵气、才气
2、袁氏兄弟强调了“趣”:即一个事物给予人的美感,就是审美趣味(美感)
趣一一产生于“慧黠之气”的流动,或是“性灵”的抒发
※人或者作品要有趣,必须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抒发自己的喜怒哀
乐,嗜好情欲,聪明才智,这样:他们就把美的追求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联系起来,统一起来。
总结:李贽童心说、汤显祖唯情说、公安派性灵说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一一没有讲清楚“童心”“情”“性灵”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
七、公安派的艺术发展观:
1、公安派在美学史、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大力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大力提倡艺术的独创性
2、公安派艺术发展观可归结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时代的变化决定了艺术的变化)
3、公安派竭力反对复古摹古,批判了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4、袁氏兄弟特别强调“胆”一一作家进行自由创造的勇气、胆量
(艺术要发展就要有变革、要变革须有“胆”)一一叶燮美学
八、对“温柔敦厚”美学原则的冲击:
1、童心说、唯情说、性灵说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倾向,对于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是严重的冲击
2、袁宏道“情随境变、字逐情生”的命题从此论证“哀而不伤”的教条应推倒
3、明末清初,一大批思想家将司马迁“发愤著书”和韩愈“不平则鸣”作为自己的口号
4、儒家传统“温柔敦厚”受两方面冲击:
(1)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要求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的冲击
(2)社会矛盾、社会风暴、社会变动的现实主义潮流的冲击代表作家:陈子龙(悲愤峭激、深切著明、无所隐忌)金圣叹(《水浒传》为“发愤著书”)
蒲松龄(《聊》为孤愤之书)张竹坡(《金瓶梅》为泄愤之书)黄宗羲(文章是“天地之元气”)
贺贻孙(悲愤不平的文艺作品才会兴观群怨)廖燕(“天下之最能愤者莫如山水”)。